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2024-08-25

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精选8篇)

1.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一

《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问题研究》调研访谈要点

1、对近几年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情况做一个总性评价(带有规律性的、趋势性的概括)

2、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有哪些优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方面面临哪些新挑战?

3、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基本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态度、服务程序、服务规范化、服务质量等有什么新期待和新要求?

4、你们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有哪些典型经验?有哪些有益的启示?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5、按照十八大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要求,你们认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方面应采取有哪些具体措施?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制度创新?

2.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二

关键词: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理论依据,实践总结,注意问题

一、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意见》提出,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这“五个服务”是以党章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依据,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立足各领域党组织的职责, 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内涵的总体概括, 也是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根本要求。二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达到的目标, 即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三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即强化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

二、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总结

1.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

实施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推行党委成员联系党代表, 党代表联系党员, 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体系;以“听民声、察民情、传民意、解民忧”为主题, 扎实推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规范化建设。

2. 党员定诺承诺履诺机制。

定期举行党员集体签名承诺活动, 承诺的内容是“对党忠诚、遵守规定、恪尽职守、廉洁奉献”。结合机关实际, 积极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科学定诺、公开承诺、扎实履诺, 这是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和有效举措。切实提高承诺的针对性, 各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紧扣履职尽职、提高效率进行服务承诺, 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狠抓承诺事项落实, 采取个人自评、群众测评、领导点评、组织考评的方式, 确保党员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办到实处。

3. 考核评价机制。

要针对党员 (个体) 和党组织 (集体) 两个方面制定考评体系。科学设置各类考核指标, 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由于党员的服务岗位有着不同的特点, 因而需要分类考评。根据服务队伍的不同情况, 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党员, 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量化分值, 并设立不同的积分标准和要求,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合理配置, 从而使每位党员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努力奋斗方向, 并且真正做到客观科学地反映党员的真实服务情况。机关党组织由于所在部门职责不同, 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也存在差异。同样需要分类考评。根据不同部门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量化分值, 从而对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做出整体评价。

4. 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特别是人财物方面的保障。一是落实报酬待遇等激励政策和制度规定。按照有关规定注重选拔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机关党组织负责人, 高校机关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部处长担任, 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 或以奖代补。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高校财政预算;在支持机关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利民举措方面, 重点是建立落实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三是完善服务资源统筹机制, 这也是加强服务的重要保障。主要是加强部门统筹, 资源共享, 实现优势互补。

5. 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服务群众工作情况, 接受党组织监督, 党组织定期对党员服务情况进行考评。二是建立服务群众信息平台, 如电子信箱、热线电话、微博、微信或qq群等, 收集群众意见, 反馈服务结果,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 强化批评与自我批评, 重点评议党员服务群众, 发挥党员相互间的监督作用。.四是机关党组织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服务基层工作情况, 接受上级党组织监督, 上级党组织根据考评体系进行整体考评。

6. 奖惩激励机制。

在科学客观的评估基础上, 综合运用考评结果, 对服务群众表现突出的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表彰或奖励, 对服务群众存在问题或群众反映意见较大的党员和党组织进行批评或惩罚。这样, 形成党员和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正确导向, 对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党员和党组织形成鞭策。

7. 责任追究机制。

在对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考评的过程中, 对其中服务工作存在问题, 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或党组织, 在批评教育、惩罚整改的同时, 对由于服务工作差产生的不良后果要追究有关责任人或负责人的责任, 以挽回损失, 警醒他人。

8. 党组织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机制。

明确党组织书记是所在部门党组织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 负责所在部门党组织服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工作。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 定期研究所在部门党组织开展服务工作情况, 结合实际设计服务工作载体, 做好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指导工作。

三、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三

1.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高校机关党组织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教育实践活动,创建机制、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对于新时期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2.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因此,新时期高校机关党组织建设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服务特色,以服务全体教职工、学生为本,以服务基层单位为本,努力达到服务型党组织的“六有”目标。

3.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机关党组织是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基层党组织,因此,要努力强化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为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和成长成才服好务,使高校党委科学发展的决策要求在基层单位得到落实。

4.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高校管理的领导核心,高校机关党组织不仅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更要深化关心服务的功能,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推进高校管理创新,从而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缺失。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注重对上负责,轻视对下服务;注重完成工作,强调责任义务,轻视人文关怀,没有把人文关怀贯穿到服务工作的全过程,亲和力和归宿感差。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高校机关党员和干部思维方式陈旧,不能正确地理解“领导就是服务”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服务理念上的清醒,才有服务信念上的坚定、服务方向上的明确、服务行动上的自觉。因此,在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中,首要问题是解决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问题,这是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是服务涵义和服务标准不明确。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努力方向或具体要求不明确,对于党组织的负责人来讲,不知如何加强领导或指导,对于党员个人来讲,不知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高校机关党组织强化政治属性,弱化服务功能,没有将服务功能作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强了,战斗力自然就强了。要将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统一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三是服务载体和平台不健全。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缺乏创新经验,没有将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文化、课外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等的载体优势,难以增强服务型高校机关党组织建设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高校机关党组织活动方式单一,有时表现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不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中要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激活服务载体、延伸服务触角,努力构筑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立体式服务平台。

