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小学作文

2024-08-18

论生命小学作文(共10篇)

1.论生命小学作文 篇一

几乎每一个哲学家都把探求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一种又一种的学说和理论试图对生命做出它们自己的解释,但生命就是生命,不是什么理论所能解释的,就象历史不是人写的,而是时间写的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揭开生命她那神秘的面纱的一角,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欲望

可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每个人都试图和它划清界限,但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和欲望一刀两断之后,却发现欲望仍然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他们。

几乎人的每一种需要都可以称之为欲望,这与我们平时的观念大不相同: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也可以说是欲望吧,分成七个等级:生理、安全、相属、性、爱、尊重、自我实现。这些好象和与罪恶划上等号的欲望不着边际,但是大多数人看问题总是不能切中要害(这也许是社会需要哲学家的原因),欲望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对美食的欲望,也许我们现在还在茹毛饮血;如果人类没有对住宅的欲望,我们将永远住在山洞里,没有欲望人类又怎能主宰地球?没有欲望生命又如何进化?罪恶的花朵不在欲望的根上,对欲望不择手段的追求才是邪恶的源泉。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是强者的象征,是力量和智慧的标志。但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中,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许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对欲望的追求必须使用被大家所认同的手段,否则就会被视为邪恶。这也是人自认为高出其他动物一等的重要理由。但这条定理仅仅在和平的年代成立,在战火纷飞的日子,胜者王侯,败者贼寇已经被无数铁和血写成的事实证明。对权力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使得阴谋诡计成了“兵不厌诈”,强取豪夺也理直气壮起来!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所有的卫道士都对这个理论嗤之以鼻,欲除之而后快,但问题在于他们对此举不出一个反例,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

有人要问,既然这世界上没有对和错的标准——今天被奉为神明,明天却被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那为人处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对我们来说,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自己的目标,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旁人是怎么评论的,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干涉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你的朋友!历史不是谁写的,历史是时间写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他的老板,不是他的父母,是时间,只有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也许你会认为我跑题了,欲望怎么又扯上了做人的准则呢?其实我并不想为欲望平反,事实上我也做不到这一点,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既然欲望这个邪恶的代名词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那么这个世界上“对”与“错”的标准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为人处世能够做到对得起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没有白在世上走一遭了。

不以成败论英雄

英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既然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呢?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项羽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光明磊落的形象远不是老奸巨滑的刘邦可比,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充满了万丈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也被许多人在辩论时作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重要论据,但不要忘了,“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是评判是不是英雄的标准。而是评价英雄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英雄时,人们才不用“成败”来评价他,而他必须取得成功之后大家才会认同他英雄的地位。项羽虽然败走乌江,但他破釜沉舟,力*强秦,被诸侯奉为西楚霸王,为天下诸侯之首,声威震于华夏,令人只能膝行向前。这不叫成功,什么才是成功呢?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许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理由:反正“不以成败论英雄”吗,那么我的失败也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别忘了,你还不是没有成功,你还不是英雄!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给每个人的时间和机会都是有限的,没有人会有足够的耐心让你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失败,君不见多少大牌球星因此沉沦吗?有许多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如果说高考的一时失手只是失去了一年的时间的话,那么以后的一念之差就会让人遗憾终身,甚至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许你会说这岂不是太残酷了?但是在适者生存,物竞天则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选择标准。只有成功才能确保你不被自然淘汰,即使是威风八面的楚霸王,失败后也只能自刎乌江。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去争取成功吧!

难道只有成功才能使自己生存?这里牵扯到一个什么是成功的问题,同一件事,对他是成功,对你可能是失败。争取的只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

生命结束之后

不是讨论丧葬的繁冗过程,也不是研究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而是一件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考虑过的事。

人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向很看重:学生担心老师向家长告状;职员害怕有人向老板打小报告;热恋中的人通常会不厌其烦地问对方自己是否好看。但是有人想过自己死后的评价吗?“赢得身前生后名”,辛弃疾算一个,曹操也说过自己的墓碑上只要刻上“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看来古代的贤人对自己死后的声誉都极为看重。但现代人对此似乎有写遗忘,也许是人太多的缘故。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这却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死了之后别人再怎么说也是他们的自由,谁也不会从棺材里爬起来告他*谤!要赢得死后的好名声,生前的所作所为必须是为大家所敬仰的,钦佩的,而不是强权暴力下的唯唯诺诺,也不是两面三刀的恭维吹捧。有句俗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许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恶贯满盈的人得到善终,却没有得到“报”,比如慈僖太后和秦侩;有许多好人没有得到回报便永远离开了我们,比如雷锋。但他们得到的“报”却是流传千秋万代的评价,他们生前没有得到“报”只是“时候未到”而已。生前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不能带进棺材,生后的名声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个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名声不管好坏,总比没有要好,至少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有人会记住你,这才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这个问题也许离我们还很遥远,没有什么考虑的必要,但是事到临头才醒悟往往已经迟了,有备才能无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尽可能别多的人知道自己,记住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而奋斗!

