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2024-07-07

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共11篇)

1.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一

01白杨礼赞

02差别

03丑石

04达瑞的故事

05第一场雪

06读书人是幸福人

07二十美金的价值

08繁星

09风筝畅想曲

10父亲的爱

11国家荣誉

12海淀仲夏夜

13海洋与生命

14和时间赛跑

15胡适的白话电报

16火光

17济南的冬天

18家乡的桥

19坚守你的高贵

20金子

21捐诚

22可爱的小鸟

23课不能停

24莲花和樱花

25绿

26落花生

27麻雀

28迷途笛音

29莫高窟

30牡丹的拒绝

31“能吞能吐”的森林

32朋友和其他

33散步

34神秘的“无底洞”

35世间最美的坟墓

36苏州园林

37态度创造快乐

38泰山极顶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40提醒幸福

41天才的造就

42我的母亲独一无二

43我的信念

44我为什么当教师

45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46喜悦

47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48鸟的天堂

49野草

50一分钟

2.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二

一、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的重要意义

普通话声调是语音面貌的重要体现, 掌握声调的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通话朗读的规范程度, 掌握声调表现技巧就等于掌握了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关键。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调的作用远在声母、韵母之上, 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居于主导地位。普通话语音系统中, 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2个声母, 韵母有39个, 声调只有4个, 声调在朗读中的出现频率较声母和韵母要高得多。由此可见, 掌握普通话的声调表现技巧对于迅速改变语音面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朗读中常见的声调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1. 把“甲”读成“乙”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普通话声调掌握不准确。例如:

呆板 (dāibǎn) 误读成呆板 (dǎibǎn)

门框 (ménkuàng) 误读成门框 (ménkuāng)

姓王 (xìngwáng) 误读成姓望 (xìngwàng)

号召 (hàozhào) 误读成号召 (hàozhāo)

姓陆 (xìnglù) 误读成姓卢 (xìnglú)

不妨 (bùfáng) 误读成不方 (bùfāng)

围绕 (wéirào) 误读成围绕 (wéirǎo)

“强逼” (qiǎngbī) 误读成强逼 (qiángbī)

蘑菇 (mógu) 误读成蘑菇 (mógū)

比较 (bǐjiào) 误读成比较 (bǐjiǎo)

2. 调值偏低、偏高或变形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阴平偏低或不平。在重读音节中虽保持平调调形, 却读成中平调33或更低;调值读作微升调45的或读作微降调54。 (2) 阳平偏低或曲折。把阳平调值35 (高升调) 在重读音节读作低升调13或12;调值中间略带曲折, 调值大体相当于335或325。 (3) 上声开头太高或不完整。开头太高, 相当于41-或51-开头, 例如:412、512;双音节词语中第二个音节读作“半上”211。 (4) 去声降不下去或偏低。在重读音节把去声音节51调值读成53或31、21等。

3. 声调与语调不统一

无论在正常、重读和轻读的情况下, 不折不扣地把每个音节的声调都读出来, 语感极不自然。

三、掌握声调表现技巧的策略

1. 模拟音阶读准单音节的基本调值

美学家桑塔耶纳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音乐。”普通话的声调变化, 高低升降、抑扬顿挫、高音成分多而低音成分少, 增强了普通话的音乐美。朗读的声调是由音高决定的, 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 借助于音乐感, 朗读声调可以用音阶来模拟。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 中分5度, 最低为1, 最高为5, 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 (如图所示) 。但要注意, 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 音阶的升降变化是跳跃式移动的。

阴平声高而平, 发声一开始是5度, 然后维持不变, 保持一条横线, 调值为55。阴平有为其他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 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好, 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有的学生阴平读得过低或过高, 造成去声降不下来或阳平高不上去。阳平声是中升调, 开始在3度, 滑动直线上移至5, 调值为35。多数学生读不好这个调值表现为高音升不上去, 主要原因是起点太高, 声带已相当紧了, 无法再紧, 音高也就不能再升。上声是降升调, 声音由较低慢慢到最低, 再快速升高, 调值为214。读上声时主要的问题是起点高, 降不下来, 听起来感觉总是拐弯不够大, 也有的学生虽有拐弯, 但前面下降的部分太短, 后面上升的部分太长, 听起来也很别扭。读上声时应把声带放松, 使声调的起点降低, 并尽量把低音部分拖长。去声是全降调, 一开始5度, 然后下滑降到最低1度。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 调值是51。多数学生读去声时不会感到困难, 但也有少数学生声音降不下去。

因为发音是在呼吸的呼气阶段利用声门下的肺气压作为原动力来发音的, 声门下气压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语音的音高频率。读准声调要结合气息一块儿练习, 阴平平稳, 气势平均不紧张;阳平上升时气要拉住, 气弱起逐渐强, 力度要加强, 避免高音窄、挤;上声降时气稳扬时强, 去声强起到弱气通畅, 下降时气要托住, 口腔要有控制。

