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通用8篇)
1.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一
党建引领文化,集输站企业文化理念
——以“廉洁文化”促集输站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党建工作的作用是为生产保驾护航,二者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最大程度推动企业发展。
为不断增强集输站职工的党性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切实提高职工拒腐防变能力,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输站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并且利用每周定期组织的学习时间,不断开展关于“廉洁自律”的专项学习活动,确保每一位职工干部能够熟知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通过关于“廉洁自律”学习活动的不断开展,集输站每一位职工以及领导能够抛弃不廉洁的思想,自觉抵制腐败行为,通过不断的学习,要提高职工“廉洁自律”,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关于“廉洁自律”的思想教育,结合各类廉洁建设的文件精神,联系实践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不足,不断丰富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保持员工廉洁自律的政治素养;2.不断健全、完善站内的各项规章制度,除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外,建设集输站“廉洁自律”更离不开各项管理制度的保障,根据站内实际生产情况,详细制定有章可循的规章制度,对重要事必须项明确审批人及责任,同时还要提高制度的有效执行力,确保每一项制度都能够落到实处;3.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实际行动,不断展示当代延长石油人“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员工能够自觉遵循“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企业文化作用。
一、以党建为基础,坚持企业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企业政治思想领域的工作不能离开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党建工作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企业
文化建设工作,建立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创造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党政一把手齐抓共管,使企业文化、党建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经营轻政治的思想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种种负面现象开始出现。党建和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思想工作的双刃剑,如果说企业是船,文化就是帆,而党建工作就是企业的舵,它把握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一旦偏离就会触礁。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经营轻政治的思想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种种负面现象开始出现。党建和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思想工作的双刃剑,如果说企业是船,文化就是帆,而党建工作就是企业的舵,它把握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一旦偏离就会触礁。
通过集输站廉洁文化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与集输站健康有序的发展相结合,共同发挥、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了全站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和防微杜渐的意识,增强廉洁从业的工作作风,加快推进集输站向标准化建设迈进。
集输站
2014年1月21日
2.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二
1江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民间,时常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就是民俗体育,它是在风俗和生活方式中,人们通过游戏和一些体育活动来愉乐身心。江苏民俗体育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给人们影响较大的民俗表演项目有:溱潼会船、南京方山大鼓以及栖霞龙灯。特别是溱潼会船节,这个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开始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间赛船集会,参赛选手可达2万人,观众约10万人。 溱潼会船节,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它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被国家旅游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溱潼会船节起源于宋代,是一种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汉族民俗活动,传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两个勇士,在溱潼村阻击金兵阵亡,于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就在每年清明节那天,撑篙子船去扫墓祭奠英魂,撑船的习俗由此而成。溱潼会船主要分散在里下河一带的水乡,方圆可达数百平方公里,会船通常分为五种形式:篙船、划船、 花船、贡船、拐妇船,它表达了汉族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反映人民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等美好心声。大概在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由本村的村保,也就是今天的负责人,召集村民选举船主。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比赛在经过一系列的规定活动后,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正式比赛开始后,村民开始扬锣,这就是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声呐喊,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撞击声,声声显示比赛的激烈性。 一会儿长矛列阵,一会儿又如巨蟒入水,船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整个比赛激动人心。当赛船结束后,按照惯例,赛船前每个村庄花钱所请的戏班子正式登场,唱扬剧、京剧,表演杂技等等,村民和篙手们兴高采烈的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大家不约而同的要聚焦关键问题,就是:“今年的头篙送给谁?”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冠军奖状,围绕这个题目,大家相互举荐,“头篙”的得主就这样在民主中产生。头篙得主要准备面对全村人的光临和庆祝,头篙得主全家上下,怀着激动心情,恭候胜利者和篙手们的光临。当头篙进门时,鞭炮齐鸣,主灯启亮,一家之主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同时深深的感谢大家的光临。同时送篙者祝福的话语产生了:“祝愿早生贵子”,同时得主不断回应:“请各位吃喜酒。”在以往的这样祝福声中,真的有头篙的得主碰巧生了“贵子”,这就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无比的期待和欢庆。可以想象,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有许多会船,这样就有很多头篙,它牵动着无数的欢乐人群,溱潼一带,乡村的乡亲们就这样,年复一年,用这种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欢乐的戏,这种欢乐使人民倍感快乐和幸福。
2江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及现状
具有民俗性。民俗体育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媒体,在丰富生活、抒发情感中,各民族人民把民俗体育活动演变成强身壮体、协调关系的载体,多少年以来深受人民的喜爱,并与各民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这些民俗体育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它一方面反映了地方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深深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既是江苏人文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华文明的美好象征。
具有表演性。民俗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载体,它把古代的经济、娱乐、戏曲等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活动中,还可以看到现代社会许多文艺表演的模型,它们中的许多项目已成为榜样,是当地农民在农闲时开展健身、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等喜庆节日的庆贺项目,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已深深的扎入到人民心中,并被人民深深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它的健身价值、表演性、艺术性。
具有娱乐性。一个好的作品,或者一个好的文化传承,它一定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大众生活中,来自于人们最常见的快乐行为中, 民俗体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由于它上演着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娱乐生活。娱乐性是民俗体育活动的生命,它是人们创造和民俗活动存在的源头。丰富生动、活泼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它的内涵符合人们好奇、参与的社会特点,同时,它把自身所包含的锻炼、休闲、娱乐、趣味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体现民俗体育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从一开始就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他们欢喜的选择其作为锻炼身体的工具、缓解其紧张精神的良药、宣泄郁闷心情的渠道。
