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翻译(共8篇)
1.学术著作翻译 篇一
学术综合英语2课文翻译
他这样说是彬彬有礼,她这样说是低微无能
黛博拉·塔嫩
1.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即使女性和男性说话方式相同,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还是不同。这种倾向导致有关女性、男性和无能耐的讨论纷争不断。女性说话讲究方式方法被认为是低微无能,而换成男性则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表现。视女性的语言为低微无能者的语言常常反映出男性看女性行为的视觉角度。
2.女性不为高人一等而拼搏,往往就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容易发生误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专家和非专家常常把女性以友善语言表述出来的思维方式曲解成低微无能的表现。没有什么能比一家报社刊登的采访片段更能清楚地说明这种根深蒂固的歧义。采访对象是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当记者问他们“表现得非常有礼貌”的含义时,这两位专家同时给出不同的答案。男性回答说:“服从”。女性回答说:“敏感”。两位专家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每个人描述的是不同性别的观点。
3.专家和非专家都习惯把女性的任何行为看为低微无能的表现。以上同一篇报刊文章援引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话说:“一个男人会这样问一个女人:‘请你去一趟商店好吗?’同样的情况下女人会说:‘哎,我真的需要从商店买点东西,但是我实在太累了。’”女性的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隐蔽的”,该词含有“鬼祟”和“秘密”等贬义,而这样表达的原因归咎于一个“权”字,女人觉得她没有权利直接提出要求。
4.的确,在我们(美国)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比男性低,但这不等于说她们不愿意提出直截了当的要求。女性的这种间接方式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在努力寻找某种关系。如果愿意在自己的.要求下得到满足,结果就是社会地位的胜利:你高人一等,因为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而如果你的愿望得到满足是因为他人的愿望恰好和你的一致,或者是因为对方心甘情愿,结果就是融洽和谐。当你和对方的需求一致而一拍即合时,你既不高人一等,也不低人一等。而且如果双方都了解这种间接方式,那就不存在什么隐蔽:提出的要求很明确。称间接的沟通方式为隐蔽反映出那些青睐直接沟通方式的人的观点,即直接的方式才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在男性中更普遍。
5.间接方式本身并不反映低微无能。我们不难想象出权势者中有特权的人是怎样使用间接方式的。例如,一位有钱的夫妇用不着直接向听命于他们的用人发号施令,而只须简单地说明其愿望,房子的女主人说:“这儿冷,”用人就会去调高室温;房子的男主人说:“是晚饭的时间,”用人就会摆桌上菜。或许终极的间接是什么都不用说就能使某人做某事:女主人按一下铃,女仆端上下一道菜;家长走进有孩子正在嬉闹的房间,双手叉腰一站,他们
就会戛然而止。
6.所有文化都靠以“间接”二字所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体制去运作。例如,我在做一个小规模的研究项目时发现:当妻子问“你想去参加那个聚会吗?”,大多数希腊人认为他们的妻子是在暗示她想去。他们认为如果妻子不想去,她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他们觉得之所以不直截了当提出,是因为她不想使她的愿望听上去像是要求。间接是传达她的意愿的最好方式。
7.日本文化把间接沟通方式发展成为精美的艺术。例如,一位名叫别府春海的日本人类学家这样描述一次简单的午餐邀请所涉及的微妙的间接交流。当他的朋友发出邀请后,别府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邀请是真正的邀请,还是仅仅出于客套,就像美国人说“哪天有空请你到我们家吃饭”而他并不期望你会出现在他的家门口一样。别府在确定邀请是真实的并且接受以后,对方就得问他想吃什么;按照习俗,他于是说吃什么都可以,而他的朋友也照例一定要他说的具体些,这样的交流在主人和客人之间适当重复了几次,直到别府觉得有礼貌地作出回答才是谦谦之举,于是说米饭和茶。当他就餐时,招待他的的确有米饭和茶—只不过这是一顿丰盛午餐的最后一个程序。别府对饭菜之丰盛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知道按礼节就是这样。如果对方按照他的提议款待他,他就等于受到了侮辱,当然礼节也要求他做出受宠若惊的样子。
8.以上描述的有关午餐邀请时双方所进行的间接交流在美国人看来是过分了,然而相比直接的沟通方式,世界上更多的文化崇尚细腻的间接沟通方式。唯有现代西方社会推崇直接沟通方式,而且即使对我们(美国人)来讲,这种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实践。
9.其他文化现象也清楚地表明间接本身并不能反映地位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对对女性地位的设定使我们把女性的所有行为解释成为地位低下的表现。例如,人类学家埃莉诺·基南发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个说马达加斯加语的村落里,说话直截了当的是女性,拐弯抹角的是男性。而村民视男性使用隐喻和谚语的间接说话方式为更佳方式。在他们眼里,非直接方式和使用这种方式的男人一样享有崇高地位,而女性的直接风格被视为笨拙、粗鲁、有损男性语言的精深微妙之魅力。关于男性或女性谁直接谁间接在不同地域有不同情况,不变的是女性风格总遭人贬低,其地位被视为低于男性。
2.学术著作翻译 篇二
1. 儿童读物
“儿童读物”是一个很灵活的感念, 并且总是和成人读物相比较。那么何为儿童读物?Peter Hunt认为, 儿童文学是有教育力和影响力的一种交流形式。它包括并使文字和图片一体化, 以多种方式存在, 如“录像, 讲故事”, 并且对儿童和成人均可。众所周知, 儿童读物是由成人撰写、编辑的。通过写书给儿童, 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告知儿童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
2. 删节
删节在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用相对原著较少的文字表达基础的大意。通常文章被删节都是针对不同读者群, 比如, 外国读者、不同年纪的儿童读者。删节著作需要天赋, 因为删节者对删节版读者来说同样是作者, 至少是半个作者。事实、风格、精神、推理必须保留;任何本质的东西, 都不能被遗漏。
3. 删改
