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2024-08-25

四校联考政治试题(精选4篇)

1.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篇一

龙岩学院附中、连城二中、武平二中、漳平二中四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高二历史备课组 修连招

1、下列《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

约3600

75%

25%

美国(1850)

约2300

87%

13%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越小

②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未开始工业化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的解读,引导考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思路分析] 从数据的时间上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英国工业化程度最高。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农村,远远高于法美两国,说明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因此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流动和跨国公司没有关系,故排除②项.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故排除④项。

[答案]A2、有观点认为,“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力量相对薄弱 D.法德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的观点,体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学习领会巴黎公社革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巴黎公社,难度中等,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讲题视频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思路分析]“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说明巴黎公社的政权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同时它对抗的国家的力量大,所以导致革命运动的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A项错误;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法德资产阶级的没有联合镇压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近代控制奴隶贸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变迁考察欧洲殖民活动,引导考生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活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近代世界的奴隶贸易和西欧殖民活动。

[思路分析] 解析根据所学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相去甚远,故欧洲殖民与工业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排除B项;根据材料,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排除D项。

[答案]A

4.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如果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而且也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这表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的影响。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试题。

[思路分析] A项,材料虽然强调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故A项错误。B项,材料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与材料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D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5、某学者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一战的背景,体了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理解一战的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读,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传统的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仍然掌握世界霸权,但是英国霸权地位受到了德国和美国的冲击。

[必备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国关系特征来分析。

[思路分析]A.英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霸主,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德国和美国实力上升,要冲击它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希望维持现状。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C.德国当时是要冲击英国的霸权地位,所以不可能维持现状。

D.美国也是要挑战英国的霸权,也不可能维持现状。

[答案]A

6、下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投资热情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苏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考查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苏联(俄)1918—1937年的国民经济建设。

[思路分析]A项,1918—937年,苏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故A项错误;

B项,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项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7、“大国一致”原则,一方面因范围小(五大国),如能达成一致,可迅速采取措施以维护和平;另一方面,在大国意见不一致时,否决权能避免大国迎头相撞而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该原则()

A.无实质意义 B.有强权色彩

C.可操作性强 D.缺乏时效性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分析,对比一战后成立的国联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认识到联合国的作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史事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

[必备知识] 本题考查联合国六原则的相关知识。

[思路分析]结合联合国和冷战方面的知识。A选项正确,原因是:大国一致原则指的是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但是.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即“大国一致原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否决权”实质上是一种少数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利,这让少数大国能够抵制或阻止多数大国。正因为这项原则,让安理会不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美苏两国的直接战争。

B选项错误,原因是:“各国和睦相处”原则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结合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冷战中苏美两国都没有遵守过“各国和睦相处”原则。

C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不于涉他国内政”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

D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美苏冷战期间曾爆发数次军事冲突,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并不适用于美苏两国.[答案]A8、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

A.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 D.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的叙述,引导考生认识美苏冷战背景下双边关系发展的特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得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进行理解与辨识,并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具体措施。

[思路分析]A项,题干表明是在冷战期间,据史实可知冷战期间美苏没有从对抗走向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可知两国都为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做出一系列措施。故B项正确。

C项,材料未涉及小国的做法。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冷战加剧。故D项错误。

[答案]B9、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却异乎寻常地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级结构的固化 B.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C.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的变化,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变化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思路分析] 材料中的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既 “新中产阶级”在西方却异乎寻常地增加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以前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的影响完全不同。故B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不可能固化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没有关联,故排除C D项。

[答案]B10、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组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原料生产及出口国组织、全球性的经济协调组织纷纷涌现。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经济发展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前提

C.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 D.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的分析,认识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反映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思路分析]A项,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

B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政治上外交协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

C项,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后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依然是掌握资源的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D项,结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目标出现了战略性的调整。

[答案]D11、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是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APEC;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贸;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