2. 掌握词组轻重格的变调规律

朗读时如果不折不扣地把每个音节的声、韵、调都读出来, 语感就会不自然, 甚至产生歧义。在普通话和汉语各方言中由于词义或情感表达的需要, 每个词中的各个音节有着约定俗成轻重强弱的差别, 称为词的轻重格式。双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主要表现为三种, 其一, “中重”格式, 比如:广播、革命、流水等;其二, “重中”格式, 比如:斗争、安慰、责任等;其三, “重轻”格式, 比如:学生、弟弟、萝卜等, 也就是俗称的“轻声”。由于汉语语法的结构特点, 除轻声外, 多数双音节词语备用状态下是以“中重”格式出现的。

学生掌握普通话词语轻重格式, 关键在掌握词语的意义, 语流中可根据实际语境具体判定, 并根据词组的轻重格式学会变调。读中重格式的双音节词语, 第一个音节调值的变化分别是:阴平变为44, 阳平变为34、上声变为211 (非上声前) 或24 (上声前) 、去声变为42, 第二个音节要比第一个音节重一些、长一些。例如:“科学”一词中“科”原调为“55”, “学”原调为“35”, 在词组中“科”的调值为“44”, “学”的调值仍为“35”;“南京”一词中“南”原调为“35”, “京”原调为“55”, 在词组中“南”的调值为“34”, “南”的调值仍为“55”;“老师”一词中“老”原调为“214”, “师”原调为“55”, 在词组中“老”的调值为“211”, “师”的调值仍为“55”;“领导”一词中“领”和“导””原调为“214”, 在词组中“领”的调值为“24”, “导”的调值仍为“214”;“未来”一词中“未”原调为“51”, “来”的调值为“35”, 在词组中“未”的调值为“42”, “未”的调值仍为“35”。普通话里也有不少“重轻”型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音节不仅音节变短、调域变窄, 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轻声调值。轻声音节的调值有两种形式:前面音节声调是上声时, 轻声音节的调值为44, 前面音节为上声之外的其他声调时, 轻声音节的调值为31。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也是“中中重”格式和“中重中重”格式词语较多。

3. 掌握普通话语调的变化规律

语调主要是指全句音高的升降起伏变化, 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合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 是语句音高变化的总体轮廓。朗读中声调的调形虽然可以保持基本不变, 但它的具体音阶和音域必须受总体语调格局的调节和制约。

中国传媒大学李晓华教授提出:“抑扬是构成调域的声音基础, 调域的调节要依靠抑扬的变化, 抑扬起伏的幅度大, 调域伸缩就显著, 抑扬变化的幅度小, 调域伸缩就不太显著, 声调抑扬要服从语调抑扬的调节。”赵元任先生用“小波浪跨在大波浪上面”的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声调和语调的关系, 认为小波浪与大波浪的代数和可以理解为字调的平均音高跟语调的平均音高的代数和, 而字调调形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中性的、不带明显语句重音的音节或词 (组) 处于或接近语调大波浪的浪峰 (即句首或短语首时) , 它的音阶就会随着浪峰而被抬高, 具有“高”音阶特征 (例如阴平) 的音阶就变得更高;具有“低”音阶特征 (例如上声) 的音阶就会被相对抬高。相反, 当它处于或接近语句大波浪的浪谷 (即短语末或句末) 时, 具有“高”音阶特征的音阶就会被压得低一些, 具有“低”音阶特征的音阶就会被压得更低。声调“小波浪”骑跨在语调“大波浪”上, 一方面保持着它的基本调形, 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同时又以它的音阶随着大波浪的波动而上下起伏。例如, 在短语“中央办公厅”中, 首音节“中”和末尾音节“厅”虽然都是高平调, 但前者的音阶明显高于后者的, 就是因为前者处于短语语调波浪的浪尖上, 后者却处于浪谷里。同样, 音节或词的音域变化也受这种效应的调节。虽然语句重音位置的不同会影响总体音阶的走势和改变语调的具体格局, 但不管如何改变, 语调对声调的调节规律是始终如一的。

参考文献

[1]吴宗济.汉语普通话语调的基本调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赵元任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3]林焘, 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5]吴宗济.从声调与乐律的关系提出普通话语调处理的新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43-03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家语委要求,于2010年发布《关于在全区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并确定桂林市语委办、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钦州学院、贺州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个单位为首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单位”。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语委普通话测试站是最早实施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单位之一,本人有幸多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考试的培训和测试工作,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此,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题的应试技巧的认识。

