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共8篇)
1.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一
钢结构工程资料编制目录
第一部分前期开工资料
1、中标通知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图纸审查批准书、施工合同(甲方提供)、施工单位资质、项目管理人员资格证及报审表。
2、开工报审表/开工报告
3、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施工组织设计
4、报审表/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5、报审表/专项吊装方案、安全吊装方案
6、报审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7、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及报验单、见证取样和送检见证人备案表
8、特种操作人员报审表/名单和相关证件
9、施工技术交底(构件吊装、安装、焊接)、安全交底
10、
2.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二
机务段接收到运行揭示调度命令等LKJ临时数据编制依据后,根据承担的机车乘务员出勤区段范围,编制LKJ临时数据文件。
LKJ临时数据编制是抽取运行揭示调度命令中运行揭示可控信息,并按规定格式编制生成LKJ临时数据文件的作业过程。
基本要求:a.编制依据明确封锁施工且封锁前后或开通后时间段内对列车运行限速的,封锁时段纳入封锁前、开通后限速最低值的“临时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时间段范围内。b.有效期跨越年度的临时数据,临时数据文件的结束日期、时间取12月31日23时59分,在12月31日增加编制1条起始时间为次年1月1日0时0分的对应临时数据文件增的临时数据文件终止日期、时间取12月30日23时59分。c.“股道限速”临时数据,行别按“上下行”编制临时数据文件。d.信联闭停用类临时数据,按行别单独编制临时数据文件,不得按“上下行”编制。e.停用基本闭塞改用电话闭塞法行车,按列车运行起止车站的顺序,使用起始车站的车站编码编制“停基改电”类临时数据文件。f.两个及以上站间区间停用基本闭塞改用电话闭塞法,每个站间区间编制1条临时数据文件,根据车站顺序表按列车运行起止车站的顺序,分别使用对应起始车站的车站编码。g.车站同一经路发车进路、出站信号机停用,根据车站顺序表每架停用的信号机单独编制临时数据文件,使用对用发车进路、出站信号机车站编码。h.车站特定引导接车经路存在发车进路信号机,根据每架特定引导信号机的对应发车进路信号机单独编制临时数据文件,使用对用发车场发车信号机车站编码。i.二线交汇车站,出站信号机停用涉及两个及以上方向发车,根据车站顺序表每个方向单独编制临时数据文件,使用该车站各方向对应线路名称、对应信号机车站编码。j.二线交汇车站、两个及以上线路方向停用基本闭塞改用电话闭塞法行车,根据车站顺序表每个方向单独编制临时数据文件,使用该车站对应方向线路名称、车站编码。k.二线交汇车站站内咽喉区,到发线存在临时限速时,凡接发列车可能经过限速地点的股道,增加编制股道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遇发车咽喉区存在临时限速时,对于固定侧出车站还应增加出站至最外方道岔的所有线路的“临时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具体编制线路线编号及里程。l.经18号及以上辙叉号道岔侧向接发车的股道存在临时限速时,增加编制股道号为126的“股道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
1.1 临时限速数据的分类
临时限速数据、停用基本闭塞法改用电话闭塞行车数据、绿色许可证数据、特定引导数据、防洪提示数据、股道限速数据、乘降所数据。
1.2 LKJ临时数据编制方法
LKJ临时数据编制主要包括“运行揭示编辑”、“运行揭示审核”、“LKJ临时数据分发”、“运行揭示撤除”四个过程。
编制方法:有运行揭示编辑(运行揭示主要信息输入、运行揭示文本编制、LKJ临时数据编制、运行揭示复制、运行揭示删除、调度命令号修改、IC卡可控揭示查询、IC卡可控揭示修改、运行揭示与LKJ临时数据送审核)、运行揭示审核、临时数据分发、运行揭示撤除、交付运行揭示的预览和打印、运行揭示文本的打印。
1.3 LKJ临时数据复核
基本要求:编核分离、对照原稿,一般步骤:a.阅读编制依据文本。b.核对临时数据文件分解是否正确。c.逐条核对临时数据文件类型、参数项。d.登记核对作业记录。
1.4 LKJ临时数据文件的形成
1.4.1 形成的环境:临时数据文件应在专用的临时数据文件编制工作室中,利用专用计算机和LKJ临时数据文件编制软件形成。
1.4.2 形成的步骤:确认所有应编制临时数据完成编辑、复核。通过软件进行逐条审核。启动软件自动分解。
1.4.3 分解过程错误的处理:临时数据文件分解过程中,软件自动中断并提示错误应重新启动复核、审核过程。
1.5 LKJ临时数据模拟运行验证
1.5.1 LKJ临时数据文件模拟运行验证应使用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与测试仪构成的测试环境,或者使用模拟运行验证设备。
1.5.2 模拟运行验证设备应能模拟LKJ所需的机车运行基本条件,包括速度、列车管压力、闸缸压力、均衡风缸压力、机车信号、机车工况(向前、向后、牵引、制动、零位、非零位)等。
1.5.3 模拟运行验证设备实现LKJ基本控制、显示、语音提示、键盘输入功能以及控制条件输出显示功能。
1.5.4 模拟运行验证设备应安装与北验证临时数据文件相适应的LKJ车载基础数据文件、LKJ车载控制文件。
1.6 一般步骤:LKJ临时数据文件模拟运行验证的一般步骤:
1.6.1 检查模拟运行验证设备中装载的LKJ车载基础数据文件版本、LKJ车载控制文件版本。
1.6.2 载入编制完成的临时数据文件,进行模拟运行验证。根据需验证的临时数据的起始日期、时间,设置模拟运行验证设备时钟。根据需验证的临时数据内容,设定司机号、副司机号、车次、车站号、监控交路号、列车种类、车速等级等LKJ参数。其中,司机号使用被测临时数据的命令号,副司机号使用模拟验证作业人工号,车次由主管部门规定取值范围。调整运行速度、机车信号等,实施LKJ开车对标操作,模拟列车运行。检查列车运行至临时数据有效地点时限速控制、语音提示和显示状态,实施对应解锁确认操作,验证模拟运行结果。
1.6.3 使用转储设备转储模拟运行验证作业形成的记录数据文件。
1.6.4 登记模拟运行验证记录。
1.7 基本要求
1.7.1 同一条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针对客车、货车限速不同时,按客车、货车分别进行模拟运行验证。
1.7.2 行别为“上下行”的临时数据文件,按上行、下行分别进行模拟运行验证。
1.7.3 限速类临时数据文件,模拟运行至限速起始地点,确认限速值下降至控制目标值。限速起始里程或终止里程为长链时,应模拟运行越过终止地点,直至限速值恢复。
1.7.4 提示类临时数据文件,模拟运行至出现语音和显示,确认提示状态。
2 IC卡数据文件编制软件参数维护
IC卡数据文件编制软件参数分为运行揭示参数和辅助参数。运行揭示参数是指用于将交付运行揭示和LKJ临时数据自动分发至相关运用区段的参数,辅助参数是指辅助运行揭示编制和写卡作业的参数。IC卡数据文件编制软件参数的维护利用软件中的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2.1 运行揭示参数维护。
运行揭示参数主要包括段名段号表、工务线路表、运用区段设置、运用区段工务线路对照表、运用区段站名序列和线路里程断链信息表等。
2.2 辅助参数维护。有司机名表、车站信息表、车次表、交付工务线路站名列表、全路工务线路表、全路TMIS车站表、值班员名表。
2.3 依照哈尔滨铁路局IC卡临时数据维护情况,各电务段按照对口机务段提报的临时数据修改要求及施工电报修改内容对IC卡临时数据进行调整,作业地点统一在机务处揭示管理室进行操作,作业完成后由机务处揭示管理室相关人员依据修改说明复核修改内容,复核正确完毕后对IC卡数据参数进行网络上传,上传完毕后由各对口电务人员对相关出勤点进行IC卡临时数据下载并复核。
摘要:LKJ临时数据是指依据铁路运输调度指挥部门向相关机车运用部门提前下达的运行揭示调度命令,编辑形成临时数据文件载入LKJ设备,对列车运行实施减速控制或改变行车方式、提示有关操作的各类临时数据。LKJ临时数据编制工作需利用IC卡数据文件编制软件,配合IC卡数据文件编制软件参数来实现。
3.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三
通过对教师访谈、开放式问卷和文献搜集,确认了教师知识分享包含四类行为,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预试问卷。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是一个包括促进学习机会、分享个人经验、参与专业互动、利用校园网络的四因素结构。进一步验证问卷的构想效度并考察其效标效度,结论支持教师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的结构。