删改是一个删去、消毒、净化的过程, 旨在把思想传给既定的读者, 尤其是儿童和宗教人群。在成人眼中, 儿童不能辨别是非, 所以为他们过滤了一些内容, 如酒精, 暴利, 死亡, 性, 对成人的不敬, 宗教中及意识形态中的敏感话题, 等等。
三、支持删节和删改的原因
删节和删改可以使原著变得短小易懂, 适合儿童阅读。改编之后的文学著作, 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儿童读物的范围。下面阐述删节和删改的一些具体原因。
1. 保护儿童不受可能性的坏行为影响
从18世纪人们对童年有了认知之后, 儿童这个群体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心和关注。儿童的身份从小大人变成儿童, 需要特殊的关心和教育, 包括特殊的读物。儿童不适主题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坏行为 (酒精、暴利、对成年人不敬、性) 和无情的社会现实 (死亡、血腥、战争、宗教中及意识形态中的敏感话题) 。成年人认为儿童没有辨别坏行为的能力, 并有可能效仿。所以, 在把成人读物改称儿童读物的同时, 那些坏的行为通常被从原著中删节或删改掉。例如《格列佛游记》原著:“I drank it off at a draught, which I might well do, for it did not hold half a pint, and tasted like a small wine of Burgundy, but much more delicious.”在翻译过程中“wine”被改成牛奶, 正是这一理念所在。
2. 出于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爱
有人认为把无情的社会现实摆到天真纯洁的孩子面前是不应该的。回避这些内容也是对儿童文学不受污浊的保护。当《小红帽》第一次由Charles Perrault讲述并从法国传到英国的时候,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为其结尾感到震惊:“说着, 邪恶的大灰狼扑到小红帽身上, 狼吞虎咽地把她吃了。”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居然得到的是如此残酷的结局。逐渐的, 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从曾经的严重警告变成了善意的建议。
3. 儿童读者的事实特点
由于经验、学习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性, 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很多文学著作的内容。首先, 他们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很难读懂成年人的文学。所以, 儿童读物要注意降低语言难度。其次, 儿童有许多知识盲点, 如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儿童有不懂的, 通过书本传授是应该的, 但是应该注意尺度, 因为太多晦涩难懂的东西会使儿童丧失阅读的兴趣。
4. 译者的角色
译者为三类人工作:作者、读者和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总是把作者的意图、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及未来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期待结合到一起。而未来读者总是被假定为某一类或某几类人群。译者就是一个把原著带到另一个国界的角色, 但是在工作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词汇, 而且要考虑两种语言文化。所有翻译都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 如沃尔特·本杰明所说, 如果不是“原作的改变”, 不是“事物的改革和更新”, 翻译就不再是翻译。
四、反对删节删改的原因
1. 成人读物和儿童读物的区别
很大一部分的儿童读物都是从成人读物改编来的, 但是要经过必要的改造。儿童与成人读物的区别主要是, 儿童读物长度比较短, 通常是关于一个小孩、小动物, 或者有着人类特性的小东西的清晰简单的故事。而且儿童读物一般有快乐的大结局, 而成人读物一般是开放性的结尾。
由于上述不同, 当把成人读物改变成儿童读物时, 通常会根据这些特点作一些改变。反对者认为这个改变并不具备可行性, 因为这需要编辑的极大的天赋, 但是很多改编本显示出编辑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2. 名著的损害
古典名著是对一个国家文学有深远影响的文化遗产。古典名著的价值不仅仅在故事情节上, 细节的描写、措辞、历史事件和文化的再现也同样重要。在改编的过程中, 由于儿童能力经验和知识的缺乏, 这些东西可能会被删除。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个问题, 这可能成为民族和世界文化遗产潜在的危险。如对原文中“ancient temple”的翻译, 中国译本有两种:神殿和古庙。神殿比较西方化, 古庙则更像受中国影响深远的文化元素, 虽然便于让儿童接受, 但是会产生误导, 认为中西方一些宗教建筑是一样的。
3. 剥夺儿童学习更多内容的愿望和可能
删节和删改是针对儿童能力作出的。然而儿童也有个体差别, 并且他们的智力成长很快。有时成人会低估儿童的能力, 在书中所给出的信息也是也比儿童预期的少, 最终导致儿童读者失去兴趣。同时, 总是有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喜欢读一些有挑战性的材料。所以, 提供一些新鲜的知识是激发他们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建议
从上述支持和反对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两方都有一定道理。所以在争论到底哪一方最好已经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于儿童文学的改编和如何最好地运用儿童文学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删节和删改的文学读物对儿童来说是必要的, 这是既定事实。为了给改编者一些建议, 笔者提出如下几条策略。
1.禁忌, 尤其是坏的行为应该被删改。
2.出于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 对一些脆弱和和年纪小的孩子的读物, 一些无情的社会现实可以被删除。
3.对于一些能力不足的儿童, 语言应该简化, 社会背景知识可以简单介绍。
4.为了教学和教育, 可以有改编本。
为了把文学的删节和删改的缺点降到最小, 这对家长、图书管理人员和老师都有一个要求:因材施教。在给任何一个孩子提供书 (原著或改编本) 之前, 都要个别对待, 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Hunt, Peter.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P, 1994.
