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2024-07-11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共11篇)

1.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

在寒假期间,王校长为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精心为老师们挑选了许多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我也借阅了,读后觉得受益匪浅。以前学校要求我参加教育科研都觉得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也与我们无关。通过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应用》这本书的学习。我才发现教育科研就来自与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事。

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科研?它有哪些范畴?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会在一定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计划地去解决它。例如:针对我们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进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针对“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针对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听说问题,进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研究”;针对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的思维方式问题,进行“解题思路研究”。这种“利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内容广泛,比如,教育教学现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等等都属于教育科研。总之,教育科研就是一种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科研的哪些基本素养,怎样获取科研素养。在当今社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是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为此,作为一名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科研领域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的高层次教师。所以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教育科研能力素养;教育科研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自觉进行教育科研,利用理论指导科研,有能力解决科研实践中的问题,能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获取教育科研素养的途径。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成长。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如何进行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成败及高低水平。选题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确立为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所以选题要做到“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课题的设计时,课题名称要简洁具体,准确反映研究范围、内容和实质。表述要完整,用语要严谨。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知道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的意义、类型。研究报告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和教育科研论文的格式及撰写要求。

总之,我通过学习对教育科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素养,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更清晰!

2.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二

一个新的理论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承认并跻身主流, 不仅在于其论证的严密逻辑, 还在于这一理论确实独辟蹊径,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是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 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显然, 温特的建构主义符合了这些要求, 尤其是他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在我看来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只是温特走得比华尔兹更前的是, 他提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 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 而后一种就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了。

温特之所以要辨明这一建构作用的目的是想证明国际政治的变化是存在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 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认定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前提假定, 例如无政府逻辑, 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沿着时间进行线性发展进步的。因为, 无政府逻辑实质上是由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来决定的, 而由于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社会建构的, 而非生来固有的, 因此无政府逻辑也并非是一个永不变化消亡的终极定量。但同时, 温特还强调了, 建构主义虽然认定变化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却不似激进主义一样, 认为变化是容易实现并鼓励人们去实现, 相反, 他认为, 国家身份与利益, 或是无政府逻辑, “一旦建构完成并加以制度化, 就会成为最强大的惯性源泉”1。

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逻辑, 而是至少存在三种结构:霍布斯结构、洛克结构以及康德结构, 在这三种结构中分别是敌人、竞争对手以及朋友的角色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其中, 温特认为“角色”这一概念是国际体系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概念。他想要表明的是, “角色”应该是一种相互性的概念。进而, 温特进一步提出, 并非是体系中所存在的共有观念或文化促进或阻碍了合作。国家间能否合作, 合作能否维持, 取决于个体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角色关系的确定, 角色一旦确定, 个体就会自然基于对他者的再现界定自我姿态。一国通过确定“一种独特的自我对他者的姿态或取向”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是相互威胁、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结盟。

下面, 我想详细说明一下温特所指明的三种无政府文化。

首先, 霍布斯文化。在这一无政府结构中, 温特指出, 一国对于他国的角色定位是“敌人”。一旦角色确定, 国家可能采取的对外政策和行为就会是:采取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 摧毁或征服敌人;并不考虑可能的毁灭性后果, 单纯只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重视相对军事力量;无限度地使用暴力。

其次, 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的。竞争对手不像敌人那样具有生死攸关的威胁, 不会试图统治和消灭对方。如果国家之间的相对主体位置是竞争对手, 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承认相互主权, 并因而有一个共有的期望———国家不会试图夺取相互的生命与自由;由于主权制度的存在, 安全已不再稀缺, 因而国家会更对考虑绝对收益, 重视未来效应;虽然竞争导致的冲突可能使得国家诉诸武力, 但是军事力量的意义已经不像对敌人那样至关重要;一旦战争爆发, 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 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

最后, 康德文化。康德无政府结构的角色确定为朋友。在康德文化中, 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 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以及如果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 双方将共同作战。简而言之, 就是非暴力规则与互助规则。朋友的角色定位并不说明在康德文化中不再会有争端, 只是确定朋友间的冲突不会再以暴力战争的形式来解决;并且由于预期其友谊的持久性, 争吵就不会有损其对彼此的互信。