2.论生命小学作文 篇二

关键词:生命观,自由,原始人性,死亡

所谓的生命观就是指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和理解, 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悟。每个生命来到尘世之后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遭遇到生与死的问题。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圣哲都曾探求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孔子在充分肯定人的自然生命的同时更注重生命的精神价值, 他认为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体现, 他以一部《论语》作了阐释, 把有限的生命投放到立德、立工、立言的事业追求中;庄子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作为终极目标, 向往着逍遥的境界;司马迁以一部《史记》奏鸣了生命的绝响, 发出“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感慨。梅里美则通过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阐释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他的小说大多以主人公之死作为结局:马铁奥杀死了独生儿子;嘉尔曼被何塞所杀;高龙巴完成了复仇, 杀死了仇敌的两个儿子;朱莉在误解中憔悴而死;费德里哥糊里糊涂上了天堂……“死”似乎成了梅里美小说人物的宿命, 似乎只有死才能将其生命挥洒到极致。细细考究, 小说主人公的死又各不相同, 以下将通过文本分析详细阐释梅里美的生命观。

一.追求超越都市文明生活的个人自由

梅里美在《嘉尔曼》中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由的颂扬。他借嘉尔曼这一人物形象阐释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 他把自己心中对自由的追求形象化。嘉尔曼渴望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 她唯一的追求是绝对自由, 她是自由的象征。《嘉尔曼》创作于1845年, 当时法国已确立了资本阶级的统治,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被金钱所主宰, 一切都商品化了,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人处于都市文明生活中, 丧失了高尚的理想与生活的激情, 虚伪狡诈, 庸庸碌碌。富于浪漫气质、充满正义感的梅里美倍感压抑, 它通过嘉尔曼这一形象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向束缚个性、扼杀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抗议。

嘉尔曼是真正自由的, 她是自己的主人, 灵魂深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奴性。她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洒脱不羁的个性、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观, 它是自由的象征。嘉尔曼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的限制:“人家要干涉我做什么事, 我马上就做!”当她在一女工脸上用刀划了X型的十字, 士兵将其押往监狱时, 她引诱何塞, 终于脱身, 过后以身相许算是还债。嘉尔曼的丈夫坐牢, 她虽然并不爱这个独眼龙, 还是引诱御医救出了他。在他们这些人看来, 自由比什么都宝贵, 为了少坐一天牢, 他们会把整个城市都烧掉。

嘉尔曼的自由甚至到了一种没有贞操观念的程度, 她的两性关系混乱, 有时为了诱人上当, 有时为了探测情报。她给许多人当过情妇, 与此同时她竟有一个丈夫, 但是她并不忠于他, 得知丈夫被何塞杀死的消息也没有悲痛。当何塞打算放弃强盗生活, 到美洲过正常人的、幸福安宁的家庭生活时, 她坚决拒绝, 并因此开始鄙视对方。她说:“我要的是自由,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几千年来, 爱情、婚姻、家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多少人将其视为最高的理想, 为之而生, 为之而死。嘉尔曼却把爱情、婚姻、家庭看作是无形的牢笼, 对人的束缚, 对自由的扼杀, 至死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在小说的结尾, 何塞逼迫嘉尔曼到美洲去, 她必须在死亡和自由之间做出选择, 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 她说:“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她舍弃了有限的生命, 拥有的是无限的自由, 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在世界文学史上, 出现过许多强盗形象, 可是他们当强盗是被逼上梁山的, 如果社会公正、合理, 他们本不该做强盗, 而嘉尔曼是自觉、自愿的, 如果她洗手不干, 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生活, 进入上流社会, 可她偏偏与社会作对, 甚至想把财主老爷的乐园统统砸光。嘉尔曼彻底否定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 她永远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良民。

在嘉尔曼看来, 社会有形的国家机器、无形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爱情婚姻家庭都是对自我的束缚。她不能容忍公正的法律, 也不能容忍不公正的法律;她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也反抗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她照样感到窒息。何塞拔出刀子时, 她不但没有求饶, 反而把对方给自己的定情戒指丢在地上, 大声说:“不!不!不!”。嘉尔曼对现实永远说“不”, 她是一个自由的精灵。自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 梅里美不过是借嘉尔曼这一形象阐释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 把心中的自由理想形象化。

二.肯定原始人性的张力

梅里美兴趣广泛, 涉猎颇多, 举凡历史、哲学、考古甚至星相学, 都有很深的造诣, 并精通多种语言如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此外, 对吉普赛语、立陶宛语也有研究。这些便利了他对那些蛮荒边远地带的研究。1834年, 他被任命为历史文物考察官, 这一职务给他提供了周游列国、广泛接触各地风土人情的机会, 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多出现一些流浪者、土著民等社会边缘人物形象。1839年, 梅里美与好友司汤达联袂同游科西嘉。这个地方的岛屿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原属意大利, 1768年割让与法国。但当地居民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爱好研究和猎奇的梅里美像探险者进入神秘而未开垦的处女地一样, 收集资料, 塑造了淳朴粗豪的大自然的女儿——高龙巴。梅里美笔下的许多人物就处于原始荒蛮的环境中,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化外之民。

