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2024-11-03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9篇)

1.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篇一

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综述

目前在我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得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极具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加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感觉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其实,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与其说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生受的教育大多是缺乏必要的能力训练,只灌输书本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教育,不能满足新经济要求和新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目前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方面严重不平衡,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就我自己而言:

首先,我得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不是处在好学校就读,而且自己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所以我得向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发展,得自己努力拼搏,不能靠家长,更不能期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

我对英语比较喜欢。虽然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学起来也觉得挺困难,不过相比其他的英语还是比较喜欢的,我现在在努力的考英语六级和教师资格证,以后想从事英语教育的行业。并且,在考教师资格证因为我的专业不是师范类的,只有拿到教师资格证才有当教师的资格。

我对以后的就业前景其实不是很乐观的,当老师也不是很容易能进好学校的,现在的师范生很多,我本身也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与水平还不是很好。所以在毕业后很可能不能马上从事教育的行业。

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用考研来弥补这一缺失,初步我打算考教育学。因为教育学起码可以与以后的教师行业相匹配。

其实我觉得总而言之,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和中国的人口数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口太多,大多优秀人才都集中于一线二线城市,众多人口集中在狭小地区,相对的流动性减小。目前就业,单位都比较喜欢拥有经验的人,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小公司,甚至在我假期打工时在商场里卖衣服都喜欢要有经验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是阻碍我们就业的很大的门槛。

有的时候我们也不是不积极就业,不是每个学生都是

靠“拼爹”来过生活,但是目前,没有经济实力,没有权势,想找一份自己很称心如意的好工作真的是很困难很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工作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学生教育质量下降。

由于各高校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更不上其规模的发展,很多高校出现办学条件不足,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达不到标准,设备仪器、实习场地、宿舍、食堂等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没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程度就毕业,学的知识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2、大学生自甘堕落。

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不懂感恩、喜放纵、爱慕虚荣、没有上进心,不求进取荒废大学的美好时光,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导致毕业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满足不了工作单位点的需要。

甚至出现了什么“女大学生就业遇门槛,婚介找出路,那感情换出路。”“两千多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工职位”等荒诞的事件。实在是给我们大学生丢脸。

3、硕士博士以及“海归”的冲击。

“留洋在外”的海归派确实是众企业看中的对象,好名声、好外语、好眼界、新思维、新观点、新角度或许是

很多公司选择海归派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回到国内找工作就轻松多了。

4、拼社会就是“拼爹”。

当今社会,腐败问题极为严重,家庭社会关系越来越重要,大学毕业生近三层是靠父辈找关系找工作,所以“拼社会就是拼爹”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常常抱怨的一句话。

5、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多愿意集中到东南部发达地区、高新部门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所向往的地方。一线城市人才供过于求,二线三线城市无人问津。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有缓解的可能性。

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高校:

各高校应本着育人的原则,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招生比例,培养好学生。

2、大学生:

大学生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感、道德感。在大学期间,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高新教学设备等有利资源,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

才不会浪费大学的美好时代。

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肯吃苦,不爱慕虚荣,不依靠父母,到不太发达的城市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就业。

3、社会:

公平地对待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多给他们机会积攒经验和资历。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创造没有压力的就业环境,多提供些就业培训,是大学生能够积极的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为企业创造利益。

五、总结

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从其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目的;从国家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所以,大学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尽早得以解决。相信通过大学生自己、高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不会成为负担。

2.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篇二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逐年骤增。除此之外, 从整个国家来看, 正在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企业在职人员跳槽现象严重与毕业生抢夺就业市场资源。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这样一来,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形势越来越严峻。

1.2 用人单位盲目招聘

面对今年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 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水涨船高, 原来招专科生的岗位变成招本科生、本科的岗位变成研究生。某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了解, 只认专业名称, 导致很多专业名称设置过宽的毕业生就业难。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去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而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受到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无人问津, 导致就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在专业结构上, 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不做就业调查、就业预测。不是只顾理论教学, 就是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 造成人才供求不平衡, 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1.4 大学生本身条件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 学生的入学基础不平衡, 加上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也都很难及时调整合理, 所以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 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学习成绩差, 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或者计算机国家二级, 造成与很多用人单位交之失臂。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和勇气, 不敢竞争, 由于自卑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产生不良心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单位选择过高, 看重国家机关、国企等大单位,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2 就业对策

