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2024-07-21

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一

各位年轻的朋友:

大家好!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精彩?你会怎样回答?战争年代的踊跃参军,八十年代的文学热,还是九十年代的出国热?对,它们都是精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彩,每个时代也造就了不同的精彩,但无论怎样,精彩总是与青春紧紧相连。

记得走进大学的第一天,辅导员就告诉们,老狼校园民谣里轻松自如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九十年代宣扬的“读书无用论”也早已被热火朝天的“考研”、“考证”热吹得无影无踪。时代已经将新一代的青年推向了社会的最前沿。因此,要寻找属于这一代人的精彩。

为了活得精彩,要拥有目标和信念。目标是心头的一盏明灯,信念是鼓舞你向着目标迈进的力量源泉。目标可能飘渺,路途可能坎坷。然而只要确定一盏明灯,就能让你顺利地泅过危难的海洋!传说中的火凤凰,它迎着太阳飞翔,为的就是将自己的身体点燃,因为只有燃烧才能重生。这多少有一些悲壮。但又确是一幅壮美的画面。因为奋斗拼搏的过程无比精彩!

为了活得精彩,必须拥有知识和技能。知识是成功的基础,技能是实现成功的工具。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信息全球化,知识信息量在以百倍的速度递增。面对这样的现实,昔日象牙塔里轻松自在的场景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寻找精彩的一双双炽热的目光。社会将竞争的残酷带到了的身边,从而也造就了新一代青年的自强和向上。有一句话说“机遇留给有所准备的人”,那么,年青的朋友们,让早早准备。

为了活得精彩,还要有不断超越的精神。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灵魂”。时代的进步使新事物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没什么铁饭碗,没什么保质期。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以起跑线上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跟得上这个精彩的大时代。

永远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一滴水。然而既是青春的拥有者,就没有理由不为自己喝彩,没有理由不活得精彩!都将老去,但不是为了永远的青春而来,而是为了感受和不同的青春而来。从现在开始,让活得精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二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形成教学为主、兼顾职业咨询、规划大赛构成职业规划教育平台。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受众面高、知识系统化的优点, 是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重要渠道, 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职业规划教育成效, 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宏观化。就教师而言, 缺乏具体目标指导的教学活动, 导致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可言, 就学生而言, 没有清晰的目标无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缺少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 是直接经验的获得, 目前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间接经验的学习, 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因此, 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职业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 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反映[1]。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发展”, 指的是职业对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性[2]。因此, 职业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自我概念的认知, 是持续的职业探索中, 不断发现自我, 了解自己的过程, 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决策, 促进职业成熟。

提出职业自我概念的课程目标, 一是其理论来源于职业选择发展论, 是西方职业指导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学说, 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可以作为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依据;二是职业自我概念核心思想是自我发展, 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元素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中, 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契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是职业自我概念本质是探索自我概念,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 在职业规划课程中, 提供探索自我的平台, 既实现了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 也帮助学生澄清在职业规划中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生涯发展任务。四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你内容包含:了解职业个性自我 (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 和职业信息 (职业分类、职业信息搜寻) , 据此归纳为六个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兴趣、了解性格、发现自我技能、明确价值观、搜寻职业信息、聚焦职业目标。

因此, 成熟的理论体系、契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涯发展任务、可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提出的四个基础, 如图1所示。

1.2 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 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 形成新的价值观[3]。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照顾学生差异、重视体验和分享, 适合有合作、探索、体验成分的教学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阶段属于探索期[4],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拓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 具有探索性, 课堂要体现主动探索、体验直接经验。是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发。研究表明, 参与式教学应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得到学生认可, 受到学生的喜欢”[5],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6]。但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到底如何, 尚缺乏实证研究, 为此, 本研究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将参与式教学融入到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 并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一个班 (43人) 作为实验班, 其中男生25人, 女生18人, 理科生30人, 文科生13人, 对该班开展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同校同级另一个班 (45人) 作为对照班, 其中男生26人, 女生19人, 理科生33人, 文科生12人, 对照班同学均未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两个班学生是自主选课后形成, 无人为干涉。

