6和7的加减法复习

2024-08-23

6和7的加减法复习(精选5篇)

1.6和7的加减法复习 篇一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42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8、10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四式”的练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7根小棒;教师准备教学课件,12个圆片、7个金苹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你还记得6和7的组成吗?看谁的记性最好。

1.复习6和7的组成。(师板书在黑板上)2.口算(1—5加减法),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1= 2+2= 3+2= 4-1= 5-0= 5-5=

二、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6和7及6、7的组成,而且小朋友们都会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了,那6、7的加减法那么会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7的加减法(教师板题)

三、新知探究

1.教学“一图两式”(两道加法或两道减法)。(1)教学5+1和1+5(师在黑板上摆圆片)。

师摆,让学生说出(左边有5个圆,右边有1个圆,一共有几个圆?)

师问,你会写一道加法算式并计算吗?板书:5+1=6。(如何计算5+1)(引出:数数法、接数法、数的组成法)

接着问,是否可以说右边有1个圆,左边有5个圆,让学生说出条件与问题及一道加法算式。板书:1+5=6。(如何计算1+5)(引出:数数法、接数法、数的组成法)

(2)引导学生比较5+1和1+5的异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不同点在哪里?

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相加的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3)引导学生观察: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4)教学6-1和6-5(师在黑板上摆圆片)。

师摆,师口述:一共有6个圆,去掉右边的1个,右边还剩几个?你会写一道减法算式吗?师板书:6-1=5,你是怎么算得5的?

师问:如果是去掉左边的5个圆呢?你又怎样列式与计算的?(5)引导学生观察: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减法算式。(6)引导学生比较6-1和6-5的异同。

(7)探究:一幅图是否可以写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利用黑板上的小圆片进行演示。揭示: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2.教学“一图四式”。

(1)课件展示摆花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①师问:算一算一共有极多小花?可以怎样列式?教师用课件展示。(4+2=6 2+4=6)比较:4+2=6 2+4=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师说:一共有6朵小花,去掉右边的2朵,左边还剩几朵?可以怎样列式? 一共有6朵小花,去掉左边的4朵,右边还剩几朵?可以怎样列式? 比较:6-2=4 6-4=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再次明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3)放手让学生自学:5+2= 2+5= 7-2= 7-5= 3.教学一幅图只能写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三角形图,左边3个,右边3个,请学生观察,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师板书:3+3=6 6-3=3 为什么在这里一幅图只能写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呢?(因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是特殊情况,只能写一道加法和一道加法算式。

四、巩固练习

导入:同学们学得开心吗?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1.课件出示蜻蜓图,学生说出道加法和2道减法算式。(对学生进行益虫保护的教育)2.教材第4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在书上完成,并展示学生做的。(进行安全教育)

3.教材第44页第8题,找朋友。先把四张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再发四张得数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互相找朋友。

4.教材第45页第10题,在书上完成。

五、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

5+1=6 6-1=5 3+3=6 6-3=3

1+5=6 6-5=1

4+2=6 5+2=7 2+4=6 2+5=7 6-2=4 7-2=5 6-4=2 7-5=2

2.6和7的加减法复习 篇二

[关键词]错例 观察 记录 分析 读题 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32

【望:错例观察】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配套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题(见右图),在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错误率仍达20.21%,主要集中指向于两种错误。如下:

错解1: 错解2:

错误率约占18.1% 错误率约占5.3%

而此题的正确算式是3+1+4=8(个)。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么高的错误率?这是否反映了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在建构方面存在缺漏?学生错误的产生是不是隐含着某些共性的原因呢?

【问:错例记录】

教学基础: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并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且教材练习以及课堂作业本中都有类似“半文半图”式的解决问题。

教学用意:该题是在具体的情境(小朋友踢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一共有几个球),整幅画相当于一个数学小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应用10以内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加法(连加)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经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交换,不明题意

学生将题中的问题当成信息,没有围绕问题来列式,问题意识不强。这说明学生对题中的问题和信息的认识还不清晰,他们的思维指向主要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使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学生仍不明题意。

2.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由于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以情境出现,且情境丰富多样,所以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出现困难,理解题意有偏差,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图意来进行理性分析。再则,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让学生感悟不同的情境,缺乏整理和总结,导致学生找不到可以套用的解题模式,所以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正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这样编题:“一共有5个△,去掉3个(或去掉2个),还剩几个?”