数量日趋减少。据统计,我省民俗体育项目至今犹存约30个, 其中有大约13%的项目濒临消亡,比如手狮、跳五猖等项目。据调查,造成这样的原因较多,但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背景不了解是主因,大多数居民曾经都看过当地所流传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但因为不知道它所寓含的深意而不能真了解它, 因此参与人群日益减少。当前,民俗体育参与人群不高,仅仅占体育总人口的29%,而且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年轻人在传承的队伍中有很少的比例。由于民间组织多,没有专业的指导员队伍,所以会造成很多不规范的组织和形式,活动场地不固定,一般都随意在街头巷尾进行,有时还出现扰民现象。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位。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因素,它的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特点,使其具有开发旅游的价值。每个不同的地方和区域,都有奇异神秘的风俗, 有地方文化的神韵背景,还有一些地区还融合优秀的革命传统,这些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历史名胜和纪念地,使各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精彩纷呈,百家争放,它深深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他们非常乐意在节庆时展示这样的活动。 这些民俗体育活动,真实的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道德伦理和精神气质,同时,也真实的表现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种真善美的民俗体育活动,对旅游产业而言,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内涵和情趣。
旅游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旅游和民俗传统体育的结合是双赢,民俗体育的内涵深深吸引旅游者,而旅游又进一步推动民俗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开展。旅游可以宣扬民俗文化,使民俗传统体育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同时,推动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使它更加经济性、娱乐性、健身性,进一步规范和科学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保护和挖掘、整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可以建立民俗文化研究所、文化资料库,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研发中心,通过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各种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各地的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增加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建设。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民俗旅游的开发,增加了交流和了解的机会。随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走到了同一空间,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到当地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刻体会到博大精深的各地民俗文化,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不同区域的人们关注和向往,从而吸引更多游客进一步扩大当地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大量游客的蜂拥而至,又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民俗文化的自律性,使当地民俗文化加快旅游文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得到加强。
4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加强区域合作。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对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文化、经济、观念等种种原因,许多困难和阻力摆在眼前,它们影响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如何突破当前的窘境,给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当地的旅游一个发展的空间值得深思。从目前溱潼会船节取得的成功来看,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的节庆,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演变,不光对当地的经济和百姓的收入作出贡献,对于如何融合体育民俗和旅游树立了榜样和方向。这个成功的案例向我们宣示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色,只有加强联动和互动,才能加强整体的力量,才能取得双赢,唯有如此,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赚足眼球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圈才能形成。
坚持市场导向。民俗体育特色是民俗体育旅游基础,它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在发展中,我们要坚持特色项目不动摇的观念,并以此来定位和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这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而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动力,更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们是紧密相连和不可分割的。发展民俗体育,一方面能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文化强省的建设。江苏民俗体育的内涵大部分体现出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比如:天人合一、爱家爱族、娱神娱人等等,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苏南的沙家浜龙舟节,以缅怀先贤的活动为主线,向人民表现当地人民奋勇争先、和谐共进的宝贵品质。
3.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三
双阳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区东南部,境内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全区总面积1677.42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总人口37.7万人。双阳1995年7月撤县设区,是长春市覆盖面积最广、人口密度最小、生态环境最佳、自然资源最丰富、旅游自然环境最好的新城区。双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梅花鹿存栏11万只,占全国的22.9%,吉林省的39%,形成了完备的鹿文化旅游线,是全国的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是国家级生态区。区内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24.79%,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7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东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积最广的岩溶景观群。有长春境内最老古木“长山古榆”。双阳农业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鹿产品和无公害山野菜是双阳特产。双阳城区距长春市中心区4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清、双蒋公路连接长春主城区,长双烟铁路纵贯双阳南北,连接沈吉铁路和京哈线路的主要干线。构筑由北鹿乡、奢岭、中部中心城区,到南部吊水壶区域快速发展的旅游格局,形成长春东南部重要的旅游业发展区域。基于以上因素,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2000年果断决策,做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吉林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打造农业休闲花园。依据双阳自然条件,提高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在区域內有序发展乡间别墅,会议、会展中心、度假村及星级宾馆,把双阳建设成长春市及周边城市居住、旅游、疗养、会议的首选地,成为乡村有城市功能,城市有田园风光,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长春市南花园。1.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双阳区先后开发建设了双阳湖风景旅游区、吊水壶风景旅游区、北山公园风景旅游区、金马溶洞风景旅游区、梅花鹿之乡风景旅游区、奢岭休闲渡假旅游区等景区景点,形成了北线“鹿文化、农业示范园游”、中线“中心城区人文景观游”、南线“自然山水奇观游”的旅游格局。全区有大小宾馆15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128 家,旅行社15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80人。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近20 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150万元。开发鹿产品、酒、山野菜等旅游商品,建成了各种特色的生态式示范区、农家乐园89个,日接待能力为5400人次,年接待游人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亿元。休闲、旅游农业收入占全区农业收入28%,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双阳区向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加快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的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的转型注入了新活力;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先后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个、药材基地25个 、苗木花卉17 个、种植面积 100公顷、瓜果基地2500个、种植面积 2500公顷、鹿生产基地 89个;农民得到实惠。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景点周边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种植粮食转为多种经营,积极投入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馆店”,投身各种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农民收入由2005年的4500 元增加到2008年5147元;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导游、厨师、服务员等10余类3000个就业岗位;为农村培育大批管理型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市场营销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更新。 3.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农村公路网建设,实现村村通客车,改善村屯硬化路 8条共2100公里;把农村休闲、旅游和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双阳区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时把绿化、美化农村放在首位,区、乡 共投放3000万元对村屯街道进行改造。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开展了封山育林绿化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农村旅游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政府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保障。双阳区委、区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思路里指出:“积极构建以洁净工业、环保型建材业、鹿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导的省会城市水源保护区经济体系;突出经济开发区、城市组团建设,旅游核心景区开发和鹿业产业化四个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制定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区委、区政府都认真对全年旅游工作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把旅游业与乡村发展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氛围。(双阳区经济局 供稿)