显而易见, 这三种无政府文化之间是有一定的从无序战争向有序和平的进步性发展趋势。对此, 温特的态度是谨慎的乐观, 他认为:“即使无法保证国际体系的未来会一定比过去好,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至少不会比过去差”。一旦这种从霍布斯文化向洛克文化进步得以内化, 就很难退回到霍布斯文化中。但是,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 事实上霍布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仍是惯有的状态。国家之间仍会偶尔掉落于霍布斯文化之中。因此, 现实主义所认为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永恒逻辑与历史经验并没有不符与冲突。但是, 必须承认, 温特成功地验证了无政府文化是由社会建构这一观点。因而, 无政府状态并不再作为一个恒定的常量, 而是一个可以由国家自身重新定义其身份与利益, 以及界定与他者间角色来完成改变的因素。

摘要: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 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

参考文献

3.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指导

【分类号】G633.3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双翼, 双翼的展翅升腾需要广袤的心空。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虽在课外读了不少的书,可是往往浮光掠影,不知其精要所在;有些学生虽然读得如痴如醉,但往往光意会不言传,任真实情境下所产生的阅读灵感随风消逝。阅读收效甚微,写作捉襟见肘的现象屡见不鲜。仔细审视我们的教学,留给学生自由读写的时空是十分有限的。为了给学生的自由阅读和自由写作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能读到自己爱读的书,写出自己想写的话;通过自由阅读引领自由写作,又通过自由表达引发深沉的思索,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动机;在读写心智活动的不断交替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 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 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 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 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 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 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 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 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 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 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 同學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3.完善自我

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探索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自我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读书笔记中的自我对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因为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还能通过自我对话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读书笔记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读书笔记的指导,教师要在读物选择、方法引领等方面加强具体的指导,并且适时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自我反省,让学生的读书笔记质量不断提升,并且使之从中获得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红艳.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法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

4.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篇四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

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5.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五

柳海民,娜仁高娃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总第235期)

(一)“三个面向”与教育观念的历史转变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发展树起了一面伟大的旗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立足时代背景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指明了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人”;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于国情,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在时间维度上强调教育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要求教育工作者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考虑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前瞻性,使教育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它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

(二)整体改革与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

“整体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的整体优化思想,即通过对构成系统的各个局部要素的全面优化,以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均衡发展与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教育的平衡发展,即教育发展在数量特征与质的规定性上,都体现平衡的特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均衡。

(五)依法治教与基础教育的法制化

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是: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做到有法须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做到有法必依。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一)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妥善处理外延与内涵之间的权重关系

现实矛盾:能上学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二)从关注数量、规模的外延发展转向结构调整、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

(三)加强原创教育理论研究,理性应对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之间的抉择关系。

(四)改革的决策要扎根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制衡关系

基础教育改革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改革是对现实的改进和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改革的动力,现实是改革的根基。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纪走向

(一)战略调整:走向优质化

主要方法:

1.明确基础教育发展定位:促进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绩效并进;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并进;阶段性改革发展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并进。

2.为发展优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4.实行“六个统筹”发展策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校际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统筹教育投入均衡发展和统筹师资均衡发展。

5.创新基础教育实践。

(二)价值取向:走向人本化

以人为本是教育之道的精髓。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强调教育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视阈扩展:走向国际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对待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四)策略转移:走向统合化

6.《弦理论》读书笔记 篇六

《弦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玄之又玄的维度、量子涨落以及黑洞复杂的问题。弦论声称所有物质的基本对象不是粒子而是弦。弦小到用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都无法探测到。

第一章主要讲了静能量这个概念。要了解静能量,我们需要先了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公式,用文字表达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如果将一磅的重物可以为一百万美国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连一根头发都可以转化成无穷的能量,甚至可以毁灭地球。当然,前提条件是将物体完全转化成能量。这恰恰说明了再小的物体都拥有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好好利用各种事物,就没有所谓的无用之物。有些东西会在我们一向不到的时候发挥它的用处,那将是我们难以相信的力量。即使我们人生的行囊再重,也不要任意抛弃那些暂时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

时间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四个维度中的额外维度。我们总是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其实是一个谬论。时间虽然对每个人基本上公平,但并不是完全公平。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膨胀。假设得慢你站在原地不动,而另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他的时间就会过地比你的时间慢。但是慢得微乎其微,慢到无法察觉。除非他的速度达到了光速。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光速。所以,时间对每个人是基本上公平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自己错失的一点点时间而叹息。我们可以用秒做自己的时间单位,来获得那些那些用分做自己时间单位的人的五十九倍时间。