文学形象往往是作家思想的具象。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往往体现出他的审美指向。梅里美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与文明社会对立、具有原始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嘉尔曼、高龙巴、马铁奥、塔曼戈等。这些形象共同体现了梅里美独特的生命价值取向, 即用非道德的审美眼光来发觉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原始人性, 力图呼唤现代人性的觉醒, 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高龙巴, 一个有勇有谋的科西嘉少女, 毫无文明社会小姐的矫揉造作, 率真、热情、果决、对敌人恨即恨得痛彻骨髓, 对亲人爱则爱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又诡计多端, 为了复仇, 她毫不心慈手软,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是一朵典型的原始生命之野花, 释放着原始生命的活力。嘉尔曼, 一个野性十足的女子, 她敢作敢为、狂放不羁的性格使她放射出原始人性的光彩。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原始人性的本色, 爱时极爱, 恨时极恨, 绝不曲意逢迎, 也绝不违心求生, 她大喊:“你的要求, 我办不到, 我已经不爱你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 充满原始野性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格的尊严。在这两个近乎远离人类文明的人物形象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高龙巴虽语言粗野, 行为残忍, 但较之文明社会贵族小姐的循规蹈矩、温文儒雅, 更多地闪耀了人性本色的光芒。她真诚无伪地为家族荣誉而周密地实施着复仇计划, 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嘉尔曼则更为狂放不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完全随个人意志而活, 那种饱蕴蛮荒气息的生命存在状态, 使人们真切地感到一种人性的威严, 一种生命的庄严和无拘无束, 是对自由人性的一种张扬。与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道德压抑下生命日益萎缩的人相比, 他们显然表现出的是一种强健而富于冲击性的生命活力。

同时, 梅里美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是一种非道德的原始生命观。高龙巴和嘉尔曼是无法用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们的那种原始野性无法与文明社会兼容, 他们始终处于非道德的范畴, 游离于道德的边缘。19世纪上半叶, 欧洲许多文学家面对世态炎凉, 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 从社会进步、个性解放乃至审美需求等角度对世俗道德及社会秩序进行深刻反思。而梅里美表现出对于原始事物的浓厚兴趣, 以及一种对于比当时道德所载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更加热烈的生活方式的渴望。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道德秩序日趋苛细, 必然会构成对人性的束缚。因此要摆脱这种束缚就需要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废弃为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 因此他把眼光转向化外之地。这种思想意识使他塑造了带有浓厚野性色彩的艺术形象如嘉尔曼, 她的思想性格、所作所为全然无法用世俗伦理道德来衡量。高龙巴的复仇方式在巴黎上层人士甚至是她的哥哥看来都是极其地野蛮和残忍, 他们无法接受他的方式。

三.完成对死的解构与超越

翻看梅里美的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 大部分都涉及到死亡主题, 人物总是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马铁奥大义灭亲》中马铁奥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嘉尔曼》女主角被情夫何塞所杀, 《高龙巴》何塞手刃仇敌, 《一盘双六棋》中罗热上尉拒绝投降自沉海底, 《阴差阳错》中朱莉在误会中憔悴而死……所有这些作品都将人物的死亡暴露无遗。以下通过他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来分析他对死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对死亡的解构。

(一) 永恒来战胜死亡。

《马铁奥大义灭亲》中马铁奥是科西嘉岛上一个强悍粗犷的山民, 以重义守信而闻名乡里。有一天他的儿子福尔图纳托为了一块银表而出卖了一个有求于他的强盗, 使他的家族背上了贪财失信的骂名, 为了保全信义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嘉尔曼》中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强盗为了自由而拒绝与情人过安定的日子, 最终被情人所杀。这两篇小说看似毫无联系, 其实都提出了同一个主题即为维护精神信仰的永恒而死。

按照通常的观点, 人会遵从生命本能抗拒死亡, 这种从生命本能出发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及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 反过来又会促使人们对生命更加关注、依恋和尊重。同时, 对于不朽的渴望也是人们抗拒死亡的一条最根本的精神途径, 它是人类在各个时期普遍具有的深层心理冲动和理念信仰。作为一位对人类生命有独特思考的作家, 梅里美领悟到人类可以通过获得精神的不朽与永恒达到抗拒死亡的可能。在他看来, 生命固然可贵, 但人活着还有比生命更值得去维护、更长久永恒的东西, 那就是“自由”“信义”等精神追求。而人类为了精神信仰即使不得不选择死亡, 生命却也因此获得了不朽。马铁奥为了“信义”就必须以死亡来惩戒自己唯一的儿子。唯有这样才能维护精神信仰的永恒, 实现自由对死亡的最后胜利。

(二)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终结, 并不可怕。

在《费德里哥》中主人公完全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他所追求的只是没有阴影的快乐生活。费德里哥并不怕死, 连续两次戏弄死神, 享受了三生的幸福。他不怕地狱, 通过赌牌戏弄了地狱之神, 还救出了十二个受害者的灵魂;他也不爱天堂, 像对待普通朋友那样对待上帝, 当上帝给他三个恩典时他没有像圣彼得那样满脑子想的都是进天堂。他想到的还是赌牌赢钱, 喝酒享受生活等一些现实的俗事。可以说在《费德里哥》中, 梅里美宣扬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死亡观: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自然终结, 并非多么可怕的事, 人不必整天对死亡感到恐惧。人们与其想着如何逃避死亡, 还不如享受现实的生活。尤其不可思议的是, 费德里哥居然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天堂。但对他来说, 天堂也不过如此, 也就是他现实生活的继续, 天堂对他来讲与人间并无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 死亡又有什么可怕呢?我们又何必想尽办法来逃避死亡呢?显然, 从中可以看出梅里美已经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三) 死亡的无意义。