3.不能以西方翻译书打压中国学术 篇三
有些人喜欢用原创性来批判我们的理论没有原创性,而不知道如用这样的原创性标准,那格林伯格也没有原创性了,因为在他前面有罗杰·弗莱以及更早的形式主义。而且格林伯格还直接从沃尔夫林理论框架中搬了一部分到他的批评理论中。我写《现代艺术与前卫——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接口》一书也是为了说明我们如何理解格林伯格,不要夸大了格林伯格的理论,他并没有做什么大的不得了的理论体系,也不是什么不可超越的理论体系。
反过来说,格林伯格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和艺术史的某一个侧面找到了他的突破口——针对的是20世纪中期形式绘画如何走的问题推出了抽象表现主义。但至少在20世纪初的时候,艺术从反艺术或者非艺术领域打开了各种可能性,当代艺术都是从这些反艺术或者非艺术领域而来的,格林伯格根本就不在当代艺术理论的范围内。达达等这些被现代形式主义排斥的艺术,都是在新的理论中逐步认识的,而当代艺术释放的很多新的话题都是理论的切入口,甚至新的理论可以塑造出新的艺术,怎么会说“很难产生像格林伯格那样有系统理论建构的艺术理论家”?这种结论根本上就是没有了解格林伯格在当时到底在做什么批评。
这里我们要克服两种不良态度,一种是夸大理论体系的不可得,他们喜欢用中国没有理论体系来说事,好像理论体系有一种高不可得的事那样,而其实,一种理论只是一种系统,把理论做系统是一个很平常的事,如果对一个问题系统地展开论述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键词和命题并且有理论史上下文,这就是理论系统了。二是不要用已经有的西方的理论去套现在的一些论述,西方有了,我们就承认,如果西方没有的,我们就不承认,或者什么都等翻译书告诉我们,好像翻译书之前,中国的艺术理论都是不行的,就这样用西方的翻译书来打压中国的学术研究。
而其实从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当艺术批评史上来说,中国也有不少理论早就萌芽,比如,1980年代早期,白谦慎有一篇文章就为书法建立了新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可见我的《书法的障碍——新古典主义书法、流行书风与现代书法诸问题》中“从新古典主义书法到流行书风:理论的脉络”一节),如果白谦慎的书法理论与现代理论有关联,但与当代理论有距离,那刘骁纯早在20年之前就尝试用形式主义研究杜尚小便器,并且以这个理论原理建立了他的艺术史叙事逻辑,他的一组文章尽管没有编成体例性写作,但这个不重要,后人可以为刘骁纯合成这个体例,格林伯格也是一篇篇短评组合起来的《艺术与文化》评论集。只是白谦慎、刘骁纯这种研究太早,没有在中国引起太多的关注而已,中国读者,如果都认为只要看西方的理论就行,还妄下断语中国没有理论或者都是抄西方的,那我们有理论也变得没有理论了。
说格林伯格的伟大也只在抽象表现主义范围内,但艺术史中抽象表现主义只是其中很短时间内的一个流派,而艺术史中还有很多流派都有它的理论系统或者都需要理论系统,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成果是建立在一个接一个形式主义的发展基础上的(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的这些理论是在“文革”废墟上的第一代,与西方的知识谱系相比,成果当然很少,但少不等于没有,有的时候一篇短评重要性会超过多少本厚厚的书。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讨论这些学术话题,但如果老是说中国的理论落后,等着翻译书来指导我们,那肯定导致的结果就是会对本土的理论创造力视而不见。
4.学术著作翻译 篇四
1.Every field of study has its own language and its own way of thinking.Mathematicians talk about axioms, integrals, and vector spaces.Psychologists talk about ego, id,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Lawyers talk about venue, torts, and promissory estoppel.每个研究领域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数学家谈论定理、积分以及向量空间。心理学家谈论自我、本能、以及认知的不一致性。律师谈论犯罪地点、侵权行为以及约定的禁止翻供。
2.Economics is no different.Supply, demand, elastic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nsumer surplus, deadweight loss—these terms are part of the economist’s language.In the coming chapters, you will encounter many new terms and some familiar words that economists use in specialized ways.At first, this new language may seem needlessly arcane.But, as you will see, its valu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you a new and useful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which you live.经济学家也一样。供给、需求、弹性、比较优势、消费剩余、最低损耗,这些术语是经济学语言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你会遇到很多新术语以及一些熟悉的词汇,这些术语和词汇被经济学家们用在经济这一领域。起初,这些新的语言可能看起来不必要的神秘,但是,你会看到,他的价值在于他能提供给你一种新的和有用的思考方式,让你思考你生活的世界。
3.Economists try to address their subject with a scientist’s objectivity.They approach the study of the economy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a physicist approaches the study of matter and a biologist approaches the study of life: They devise theories, collect data, and then analyze these data in an attempt to verify or refute their theories.经济学家们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他们的学科。他们演绎经济学和物理学家演绎物质、生物学家演绎生命一样:他们设计理论,收集数据,然后分析这些数据,试图能够证明或者反驳他们的理论。
4.To beginners, it can seem odd to claim that economics is a science.After all, economists do not work with test tubes or telescopes.The essence of science, however,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the dispassionat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orie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This method of inquiry is as applicable to studying a nation’s economy as it is to studying the earth’s gravity or a species’ evolution.As Albert Einstein once put it, “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对于初学者来说,宣称经济学是科学似乎看起来很奇怪。毕竟,经济学家们并不和试管或者显微镜一起工作。然而,科学的精华是科学的方法——世界如何运作这一理论的逐渐发展和试验。这种观察的方法运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它运用于研究地球的重力或者一个物种的演变。就像爱因斯坦曾经提出的:科学的全部无非就是日常思考的精炼。
5.Although Einstein’s comment is as true for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economics as it is for 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physics, most people are not accustomed to looking at society through the eyes of a scientist.Let’s therefore discus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economists apply the logic of science to examine how an economy works.尽管爱因斯坦的观点对于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是正确的,就像它对于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学一样是正确的,大部分人并不习惯于通过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因此,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经济学家们运用科学逻辑来观察经济如何运作。