2.2 实验工具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王亚琨编制, 共五个维度30题, 采用likert自评五点量表,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 说明职业自我概念越明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0.832之间。

2.3 效果检验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同时, 在实验期间, 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同学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和活动, 以提高实验效度。

2.4 参与式教学设计

结合课程六个专题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 (表1) , 每周用一次课完成一个专题, 每次120分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通过启发、参与、体验、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悟和学习, 达到自我探索。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两组被试所测查特质基本同质。

3.2 实验班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教学前后比较 (表2)

结果表明, 参与式教学后, 实验班在职业个性自我、职业人脉自我、职业外在自我维度分数差异显著 (p<0.05) , 在职业信息自我、职业目标自我维度分数差异非常显著 (p<0.01) 。教学后的分数明显高于教学前。

3.3 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 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各维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无变化。

4 结论

4.1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方案设计合理

研究将教学目标界定在职业自我概念的培养, 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探索展开。职业自我概念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根基。大学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期, 大学阶段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 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有正面的帮助和意义。职业指导理论创立者Parsons提出职业指导教育三大任务, 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本身具有个体多元性、职业深入化的特点, 面对学生人数多、封闭的教学环境, 教学受诸多约束, 相较而言, 自我认知成为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学生本身心理成熟度和阅历而言, 更乐于参与职业自我认知的探索, 对于职业对人的要求探索受限于很多因素, 例如:缺少工作经验、无法到工作地深入了解、探索信息真实性有待斟酌等。

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在探索过程中, 最大程度照顾学生间差异, 让不同特点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有所收获。方案设计以实践、活动、体验为基础, 每次课程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借助体验式活动, 讨论分享学习。例如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节, 任务目标是明确价值观, 认识到每个职业的价值, 借助“找零钱”、“价值拍卖”的活动, 让学生讨论“在职业生涯里, 我认为最主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在职业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学会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方法, 意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2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参与式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实验组教学前后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自我个性, 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 了解心理自我在职业中的体现, 进行自我塑造和调适;发现职业人脉, 从而认识到社会自我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客观认识外在自我, 充分发挥外在自我认知在职业概念中的。尤其在明确职业信息自我和职业目标自我方面, 参与式教学干预效果更好, 教学前后测差异到达非常显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搜寻职业信息的方法, 可以应用在生涯每一个阶段, 进行职业信息搜寻的专门训练, 这是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 学会为自己确定目标, 甚至是详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实践和生涯成长中不断探索、调整, 是伴随一生的任务。在我国, 大学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 最需要的是习得科学的探索职业自我概念方法, 作为一项技能服务于整个生涯规划。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技能获得, 激发后续学习。

4.3 课堂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有效性得到证实

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途径有多种, 可以是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业实践等。目前研究集中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意义, 忽略了课堂渠道的培养, 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普遍场所, 有受众面大、普及度高、时间易统一的特点, 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

摘要:为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实现生涯成长,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纵观这些课程体系, 表现出两大问题:一是课程目标界定不清, 二是课堂缺乏探索和参与, 影响教学效果有效性。提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目标,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于职业规划课堂教学中, 依据课程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用教学实验法验证有效性。教学显著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认知, 说明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教育方式, 职业自我概念认知应该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职业自我概念,大学生,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增刊1.

[2]卢荣远, 李凌, 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48-49.

[3]甘肃省教育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的参与式教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5:8.

[4]钟谷来,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J].

[5]李鸿.参与式教学在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 2015, 6.