在《阴差阳错》中女主人公朱莉的死并未得到达西的迟来的爱情、终身的悔恨和思恋。死亡的来临只是让她声嘶力竭地发出悲哀的感叹“他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梅里美在小说的结尾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死亡并没有消除朱莉与达西之间的误会, 让他们真正了解彼此的感情, 反而加重了达西对朱莉的误会, 使得他永远把它定性为“卖弄风情的女人”, 并很快与别的女人结了婚。可以说, 朱莉的死对他们的感情毫无意义。在别的作家那里对死亡都赋予了神圣的价值, 但在梅里美这里却毫无意义, 完成了对死亡的一种解构。他冷眼旁观了朱莉之死的毫无价值, 既不能给她带来达西的爱情和灵魂的解脱, 也不能唤醒达西已经麻木的心灵。

以上三种对死亡的处理方式, 体现了梅里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体验。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作家逐渐完成了对死的一种解构与超越,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思想的发展:从最初的对死亡的抗拒到对于死亡的超越的可能, 再到对死亡无意义的冷静思考。

参考文献

[1]孙莹胡蕾蕾.生与死的对决——梅里美对死亡的复杂认识[J].名作欣赏2005 (5) .

[2]李满.原始生命的精灵——梅里美《卡门》的文化意蕴之阐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 (2) .

[3]丛松.自由不羁的精灵——论嘉尔曼的形象[J].集宁师专学院1999 (7) .

3.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生命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重,正在演变成沉重的“教育门”。连续发生的青少年极端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各地时有发生学生服毒、跳楼等自杀案例,让人扼腕痛心。

中小学生由于缺少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和对死亡本身的感知,导致严重后果。如果我们认真反思日常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就会发现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都忽视了最本质的教育问题——热爱生命的教育,而这应当是教育的核心。正因为缺乏对生命价值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中小学生在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不堪重负,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因此,生命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的人生必修课。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音乐学科是滋养、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尝试着以音乐本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与传递学生真实的情感,滋养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学生在音乐这块沃土上感悟生活、珍爱生命。

一、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需要找到渗透点和融合点,而,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里都以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歌曲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和人情美。

有些歌曲能够直接体现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歌曲《大鹿》、《一对好朋友》是要小朋友们懂得学会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小乌鸦爱妈妈》通过学习歌曲,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一片孝心,让学生知道应该感激和报答长辈的关爱,从而学会尊敬老人,敬畏生命;《龟兔赛跑》让学生知道嘲笑他人,骄傲自大都是不好的品德,谦虚、友爱以及顽强的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劳动最光荣》则让小朋友明白劳动者是最美的,人的生命能创造价值等道理。对于这样的歌曲,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渗透生命教育。如欣赏曲《龟兔赛跑》,这首歌曲本身就是参照符合中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创编的,有情节也有鲜明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故事,然后以此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表演故事,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对应的生命教育,从而健康成长

二、引入生活情境,开展生命教育

教师应将生命教育渗透在教学环节和生活的细节之中,让音乐艺术与学生成长的经历及生命体验交融,让学生从音乐情感中体会人类的丰富情感,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中。

在母亲节那天的音乐课上,我以“谁给妈妈洗过脚”的问题导入,学生们都面露疑惑,无人回答。我就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深情的旋律诉说着妈妈的辛劳,学生震撼的表情,凝重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明白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为了我们的成长甘愿付出一切,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而努力学习,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后的回报。

三、提炼生活素材,渗透生命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从大自然和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精选 “生活素材”, 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同。

在学习《春天在哪里》这首经典歌曲时,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了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让学生说说春天有什么植物发芽了,生长了,有什么动物开始活动了,然后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感受春天里生命的活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情感体验、并进一步感受了自然界生命的奇妙之处;体会着自然界小生命的成长,激发起情感共鸣,使学生懂得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也有生命,我们要爱护它们,更加热爱生活与大自然。音乐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这也就渗透了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

在学习《阳光牵着我的手》一课时,我把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同《阳光牵着我的手》音乐合成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当把音乐和照片整合在一起时,同学们会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首歌曲本身就是一首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我想通过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活动照片,把学生带到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同时,又和校园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更加触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欣赏后,我又向学生提问“如何做一个快乐的阳光少年?”,学生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学效果也说明了此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快乐的成长。

四、融入舞蹈,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

舞蹈与音乐是一对不可分割的伴侣,在音乐课中融入舞蹈,让学生体会快乐的音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生命。在学习《青春舞曲》时,我先跳了一段新疆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边学唱,边跳舞,在欢快的节奏中,学生活力四射,激情澎湃,尽情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还讲不出什么深刻的感受,但从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他们会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五、要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作为音乐教师,应保护好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关爱,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音乐课成为生命自由成长的天地。

4.小学四年级作文:生命 生命 篇四

春回大地,几场春雨过后,在绿荫小道旁、在崇山峻岭的山谷上,小草的身影到处可见。我喜欢看小草嫩绿嫩绿的,清晨小草的身上有小小的露珠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好看,就像镶嵌在地球身上的项链一样闪闪发亮。我喜欢小草,就是喜欢哪一棵棵小草连成一片的绿色——浅绿、深绿、碧绿……这是草的颜色。我喜欢小草,我还喜欢他哪与世无争的性格与他具有没没无闻奉献的高尚品德,他没有鲜花哪样艳媚引人注目、他更没有大树那样的伟岸挺立而甘当小人物,但又不失于奉献,小草用他小小的身躯把仅有的一点点的绿全部献给大地。