知识分享行为 促进学习机会 分享个人经验 参与专业互动 问卷编制
一、问题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体系的扩张,使得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学校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教师间彼此分享个人经验与知识,促使知识在学校中交融与扩展。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主流话语的今天,教师间的知识分享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然而,就实际运作而言,由于来自组织、领导、个体等方面种种障碍,教师为了维持其在学校的地位和权力,经常“守住”自己的知识,或只将知识与他们所谓的“自己人”分享,教师知识分享意愿和分享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是教育革新与发展的一大阻力,是让人忧虑并值得探讨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介绍与引进阶段,对教师个体的分享行为还没有实证研究。面对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测量的需求,探究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编制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问卷,对今后同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分享行为在研究上还属于初步阶段,因此,现在还没有一致的定义。Senge认为知识分享行为不仅仅是一方愿意将知识传达给对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对方了解知识的内涵及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他人的知识,并发展成个人新的行动能力。Hendriks以“沟通”的观点来描述知识分享行为的过程,指出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通过沟通,以共享事实、观念和态度的过程。Hooff & Ridder认为知识分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知识(显性和隐性)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就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殊性而言,教师之间分享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沟通学习的过程。本文依据Senge学习观点下的知识分享,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做以下界定:在学校情境中,传递知识的教师借助知识传播的媒介或直接与知识接受者交流、沟通、协商,以便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内隐和外显知识)传递给其他的教师个体、团队或组织,以推动教师彼此间的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1)途径一:访谈。给被访谈者呈现知识分享行为的概念内涵,被访谈者理解之后,请他们列举知识分享的事例,陈述自己学校的知识分享状况。通过对广州和佛山的4所中学的12名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技能等、参与集体备课、参加研讨会、校园网站互动。这几个方面也符合本文关于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是一个学习、沟通的过程的定义。
(2)途径二:开放式问卷。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情况,编制出教师知识分享的开放式问卷。参加调查的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的学员65人。要求被试根据问题尽可能列出相关内容(最少3条),并按重要性先后排序。
(3)途径三:文献收集。查阅了Hooff和Ridder编制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量表》、Bock和Kim编制的《知识分享量表》、台湾学者黎士群对企业组织中知识分享行为的三维度划分共10项、石启宏的《国民小学知识分享》问卷24个项目、杨玉浩,龙君伟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5个维度20项[8]。
综合教师的访谈资料、开放式问卷的资料和国外相关文献,初步确立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构成层面,编制教师知识分享的初试问卷,共有36个项目,其中访谈和开放式问卷中共收集项目20项,合并国内外问卷中选取14项。
2.预试问卷施测
(1)预试对象。在广州和佛山的6所中学里随机选取300名教师发放问卷。回收225份,有效问卷183份。其中男性74人,女性109人,教龄5年以下的107人,教龄6-10年的50人,11-20年的12人,20年以上的14人。初级职称71人,中级87人,高级25人。
(2)预试分析。第一步,采用P值法删除CR值较低没有达到显著性的2个项目。第二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正交极大旋转(Varimax)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删除负荷低于0.50的项目7个、交叉负荷高于0.40的4个项目,题项数小于3的2个因子共4个项目。最终教师知识分享问卷保留19个项目。第三步,对这19个项目再次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确定抽取出来的有效因素为4个,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9.517%。这样最终得到19项有效项目组成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正式问卷。
3.正式问卷施测
(1)施测对象。调查对象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学员。调查共发放问卷632份,回收问卷573份,实得有效问卷546份。其中男性214人,女性332人。教龄在5年以下、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分别为282、153、78、33人。
(2)统计处理。问卷搜集结束后进行废卷检核,录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将有效样本随机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273),一半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n=273),差异检验显示两部分样本在性别等个人背景变量的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斜交。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Lisrel8.70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273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决定提取4个因素,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8.075%。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851,最低负荷为0.509。因子1的特征值为4.576,贡献率为24.083%,内容包括鼓励他人学习,提供尝试机会,减少学习障碍,激励他人学习动机等,有6个题项,命名为“促进学习机会”。因子2的特征值为3.129,贡献率为16.469%,内容包括主动分享教学方面的知识,回答同事问题,以文字或肢体的方式向同事传递教学知识,有6个题项,命名为“分享教学知识”。因素3的特征值为2.896,贡献率为15.244%,内容包括积极参与教师集体活动,为集体进步献计献策,如参加集体备课、研讨等,主动思考、提问,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有4个题项,命名为“参与专业互动”。因素4的特征值为2.351,贡献率为12.763%,包括利用现代科技资讯,通过电脑在校园网站上与同事交流和分享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有3个题项,命名为“利用校园网络”。