6.Isaac Newton, the famous seventeenth-century scientist and mathematician, allegedly became intrigued one day when he saw an apple fall from an apple tree.This observation motivated Newton to develop a theory of gravity that applies not only to an apple falling to the earth but to any two objects in the universe.Subsequent testing of Newton’s theory has shown that it works well in many circumstances(although, as Einstein would later emphasize, not in all circumstances).Because Newton’s theory has been so successful at explaining observation, it is still taught today in undergraduate physics courses around the world.牛顿,17世纪著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当有一天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时,引起了他的深思。这个观察使牛顿形成了重力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应用于苹果落地,而且应用于宇宙中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牛顿定律的不断试验表明,它适用于很多情况(尽管爱因斯坦后来强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由于牛顿定律在解释试验时很成功,所以今天它仍然在世界各个大学的物理课程中被学习。
7.This interplay between theory and observation also occur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An economist might live in a country experiencing rapid increases in prices and be moved by this observation to develop a theory of inflation.The theory might assert that high inflation arises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As you may recall, this was one of the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in Chapter 1.)To test this theory, the economist could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on prices and money from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If growth in the quantity of money were not at all related to the rate at which prices are rising, the economist would start to doubt the validity of his theory of inflation.If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in international data, as in fact they are, the economist would become more confident in his theory.现象和理论的这一关系也同样发生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可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物价正在迅速增长,在这一现象的推动下,经济学家发现了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这一理论可能宣称:当政府印制太多货币时,高的通货膨胀就会出现(你可能会想起,这是第一章中十条经济学原理之一)。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会从不同国家收集并分析关于价格和货币量的数据。如果货币量的增长和价格膨胀率根本不相关,经济学家就会开始怀疑通货膨胀理论的正确性。如果数据表明货币增长量和通胀高度相关,经济学家就会对他的理论更加有信心。
8.Although economists use theory and observation like other scientists, they do face an obstacle that makes their task especially challenging: Experiments are often difficult in economics.Physicists studying gravity can drop many objects in their laboratories to generate
data to test their theories.By contrast, economists studying inflation are not allowed to manipulate a nation’s monetary policy simply to generate useful data.Economists, like astronomer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usually have to make do with whatever data the world happens to give them.尽管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应用理论和现象,他们确实面临一个障碍:在经济学中做试验往往很困难,这一障碍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物理学家研究向心力可以在实验室里降落许多物体来产生数据以测试他们的理论。相比之下,经济学家研究通货膨胀不可以仅仅为了产生有用的数据,而去操纵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像宇宙学家和生物学家一样,一般来说经济学家不得不运用世界已经发生的数据来做试验。
9.To find a substitute fo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economist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xperiments offered by history.When a war in the Middle East interrupts the flow of crude oil, for instance, oil prices skyrocket around the world.For consumers of oil and oil products, such an event depresses living standards.For economic policymakers, it poses a difficult choice about how best to respond.But for economic scientists, 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 key natural resource on the world’s economies, and this opportunity persists long after the wartime increase in oil prices is over.Throughout this book, therefore, we consider many historical episodes.These episodes are valuable to study because they give us insight into the economy of the past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allow us to illustrate and evaluate economic theories of the present.为了找到实验室试验的替代实验,经济学家密切关注于由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例如,当中东的一次战争打断了原油的供应,石油价格在全球范围狂涨。对于石油及石油生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一次事件降低了生活水平。对于经济决策者,如何让应对这样的事件,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但是对于经济科学家来说,它为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次机会,这次机会持续很久,直到石油价格增长的战争时间结束。因此,整本书中,我们会分析很多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很值得研究,因
为,他们让我们对过去的经济有了大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济理论进行阐释和评价。
10.If you ask a physicist how long it would take for a marble to fall from the top of a ten-story building, she will answer the question by assuming that the marble falls in a vacuum.Of course, this assumption is false.In fact, the building is surrounded by air, which exerts friction on the falling marble and slows it down.Yet the physicist will correctly point out that friction on the marble is so small that its effect is negligible.Assuming the marble falls in a vacuum greatly simplifies the problem without substantially affecting the answer.如果你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十层高的大楼顶层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她回答这个问题会假定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当然,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事实上,这个大楼被空气环绕,空气会对大理石降落产生摩擦力,并减慢他的速度。然而物理学家会指出:空气对大理石的摩擦力太小以致它的影响可以忽略。假定大理石在真空中降落,并且几乎没有影响答案,大大简化了问题。