4.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四
融合发展的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下面我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做一简单交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大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有明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惠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156个,有“舞蹈纹饰彩陶盆”、汉代木简等馆藏文物1060件,现有景区(点)16个,其中国家级景区(点)2个,省级3个。我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灿烂古代文明和以回族土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以老爷山花儿会、朝山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皮影戏为代表的河湟农耕文化、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明长城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奠定了大通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目前列入县级非遗保护项目50项,省级7项,国家级2项。全县有109名县级传承人,16名省级传承人,1名国家级传承人。
二、主要做法
(一)以战略化的高度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县委、县政府将此课题作为大通县2012年调研重点课题,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通文化旅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起草制定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实施方案。
(二)以品牌化的打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实现金名片效应。老爷山“花儿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闻名于西北乃至国内外。为进一步打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会”为龙头的民俗文化艺术品牌,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了以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工程,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建成了一个“花儿文化”主题公园,编辑出版了一部花儿词曲专集《花儿大通》、编排了一部花儿风情剧《花儿唱红老爷山》、创作了脍炙人口、讴歌纯朴生活的《花海放歌》、《欢迎您到大通来》、《彩陶故里》等歌曲,培养了一批花儿专业人才,我县9名花儿歌手进入青海省电视花儿大赛并获奖。向外界展示了以老爷山“花儿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了文化品牌。2011年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活动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634.75万元,品牌效应日益彰显。2012年7月将举行中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6月3日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次活动以“大通世界 花儿之乡”为主题,进行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策划设计,高水平准备大型文艺演出,高规格举办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走品牌之路。
(二)“明长城遗址公园”极具旅游潜力。大通“明长城”是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遗存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壮观的明代长城,被誉为“青海八达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近年来,我县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将明长城保护与利用开发作为一 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得到了国家、省、市部门的高度重视,明长城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抢险加固工程项目,目前项目勘探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1.766亿,已完成投资1780万元。拟建大通明长城遗址公园以明长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使明长城遗址公园迅速融入到“中国夏都”旅游圈之中。
(三)河湟皮影产业初见成效。河湟皮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挖掘其潜在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县及时成立了大通皮影艺术协会,设立皮影表演厅、展览厅,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大通皮影》进行商标注册、产品设计,精心包装,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大型文化活动平台和“大通皮影”艺术展演等活动进行推介。参加了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各类国内外博览会,把大通皮影作为纪念品用于全县各类重大活动,使之逐步实现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积极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我县上孙家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开发彩陶盆纪念品进一步扩大了宣传,展示了大通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以精细化的调研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为给大通文化旅游融合把脉,找出大通文旅融合的制约因素,提供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文旅产业融合调研组,成员单位涉及面广,以县人大、科技文化体育局、旅游局、林业局、住房保障建设局、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县委党校、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景阳镇、塔尔镇、东峡镇、青山乡组成。二是调研工作扎实有序,召开了涵盖企业、文化、旅游、乡镇、景区、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10余次,实地考察了大通四大景区及四个乡镇,赴互助县、甘肃省永靖县学习考察,完成调研问卷300份(县内100份,县外旅游行业200份),完成调研信息报送工作。
(四)以坚实化的基础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夯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长足发展。共投资469万元修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投资144.5万元全面完成289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广泛。十支电影放映队在全县289个村委会放映电影3468余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为130个村农家书屋发放了价值260万元的图书、书柜等设备。文化进社区工程有序实施。投资210万元为全县21个社区文化室配套文化设施,投资90万元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文物普查工作稳步开展。全面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开展“非遗”保护调查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了省、县级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督查工作。二是“三下乡”活动广泛化、惠民化。在全县2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20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参与群众达十万余人。两节活动规模化、特色化。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两节”群众文化活动,组队参加西宁市2011年春节优秀社火巡演活动,举行了县2011年社火巡游活动,举办了第十七届元宵节灯展及迎春书画展、建国62周年书画展,参加了全省庆国庆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花儿专场演出。
(四)以产业化的开发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开发大通皮影雕件,大通文化馆皮影传习所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通皮影雕刻为手工制作,造型古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进行了精包装,形成高、中、低档的皮影产品,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产品开发采用“个体户+园区”模式,目前皮影收入达20万元。二是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仿制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1000套,制作明信片2000张。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到这件珍贵历史文物,充分体现大通璀璨古代文化的神奇。三是扶持农民画产品,大通农民画粗犷直白、色彩浓烈,目前大通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获奖,具有开发的潜力。四是扶持开发砂罐产品,大通桥尔沟砂罐工艺独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及各地。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扶持资金,开发桥尔沟砂罐产品,取得了一定效益。
(五)以高效化的宣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动员和组织全县旅游、宣传、文化、广电、交通等部门,借助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利用节庆活动、会议展览等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了大通旅游知名度。编辑出版了散文集《印象大通》、风光摄影集《山水大通》、花儿歌谣集《花儿大通》、书法作品集《翰墨大通》,皮影图集《河湟皮影图集》。编辑出版了《老爷山》文学季刊。编制出版了《亚洲旅游—大通深度之旅》、《神奇的大通》、《大通旅游指南》等旅游丛书和旅游风光画册,制作了《瑰丽大通》、《奇山秀水大通游》风光DVD光盘,参加了2011大型真人秀节目《冲刺!中国》摄制组在大通的摄制工作。举办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国际乡村旅游长跑赛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申报成功“2012年中 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称号,并积极做好前期宣传、品牌打造及后续相关产业开发工作。