[思路分析] 试题分析: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经济区域化集团组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的是世界性的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D项。

[答案]D12、2013年,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了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等史实的分析,引导考生认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从国际角度理解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旨在引导考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分析,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历史现象。

[关键能力]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拓展国家间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即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主导”说法绝对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13、周朝的分封制使王室的实际管辖范围扩大,形成了国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有别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因为在后者的宽松制度下国王只能算部族联盟的大首领。这表明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符合时代潮流 B.内外服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

C.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 D.分封制与宗法制配合密切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的比较,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对中国国家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本题以商朝和西周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情境导入,要求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比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作用与周朝的分封制的作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提及相较分封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较为”宽松”。同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通过控制分封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原来的附属国,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明显加强。相较之下,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故选C。

A选项,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中对地方管理制度无关。

B选项,内外服制度为建立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D选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对比,与宗法制无关,与材料不符。

【答案】C14、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此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

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 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

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 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体现了复杂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背景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排除B项;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未行分封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D项。

【答案】A1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评价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基本观点,体现了学习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思想家潘恩的观点、代议制民主优点与直接民主优点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可知潘恩强调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各有优点,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直接民主的优点,排除A项;联邦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与民主形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潘恩主要是强调国家治理的方式需要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优点相结合,并非代表某一阶层或者利益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16、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名称的变迁,体现了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考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联系,探究历史问题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背景。

[思路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2.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篇二

一、单选题

1.直线关于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所求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且在处有公共点,求解即可。

【详解】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为,则所求直线过点,因为直线的斜率为,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故所求直线方程为,即.故答案为A.【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属于基础题。

2.如图,正四棱柱中(底面是正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连结,异面直线所成角为,设,在中

【考点】异面直线所成角

3.已知,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得的大小关系,由此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而得出正确选项.【详解】

由于在上为增函数,所以.所以:,A选项错误.,故符号无法判断,B选项错误.,在上递减,故,C选项错误.由于,由于当时,在上递增,所以,即,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单调性,属于基础题.4.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则这样的三角形有()

A.0个

B.1个

C.2个

D.1个或2个

【答案】C

【解析】根据和的大小关系,判断出解的个数.【详解】

由于,所以,故解的个数有两个.如图所示两个解.故选:C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的运用过程中,三角形解的个数判断,属于基础题.5.在等差数列中,若,则()

A.45

B.75

C.180

D.320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数列为等差数列,且,所以,从而,所以,而,所以,故选C.【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6.在数列中,,则的值为()

A.4950

B.4951

C.

D.

【答案】C

【解析】利用累加法求得,由此求得的表达式,进而求得的值.【详解】

依题意,所以,所以,当时,上式也满足.所以.故选:C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属于基础题.7.直线分别与轴,轴交于,两点,点在圆上,则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先求出AB的长,再求点P到直线AB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即得△ABP面积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即得解.【详解】

由题得,由题得圆心到直线AB的距离为,所以点P到直线AB的最小距离为2-1=1,最大距离为2+1=3,所以△ABP的面积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所以△ABP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1,3].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考查面积的最值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8.设是数列的前项和,时点在抛物线上,且的首项是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则的值为()

A.45

B.54

C.36

D.-18

【答案】B

【解析】根据点在抛物线上证得数列是等差数列,由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求得首项,进而求得的值.【详解】

由于时点在抛物线上,所以,所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二次函数,所以.所以.故选:B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证明,考查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法,考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属于基础题.9.若两个正实数,满足,且不等式有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的最小值,根据不等式存在性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得的取值范围.【详解】

由于,而不等式有解,所以,即,解得或.故选:D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考查不等式存在性问题的求解,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属于中档题.10.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且.则()

A.

B.或

C.

D.

【答案】A

【解析】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化简已知条件,求得的值,即而求得的大小.【详解】

由于,所以,由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得,即,由于是三角形的内角,所以为正数,所以,为三角形的内角,所以.故选:A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边角互化,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考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属于基础题.11.如图,各棱长均为的正三棱柱,、分别为线段、上的动点,且平面,中点轨迹长度为,则正三棱柱的体积为()

A.