一、“命题说话”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要地位

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者的前三个测试项由计算机测评系统自动评分,而第四题“命题说话”则由考务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工作网络发送给测试员进行人工评分。与人工测试相比,前三项测试题目的优势在于评分的量化程度较高,可以更好地保证测试的信度,但不能完全反映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使测试在效度上有所欠缺。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同,只有命题说话题的测试需要应试人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是无文字凭借,应试人自主进行语言编码的语言活动,综合考查应试者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说话的流畅性等项目。可以说,命题说话是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的最直观的反映,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实现和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效度的关键。然而,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应试人需要完成从面对传统意义的交流对象——测试员到面对非传统意义的交流对象——电脑的心理转变,以及从简单的纸质化阅读到计算机操作的测试环境的转变,这造成了其焦虑度、紧张度的普遍增加。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测试内容分值最重,是培训过程中应试人最为担心和关注的题目。

二、当前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存在的部分新问题、新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在平时的测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考察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考试给应试人带来的影响,笔者曾进行过亲身体验,并请部分考生参与,用同一份试卷的命题说话题目分时段(间隔一个月左右)分别进行传统的人工测试与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实验。实验发现,虽然应试人的文化程度、应试状态、语言面貌、等级水平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计算机辅助测试时应试人的紧张、不自然等非语音因素造成的简单重复、无效语料、延时、内容机械化或雷同、停顿等问题,相比较于传统的人工测试有增多的迹象。应试人也普遍反映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会产生一定的交流心理障碍,出现了感觉不适,有孤独感、紧张感,缺少情绪鼓励。

(一)计算机辅助测试方式对应试人应试心理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命题说话”是就某一话题发表的受动式、单向谈话,虽然在人工测试时,面对两名以上的测试员会给应试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专业素质良好的测试员们在测试时往往会面带微笑,用表情、眼神甚至偶尔的双向谈话等鼓励应试人,缓解其压力。同时,如果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倾向、离题、话题难以继续等表现,或其他问题(诸如声音忽大忽小、语速过快或过慢、缺时、感情控制不当等)时,测试员还可以给予应试人适当的提示或引导,当提示或引导无效后,才按规定扣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应试人的普通话测试水平和等级的提高。

但在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的应试环境下,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应试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交流对象,没有体态语言、眼神、表情的交流和互动,没有提醒、引导和鼓励,只有电脑屏幕下方不断累积时长的计分条,这有可能导致部分应试人感到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紧张程度加剧、产生思维空白、有孤独感及无形压力增加,更容易出现缺时、无效语料、简单重复甚至离题等现象。

(二)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对应试人成绩的影响

与传统的普通话测试中以测试员听音为主、录音记录为辅的测试环境不同,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过程中,若应试人对语速、音量把握不好,会影响到录音效果;由于无人监控,应试人下意识地把玩麦克风、数据线或其他物品,过分频繁地做无意识的小动作等,都会影响到录音效果;如果测试站的硬件设备质量不高或平时维护不够,出现设备故障,也会影响录音效果,此时即使补考或重测也会对应试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机测时如果隔音效果不好,同一测试室中的应试人之间会相互干扰,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测试情绪与测试成绩。

(三)没有测试员在场的计算机辅助测试对应试人临场状态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测试由于没有测试员在场,会缺少一种约束力量,而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会使应试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错觉,出现如在网络聊天、在BBS上发帖子一般无拘无束、为所欲为的情况。一些流行语、网络语言、缩略语以及方言用语随之出现。这种过分放松的状态,也使得应试人过度地“畅所欲言”,在实际测试的语料中,一个词语或词组重复数遍,为拖延时间而将一句简单的话拖得很长,反复重复命题说话的题目等现象多有发生。更有甚者,由于过度放松,缺少监督感,有的应试人情绪过分激动,出现大笑、哭泣或哽咽等情况,缺少节制。还有少数应试人的态度极不严肃,甚至说脏话、辱骂他人等,这也会影响其考试成绩。而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尽管个别应试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但是,受到考场环境约束和测试员的引导,应试人会有所收敛。

三、针对当前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若干培训建议

如前所述,当前应试人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说话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在以往的传统人工测试中比较少见的失误现象。因此,在测试前的教学培训中,我们要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试技巧的指导。

(一)培训时引导应试人创设模拟情景,克服无对象的交流心理障碍

1?郾进行教学培训时,教师应多鼓励应试人开展“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命题说话题不仅考查了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也考验了其快速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应试人因情感交流上的缺失产生孤独感和思维空白等问题,培训教师应鼓励应试人在备考时多开展针对话题的自己设问、自行回答的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

2?郾教师可以引导应试人展开想象,假设一个交流对象,进行考前的模拟场景练习。比如:自己模仿机测环境布置一个模拟考场,对着家里的计算机、镜子、墙壁等反复练习说话,体验无人应对的说话感觉;或者将辅助测试用的计算机想象成一部有语音留言功能的电话,“命题说话”只是给自己熟悉的测试员老师留言三分钟;或者鼓励应试人像电视新闻的播音员一样,要有镜头感,想象面前坐着交流的对象(比如熟悉的朋友、同学、家人或广大听众等)。