四是服务制度和服务机制不完善。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缺乏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设计,没有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直面需求的服务工作机制。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高校机关党组织始终没有打破党务政务的界限,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比较较严重,没有将服务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导致党员干部心沉不下去、人走不下去,开展经常性的联系服务活动较少。因此,在创建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中要参照社会同行业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高校机关党组织日常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要将服务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科学设计考评指标,建立现代管理学理念的绩效考评模式,突出对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的考评,努力把各项创建要求转化为师生最关心、可感知、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高校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重点在建设,根本在群众满意。机关党建必须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走在前头,引导基层党组织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努力在服务理念涵养、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平台构筑、服务格局构建、服务实效检验上下功夫。

二是切实落实《意见》提出的5個措施和5项任务。《意见》提出的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5个措施和5项任务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高校机关党组织要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和载体,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运用和落实好这些方法措施,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三是认真抓好机关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设机关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有一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以带头人促发展、强服务。

4.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四

陆明远 于家琦

[提 要]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社情民意,在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舆情疏导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在社区中发挥作用,它们的舆情疏导功能也逐渐显现。社区社会组织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来根除不良舆情产生的土壤,把不良舆情转化为良性舆情。而且由于它们具有服务社区居民各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也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逐渐强化,具备了在社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能力。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舆情疏导;舆论氛围

[作者简介] 陆明远,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于家琦,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C91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社情民意。“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意、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舆情疏导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社区中发挥作用。作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组织,它们功能多样,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的舆情疏导功能逐渐显现,成为政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的中介。而且由于它们具有服务社区居民各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也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逐渐强化。可见,社区社会组织在实践中的这些特征和优势造就了其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

一、社会组织的服务分类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按照其主要目的和对象以及运作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娱乐活动型、志愿帮困型、维护权益型、便民低偿型四类。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多种功能,这四种类型是依照组织最主要的特征来划分的,而不是组织的唯一特点,因此不同类型之间的组织有交叉。

(一)娱乐活动型

娱乐活动型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社区居民在个人、集体的自发组织下,或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的带领下,出于锻炼身体、满足个人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而结成的体育、娱乐、文化、艺术等自娱自乐的兴趣团体。如各种各样的健身队、太极武术队、柔力球队等。娱乐活动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切磋,交流经验,共同进步,从而使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和充实起来。在居民们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情趣和艺术修养得到了提高,情绪得以舒缓;这些强体健身和情趣抒发活动也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志愿帮困型

志愿帮困型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社区居民在个人或社区组织的发起下,为了帮助社区中有各种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或倡导某种公益理念而结成的无偿服务组织。如各种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包括志愿者协会、“红领巾”志愿者组织、“夕阳红”社区服务队、义工组织、邻里互助组织;为帮助和保护社区内特定群体、提供资金或咨询等服务的各类基金会、慈善组织、救助组织;为维护社区治安环境而组成的治安巡逻队;为保护社区环境或提倡环保理念的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这类社区社会组织所服务的对象不是组织成员,而是为全社区或某一类特别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无偿服务。志愿帮困型社区社会组织体现了一种帮贫扶弱和维护公益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具有共同志向者的志愿结社,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和社区提供持续有效的援助,以缓解或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崇高精神和现代社会意识。志愿者提供的是非功利性的服务,培育大家的社区共同意识、相互之间的平等、信任,要求人们自觉、志愿承担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具有民间自治性质的社会活动,也是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

(三)维护权益型

维护权益型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社区内的居民、商户等成员为了维护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而结成的会员制组织。如具有议事决策性质的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代表特定人群利益的社区老年人协会、社区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社区残疾人协会、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服务行业协会、社区工作者协会等。这类组织的目的在于表达和维护社区内某一类成员的合法权益,有的还具有业务管理的职能。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都具有维权的功能,因为只要是组织,都要维护本团体的利益、维护其所代表人群的利益。这里所说的维护权益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强调这类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权,而不是其他。虽然娱乐活动型组织也具有维权功能,但这类组织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维权,而是组织娱乐休闲活动。志愿帮困型组织有时会和维护权益型组织有重叠,区分的标准是看组织者和受益者是否一致,如果组织者和受益者不同,这说明组织者的目的在于帮助受益者,而不是为了自身或组织利益,这类组织就是志愿帮困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如果组织者和受益者是同一群居民则是维护权益型的社区社会组织。