7.要学会写读书笔记 篇七

一、写心得

心得, 也叫读后感, 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经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种形式。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 也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问题、某些观点发表看法。紧扣原文, 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写心得, 能使学生练习写作, 提高修养, 对书中的内容和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二、抄摘要

摘抄式读书笔记, 是抄录原文有关内容的一种方法。就是教学生将书中富有哲理的或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论点、结论、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下来, 便于继续钻研或随时查考。必要时, 在摘录后结合所摘录的内容写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三、列提纲

学生阅读时,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逐段分析原文的每一部分要点, 写出各部分的标题和大意。这有助于学生分清层次, 抓住中心, 记住要点。我引导他们借鉴文章和书前的内容提要和内容梗概练习, 在训练中使他们逐步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四、记日记

这种形式易把一点一滴的读书体会记下来。如果学生每天能结合读书, 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会慢慢地积累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五、下批语

就是教学生在原文顶端、原文后面、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处或者文章的佳妙处、精辟处, 加上眉批、尾批、旁批、旁点、旁圈等。这有助于培养言简意赅的好文风。

六、画符号

8.怎样写读书笔记 篇八

嘿,这本书真不错!图文并茂,还加了注解。我大体上可以读懂,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读书笔记。于是,我和表哥便相约去向爷爷请教。

爷爷说:“笔记,笔记,就是拿笔记下来而已。至于记什么,怎么记,全取决于你读书的目的。学校让你们诵读《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这还用说?当然是要让我们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行为规范。”小羽说。

“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补充说。

“由此看来,你们的读书笔记应该以写读后感为主。写读后感也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摘抄《弟子规》上的有关语句,然后就此发表看法。也可以像记日记那样,按日期来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我要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说着爷爷便翻箱倒柜地找出两本很漂亮的小本子,“不过礼物不是白送的,得先在上面写一篇读书笔记给我看。”

我俩就像从首长那里接过枪一样,毕恭毕敬地向爷爷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接过小本子:“坚决完成任务!”

到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和表哥又来到爷爷家,向爷爷交了上次布置的作业。

2012年10月6日 多云转晴

今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这么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艰难地爬上了车,站在一个坐着的年轻人的旁边。车上的乘客都把目光射向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这才很不情愿地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

年轻人边让座边嘟嘟囔囔地说:“这是啥道理?花钱的站着,不花钱的反而坐着。”(按照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乘车是免费的。)

我听了这话,就感到很不舒服。《弟子规》上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良好的社会风尚。你现在年轻,随着时光的流逝,你也有年老的一天呀。所以我建议大人们也应该读读《弟子规》。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读到这几句,我不禁会心地笑了。这几句话太有针对性了,好像是对我说的,因为我叫门的时候就是这么回答主人的。

这样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谁在叫门?”“我!”十分熟悉的人或许能听得出来,否则,主人便不知道你究竟是谁。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养成“人问谁,对以名”的良好习惯。

爷爷很感兴趣地看了我们俩的小本子。我的读书笔记是用日记的形式写的:

表哥的读书笔记则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

9.《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篇九

一、作者简介

登哈特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大学教授,政治顾问; 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宪政主义者;是2004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德怀特·沃尔多奖的获得者。他一贯的学术价值取向是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传承,重视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运作的结合与协调;反对将公共行政理论“纯学术化”,对管理主义特征明显地过分强调效率的“新公共管理”基本持批评态度。代表性著作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意义之寻求》等。

二、本书主要内容

《公共组织理论》该书的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组织的理解,从而使我们能将理论融于实践、思想寓于行动。本书主要批评新公共管理的钟摆可能过分地摆向了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仅应采用企业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应该采用某些企业的价值观。下面将对本书各章节进行详细评述。

第一章,认识公共组织。书中认为公共行政理论有三个取向:第一,公共行政被看作是政府过程的一部分,因而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第二,公共组织被看作与私人组织差不多;第三,公共组织被认为是一个专业领域,它吸收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这个定义表明,公共行政理论不仅仅是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的结合,它包含着一个根本的、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从该章中两个案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机构要以最大的效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又必须对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作出回应。