11.Economists make assumptions for the same reason: Assumptions can make the world easier to understand.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example, we may assume that the world consists of only two countries and that each country produces only two goods.Of course, the real world consists of dozens of countries, each of which produces thousan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oods.But by assuming two countries and two goods, we can focus our thinking.Once we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n imaginary world with two countries and two goods, we ar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more complex world in which we live.经济学家作假设基于相同的原因:假设能够使世界更容易理解。例如,为了研究国际交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仅有两个国家,并且每个国家仅仅生产两种产品。当然,现实的世界有很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生产上千种不同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更好的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假设中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国际交易,那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一更加复杂的世界的国际交易。
12.Economists use different assumptions to answer different questions.Suppose that we want to study what happens to the economy when the government changes the number of dollars in circulation.An important piece of this analysis, it turns out, is how prices respond.Many prices in the economy change infrequently;the newsstand prices of magazines, for instance, are changed only every few years.Knowing this fact may lead us to make different assumptions when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y change over different time horizons.For studying the short-run effects of the policy, we may assume that prices do not change much.We may even make the extreme and artificial assumption that all prices are completely fixed.For studying the long-run effects of the policy, however, we may assume that all prices are completely flexible.Just as a physicist uses different assumptions when studying falling marbles and falling beach balls, economists use different assumptions when studying the short-run and long-run effects of a change in the quantity of money.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假设我们要研究当政府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时,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个分析很重要的一条是价格是如何回应的。经济中很多价格会经常变动,报摊上的杂志价格变动会隔几年。懂得这一事实,可以让我们在研究不同时期政策改变的影响时,做出不同的假设。对于研究政策的短期影响时,我们可以假设价格不会变动很大。我们甚至可以做极端人为的假设——所有价格都完全不变。然而,对于研究政策的长期影响,我们可以假设所有价格都是完全弹性的。就像物理学家研究大理石降落和沙滩排球降落用不同的假设一样,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量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时,用不同的假设。
13.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ers teach basic anatomy with plastic replicas of the human body.These models have all the major organs—the heart, the liver, the kidneys, and so on.The models allow teachers to show their students in a simple way how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body fit together.Of course, these plastic models are not actual human bodies, and no one
would mistake the model for a real person.These models are stylized, and they omit many details.Yet despite this lack of realism—indeed, because of this lack of realism—studying these model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how the human body works.高中生物老师用人体的塑料复制品讲授基础解剖学。这些模型都有主要的器官:心脏、肝脏、肾脏等等。这些模型让老师用简单的方式展示给他们的学生身体上这些重要的部分是如何互相协调的。当然,这些塑料模型不是真实的人体,没有人会把这些模型误认为是真的人。这些模型是设计的,他们忽略了很多细节。然而,尽管缺乏真实性,但是正是对这些模型的研究,对学习人体如何工作很有帮助。
5.学术著作翻译 篇五
陆著作挽歌
作者:储光羲朝代:唐体裁:五古 世业江湖侧,郊原休沐处。独言五日归,未道千秋去。
乡亭春水绿,昌阁寒光暮。昔为昼锦游,今成逝川路。
归路秦城下,寒云惨平田。故园沧海边,绿柳覆平川。
送客异他日,还舟殊昔年。华亭有明日,长向陇头悬。
剑水千人石,荆江万里流。英英有君子,才德满中州。
明道俟良佐,惟贤初薄游。生涯一朝尽,寂寞夜台幽。
金堂策令名,仙掖居清位。鸣玉朝双阙,垂缨游两地。
朝夕既论思,春秋仍书事。何言鲁声伯,忽下琼珠泪。
令德弃人世,明朝降宠章。起居存有位,著作没为郎。
6.学术论文学术评语 篇六
2. 该生对数据库的设计细节讲解详细,研究深入,论坛设计部分独立完成,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答辩中思路清晰,回答得简明扼要,语言流利。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生成绩为良好,但要求该生纠正论文中尚存的某些错误。
3. 在十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与结构,以及论文的写作过程,条理清晰,语言无大错,对老师的提问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设计过程有点小问题,流程图不很完善,希望及时纠正。
4. 从答辩可以看出该生总体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准备工作充分,对论文内容非常熟悉,能简洁明了的陈述设计思想和过程,系统展示流畅,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基本概念清楚,论文有一定创新。希望继续完善论文中的部分文字和符号,争取规范使用。
5. 该生在规定时间内比较流利清楚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态度谦虚,体现了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建议把图像的打开功能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继续完善使论文格式规范化。