(四)便民低偿型

便民低偿型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居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为社区居民进行便利性服务,并收取少量费用的非营利服务组织和机构。如提供劳务为主的各种社区托老所、社区敬老院、小型幼儿园、小饭桌、社区学校、残疾人福利院、护理中心,利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资金筹建的社区老年服务活动中心,由民间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各种民办社区中介服务机构。便民低偿型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正式法定的民间组织,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这类服务组织或机构将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根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自主开展服务和运营。

二、以服务缓解舆情压力

舆情疏导的关键在于根除不良舆情产生的土壤,把不良舆情转化为良性舆情。根据舆情变动机制,社区居民的舆情会随着自身状况的改变、与居民相关的某些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1]。只有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权利得到维护,舆情才具备转化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采用民主公正的方式管理社区公共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的各种实际困难。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满足,居民的心情舒畅了,才能呈现积极健康的舆情状态。社区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社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烟台市李沧百通社区温馨服务中心,已经为居民们解决了120多次水电暖等日常生活问题。社区居民只要打个电话就会有热心人上门服务。这样的社区社会组织目前该市有 2300多家,已经成为了社区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老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南京市建邺区虹苑社区拆迁户较集中,低收入人群比例大,不少住户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致使物业管理落空。“居民之家”就组织社区内下岗人员组成维修队,利用低成本运作优势,实行最低收费服务,为社区居民解决了水电维修、疏通、保洁等难题,使小区居民同样享受周到服务,感到“家”的可亲[3]。

(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服务

在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众多的宁波市,社区社会组织帮助政府缓解就业压力、扶贫帮困的作用凸显。“爱心编织站”、“居家养老中心”、“学童接送服务站”等社区社会组织吸纳了不少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拓宽了社区就业的渠道,为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4]。石家庄市桥西区经十条社区民主议事会下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他们通过与下岗职工原单位协商、向用工单位推荐、积极创办三产摊点等多种形式,安置下岗职工[5]。青岛市四方区70多家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拓宽就业渠道,仅2005年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57人次。黄岛开发区爱心大姐服务社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及热线电话,为下岗失业妇女介绍保姆、钟点工1200人次;举办培训班、招聘会、洽谈会,3000多名妇女接受了就业指导培训,协调相关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引导200多名妇女自主创业。市南区八大湖和谐社区促进会开通社区服务网络,招收有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先后为110多人解决就业问题[6]。

(三)提供养老服务

青岛市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区社会组织运作,老年人受益”的新路子,有效地将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形成公立养老机构、社区民间养老机构、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格局,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化养老问题。市北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推出了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关爱长者服务社,有效地承担起居家养老的社会责任。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月补贴15小时的服务时间,通过服务社为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生活贫困、低保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已有390多位老人享受到政府的送时服务[7]。

(四)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救助

当前由于贫富差距扩大,一些群体对社会现实不满,政府却又普遍未实施心理救助这个重要的社会救助项目,由此引发了一些冲突事件。而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各种公共服务,解决社区成员的实际生活困难,注意疏导社区居民的各种忧虑、困惑、压抑等情绪,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社区居民的心理压力缓解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就得到了有效释放,不良社会心态和不良社会事件也就可以随之避免。宁波的社区社会组织为困难群体排解思想矛盾,开展心理救助,成为他们反映诉求的渠道。目前宁波市300多个社区中已有200多个社区通过民间组织开展了心理救助[4]。

三、以服务营造舆情氛围

舆情疏导不仅仅是通过单方面的服务来满足居民需求,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多种形式让民众参与到社区活动中,逐渐引导民众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舆情疏导主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把握舆论氛围,引领民众及时调整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由于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紧密的利益关系,加之参与渠道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发展的阻力。经验表明,利益是参与的重要驱动力,当社区成员感到社区与其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有渠道参与、参与后又能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关心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才会增强,才能形成有力的舆情疏导环境。相反,如果社区居民对社区根本不了解也不在意,就不可能在社区中找到倾诉的渠道,社区的舆情疏导也就成为了空谈。社区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它们植根于社区,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从而促进了社区居民公民观念的形成,使居民增强责任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帮助和扶持,使社区居民增强对它们的信任感,这也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这些因素使社区社会组织具备了引导舆情的基础条件。

(一)社区社会组织是吸引社区居民融入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源于社区居民,是最接近社区居民的群众组织,其触角可以延伸到每一类人群。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可以覆盖到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它们可以吸纳每一位对该组织感兴趣的成员,这样,就能真正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拓展社区成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城市社会学著名学者索尔.D.阿林斯基也认为:社区认同和自豪感,对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这些都需要一个工具性的组织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干预,并不能依靠“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它促使居民参与各类社区事务,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工具性的组织也是将居民个人意志上升为组织、群体意志的一种有效的途径[7]。