2.1 分析就业形势, 从容面对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 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 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 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 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 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 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相对于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 摆正就业心态, 相信在这场所谓的国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2.2 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 实现双赢

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 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同时介绍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 合理推荐,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合适的毕业生进入到合适的企业, 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 更增加了企业对学校的信任, 有助于校企长期合作、定向培养等, 为学校稳定就业途径添新力量。

2.3 调整结构设置, 最大化利用资源

2.3.1 就业指导

除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好简历, 正确对待面试, 认真笔试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国家政策。例如,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的“三支一扶”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政策, 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等。同时, 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了如“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多项就业项目。积极向毕业生宣传各项就业政策, 并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毕业生积极了解和使用这些政策, 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达到就业的目的。

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从而有针对性提高学习兴趣。采取一对一的对话模式, 帮助其分析自身性格、优缺点等个体属性, 更好的认识自我, 正确的选择就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采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就业热情, 如请一些刚毕业在企业表现优秀的师哥师姐回校做报告, 以问卷形式展开就业模拟活动等。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现代通讯方式, 利用网络、短信等与其建立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 进行探讨就业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大学生就业固然异常困难, 然而, 困境中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相信“行行出状元, 处处可立业”。

2.3.2 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 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在新形势下,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关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来实现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相互适应。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准入制度, 保证冷热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要优化办学结构, 进一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 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合理布局学科专业。作为育人主体, 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 高校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最终通过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科专业结构加以体现。同时在教材选择上, 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形式上, 要引入多媒体技术, 生动形象,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2.4 加强思想教育, 合理引导毕业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本人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人以后取得的成就很大。该调查显示:没有目标的人有27%, 目标模糊的人有60%, 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 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确定奋斗目标。

3.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和策略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对策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知毕业生的人数呈猛增趋势,八年累计总数是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获得良好就业环境的同时,又一批争取就业的人群紧随而来,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形势异常严峻的事实,如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岗位更是引人蜂拥而上。

学习和生活于神圣的“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无形中已被划分到了客观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之列。这个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思考和讨论。在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人人关注的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大学生在社会上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漠视和歧视,甚至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和公平竞争的资格,使整个大学生群体成了事实上的弱势群体,这将成为引发某些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潜在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一、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关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时自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胜任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某些企业仍然存在着人才稀缺、岗位空置的情况,但所提供的都是些普通工作岗位,虽然整个社会一直都在提倡大学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积累工作经验,但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甘心千辛万苦上完大学后居然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最后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使得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长期难以就业。

(二)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某些企业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甚至性别歧视情况严重,不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和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薪酬不合理、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等方面。有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挑三拣四,提出一些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以无偿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和调整,但情况依然严重。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不够完善

某些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有着自主创业的激情,但都被诸多客观困难所限制而最终无从实施。国家政府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优抚政策,但总体上支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如在政策上存在着实施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学历继续教育问题

国家和地方招考的很多职位有着学历限制,某些用人单位对学历继续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不予承认,但有的人进入工作单后却可以凭着这种学历证加薪或晋升。这样的矛盾做法无疑又提高了就业门槛,增加了就业难度。

(五)学校虚假就业信息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应对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检查而想办法吹捧本校大学生就业率。学校的连续就业率会影响到下年的招生计划,而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往往是以教育部下发的就业协议签订数量为依据的。许多高校为了生源竟不顾实际就业情况想尽办法增加就业协议签订的数量,甚至出现了学生不签订就业协议就不予办理教师资格证,不开具党关系证明,暂不颁发毕业证书等恶劣行为。这使得国家对就业人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掌握严重失真,妨碍国家对社会就业的宏观调控。

二、思考和对策

(一)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重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应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同时要打破思想束缚,以满腔激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挖掘和开拓创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改进用人机制

假使每个用人单位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各项社会保障,切实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员工就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地更换岗位,而会身心安定下来脚踏实地的工作。特别是作为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的企业应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努力吸收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打造长期稳定的团队,为长远发展大计而稳定人才。

(三)提供农村创业平台

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创业。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因其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而使得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党和政府在积极号召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的同时应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等新型科技产业,从而带动和形成一个可能的新型就业群。

(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创业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其中,在大学生创业资金优抚方面,应建立起相应的有所区别的信贷机制,简化信贷程序,争取建立更加利于学生创业资金信贷的便捷途径,如,有关部门对创业资金信贷提出找公务员担保的规定,很多创业者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而无法贷款,这种间接限制就形成了实际上的创业屏障;又如,在无息款发放担保上可以实施毕业证抵押、多户联保和实体等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为大学生创业做一些实事,起到真正的扶持效果。