3?郾教师应培养应试人根据话题设想不同谈话对象的能力。平时可多进行一些带有假设性的模拟练习,从克服人际交流障碍的角度出发,假设谈话对象的不同年龄、性格、身份、气质、文化水平等特征,展开不同内容的说话命题。这样的训练,会使应试人暂时性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内向、不爱与陌生人交流的心理特征,使其在心理感觉上觉得说起话来自然顺畅很多,也适当调整和放松了紧张情绪,从而言之有物,确实反映出应试人的真实的普通话水平,保证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命题说话考试的信度。

(二)帮助应试人准确把握话题情景的要素,遵循临场考试的基本原则

教学培训时,培训教师要着重引导应试人注意说话的情景、场合等要素,时刻将考试的严肃性和特殊性记在心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的话语应该符合测试考场的语言特征:注意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话语严肃,思路清晰。比如,曾有应试人在谈论“我尊敬的人”的话题时,选择了父母亲作为话题对象,由于感受真实,情感过分投入,以致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哽咽着说不下去,影响了音频材料的采集。有的应试人由于没有注意到考试这个极具严肃性的场合,在谈论一些议论性、时政性比较浓的话题时,出现偏激情绪,过分调侃或冷嘲热讽,并且运用了很多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方言俚语等,同时也因情绪过分激动而忘记了对自己的语音缺陷的关注,最终影响了说话的质量。因此,在教学培训中,教师应该提醒应试人注意考场的环境要素,遵循考试的基本原则,努力在平时的说话训练中做到认真、严肃、规范。

(三)培养应试人主动熟悉话题和分析话题的习惯,引导其理性面对考试

计算机辅助测试时,由于没有测试员作为交流的对象,应试人只能努力克服交流心理障碍,坚持做到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为避免因不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而陷入“说不下去”的困境,应试人应掌握应试技巧,提前对各类话题进行熟悉和分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测试。

1?郾要指导应试人提前熟悉题目和准确审题。测前培训的教材中列出了3O个命题,应试人应当首先熟悉话题范围,并在考前做好审题工作。审题不当,说话就会跑题、偏题、无的放矢、结构混乱。因此,在备考审题时要做到开阔思路,积极分析题旨、范围、考查侧重点等,并结合个人经历、经验、熟悉的材料,确定说话的内容、主次和角度,在尽量克服自身语音缺陷的前提下,圆满完成题目。

2?郾要引导应试人把语言考试的特殊性和技巧性记在心里。应试人应学会选择熟悉的命题和内容,在两个命题选项里尽量选择熟悉的人或事,内容材料越详细、越完整越好,以避免因材料贫乏导致“无话可说”,同时,也要学会规避因材料芜杂、过于生活化、细节化造成叙述不清、逻辑混乱。应试人还要考虑内容材料使用的主次。重要的、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材料先说、详细说,次要的材料可选择不说、少说或一带而过。应试人应做到灵活应变,说话有详有略,懂得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郾要求培养应试人不背稿并养成在备考时列写提纲的习惯。命题说话考查的重点就是“现想现说”,应试人应有两个思维:一是下边该说什么了;一是要对每一个字的语音负责。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恰恰反映了语言输出的基本过程。命题说话考试的一个“大忌”就是背稿,尽管在教学培训时我们反复强调不应使用这样的备考方式,但仍有一大批应试人认为:考前如果不事先准备好30则与相关话题对应的讲话稿,就会忐忑不安,就不算是做好了充足的考试准备,甚至是自己对考试不够重视或懒惰懈怠的表现。在不断地对培训工作进行摸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引导应试人正确认识命题说话考试的目的,养成不背稿及在备考时列写提纲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缓解应试人在考试前因十分重视命题说话题的备考而焦虑不安、无从下手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培训教师应帮助应试人学会列写提纲,给予应试人适当的列写提纲的技巧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我模拟话题训练,这样也可以帮助应试人在口语表达方面取得进步。比如:如何谋篇布局,在顺利展开话题的同时尽量保持话题的结构完整性和多样性,以扩展话题发挥的空间;如何根据不同性质的话题列不同类型的提纲。记叙类的话题提纲可以开宗明义,引入记叙的主体事件或人物,表明自己将针对话题“说什么”,然后,详细交代该事件或围绕该人物展开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最后对事件或人物本身以及其对自身的影响稍加议论。议论类的话题提纲则更像演讲,先做开场白,阐释自己对话题的理解,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摆出观点,然后进入“为什么”或“怎么样”的主体观点的分析部分,举例子或引用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重申和总结对整个话题对应的观点的理解。