表1 教师知识分享问卷因子分析结果
2.验证性分析
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的19项四因子进行结构验证性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ML),所有参数进行完全标准化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在相应潜变量负荷比较高,负荷在0.66~0.93,说明每一个观测表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大,而误差估计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说明本测量模型具有较强的内敛效度。
图1 教师知识分享结构的测量模型
3.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问卷的总体同质性信度为0.92,各因子值均在0.8以上,表明测量结果是稳定的。
表2 教师知识分享问卷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主要从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两方面来进行。
①结构效度
通过比较因素之间的相关和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也能考察一份问卷的效度。从表3中可知,教师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各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且各因子与总问卷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但深入观察发现,各因素之间的相关都在0.22~0.67之间,而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则在0.56~0.877之间,因素之间的相关显著小于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这表明问卷的各因素之间既有关系,又相对独立,并且各因素与问卷想要调查的主题之间联系紧密,证实该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表3 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各因素及各因素与总问卷的
相关分析
注:**p<0.01
②效标关联效度
研究表明知识分享程度和质量高的个体,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学习精神,这必然对其工作绩效有所影响。因此本文将教师工作绩效作为知识分享行为的一个测量效标,用于确认研究中因素命名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探讨问卷的效度。本研究采用潘孝富等人(2006)自编教师工作绩效问卷作为测量效标,用以检验知识分享行为的效标关联效度。表4列出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各维度及总问卷的效度系数,即与效标的皮尔逊相关。可以看到,教师知识分享与教师工作绩效两个维度有0.63和0.58(N=546)的正相关,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表4教师知识分享问卷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联效度分析
4.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差异分析
对正式调查的546位被试的知识分享做教龄、职称、职务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职称组、职务组和学校等级教师在知识分享行为上差异显著。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比较分析结果见表5。
表5不同背景变量的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差异分析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4个维度从整体上可划分为知识给予和知识获取两方面,其中促进学习机会、分享教学知识属于知识给予,参与专业互动属于知识获取,这符合Hooff & Ridder按知识的流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2个维度: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四维度包括了教师个体间、教研组织与教师之间、工作团队与教师之间、学校组织与教师间等教师知识分享的四个层面。“促进学习动机”包括给予同事学习机会、减少其学习障碍并鼓励其学习。这一项综合了郑仁伟对组织知识分享的划分中分享学习机会、鼓励他人学习两个维度。因为教师为同事提供学习机会、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分享知识,实际上就是间接鼓励支持他人学习的过程。“分享教学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的方式与同事分享显性知识,以肢体动作的示范来分享隐性知识。这个因素中既包括了知识分享的方式,也包括了显性和隐性两类教师知识,符合Nonaksa对知识的划分。“参与专业互动”包括教师参与学校内一切与教学、科研相关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共同讨论、思考、协作,教师们不仅能相互学习,更易于创造出新的知识。“利用校园网络”包括利用现代电脑科技,通过电脑在校园网站上与同事交流和分享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在学校中的普及运用让教师收益颇多,多数教师也认可这样一种沟通和学习方式。所以,将此项纳入知识分享行为维度对于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师网络利用能力有很好的测量作用。
五、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
(1)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结构包含四个因素,分别是:促进学习机会、分享教学知识、参与专业互动和利用校园网络。
(2)本研究编制的教师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
(3)教师背景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在教龄、职称和职务都有显著相关。
————————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知识分享行为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6 (4).
[2] Senge,P.M.Sharing Knowledge.Execultive Excellence,1997 (11).
[3] Harris,D.B,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1999 (15).
[4] Hooff B V D, Ridder J A D.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 (6).
[5] Bock,G.W.and Y.G.Kim.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15.
[6] 郑仁伟,黎士群.组织公平、信任与知识分享行为之关系性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学报, 2001 (2).
[7] 杨玉浩,龙君伟.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学报,2008(3).
[8] 潘孝富,秦启文,谭小宏.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分析.心理科学,2006 (3).
[9] Nonaka, Blkujior.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arvard Business View, 2001 (2).