6. 结合数学知识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地质问题,对方法原理掌握透彻,论文有比较好的创新。对快速傅里叶和小波变换图的结果分析到位,处理结果良好,计算机基础素养好。答辩中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论文中变换的指标若有对比会更好。
7. 论文陈述清楚,讲解简单明了,存在不足在于缺少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多为套用他人研究成果,论文格式方面应多规范。
8. 答辩的准备工作充分,对老师的提问能详实回答,并对设计过程中所遇困境能反复探讨研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专业技术比较好。若能结合专业改进使静态的网页成为动态的则更好,不足在于数据库中表的描述方式不太对,望改进。
9. 论文陈述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对老师的提问能流利作答,思路清晰,但对论文中的部分代码解释不楚,有少量语言错误,望今后的研究中多创新。
10. 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但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是很流畅,对设计的细节技术不太熟,回答问题不够切题。
11. 从五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重点突出,答辩流畅熟练,知识掌握基本到位,时间符合要求。不足是论文中有部分概念错误。
12. 答辩过程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的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创新点明显,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表达准确,系统演示熟练,专业素养很高,经答辩委员会商议,一致同意其成绩为优秀。
13.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14. 该研究生的英语已顺利通过CET-,并在GRE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中表现出色。
7.学术著作翻译 篇七
关键词:术语,血海,血室,血府,英译标准
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研究和研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得到显著发展,“求同存异”成为发展趋势。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已基本确定、所用方法和策略也基本一致,但在个别概念的理解和个别词语的运用方面仍有不小差异。藏象学说是中医名词术语的核心内容,涉及范围广、词汇量大,对这方面术语的翻译和标准化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医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意义十分重大。
1 问题的提出
中医药名词术语作为中医药学说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翻译是否恰当、是否有统一标准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学说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是否出现缺失或偏差。近年来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中外学者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英语翻译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种:(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2)《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3)《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4)《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5)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2007年)(以下分别简称为标准(1)、(2)、(3)、(4)、(5))。5个标准中相同中文词条的英译文多有不相同。作者通过本文就中医藏象学基本名词术语“血海”、“血室”、“血府”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希望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统一。
2 几个中医术语英译的不同译法之探究
2.1 关于“血海”的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目前在中医术语中,对“血海”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2.1.1 四海之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1,2]。
因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3]。《灵枢·海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冲为血海”。
2.1.2 人体器官名,指肝脏。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2.1.3 腧穴名,代号SP10。
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百虫窠、血郄[4],属足太阴脾经,为治血证的要穴,尤能活血化瘀,疗女子漏下,月事不调,能引血归经,似导洪入江海之要路,故名血海[2]。《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医宗金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疡湿痛等症。”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缘上2.5寸处,即股骨内上髁上缘,当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1]。
在上述五个标准中,“血海”作为单独词条在标准(1)、(4)中未收录;在标准(2)中作为穴位名称“SP10”收录,即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在标准(3)、(5)中均译作“sea of blood”。而“肝主血海”则见于标准(4),译作“liver governing the sea of blood”,其核心部分“血海”对应“sea of blood”。此外也有译作“the blood sea”[5]或“chong channel”[5],或“reservoir of blood”[3,6,7],或直接音译为“xuehai”[6,7]。在英文中“reservoir”意为“a natura or artificial place where water is collected and stored for use,especially water for supplying a community,irrigating land,furnishing power,etc.”[8],即(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库、蓄水池等可蓄存水液的开放空间;在生物学上有“a cavity or part tha holds some fluid or secretion”[8]之意,即蓄有液体或分泌物的空腔。其同义词为“artificial lake,source”[8]。而“reservoir of sth”一般用来比喻信息、事实、知识等的蓄积。而“sea”除了本身就具有海、海洋的意思外,还延伸出“a widely extended,copious,or overwhelming quantity”[8]之意,用来形容范围更为模糊也更为广阔大量的事物。笔者认为,血海本身并不是器官,尽管其释义之一就是肝脏,但更多的是对肝脏调储血液功能的一种描述,而非肝脏器官或冲本身,其中文概念本身就是比较模糊且侧重功能性的。其语义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对于血海的理解,也更加简洁易懂。因此笔者经过分析比较后认为:前面所述采用的5个标准没有一个对“血海”使用“reservoir o blood”或“chong channel”的译法,只是在对应的注释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sea of blood”已经被普遍接受,而“SP10”作为针灸腧穴专用代号也已被广泛认可。
2.2 关于“血室”的术语英译问题探究
“血室”一词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在中医理论中也有不同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三种[2]:
2.2.1 指冲脉。
《妇科经纶》:“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2.2.2 指肝。
《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
2.2.3 指子宫。
《类经附翼》:“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经以时下,故名曰血室。”笔者认为将血室是冲脉、肝肾和子宫共同构成的一个关联体系,其病症多围绕妇人经带胎产,受肝肾影响,又多与起于胞中的冲任二脉相关,三种因素相结合,其病位多在胞宫,则其概念不难理解。
在前述五个标准中,标准(2)、(4)未收录有关“血室”术语,在标准(1)、(3)、(5)中均译作“blood chamber”。“chamber”一词在英文中有“room”或“bedroom”之意,生物学上意指“enclosed space or cavity in the body of an animal,in a plant or in some kinds of machinery”[8],即(动植物体内或某些机器中封闭的)洞穴、腔、室。笔者认为此种译法较好,不仅体现了子宫解剖上的空间性、生理上蓄血孕胎的可充实性,也简单明了便于记忆理解。而其他译法如“uterus”[5],“chong channel”[5]或“blood room”[3,5]则都有失全面或语义局限,只侧重了血室释义的某一方面。而“house of blood”[6]这一译法则因与“血府”的英译“house of blood”相冲突,极易产生歧义,故笔者不赞同继续采用。