(六)以无缝的对接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凭借大通自然风光、民族民间文化及特色民族文化体育资源,依靠鹞子沟优美景色,积极申报建设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建成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分为户外拓展训练设施和室内“团体辅导”训练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文化旅游双赢。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及思路
在今后文化旅游融合工作中,我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一是突出一个主题,即: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二是树立一个世界性品牌,即:老爷山花儿会。三是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六个一”工程:一只碗——舞蹈纹饰彩陶盆;一段墙——明长城文化公园遗址;一座山——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一条沟——大通国家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一朵花——老爷山花儿会;一口泉——黑泉水库察汗河景区。四是建设六大文化旅游功能区,即: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河湟农耕文化功能区;清真餐饮文化功能区;花儿文化河湟皮影传承区;以北川健身大道、鹞子沟健身步道为主户外健身旅游区;次级旅游服务功能区;农家乐服务功能区。五是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主题,在宁张公路沿线、街区、广场建设塑立一组反映大通历史、人文、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群。
(一)突出文化主题,加快文化旅游区建设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大通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
1、以休闲娱乐为主题,建设鹞子沟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老爷山、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文化公园、农耕文化园区等资源,开发文化创意、娱乐演出业、休闲康体产业等综合性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休闲、登山、滑雪、滑草、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进一步提升鹞子沟文化品牌价值,把鹞子沟打造成为休闲文化旅游胜地;
2、以文化遗产为主题,充分发挥大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以香山文化公园、明长城遗址公园和苏家堡古城为依托,建设大通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民族民间文化旅游。
3、以乡村旅游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东峡镇、塔尔镇农业民族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东峡镇、塔尔镇采摘基地等资源,放大农业旅游示范区效应,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成为集农业产业化、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区;
4、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鹞子沟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广惠寺、东部新城文化体育园区等资源,把鹞子沟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宜居、森林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产业区。
(二)突出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构建以大通“彩陶舞韵、丝路通衢、朔山雄峙、花海揽胜”为特点的多元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全面挖掘整理打造以老爷山花儿会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品牌。
1、充分利用舞蹈纹饰彩陶盆、柴国柱、明长城、古羌文化和丝绸南路等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2、充分利用广惠寺藏文化、清真寺伊斯兰文化、太元宫道教文化等资源,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3、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四片瓦舞、老秧歌、回族宴席曲、大通民间曲艺等资源,打造民间文化旅游品牌;
4、充分利用后子河、塔尔镇回族饮食资源,打造清真餐饮文化旅游品牌;
5、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艺术节、土族安召纳顿节、杜鹃花文化旅游节、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节、青海清真食品节、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广惠寺观经会等节会资源,打造节庆会展文化旅游品牌;
6、充分利用老爷山、鹞子沟、察罕河自然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品牌;
7、充分利用大通皮影、大通农民画、砂罐、刺绣、盘绣、根雕、剪纸、铜器、剁口袋等民间工艺资源,打造民俗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品牌。
8、充分利用国际长跑赛、国际徒步赛、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鹞子沟体育拓展项目、鹞子沟、察汗河穿越赛等项目,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创意旅游品牌。
(三)突出文化聚合,加速旅游要素整合
大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加快旅游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下大力气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中的文化含量,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确立大通旅游优势地位的根本途径。
1、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大通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推进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通的山“名”起来,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丰富、提升大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继续打造大通精品文化品牌,老爷山花儿会: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规模“的要求,对花儿会进行全方位升级策划,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2012年中 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在前两届花儿会成功基础上,以大型综艺节目及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活动为重点,通过民俗文化展演,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村“大通模式”高层论坛、地方特色产品展示会、大通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大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通皮影,进一步开发皮影艺术,推进大通皮影原生态手工雕刻艺术产业的发展,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设立非物质文遗产展示区,让非物质文遗产进景区,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3、引导和支持各乡镇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区。
4、完善文化功能区,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大通文化旅游增添亮点。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民间业余剧团优势,开发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资源,重点打造独具大通特色的文化精品剧目。
6、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全面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
7、精心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舞蹈纹饰彩陶盆、农民画、民间手工艺品是我县有特色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保持着原生态的古朴风貌,被称为“河湟老皮影”,形成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色彩浓艳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舞蹈纹饰彩陶盆是大通最有代表的文化象征,以此设计研发适合旅游商品,其开发潜力巨大。大通农民画有色彩艳丽、明快简洁、风格粗犷、装饰性强,非常适合于装饰。大通黑陶、砂罐、铜器制作等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具有收藏、馈赠、装饰作用,非常适合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
8、推进六大文化旅游产业链:统筹规划全县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链聚集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拓展演出市场,盘活文化市场经济。二是加快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演出,努力开拓创新农民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和手段。三是大力扶持演艺中介机构,鼓励和引社会资本投资大通文化旅游节目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四是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者建成一批集风情民俗、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五是提升农家乐的文化档次和服务水平,开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吸引力强的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基地。六是加快建设大通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
四、意见建议
1、经费投入不足,需要相关项目大力支持;
2、缺少国家级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我县有“老爷山花儿会”和“大通皮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品牌,其他文化有待深度挖掘和精深打造开发。该活动应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文化活动之中。