我更喜欢小草赋有那顽强的生命力,一场春雨过后他就慢慢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年四季生生不息,当人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有谁又会留意小草给大地带来的绿呢?它无声无息在奉献着,有时人们常常不经意把他踩在脚下,来年他又长出新芽。不论在陆地、在山川、在沙漠上他不为烈日所枯萎,不为大风暴雨所倔服而挺立,总是默默地感谢孕育着它的泥土,小草他蕴藏着无比独特的美,这不由使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他真如歌里唱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从不寂寞,从不烦恼……,默默地为鲜花点缀着,为大地铺上绿色的地衣,小草是绿色海洋中的一滴,愿为别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广袤的大地有了他,色彩显得更绚丽。

小草之坚韧,顽强,我用小草精神时刻勉励自己,若在逆境中,也要学会乐观. “大风起,它摇了一摇,风停了,它又挺直腰….诗人们赞颂梅的凌寒独放,牡丹的雍容华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却要赞颂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小草,无名的小草,坚强的小草,自强不息的小草。它的身上有一种生命的绿色。

5.论生命小学作文 篇五

《生命 生命》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的过程,香瓜子顽强生长和静听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三件事,说明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想到了: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出无限生命价值。

杏林子在12岁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病是无药可治,患者在死亡前只有疼痛和绝望。不过,她十分坚强,经历过五种痛:小痛,中痛,大痛,巨痛,狂痛,但她还坚持写作,完成了四十一部作品,有小说,传记,等,加起来有几百万字。她被评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她的传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6.论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篇六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企业

一、引言

企业要发展, 企业就要进步, 铸造百年企业, 是我们建筑人努力的目标。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基础,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没有标准化的施工工地、没有过硬的工程质量, 在建筑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特别在建筑工程招投标充分实施的今天, 工程质量是企业拿到工程项目的门票之一。因此, 把“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意识”融入建筑, 视工程质量为生命, 不断地创出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 是我们土木人所力争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把建筑人的生命意识融入到建筑的生命中去, 才能使企业常青。

二、工程质量———企业的命脉

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影响施工质量有方方面面的因素,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来说, 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当务之急。

(一) 组建项目经理部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建筑工程涉及面广,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 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 其工程人性化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 搞好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工程质量的关键。

1. 组建项目经理部

施工企业在接到建筑工程施工任务后, 要及时成立工程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由施工经验丰富的建造师担任, 要求政治素质强, 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 规划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 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 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 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作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 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作出详细规划, 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 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 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 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3. 制定制度和规范

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及时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和规范, 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审批、督促和效果考核。

4. 选用优秀人才

经理要选择精通土木工程专业、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人才进入项目经理部, 组成项目经理班子。项目经理必须做好施工项目组织设计工作。

(二)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 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之所以能工程项目承担责任, 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1. 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 (法人代表) 之间签订目标责任制

项目经理产生后, 要与企业经理就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这种责任书是项目经理的“任职目标”, 是对施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及项目经理部建立、解体和善后处理期间重大问题的办理而事先形成的具有企业法规性的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效益、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成本降低率、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要求等。

2. 项目经理部与本部其他人员之间签订管理目标责任制

项目经理在实行个人负责制的过程中, 还必须按“管理的幅度”和“能位匹配”的原则, 将“一人负责”转变为“人人尽职尽责”, 在内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分工负责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 明确每一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 将岗位职责具体化、规范化, 将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规定清楚, 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将企业横向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三) 做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做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 在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 重点要做好工程现场管理。

工程质量是由建筑工人所创造的, 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 牢牢树立“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的思想, 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 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

三、把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意识融入建筑

把“生命意识”融入建筑, 视工程质量为生命, 不断地创出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把建筑人的生命意识融入到建筑的生命中去, 集中体现了建筑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怎样才能使每个人都怀有对企业的生命意识呢?不同企业各有千秋, 但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 树诚信企业

1. 市场行为的诚信

企业的诚信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还集中体现在市场的行为上。项目经理是战斗在市场一线的主要力量, 他们是市场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项目经理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诚信度。因此, 应十分重视加强对项目经理的管理, 从制度上保证项目尽力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政府的各项规定开展市场活动。

2.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建筑企业又一项重要的诚信建设项目, 它牵涉到民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 也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神经。为了给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各企业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种“文明现场、生活保障”的竞赛。2005年全国共有15家建设集团建筑企业被授予优胜企业或优胜项目部, 15个工地被授予“文明现场、生活保障”先进工地称号, 文明化工地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领域。

(二) 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建设大品牌

在长期的建筑经验的积累中, 我们深深领悟到:想要在残酷的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的建设是一种长期战略。要有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首先必须做大做强。鉴于此, 首先应该实施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是力抓市场经营, 主攻高、大、难、新项目;二是通过资本运作, 有选择地并购各地的优势企业, 以资本换市场, 通过资本的控制来扩大市场。企业赢利的提高带动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企业品牌迅速提升, 其资本经营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检验。其次是统一标识, 规范管理。此外, 还要落实创优夺杯目标责任制。公司要在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上, 指定创优质工程的激励机制, 分别对创鲁班奖、省级优质工程奖、地市级优质工程奖和各级标化工地, 实施严格的奖励细则, 从而切实推进企业的品牌建设。