2.3 关于“血府(血之府)”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血府”即血之府,指解剖结构中的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其英译也较为统一。“血之府”见于标准(2),译作“house of blood”。标准(1)中有“脉为血府”,译作“vessel as house of blood”。“脉者血之府”见于标准(4),译作“vessel being house of blood”。作为核心词的“血府(血之府)”均对应“house of blood”。“house”有“contain or cover”[8],及“provide housing for”[8]的意思,与中医血行于脉中、脉为血之通路之意正好相一致,笔者认为采用此种译法较好。
3 结论
建立统一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使专业和非专业的翻译活动日趋规范、有章可循,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传播。笔者将这5个英译标准与此前出版的各类中医英译词典[1,2,3,4,5,6,7,9]比较发现,随着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确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也将进一步统一。一些不够准确、不能完整反映中医术语原意、容易产生误导的英译逐步将被淘汰。一些约定俗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译法有助于完善中医藏象学说名词术语的英译词条,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94.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3,367-368.
[3]原一祥,任继学,黄龙,等.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0-381.
[4]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中医辞海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39,1244,1247.
[5]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154,156,157.
[6]张奇文.实用汉英中医词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9,1125,1137.
[7]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0-21.
[8]Nigel Wiseman.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EB/OL].http://www.Dictionary.Reference.com.
8.学术著作翻译 篇八
【关键词】品牌翻译;在先著作权;制止联想;汉语拼音法
【作者单位】胡晓姣,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走向国际的天津品牌之翻译规范化研究”(TJWY12—085)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别立法,商标应具有显著性,而且不得侵害他人在先权利。理论上,所有可以作为商标构成要素的标志都可以进入在先权利范围,著作权自然包括其中。品牌翻译属于品牌名称的跨语言转换,翻译者既要营造品牌显著性,又要防止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但是,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传统“防止混淆”理论在解释上明显乏力;在先著作权的范围包括哪些,各国实践未尽一致;品牌翻译中如何运用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规则,也鲜有论述。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期与专家学者交流。
一、品牌翻译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理论解释:从“防止混淆”到“制止联想”
1.“防止混淆”理论及其解释力缺陷
世界各国立法上,商标的权利产生方式并不一致,通过使用、注册等方式均可以产生商标权,但其保护的基本依据都是“防止混淆”理论。“防止混淆的可能”是商标保护的核心问题,如美国《兰哈姆商标法》第32条即明确禁止商标在“可能造成混淆、错误及欺骗”的情况下进行商业性使用;欧盟法院也认为,“商标的基本功能是确保投放市场的商品产源一致,从而使消费者或终极用户能够将这些产品同来自其他厂商的产品区别开来,而不会有混淆的可能”。理论上,“混淆”可被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狭义或直接混淆,即消费者无从分辨或混同两个事实上产自不同企业的商品;一种是广义或者间接混淆,即虽然消费者很清楚某一商品不可能由某一企业直接生产,但却可能认为该企业与实际生产者之间有某种许可、赞助、参股或商品化等关系,该企业对商品的生产实施最终控制,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关系。尽管“防止混淆”理论已成为商标保护的基本支柱,但其并未解决所有问题。欧共体法院曾注意到:一定范围内商标越显著,混淆的可能就越大,但当超过一定限度,商标非常显著和知名时,消费者恰恰又不会混淆。例如,由于消费者已经熟悉microsoft(微软)的品牌及拼写,因此恰恰不会将microsoft(零软)、microhard(微硬)、macro(宏软)同microsoft(微软)混淆。由此,如果严格适用“防止混淆”理论,一些看起来十分离奇的判决就会出现,英国高等法院在Baywatch诉家庭录像频道(Home Video Channel)一案中,将原告商标为驰名商标作为一项理由,拒绝认定Babewatch同Baywatch之间存在混淆的可能,尽管按一般审查标准而言,两个商标间一个字母的差异显然不能改变整体十分近似的印象。
在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理论解释上,“防止混淆”理论也存在解释力不足的缺陷。根据有关版权国家公约和各国立法,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独创性是构成作品以及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尽管各国对作品“独创性”的要求并不高,如有美国判例认为,“仅仅意味着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的(与复制其他人的作品相反)”。但是,由于作品不属商业标志范畴,其与商标之间“混淆的可能”无从判断。
2.“制止联想”理论及其采纳
“制止联想”理论是为克服“防止混淆”理论面对驰名商标及著名商标的解释力不足而生。根据这种理论,买方市场商品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名牌带来的心理作用和情感价值日益突出,驰名商标及著名商标实际具有双重属性:其一仍是自然属性,即帮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或服务的传统识别作用;其二则是社会属性,向其他人展示使用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表彰作用。如果仅仅着眼于“防止混淆”,我们也许只能保护驰名商标及著名商标的识别功能,对于以损害驰名商标及著名商标的表彰功能为主的行为则可能会打击不力。因此,我们必须在“防止混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止联想”。
从“防止混淆”到“制止联想”的最大变化在于,商标保护的宗旨从保护一般公众免受欺骗混淆之苦,转到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商业利益免遭寄生行为的损害。“联想”有两种:一种是商品或服务相同或接近,商标不够近似,虽然不会误认误购,但显然会使人浮想联翩,例如,“西来顺”饭馆、“东门子”电器;另一种是商标相同或接近,但商品或服务不够类似,同样构不成混淆,但会产生联想,例如,“柯达(KODAK)”电梯、“别克(BUICK)”鞋等。“制止联想”与“防止混淆”的不同是,前者无须借助相似的概念(如联合商标、防御商标),它不关心商标是否近似,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它只关心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联想?谋取不当利益通常是目的,制造联想是手段,产生淡化则是后果,这三者一般都是相伴而行,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制止联想”理论除可以处理商标之间的冲突外,还可以用于在先著作权的解释。商标注册人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非混淆性使用(你卖你的作品,我用我的商标),如果囿于“防止混淆”,知识创造与商业标识因领域不同而不可能混淆,处理起来就会比较棘手,而运用“制止联想”保护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认为商标注册人攫取了著作权人未来可能在同一领域获得的商业利益,在解释上比较顺畅。
二、品牌翻译涉及在先著作权的范围
“制止联想”可以作为商标权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立论基础,商标注册人制造联想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搭便车,产生联想的直接后果无疑是后商标希望取得不当得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在先著作权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对在先著作权的保护尺度过大又会对商标法制度有一定影响甚至冲击,因为根据《伯尔尼公约》,各成员国内对于作品著作权保护不受地域限制的规定,在先著作权人如将自己的作品注册为商标,则会使商标地域性原则形同虚设,而且直接获得了跨类保护,这种保护力度太强而不合理。因此,商标法保护在先著作权的范围划定,应当合理平衡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品牌翻译属于语言转换,仅仅涉及文字商标翻译,主要涉及对作品标题和作品内虚拟人物名称的认识。