5.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五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大姚析出设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为永仁县沿袭至今。目前,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6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1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是州内人口最少且彝族人口比例最高。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925--2884.7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7℃,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2836.4小时,最高时数达3018.6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81.95%,活立木蓄积量850.2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l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1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l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彝族服饰;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体现彝族同胞普通生活的“赛歌”、“打跳”、“三道酒”;有源远流长、妩媚无比、姿态万千的民风民俗。
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正月十五的直苴“赛装节”更是永仁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永仁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我县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
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
永仁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县内主要旅游资源景点203处,在《中国旅游资源调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我县境内就有34种。目前在永仁境内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达13种,具体是:1.历史名胜古迹文化。永仁境内有被誉为“清凉世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能充分体现滇西彝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夏家大院、夏氏故居和方山诸葛营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维的石棺墓遗址、比丘尼塔;宗教庙宇有方山观音寺、静德寺、**寺;城区的黉学庙和回族的清真寺和桥头寺的回龙桥等。2.节日文化。除了各民族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中秋节外,还有彝族的赛装节、火把节、牛王节(冬月初十)、彝族年(北部彝族农历冬月第一属龙或属兔日)、由街节:回族的圣纪节、代尔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3月陵饰文化。永仁的民族服装服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和直苴为代表的彝族(倮罗)服饰;另一类是以永兴乡干树子、立溪冬、马颈子,现在的永定镇大土塘和莲池搬迁点为代表的彝族(诺苏)服饰。4.歌舞文化。主要有梅葛、山歌、情歌、劳动歌、赶马歌、婚嫁歌、苦歌、酒歌、祭祀歌等,这些民间歌曲,除祭祀歌外,大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民间舞蹈主要有自娱自乐式舞蹈和祭祀性舞蹈两种。5.音乐文化。彝族民间音乐起源早且古朴,用说唱和伴奏形式表达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主要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主要分为直苴派系和平地、维的、永定派系,分哀乐调和喜庆调。6.太阳文化。
有太阳的传说、太阳神的传说、太阳和彝人的传说
7、莲花文化。有莲花的传说、莲花仙子的传说、莲花池的传说。另外还有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在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来培植,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开始起步,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加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游客的角度看,我县的文化旅游“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状况还客观存在;从工作层面看,讲的多、做的少,争论多、实干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就产业发展而言,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基础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市场主体、没有品牌形象等问题。
三、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思考永仁是~座充满动感魅力的小城市,正处在加快旅游发展的极为关键时期和难得的180r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好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就地消费的特点,旅游者必须亲自前往才能完成。哪怕是规模不大的景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瀑布、一段河流、一座山峰,只要它有特色、有知名度,游客来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记住它。通过调研分析,以特色为基点,着力打造地方品牌,要依托“方山”、“赛装节”的地方特色优势,以之为龙头,从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品牌入手。
1、打造清凉世界。方山是滇川边界的佛教圣地,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驿道。
方山景区风光秀丽、气候温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集险峻、古朴、幽雅、秀丽于一山,融山川、自然、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于一炉,景色绝佳,各具特色。是避暑、疗养、度假、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方山以一个“方”字区别于其他的名山,其景点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珍珠滴水岩、犀牛塘、静德寺、乌龟碑、仙女潭、仙人谷以及仙人洞、比丘尼塔、立象峰、**寺、下棋岩、武侯石壁等。打造方山这一品牌,要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上,对百余座和尚坟加强保护力度,将和尚坟群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方山的佛教文化内涵,提高方山旅游景区的文化品味。同时,从望江岭到对面金沙江岸架设一道供游客游玩的缆车,让游客浏览风景秀丽的方山和瓜果满园的螃蟹箐以及滔滔江水,这样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方山游玩,使方山增加客流量。
2、打造彝人空间。目前,坝塘边已经作了全面的改造,环境优雅,是打造彝族文化街最好的优势再此基础上,从彝族风情、风貌的角度,重新改造包装文庙街的民居。
借助以上平台,将彝族刺绣的产供销和彝族风味饮食放入其中,由当地群众主办,政府加强引导,以“扶优、扶强、扶积极性”的原则,给予适当扶持,使“苴却印象”、“文庙一条街”成为游客饮食、购物、娱乐的彝族文化街,提高彝族文化氛围,吸引游客,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培植壮大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同时,要求县级机关干部职工上班时间必须着彝族服装,扩大彝绣彝装的影响面。
在此基础上,注册彝绣专利和彝绣商标,申报“彝绣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打造万燕天堂。借助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在永武或南永公路显目位置,大大的竖一块落有几十只燕子的苴却砚雕塑。同时,请鸟学专家到永仁考察后,为栖息于县城街道两旁输电线路上的数十万只燕子提出保护意见、建议和措施,加以保护,作为夜间游永仁县城的一道景观。
4、打造莲花天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故事,借助这一故事,在莲池乡境内恢复一块面积较大的莲花池,池中竖一个彝族姑娘偎依在人头鱼身的小伙子身上的大雕塑,因为,在传说中只有美人鱼的说法,没有人头鱼身的小伙子的传说,这个传说很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打造莲花文化的切入点。莲花池旁相应地配套一些供游客乘凉的亭子和餐饮服务设施。池内放养鱼类和配置一些小游船,供游客游玩、观赏和垂钓。
5、打造奇观幽谷。龙虎峡位于永仁县城东南永定河下游9公里,是滇西北有名的大峡谷之一,审视龙虎峡全景,起伏平缓,草蔓众生,茫茫苍苍,显得格外博大、雄伟。
6.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 篇六
24日作者:张永中 【 大凤凰县自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开发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的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强化措施,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繁荣。
一、凤凰县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古城保护迈上新台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按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凤凰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风景名胜管理处,并将古城保护责任分解细化到部门、单位、社区、个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将凤凰古城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建立健全古民居、古建筑的长效保护机制,完成古城核心区街巷民居维修整治、四线入地工程和120栋古城特色民居的保护性维修,展示凤凰古城悠久的兵战文化和精雕细刻的官宅祠庙及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让人体会“人在凤凰走,心在古代游”的韵味,实现了“走近凤凰城,古城风貌扑面,进入凤凰城,古城意境迷人”的保护目标。