(五)维护学历继续教育统一认可性

国家应建立完善的、一致的政策法规,维护学历继续教育统一认可性。既然国家允许这些办学机构的存在,就有学历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一方面能实现学历教育再深造,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升个人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一定的人才供需问题。

(六)加强就业信息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高校就业率信息虚假,不但反映某些学校失去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不难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国家政府应当对每年的就业率调查做认真的回访。另外,国家法律法规应对高校毕业生负起就业责任,对弄虚作假的高校进行严厉查处,对政府监管机构做出必要的处罚,责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护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4.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四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专科 B本科 C研究生 D 其它

3、你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怎样看待 A有信心 B有些担忧 C完全不知怎

么办

4、假如你是应届毕业生,你就业的第一年预期收入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D3000—4000 E4000以上

5、你希望在哪就业 A东部大城市 B东部中小城市 C西部 D国外 E无所

6、你怎样看待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A要与专业完全一致 B与专业接

近即可,不必太强求 C只要能就业即可

7、你认为考到的资格证越多,对就业越好吗? A同意 B不同意

8、你是否认为当今社会找工作“靠关系”的现象严重 A同意 B不同意

9、你有想过创业吗? A 有 B没有

10、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 IT与通讯业 B 金融、证券、保险业 C 商贸业 D 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 新闻出版业 F 房地产业 G医药食品业 H 旅游交通民航业 I 制造业 J 政府机关 K 其它

11、你选择工作主要是根据A待遇 B能否展现自己的能力 C行业前景 D

地理因素 E其它

12、你认为应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A综合能力 B社会经历 C心理

素质 D专业能力 E学历 F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G其它

13、你对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4、你对政府和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满意吗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

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5、您在大学期间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多选)A努力

学好专业知识B、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C、利用空闲时间做兼职 D、参加各种证书考试 E、其他

5.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篇五

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学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一方面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需求量有限,就业压力越来越凸显,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跑到其他城市找工作。那么毕业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找工作?各条径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这里为 一一解读。

1、高校举办大型招聘会

为了让毕业生不出校园就能找到工作,每年我省各高校都要举办规模不等的招聘会,并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这一渠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点评:对于这一招聘方式,学生和家长普遍看好,为在 园里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不仅可以为学生节省求职成本,而且这些用人单位都是经过学校筛选过的,在保证不存在招生陷阱、骗局的同时,还保证了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

2、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

上个世纪末,许多用人单位为了能够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新学年一开始即纷纷到高等学 进行毕业生招聘活动,使全国毕业生招聘工作出现了越来越提前的趋势,以致影响了学 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毕业生最后一学年的学。为了保证高等学 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1999年9月30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规范高 毕

业生招聘工作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到高 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应安排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的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提前进 开展招聘活动。

点评:这一招聘模式,针对性强,经常在某个院系举办,招聘对象通常为某院系某专业的学生。这种专业性双选活动,避免了用人单位为选择同一专业毕业生而跑多所学,也为毕业生带来了与多个需求自己专业的单位见面的机会。

3、网络招聘

2009年11月20日至26日,教育部于举办了全国大中型企业与2008年应届高 毕业生网上“双选”周活动。活动期间,中国高 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将免费供用人单位发布需求信息,并供企业和高 毕业生浏览查询和在线联系服务。

点评:网上求职,不仅便捷还为毕业生节省下不少求职费用,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而就业网络联盟已日益成为企业新进人员招聘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向毕业生介绍企业的用人制度和理念,吸引到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毕业生。

5、人才市场

除了教育系统举办的招聘会外,我省人事等部门也在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例如山西人才市场、太原人才市场、太原市青年创业服务中心等,也

定期组织招聘会。比如,山西人才市场每周三、五、六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聘,招聘岗位涵盖:金融、贸易、医药、卫生、广告、旅游、餐饮、服务、建筑装潢、机电、房地产、文化咨询等行业。

据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上半年,太原人才大市场共举办人才招聘会近80场,约1.3万家企事业单位进场招聘,提供营销、技术等40余个专业的6万余个岗位,进场求职人数近20万人次,人才供需总形势继续上扬。但是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就业规模不断膨胀,供大于求致使工资状况低于往年水平,平均薪资值从每月1200—1500元左右下滑到每月1000元左右。对用人单位来说,可供选择的岗位非常多,但职位的有效落实率却不高。