4?郾要给应试人一定的语体的概念,帮助其更好地表情达意。想要更进一步地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还应该将语体的概念融入命题说话题的备考中去,这样才能使应试人置身于良好的普通话表达的心理环境中,更好、更流畅、更地道地完成三分钟的命题说话测试,这一点对身处方言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应试人尤其重要。有些话题本身已暗示了一定的话题对象和交际环境,显然对应试人的语体运用技巧提出了隐藏性的要求。比如“我尊敬的人”,一般应是亲属、长辈、名人等,那么,命题说话时的语气和语体色彩就适宜以亲切、回忆、崇敬、缅怀为基调;“我喜爱的动物”,一般涉及的叙述对象为猫、狗、熊猫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命题说话时的语体色彩就多以亲切、怜爱、赞美、深情回忆等为主。这样的语体概念在情感和特定的语流、语调上规范了口语的表达,克服了应试人尤其是方言区应试人的朗诵腔、语感生硬、不自然、不纯正的弊病。

总之,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命题说话训练应该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培训时,培训教师应引导应试人创设模拟情景,克服无对象的交流心理障碍,准确把握话题情景的要素,遵循临场考试的基本原则,培养应试人主动熟悉话题和分析话题的习惯。这样做能提高应试人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训练其语言思维,提高其语言素质,减少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环境下的不良因素影响,提高应试人的普通话测试成绩。

4.普通话考试说话题技巧 篇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后一题为说话,分值为40分,占了总分的40%。虽然考试都是从30个话题中随机抽取两个,但很多考生却毫无头绪。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后一题为说话,分值为40分,占了总分的40%。虽然考试都是从30个话题中随机抽取两个,但很多考生却毫无头绪。

1、贴近生活

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贴近生活的话题去准备(2选1,肯定是有一个是贴近生活的`)。

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就尽量不去考虑和准备。

贝考酱分析了一下,我们熟悉的大概是20个左右!

2、回忆叙述

准备这些话题时,不用刻意去背稿子,只需要将每个话题构思一遍。

考试时,用回忆的方法,像讲故事那样,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不会忘词!

3、少用书面语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使用的句式大体也是相同的。

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事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其特点是:①口语句式比较松散,短句多;②较少使用或干脆不用关联词语;③经常使用非主谓句;④较多地使用追加和插说的方法,句间关联不紧密;⑤停顿和语气词多。

大家在说话题考试的时候,尽量少用书面语,多用口语,使表达更加生动流畅。

4、别说空话

5.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和方法 篇五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6.谈谈卫生与健康普通话考试说话 篇六

“民以食为天”,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食东西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

我们要消除“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观念,不要吃隔夜的食物,对路边小吃店要敬而远之。春日里防细菌和病毒,还要从以下生活细节入手。洗澡、洗衣、晒被子,这些婆婆妈妈的事,你可不能小看它。

我们知道,细菌多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其次是因接触打喷嚏或咳嗽产生的带菌空气而受感染。感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脏手不要随便碰触口鼻。

7.谈谈卫生与健康普通话考试说话 篇七

要说卫生吧,其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运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等,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的卫生。

首先说环境卫生吧。个人的健康状况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人们的患病率都是比较高的。环境卫生又分为公共环境卫生和个人环境卫生,有些人非常注意个人环境卫生,然而却忽视了公共环境卫生。为了唤醒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中央电视台现在就常播放着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男乘客漫不经心地将刚喝完的饮料瓶,乱扔在车厢里,车上的一个乘务员看见了,就赶忙走上前去,拿起饮料瓶对着男乘客,怒气冲冲地说“这是公共场所,你怎么乱扔东西呀?”然后便不假思索地把饮料瓶往车窗外一扔。每次看到这则滑稽的广告,我就忍不住要笑起来,难道车外的公路就不是公共场所吗?可见,还有许多人的环境意识是极其狭隘的。

再说饮食卫生吧,要保持健康的身体,还须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平衡,有许多人为了减肥,拼命吃什么减肥药、减肥茶呀等等,不但减肥不成功,还摧残自己的身体,这又何苦呢?只要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长期注意节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品,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人就会变得既苗条又健康。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还要坚持每天适量的运动,长期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等等,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卫生与健康的一些个人认识。

8.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八

科技发展导致了人类的进步。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社会生活就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每一次科技上的发明创造,都导致了一个个社会生活方面的飞跃。火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的记载得以实现,而指南针的发明又是哥伦布、麦哲伦等进行航海的必要工具,否则他们出海不久必会葬身鱼腹!所以,科技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技发展又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从古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现在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这期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革。从书籍的普及到电脑的普遍,从电灯电话的发明到电视电影的盛行,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的进步,无一不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功勋。如今的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些科技进步的产物了。

几天前公司搬家,由于网络等没有及时跟上,结果是业务几乎停滞不前——因为无法在公司上网,更无法通过公司邮箱与客户联络!所以说,科技发展丰富了社会生活,而反过来讲,社会生活的需求又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方向。

