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2024-11-15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精选11篇)

1.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一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学媒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但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教和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数英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六个实验班。

(二)研究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定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进行研究。具体方式以同学科互助,异学科互补,以实验班为基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方面使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渠道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确定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有计划的、围绕教材组织的信息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通过Internet或其它信息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收集、开发教学信息,最终组合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2)无计划的、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源。Internet 上信息非常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开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4、教育实验法。本课题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具体时间安排视申报结果定): 第一阶段 课题申报(2012.5-2012.6)

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教研计划。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课题培训(2012.6-2012.7)

研究小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有关学科整合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 初步探索(2012.9-2013.3)

1、全体研究成员制定工作细则和研究计划。

2、组织实验班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实验。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3、确定研究方向、提出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步探究。

4、举行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进研究工作,收集初期优秀成果。

5、课题资料组负责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课题组的重大事件和进展记录。第四阶段 深入研究(2013.4-2014.1)

1、召开课题研讨专题会,主要总结课题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汇总阶段性成果,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整合研究方面修改了前期的研究和不足,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明确分解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2、将实验由实验班向所有教学班辐射推进。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科和教师都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方案,要在本阶段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展示课,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

3、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在前面已取得成果的课题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组的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听取各兄弟校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们的研究经验。对我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第五阶段 总结思考(2014.2-2014.5)

1、制定关于结题的工作计划,召开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

2、撰写“信息技术与语数英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对课题组提出的整合模式进行修改完善。

3、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汇编。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专著、说课材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光盘等。

五、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水平较高的教学设计,典型课堂教学录相(2)较有水平的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成果

(1)有价值的论文和课件优质课。(2)本课题的实验报告,推广材料。①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实验报告; ②总结一批课程整合教案及课堂教学实例; ③收集课程整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六、课题研究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体研究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组负责人:郑源君

课题组组长: 计延增校长 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提供课题研究资金保障 课题组副组长:冯秀云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协调、指导工作

计斌 负责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指导

冯秀云 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实验班教师:盛霜霜 负责语文学科整合实验

陈丽萍 负责数学学科整合实验

材料员:

盛霜霜

负责收集整理各种文字、图像材料。信息技术支持:计斌负责提供信息技术帮助、摄像及光盘制作。

2.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初探

近年来, 小学教育一直在倡导和实行新课程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推行素质教育, 其中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普及政策, 各地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表面上的如火如荼并不代表政策执行的成功, 在长期的实行与探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陈旧, 评价标准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可以说计算机能力是以上手实践为载体的, 但是多年来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一直沿用适用于理论学科的“考试”形式。很多学校将计算机考试成绩纳入学生考试的总成绩中或是以一定比例呈现, 就使得“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 将理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 减少上机操作时间, 以试卷作为学生的练习项目。这种教学观念容易造成学生在死记硬背中“不知所云”, 即使分数很高, 真实的计算机水平也不得而知。

2.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式“程式化”

目前很多教师将计算机课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混淆, 也采取端着教材、拿着粉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板书, 学生在下面认真地记着笔记。殊不知, 计算机要的是“熟能生巧”, 需要在操作实践中熟练和理解的,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快捷键的使用, 一遍遍的用脑记忆不如上机操作几遍更有效果。此外,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 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被动的接受理论是不能发现问题的, 也使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 教学管理混乱, 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作为小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 大部分学校却将其作为“副科”来对待, 将其等同于美术、音乐这些辅助课程, 随意更改课程安排, 或者减少课程设置, 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让路”, 或干脆成为学生们休息放松的“自由活动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 整个授课体系缺乏有序性和连贯性, 更多的是教师自行其是, 表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到目前为止, 小学计算机没有统一的教材, 使得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统一。加上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的缺乏, 无法评价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更凸显了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上的不足。

4. 教学设施匮乏, 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 很多学校建立了计算机连机房, 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但是总体数量仍然有限。不少学校只有一个机房几十台电脑, 很多学生几个星期都轮不到一次上机操作, 或者有的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机房只能闲置成摆设, 以备上级检查之需。小学的计算机教师数量也很有限, 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 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 遇到教学问题只能自行消化, 不能进行教学交流。

二、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1. 转变观念, 加强对学科的重视

无论是小学计算机教学观念的落后, 还是教学管理与课程安排的不足, 亦或是硬件设备的不到位, 归根结底还是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不够。我国目前处于计算机课程普及的初级阶段, 计算机水平整体较低, 如果信息技术教学只停留在喊口号或应付检查的敷衍阶段,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将计算机教学真正纳入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中, 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加大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 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