B.

C.3

D.

【答案】D

【解析】设的中点分别为,判断出中点的轨迹是等边三角形的高,由此计算出正三棱柱的边长,进而计算出正三棱柱的体积.【详解】

设的中点分别为,连接.由于平面,所以.当时,中点为平面的中心,即的中点(设为点)处.当时,此时的中点为的中点.所以点的轨迹是三角形的高.由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而,所以.故正三棱柱的体积为.故选:D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有关性质,考查棱柱的体积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考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2.菱形,是边靠近的一个三等分点,则菱形面积最大值为()

A.36

B.18

C.12

D.9

【答案】B

【解析】设出菱形的边长,在三角形中,用余弦定理表示出,利用菱形的面积公式列式,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得菱形面积的最大值.【详解】

设菱形的边长为,在三角形中,有余弦定理得.所以菱形的面积,故当时,菱形的面积取得最大值为.故选:B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考查菱形的面积公式,考查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属于中档题.二、填空题

13.终边经过点,则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正弦值的定义,求得正弦值.【详解】

依题意.故答案为: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根据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正弦值,属于基础题.14.直线的倾斜角为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先求得直线的斜率,由此求得对应的倾斜角.【详解】

依题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故倾斜角为.故答案为: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和倾斜角的计算,属于基础题.15.如图,两个正方形,边长为2,.将绕旋转一周,则在旋转过程中,与平面的距离最大值为______.【答案】

【解析】绕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点的轨迹是圆.过作平面平面,交平面于.的轨迹在平面内.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判断出圆的下顶点距离平面的距离最大,解三角形求得这个距离的最大值.【详解】

绕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故点的轨迹是圆.过作平面平面,交平面于.的轨迹在平面内.画出图像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像作法可知,当位于圆心的正下方点位置时,到平面的距离最大.在平面内,过作,交于.在中,,.所以①.其中,所以①可化为.故答案为: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旋转体的概念,考查空间点到面的距离的最大值的求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16.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则_________.【答案】

【解析】利用,求得关于的递推关系式,利用配凑法证得是等比数列,由此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而求得的表达式,从而求得的值.【详解】

当时,.由于,而,故,故答案为:.【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配凑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中档题.三、解答题

17.在三棱锥中,平面平面,,分别是棱,上的点

(1)为的中点,求证:平面平面.(2)若,平面,求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得,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得平面,进而证得平面平面.(2)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得,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由此求得的值.【详解】

(1),为的中点,所以.又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且平面,所以平面,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2)∵平面,面,面面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考查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18.如图1所示,在四边形中,且,.

(1)求的面积;

(2)若,求的长.

图1

图2

【答案】(1);(2).

【解析】(1)利用已知条件求出D角的正弦函数值,然后求△ACD的面积;

(2)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C,通过,利用余弦定理求解AB的长.

【详解】

(1)因为,所以,又,所以,所以.

(2)由余弦定理可得,因为,所以,解得.

【点睛】

本题考查余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的应用,基本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9.泉州与福州两地相距约200千米,一辆货车从泉州匀速行驶到福州,规定速度不得超过千米/时,已知货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1;固定部分为64元.(1)把全程运输成本元表示为速度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货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答案】(1),;(2),货车应以千米/时速度行驶,货车应以千米/时速度行驶

【解析】(1)先计算出从泉州匀速行驶到福州所用时间,然后乘以每小时的运输成本(可变部分加固定部分),由此求得全程运输成本,并根据速度限制求得定义域.(2)由,对进行分类讨论.当时,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行驶速度.当时,根据的单调性求得行驶速度.【详解】

(1)依题意一辆货车从泉州匀速行驶到福州所用时间为小时,全程运输成本为,所求函数定义域为;