3.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三

一、宽进严出满园春。建章立制亮品牌

品牌不是少数人的“一枝独秀”、“鹤立鸡群”,而应是多数学生共同呈现的“满园春色”、“比翼齐飞”。目前,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实行注册招生、有教无类的大背景下,要保证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规格不能不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了顺利推行技能型人才品牌战略,学校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先后出台《关于推行“多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毕业流程严格毕业条件”若干规定》、《关于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政策。

我校在“多证书”制度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必须获得一个通用技能证书、两个专业技能证书。拓展技能由学生自主选修。如中等职业教育有关技能要求规定如下:

在实习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实习管理部门对实习生进行“全程管理、全面考核、全员过关”。如果在预定的实习结束前,岗位实践技能仍然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必须延长实习实践,或者召回校内继续学习训练;充分依靠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及管理人员,聘请他们为学生作定性与定量(分A、B、C三个等第)两个方面的评价,凡是达不到B级以上者视为没完成实习任务。

在学生毕业前,有的专业举办汇报表演。有的专业进行综合职业能力测试,课程尚有不及格的学生还必须完成并通过毕业大补考。所有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必须进行补修、补考,或者通过技能鉴定来进行学分替代,否则不能毕业。比如,2008年4月,05级幼儿教育专业96名学生在实小、附小、机关等8个重点幼儿园顶岗实习。为了准确了解学生职业能力,校长亲自带领教务处、专业系相关人员,到实习单位一家一家走访,并进入实习班级听课,发现部分实习生的普通话、钢琴等方面的技能表现还比较欠缺,于是立即“召回”其中30名实习生,在校内进行两个月的重点强化训练,最终通过综合考评,完成规定学业,并推荐就业。

二、基础投入不懈怠,师资设备保品牌

一流的师资设备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前提基础,是培养技能型品牌人才的必要保证。近年来,学校在教师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加强名师队伍建设,重视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不仅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还努力改善教师的结构,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教师培训提升力度。建立校、市、省、国家四级培养体系,完善教师职业生涯拓展规划,推进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双证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步伐,每年教师培训费占教师工资总额的9.5%左右。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积极的政策,面向企业和社会,引进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作为特聘、特邀兼职教师。

建立名师与创新工作室。学校建有10个名师工作室、4个创新工作室,挑选优秀教师担任名师与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通过项目管理模式,明确其责、权、利,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两赛一论”、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各种培训、竞赛,支持教师研究生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证活动:近年来有86名教师参加国家级或境外培训学习,其中赴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培训进修的有26人,每年均安排5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定岗锻炼1至2个月。目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2%。

争取上级支持,突破政策瓶颈,从企业引进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前几年,我们在市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企业调入一批机电、电子、数控、服装等高素质、高技能品牌教师,从而带动这些专业的快速发展。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控制专业、曾在企业第一线工作多年的赵学跃老师加盟我校后,机电、数控两个专业得以快速发展,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专业技能在淮安同类学校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真可谓“一位名师可以兴一个专业”。

另外,积极实施兼职教师外聘工程。三年来,我们面向企业和社会各界,聘用29名高技能人才,这些“特岗、特聘、特技”兼职教师,极大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师数量和质量。目前,外聘兼职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21%,形成了“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仅2009年,学校就投人1060万元,扩建了厂房,新建了计算机网络、电子CAD、PLC等近10个具有仿真模拟、技能训练与考核功能的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具有生产与教学功能的电子装配和SMT生产线。已建成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两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与浙江大学联合建设现代制造技术实验中心任务,力求在科研、培训及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深化与包括富士康、韩泰轮胎、沙钢集团在内的大企业的合作,建立供学生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模式,已经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变成教学的主战场,变成学生打造技能的练兵场。

三、改革创新育英才,精雕细刻铸品牌

在突出核心技能,着力打造技能型劳动力品牌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成立“冠名班”,实行订单培养。学校曾先后开办“淮钢班”、“韩泰班”、“富士康班”、“众兴服饰班”、“汉普高科班”、“雨润班”、“常柴班”、“上海爱普生班”、“江苏饭店班”等冠名班,特点是“招生与招工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通用技能与定向岗位技能对接”。学校按照合作企业要求,量身定做,调整教学计划,由企业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由于“冠名班”教学更有针对性,师资与实训更有保障性,学生就业更有明确的方向性,以致技能培养更具品牌性。比如学校于2004年与淮钢集团合作开办的“淮钢班”,按照企业要求增加冶金工艺、轧钢工艺等四门课程,并由淮钢负责,从机电技术应用三个平行班中挑选48名学生组建而成。2007年春第一批学生正式进入淮钢工作,他们的敬业精神、实践技能等表现令全厂上下刮目相看,赞不绝口。