2. 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到实际操作层面上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学生的动手操作应该成为其主要学习方式。如果只听老师在讲台上空谈一些专有名词, 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 甚至干脆不听, 学习其他科目。小学的计算机课程是听起来繁琐但做起来简单的课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只有让学生们亲身操作一番, 他们才能真正熟悉其中的技巧与套路。例如, 在DOS命令中, 为什么内部命令前没有盘符、路径, 外部命令前有盘符、路径, 命令正确与否, 什么时候可以省略, 怎么来完成某一功能等问题听起来很难理解, 但是用实际运行“说话”, 就能一目了然。再比如在键盘知识教学中, 教师可以布置一篇英文短文要求他们输入, 这样一来, 学生就掌握了键盘上各键盘的用法, 特别是一些常用键, 如SHIFT、CAPSLOCK、DELETE、BACKSPACE、INSERT等, 不用刻意死记硬背了。

3. 结合多媒体, 丰富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可以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 学生可能很难感受到所学内容, 感觉计算机离自己很远, 反之, 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将理论概念直接转化为现场操作, 学生眼、耳并用, 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教室内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 转变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交流

众所周知, “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要, 也不适合当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加强班级或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 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经验, 引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直接搬到机房, 采取边讲边练的授课模式。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软件, 如TOP 97或WINSCHOOLS等软件, 教师在讲课时统一控制学生用机。这种方式当堂讲当堂消化, 使得教学更有效率。除此之外, 一堂讲一堂练也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弥补了边讲边练模式中因练习与授课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进度的拖延, 学生在上一堂课输入了理论知识, 下一堂课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会将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复习和运用, 温故而知新, 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总结

3.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衔接

所谓衔接,其词语来自电子信息词汇,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执行的整体的过程。教学衔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教学行为。初中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完成基本操作(如键盘、鼠标、打字的训练),掌握文字处理的一般应用,并且根据学生兴趣让小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而初中生要在这些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操作运用。以及程序设计、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的一些应用。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综合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初中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1.衔接研究的背景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全国各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大面积开设;另一方面由原来的“计算机课”转变为“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伴随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得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衔接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必须应对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体现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实现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江苏省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于2007年正式开始使用,由于各个学校硬件及师资情况存在差异,目前不是所有的小学都使用统一的新教材,所以解决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成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2.衔接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一直以零起点开始,自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以后,对初中课程的开设产生了很大冲击,具体表现在:

(1)由于小学阶段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进度的不同,造成初中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差异较大,使得初中教师很难把握教学进度。

(2) 小学已经学过了Windows、画图、Word、PowerPoint和因特网等模块的内容,《指导纲要》初中部分仍有对这些模块的要求,这些重复的模块怎样处理?对于诸如这些重复的模块,初中教师处于讲与不讲的两难境况。

(3)是否需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功能的补充,应该如何进行?是否需要增加个别新软件的教学以填充空余的课时?

(4)初中学生仍旧喜欢学习操作性的内容,对一些理论性强的技术内容学习相对比较排斥。初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

(5) 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采用让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方式进行,进入初中之后,学生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玩游戏,因此初中教师要正确、健康地引导,纠正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二、衔接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当学生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获取相关资料,并能够判断资料的利用价值和正确性。

2.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根据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理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用作品体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学习自己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发布作品以展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力和素养需要在学校中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出来。

三、衔接研究的内容

1.注意教材内容的衔接。调查学生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统一、小学高年级是否停上信息技术课,收集结果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2.注意教法的衔接。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吸取其中的优点,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反对填鸭式教学,倡导任务型、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3.注重学法的衔接。在学习策略方面,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学生在进入初中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4.注重评价的衔接。纠正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着玩玩的思想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5.注重情感的衔接。小学教师上课应特别注重语气、语调上的变化,给学生在听觉上一种美的享受,初中教师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衔接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依托衔接研究,搭建双赢平台,协同促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就拿滨江学校为例,学校是一所创办不久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有着良好的研究条件。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也是开足上好。从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进行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教材、教法、学法、评价和情感方面衔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为促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一体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少走弯路,避免分化过早过快;有助于“师与生”的双向适应和“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2.衔接研究的内容。在衔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课题研究、小报制作比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

衔接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往往小学和初中在衔接上出现脱离的现象,而往往人们不去重视和研究它,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让小学与初中做到无缝对接,实现小学与初中的自然过渡。

4.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四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又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需的设置。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网络技术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更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教材的“零起点”。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反复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使用,以及Office的几个组件”。我们认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很重要。可采取灵活的网络课程设计,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Word、PowerPoint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可以问学生既然大家学过Word了,为什么班级里的报纸还是手抄的呢?为什么不利用Word去制作电子报刊呢?当学生把自己的第一份报刊用E-mail上交后,教师发现他们大部分都熟悉Word的基本功能和技巧,但不会综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发布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的电子报刊作品。学生看后,立刻感到耳目一新,原来Word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作品!学生开阔了视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使用软件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Word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设置是相同的,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Word可以制作电子报刊,那么PowerPoint是否也可以呢?通过一个任务,使学生可以把相关的软件综合起来运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增进了软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合作和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提高的练习,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展示其成果。以生生互助交流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有作用。