点评:这些类型的招聘会不仅面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还面对往届高校毕业生以及跳槽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使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类型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象酒店服务员等岗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不愿意去。再加上职位淘汰率过高和工作经验限制,这就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6、其他途径

6.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 篇六

2011年8月至今,由于工作突出,被调入总经办从事秘书岗位,主要负责总经办日常业务及公司级别会议组织及记录、公司大型活动的策划等,组织了公司大型会议,主持了公司庆典、年终联欢会等大型活动。公司的会议分为周例会、月度会、会及临时会议等,为了做好会议记录,我参照了网上其他单位会议记录格式、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又报了相关培训班,每天下班后处理完公司业务,我便匆匆忙忙赶到培训班上课,经常顾不上吃饭就在路上随便买点。学习是夜歌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总是抓不住会议的重点,导致整理出的会议记录不能突出中心,为了能够写出简单扼要的记录,每次开会时我都仔细记录每个人的原话,会议结束后,我会拿出记录仔细琢磨,找出此次开会的中心思想,并以简单扼要的语句表达出来。从那时起养成了习惯,开会从来不使用录音笔,全凭速记,没过多久,会议记录对于我来说也没有那么大难度了,成为了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公司大型会议组织方面,我带领公司中层30余人到外地开会,从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物品准备、人员核对、分工安排到会议组织,包括安排食宿、组织会餐、安排摄像留影等,一切总觉得时间那么不够用,于是白天正常日常办公,下班后加班准备会议相关事宜,经常办公区只有我一个人在忙碌。在组织会议的同时做出了会议纪要,会议结束后得到了同事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在这半年多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的经验,这些也将是我今后前进的动力。在举办各项活动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使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前进,逐步走向完善。同时,我也坚信:只要

7.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障研究 篇七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3日

一、制定和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滞后, 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 立法机关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

(一) 增强《就业促进法》的规范性。

该法应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 由于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与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应当清晰明确, 各具体责任种类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及后果亦应当确定。另外, 《就业促进法》中只规定了政府的刑事和行政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求职者利益损害的, 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因此应将民事责任作为政府责任的一种形式。

(二) 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明确规定为国家给付义务。

《就业促进法》首先应将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功能确定为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该法中需要明确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确定为国家的给付义务, 对大学生失业保险体系做出框架性的规定, 为今后大学生失业保险专门立法起指导性作用。《就业促进法》中失业保障制度里要对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规范化规定, 同时针对《失业保险条例》未涉及失业保险基金中基本生活保障开支和再就业开支的法定比例, 应具体规定, 避免出现某些特殊情况而挤占再就业基金。

(三) 充实和完善《劳动法》相关内容。

要明确增加“就业权”的具体内容, 为穷尽就业权侵权的外延, 需要采取开放式的界定模式, 即在列举种类之后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就业权侵权”兜底, 以备司法扩张解释之用。不仅要赋予大学毕业生享有就业权利, 还应享有其他相关权利, 如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户口档案保存权等。同时, 还需要明确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责任。从保障就业权的角度看, 必须明确用人单位侵害就业者,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尝试增加刑事处罚的内容, 也可以尝试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

(四) 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 并且提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层次。

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 即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则、反创业歧视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为总立法原则, 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立法提供指导思想。同时, 细化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的具体措施, 给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创业权利特别保护。我国各级政府应以保护大学生创业权益、实现扩大就业为目标, 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立法机关要制定专门法律, 将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 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用法律理顺创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使促进创业措施制度化、法制化, 避免了随意性,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充实大学毕业生就业争议的司法救济途径

(一)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 规

定劳动争议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先裁后审的程序, 不允许自由选择, 此处亟待改进。因为这种程序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不公平, 如果毕业生对仲裁不满而要继续诉讼将会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 他们很难承受得起这种耗费。很多案件即使最后胜诉, 也未必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需要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 仲裁还是诉讼, 由当事人自己选择, 而且一旦选定其中一种处理方式就不允许再选择其他的处理方式, 最终实现裁审各自终局的目标。