第二章,思想传承:马克斯.韦伯和弗洛伊德。本章将研究三位理论家(马克思、韦伯、佛洛伊德)的著作。他们的著作勾画了本世纪西方世界思想发展的方向,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作了最清晰、最有影响力的阐述。马克思的一个特别贡献在于它将黑格尔对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解与经济组织方式的历史分析结合起来。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人的客观思考和对人的行动意义的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结合是极难是现的。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精神动力的源泉,它旨在通过快乐原则来减缓内心的紧张;自我,旨在协调个体和客观世界,他的活动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概括,是对和错判断的内在体现。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竞争中,自我发挥着协调中介作用,它不仅抑制本我原初的内在冲动倾向,也防止人格存在受到过分的道德压制。”三位理论家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公共组织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现代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现一种有效地互动关系。

第三章,政治传承,从威尔逊到沃尔。威尔逊最早提出“政治行政分离”的理论原则。古诺提出国家的根本职能是国家意志的表述,必要职能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克利夫兰阐明了“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行政组织本身,而在于政府之外是否存在拥有控制力的选民及其代议机构,这些选民及其代议机构有权决定政府成员的意志,并要求他们在行政活动中贯彻这些意志。”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他认为最好的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规、规章和原理上。沃尔多指出“政府与道德毫不相关,适当的制度和专业人才可以决定一切。”该章主要有两个主题:第一,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张力;第二,寻求行政管理的科学原理以增进政府的组织效率,只有通过政府机构有效的运作,民主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持,而高效率最有可能在合理的企业中产生。

第四章,组织的理性模型。本章首先提到西蒙的贡献,首先,紧扣逻辑实主义的观点,主张在行政行为研究中事实和价值的分离,接着进行严谨的实验研究计划,以构建一种综合性的行政理论。其次,非常快的摆脱了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紧密联系,而倾向构建一个一般的方法。在本章中还提到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封闭系统研究方法和开放系统研究方法。开放系统研究方法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所有影响组织变量的因素,也不可能预见和控制这些量的影响。封闭系统视图以使用的方式利用组织资源、使组织的每一部分符合系统的生成 “逻辑”,并通过控制机制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组织的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组织人本主义来源,一方面,对工人行为和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更加开放和参与性的管理方式不仅会提高工人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变革的观察,很多人发现让组织的底层工作者参与管理,将推动组织的重建与复兴。该书在新公共行政着中论述了“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效率与公平”、“层级体制与参与制”。作者认为,虽然新公共行政对于公共行政领域已经产生了并且还将继续展现其重要意义,但这种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发掘了传统理论框架下的“异类”,而不是提出什么真正的替代传统的理论。

第六章,政策和新公共管理。本章讲述公共改革的发展的两大方面,其一,是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即: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区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其二,公共行政的有效性,即:政策所导致的决定“比其他的备选方案更有可能产生所追求的结果”。该书主要从更大政治背景中的公共政策以及当前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作者通过案例作出选择的结论:一个似乎很简单的计划最后变得非常复杂,它牵涉到了许多参与者,牵涉到了一大堆不同的观点以及必须加以澄清的一条见长而且扭曲的布满决策的路径。

第七章,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行政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作一个组织,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怎样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既定的目标。“公共组织的成员对于追求生命、自由、追求和快乐。对所有公民的自我成长提供帮助,以及为公民提供教育等反面的承诺,只能通过个人而非物质的互动才能发生。”书总提到,“新公共服务,来自两个灵感:(1)民主政治理轮尤其当它涉及公民之间以及公民和他们的政府之间的关系时;(2)公共行政理论中更具人文主义传统的方法对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研究。”

第八章,公共行政的理论者及实践者。这是该书的最后一章,也是书的一个总结,在书的开始,该书已经表明,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共组织的理解,从而是我们能够将理论融于时间,思想寓于行动。纵观全书,该书以研究者者理论观点介绍为主,通过该书的阅读,发现“人们需要一种可以看到事情真实一面的环境,一种可以根据更广泛的情景来观察事物,因而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环境。”为了所有人能认识到他们对民主价值的最充分、最好的表达具有共同的责任,实务者和理论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

三、对本书的评价

《公共组织理论》是登哈特教授的一部经典力作,在这本书中,登哈特教授继承了他的一贯学术价值取向,即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的传承,同时重视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之间的协调。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者针对目前行政管理界热烈推捧的“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指出了效率主义思想将公共组织理论带入的误区,他强调公共利益,为改革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1)、行政理论的界定