当然,科技上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提倡,而对于一些以牺牲自然和未来社会生活为代价的科技则应摒弃。10月中旬,英国的一家报纸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袋形成的白色垃圾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并且,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

9.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想到了用马拉车来送信。一辆车由四至五匹马来拉。这样的传递速度稍快了一些,但对于思乡情切的游子们,还是太久了。再后来,充满智慧的古人们设立了驿站,中途为邮差换上一匹快马,使书信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

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发明了帆船,发明了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使送信的时间又缩短了许多。路程短的,几个小时就能送达,路程长的,也不过几天时间,就能将信息快速传递。人们的通讯也因此便捷了许多。从此,人们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而到了现在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又将传送信息的时间缩短到了极至。现在,人类发明了手机、电脑,随便键盘一敲,打一通电话,这些时间的长短都是用秒来计算的,再也用不着像古人一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偌大的地球秒变成了“地球村”。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就单从通讯这一方面来说,人类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也要跟着变。要让自己赶得上时代的步伐,人总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完美。如果不变,就会被社会淘汰。

10.处事方式与说话技巧 篇十

委婉建议与直白否定

没有人乐意让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之处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暴露,如果一旦曝光,他们就会感到十分难堪或恼怒。某人若当面指出你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好,你肯定会大为不快,甚至同他争吵。1971年“9·13”事件,林彪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应绝对保密。当时,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官员察看现场后,派秘书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的同志回家过夜,嘱咐他绝对保密。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周总理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答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已经回家。没等他说完,总理立即面色一沉,浓眉猛然一蹙,严厉地问:“谁让他回家的?你当过兵吗?你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

符浩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了解总理是知道他过去在部队工作过,1950年7月,他奉派到蒙古担任临时代办筹建使馆时,总理接见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过:“已经是外交官了嘛,怎么还穿军装?”此刻总理问他当过兵没有,分明是批评他警惕性跑到哪里去了。符浩立即答道:“我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位同志找回来!”他半夜驱车把中建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放下心来。

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批评方式就起了这种作用。周总理的批评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做一个‘兵’的警惕性。”他并不必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对于一个长期共事,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稍微点拨就够了,无须长篇大论开导批评,对方便会全部领会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其错误。

人往往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变自己。但如果有人告诉他错了,他就会反对这种指责,而且不理会别人的意见。通常我们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总是心态好得多。就好像牙医用麻药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药却能消除痛苦。

在报告中,张博士虽然也使用了麻醉剂——赞扬,但是他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批评报纸的不足,让老板感到他几乎是在全盘否定该报纸。而否定显然不符合该报纸的现状,尽管名列当地传媒的次要位置,因为它能生存,就说明它的主办者并非庸才。否定报纸就是否定它的老板,当然不可能引起老板的共鸣,相反只能导致老板的反感。秦始皇吞并六国前,意欲扩大御花园来大量饲养珍禽异兽。这要消耗许多民力国力,可是皇上的命令谁都不敢不听。当时,有个侏儒叫优旃,能言善辩,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打过来的话,只需下令派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

这种委婉含蓄的建议,使秦始皇从这种谬性中想到必须养精蓄锐以对付可能来犯的种.种敌人。秦始皇听从了他的劝谏,收回成命。

直言直语不是一把可以劈荆斩棘的开山刀,而是一把让人心冷并讨厌的双刃剑,许多人都害怕被它刺痛。

小赵是一公司的中级职员,大家公认他的心地“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不太受欢迎的样子。其实小赵能力并不差,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其实“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也唯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却是一种致命伤。

对人方面,直言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作“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作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所以,智者委婉含蓄的建议在生活的人群中会畅通无阻,而愚者的直言直语则处处遇红灯。

不把话说破与单刀直入

远古时代,人们是不穿衣服且过着群体生活,毫无隐秘可言。后来逐渐进化到用树叶、兽皮做衣服遮羞,再后来大家便形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盖起了房子,房子周围盖起院墙,在窗户上用布帘挡住,再后来,文明到连语言也得带上面具的地步,人类的隐私也越来越多。所以在交往中,说话不能太露,话说得太露虽不至于像扒了对方的衣服一样令对方难堪,但总的说来,会使对方感到难以接受。因此,智者在给予批评式建议的时候,不会把话说得太露骨,而是点到为止,给对方留下余地,对方接受批评或建议的同时,还会心存感激之情;而愚者则单刀直入,话锋犀利,措辞激烈,恨不得把对方的皮给剥下来,方显自己高明,这除了给对方造成下不来台的尴尬以外,心中更多的是对愚者的愤恨。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春秋时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知道这个计划会遭到很多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对左右的人说:“谁要是对我攻打楚国发表反对意见,我就让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来指出这个计划的错误。攻打楚国会给吴国带来很大危害,吴王的宫廷近侍少孺子为了劝谏吴王,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吴王早起时发现少孺子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孺子说:“我带了弹弓,在后花园闲逛,想打些飞鸟。突然我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蝉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曲着身子,张着足爪,沿着浓密的枝条,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蝉。可螳螂哪里知道,这时有一只黄雀正藏在不远的一根树枝上,正要展翅飞来啄那只螳螂!黄雀伸着脖子以为很快就可以将螳螂吃到嘴里,哪里会想到这时我正用弹弓瞄准它,它也完蛋了!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顾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而我呢,则因为看到这么精彩的场面,时间久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心中猛然警醒,同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于是决定放弃攻楚的计划。少孺子鉴于吴王的威严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进行批评,于是连用三种动物,比喻其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知祸害就在后面,从而使吴王醒悟并接受了他的批评。正是因为少孺子将批评意见寓于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进了忠言。可见恰到好处地语言技巧应用,是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决定要素。比起少孺子高明的批评艺术,唐代直谏忠臣魏征就显得逊色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