(2)当时,故有,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当时,易证在上单调递减

故当千米/时,全程运输成本最小.综上,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货车应以千米/时速度行驶,货车应以千米/时速度行驶.【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考查函数的单调性,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中档题.20.已知圆:.(1)过的直线与圆:交于,两点,若,求直线的方程;

(2)过的直线与圆:交于,两点,直接写出面积取值范围;

(3)已知,圆上是否存在点,使得,请说明理由.【答案】(1)或;(2);(3)存在,理由见解析

【解析】求得圆的圆心和半径.(1)设出直线的方程,利用弦长、勾股定理和点到直线距离列方程,解方程求得直线的斜率,进而求得直线的方程.(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由此求得面积取值范围.(3)求得三角形外接圆的方程,根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出点存在.【详解】

圆心为,半径为.(1)直线有斜率,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则由,得,直线的方程为或

(2)依题意可知,三角形的面积为,由于,所以,所以.(3)设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为(),半径为,由正弦定理得,所以,所以圆的圆心为,所以圆的方程为,圆与圆满足圆心距:,∴圆与圆相交于两点,圆上存在两个这样的点,满足题意.【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考查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中档题.21.如图,四面体中,,为的中点.(1)证明:;

(2)已知是边长为2正三角形.(Ⅰ)若为棱的中点,求的大小;

(Ⅱ)若为线段上的点,且,求四面体的体积的最大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Ⅰ);(Ⅱ)

【解析】(1)取中点,连接,通过证明,证得平面,由此证得.(2)

(I)通过证明,证得平面,由此证得,利用

“直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及其逆定理,证得.(II)利用求得四面体的体积的表达式,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得四面体的体积的最大值.【详解】

(1)取的中点,所以,所以.又因为,所以,又,所以面,所以.(2)(Ⅰ)由题意得,在正三角形中,又因为,且,所以面,所以.∵为棱的中点,∴,在中,为的中点,.∴

(Ⅱ),四面体的体积,又因为,即,所以

等号当且仅当时成立,此时.故所求的四面体的体积的最大值为.【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线垂直的证明,考查线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考查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的求法,考查基本不等式的运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22.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为前项和,(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比较与的大小;

(3)设函数,求,和数列的前项和.【答案】(1);(2);(3),【解析】(1)利用基本元的思想,将已知转化为的形式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得的值,从而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2)利用裂项求和法求得表达式,判断出,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得到,由此得到.(3)首先求得,当时,根据的表达式,求得的表达式.利用分组求和法求得当时的表达式,并根据的值求得的分段表达式.【详解】

(1)为等差数列,得,∴

(2)∵,∴,又,∴.(3)由分段函数,可以得到:,当时,故当时,又符合上式

所以.【点睛】

3.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篇三

B.雅俗共赏讲究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大雅若俗,形式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当前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侯宝林、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高三四校四联语文试题

溃。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9.试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四十三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句“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与小说的结尾年轻人成了她的猎物,对比呼应,相映成趣。

B.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C.小说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

铁 凝

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从何说起呢?

1988年夏,我的小说《玫瑰门》将近收尾。我挑出《玫瑰门》中的几章,试着寄给了作家出版社一位年轻的编辑。我急切地想听到职业编辑的真实意见和评价,以证实自己不是在书桌前毫无根据地自我欣赏。依据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和我经验中的编辑阅读速度,我揣测半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个答复。

我没有想到,大约五天后,一个闷热的中午,作家出版社那位年轻的编辑携带着我那几章小说,竟专程从北京来到当时我居住的城市保定。和她同来的,是被称为京城几大名编之一的、时任作家出版社《文学四季》杂志副主编的章仲锷。用惊喜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是不过分的,当我把他们让进家门,才知道他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火车票,是乘了一列慢车,用了三个多小时,由北京一路站到保定的。他们没顾得喝水,也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刚一落座就兴奋地和我谈起《玫瑰门》。那位年轻的编辑在读过我的稿子后兴奋地送交她的上级领导章仲锷,章仲锷大约产生了比她还要兴奋的心情,于是两人就一路艰辛赶赴保定。他们在我家草草吃了份蛋炒饭,边吃边谈的还是《玫瑰门》。