[作者:周晶晶(1983-),女,湖北荆州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蒋松桂(1982-),男,广东清远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
4.机构编制统计数据库分析报告 篇四
按照全盟2009年度机构编制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我办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开展年终统计工作,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形成的年度数据库中可以看出,我旗事业单位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全旗事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在职人数情况(一)全旗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全旗事业机构共303个(不含139个教学点、22个门诊部),旗直(含派驻苏木乡镇)事业机构269个,苏木乡镇事业机构34个。
按机构规格划分:局级(科级)事业机构12个;准局级(副科级)事业机构24个;股级(三级)事业机构267个(不含139个教学点、22个门诊部)。
按经费来源划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41个;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44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4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4个。
(二)全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情况
全旗事业单位共使用事业编制9304名,其中旗直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8984名;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320名。
全旗事业单位使用的事业编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439名(含教育专项事业编制4647名和苏木乡镇事业编制320名);差额拨款事业编制2465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327名;企业化管理事业编制73名。
(三)全旗事业单位在职人数情况
全旗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9155人,其中旗直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8861人;苏木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294人。
全旗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6770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2072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272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在职人数为41人。
(四)全旗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岗位分布情况
全旗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中:行政管理人员岗位620人,占整个在职人数的6.77%;专业技术人员岗位6758人,占整个在职人数的73.82%;后勤工作人员岗位1777人,占整个在职人数的19.41%。
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岗位分布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旗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岗位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各类事业单位三类岗位人员分布结构来看,有些类别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三类岗位分布结构就达不到上级规定的控制标准,或其他两类岗位的结构比例不合理。
农牧林水事业单位是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
64.23%,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26.83%,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8.94%,工勤技能人员所占比例高于控制标准。但是以上两个类型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比例却不合理。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不仅影响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而且不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同时还会影响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引入制度还不完善。相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录用、人才引进机制还不完善,在录用相关工作人员时不能按照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实际需求录用工作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还未能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规律的合同用人、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
(二)人员退出机制还不明确。事业单位人员退出机制不明确,在人员出口上,富余人员仍只能由事业单位自己内部消化解决,造成单位“想让走的不肯走,想要留的不能留、想要来的不能来”的局面。
(三)聘用人员管理还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由于编制紧张,实际在编人员又不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因此聘用人
秀人才培养基金,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议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规律的合同用人、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使事业单位专业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
(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及时出台相关统一规定,制订富余及相关人员退出、分流管理措施,整合和提升事业单位所占有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的资源,使之更有效率、布局更为合理,做大做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在不增加编制数的前提下,整合管理和人力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支出,提高社会效益,使事业单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工作上。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激发事业单位工作活力。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理顺和完善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各类职数的核定,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规律的合同用人、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制度,对特殊(重要)岗位或重点培养对象,在行业内定期交流,增强事业单位工作活力。
5.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五
一、行政机构编制指标
(一)部门
1、机构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全称。
2、其他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其他名称的全称,包括加挂牌子的全称和实行合署办公的其他机构全称。
3、规范简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的规范简称。
4、习惯简称:指日常工作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机构简 称。
5、批准文号:指由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部门“三定”规定以及由机构编制部门印发的部门机构编制调整的最新文件的编号。
6、机构级别: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行政机构的级别,为选择型指标,包括:正、副厅级,正、副处级,正、副科级,其他和不定级。
7、机构类别:指机构的种类,为选择型指标。按照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类别,由填报者在所列的机构类别中进行选择。
(1)组成/工作部门:组成部门是指省级政府依法分别履行政府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工作部门是指市级和县级政府依法分别履行政府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2)直属特设机构:指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特设的政府直属机构;(3)直属机构:指主管政府某项专门业务,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4)部门管理机构:指主管特定业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并由组成/工作部门或直属机构管理的独立设置的行政机构;
(5)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组织协调跨政府行政机构的重要业务工作的行政机构;
(6)临时机构: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为完成某项临时性任务而设立的行政机构;(7)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是指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8)驻外地办事处:指省级和市级政府派驻本行政辖区以外的行政机构;(9)其他机构。