3.审题习惯缺失,直觉思维泛滥

虽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给他们扣这样的高帽子,但在常规的练习中,哪怕是入学才半年的学生,也会有因为没看清题目、没读懂题目的意思,而仅凭感觉和经验来答题的现象,如上述题目就有不少学生凭直觉列算式解答。

4.计算不过关,存在计算障碍

针对错解2而言,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连加计算不过关,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容易导致算错。再细加回忆,在进行类似解决问题时,低年级学生常常会出现“欲加却减,欲减又加”的现象。如右图所示的这道题,原意是已知总量为7,其中一个部分量为3,求另一个部分量是多少,目的是让学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3=4,而学生列出的算式往往为4+3=7。通过感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结构顺序是( )+3=7,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轻易心算出( )里就是4,因此在头脑中就不再进行其他的加工活动了,直接按照这个顺序写出算式4+3=7。这种“欲减却加,欲加又减”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做法究竟错没错?这样列示的学生通常能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说明他们是明白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计算的,但我们认为:学生没有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一般是把已知数写在等号的左侧,把计算结果写在等号的右侧。同时,学生所使用的运算也是与原题截然相反的,应当用加法的题目学生用了减法,应当用减法的题目学生却用了加法。虽然在今后学习方程的过程中,左边的量和右边的量相等,只要找到这种等量关系即可,但低年级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的策略不能模糊,答案更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连教师都对答案模棱两可的话,难怪学生会做错了。

【切:错例分析】

为使学生真正在头脑中建构起该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一、从图到文,让学生学会读题

1.要让学生学会从动画到文字描述数学问题

新教材充分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使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数量关系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这样就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图转化成文字,在读图中读懂题意,形成数学问题。如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时,教材中出现了一幅幅简单且生动的图画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直观、感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图画情境制作成动画,动态呈现图画信息,并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去描述一幅图或一个情境。如下图:

教师可在出示动画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图意,接着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隐藏在里面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再找一找问题要求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一开始,学生的说可能不规范、不完整,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术语,如“一共”“还剩”“还有”等。同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如口头语“本来”就是“原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来说。如上述两幅图,可以说成:“地上原来有3只小白兔,又来了1只小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麦田里原来有5根麦穗,拿走了4根,还剩几根?”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概括出用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简单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会看图、会说图了,自然就理解了题意。

2.要让学生从符号到文字理解数学问题

从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开始,教材除了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外,还采用了大括号表示总数。如下图:

同时,教材在第6单元开始用“?”表示所要求的问题,甚至大括号和问号一同出现。如下图:

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道用符号、图画、数字相结合的题,大多直接给出部分信息和一个问题,另一个信息虽然是隐含在图中的,但是通过观察也不难找出来。在教学这一类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已经给出的信息表示的意思,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找到所需的信息,然后使学生明白符号在其中所表示的意义,如“?”就是指问题要求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把找出的信息和问题串联起来,完整地说出图意。

在第三单元中能比较好地解决上述这样问题后,对学生而言,无疑就积累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经验,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进一步提出解决原典型错例的教学策略。

二、多样解读,让学生厘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在图文结合中挖掘数学问题

在原典型错例中,情境提供的信息有图画也有文字,很多学生容易被图吸引,只顾着看图,去数图上的物体数量,从而造成信息选择错误。如“足球网中已经踢进去了3个足球”,题目中用文字“3个”来表示,还有4个足球在球网外,另有1足球正在踢进网的过程中。这样的信息显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为难他们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清楚哪些球是已经在球网中的,哪些球是正在踢进去中的,还有哪些球是没有踢进的,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文字和图中的信息整合起来,看懂之后再完整地说一说,最后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球”。因此,这样的情境图,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题,包括图和图以外的文字信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练说解读,让数量关系更趋清晰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上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说题意的方式,帮助学生明晰数量关系,最后正确解决问题。

如在原典型错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在鲜活的情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突显其中的数量关系。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图画和文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球”,就要把三部分球相加,即“已经踢进去的球”“正在踢进去的球”“还没有踢进去的球”,其中“正在踢进去的球”和“还没踢进去的球”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获得,而“已经踢进去的球”是从图中数得的,还是看文字信息获得,这是学生的纠结之处。教师在这里要及时引导学生有文字不看图(虽然该题中图和文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抛开图上的干扰信息,明晰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试着完整地表达题意,在说题意、说思维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含糊部分说清楚、把省略部分说全面,从而厘清数量关系,领会其中的含义。

三、逐步分解,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

对数学教师来说,帮助学生解决一道题并不难,但贵在坚持,要让学生学会解决一类题。因此,全面、整体地从学习的长远性、整体性考虑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类似原典型错题这样的解决问题,从学习解决问题开始,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题型。这就要求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解读,将加强教材研读、学会比较分析作为一种长期研究和坚持的教学策略来执行,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比梳理让解题更有趣