(三) 善待民工就是善待自己

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建设企业自上而下长期形成了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机制与管理习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 建筑工地必须有大量的民工, 而民工问题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因此, 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对民工的人性化管理。“善待民工就是善待自己”已经成为各建筑企业的共识。在日常管理中, 应努力做到“关心下属、关爱员工, 体察民工、亲近民工”, 让大家有“公司就是我的家”的感觉。为了丰富民工生活, 还应该在传统节日里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在高温季节下基层慰问一线员工, 并把慰问品发放到工作在高温第一线的工人手里;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把民工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推广。

在工地上挂“建筑民工维权告示牌”, 告示牌中注明项目负责人、投诉电话等内容, 把对民工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使广大民工深深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在日常的建设中, 在建筑工地的施工中, 必须用生命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由建筑工人所创造的, 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我们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建筑工人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 “把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意识”融入建筑, 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 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 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创造优秀的建筑施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施工经营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张岳东.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7.论山水写生的精神生命 篇七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68-02

中国画的精神性决定了写生的方法与西方的对景写生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的“再现”与中国的“表现”根本区别是精神的主导与生命的升华,是代山川而言,是作者游与记的观察和领悟,是把客观世界升华为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只有如此,山水画的写生才具备东方美学的特征和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

一、师造化是山水画写生的母体

古人曰: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这即召示了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建立的对象化的一种理想关系。而山水画则是这种关系最形象的阐释,也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最含蓄、最深情的讴歌方式。在山水画渐趋成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指导画家观察取象、传移摹写,从而达到生命与环境的交流,人与自然的融合。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通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这种被今人称为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把人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交融上升为“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此处之“道”即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或法则,或者说是以“处下”、“不净”、“无为”等“任其自然”之特征揭示的事物和谐发展之理。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万物之奥。”庄子说:“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到万物之理。” “道”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理”可因物而见,故道亦依理而行。毫不例外,山水画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形象的“代言人”。宗炳“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表现方法已经把自然山水通过“师造化”而人格化了,或者说把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应以极其浪漫、自由的方式,自觉地引入“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的境界。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以极尽忘我的精神体察四时,与山水神交对话,他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自然,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要求山水画表现“幽情美趣”和“林泉高致”,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他主张山水画创作要师法传统、师法自然,他说:“欲奈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绝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他身体力行师法自然造化,化自然山水为胸中丘壑,“三远”理论便是他对自然造化了然于心之后的重要创见,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启发作用是巨大的。

同样,注重师自然造化的五代大画家荆浩隐居洪谷,沐浴山泉,修身养性,仰观俯察,感悟四时,著书立说,作《笔法记》,写生数万本,开宗作祖。其后的关仝、李成、范宽皆学出荆浩,成就了北方山水画派“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的业绩。明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近当代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无一不重视写生。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山水画源于自然之景,写生则是遵循“师造化”的最基本途径,是每位画家“浴天地之道”、“发自然精魂”、“搜妙创真”的不二法门。

二、写意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灵魂

山水写生是作者(主体)与自然景观(客体)之间的感知与交流,即物、我互化的过程,是生命与环境交流的过程,是“胸中造化吐舞于笔端的过程,是将自然山水转化为山水画”的过程,借以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环境所在。宗炳“万趣融其神思”,道出了山水画中无穷的景致之灵和自己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们无限的感受与遐想。南陈姚最《续画品》明确提出:“立万象与胸怀。”要求作画时所写并非客观物象,而是“胸怀”。这立“万象”于“胸怀”,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此说已将山水画由产生之初描摹对象的“写形”提高到了“写心”的高级阶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进步。宋元画家所谓“画乃心印”,明人所谓“丘壑内营”,清人所谓“画者,从余心者也”,悉皆由此发展而来。

西方绘画从模仿说的角度而言是把艺术看成主体对客体的描摹,为求逼真,把色彩、空间、比例、透视按科学方式发挥至极致,是自然美的再现。而中国式的天人、心物关系学说造就的“意”、“象”、“神”、“韵”、“笔情墨趣”、“似与不似”等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传统。

可以肯定地说,从美学要求到图式技法,山水写生都和山水画创作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时是完全一致、难论区别的。山水写生不仅是对美感的储备、创作素材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师造化”和大自然相沟通、相映发,“融万趣于神思”,通过“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般的会悟,而达到“外思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如此,画中的“象”已不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自然景象,而是被作者情化了的意中之象,因而山水写生所传达的意境依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由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作者或观者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应,并能让人直观、亲切地感受到真、善、美的情感陶冶,使得山水写生有着同其他科目的写生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何为山水写生之“境”?“境”依辞典解释为“疆界”、“境地”、“境域”。山水写生讲境界是指作者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绝非简单的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通过静观默察,寻找自然和心灵的契合点,再进一步地感悟,发现其中最典型、最动人、最富有生机的美。“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不过两三枝”是这种审美过程的真实写照,也谓之“共鸣”。之后形象的确立、位置的经营、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把握均从属于主题,即为达到某种境界而用的“法”。石涛的“我有我法”,乃自我精神统帅下的“法”,是用极富个性的“法”来营造极富个性的“境”。如此,山水写生创造的境界体现的是作者的精神境界,一幅好的写生作品应是作者的心性、情感、智慧、意志、理想、欲念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是作者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的结晶。