8、批准内设机构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内设机构的个数。
9、实有内设机构数:指本部门为履行职责需要而实际设立的内设机构的个数。
10、行政编制数:指由部门“三定”规定和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批准的部门行政编制数。
11、工勤编制数:指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为部门单独核定用于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的编制数。
12、机关其他编制数:除了行政编制、工勤编制外的,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如: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机关事业编制等。
13、在编人数:指在机关占用各类编制的、由各级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人数。
14、其他人数:除在编人员以外的人数,如:原编内后勤服务人员数。
15、部门领导职数:指部门“三定” 规定及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批准的部门正(副)领导职数。
16、部门领导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部门正(副)领导人数。
(二)内设/下设机构
1、机构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关内设/下设机构的全称。
2、其他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内设/下设机构的其他名称的全称,包括加挂牌子的内设/下设机构的其他全称和实行合署办公内设/下设机构的其他全称。
3、机构级别: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内设/下设机构的级别,为选择型指标。
4、机构类别:指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的种类,为选择型指标。
(1)内设机构类别:指行政机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机构(未派驻)、离退机构和其他机构。
(2)下设机构类别:
派出机构:指党委和政府派出的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派出的纪检监察组(室);政府有关部门派出的公安分局(派出所)、工商分局(工商所)、地税分局(地税所)、物价所、司法所、统计所和其他机构。
政法类事业机构:指政法部门下属的目前仍使用或部分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事业单位,如科研院所、学校、出版机构、后勤服务机构、检验机构、检测机构等。
政法类直属机构:指使用政法专项编制,除派出机构、政法类事业机构之外,直接从事执法等职能的政法部门的下设机构。包括公安部门管理的拘留所、看守所、戒毒所,司法部门管理的监狱、劳教所(队、场),法院法警大队/支队,检察院法警大队/支队。其他机构:不能列入上述机构的其他下设机构。
5、行政编制数:指由部门“三定”规定和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批准的部门行政编制数。
6、工勤编制数:指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为部门单独核定用于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的编制数。
7、机关其他编制数:除了行政编制、工勤编制外的,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如: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机关事业编制等。
8、在编人数:指在机关占用各类编制的、由各级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人数。
9、其他人数:除在编人员以外的人数,如:原编内后勤服务人员数。
10、内设/下设机构领导职数:指部门“三定”规定及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批准的内设/下设机构正(副)领导职数。
11、内设/下设机构领导在职人数:指部门实际配备的内设/下设机构正(副)领导人数。
二、地方事业机构编制指标
1、单位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事业单位第一名称的全称。
2、其他名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其他名称的全称,包括加挂牌子的全称。
3、规范简称: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单位的规范简称。
4、习惯简称:指日常工作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机构简称。
5、批准文号:指由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部门“三定”规定以及由机构编制部门印发的部门机构编制调整的最新文件的编号。
6、法人证书号: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
7、机构规格: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的规格,为选择型指标,如未明确该单位的规格可选“未定级”。
8、行业类别:指按事业单位主体业务属性划分的单位类型,即行业分类,共25大类,每大类又分中类和小类。
9、经费形式:指依据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有关规定,将事业单位预算形式划分为财政补助和经费自理(包括企业化管理)两种形式。财政补助形式包括比照行政机关标准拨付、财政补助一类、财政补助二类,未改革的为全额拨款、差额补贴。
10、机构属性:指单位的性质。包括:(1)派驻乡镇站所(中心),指县级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派驻乡镇的站所(中心);(2)乡镇站所(中心),指乡镇政府所属的站所(中心);(3)执法队伍,指省(市县)级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的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4)教学点;(5)其他。
11、事业编制数:指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财政补助编制数和经费自理编制数。
12、实有人数:指单位中使用事业编制的人员数,不含编外聘用人员数。
13、是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指本单位是否经公务员管理部门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14、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实有人数:指本单位使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编制的人员数。
15、事业单位类别:指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函〔2008〕45号)文件精神,事业单位按照现有的社会功能,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含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和生产经营类等三个大类。
三、实有人员指标项
1、姓名:指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正在使用的该人姓名全称。
2、所在机构:指个人所在的内设机构。
3、编制类别:指个人所占的编制类型。如:行政编制、行政执法专项编制等。
4、人员分类:指部门领导正、副职、内设机构领导正、副职、部门非领导职务人员及其他人员。
5、在编状态:是指该人目前的工作状态,包括在岗、离休、退休、长休等。
6、职务:指该人担任职务的具体名称。在同一机关内兼任多个职务的人员,可填写其中一个职务,另一职务在备注中说明。待人员确认入库后,再进行职务添加。
7、级别:指组织人事部门确定的行政级别,而非工资级别。确有必要的,可以在备注栏中注明工资级别等。
8、个人身份:指该人按人事管理规定划分的个人身份,包括干部、工人、聘干等。
9、任现职时间:指开始担任现职的时间。如果工作单位发生变动后继续担任同样职务,任现职时间仍为在原单位开始担任该职务的时间。
10、进入本单位形式:指人员最初进入单位的方式。其中,组织任命指经过组织部门批准的,由其他单位调到本单位担任部门领导的方式。
11、进入本单位时间:指由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认定的该人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日期。
12、所在岗位:指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如司机。
13、入编登记时间:指用人单位办理完进人手续后,由编制部门批准的该人员占用编制的时间。现有人员入编登记时间无法确定的,可以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界定。
14、控制数类型:指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后勤服务人员数、政府购买服务数等。具体的控制数类型和数量由机构编制部门设置。在填报个人详细信息时,占用控制数如后勤服务人员数的人员,应在“控制数类型”选项选择相应的控制数如后勤服务人员数。
15、控编单编号:指人员在入编时,编制部门所发放的入编备案凭证的编号。
16、是否统发:是识别人员工资是否由财政统发的标识。
17、兼职人员:是识别人员是否担任多个职务的标志,如同时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兼任不同职务选择该项。
18、工资挂靠:是识别人员在其他部门任职,但工资关系仍在本单位的标志。如:张三原在××市发展改革局任职,因工作关系调整到××县任职,但工资仍在××市发展改革局发放,在××市发展改革局下录入该人员信息时,其编制类别选择“不占编人员”,同时选择“工资挂靠”。
19、性别:指男、女。
20、身份证号:指持有身份证的号码,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标志,数字长度15位或18位。
21、出生年月:指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在人事档案中记载并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的出生日期。
22、专业技术职称:指经国家批准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授予的职(执)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名称。
23、专业技术资格:指由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正式批准或参加国家统一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合格而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
24、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指工作单位正式聘任该人所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