(二)推行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真正的技能型品牌人才必须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锤炼,才能达到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是培养人才品牌的有效途径。学校与29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与文化影响力,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工学交替多安排在二年级,也有第二学期便开始,一般安排在当地企事业单位,如威灵电机、大通机械、富士康集团、达方电子、众兴服饰、机关幼儿园等。学生顶岗工作时间一般为1~2个月。通过顶岗工作,学生不仅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情感,提高专业技能,还能发现不足,催生动力,促进返校学习。

(三)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好坏,不是靠学校自己说了算,用人单位是试金石;技能品牌是否过硬,须得到普遍性的社会认可。多年来,学校积极推行教学评价社会化,积极采用国家或行业、企业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实行教考分离,社会化鉴定。2000年批准学校成立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不断创造条件,拓宽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增加技能鉴定的项目,逐步提高技能鉴定的级别。100%毕业生获得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或行业职业技能证书,5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双四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重视企业评价,委托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综合鉴定,对表现不合格者坚决要求补修。再一方面,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组织的技能大赛,参加合作企业举办的职工技能大比武,还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观摩学生技能展示汇报表演,开展校际之间的比赛交流等。这不仅是评比、评价,也是把好出口关,为形成持久的品牌优势奠定基础。比如2009年6月,我校邀请全市21家幼儿园来校观看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汇报表演。舞台上、课堂里,学生的良好表现深深地打动各位来宾,当场签订就业意向者7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8%。

4.大学生目标职业调查报告 篇四

大学生目的职业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大学生目标职业调查报告姓名邓平敏班级运营19日期2011.6

一、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的影响;通过对影响自身就业因素的调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自己尽快认识自我,使得自己能谋取理想职业。

二、调查对像

互联网对该职业就业评价及看法文档

三、调查方式

通过互联网查询

四、调查内容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工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为特点,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铁道交通运输业运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铁道运输经营组织与管理。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运输营销学、交通运输设施及设备、运输组织、站场及枢纽、牵引计算、运筹学、交通运输统计、物流管理、现代运输信息技术、运输成本管理、铁路运输现场实习、铁路运输设施与设备、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机构及组织、案例教学、毕业综合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铁道运输业经营组织与管理部门。

发展现状:中国的铁路发展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远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需求。这不在于你有全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不在于你有运营速度占世界第一的高铁,而在于体制。政企不分是铁路目前的特色,也是计划经济的鲜明特点。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铁道部未被并入交通运输部,就标志着,铁路的改革早已失败。体制滞后,粗放式发展,就是中国铁路的现状。

相关信息: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副部长陆东福表示,“十一五”时期乃至“十二五”时期,广西的铁路建设从规划、项目前期研究、工程建设到投产发展,都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今年的铁路建设,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铁道部提出了“保在建、上必

2须、重配套”的原则。对广西来说,“保在建”就是要有序高效地推进广西的铁路建设项目;“上必须”,就是要努力研究、顺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重配套”,就是要尽快形成综合能力,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铁道部非常重视广西的铁路运输。建议部区共同做好工作,积极组织货源,使得将来的铁路建好之后,从广西北部湾港口“上水”和“下水”的货运量更加匹配、更加均衡,更有利于港口和铁路的共同发展。同时,希望自治区大力支持做好铁路公检法移交等工作。铁道部将继续真心实意,全力以赴地支持广西铁路建设发展,全面保证广西铁路建设的资金和设计施工的力量。

五、调查结果

目标职业明确:出色的铁道行车组织人员

基本要求: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运输系统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外语技能,具备一定的铁路运输组织管理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和基本设计能力。

自身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能力明显的得到了提高。懂得了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独立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自身感觉各方面能力都有欠缺,都需要提高

六、小结

5.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 篇五

一、自我认知

个人基本情况:我现在是大学专业大三的一名学生,学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努力,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的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班级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入学生会丰富人际与社交能力。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社会经验。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目标,决心毕业后出国深造,努力使自己的学业更加优秀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奋斗。