登哈特对公共行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登哈特认为,把公共行政定位为对实现社会价值的管理,就是为了让人们避免以工具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的知识来诠释、揭示现实,努力与大型复杂的官僚组织机构相抗争,以实现个性自由的张扬和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登哈特教授的观点,纵观国内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学者和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定义无非就是政府组织或者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不然就是认为就是强调管理过程采取的一些手段,其根本价值观就是效率主义。特别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管理过程不仅要强调效率更要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个人认为政府对效率的追求是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基础上。

2)、行政与二分法

登哈特指出:“两分法从未像后来的一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进行过明确的划分”。很多人都很片面的理解了古德洛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认为古德洛和威尔逊只是一味的强调两者的分离,但是通过本书才认识到古德洛在很大程度并不是追求两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两者的协调。这种两分法的象征意义不久就超越了其现实意义,对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从登哈特教授的书中,我明白了为什么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行政环境,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提倡,因为正是两分法才是他们追求效率的行政理论的根基,他们认为政治是用来实现公共价值和平等的,而行政与政治分离,从而保证了行政的独立性,也就是意味着行政可以向私营企业一样去追去效率。

3)、新公共服务的提出

为了拯救公共行政的“合法性的危机”,登哈特以行动理论、批评理论以及后现代理论为哲学基础,借鉴和综合了民主政治理论与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行政模式。在登哈特看来,“新公共服务”是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民主治理模式。它高度重视公民的权利和人的价值,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实现了从专注效率和业绩到专注公民参与性与回应性。

4)、本书的一些局限

一是过于强调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追求。登哈特在书中对于传统的主流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过于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和效率,结果忽视了公平、回应性等其他观念。这些批评同然言之有理,不过登哈特自己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是理论不具有现实性,流于空泛。登哈特对官僚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要用新公共服务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取代官僚制的具体组织体制。失去具体组织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支撑,民主管理只能是一种对公共行政的美好逻辑演绎,根本不可能实现。官僚制作为工业社会的一种相对来说最有效的组织体制,在没有被一种新的组织体制取代之前,它还会存在。因此,在还无法用一个全新的体制来取代官僚制的今天,人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对官僚制加以改进,使之适合薪的时代需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对我国公共组织学研究的方法论改进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公共组织研究的完整性要求我们关注所有范围内对我们而言可行的方法。

2)、研究缺乏对我国公共组织实践行为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局部叙事”,对真实的行政过程探讨不多,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当务之急是应该在公共组织理论研究中要强调方法论的规范性,并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重视诠释研究与批判研究,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第二,更新公共服务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新公共服务理念将”与公民对话 协商”和”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未来的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公共组织理论领域的一个新精神。在我国,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念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有用的理论参考。

10.一万小时成才理论读书笔记 篇十

第一部分 精深

1、不管哪种人,“永远不会太迟”的说法总是成立的。

2、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都能成才。

3、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己的潜能,只需要精深练习,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这条路径。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这条路。

4、如果想变得更聪明,请犯错。

5、那些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6、髓鞘质神经绝缘体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就会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动作和思维就更加精确和敏捷。

7、10000小时成才理论的三大要素:精深练习、激情、伯乐。

8、精深练习:朝着既定的目标挣扎着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让自己更聪明。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

9、精深练习怎样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靶心,反复练习。

10、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11、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的速度提高10倍。

12、关注错误,渴望成功,不知疲倦地挑战极限的激情,一切尽在清晰易懂的神经机理中,好似迷雾中点起了一盏明灯。

13、犯错误绝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想要使技能回路达到最佳状态,就必须找到次佳位置,通过犯错误,重视错误,来慢慢教育自己的回路。你必须持续地开启那个回路,持续地练习,以保持髓鞘质的运作正常。

14、髓鞘质化就像在铺路,只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一但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

15、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复新的动作,以养成新的习惯。

16、人才温床的成功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的更深入,生成了更多的髓鞘质。

17、在任何领域,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多年时间的专心致志的练习。

18、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

19、精深练习X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20、构建自己的才能:每个人把大部分的青春岁月投入在精深练习上,锤炼和优化技能回路,纠错,竞争,然后进步。

21、精深练习有点像在一间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会撞到家具;停下思考,再重新开始。动作缓慢,还伴随着疼痛。你在这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犯了很多错误,每次都会更深入一点,在大脑中画出房间的地图,直到能在里面无障碍地快速走动。

22、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上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23、第二步,尽可能地把它分解为最基础的组块。