和章仲锷的交往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交往其实又仅限于文学,没有文坛是非,多的是对作品的分析和一针见血的坦率批评。比如他对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就很不以为然。以我有限的观察,我觉得章仲锷对他的编辑事业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痴迷,对文学有一种持久不衰的激情。也因此,“作品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在他这里就得到了清晰的凸显。他不会因你初出茅庐就对你有意漠视,更不会因你渐渐出名便违心地夸赞你的文章。他对作者的态度不卑不亢,只有谈起他认为的好小说时,才见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决不吝啬。

2006年初,我的长篇小说《笨花》出版不久,我接到章仲锷长达六页的来信。他在信中详述了对这小说的看法和评价,他说他是在《当代》上读到这小说的,他说“我已年逾七十,平时仍是看看写写,自得其乐„„最后,也找点小疵”。他说“我这个编辑有职业病,阅读也是校对。总的说,相当讲究质量,错字少„„”接着他认真地指出了一些错字,并就某一节中的一个词和我作了商榷。然后他还特别谦虚地谈到我在小说中用的几个字是他过去不认识的,而现在既知读音也知用法了,他为此感到高兴。

有时候我会拿出这信来读一读,我读到的是一位纯粹而严谨的编辑家对他的作者无私持久的关心和关注,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是某种“顽固不化”的古典的职业兴奋。

还是再回到文章的开始吧。1988年夏天,当我完成了

人,在从前的岁月里,我的一些文稿能够交与章仲锷这样的编辑家,亦能够得到他的苛刻批评和严厉要求,那真是我的幸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寄出《玫瑰门》后,我揣测半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个答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差,编辑阅读速度慢,可章仲锷五天就来了。

B.文章写章仲锷因为阅读我的小说,认识了几个他过去不认识的字,表现了章仲锷的谦虚,同时表明他这样的名人也有缺点。

C.章仲锷坚持“作品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对作者的态度不卑不亢,不管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著名的作家,都一视同仁。

D.章仲锷只有谈起他认为的好作品时,才见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他以培养出了像铁凝这样著名的作家而感到满足。

E.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写了章仲锷先生痴迷文学、谦虚严谨、关心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一位著名编辑的高尚品格。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作者与章仲锷交往中的几件事情。(6分)(3)“当我学会游泳的一刹那„„欣喜和感激一齐涌上心头”,作者欣喜和感激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回答。(6分)(4)有人说,假如章仲锷不是编辑就不会那么执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C.2013年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驾驶行为规范、减少交通违法、预防重大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显现出来了。

D.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表示,H7N9目前处于早期病毒研究期间,相关部门切忌病毒尚未研究清楚就先上疫苗。

1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①③⑤④

B.①③⑤④⑥② D.②⑥⑤④①③

16.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从古至今,中国拥有不少世界一流的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假如中国历代文豪现在都还活着,恰好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你愿意把这个奖项颁发给谁?请写出理由,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5分)17.5月12日是母亲节,请以母爱为话题仿写两句话。(6分)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亚历克斯〃哈代梦想自己成为一位职业作家,为了这个梦想,他离开了已经工作多年的海岸警卫队,成了一名自由作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他不得不每天贫困度日,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地忍饥挨饿,也受到了不少冷眼和嘲笑,可是哈代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梦。他不仅没有退缩,生活的艰辛反而更激励他努力地写作,就这样辛辛苦苦追求了17年,哈代的《根》发表了,此后他不断有新作面世,还写出了《德伯家的苔丝》等不朽长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届高三