25、参加工作时间:指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审定的参加工作的起始日期。
26、籍贯:指人员祖居所在地的当前国家政区名称。
27、民族:指人员归属的、国家认可的、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族。
28、政治面貌:指人员当前的政治身份。
29、毕业学校:指人员接受该阶段教育并获得有关证书时的学校、院系或单位名称。30、毕业时间:指人员完成该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日期。
31、入党时间:指人员参加该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的起始日期。
32、专业:指人员取得学历所学专业的分类。
33、学位:指人员完成一定学历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位名称。
34、学历:指由国家认可的人员在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接受正式教育并取得学历证书的学习经历名称。
6.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六
市直更新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指标及解释
A001:人员基本情况主集
姓名: 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正在使用的名称。
照片: 本次必须采集。两寸免冠彩色照片,图片电子版为jpg格式,大小不得大于50KB。曾用名: 本人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岗位(身份)标识:该人目前所在岗位或所具身份。机关中除已登记公务员和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此标识统一为“其他人员”;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按专业技术职务计算工资的管理人员,按照其所在岗位的性质填写。性别:男、女。
出生日期:在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并经组织、人社等部门确认的出生年月日。籍贯: 该人祖居所在地。民族: 本人所属民族。婚姻状况: 该人当前婚姻状况。
个人身份: 该人按人员管理规定划分的个人身份。
现身份起始时间: 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取得现身份的具体日期,选调生的公务员身份以其录用为公务员的审批表批准时间为准。
参加工作时间: 经组织、人社部门审定的该人参加工作起始日期。户籍所在地: 该人户籍所在地名称。身份证号: 本人身份证编号。
占用编制情况: 占用编制情况分为:机关的行政编制、工勤编制、其他编制等;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编制、财政补贴编制、经费自理编制、企业化管理编制、工勤编制等。部门: 本人工作所在的处科室。
提前离岗时间:按有关政策已离岗人员的离岗时间。
A002:人员基本情况副集(一)军队转业干部标识: 指该人是否为军转干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非在职人员标识: 标记是否为非在职人员(指不占编制人员,如机构改革离岗人员等)。
A005:录聘情况
公务员增加方式: 指该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方式。
公务员增加日期: 指该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时间。多次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以最后一次进入公务员队伍时间填报。
A007:学历及学位子集【请将最后学历设置为当前行】
所有取得的学历学位均要由参加工作前取得的最后一个学历学位由低到高依次填写。
学历: 由国家认可的该人在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接受正式教育并取得的学历。学历为高中及以下,所学专业和学习形式不用填写。所学专业: 取得学历所学习的专业名称。
学习完成情况: 该人该阶段学习完成情况:毕业、肆业或中辍。学制: 指接受学历教育在校学习完成学业的规定年限。学习形式: 取得学历学习的形式。
入学时间: 该人取得该学历学习的起始日期。
毕(肄)业时间: 该人完成该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日期。
毕(肄)业学校及单位: 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毕(肄)业学校或科研单位名称。
A008:机关工人技术等级子集【请将最后级别设置为当前行】
技术等级(职务、岗位)名称: 指经工人技术考评组织评审并正式批准或经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的技术等级(职务、岗位)名称。
任职时间: 确定该工人技术等级的日期或经工人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评定该技术等级的日期。
A009:公务员职务子集 【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所有担任过的职务均要按照类别和时间先后依次从进入机关时的职务从低到高开始填写。职务名称: 指担任党派职务、行政职务和社会团体职务的具体名称。职务属性: 指担任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的情况。
决定或批准任职的日期: 由某级党委、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织、人事管理部门正式任命通知时间,或由某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某级政协及人民团体会议选举通过及决定职务的生效日期。
任职机构名称: 与该人所任职务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及工作机构部门名称。职务层次: 该人职务的层次。
当前任职状况: 表示本人是否在任、在职或不在职。领导班子成员标识:是否为领导班子成员。
A01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职务(岗位)名称: 指担任党派职务、行政职务和社会团体职务的具体名称。职务(岗位)层次: 该人职务的层次。
决定或批准任职的日期: 由具有法定管理权限的机关签发的文件确定的该人任职日期或由会议决定该人任职的日期。
任职机构名称: 与该人所任职务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及工作机构部门名称。当前任职状况: 表示本人是否在任、在职或不在职。
免职时间: 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某级党委、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织、人事管理部门、人大常委会或人民团体会议批准免去职务生效日期。
A017: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事业单位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录入时,按照管理人员录入各类信息后,还要填写其专业技术职务子集。
—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 经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正式批准、参加国家统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取得或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单位)确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名称。取得资格时间: 该人取得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正式批准日期,以资格证书为准。聘任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名称: 指正式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聘任起始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通知和聘书所认定的聘任开始日期。聘任终止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通知和聘书所认定的聘任结束日期。聘任单位: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单位名称。聘任情况: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情况。专业技术职务层次: 指该人具有职称的级别。岗位级别: 指该人聘任的职称的级别。
A021:事业单位工人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岗位名称: 指经工人技术考评组织评审并正式批准或经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的技术等级名称。
取得技术等级时间: 确定该工人技术等级的日期或经工人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评定该技术等级的日期。
聘任情况: 该工人技术等级当前是否在任的状态标识。
A025:流动情况子集
进入本单位变动类别: 分为调动、招收录用及国家公务员交流情况等。进入本单位日期: 由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认定的该人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日期。调出本单位变动类别: 该人调出或离开本单位的情况分类。
调出本单位日期: 由组织、人社部门签发的该人调出、退职、除名等文件的日期或者因其他原因实际离开的日期。
来往何单位: 指调入职工原单位名称或调出职工去往单位名称。批准日期: 由具有法定管理权限的机关批准该人该次辞职(辞退)的日期。
A029:个人简历子集
本子集从参加工作时间开始填报。
起始时间: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的开始日期。终止时间: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的结束日期。所在单位: 在某一时间内具体工作单位的名称。
从事工作或担任职务: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学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或担任的职务。证明人: 能够证明该人在某单位从事学习、工作及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员姓名。
A033:政治面貌及党籍情况子集
政治面貌: 指本人政治身份。
参加党派时间: 该人参加该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的起始日期。
A045:公务员登记子集
公务员登记标识:是否进行公务员登记的情况。公务员登记日期: 进行公务员登记的时间。
A081:军转干部主集
入伍时间: 地方人武部门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的日期。批准转业时间: 部队批准转业的日期。安置时间: 转业后接收单位安置的时间。安置职务: 转业到地方后,首次任职的职务名称。