人是社会人,社区是人的社区,人际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住宅经历了由平房向楼房的变化,居住结构的变化阻隔了人们的交往。社区社会组织的产生,将具有共同特点或需求的人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社区居民交往和沟通提供了渠道,促进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相识、相助,使社区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真正的共同体,而不只是因为简单地共居一地形成的形式上的共同体,从而有助于克服现代住宅形成的自然障碍,满足居民交往和沟通的需求。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社会组织了解社区事务,增进了社区归属感,能够在社区中找到意见表达的渠道,从而为舆情疏导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社区社会组织是培养公民精神和责任感、促进参与意识形成的训练场 社区社会组织,以无偿服务他人、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回报社会为目的,不仅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而且是培养公民意识、促进社区人际关系和谐、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必要途径。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的活动,拓宽了人们奉献社会的渠道,并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公益意识、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社区文体娱乐团体开展的文娱活动,在满足居民的自娱自乐、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个性得到了社会化,实现了人格的社区化、社会化,这些活动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集体意识,强化了居民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社区社会组织所进行的主要是居民自己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居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愿,关注社区的发展,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管理和服务献计献策。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社区民主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所倡导的参与理念、公益精神都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区居民受到这些理念的感染,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社会心态。

(三)社区社会组织是宣传和谐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社区社会组织经常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使社区居民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它们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法治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老年大学经常开展老年保健知识讲座、书法讲座;市民学校安排计生、流动人员管理、法律知识讲座和再就业专门培训等内容;健身协会开展木兰拳、太极剑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高了居民的文化水平。例如,南京市玄武区在多年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在社区教育中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组织,如锁金村街道的万家帮服务中心、景泰蓝工艺画创业园,新街口街道的邻里一家亲、诗词歌赋社,梅园街道的新四军研究会,后宰门街道的小草俱乐部、党员义工管理站,玄武门街道的天山民间锣鼓队,孝陵卫街道的紫灵书画院,红山街道的巾帼编织社,玄武湖街道的邻里读书会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起到了倡导社会文明、开展社区专业教育、凝聚社区居民、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8]。

同时,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团体,会形成自己的舆论圈,通过公益服务等活动它们在无形中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有能力影响整个社区的舆论氛围,有助于促进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在维护稳定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其公正的立场极易被认可,因此说服力很强,在化解某些社会矛盾时,作用十分明显。南京市建邺区国泰民康社区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老医务工作者、老书画家组成的“八老协会”,说服“钉子户”服从新区拆迁需要;帮教小组配合街道、社区,促使该社区11名“法轮功”痴迷者全部转化[9]。又如,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和谐社区促进会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化解各种矛盾和上访苗头50余起,真正成为联系政府与群众的纽带,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6]。

总之,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单位,作为社区中发挥实际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凭借广泛而深入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而且正在成为一个基层民意的凝结点和缓冲器,这种“以服务疏导舆情”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中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而且将培养民众的社区认同感,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5.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五

内容摘要

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青年成才作为团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本课题结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年人才培养的实际,总结了团组织在提高青年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举荐高层次青年人才、吸引凝集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促进优秀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成效,针对团组织在青年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团组织在人才工作大局中参与机制、完善青年成才激励与保障机制、切实作好服务青年成才工作、积极推动青年人才的有效交流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共青团组织 青年成才 服务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要下大力气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这为新时期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期,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争夺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事实上,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越来越倚重于青年人才。同时,学习、发展、成才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需求。

时代呼唤人才,建设需要人才,青年也渴望成才。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讲,做好青年人才工作,就是要将满足青年渴望成才的需求和满足青年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我们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青年成才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促进团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建设方面迎来了丰收,在顶尖人才、“领军人物”辈出的同时,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也悄然崛起,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就如何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紧紧抓住青年人才培养、凝聚、举荐等环节,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和推动青年成才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当前我校青年人才培养的基本实践和成效

1、创新的人才观念,为青年人才培养把握正确的方向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青年人才在促进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实看到不论做什么工作,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每一个青年能充分发挥潜能和价值创造条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青年的特点和个性,既立足现在,又着眼未来,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2、优化的成才环境,为青年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在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上加强研究探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和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学科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于1989年提出并试行实绩考核和自荐答辩相结合的破格晋升制度,让有才华,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师资,通过自荐答辩、公平竞争的“打擂台”方式,晋升到高一级职称。通过实施破格晋升制度,全校共有129名中青年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50人次,最年轻的仅35岁;副高级79人次,最年轻的仅27岁。破格晋升制度注重实绩,不拘泥于学历、资历,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大大激励青年人才刻苦钻研、奋发向上,在学校青年人中形成了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3、完善的人才机制,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舞台