语文参考答案

1.C(A偷换概念,“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B表述与原文有出入,应为“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错,原文说的是“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和谐统一”也与原文“辩证统一”不一致。)2.D(“都是”“所有”等措辞把话说绝对了。原文意思是,“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3.B(颠倒主次,无中生有。作者认为: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4.D(习:通晓,熟悉)

5.C(②陈述对象是高祖;⑥从讨王世充是仕唐事)6.D(“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讨王世充功居

象;疏于防范,不敢报警。(2分)

③“完美的猎物”结构上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情节设置更具波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2分)

(3)善于伪装,善于示弱;心思缜密,警惕性高;工于心计,经验丰富;行动果断,手法熟练。(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亲爱的,再加点茶?”即是典例。首先,老妇人用热情的语调、亲和的态度与慈祥的笑容用以松懈对方,从而为“下手”创造机会;其次,用再加点茶来实施计划,且能引发读者想像。此伏笔可谓妙手。

再如,小说中两次写老妇人步履艰难,一则是向萨莎示弱,消解她的防范心理;二则用老妇人的“步履艰难”与老妇人“枯枝般的手指”“飞快地摘下”且能“寻找猎物”的迅捷作对比,对人物进行辛辣讽刺。(只要举例恰当,且能简要分析,即可酌情给分)(8分)12.⑴(5分)CE(E3分,C2分,B1分)(A项“编辑阅读速度慢”表述错误,是我凭经验的揣测。B项,“同时表明他这样的名人也有缺点”表述有误。D项,“他以培养出了像铁凝这样著名的作家而感到满足”于文无据。)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条陈述作者与章仲锷交往中的几件事情,答案分布不集中,学生应该通读全文,逐一筛选要点信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章仲锷从北京到“我”家谈论小说《玫瑰门》的相关事宜。②他对“我”的小说《无雨之城》不以为然。③他给“我”写信评价“我”的小说《笨花》。④章仲锷教“我”学游泳。(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每点2分)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找到答题区间(学术广博高深。多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一般形容内容。D、不二法门:佛家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14.D(A搭配不当,“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面不能接—个不确指的词语“多么”,应把“尽管”改为。不管”。B不合逻辑。“保持了大约10%的增长速度”和“跨越式”矛盾;同时缺少“实现”的宾语。C、语序不当。应改为“规范驾驶行为”。)

15.A(①③总说,③是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④总结,④是深层议论)16.

示例:如果我是诺贝尔评委,我一定力推金庸。

为的是留住那可歌曲可泣、荡气回肠的江湖之事,留住那策马扬鞭、义薄云天的豪侠之梦,留住那意蕴深厚、炉火纯青的典雅之作。

(获奖者姓名1分,获奖者理由3分,修辞手法1分)17.示例: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每句3分。内容、句式、修辞各1分。)18.

【立意参考】作材料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成功源自梦想,二是实现梦想需要艰辛的付出,三是执着追求理想,四是贫穷是一笔财富。附文言翻译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在长安定居。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他的弟弟屈突盖担任长安令,也因为方正严谨而出名。

大业年间,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军队包围河东,军队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他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就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卫蒲地,将从武关奔赴蓝田援救长安。到了潼关,阻止刘文静军队不能够前进,相持一个多月。屈突通命令桑显和连夜偷袭刘文静,结果溃败。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已经出发,显和投降。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

高三四校四联语文试题

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到:“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

4.四校联考政治试题 篇四

(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四校联考作文评讲

如皋

贾奎

一、原题回放

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电筒,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儿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称之为“在光明中失明”。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文题解析:

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打手电筒的人————被照射的人 | |

教育者 被教育者

(行善者)

(受助人)

打手电筒的人: 行善者或教育者

1、态度上:暴力(高调)行善其实是种伤害 /是如坐春风还是如坐针毡/

2、方法上:光明应该引导人们走向远方(教育方法)/救人一时更应救人一世(行善的方法)