24、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25、整体吸收——分拆组块——放慢练习

26、放慢练习:首先放慢练习节奏能让你更加关注错误,让每一次都能提高精确度,其次放慢练习能给你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27、练习必须站在最佳位置,一旦离开了精深练习区域,可能还不如停止练习。

28、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第二部分 激情

1、精深练习不是一叠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激情是成才的动力燃料。

2、简单而且直接,启动内置的激情开关,集中精力,关注一个目标。

3、才能需要精深练习;精深练习需要充分的能量;某些信号会触发巨大能量的迸发。

4、培养技能的关键是,树立信心。首先找到信心,信心一旦点燃,就会一直燃烧。

第三部分 伯乐

11.一苇庐读书笔记 篇十一

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经过作家生命的孵化,发生了激烈的撞击,当它们在纸上出现的时候,创造了另一种生命。

文学不是寄生虫,依靠别人的施舍,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作家应该吸引不同的思想光电,在自己的天空放电,形成厚重的雷雨云。大量的思想光电,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亢奋地狂奔,纠缠不清,终于在一个夜晚,蕴积的雨云,产生了裂变,一声石破惊天的响雷,划开了天空,文字的雨,挟着情感的风,在纸的大地上降临。

文字像绘画的材料一样,各种字和词在作家的调度下,经过情感的酝酿,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字。

在纸的画布上,精神的笔蘸着文字的颜料,写下第一划的时候,作家的生命融化在上面。好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积,名词和动词是骨胳,它准确、朴实、真诚,没有染上流行的色彩。文字是有道德感的,一个写作者不能丧失底线,要不断地发起“整风运动”,肃清一些行文中多余的东西,还文字的纯净性。

我要用纯粹的文字去表现自己,不会因为篇幅的长短,去虚假的充添。文字不是游贱,设计一个个惊险的程序,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诱人的陷阱中,消耗精力和时间。文字的秘语,是需要生命的解读。

纯净和真诚,是一种弥漫在纸上的最基本色调,它决定作家创作的走向。今天的文字丢失太多本质的东西,更多的是受流行的污染。

每天成吨成吨的文字垃圾,在网上、报刊堆积,有几个真正的清洁工,挥动手中的精神铁锹,猛烈地铲出这些散毒的垃圾,把它们投进精神的炉火中。谩骂、抄袭在今天是最时髦的,窃取别人的文字,像是胸前佩戴红花的劳模,到处可以演讲、出书、发表作品。捧和杀是它们手中的狼牙棒,可以无羞耻地挥舞。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持长矛,向时代挑战。他不会屈服庸俗文化送给他的披风,宁可裸露膀子。

我越来越喜欢画家和诗人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湿润的诗性和想象。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有科学的准确、情感的丰富和宗教的虔诚,这是当代作家所缺少的。

我现在对书越来越挑剔,不会易地去翻阅一本书了。我对书的选择,是对精神背景的守护,防止污染最后一块圣地。我喜欢传记,真实的传记,而不是为了时髦,为了立碑建传所策划的商业的传记。在阅读中随大师们走过一生,学到很多的东西。一个大师在时代中的表现,每一处细节,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充满魅力,他们对人,对事件,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实的,没一点矫揉造作。

阅读大师的书,不是看他们的成绩有多大,而是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文学作品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把材料送进去,经过严格的、统一的工序,削磨棱角,变成模样一致的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

一个作家要有忏悔之心,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有道德的评价。这样良心才能保持高度的纯洁,作品变得辽阔、广大。一个写作者,不能只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读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绘画的书。通过知识的积累,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敏锐,对事物和人的看法不是形式的了,而是切入内核。

文字不仅仅是摹仿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更多的是要观察细腻的人的神情,和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每一个文字,饱涨写作者浓烈的情感。

每天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那时,我的想象如同一只鸟儿,在喧闹的街道上飞翔。我跟随着它,跑出很远的地方,我们一同沿着回忆的路,采摘很多花朵。

夜晚是阅读的时候,我讨厌一切书房外的活动。书房是孤独的岛屿,是壮美的山野。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只想坐在藤椅中,背略略斜在椅背上,借助黑暗中的一盏灯光,静静地读一本书。我在文字的森林中穿行,呼吸精神的空气,听大师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年地生活。