学校提供全方位平台,使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优秀青年都有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机会。对于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强烈事业心的青年教师,本着“赛场选马”的原则,一方面尽可能提供完善的培养计划、优秀的带教老师,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教学效果、临床诊疗技术、科研论文都应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优秀青年在压力中成长,在竞争中成才。据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优秀青年”被访者明确表示当选“优秀青年”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有的还说“当选‘优秀青年’后的一段时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在被调查的46名“优秀青年”中,目前已获得副高以上职称的有39人,占85%;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有24人,占52%。在学校的管理人员队伍中,青年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强、学历高,年纪轻的优秀青年后备干部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最近3年,由“优秀青年”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经费超过1300万元。在师资培训方面,今后5年内,学校将每年拿出300万元资助500位青年科研和管理人员赴国外进修、培训。

(二)当前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和推动青年成才中的作用

1、提高青年人才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造就党需要的青年人才,带领青年人才跟党走,是共青团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我们团组织充分发挥政治育人的优势,组织召开“青年学习十六大精神座谈会”、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月活动、举办青年理论培训班、组织17支“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团”深入群众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建立“红色网页”扩大理论学习覆盖面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提高青年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

2、培养、举荐高层次青年人才

我校共青团组织以抓好优秀大学生队伍、优秀团干部队伍、青年党员队伍和高学历青年队伍四支队伍为重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秀大学生和优秀青年的挖掘、举荐、培养工作。针对在校优秀大学生,团组织主要从培养、挖掘的角度,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尽快成熟;对于高层次的青年医学专家,团组织则积极举荐,既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楷模,又向社会展示了学校青年人才的风采。学校成立了青年联谊会组织,发挥优秀青年群体的“集束效应”,凝聚优秀青年人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以“博士论坛”、“研究生科技节”、“医学生临床医疗能力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和科技学术活动,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医学人才。通过开展“选苗育苗工程”,牢固吸引、凝聚了一批政治坚定、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培养、储备了一支优秀后备人才队伍。同时,通过评选,广泛发现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表彰奖励,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成就进行社会评价和认定;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各类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组织高层次青年人才赴基层开展服务,比如博士服务团、青年专家服务团等,使青年人才既作贡献,又受教育。

3、吸引、凝聚青年人才

共青团组织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不断探索团组织联系青年人才的新渠道、新方式,用感情联系人才,用活动吸引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增强青年人才的群体优势。共青团组织通过进一步加强青联、学联、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年组织和社团的建设,使之成为青年人人向往的“人才高地”。通过联谊会、论坛等形式,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团的工作阵地,最大限度地覆盖、吸引青年人才。按照“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工作理念,全面推动青联、学联、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年组织的建设,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共青团领导下的集聚人才、联系青年的新纽带,成为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新平台。

4、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推动和服务青年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团委将“共青团号”、“岗位能手”的创建作为有力的工作抓手,增强青年人才岗位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在培养青年人才过程中,把工作的重点放到28-35周岁这一最佳年龄段的青年群英中去,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并且有效地挖掘“共青团号”、“岗位能手”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突出“共青团号”、“岗位能手”的育人功能,充分展现“共青团号”、“岗位能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示范效应,充分激发青年在科技创新实践、岗位建功、岗位成才中的创造潜能,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5、促进优秀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发挥团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独特职能和重要作用,面向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品牌工作,促进优秀青年学生拓展综合素质。对于优秀青年学生,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发挥党校、团校的主体作用,每年定期举办团干部理论培训班,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培训;通过建立优秀青年学生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青年学生到党政部门、街道社区等地挂职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建立健全团干部推荐、选拔、使用机制,积极推荐优秀团干部。同时,团组织还加大“推优”工作力度,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人才工作中的参与度不够

团组织在参与青年人才工作方面尚未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被调查者认为,共青团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青年的心声,解决青年的问题。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共青团组织在参与政策制定、法规制定和相关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力度不大,“声音不响”。

2、共青团组织为青年成才的服务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在与优秀青年人才访谈中,不少人认为共青团组织虽然发挥了服务功能,但是在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载体有形化、服务体系网络化上有待加强。共青团组织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各类青年人才交流中介服务载体的建设,可以开展青年人才资格评价、在职培训、价值咨询、择业指导等服务项目,可以在营造青年人才创业氛围上加以拓展。