如原典型错题的错解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引导。首先让学生明白8-3-1=4这种方法的合理成分——用减法想加法,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说清8、3、1、4这些数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用减法是错误的,应该用加法进行计算。

2.变化呈现让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一年级学生对分析题意失去兴趣。如果将一道题以不同的叙述形式呈现出来,或者改变信息、问题,或者一题多编,相信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上述原典型错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诠释,达到梳理基本信息、概括题目内涵和厘清数量关系等抽象思维活动的目的:(1)说题意,厘清结构;(2)摆小棒,演示问题的形成过程;(3)画线段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4)创编生活问题,赋予算式新的含义;(5)去掉原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问。这样教学,相信学生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出现。

3.强化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

在学生列出他认为正确的算式后,教师要适时追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为什么用这样的算式?这里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加出来的数(或减出来的数)又是什么?”同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样计算是否正确?”通过问题深化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降低计算的错误率。另外,针对计算不过关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标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学生在数学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要问一问学生,做好访谈,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要问一问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师只有优教,才能实现学生的优学。

3.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 篇三

第一小学-------刘冬梅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习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

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

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4.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篇四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掌握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②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上。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课进行认真的设计。回顾课堂,几个小点还是有点值得回味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操作,感受“一图两式”。

为了学生能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安排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组长按老师的要求摆好小棒。(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根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按从左往右的观察顺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再次操作,形成概念,渗透加法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根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再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摆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的情况后,形成算式:1+5 =

5+1你认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那这样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从而达到清晰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1.对于加减法的关系的渗透上,明显存在时间不够。我想是课堂上学生的组织还是花去了一定量的时间。如何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有兴趣的学习,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去思考和践行的。

5.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五

萸江学校 方向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情感与态度:利用“一图四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探索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4朵红花和3朵绿花,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粉色的三角形,学具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注意看,我说1,我对5,1和5组成6。看来小朋友们前面的知识学得非常好。

(二)探索新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一共有几个萝卜?)把问题板书出来

师: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式呢?(1+5=6)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白萝卜加上5个红萝卜一共有6个萝卜。)肯定学生说的,然后教师再重复一次。

师:1+5=6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我是想1和5组成6,所以1+5=6)哦,你是通过6的组成算出来的,你们想法非常好。

师:小朋友们,同一幅图怎么就列出了两个算式呢?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既可以用白萝卜的个数加上红萝卜的个数,也可以用红萝卜的个数加上白萝卜的个数,结果是一样的,都是6个。你们知道了吗?

课件演示小白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6个萝卜,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谁能根据你刚才看到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板书问题。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个萝卜呢?(5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1个,还剩5个)怎样列式呢?(6-1=5)

师: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一个,也就是从6里面去掉1个,还剩5个。

师:谁来说说6-1=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是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你是通过6的分成算出来的。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1个)师:说说你的想法。(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

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重复。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你们知道了吗?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从6里面去掉拿走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拿走的。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在黑板上贴:4朵红花和3多绿花),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开始吧!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4+3=7 3+4=7 7-4=3 7-3=4)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列式的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说说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可真好,下面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加入一个小微课。

师:请接着看黑板。(在黑板上摆三角形,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仔细观察,然后列出算式。(3+3=6 6-3=3)还有吗?(没有了)为什么根据这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呢?

师:对了,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算式的结果分别是6和7,减法算式是6减几或者7减几)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呀,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谁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请一到两人说说老师的用意),大家都明白了吗?好,开始吧!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完成好了的小朋友坐端正。大家都坐好了,看来都已经完成好了,下面请一组同桌的同学上台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师:你们是谁来摆谁来写的?好,请你先来摆。根据他摆的情况,你列出的算式是,你能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吗? 师:谁还想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上台操作。

(四)回顾与整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的知识,第一是,我们知道了根据一幅图片,通常情况下可以列出四道算式。第二是,学会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七:作业设计

做教材第42页的内容。八:设计思路和意图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这一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是在游戏,而不是枯燥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引入新课,随即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再说说算式的意思。2:课件显示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让学生根据图意再列出算式。使学生知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为“一图四式”做好铺垫。

3:在黑板上贴4多红花,3多绿花。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出“一图四式”,等学生一一说完这四个算式的意思后,为了规范说法,这里加入了一个小微课。微课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微课的播放,学生按需学习,既能查漏补缺,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4:继续在黑板上贴三角形,分别是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红色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图意来列式,列完后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明白: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5:根据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引出今天的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请小组上台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摆的,怎么列式的。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与整理

上一篇:兴国道路方案设计下一篇:行政部门人事工作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