散文是心灵的敞开,让生命的情感奔流而出,而不是当下的散文对生活的模仿。一些小情调,小忧伤,缺少灵魂的躁动。一个贫血的写作者,只能写出水肿的美丽。

罗兰·巴特说:“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他的话没有多余的赘言,却撞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敞开的窗子扑进一潮潮的热气,今年我很少打开空调,我在网上接收朋友从故乡发来的照片。那是一些山野之花,土豆花、地瓜花、野百合,还有清晨雾朦艨的小镇,一缕炊烟缓慢地缭绕。罗兰·巴特对故乡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童年的故乡是一朵向日葵,漂泊的人儿是疾飞的蜜蜂,飞到那盘花蕊上采撷。”

作家离开了生活,写出的作品就像豆芽菜,长得漂亮,没有泥土的气味。作家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地,作品就变得水肿,更谈不上精神了。

一场细雨,淋湿了酷暑中灼热的线条,湿气一潮潮地卷了进来,撞击干燥的空气。我穿行在书中的巴黎,跟随毕加索进出酒馆、餐厅、画室和旧街上,那个时期毕加索在画布上刮起一阵蓝色的风暴。

读书不是为了数量,快餐似地吞吃。读书是用精神排出体内的浮躁、媚俗的毒素,滋养心灵。读书不是做面膜,保护脸面。

写作不是机器,流水线产出产品,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推向市场出售。创作是生命的爆发,一瞬间,倾泻出激情的活力,用尽全部的情感,去大哭,大唱,大笑,决不是像劣质的电视剧中的演员,在买弄技巧。

丧失了诗性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在复制中写作,不断粘贴,一个人,一群人的作品似曾相识,没有了个性。许多作品靠俗气、起哄,贩卖身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作家在卖弄花拳绣腿,拉开虚张声势的架子,博得人们一赞。

在和蒋蓝的一次对话中,他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好书,而是人们没有深读的耐心,他们至多需要来一点‘心灵鸡汤’。一个人要像铁锚一样慢下来读书,‘比缓慢更缓慢’,似乎就有被时代之船抛弃的危险。”我喜欢这句话,朴实没有赘语,形象非常扎眼。他说出了一种道理,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但影响创作,会影响人的一生。读什么书,这是极苛刻的。读书严谨的人,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读书不是时装秀,跟风似的追求时代的潮流。读书需要心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让情感缓慢,静下来。流成一条溪水,涸进文字中去,像蒋蓝的铁锚,紧紧地抓住精神的土地。阅读的目光,跋涉在古典的恬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痕迹。浮躁和虚假被抛进记忆的垃圾箱中,运送到处理厂。我们不要随便丢失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让它们白白地耗费掉。读书是一场战斗,决不能有一点宽容。

当代的作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大量的心血,多的是浮光掠影的写作。写作变成功利的机器,不断地开足马力生产。文学失去了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机械地产出,一批批地贴上合格的标签,推向社会。这样的作品没有了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抚摩,文字中没有了饱满的躁动的激情,那么这个作品不可能是永远的,只能如云烟过眼。

一个作品的完成,就像画家作完一幅画,不要急于装进画框中,挂到墙上向人们炫耀。修改稿子,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力和大量的时间。修改稿子是作家水平的真正体现。文章是润色出来的,一篇文章不经过千锤百练,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的完成,只不过是框架的构成,修饰和装补,需要漫长的“修”和“润”,把充足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使它有了鲜活的能量。

立冬了,时间迈着笨重的步子,冲进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

冬天是让人产生友谊的季节,在寒冷中寻找温暖,一件棉衣,抵挡寒冷的侵袭,一间暖融融的房子,帮助人们度过冬天。从楼道里走出,一下子陷进寒冷的沼泽地,身上的热气,被风撕扯得七零八碎,吹向天边。风像一群饥饿的野兽,一次次地扑来,人是无法逃辟的。

在台灯下,我摊开一叠B5的打印纸,灯的光线充满了激情,在光滑的纸上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旋转的舞步,无声的音乐,把舞会推向高潮。我拿出一支中性笔,一点点地描绘动人的情景。我选择了一双修长的腿,她在疯狂地舞动,我似乎听到带起的风,吹圆了美丽的裙子。我注决到一双手,在空中做出种造型。纤细的手指,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头。我在B5的纸上,留下一行文字的线条。我的文字爬满了纸的空间。夜已经深了,揿动台灯的开关,收拢一缕缕光线。屋子顿时一片黑暗。

上一篇:航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论文下一篇:淀粉塑料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