3、青年成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往往是机遇或巧合占了一定的因素。调查发现,大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激励机制缺乏多样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有些地方,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有的求全责备,不能扬长避短,用其所长;有的论资排辈,不敢或不愿大胆使用;有的只重使用,忽视继续教育和培养等等。因此造成很多优秀青年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这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共青团组织在人才工作大局中的参与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专门对“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论述,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坚决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同时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找准定位,建立机制,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参与本地区人才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争取在本地区青年人才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而言,要更大程度上争取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定期召开“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方式,推动与青年成才工作相关的问题的研究,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和实施,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解决影响和制约青年成才的相关问题。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联系、协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整合资源,努力形成青年人才工作合力。

(二)共青团组织要完善青年成才激励与保障机制

各级共青团组织都要进一步研究青年成才规律,把握青年成才的关键环节,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推优荐才机制,建立健全青年表彰奖励制度。应该完善各种评审、表彰、奖励条例。共青团组织还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设立“青年成才基金”及其它专项基金,加强育人阵地建设,为青年成才创业提供切实支持。尤其要把握好发现、培养、表彰、宣传等多种环节,逐步建立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化的评选表彰体系,提高青年人才典型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形成有效激励。

(三)共青团组织要切实作好服务青年成才工作

作好服务青年成才工作,各级团组织首先要从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定期开展青年人才队伍状况的调研,了解掌握影响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探索出青年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不断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共青团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青年人才工作机制。共青团组织要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积极为青年人才提供政策、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服务。

(四)共青团组织要积极推动青年人才的有效交流

6.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六

更合理的安排志 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弥补现时社会的不足,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青年志愿者主要有热心于志愿服务的青年人组成,青年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也是 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目前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成员有中学生,大学生,在职人士或无职人士.各类青年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的特点,故在志愿者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青年志愿者是一个新生而暂时性的社会角色,只有在发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这个社会角色才得 到真正的落实,它的实质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因而他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可变性,不稳定性,有 限性,可持续发展性几个特点.三, 青年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动一般是指由青年志愿者组织或参与的, 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 体现青年志愿者精神的, 为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的改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必须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概念有一 个清楚,正确的认识,方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石油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青年志愿组织机构的组建活动,青年志愿 者的招募活动,青年志愿者的培训活动,青年志愿者的交流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 的推广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大部分类容,是需要青年志愿者认真参与,并在 活动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自身的能力,专长,为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贡献力量.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时代性, 自愿性,无偿性,群众性,实践性,社会性,事业性几个鲜明的基本特征,另外还有专业性,有限性, 目的性,组织性,长期性等几个特点.四,国外志愿者活动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 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

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 活动几乎家喻户晓, 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 年,美国约有 1.09 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 3.4 个小时,49%的 男人每周奉献 3.6 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是:(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 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

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 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 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 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 服务工作.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 化方向发展.五,青年志愿者活动领域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把中国的志愿者分为四类;青年志愿者,社区志 愿者,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草亘组织”即 NGO 志愿者.丁教授说,中国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四 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各有特色,如北京的国际组织,NGO 组织较多,各大志愿组织的 总部都在北京,上海则以社区志愿者多,而广州“草根”组织活跃.中国的志愿者活动领域多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治安,慈善,国际援助,国际合作,扶 贫等方面.从趋势上来看,中国今后在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六,社区志愿者服务(一)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

2001 年 9 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胡春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 工作会议上说,全国社区青年志愿者从事经常性志愿服务的达到 500 多万人.他介绍说,自 1993 年 12 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1)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这项计划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离退休 人员和下岗职工,特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 牵线搭桥,在青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 助,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2)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 合实施,自 1994 年以来,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 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3)为城市困难居民提供服务.根据最近团中央青年志愿者

行动指导中心的初步统计,北京,上海 及河北唐山市,江苏南京市,辽宁大连市,山东济南市,广东深圳市等城市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已经覆盖 了民政部门优抚对象的 50%以上.(4)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等场所, 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唐山市团组织针对全市 1100 多名重 点残疾人和 520 多户孤寡老人的具体服务需求,组织青年志愿者专业服务队,坚持为他们每年提供至少 120 小时的志愿服务.浙江省从 1994 年开始实施“敬老工程”,动员了 30 多万青年志愿者与 6 万名孤 寡老人认亲结队,进行长期包户服务.广东省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总队,组织 3000 多名青年志 愿者经常性地开展助残服务.(5)下岗职工或待业职工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培训,择业介绍及子女义务家教等服务,开展为离退 休困难职工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等服务.煤炭行业的青年志愿者实施了“阳光工程”,全行业有 27 万 多青年志愿者为 7 万多名离退休职工提供了结对服务.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三个青年 再就业免费培训基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举办培训班,为下岗,待业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6)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纷纷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