(二) 改变我国现有诉讼方式处理劳动纠

纷处置的弊端, 为正在求职中的大学毕业业提起诉讼创造便利条件。在相关证据的举证能力方面, 大学生求职者同用人单位相比显然处于弱势地位, 经常出现因举证不力而导致败诉的状况。为了显示法律对弱者的特殊保护, 有必要对就业争议的民事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体现诉讼公平。法院机构的设置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议我国在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劳动庭, 适用专门的程序来处理劳动就业争议案件。对于劳动就业争议处理的程序, 重在简捷和快速, 以方便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及时、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通常都是等

到劳资双方矛盾激化后方才介入, 基本不涉及预防。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侵权行为的预防。由于大学生具有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 因此有必要扩大调解组织的范围,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都应当参与到基层调解组织中, 建立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调解范围覆盖本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和高校, 有效发挥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强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一) 设立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的专门机构。

大学生的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可以尝试设立具有独立性的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权委员会, 代表大学生求职者争取权益, 一旦与用人单位调解失败, 可以代表他们向法院提出诉讼。我们还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受理大学生劳动 (就业) 争议的专门执法机构, 在诉前对侵害就业权申诉案件进行调查、协商、调解和处理。

(二) 完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强化劳动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力度。

针对我国当前用人单位用工违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现状, 有必要强化劳动执法保障。应该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监督体系, 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执法队伍, 给予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有效行使监管职责。劳动执法部门通过巡查、举报、专查等方式, 积极主动监督检查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对违法者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各级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性行为实施监督, 还要对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进行审核。此外, 还要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 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服务体系, 在全国各地开通劳动保障公益服务专用电话。

参考文献

[1]张凤, 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邓佑文, 许志刚.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8.

[3]李淼, 张艳华, 徐盼.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法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11.

8.大学毕业生缘何“心理不就业” 篇八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观上已经感受到严重的就业压力。

但是,同时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并存的社会现象:在大多数同辈群体在就业上跃跃欲试的场景下,部分大学生自主选择了不就业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不就业的原因形形色色,如暂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希望深造等,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个体原因。

社会、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学生毕业后立刻找到工作岗位,却忽略了有些大学生自身可能根本没有就业的心理准备和就业意向,具体而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就业的个体原因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的心理不就业。

心理不就业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不就业是目前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主要特指部分大学生由于心智能力不成熟导致不愿或不能就业的含义,排除已经有明确的目标暂时不予就业的大学生以及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如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不包括毕业后虽暂时没有就业,但是自身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已经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大学生。

心理不就业大学生的特点是虽然个体有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时间概念、跟着感觉走、贪图享受或者“长立志”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心理不就业包括三类大学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胆怯、不愿吃苦等,毕业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一直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不愿就业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没意思”、“没心情工作”、“太 累”;二是毕业后虽然暂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从内心并不珍惜工作机会,在工作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原因随时可能撤离工作岗位,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频繁跳槽;三是盲目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出于对报考专业的热爱、深思熟虑希望深造,而是随大流、逃避就业的权宜之计。

心理不就业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欠缺生存忧患意识,没有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观念和责任。这部分大学生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父母对于子女比较娇惯或者比较纵容,养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识薄弱,毕业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将这些学生称为“NEET族”。

另外造成学生不思进取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挥棒下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认真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学生高考分数很高,入学后却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谈不到照顾他人。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学的事迹感动和震撼了大学生,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生活过于安逸、享受,没有生存的压力。

第二,大学生“长大不成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 “心理不就业族”的头脑中完全充斥着自我,考虑就业问题几乎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的表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低于生理年龄,社会化成熟度低,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淡薄。如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如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等中小型单位虽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错误的职业观,收入水平已错误地成为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5年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过2500元的不足10%,大学生中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另据报道,广州某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实际经济利益,在待选的16项标准中,个人收入的被选率居首位,达82.2%。中国教育报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71.5%的学生希望能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是许多学生最理想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错误的精英意识使的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主观上已经对职业划分出高低贵贱,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概念,对职业的过于挑剔,使他们虽然有较高学历,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错误的职业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另外,大学生被动的等待就业岗位,没有创新意识和魄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 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就业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也不是必须在现有特定的领域寻找空缺,而是主动地、全方位地寻找可能的岗位并通过施展才华使其成为自己的现实工作。

第四,求学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自己没有学习计划、学习是被动的、敷衍的,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没有充分被消化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同时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可能有意识、系统地拓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标准降低,进校后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虽然能勉强过关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只要受到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很难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不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导、乐观地寻找出路,而是变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