转业前职务级别: 指退出现役时在军队(武警部队)担任的职务级别。
A089: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子集
成员姓名: 该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中某一人员的姓名全称。本次采集只填写本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有关情况。
与本人的关系: 该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关系。成员出生日期: 成员的出生日期。
工作单位及职务: 该人当前工作单位名称及当前或曾担任的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社会团体职务名称。
B001:单位(内设机构)基本情况主集
单位名称: 单位的全称。单位简称: 该单位规范化的简称。
其他名称: 指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机构的其他名称,以及实行合署办公机构的其他名称。组织机构代码: 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单位级别: 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该单位的级别。单位性质类别:分为事业(参照、非参照)和机关。
机构类别: 指单位的类型,为选择型指标,按照上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由填报者在所列的机构类型中进行选择。职责:“三定”规定中本单位承担的主要职责。单位所在政区: 指单位具体所在省、市、县、乡。单位地址: 该单位的详细通信地址。
单位邮政编码: 该单位或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单位电话号码: 该单位的电话总机号码及值班室电话号码。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指本单位是否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法人证书号: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
法人单位标识: 该单位是否为法人单位的标识。
行业类别: 根据单位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以主要经济、业务职能,填写行业类别。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经费自理。
系统类别: 标识单位所属的系统,分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
内下设机构类别: 内设/下设机构类型,分为机关、派出机构、附属机构、政法队伍和其他机构。机关内设纪检监察科室的单位要在“机构维护”中进行添加,工会、团委等内设党的机构不用添加,其人员并入其他行政科室中填报。
—
— B002:单位(下设机构)基本情况副集
批准成立文件名称: 指批准编制的正式批准文件的文件名称。批准成立文号: 机构成立的正式批准文号。批准成立时间: 本机构被批准的成立日期。撤销时间: 本机构被批准撤销日期。
批准撤销文号: 机构被撤销的正式批准文件文号。
B005:单位机构调整变化子集
调整变化类型: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调整变化类型。调整变化时间:单位调整变化时间。
调整变化依据文件名称:单位调整变化依据的文件。调整变化依据文号:单位调整变化依据文件的文号。调整变化情况说明:单位具体调整变化情况。
B006:编制及领导职数情况
内设机构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内设职能机构数。编制总数: 指由上级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的人员编制数额。行政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事业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事业编制数。
工勤编制数: 机关中使用的由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的,专门用于机关中从事后勤服务的人员编制的编制数。
政法专项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政法专项编制数(公检法司单位需填报)。部门领导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职数。部门领导正职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正职职数。部门领导副职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副职职数。纪(工)委书记职数:经批准的纪(工)委书记职数。三总师职数: 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的三总师编制数额。
其他处(科)级领导职数: 机关中经批准的其他领导职数(市直为其他处级领导职数)。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内设机构领导正职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正职职数。内设机构领导副职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副职职数。
B007:实有人数子集
实有的内设机构数: 由相应级别的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内设职能机构数。实有人数: 本机构内占编制的实有人数。
实有行政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行政编制的在职人数。实有事业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事业编制的在职人数。实有工勤人数: 机关中使用工勤人员编制的在职人数。
实有政法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在职人数(公检法司单位填报)。
实有非在职人数: 指不占编制,包括机关中以下人员:(1)机构改革中按有关政策离岗待退;(2)其他非在职人员(学习、病休、待分配工作等)。
实有部门领导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正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副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纪(工)委书记在职人数: 机关中纪(工)委书记在职人数。
实有三总师在职人数:指部门实际配备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审计师、总统计师等人员。
实有部门非领导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非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正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非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副职的部门领导人数。
实有其他处(科)级领导在职人数:机关中实际配备的占用其他领导职数的人数(市直为其他处级领导人数)。
实有内设机构领导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领导职务正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领导职务副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正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副职的人数。
—
7.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 篇七
关键词:列控数据,编制,客专
客专列控工程数据表为CTCS-2或CTCS-3线路列车行车数据的依据, 其编制工作需要严谨细致并保证无误地完成。本文就编制列控数据表各分表需要注意问题进行浅要的说明, 供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参考, 以便更好更准确地完成编制工作, 保证行车安全。
1列控数据表的组成介绍
列控数据表需包含正向及反向行车过程中所需基础线路、车站等信息。具体如下:
1.1信号数据表:下行线正向, 下行线反向, 上行线正向, 上行线反向;
1.2应答器位置表:下行线, 上行线;
1.3进路信息表:针对车站及线路所, 联锁表中的动车列车进路;
1.4 RBC信息表:C3线路才有此表;
1.5线路坡度表:下行线, 上行线;
1.6线路速度表:下行, 上行;
1.7桥梁隧道信息表:下行线, 上行线;按运行方向填写, 桥梁仅填写特大桥及有特殊行车要求的桥梁, 隧道需全部填写。
1.8分相区信息表:下行线, 上行线;按运行方向填写;
1.9铁路线路里程断链明细表;
1.10异物侵限信息表;
1.11道岔信息表;
1.12大号码道岔数据包发送条件检查范围表;
1.13电码化发送器与区段对应表;
2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分析
2.1电气绝缘节信号点里程问题
对于电气绝缘节, 信号点里程是以运行方向第一个调谐单元里程为准, 所以对照区间平面图时, 应注意调谐单元相对标志牌或信号机的分布情况, 有以下两种情况, 以下以路基地段作示例分析 (正向为小里程到大里程) :
对于图1:正向第一个调谐单元里程应为K123+400加1米, 反向第一个调谐单元应为K123+400加30米;
对于图2:正向第一个调谐单元里程应为K123+400减15米, 反向第一个调谐单元应为K123+400加15米;
故在填写信号数据表中的电气绝缘节的信号点里程及轨道区段长度时应注意平面图中所标示里程与正反向调谐单元的位置关系, 避免弄混。
2.2应答器位置表问题分析
应答器组编号存在一个误区, 有时在平面图设计中可能会以列车信号机方向进行组内编号, 这是错误的。应答器编号前应确定线路运行正反向, 并严格按照按线路运行正方向顺序对应答器进行组内编号。
另外编制应答器数据表在排列股道应答器时, 尽量以靠近正线股道较近的股道靠前的原则排序, 此问题在设计中也很容易被忽略。
在应答器表里程编制完成后应和相应信号点里程进行统一校核, 位置进行一一对应, 减少存在问题的风险。
另外对于应答器编号应按大区号-分区号-车站号-应答器单元编号-组内编号顺序编写。一般来讲, 大区号和分区号是固定不变的, 故车站号应根据每条线的设置列控中心的车站情况统筹顺序编号, 并考虑远期预留等因素, 预留车站号。
2.3进路信息表
编制进路信息表时, 大型车站一般会遇到三四线及联络线, 此时会需特别注意进路类型及各区段限速。并注意保证区段及应答器信息与三四线或联络线数据的一致性。动车以C2模式经过的进路均应体现在进路信息表中, 并保持与联锁表中的一致性, 在编制之前应与列控厂家确认相关进路范围, 防止漏写或多写进路信息。
60kg/m 12号道岔侧向速度一般按45km/h设计, 60kg/m 18号道岔侧向速度一般按80km/h进行设计。此处应注意根据各类型道岔核对保证该道岔侧向速度大于或等于此值。并注意大号码道岔的侧向速度, 若道岔直向限速小于侧向过岔速度则应向站前专业核对是否有误。若无误, 建议侧向过岔速度改成与直向速度一致。
另外, 进路信息表中的灾害区段防护, 应根据异物侵限信息表填写, 保证防护区段信息一致。
2.4线路里程断链明细表