3、关系上:不适当的帮助常常适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引导

被照射的人:被教育者或受助者

1、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2、要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3、要善于利用别人给自己的有利条件,从而获得成功

三、选文

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只有我们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我们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将如永夜。”一类的荒唐谎言盛行于世,人们将传统儒学信条奉若天道神律,即便是对其加以思考讨论,在当时人的眼中都是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更遑论质疑、否定进而创新了。于是乎在这种顶礼膜拜中,中国在停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鸦片烽火如同闪电般划破中华大地上方死寂的天空。中国才逐步走出迷信盲从,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走向进步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味迷信盲从难免失败。

相反,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袁隆 1 桃州中学2015届艺术班作文讲评资料

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论”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独立思考需要勇气,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勇气,他就无法在权威的压力下抬起头,用自己的眼睛直视真理的天空。独立思考需要智慧,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他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因此他看到的就不会是真正的真理,而是光怪陆离的扭曲图景。这两类人,前者是懦夫、是羔羊,只会助长错误的倾向。后者是疯子,是闯进珠宝店的野蛮人,只知否定与破坏,而不知如何提出正确的主张。这两类人,都不懂得真正的独立思考。所谓真正的独立思考,是指在尊重权威正确意见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新意见。它在本质上是辩证否定的,因而,独立的思考,走自己的路,是发展的道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声音。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为了时代的进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新的时代需要有新思想的新人,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为自己搭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吧!

独立思考,培养大学生自己的判断力

作者:廖瀚浩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近年来渐渐地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左右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知识分子必须谨言慎行,不要滥用影响力,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纵观知识分子的所思所言,大多数是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曝光与批判,加上媒体的跟进报道,往往令人产生所有的声音都在批判着社会的错觉。然而,事实并非简单如此。现今美好的生活已经有太多的赞誉之言,且有目共睹无需再说。反观负面现象,源于种种理由被深埋着,而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博等新兴社交工具的出现,传媒结构发生极大的改变,即使是普通的民众也能通过它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知识分子为大家所信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大家接受转载,于是知识分子的批判之声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

为何会呈现一边倒的批判之声?是因为这个社会给予我们的不信任,社会乱象常常打击着我们,人们虽偶尔愤怒着却尚未失去希望,所以批判。外面的世界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范例,虽然范例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但是人们习惯性的忽视它的缺陷。面对近年爆发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强制拆迁,社会人情冷漠等社会乱象,令人担惊受怕,毕竟谁也不愿悲惨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人们迫切想摆脱如今尴尬的境地,希望着,也愿意希望着。

另外,源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总是有谣言出现,他们假借知识分子之名,行危害社会之事,对国家对社会对群众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唯恐天下不乱,借此动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因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滥用影响,不顾事实真相乱说话,引起上下一片哗然,甚是可恶。谣言猛于虎,最是荒诞的信息往往吸引了未及辨明是非的人们,也导致了社会不安与猜忌。

因为层次不同,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普通群众和知识分子所看到的问题不同,大众往往看不到长远,缺少大局观,全局观。加上民众所接触的事实真相有限,难免不被虚假消息左右。知识分子受过良好教育,在自身研究领域颇有建树,面对虚假消息,更能明辨是非,因此,知识分子必须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的使用自身影响力,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大善不言

近年来许多明星、领导都爱在公共平台上晒出他们行善的照片,并大肆宣扬。以陈光标为代表的此众人一直力推高调行善之好处。可事实果真如此么?

古人云:“善要人知即为非善。”翻译的通俗一点就是:那些成天宣传自己善行的人做 桃州中学2015届艺术班作文讲评资料 的都不能算好事。如斯所言,伪善者自吹善行,而真善者却从未言其善行。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推举出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他们哪一个不能算是大善者?他们哪一个又在登上红毯前即为人耳熟能详?不管是反哺跪乳的孝女,见义勇为而瘫痪的青年,不畏山高水远的乡村教师,还是从牙缝里抠出钱来助学的老人。他们从未想过将自己义举说出来,在他们心中,自己做的不过是平常如吃饭睡觉的小事,不足挂齿。

这就是大善者崇高的内心世界,从不动歪脑筋想方设法从善行中榨取可利用价值,只是一门心思扑在善行本身。这不正是人们讴歌行善者的原因吗?