nlc202309081101
1.作品标题
作品标题是否能够获得著作权单独保护,在各国理论和实务上向来有争议。当商标注册人将他人的作品标题申请为商标时,如果作品标题属于著作权保护范围,则可以认定侵害在先著作权。有观点认为,商标所用字词的长度很难使其获得独创性,作品名称、标题不太可能成为著作权保护的范围,自然也就无所谓侵害他人的在先著作权了;也有观点认为,作品的名称、标题可以具有独创性,因为作品一般只要求最低程度的独创性,“甚至有一点点独创性就可以满足要求”。
笔者认为,作品标题是否具有独创性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作品标题一般难以获得著作权保护。多数情形下,作品标题由简短的单词、词组或简单短语构成,难以达到独创的高度而独立于作品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原创性’标准,但是标题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一标准”。我国商标评审委员会曾以此为由,认定“灌篮高手”商标的注册并未侵犯漫画作品《灌篮高手》的标题,因为二者虽然在文字构成上完全相同,但语词可以视为对善于扣篮的运动员的一种称呼,并不具备文字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从而不能单独获得著作权保护。不过作为例外,如果标题有独创的设计,足以满足版权法的独创性要求时,可作为美术作品受到保护。
其次,作品标题一般难以获得著作权保护并不意味着其不受其他保护。现代传媒下的作品标题有多种功能:(1)提炼主题与浓缩内容的描述性功能;(2)标示特定作品的标题性功能;(3)标示作品出处的商标性功能;(4)推销作品与商品化运作的广告性功能。对于某些热播节目而言,其名称即便始终保持标题性使用,亦可能由于观众的联想而获得标示出处的商标功能。因此,即使作品标题或者节目名称不能获得版权法保护,亦应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提供的标题性保护、商标性保护和商品化权保护。由此看来,从“制止联想”理论出发,各国对于作品名称虽然不一定给以著作权保护,但并非不保护,而是诉诸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其作为商标性权益、商品化权益或专门标题性权益给以保护。因此,品牌翻译仍应当注意不得侵害他人作品标题,特别是著名或热门作品标题。
2.虚拟人物名称
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中,往往会有具有鲜明特色的虚拟人物,如我国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和阿Q,钱钟书作品中的方鸿渐,国外作品中的唐老鸭、保尔、艾米丽等等。作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虚拟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存在。将作品中虚拟人物姓名或者名称注册用作商标,是否可能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
笔者认为,从著作权法立法本意来看,作品是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更准确地说是作品的整体。一部作品的意义表达需要借助一定形式,在版权法上被学者称为“信息”或者“同型结构”,一般来说法律仅仅保护同型结构,即禁止他人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不过在版权法体系内为了应对“实质复制”“等同原则”“独创性”“翻译权”等概念提出的意义追问,在例外情形下版权法采取了“意义”作为辅助判定工具。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名称,因其表达可以成为具有独创性的“同型结构”得到保护,这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反映,并且在虚拟人物名称被跨语言转换时,还需要接受音形义相似性的检验与“制止联想”理论的检验。
三、品牌翻译不得侵害在先著作权的运用:正向与反向
1.正向:品牌翻译如何避免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
文字商标可以最直接传达厂商的信息,几乎所有的企业首先都会选择文字作为商标,或至少具有一个文字商标以便消费者呼叫。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商标的音、形、义只要有一个方面与他人在先著作权近似,翻译者即可怀疑有“混淆的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及其“制止联想”综合效应,从而做出最终判断。
在品牌翻译上,我们需要结合音、形、义三个方面来考察。在音上,我国文字商标使用表意文字,将其转换为表音文字,应当注意发音,从商标显著性出发使用汉语拼音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不太容易与表音文字的渊源国家的在先著作权发生混淆或者产生“联想”; [7]在形上,简短好记、易于辨认应当是基本要求,商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信息中确立自身的“显著性”;“义”一般具有反面控制功能,在坚持音韵相似的前提下,在目标国语言中,该品牌至少不应有消极含义。
不过,品牌翻译中避免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最终原则仍须视“制止联想”综合效应结合该商标在目标国的认知程度来确定。理论上,判定商标侵权的“制止联想”标准比“避免混淆”理论灵活,“联想”具体可以有三种情况:(1)公众混淆了标记与商标(直接混淆的可能);(2)公众认为标记的所有人与商标的所有人之间有联系并发生了混淆(间接混淆或联想);(3)公众在看到标记时唤起对商标的记忆,认为二者比较接近,但还不到混淆的地步(纯粹的联想)。[8]而在认定商标翻译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场合,我们不仅要看消费者是否有直接混淆的可能(如将电视节目的版权方与商品的生产者误认为同一)或者间接混淆的可能(如认为电视节目的版权方与商品生产者之间具有控制关系),更要考察公众在看到作品时是否被唤起对商品的记忆。
2.反向:品牌翻译与他人恶意抢占的预防
品牌翻译所面对的在先权利也不都具有正当性,品牌翻译中,品牌持有人如果发现他人恶意抢占行为,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商标权。他人恶意抢占包括两种情形:其一,趁他国品牌尚未登陆本国市场,抢先在本国注册与其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同类甚至跨类商标,该品牌登陆本国市场即面临侵权指控;其二,趁他国品牌尚未登陆本国市场,在作品中使用与该品牌相同的语汇,导致品牌进入本国市场即涉嫌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以上两种行为均属于“碰瓷”行为,但因为前者恶意抢注直接发生于商标法上,侵权的认定标准更为明确,所以更为“碰瓷者”所青睐,实践中多发;后一种行为实践中虽然较少,但属于“放长线钓大鱼”,也不可大意。本文仅针对第二种恶意抢占行为。
笔者认为,面对他人恶意抢占的碰瓷行为,被侵权方应当结合商标不得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的构成进行反向运用。
nlc202309081101
首先,被侵权方可以对著作权作品的“独创性”和“驰名性”提出异议。实践中,作品标题和虚拟人物姓名等并非作者的独立创作,而多为模仿、借用他人构思或属于公有领域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字、词、句构成,不会受到版权保护;只有作品标题等具有“驰名性”才可能受到标题权益、商标性权益或商品化权益的保护,如果不具有“驰名性”,则不受保护。
其次,被侵权方对著作权的“在先性”提出异议。如果商标权人或者译者发现著作权作品并不在商标权之前,著作权人的侵权指控也难以成立。根据《伯尔尼公约》,世界各国采取了著作权的自动保护原则,著作权人可以自愿登记,可以提出著作权登记证书,在先公开发表该作品的证据材料,证明其“在先性”。
最后,被侵权方对“实质性相似”与“接触可能性”提出异议。根据“实质性相似”“接触可能性”规则,原告指控被告侵犯其著作权,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接触了原告作品,并且被控侵权物与原告的作品实质性相似。“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标准是“一般读者标准”;“接触可能性”是指依社会通常情况被告应有“合理机会”或“合理可能性”阅读或者听闻原告的著作。
四、老字号品牌的翻译策略
我国的老字号品牌在国际化战略上面临一系列问题,译名不规范包含其中。笔者认为,汉语拼音译法应当成为中华老字号翻译的基本策略,一则汉语拼音译法对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持,更有利于品牌国际化,一则汉语拼音译法凸显商标“显著性”,有利于提高其区别能力。另外,汉语品牌译法面对表音文字体系时,不太容易侵害他人在先著作权,运用“制止联想”理论在目标国也可以较好制止他人的恶意抢占行为。
[1] 黄晖. 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 499 U.S. 340.
[3] 彭学龙, 郭威. 论节目名称的标题性与商标性使用一一评“非诚勿扰”案[J]. 知识产权,2016(1).
[4] 胡晓姣. 论“中华老字号”的国际化译名——以天津相关翻译实践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2015(3).
[5] 刘非非, 徐伟功. 论美国电影标题的法律保护及电影标题仲裁体制[J]. 科技与法律,2010(1).
【学术著作翻译】推荐阅读:
学术著作出版合同07-07
各类学术委员会翻译09-01
巴金著作《灭亡》有感08-05
著作权法概述图文06-18
著作权法复习资料07-20
著作权登记代理合同08-06
软件著作权申请事项09-16
软件著作权可以转让吗06-20
专利商标著作权工作07-15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