职业兴趣:作为专业学生我偏向于调度,组织的工作,喜欢很多人一起完成工作,并且一起沟通,并偏向于动脑的脑力工作,乐于服务于大众。最好今后能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虽然我学的是人力资源专业,但我对投资理财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会计学,经济法英语(六级水平),计算机(二级水平),自学初级日语 等等,其他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学习思考能力,吸收知识扎实到位,记忆力好,善于观察。

价值观:我认为美和协调是最重要的,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人要对社会作出贡献,但不是完全脱离自我的需要,应该尽量把自身要求同社会联系起来,达到双方的满足,互惠互利。同时我们要对生活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任何事物都要看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并且以此来激励自我进步,创造出更好的人生价值。

职业生涯环境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1 家庭环境分析

我的父母就职于国有企业,他们也希望我以后能拥有与专业相关的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在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上,我的父母都能给我一定的建议和专业上的辅导,我相信有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我的职业之路会走的稍加平坦。2 学校环境分析 的高校中属于商科类具有优势的大学。学风好,环境好,教学质量高。我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的一大分支,3 社会环境分析

就现代社会来说,现代社会更需要专业素质强、品德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外企还是私营企业都想让他的职工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效益,并且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有较高的学历和过人的能力以及浓密的人际关系网。

从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的话,也是势头良好的,并且从薪酬的角度上来讲,管理类从业人员也是相对高薪的。

三、职业生涯目标定位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现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中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短期的职业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大学本科期间考取人力资源规划师二级、银行从业证书。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通过雅思考试,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成绩,中长期职业目标:

2、回国后在国企或者跨国企业找到与人力资源专业相关的工作。

3、在五年之内成为人力资源主管。

调整及原因:

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在任何的时候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定出的计划做出及时的调整,使人生的行走轨迹不偏离自己所制定的目标。

四、执行计划具体内容

大学期间行动计划:

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对比我的最终目标,已经我目前距离目标的差距有:专业知识不够渊博,英语能力欠佳,管理沟通能力欠佳,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大三阶段:

1、大三除了学好专业的有关知识以外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加强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多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看一些和目标职业相关的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

2、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通过雅思考试,若有空余再通过商务英语测试,人力资源规划师二级、银行从业证书。

3、努力提高在校成绩,力争再次拿到奖学金,写好学年论文;

4、还要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暑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目标职业的所需素质,并努力朝着所需素质不断奋斗。大四阶段: 1.写好毕业论文,充分准备毕业答辩。在大四学习的过程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管理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来,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所学知识并且建立健全和浓密的人际关系网,以便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3 在外语的学习中注重口语和与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英语部分。

社会实践经历:

在上大学以后的每个暑期我都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除了让我对公司人事管理的基本流程有了一定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我觉得自己在其他各方面例如沟通、协调 能力收获也是挺大的。社会实践加深了我对社会的了解拉进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明白了更多人生道理,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中长期发展规划:

2、回国后在国企或者跨国企业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在五年之内成为主管。

五 自我监控

现实并不可能像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尽量不改变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两手准备,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变化,能屈能伸,方成大事。确立好人生方向,在出现偏差之后及时修正将道路拉上正轨。

综上所述,我在经过自我认知、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决策执行和反馈修正后最终确定了最终目标,确立奋斗的方向、努力的目标,执着的支撑点,通过严谨的分析和积极的反馈修正,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六、自我总结

每个人都有怀抱梦想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享受奋斗的勇气,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执着。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有朝气的一代,理性分析并规划人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欣慰父母,报效国家。

职业规划课程让我认真理性地进行了自我认知,职业分析,环境分析后,最终确定了职业规划的人生目标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但是,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成功,不相信幻影。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 博、奋斗。我相信,未来,只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大学我的路,挑战自我!永不言败!