2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新气象,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凤凰县切实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协调领导和资金调度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068万元,完成了城北大道道路硬化、绿化、亮化900米;投资1750万元,完成了凤凰大桥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土桥大道一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公园、沱江风光带、青溪巷、迴龙阁及滕子坪的自来水管网以及风雨楼、万寿宫、北门码头等修建、改造、修复工程;投资4876万元完成了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沱田、民俗园、粟湾3个旅游停车场,在县城5个入口处设置临时停车站点,开通3条城市公交线路。启动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城市供水、消防管网、下水道、公厕、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3城市提质扩容实现新突破,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小区详细规划》和《城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启动实施了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行政生活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及红旗新区路网建设。实施了县委、人大、政协三大家临时搬迁和县政府大楼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搬迁、扩建及高级中学、一中等单位搬迁筹备工作,实现了还空间给古城、还古城给游客的城市扩容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人文、自然、民俗三大特色,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民俗与现代和谐共存。
4小城镇建设实现新发展,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并对阿拉营镇、木江坪镇、山江镇、吉信镇进行了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促进了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提高了城镇
发展质量。同时,重点抓好以国省道为主的道路提质工程,以县乡油路为主的路网工程和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建设。目前,凤凰县全县道路总里程达1697.2公里,完成209国道和308省道凤凰段改造及麻落、千麻、杜田至门坎岩等公路建设,累计改造通乡油路路基、路面330余公里,启动实施村间道路硬化172个村1118公里。加快了小城镇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游的加快发展。
5城市安全感实现新迈进,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凤凰县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设立了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开展以建设市场、土地市场、旅游市场、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城区环境不断优化,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旅游人气明显提升。据统计,2003年-2007年,凤凰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2%、246.6%。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受制于地域思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凤凰县在城镇化建设上均以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为主,对如何理清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70%以上的干部群众认为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是两条不会交叉的平行线,无法产生“双赢”效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上,85%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考虑的是“一票否决”的工作,而对小城镇建设工作,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
2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凤凰县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上不能与旅游的承载力相结合,导致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两者无法实现共同发展和双向迈进。近年来,凤凰虽然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却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大型停车场,每逢黄金周,城区便出现人满为患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3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待加强。凤凰是国家级贫困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城镇化建设资金。2007年凤凰县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计划总投资3597万元,但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资金到位率不足70%,导致城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和圆满完成,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10多个百分点,削弱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三、进一步以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结合优势资源、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背景,高起点、高水准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凤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带动沿国省两道、沱江一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二是抓好中心城镇小区控制性规划。结合县城区位特征,围绕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综合行政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编制好各小区控制性规划,规范区域空间开发。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做到与中心城镇的实际结合、与产业结合、与发展结合,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特色鲜明的小区控制性规划编制目标。三是抓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统筹城镇发展大局,必须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形成“重点突出、架构合理、互利共生”城镇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抓好阿拉营、吉信、山江、竿子坪等14个重点乡镇的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土地资源,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确定城市文化主流。凤凰是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和民族聚居县,凤凰的城市文化主流应当是历史、文化和民俗。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必须大打名城牌、名人牌和民族牌,将清朝风格明显的凤凰古城、明朝特点突出的南方长城、唐朝韵味迥异的黄丝桥古城和“两山”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做为凤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代表和典型,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思路,进行重点开发、重点建设和重点管理,突出凤凰历史的厚重性、完整性和原真性。二是加大城市“创品夺牌”推进力度。凤凰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强县等国字品牌,但由于凤凰是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品牌效应和名气效应仍不能将优势资源和民俗精粹完美结合,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因此,凤凰必须增强城镇居民的公共意识、城市意识,加大城市“创品夺牌”力度,尤其要加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申报力度,彰显凤凰城市文化的主流和韵色。三是加强古城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严格执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切实将古城核心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临河临街餐饮业逐步迁出,对古城不协调建筑和古城核心区餐饮业进行全面整治、整改,进一步完善古城内重点保护民居、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性维修,启动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保持和提升古城品位,实现“风貌古朴、意境迷人”的城市文化建设目标。
3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
一是加大产业建设力度。要把城镇化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和城镇、农村经济。突出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抓住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工、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产业,确保城镇产业建设有产品、有项目、有市场,实现产业互动,配套和支撑工业、城镇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涉旅服务行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二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合做好吉怀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下沱公路工程招投标并启动路基建设,加快凤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新凤凰火
车站扩容升级和铜仁凤凰候机楼建设。要突出实施一批旅游工程,重点抓好十里沱江风光带、民族风情展演等工程建设,完成体育中心建设。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建设完成城北新区凤凰城市标志性建筑,展显凤凰风貌和特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镇水网、电网、路网改造,城镇最低廉租房建设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的公众受益度和生活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管,做到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档次。三是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排放,加快完成城镇供水和污水归集管网建设。实施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24个乡镇垃圾处理站建设。完成“青山抱古城”生态工程,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及城区景区、国省道沿线和沱江河沿岸乡镇村寨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力争到2012年,城市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