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维护权益,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7)在大型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四届世界妇 女大会,第三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财富》论坛年会等国际,苏州 28 届 世界遗产博览会等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青年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已逐步 成为全国通行的做法.同时, 在几次大的洪涝和地震灾害面前, 几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恢复生产发挥了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 1998 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面前,广大青年志 愿者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独立开来成为一个特殊领域,事实上又与其他领域的志愿 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说,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抢险救灾等社会公益志愿 服务种类在内.自 1993 年以来,我过各部门志愿者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特色志愿 服务.如共青团维权部门开展的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服务, “保护明天”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 学校战线开展的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工战线开展的为下岗青年再就业服务,青农战线开展 的青年

7.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七

一、加强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一) 提高服务群众意识的现实需要。加强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 让基层党员逐渐意识到做群众工作、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同时, 不断加强电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确保基层党组织带领职工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 落实党组织的任务, 加强执行力度, 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 全面促进科学发展及社会和谐, 并且确保电网工程的不断发展。

(二)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加强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让广大基层党员充分意识到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人员应该经常深入一线, 听取基层职工的心声, 充分了解群众的疾苦, 全面解决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对具有良好品质的职工, 应该积极地推广, 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需要不断地改进, 使群众与党的关系更为紧密, 全面巩固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地位, 促进电网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对党的方针进行大力宣传, 全面执行党的政策, 并且打造群众诉求路线, 确保党组织能够听取到群众的呼声。同时, 通过建立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解决, 减少不确定因素, 激发社会活力及增加和谐因素, 鼓舞和激励基层职工齐心协力做好生产经营工作,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网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 电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电网工程的快速发展。因此, 本文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就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一) 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识还不高。首先, 很多电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无法对其服务观念进行改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 没有对党中央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及领会, 无法体会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趋势及必要价值。其次, 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无法将“管理”转变为“服务”, 工作职能无法紧跟形式的发展。

(二) 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还不强。一方面, 在供电企业中, 党员干部思想素质不高。部分党员思想理念淡化、不思进取, 抱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思想进行工作, 在党组织中“四风”问题仍然存在, 不能取得基层职工的支持及信任。另一方面, 党员工作能力差。部分党员虽然愿意为人们群众办实事, 但是, 由于在供电企业电网工作过程中受到个人能力的影响, 常常有心无力, 不善于进行宣传, 动员群众, 群众很难理解党组织的相关方针, 容易出现不领情或者不理解的现象。

(三) 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健全, 城乡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新形势下, 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保障就是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 要想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 就应该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 确保供电企业基层党组织覆盖到每个党员身上, 党组织中各个活动将严重影响每个党员的工作。就现阶段情况进行分析, 部分区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很大的缺陷, 并且处于无组织状态, 基层党组织难以全面地覆盖所有党员, 尤其是城乡之间党组织建设资源不协调, 存在很多闲置或者浪费情况, 无法确保联动机制的形成。

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现阶段, 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就是有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组织建设是促进服务型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 本文针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 转变政府功能, 改变基层工作理念和方法。促进基层职能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将工作理念由“管理”转变为“服务”。指导行动的关键就是意识, 只有充分意识到供电企业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才能落实执行方案。因此, 要求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应该转变思想理念, 由“管理”转变为“服务”, 并且从服务上级领导到服务基层群众, 不断加强其服务意识, 将服务群众作为首要任务。第二贴近群众生活, 时刻掌握民情及民意, 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及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 基层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素养, 深入内部进行调查,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积极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基层建设氛围。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关键, 也是支撑党生存及发展的重点。长期以来, 党都在坚持传承和弘扬基层群众的优良传统, 这是促进我国基层建不断创新与完善的重要经验, 因此, 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给群众传达国家颁布的重大政策。应国家相关要求, 现阶段很多地方已经组织了“服务群众, 走进基层”为主题的活动, 积极宣传各地人们群众的美好品德及感人事迹,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以人民群众为载体, 创建良好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团结各级力量, 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 培育基层干部和人才。人才的引领及指导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现阶段, 很多人才没有实践经验, 缺乏锻炼, 因此, 提高群众的工作效率及能力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首先应该端正基层工作人员的作风及态度, 应该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与人民群众和平共处, 有效地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并且确保其积极服务群众, 尽可能地发挥党组织的价值及作用, 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

(四) 加强基层党员教育与管理, 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点就是对基层党员的管理与教育, 需要对基层党员管理与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加强党组织建设对党员的吸引力, 提高党员的自身修养及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其服务意识, 扎实促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健全服务型基层党员入党制度, 对许多服务意识差、动机不明、自身修养差的党员应该及时进行清除, 保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及纯洁性, 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