对比来看伪善者,譬如某当红小生,常在自己的微博中贴出身穿华服出席慈善汇演的照片,和大面额的捐款数。公众粉丝一片赞美之声。有留心者特地去查了查,发现该明星从未向任何机构捐过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大笔的钱。所捐之财总额抵不过他配西服的一双皮鞋。这种所谓高调行善能称之为善行吗?不能,这是伪善者丧尽天良利用他人的善意来赚取利益的卑鄙骗子的手段。所谓的高调行善多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灰色利益勾当。就算是极个别譬如陈光标这样公益利益一把抓的人,确实做了善事,可是带来了一股炫耀不存在的善行的恶劣风气。利弊难分伯仲,实在不好评价。

然而要做好事一定要默不作声的隐其行事吗?非也。我们所强调的“言”只是不可以地强调善行。顺其自然,光明磊落。即不因小善小施过分夸耀,也不为小德小恩趾高气扬。只是从内心做一个善者,将善行义举看做寻常之事。是否为人所知不关乎己。韩红、成龙就是极好的例子。他们都是外人心中的公益大使,行善的名气也很大,可本人却甚少言及此事。这样即使他们的大善被人广传言众。却也不失为大善之举。

所以说,大善不言。不过分夸耀,不利用算计,这样的善,才是真的善举。

对理性公益必须鼓励

由民政部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4月26日在北京发布。在2010年共捐出10.28亿元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获得2010年度中国“首善”称号。

10.28亿捐款,放眼全国无人能望其右。另外,我注意到,像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海油这样的国有垄断企业,都是捐款2亿多元。一个曹德旺,能超过这些国企大鳄,更是让无数网友五体投地。但是,曹德旺的当选,也绝非是单单一个数字就能说明得了的。曹德旺的低调以及他独特的捐款方式,才是他当选“中国首善”的真正理由——“中国首善”,本就不应该只以捐款数量作为唯一标准。

曹德旺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捐出了大量的金钱,更在于他创立了我国“史上最苛刻捐款”。今年3月份媒体报道,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父子以个人名义,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云南、贵州等五省区市的贫困家庭捐赠善款2亿元,但要求在半年内将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该次捐款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苛刻捐款”。

“史上最苛刻捐款”,效果相当给力。“史上最苛刻捐款”,让对雁过拔毛见怪不怪的“中国式慈善”体制受到了以下启发:慈善体制的运营成本是可以降到1%以下的;慈善体制的运转,原来也是可以接受第三方监督的;慈善体制,原来也可以做到这样的透明阳光的„„凡此种种,也正体现了“史上最苛刻捐款”存在的真正价值。2亿捐款本身,固然珍贵,但体制之透明,远远比这2亿捐款更珍贵。

我国慈善体制,因为缺少一部独立的《慈善法》,以及慈善机构大部分依附于民政部门的不独立现状,往往乱象丛生,腐败、克扣现象更是不绝于耳。那么,对于中国慈善而言,最要紧的,就不单单是解决钱的问题了——像曹德旺这样能够给中国慈善体制以启发的,能够提供制度建设参照的,能够切切实实地可以倒逼中国慈善走向正轨的个人与事迹,就显得 3 桃州中学2015届艺术班作文讲评资料

更加弥足珍贵了。记得李连杰说,慈善需要激情,但公益需要理性。我们的慈善事业要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就必须注入几分曹德旺的智慧。这种智慧,与金钱的数量无关。

上一篇:安全事故处理与预防下一篇:社区工作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