一是做大做强城建投公司。成立城建投公司是凤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和成功经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融资15.22亿元,为改善凤凰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通过政府授予、市场运作、开发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和投融资上的主体作用,归集国有资产、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不断扩大融资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盘活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源,增强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上的调控能力。二是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大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彻底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对照标准、加强管理、落实措施。要建立城市管理规章体系,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等城市管理和建筑市场、土地市场等“四项整治”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法建立完备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严管重罚,以重罚少数教育多数的办法,确保管理到位,不出问题,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优化城镇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四是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和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用土地、拆迁安置、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和工程质量等问题,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1月16日,在凤凰古城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凤凰县“一业带三化”,即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县域特色经济充分显示出特有的活力。该县去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62亿元,增长11.5%;财税总收入2.44亿元,增长28.5%。施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内容的“一申报两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夜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引领旅游品牌效益和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凤凰古城超过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评为“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个古城”金奖。去年1-12月,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5%,实现门票收入1.5亿元,实现旅游税费6300多万元。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该县农业结构优化提速,全县柑橘品改低改、烟草农业建设及生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风生水起,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88万亩。全县烟花鞭炮、旅游品、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过亿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渐入佳境。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凤凰县去年实施了30个重点项目建设和10大景区景点工程。在打响“管理年”的组合拳中,该县境内的吉怀高速、凤大高速已经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209国道绕城线已完成投资1769万元,完成路基形象进度4.8公里;下沱线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路基工程的90%;一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中。同时,该县备受人们关注的12大景区景点工程也正有序推进。其中,沱江风光带三期工程沿河绿化已完工、防洪堤主体工程完成602米、清平湾道路改造完成70%工程量、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开发一期工程土建部分已100%完成,预计今年3月开园营业。投资最大的凤凰古城夜景亮化工程已完成75%的任务量,春节前将正式“亮灯”剪彩。
7.以校园果园文化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篇七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特指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及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方针,是素质教育建设、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育人环境,引领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培养师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建适合我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我校自2004年开设南校区之后,斥巨资在校园内栽种了16个品种的果树,为南校区打造了一个草木茵茵的绿色环境,如此别致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还需要教师们策划和设计校园特色,使学生对校园环境充满遐想和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特质。
一、在果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观
1. 建设果园,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我校通过建设果园来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我校投资栽种了桃树、梨树、柿子树、橘树、银杏树、石榴树、枇杷树等16个品种的果树,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植物的栽培是一门大学问,牵涉到光照度、土壤湿度、土壤堆肥、授粉、除虫等。于是,我校以此为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挖掘出了果园文化潜在的育人价值,增强了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 整体合一,形成校园独特的育人环境
我校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被四季常绿、鲜花盛开、硕果累累的果树簇拥着,形成了自然的环境文化,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一个鲜活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学习环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我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
二、在果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
1. 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长辈对他们过分溺爱,从而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因而,我校把果园建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基地。果树的成长,需要园丁辛勤的培育,如松土、除草、除害、施肥、浇水等。因此,我校邀请园林专家利用自然课、午会课、班队课,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并进行示范,带领学生到果园参与劳动。结合全国植树节活动,我校让学生认养自己喜欢的果树,不但在果树上系上写有对果树祝愿和签名的红绸带,还时时关注果树的成长,为果树除草、松土、施肥、浇水等,与果树同成长。当花果满园时,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光荣,以及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培养学生行为规范
我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品德与社会课、红领巾广播等时间,教育学生树立“校园果园就是家园”的思想。我校还举行了“班级护绿队长授牌”仪式,明确每个班级的护绿区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表彰先进的护绿队员与护绿先进班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现在,我校每个学生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呵护果树,没有人随意进入果园摘花或果实,在学生心中,爱护果树就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果树把自然与人文联系在了一起,把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了一起,把条件与结果联系在了一起。我校通过果树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我校致力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果树让学生了解了四季变化的特点,认识了果树的根、茎、叶、花、果,并知道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学生在认知、认识、认养果树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意识也得到了激发,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果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育人功能
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果园文化建设中,能有效地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1. 强化校园果园文化意识
校园果园建设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无法取代的影响力。“努力使校园果园,成为大自然的一本词典”这一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了我校的个性和精神,即给予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我校,校园果园文化就像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在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2. 发挥校园果园育人功能
校园果园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健康个性和心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力,能使环境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增强学校的校园文化作用,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在果园文化建设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1. 开发果园文化校本课程