三、写生命是山水画写生的升华

古代汉语中“生”与生命有关:“生”既指植物的生命,又指动物和人的生命,“生”是相对于死而言的,“生”即是活脱脱的存在。《易传》谓“天地之大德日生”。这是中国哲学对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天地的精神就是不断化生生命,创造生命是宇宙最崇高的德操。“万物唯生”,这里说的“生”已不是具体的自然生命,而是超越自然的天地创造精神。古代中国人的唯生思想认为“万物有生”,天地万物无不充满昂然不息之生命。人为天地之心,人的文化创造应效法天地。吸纳宇宙创生之元阳精气、明其心、朗其意,以我之心性合万物之性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中国人通过艺术体味人生,成就哲学智慧,这一文化特点决定了哲学之生命精神必然会延伸到艺术领域,或者说在艺术中才能充分体现这种精神。生既为万物之性,亦即艺术之性。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感觉和体验,所以表现生命顺理成章地成了山水写生的重要旨归。

古代山水画论强调: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水之神。宗炳把顾恺之的“传神论”拓展到山水画中,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在《明佛论》中言:“若使形生则神立,形死则神死,则宜形残神毁,形病神困。”比宗炳稍晚的王微则更直接地说:“本乎形者融灵。”此处的“神”、“灵”,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写生中对生命感的追求可以用生机、生趣、天趣来概括,简言之就是把画画活,使一草一木相吸相携,映照顾盼,生机勃发;一山一水相依相映,刚柔相济,动静互生。

清代画家戴熙说:“画于生机,刻意求之,转工转远,眼前地方宽一步,则生趣即定,生机自畅耳。”这种追求生命的精神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贯精神,也是山水写生必须恪守的精神。所写之景与客观之景像与不像无关大局,要紧的是画得是否活泼、是否传神、是否有生命。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中国画家自古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世界,雪月风花、鱼跃鸟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切欣欣然涌动其向,无不充溢着活泼的生命,“万物有生论”才得以诗意化地体现在山水画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景作画,还是目识心记,无论是笔墨语言的传达,还是其他手法的表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不朽的精神生命。

[参考文献]

[1]王小录.人与自然的观照——谈中国山水画的写生精神[J] .美与时代,2011,(4).

[2]曹永林.天人合一与古代中国画创作[J].国画家,2010,(1).

[3]李昌舒.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何广庆,王鑫.浅析中国历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

[5]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J].中国文学研究,2003,(3).

[6]郑晓芳.老庄之“道”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1).

[7]大土三阳.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J].文艺争鸣,2010,(4).

[8]郭愉勤.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作用——以桂林山水画创作为例[J].文艺争鸣,2010,(4).

[9]王玲娟.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D].东南大学,2006.

[10]张丹.试论中国山水画水墨写生[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1]文华宝.画为心印[D].中国美术学院,2009.

8.感悟生命小学作文 篇八

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高雅的;生命是珍贵的,这是我对生命见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伟大生命的见解——雷锋,他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生命还在延续,他的鲜血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他的精神烙在了我们心中,多么高尚的生命啊!吴孟超便是这生命的延续者。

在医院那长长的走廊里,时常走过一个瘦弱的背影,那背影并不好看,相反,那背影是如此的沧桑,那便是吴孟超的背影。这个兢兢业业,勤勉的老医生,是永恒的雷锋,一天不下三次手术室的出入,坚守在他自己的阵地上六十年,与肝癌拼搏到老,他的生命中只有一个信念:为患者服务!他不浪费患者的一分钱。在手术台上,患者的生命便是他的生命,他会全力以赴,救死扶伤。待患者康复以后,他让患者的生命快乐,让患者的生命活泼。他的生命就是高尚的!他将他的生命献给了医学,献给了人民。在生命的最终——风烛残年之时,他希望有一天,他的生命会在手术台上消逝·。

生命就要是这样的,生命不在于奢华与流光溢彩,而在于默默无闻的奉献,将生命献给人民,献给事业,献给国家。这,才是完美的生命,才是高尚的生命,才是永恒的生命!

9.感悟生命小学作文 篇九

蜡烛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可在我的心目中,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么的高尚啊!在燃烧的那一刻,它那晶莹,美玉般的躯体在慢慢地融溶化,它那橘黄的火苗,发出微光,一点温暖,那是燃烧的蜡烛,尽最大的努力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它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身体越来越小,在生命结束的那一霎那,还在挣扎着做最后的一次努力,终于熄灭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从它点燃的那一刻起,就用自己的生命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都用上了电灯,几乎把蜡烛给忘了,可是一旦停了电,人们就想起它,翻到衣柜里找到它,点亮它,默默无闻的蜡烛毫无怨言地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在烛光下读书的人们,还能感到一丝温暖!