七、谈谈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看法和态度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就业的路似乎越走越窄的现实中,在中央号召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殷切期待和政策鼓励下,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取向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我认为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到基层去,对我们青年的快速成长成熟很有好处,可以培养一种顽强、不轻易屈服的坚强精神,保持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经验和锻炼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展现才华的大舞台。面向基层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也是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对促进年青人才的健康成长、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需奋勇地到国家最需要、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踏踏实实打好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基层的实践机会很多,发挥专长、特长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毕业生在不断实践中把自己培养成有真本领、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拓宽创业道路、体现人生价值,绝对是受惠不尽。

6.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师生互致问候。“由白居易的《忆江南》引入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江南是怎样开发的?”导入新课

1.历史上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如何?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的第24页。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解决两个问题:

(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

2.小组之间交流研读成果。

关于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图例来分析本课所指的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在指导学生看图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

归纳并板书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在反复读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准确把握江南地区的概念。

让学生在图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归纳。

3.引用史料,对比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本次开发成效显著吗?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记载?

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

请同学们继续读图,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本次开发?

本次开发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方位读图的方法。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

分析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时间概念,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学生明确本次开发的时间:三国时期开始。

2.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为什么不早不晚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做进一步的铺垫。

师生讨论、归纳整理并板书:江南自然条件好,人民勤劳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

江南地区的发展是因为三国以后北方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4、学习“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了解北方战乱的情况,深刻理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

5.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

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板书:北方战乱

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讲述“淝水之战”,了解淝水之战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 的问题过渡到“淝水之战” 一目的学习。

关于淝水之战,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 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2)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3)淝水之战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教师可以视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因素,在课堂上灵活安排此讨论。

学生思考、交流。

淝水之战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从淝水之战的目的、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思考。

4.归纳总结。(结合板书)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后有淝水之战,前秦瓦解,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勤劳,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讨论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7.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七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 是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民办高校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应用型的定位, 需以市场为导向。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基本功扎实, 掌握一或两门专业, 外语听说能力强, 礼仪养成好, “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即要培养一专多能、思想道德素质高、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强、文明礼仪好;计算机操作熟练, 适应能力、吃苦精神、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人才就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业是导向。民办高校应该在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和导向下, 结合学生实际, 面向生产第一线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 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上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关系。

1、应用型人才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应用型人才要有夯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及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动态前沿知识。在专业基础或语言技能训练阶段要加大基本功训练, 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较宽泛的知识基础。

2、应用型人才需要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注重潜层素质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知识应用为基础, 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力。

3、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人格基础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低层次的人才, 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人格教育平台,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培养, 以提升学生人格。

三、应用型人才与职业素养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 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的着眼点。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必须构建由大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对接平台,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1) 职业素养

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素质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 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 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 是隐性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 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2) 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

职业化表现在思想和意识深层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他人, 对于人性、社会和他人的缺陷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理解、接受和宽容, 因此, 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 这一点正是因为理想化而僵硬的大学生所缺乏的。

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越高, 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我国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在与社会和职业衔接的实践方面尤为欠缺。

2、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1) 科学创新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将为其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引导学生敢于抒发不同意见, 敢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大学生只有具备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才能在职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 爱岗敬业精神

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 不断地钻研学习, 精益求精。要通过职业规划和榜样激励, 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就业准备有清晰的认识, 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3) 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是“应用型人才”成功的基础。应用型人才, 需要参与到一个团队中。作为团队成员, 要理解他人的目标、理解同事的目标、理解领导的目标, 而不仅仅是实现个人的理想。

(4) 奉献和服从意识。

奉献精神是一种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可以获取用人单位良好的信任, 从而在职场大显身手。

服从意识是社会组织所必需的, 也是考验一个人忠诚度和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奉献和服从意识往往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

(5) 职业技能素质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技能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 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 知识才会转化为技能。

四、结论

8.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范文 篇八

关键词:网页设计;能力培养;目标细化

在2014级和2015级12个教学班、在600多人次的教学过程以及期末的200多件课程作业展评中,笔者发现: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网页程序代码的编写、驾驭网页的链接,能够处理网页各级界面中的文字、图片、音像、动画、色彩、标题、标志、导航、搜素等各种构成元素,也能够如期完成期末课程作业。但是在众多的学生作品中,很难发现优秀的、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在3次毕业学生的座谈和2次企业家的面谈中同样发现:高职院校近几年虽然培养出了大批网页设计人才,但能够独立从事网站设计与开发的人才少之又少。