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满脸气愤地说:“朕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行大礼?”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知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不过他所用的方法实在值得商榷。要不是唐太宗宽宏大量,又有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内助,像他那样冒冒失失拦住皇帝去路的,有10个脑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劝谏方法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维皇帝,自然令他龙颜大悦,满天的乌云也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见,同样是忠言,顺耳的话比逆耳的话更能让人接受,正如甜药比苦药更受病者欢迎一样。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提出忠告时,应尽量避免用逆耳的话刺人、伤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它转化成顺耳之言,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面对上司,忠告往往不能直说,只能委婉含蓄地指出他的缺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苏州狮子林,一时兴起,应当地官员的请求,题了“真有趣”三字。恰好旁边站着接架的新科状元黄熙,他觉得这几个字太俗,有失皇上大雅,于是灵机一动,奏曰:“臣见圣上御笔,笔笔铁画银钩,字字龙飞凤舞,其中这个‘有’字更是百媚千姿。臣冒昧恳请圣上将这个‘有’字赐予小臣。”乾隆阅此三字,方知话中有话,恍然大悟之后,便顺水推舟,改为“真趣”,但又不好意思,故在旁边附一行小字“御赐黄熙有”。

黄熙以曲说隐衷之法,暗示皇上改动题匾,化俗为雅,留下了千古佳话。

有时候,纵使别人错了,如果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就不要急于开口批评、纠正,最好是装“糊涂先生”。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经理正说到兴头上:“经过各位的辛勤工作,今年本部门共创造260万美元的利润……”“错了错了!”小孙冷不防打断经理的报告,“这只是上半年的数据,实际上,我们全年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380万美元。”经理满面通红,尴尬万分,勉强把报告做完,整个会议最后草草收场。结果不出一个月,小孙便被辞退。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误,对于有错的人如果过分地严厉指责,可能会得不偿失,但如果以宽容的心态给其改错的机会,既照顾了他的面子,又会使他心存感激。

在就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位女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虽然是售货员工作,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所以,女孩分外珍惜这个机会。一天,女孩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年龄大约三十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了女孩一跳,他几乎就是这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好像一只掉进陷阱中的野兽;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经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企盼而绝望的眼神,盯着那些宝石。

小女孩的心中因同情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这时,电话铃响了,女孩急忙去接电话,当她急急忙忙跑出来时,衣袖碰落了一个碟子,6枚精美无比的钻石戒指滚落到地上。女孩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5枚,而第6枚却怎么也找不到。

小女孩想一定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就跑过去细细搜寻。没有!她突然瞥见那个高个男子正向出口走去。顿时,小女孩知道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刹那,他正好在场!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把时,女孩柔声叫住了他:“对不起,先生!”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过了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此时此刻,女孩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女孩能感觉得出来他进店不是想偷什么。他也许想得到片刻温暖或感受一下店里美好的气氛。女孩深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有多么艰辛,还能想像得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个社会:一些人在购买奢侈品,而他却食不果腹。

“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不是吗?”女孩神色黯然地说。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一定会干好这份工作。”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女孩也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男子转过身,慢慢走了出去,女孩目送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转身来到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对一名误入歧途的“文明”盗窃者,女孩以她的善良与真诚唤醒了对方的良知,她用一番彬彬有礼的话给了对方一个台阶,而对方也以十分体面的方式改正了自己的过错。假如女孩不给对方留下一点余地,戒指固然可以找回来,但男子的前途可能就此被葬送了,而女孩也可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工作。

在社会交往中,智者往往对犯有错误或指正某人的缺点时,会动用智慧,在既不使对方尴尬的情况下,做恰当的批评指正,又能使对方心存感激,这比愚者那种得理不饶人对别人错误穷追猛打的批评方式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三缄其口与口不择言

“沉默是金”。智者深谙此理,在同别人交往过程中,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便保持沉默;而愚者却不管当讲不当讲,只管口不择言高谈阔论。两者相比前者显得儒雅深沉,后者则显得粗野浅陋。因此前者受人尊敬,后者遭人厌恶。

唐朝时,外国使者送给唐玄宗三个金人,并说:“陛下,这三个金人,一样高一样重,外表造型也一模一样,但是它们之中有一个是最珍贵的,不知贵国之中是否有人能识出?”