上海二期课改方案为我校的课程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上海二期课改核心教育理念,我校将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建设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调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力求做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挥教师专长,体现学校特色。经过多年探索,我校自主开发了《校园果树》这一校本课程。
我们以认知、认识、认养为主线,将其贯穿于《校园果树》校本课程的全部,并邀请专家成立了该校本教材的编写小组。我们通过有计划、分层次的系列化课程,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自然科学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也让学生学会珍惜周围的一草一木,珍爱生命。《校园果树》课程正逐步体现出我校“特色引领、多元发展、精致高效”的课程文化核心理念,逐步成为了精品课程,成为了我校文化的新亮点。
2. 学科教学中融入果园文化
果树和学生都是生命体,我校让果树陪伴学生一起长大,让学生伴随果树一起成长,更将其寓于我们教师的工作春播秋获,果实累累。
自然学科教师把果树的相关知识带入课堂,结合自然教材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着力培养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写好关于果树的观察周记;音乐教师让学生学会关于果树的儿歌和简单的歌曲,用甜美的歌声歌唱美丽的校园,还组织学生排演“我和果树同成长”的音乐小剧目;美术教师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果园,通过观察、写生教会学生用疏密关系表现纹理结构,;英语教师结合水果开展趣味教学,有意识地加入树名和开花结果等单词、句式的讲解,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我校将果园文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丰富了学生、教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促进学生崇尚科学,热爱自然
8.以传统文化促和谐发展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心灵;论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51
今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严重失衡,很多学生让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挽救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危机,已是刻不容缓。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实践《论语》《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变化,我的心灵也在净化着,并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一、枯木逢春喜结缘
我从教十六年,长期担任班主任,虽然所带班级成绩一直不错,可每念及育人之事,心中必战战兢兢,自叹枉为人师也!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涌动着一种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绪。
虽然一次次下决心,我却迟迟没有行动,直到送完一届毕业班,又新接手了初一班级。我就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拖下去了,一定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一天之计在于晨”,我让学生每天早自习前10分钟,齐声颂读《论语》或《弟子规》,学生们在愉悦谦和的心态中大大提高了一天的学习效率。接着,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成长的痕迹》,让学生每个周末在家总结一下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然而,只学习不运用是不行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实践传统文化,我又让他们准备了另一个本子,叫《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每天起床后,结合所学传统文化,制定一天的学习、生活、娱乐计划,然后在晚上睡觉前再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每日三思),以实现学生修德为先,不断自我管理,提高成长的内驱力。学生所写的《成长的痕迹》和《温故而知新》,我都亲自批改(即使是在假期我也鼓励学生这样做,培养他们“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每周的班会课上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他同学读自己的《成长的痕迹》和《温故而知新》,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对《论语》的理解,像对“君子”的理解,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会,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应用等。在这种辩论中,师生的品德和修养都在升华,以往那种高压式的说教变成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生们都很乐意上班会课。渐渐地,在我们班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气,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转为了主动,家长们都称赞说:“陈老师教孩子学《论语》,孩子在家里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二、摇摆之中过难关
学习传统文化之初,学生们出于好奇,学得很起劲,可时间一长就渐渐放松了,有的甚至提出了诸多质疑。比如,在学完《论语》后,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现在很多人都唯利是图,我们向善,别人欺负我们怎么办……”有的说:“老师,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考高中,用那么多时间学思想干什么……”还有的问:“我们学习本来就已经够累了,再加上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加重负担吗?”
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我都一一进行了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班会课上,我又让所有学生畅所欲言,比较一下学习传统文化前后的变化,大家都觉得思想比以前进步多了,而且班级也更和睦了。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传统文化演讲比赛,让每人都写一篇心得材料,从中挑选出二十份参加比赛,让其他同学来当评委。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演讲,被里面的善言和善行感染着,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比赛结果出来后,我又隆重地对获奖学生进行了表彰。
和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我的心灵也在净化着,在班里,我经常把学习成绩不好但心眼很好的同学叫“善人”,并把他们和学习最好的同学一样看待(包括在班级奖励上)。让那些真正善良的同学在班级中有立足之地,这样一来,班级的学习传统文化、重德行善之风日渐浓厚。
三、以德促学齐争艳
为了让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心里,使他们踏入社会也能继续做一个好人,我决定引导他们运用传统文化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品学相得益彰。比如,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弟子规》中的“宽为限,紧用功”,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急躁心理;学习《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启发学生感悟“学习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关系,使他们茅塞顿开。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中先后有四名同学的成绩从全校的中、下游跃居前列,他们感受到了学《论语》和《弟子规》后思想升华给自己带来的学习上的巨大收益,同时也坚定了他们,乃至全班同学做好人的信心,班级的思想和学习一直处于全校前列。如今,全体学生同样在享受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与益处。
久而久之,学生们对真理、真知如痴如醉,即使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各科的间歇,我们都会兴致勃勃地学一篇《论语》来调节自己的思想与心理。在我们班,学知识和智慧成为一种应对未来的储备,“做好人”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渴望,虽然学生在思想上已淡忘了一些具体的守则规范,却在行为的尺度上有了更高的标准。
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感恩,每逢暑假、寒假他(她)们都到我家来玩,与我一起畅谈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我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幸福与感动。一次晚自习,我一走进教室,就被那红红绿绿的颜色惊呆了,讲桌上放着生日蛋糕,黑板上写着 “Happy Birthday ,Miss Chen!”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这是我有生以来过的第一个生日,我由衷地赞叹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善化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和学生在一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贺治成,陈伟.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文化路径研究[J].前沿,2012(4).
[2] 李秀辉.漫议新时期的“立德树人” [J].吉林教育, 2013(11).
[3] 吐尔逊·伊不拉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深入推进新疆教育改革与进步[J].中国民族教育,2014(1).
[4] 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3.
[5] 刘婷婷.谈传统文化向中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 现代语文,2005
(9).
[6] 李红英.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1(6).
【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09-11
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年度工作总结06-2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09-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10-18
文化体育旅游局2009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计划10-26
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关于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10-03
以企业文化促精神文明建设06-22
体育文化体育产业09-04
构建合规文化 促可持续发展09-26
体育文化服务合同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