一、课程开设背景与性质分析

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并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发现,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常常出现如下问题:

1.网页界面常常呈现“杂”“乱”“多”“满”的现象,没有清晰条理的流程。这主要是缺乏系统的版式设计,构成网页各元素之间缺乏理性秩序所导致的。

2.网页设计中字体使用随意,没有顾及字体与网页风格、企业性质之间的联系,无法反映企业的文化与理念。

3.网页设计中色彩使用随意,没有考虑到色彩的象征与隐喻性以及色彩的对比、和谐等视觉美学特征。

4.网页各级链接之间风格杂乱,基本上是一个界面一个风格,各个界面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是各种风格的堆砌。

5.网页设计缺乏创意与创新意,基本上是对已有网页的抄袭与拷贝。由于缺乏相应的美学基础,所做出的网页在视觉上依然“惨不忍睹”。

6.网页设计缺乏内涵深度,主要原因在于各种视觉符号的任意使用,没有考虑到视觉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符号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视觉符号的使用禁忌等问题。

在课中与课后的互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偶尔有学生即使意识到了上述问题,也因为缺乏相应的美学功底与文化底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些问题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一直遗留,最终导致毕业后无法独立完成视觉形式优美、内涵丰富、客户满意的网页设计与制作。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竟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抑或是教学过程的失误?还是其他因素所导致?

有学者认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教材编写没有连贯性、教材内容滞后、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合理等。然而笔者认为,造成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无法独立从事网页设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美学功底与文化底蕴,课程设置中缺乏相应的美学基础课程,有意或无意夸大了软件的功能等。归根结底,是对网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理解或者执行偏差所导致,在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太过宽泛,没有将学生应该有的能力目标进行细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中的热点,网页设计或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些课程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信息工程专业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也大多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通识课开设。

网页设计是技术、文化与艺术交汇的结果,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同样也需要基本的美学能力与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技术、文化与艺术素养才能设计并制作出视觉效果良好且让客户满意的网页。

二、能力目标分析及细化

无论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是“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课程指导原则,均过于宽泛,需要教学单位在具体的授课执行过程中将其细化。

在调查重庆、四川、安徽三省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将网页设计能力培养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信息处理、素材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Photoshop软件制作静态网页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HTML、CSS编程,使用CSS进行页面样式控制,使用DIV+CSS进行网页布局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网站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网站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细化子目标中可以发现,严重偏向于技术而忽视艺术审美与文化品位能力的趋势。

从网页设计课程性质分析可以发现,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技术、艺术与文化素养作支撑。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够独立策划、编程并设计出视觉优美、内涵丰富的网页人才。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不乏美学素养,但是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编写能力较差,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工程专业的学生,程序语言编写能力是他们的强项,但是其美学素养与文化底蕴相对缺乏。在网页设计的前导课程中,美学相关课程与训练的缺乏,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条腿走路,成为一个“健全的瘸子”。

所以,本文认为对于计算机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细化为:组织与策划能力、程序编写与测试能力、视觉表现与美化能力。而这些子目标应该继续细化,如下表。

如表所示,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网页文案策划来训练学生的组织与(下转第59页)策划能力,通过美学基础来训练学生的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特征与客户需求的匹配能力,通过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设计色彩、创意思维激发与表现等课程训练学生的视觉表现与美化能力,通过网页设计(HTML+CSS)来训练学生的程序编写与测试能力。然而,在大多数理工类或偏向于理工类的职业院校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缺少文化素养与美学素养的培养与训练,这是导致学生网页设计作品中出现常见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设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必修课程且至少250学时。如若条件不容许,则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进行。

三、小结

由于对网页设计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了网页设计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进而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注重于程序编写与测试能力的培养,最终无法设计出有深度、有内涵、有视觉形式美的网页作品。

参考文献:

[1]罗锦光.《网页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

[2]黄颖宜.高校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1).

上一篇:诚信社会体系建设下一篇:读科学的故事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