心理不就业的矫正对策

首先,建立正确社会人才观的舆论氛围,因为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极大的影响。当前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明确表明劳动就是光荣的,就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有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耻的。热爱劳动,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人就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和栋梁,帮助大学生鄙弃那种一切钱看、贪图享受的错误观念。

其次,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榜样的示范效应、讲座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防止他们心理年龄低龄化,增强他们的成人感,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9.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九

唐来清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日益凸显,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错综复杂。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以解决共同努力应对。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家庭担心、社会关心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理性对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关乎千百万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从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时的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将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局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较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这意味着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只想到国有单位、事业单位而不愿到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甚至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许多毕业生把工作地点和工作待遇看得过重,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臵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正确选择。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够,或者职业素质太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心理素质差,视野狭小,缺乏足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很多的用人单位人手吃紧,也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长期空臵岗位。

第三,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常常遭遇“撞车”。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忽略了个人特长、兴趣,一味填报热门专业,希望能够较好地就业;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常常不顾本校的师资队伍,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以期增加招生人数。这是短期的功利行为,对大学生就业是不利的。例如有些热门专业像会计、营销、软件技术、心理学等,刚刚“热门”二三年便出现了“乱招”、“滥招”现象,导致了资源过剩。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但到学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不仅让大学生在升学时严重“撞车”,也让他们在就业时再度“拥堵”。

最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全国高校基本实行了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但是一个公平、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一些城市也出现过大学生与下岗人员同场应聘,甚至去农民工劳务市场登记求职的事。现在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众多而就业岗位少,降低求职目标是理性的。然而,如果当一场为下岗职工及农民工办的招聘会,参加者大部分大学生,也说明了政府部门的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做的工作仍然有限。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探讨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认清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用人

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非常看重大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许多大学生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能力的自我培养。少数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挑三拣四,患得患失,自我主义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得过且过,缺乏紧迫感,玩得多,学得少,忧患意识不强;殊不知,当代大学生只有对就业、职业和事业持有强烈的个人忧患意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另外,和自身低下的就业能力相比,大学生对待就业自我定位太高。他们不能审时度势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适时就业,出现自愿失业现象。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对“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问题进行调查时,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为27.67%,深圳为12.13%,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他们没有看到二线城市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游离在大城市的角落。

2、高校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高校在专业设臵方面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办学模式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变化而创新。部分高校执迷于短期功利盲目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普遍的、较大幅度的调,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具备职业竞争力。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忽略了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中需要运用的知识严重脱节,造成了“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的局面。三是高校在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一直以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缺乏尊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倍增,更加倾向于人才的模块培养,忽略了个性培养,不能培养出特长明显的杰出人才。

3、社会原因。在社会需求方面,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正进行战略

性的调整,下岗工人数目庞大,社会失业率逐年增加,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方面来讲,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生产成本挂钩,职工人数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用人单位需要增加劳动力时,往往选择让内部职工“身兼数职”,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来满足需要。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刻意低薪吸纳大学生,限制了就业率的提高。在政府导向方面,国家虽然大力倡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到贫困地区就业,但是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十分明显,选择到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就意味着选择低收入,而大学生在国家政策中获得的好处远不能弥补收入上的差距。

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1、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第一,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国家为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在这些项目基础上,国家还要有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保证响应号召的大学毕业生有出路、有前途、得实惠、无后顾之忧,提高政策的施行效果。第二,政府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从个人职业发展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而利用一些临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无法长久地为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唯有加快经济发展,减小不同地区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才是实现基层就业、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第三,社会各界要切实落实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在全国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各所高校应提高培养水平,打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一,高校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办学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保证大学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优势。第二,高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高校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依托便利、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行情和动态。第三,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能针对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校际、校地联合,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第四,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加强创业教育。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创业教育成为了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高校要开设有实用价值的创业教育课程,举办有强大影响力的创业计划竞赛,提供有坚强后盾的创业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3、大学生个人要奋发图强,自觉提高就业能力。第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教育”,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分配、听安排的心态,树立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第二,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在实际行动中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开发自己的潜能,为达成目标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实现梦想。第三,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大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展示他们多才多艺的风采,树立信心,培养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非一言可以蔽之,它是涉及到各个因素的“综合症”,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也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注释:

参考文献:

[1]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6(4).

[2]卢昌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8).

[3]陈璐.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创业途径[J].商情,2010(2).

上一篇:儿童之家活动开展情况报告下一篇:乡村生活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