想着,想着,仿佛有一个小小的烛光在我们的心里燃烧着,越来越明亮。

10.论生命小学作文 篇十

老子;庄子;生命哲学

【作者简介】陈宏宏(1978—)女,湖北郧县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布依族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阐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值甚至生命的超越,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能让我们大学生以独特的眼光正确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1.生命产生的根源——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提出了“道”作为最高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同时它还是统领和支配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同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可见,道家用“道”这个抽象的东西来解释万物,包括生命的本源。

2.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2.1生命的价值——重人贵生

在老庄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执著,不断地超越。因此,要重视人,珍惜个人生命,懂得享受生活。尤其谈到死生的问题,老庄都以一种很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无所畏惧。“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意思是说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庄子也提出了“齐生死,顺自然”理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与死皆属自然本来的同一完整过程,死是生之回归,生命是前生命和后生命为一完整的宇宙过程,所以不需要怕死。这里要人们以理性的思辩,认识“道”的永恒存在,当心与“道”相一致时就参透了人的生死大关,无所畏惧,从而能过上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2.2生命的本质——质朴纯真

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然那里而来,纯真质朴,天真烂漫,没有人为的造作,如婴儿一般,也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了。庄子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即人的本性就是生命的本来样子,素朴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知识技巧,更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智慧心机,更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束缚和忌讳,这种自由是天纵的自由,就如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样。不失掉生命的本来样子,就是人类应当走的正确的道路。老庄对生命中质朴纯真的本性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主张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也让我们对于生命中心机智巧的状态同自然状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2.3生命修养——宁静超脱

人生修养,是人类自己改造自己,以提高人类自身素质、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有意识的道德活动。老庄强调人的宁静和超脱之境。道是世界万物的法则,是人生的惟一指导。因此,人生修养应该“惟道是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老子强调退而自保、完心尽性来消除社会的种种恶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

为了与自然为一,庄子又提出了“心斋”、“坐忘”等休养手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需。需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能使心虚,无存一物,就是“忘”却一切,从而达到与道德融为一体:“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庄子·大宗师》)道家的这套修养理论很讲究内在素质的培养,指导人们如何去掉在世俗中沾染上的习气和一切小聪明,如何生活得飘逸洒脱、逍遥自在,如何与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理论对于完善人格是必要的。

2.4生命中完美的人格形态——圣人

老子将生命中的完美人格称之为“圣人”或者“真人”。圣人完全要符合道的本质特性,真实无伪,虚静无为,自然而然。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最平凡、最朴素的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何谓“真人”?在庄子看来,所谓“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老庄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是完美、自由的境界,每一个生活在俗世、现实中的人,除了去追求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外,应该有人最本真的一面,也应该使人的内心保持着那份纯净。

3.老庄生命之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也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迷惘、苦苦挣扎的困境之中。近来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等事件屡见不鲜。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2010年药家鑫杀人事件等等,这些个案虽不足以反映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普遍态度,但也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大学生生命观的脆弱性。在青年大学生处于求知识、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即将踏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理性而成熟地对待生命,会酿成种种悲剧。老庄生命哲学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3.1珍惜生命

生命具有存在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首先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看来,金钱、名利、权势、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庄子认为世俗之人用宝贵的生命和自由来换取功名利禄,这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是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终为身外物所役使而不得解脱。这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人称为“倒置之民”。

按照儒家的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成长,沥尽了父母的心血。我们要带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属于社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懂得爱惜别人的生命。

3.2珍爱生命

生命是强韧的,它能创造出无数的奇迹,同时又是脆弱的,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疾病暴发,又可以把人带向死亡。佛家说:人生如苦海,要经历种种的磨难,才会获得成功。人们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没有认清生命和生活的区别,往往把生活的挫折、痛苦的感受视为生命的全部,一旦生活不如意,就妄自用结束生命的形式来解决,而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理智的。老庄则以一种比较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处事原则上,提倡守柔、处下,在生活中我们不必那么极端,在人世繁华中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让自己保留一个纯洁、宁静的空间。守柔、不争的人生态度,却也让自己活得自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老子》八章)就是说,上德之人好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其功,立身处世如同水一样居卑却安于谦下,心如水一样清明,处世如同水滋润万物一样无私心。

另外,老子特别告诫人们应当“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有常常保持“知足”的心境,不走极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守护着生命的本真,守护着“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3.3注重生命中对美的追求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是人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会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什么是美?先秦道家以顺自然为德,也以顺自然、合自然为美。他们认为人为的礼乐是违反自然的,因而也谈不上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老子》十二章)过多对私欲的追求会蒙蔽人的五官,污染人的心灵,损害人生。因此,他反对支配人、牺牲个体生命自由的美。相反,肯定和追求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素朴自然之美,个体生命自由的美。

庄子进一步否定了世俗中通行的美丑标准,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毛嫱丽姬与东施无盐的美丑并无两样,并且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的个体的自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最后达到“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天道》)老庄对美的理解极为深刻,给人以回味启迪,欣赏美、追求内在美、精神美,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在美的意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欢乐,心存感激过好每一天,每一天也都过得鲜活生动,善于享受生命,注重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上的那份自由使得我们更能豁达地对待人世间的纷扰,远离失落、恐惧、焦虑与抑郁。

当然,老庄生命哲学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庄哲学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智慧。以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以及重生养生的修养理论,指导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这样的指导是极为高明的。参透他们生命哲学的精髓,以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使他们能以理性、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困难,快乐地活着。

参考文献

[1]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2]魏英敏主编.王泽应副主编.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上一篇:十大亮点工作下一篇:展台布置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