由于短链区段为虚拟区段, 故短链的表述一般不会出现误解。长链信息由于出现里程重复区段, 故长链信息应按照《铁路线路里程断链设置和管理暂行规定》 (铁运【2005】229号) 及最新相关规范要求填写。防止下达临时限速时弄混长链的区段。
2.5其它
对于其它的基础线路信息表, 许多由线路、桥隧专业等提供。主要涉及到设计里程转换成运营里程的问题。故对于全线线路应首先对设计里程长短链及运营里程长短链进行梳理, 并制作每一段线路的转换关系, 确保运营里程与设计里程线路信息的一致性。对与三四线及联络线与正线的分界与转换关系应明确清晰, 这些对于后期的数据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8.谈体育教学文件的编制 篇八
关于目标构造等理论研究的问题,笔者采取“悬置”的手法,本文中主要借助实例,尝试对教学文件的编制进行分析。
一、体育教学文件实例
2006年11月10日,笔者参加了日本广岛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高中)该年度的教育研究大会,并收集了一些体育教学文件的资料。这次研究大会主题是“新学习指导要领[2]期待的基础学力[3]”,其中“保健体育科”分会的主题是“自己学习能力养成的体育教学的开发”。作为研讨平台的是一堂初中女生的跳绳课和一堂高中男生的排球课。下面是笔者翻译的跳绳课的教学文件(见表1)。
单元观
跳绳运动,以其不受场地和活动时间的限制而倍受青睐。这项运动在发展手脚协调性方面具有价值的同时,在节奏感、平衡感、灵敏性等自我身体调节能力的提高方面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教材。
本校在把跳绳运动与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的“身体育成运动领域”[5]对应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身体育成运动领域”包括2个方面。(1)轻柔性运动[6]:是为了发现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与同伴进行沟通而采用的各种各样的简易、有韵律感的运动。(2)增强体质的运动:a.提高身体柔韧性及灵巧性的运动;b.增强力量的运动;c.发展耐力的运动。
跳绳运动的技术特征是,按绳子摇动的频率进行跳跃。无论是短绳跳(单人单绳),还是双绳跳(两个人配合摇两根绳子的跳法),找到节奏感、抓住时机、连续进行跳跃是基本课题。
双绳跳中的摇绳人与跳绳人不同,因此与短绳跳相比,摇法能多样变换,跳法也随之多样化。另外,跳绳人不需要自己摇绳,手也能参与到“跳跃”中来,因此能跳出更加丰富的花样。还有,与单绳相比,跳动的频率、与绳子摇动配合跳跃的难度等都发生变化,双绳跳更具有挑战性。
本次课把多样跳法的发现作为中心课题。首先,结合“两根绳子接触地面的位置在哪里?”“起跳的位置在哪里?”“最开始要跳过的是哪根绳子?”“什么时机跳进绳子最合适?”“跳绳结束时,从哪个方向跳出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双绳跳的动作进行分析。接下来是让学生掌握“同侧起跳”“交叉起跳”“屈膝跳”这些双绳跳的基础技能。进而通过单脚跳、转身跳、双手拍地跳等练习,对手脚配合而变换出的跳法加深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跳绳人跳得更好,摇绳人对绳子摇动的节奏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合作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小组成员自己编排多样的跳法的合作学习,也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学计划 (共12学时)
(1)单元的导入1学时
(2)双绳跳的基本技能 2学时
(3)双绳跳多样性技法 6学时(本次课是第4学时)
(4)组合技法的编成与展示3学时
本次课的目标
(1)能够随着绳子摇动的节奏,连续进行跳跃。
(2)有步骤地挑战花样的变换,能够领悟到不同技法间切换的时机。
(3)能够在小组协作中展开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见表2)
二、关于教学文件编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从时间维度理解目标构造的视点
在学科及学年目标中,主要是关于本学科要培养的能力方面的概括。比如“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学科及学年目标对应的内容是若干个单元的组合。
而单元作为学科内容的最小单位,其目标是围绕本单元采用的运动(项目)的特征,结合学生的现实(能力水准)进行记述。与其对应的内容是本单元采用的各个动作及动作学习的展开方式。例如与上面事例中的“单元目标”对应的内容在“单元观”中进行了解释。
另外,关于课的目标,则主要是关于某个运动(动作)课题在本次课中可能达到的水准方面的记述。与其对应的内容是练习方法的设定、发问方式的选择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与上面事例中的“课的目标”对应的内容是跳的方法、时机等具体课题。
可以说,从时间维度设定不同层面的目标的考虑方式,值得我们思考。例如,一直被争论不休的“增强体质”在体育学科中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放在不同时间层面上如何考虑的课题。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或一学年的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效果,恐怕没有人能够否定。但放在一个单元、以及一节课中,直接把“增强体质”或某方面身体素质(比如,柔韧性、协调性、力量、耐力)作为单元目标及课的目标的记述方式则值得怀疑。因为,在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限定时间内,能否使身体生理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值得怀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生理指标的变化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能不能对他们生理指标的变化发挥直接作用?即教师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作用,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
2.“单元观”的要点
与单元观相近的词汇是“内容观”“教材观”以及“教学构思”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头脑中”的构想,可以不用写在纸上。但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授课人为了把授课意图明示给看课人,这部分内容必不可少。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素材选择的依据(学情分析、要培养的具体能力、教材特点等)、单元展开的方法(运动课题的选择及其展开方式)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参照上面事例的记述。
3.表格式教案应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看课人一般是参照表格式教案,对授课内容及过程进行理解。于是,考虑到表格式教案的实用性,能否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尤为关键。另外,不仅学生学的内容(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活动)也应该明确提示。
1)表格式教案的简洁性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非常“翔实”的教案,说他“翔实”是因为A4纸要用2、3张,甚至课上要说的每句话,要讲解的每个动作要领,每个动作练习的次数、时间等都要详细记入。笔者虽未做过调查,但相信我们平时的教案肯定不会这样煞费苦心。也许这样翔实的记入是为了让看课人能看得更清楚,但实际上会不会让看课人产生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也未可知。
笔者倒以为我们平时“提纲”样的表格式教案更为实用。这样的教案能让看课人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还有,把每个步骤或每个练习内容进行严格时间的限定,笔者倒以为大可不必。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实际的授课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每个内容的练习次数、时间长短应该根据实际的练习效果来决定,否则很容易给人以“走形式”的印象。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使授课过程更自然,详细的练习次数、时间长短的规定有必要省略。
因此,在表格式教案中,主要把学生活动内容与指导上的注意事项简要列出的方式反而效果更好。
2)“学习”与“指导”都应体现
也许是我国近几年来从教学理念上对“学习主体性”的重视的原因,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教案把以前的“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把“教学内容”改成了“学习内容”。还有把以前“使学生……”的记述换成了“通过……的学习,学生能够……”。可以明确地说,真正意义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实现,最根本的依然要依靠教师教的方法的设定。
因此,在表格式教案中除了学生学习活动以外,以“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列出辅导的重点非常必要。这也是为了让看课人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练习能够解决的课题,哪些是必须依靠老师的辅导才能解决的课题”。
注与引用·参考文献:
[1]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体育教学.2007年第1期
[2]相当于我国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或现在的课程标准。
[3]关于“学力”一词,在我国虽然有“同等学力”的使用方法,但作为针对基础教育问题的词汇,则不怎么使用。作为不太严谨的理解,相当于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中应该形成的能力。我们各个学科的考试、考核包含“学力检定”的方面。日本的教育领域,以及社会上经常使用的“学力低下”一词,则相当于我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下降”。
[4]所谓“双绳跳”,是指两个人摇两根长绳,摇绳人与跳绳人分开的跳法。
[5]大致可以作为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进行理解,也有“增强体质”的译法。
【数据结构教学计划编制】推荐阅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07-18
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大纲09-19
006A1060《数据结构》教学大纲08-06
数据结构试题答案07-29
数据结构导论课后答案07-19
数据结构实验_1707-22
课设总结数据结构08-14
数据结构试卷03答案10-08
数据结构试卷(一)及答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