(五) 完善服务群众的评价机制。现阶段, 在电网工程发展过程中, 基层党组织通常都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及服务结果面向群众, 请求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管理, 并且交由人民群众进行评判, 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好坏、判断是非的关键。同时, 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电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建立完善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及民主评议制度, 全面形成群众评价及组织评价统一的制度, 确保电网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现阶段, 加强供电企业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及认识, 是现阶段完成党组织主要任务的关键。因此, 随着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 应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 寻找新的途径及方法, 不断加强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及服务群众的本领, 更加紧密地依靠及团结人民群众, 并为人民群众服务, 促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进步, 推进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现阶段, 保证党的执行地位的关键就是有效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因此, 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 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 不断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监督机制, 并且加强基层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 完善党组织建设体系。基于此,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兆丰.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1 (1) .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廖晓文.服务型党支部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

8.研究所服务型党组织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服务性党组织;建设;研究策略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领悟十八大报告精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政治、经济、社会功能,提高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管理模式不相适应

我国现存的国有企业多经历了公司制改造,一般都已经成立了大型集团公司,突破了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而党组织的隶属和管理遵循属地化原则,因此,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关系采取双重管理模式。分公司在要接收地方党委领导,同时受上级公司党委的管辖。双重管理模式陷入矛盾,容易出现管理的缺位或者重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

2.基层党组织权责不清晰,不适应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围绕经营抓党建,促进企业发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但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活动没有具体操作办法,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其现代法人治理机构有自主决策和经营权,党组织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有限,因此弱化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履行政治作用方面的具体权责。

3.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的工作载体和方式落后

国有企业改制后,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日益复杂,国有企业员工和党员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一线员工,一般是劳务工为主,包括许多党员也从事工人岗位。企业的集约化、现代化经营,造成价值观念多元化并存。传统企业文化价值受到了冲击,新旧思想冲突,内部不和谐甚至对立情况时有发生,国企改革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过去的舆论方式和工作方法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4.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强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群众的影响力弱化。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的是做好人的思想领域工作,重在软实力的建设,而上级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偏重于经济任务完成情况的硬实力的考核,偏重于当前业绩考核,基层党组织不直接以经济为中心,就会失去其在企业存在的实际价值,就难以为企业和职工所认可。

5.党务工作者能力、积极性不高

部分党务工作者客观上缺乏党建工作基本技能,认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像生产经营一样专业性强,不需要方法,凭老经验、老做法工作;主观上认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基层党务政干部绝大多数为行政兼职,大多数党务干部都兼有企业行政职务,考核目标也往往与经济业绩挂钩,因而有重经营、轻党建思想,认为只要完成好经营任务就行;认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虚”,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硬约束、硬激励,工作没有积极性。

二、国企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策略

1.优化国企党组织领导班子

(1)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建立党政双向介入的领导机制。在领导机制上,体现交叉任职、双向进入的原则。大型国有企业一般设置董事会,因此党委班子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反之,上述企业管理机构组成人员中的党员可以按照相关程序进入党委会。未设立董事会的国企,党政主要领导可以分设并交叉任职,行政管理人员抓生产建设时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加强党建工作,党组织负责人做党建工作时从生产经营大局出发,促进党政领导的合力。

(2)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队伍建设。国企以利润为生产目标,和事业单位比党建责任意识相对不强。要调动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积极性,明确其忽视党建的失职性质。培养一批国有企业一线党支部书记,尽量从懂业务的优秀经营管理、技术、操作人员中选择,使其兼具党建工作与本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能力。

(3)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整体提升,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大对党员的思想理论更新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力争做现代复合型党组织。

2.健全服务为导向的体制机制

(1)企业服务型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服务化的系统机制。要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加强管理高层的系统性规划,形成统筹全局、横纵联动的工作模式,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党建管理机制。

党组织关系属地化管理的国有企业,要处理好双重管理的关系。

(2)要明确服务型党组织的职能,保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真正开展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为核心工作、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为目标,确保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统一,力争同步规划、部署、推进、监督、考核。服务型党组织职能定位,要针对总体工作目标,明确服务对象。首先服务发展,要使党建工作主动服务于国企科学发展任务,立足于企业实情,引领员工把上级党委目标真正落实到企业中。其次服务员工,要认真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利益需求。再次,服务党员,要尊重党建工作中的党员主体作用,维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3.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1)要打造覆盖面广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国企党组织优化发展。面对国企纵深发展趋势,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适应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业务整合情况,合理设置基础党组织。

(2)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激励,提升国企服务型党组织的服务效果。应该对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健全党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培养服务型党员素质。党员工作时要坚持公开原则,将本人党员身份、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办结时限和标准等公开,便于群众监督。

(3)改善服务员工群众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积极性。要发挥党组织对相应的团组织、工会组织的带动作用,协力配合。配合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把党的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上一篇:认识众数教学反思下一篇:金融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