三、网络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好,发掘潜能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两极差距悬殊。为了避免课堂的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来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将所授知识逐一细致讲解,学生获得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显而易见,利用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与爱好不同,通过网络进行特长教育(即自己选课,单独辅导)。在教育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既锻炼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多次的竞赛使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紧跟国家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快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摆在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适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的要求。

5.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五

课题名称: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立项编号:063621232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综合实践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丹霞小学

课题负责人:吴岱雯 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副高级)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丹霞小学

主要研究人员:吴岱雯 林耀强 范创松 林铮峰 陈敏 蔡少芸 彭婵如

余晓泠 黄学鹏

正文: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在理论层面上探索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内部规律。

网络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决非仅仅停留在几堂示范课的基础上,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研究方法

采用研究课、网络活动课、网络信息课、网络制作比赛等相结合的方法。

在继承、完善和发扬业已形成的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勾通和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活动新场所。

本课题是探索性的实验研究。依据理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探索性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研究,掌握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发现新的规律性东西,为理论提供新数据,新例证,新经验,并对理论进行验证。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

网络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利用教师例会、学科教研会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政策文件、学习网络的有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转变观念,转变传统角色,努力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德育方法,同时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丹霞小学很注重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为了了解学校学生在在网上的各种活动,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吴老师经常利用学生上机课或下课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聊一些有关上网的话题,以谈话的方式了解一些他们上网的心态,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她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玩游戏、进入聊天室聊天。针对这一现象,就召集这一“网民”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玩游戏和聊天,和他们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引导他们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警惕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于暂时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少数网站倒卖用户隐私、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几乎无时不在发生。通过典型的实例,引起了这些学生的警惕性,提高了他们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

3、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营造绿色网上空间。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的丰富教育资源,为德育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积极在面对和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网络这项高新的科技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1)、加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现代教育是在一定的设施基础上进行的,先进的教学设施本身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学校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实和完善住处技术硬件建设,构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良育人环境,营造了信息化的校园氛围。

(2)、加强网络管理。成立学校网络控制中心,全面掌握学生上网情况;加大力度和投入,协调好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的关系,加强对各种有害信息的过滤和屏蔽;改善计算机机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为上网的学生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良好环境。为了避免学生接触外界不良网吧和有害的网络信息,学校特地在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提供电子阅览室安排学生上网,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做到及时引导教育。

(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上网时特别注意搜索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如: 小学生作文网、中国小学生报、学生在线等。还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网站上投稿,已有多篇学生写的作文刊登在小学作文网站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通过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并将一些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再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4)、建立德育主题网站,开辟德育专栏。我校通过建立“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网站,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为青少年提供绿色网络空间,学校设立了众多适合学生阅读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德育在线”、“心育园地”、“德育天地”、“德育花絮”、“丹心颂”、“心育驿站”、“心理专栏”、“法律法规”、“环保教育”、“班级主页”、“我爱地球”、“爱护家园”、“家校互访”等德育栏目,定期更换学校德育工作新内容和新向,及时报道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规范学生行为,丰富学生网络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和发挥潜能的空间,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校园网站成为学生网上家园。

(5)注重管理好学校的绿网教室,给全体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这一工具,洞察学生心理,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工作,使学生在搭乘信息高速快车,切实做到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真。在课余,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有网页设计小组、动画小组、电子小报小组和机器人小组。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激励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想象,在学生遇到难点时及时点拔引导,学生在兴趣小组里忘情地学习,制作出了许多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作品,我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成立了 “动画集”、““专题小报集”、个人网页集”和“机器人基地”。其中动画小组、网页设计小组、电子小报小组和机器人小组(LOGO程序设计)中的优秀学生都参加过国级、省、市级的信息技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兴趣的小组成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哪些爱好计算机的同学,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6)、举行课题实验学校教师自制德育主题网页的观摩和评比。通过教师自制德育主题材网页的观摩和评比,研究利用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与和谐

家园,积极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站,使之成为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绿色网络载体。通过教师自制德育主题网页的观摩和评比,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德育师资队伍水平,使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都能掌握现代化的网上教育教学的技术,无障碍地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7)、在校园网上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开展网上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交流思想,拓展思路;而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具有敏锐而正确的文化判断和选择能力,识别网络中各种文化的真假、美丑与恶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使学生免受那不良的、消极文化的影响。

(8)、从家庭的角度为学生培养温馨的上网环境。开展家长网络学校,对家长的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进行培训,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利用网络的特点,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以配合学校对学生上网环境的监督管理。