众大臣纷纷上前观看,但没有一个能够说出答案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上前说:“陛下,我能辨出哪个是最珍贵的。”玄宗大喜,说:“老爱卿,请说。”那老大臣说:“容老臣看个仔细”。

老臣走上前去,从口袋中取出一根丝线,从第一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另一个耳朵穿出。丝线从第二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口中穿出。在试第三个时,丝线从耳口穿进,却掉进了肚中。

那老臣便说:“陛下这第三个丝线掉进肚中的便是最珍贵的。”外国使者一听,惊异地说:“对,对,这第三个金人便是最珍贵的,贵国真是人才济济呀!”

原来那三个金人便代表世俗中的三种人,一种是对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知倾听;一种是从耳朵听进,便从口中说出;只有第三种人懂得倾听,又知道沉默,所以说第三个金人便是最珍贵的了。

在外交中,周恩来总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睿智,风度,谈吐无不为世人所倾倒。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使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基辛格到北京与周总理谈判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周总理去为他送行。基辛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诚恳地向周恩来担保:回去后一定多方奔走,争取早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基辛格越说兴致越高,竟不顾外交辞令,开出了时间表:“大约一年。”周恩来始终微笑着,传达出内心的赞赏和谢意。 就在飞机起飞不久,基辛格收到了发自美国的电报。

原来,就在前一天联大会议上,恢复席位的提案已经通过!这当然是件好事,可他想到:这么重大的事情,周恩来肯定当时就接到了汇报,就对自己说“大约一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本可以高傲地宣布:“事已办妥,不劳大驾。”但他没有这样做,只是报以友好的微笑。面对基辛格兴致勃勃、热忱相向的面孔,周总理若直接告以真相,以基辛格的身份,他岂能不觉难堪!即使他才高八斗绝能从容应对,那也只是我方搭台让人唱戏而已,周恩来总理选择了沉默。当然沉默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尽量避开矛盾话题,以免造成双方不应有的冲突,从而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师范学院的小梁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梁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小梁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她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这样,小梁对学生的言论保持沉默,同时又顾左右而言它,可谓明智之举。

沉默有时候胜过激烈的争论,它可给对方以有力的还击,同时也会尽显沉默者的大度与智慧。

11.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十一

内容摘要:当今小学朗读教学呈现出极大的不足,朗读的字化、词化现象严重,出现“怪味豆”式的表达。普通话的外部技巧在小学朗读中的运用将大大改善朗读的效果,提高口语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普通话的外部技巧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朗读。翻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目的中,有一点是整个小学每一篇课文学习都必须达到的,那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真正做到这点,就需要在朗读教学中授学生以“渔”——掌握朗读的外部技巧。

一个人从自己呱呱坠地时起,就开始接触到语言环境,受着无规律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开始学习表达。在小学中,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意味着要开始接受正规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真正让我们所领略到的常常是学生字化、词化、句化的朗读。三字一顿、五字一停、忽上忽下的“怪味豆式”的朗读表达不禁让听者汗颜。如果执教者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在朗读教学中穿插外部技巧的指导,那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

一、朗读外部技巧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通用语。而要说说好普通话除了语音的标准之外,外部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普通话的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只有掌握这些技巧,你的朗读和表达才能有感染力。

…………………………………………………………………………………………………………………………………………………………………………………………………………………………………………………………………………………………………………………………………………………………………………………………………………………………………………………………………………………………………………………………………………………………………………………………………………………………………………………………………………………………………………………………………………………………………………………………………………………………………………………………………………………………………………………………………………

……………………………………………………………………………………………………………………………………………………………………………………………………………………………………………………………………………………………………………………………………………………………………………………………………………………………………………………………………

四、如何将朗读的外部技巧运用于小学朗读教学中

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而小学的朗读教学就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下面就以小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进行阐述。

(1)停连

①“停连,指的是朗读预留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在朗读中,在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之间甚至词之间,都可能出现声音的中断或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无论停或连,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停连的安排比喻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调整,并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我们不能无根据的乱停乱连,也不能只是读下去,不考虑停连。

………………………………………………………………………………………………………………………………………………………………………………………………………………………………………………………………………………

……………………………………………………………………………………………………………………………………………………………………………………………………………………………………………………………………………………………………………………………………………………………………………………………………………………………………………………………………

上一篇: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下一篇:2022《藤野先生》阅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