4、挖掘课堂教育资源,整合、渗透德育教育。

注重在学科教学整合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校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又一突出特点。各学科教师积极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捕捉教育良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践中,积极研究如何在整合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找准在整合过程中贯彻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例如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英语活动课的探索,结合贯彻新课标,探索网络环境下,英语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途径和结合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上网查找资料,小组协作学习,制作电子贺片,发送电子邮件等教学环节,应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学到英语知识,又学网络信息技术,文明上网,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全”、“新”、“准”、“活”。“全”是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新”是指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新内容;“准”是指要找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活”是指渗透方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及时把握渗透时机和方式。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读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古诗文导读书活动,应用信息技术,把有关的古诗文内容制成课件,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导读,让同学们在诵读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古诗文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满腔热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渐渐地,同学们心中有了一面镜子,懂得了爱国是多么崇高的情感,应该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校大队

部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德育的新网络,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5、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还根据实验的开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信息技术培训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学校配合汕头移动电信公司开展“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 网上征文活动,学校共收到近1000篇征文,其中经过评审获得奖励的有100多篇。在抗击今年强台风“珍珠”的赈灾活动中,学校通过网上宣传、发动,学生踊跃捐款,共收到学生捐款3万多元,让学生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我校通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起爱护家园的环保意识,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成果与影响

在2007.12——2010.12期间,课题组凭借务实的作风,辛勤耕耘,团结协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不断反思总结,进行理论探索,写出了大量专项论文、课例分析、说课稿,陆续在校级、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屡获殊荣。课题组老师精心准备,多次开设校级以上的公开课,以教促研,精彩纷呈,教学教研成果丰硕。课题组主要理论成果:

1、蔡楚群、林耀强、罗少璋领导的《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课题成功结题,并获得汕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课题。

2、由吴岱雯主持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成功结题,其中林耀强、林铮峰分别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

3、课题组参研老师有23篇论文在国、省、市、区论文评选中获奖,有5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4、课题组成员吴岱雯、林铮峰、黄学鹏参加省、市、区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都获得一等奖。

5、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有二十个获国、省奖,有28个获市奖,有十六个获区奖。

7、吴岱雯、林铮峰、陈敏等老师设计大量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在学科通过网络渗透德育教育。另外,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校风更加优良,学风日渐纯正,思想道德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五、改进与完善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加强与青少年的谈心和对话活动。

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做出具体成效来。

6.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六

切实教好汉语拼音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教版语文教材)掌握汉语拼音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度过拼音关。

致力开发、应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案例一:摆字母。请孩子们用手、用铅笔、用短绳、用废铜丝摆出各种各样的字母。如手可摆出c、o、l、x、q、p、g、b、f,用三支铅笔可摆出h。收集废铜丝也可摆出各种字母,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一种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哦,原来废铜丝也能帮助我学习!” 以后孩子们逐步意识到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运用于学习当中,如把袖子的皮对半开,做成一个帽子,画上眼睛、眉毛、鼻子等等,这是多么具有童趣的作品呀!

案例二:说一件事。每天留意自己觉得今天最开心、最伤心或最惊奇的一件事。回家说给家长听,请家长帮助在联系本上记下来。等拼音学完后,孩子们可以自己用拼音来写话学字了。这样培养了孩子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创设了亲子交流的机会,让孩子0]将学的拼音、学的字运用于生活,描写生活。为习作打下基础。这个联系本,记录着孩子们每天的生活,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学期结束,把它放在孩子的成长档案袋中。案例三:查资料。如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教学前,请孩子们去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香港、澳门、台湾分别在哪儿?再请教家长或翻书、上网查资料,查香港、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的?现在台湾的形势怎么样?目的是了解国情,激发从小好好读书,渗透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第二天教学时,把了解的情况穿插进去,让孩子知道,台湾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它迟早都要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案例四:剪贴字。请孩子们多看报纸,散步时注意看门牌、横幅等等。可以把认识的字从废报纸上剪下来,贴起来。教室里搞展览,比一比,谁认的字多。下课时,同学们还可以找朋友认认大家剪贴的字,扩大认字量。

【案例分析】

7.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在上课伊始, 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也就是说备课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时候, 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则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 可以帮助教师查找与这一节课有关联的, 并且有需要的相关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好的课节设计 (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可以进行参考使用, 既能节省时间,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 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实录等 (学习好的经验) ;再设计这一节课所需要的幻灯片 (也可以参考其他教师或者与其他教师分享的自己的课程、习题设计等) , 不分学科, 培养自己的综合的文化素养, 因为每一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小学数学课上要用到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经验, 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这样也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水平。

二、巧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 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情绪, 进而促使他们乐学、爱学数学知识。

例如, 我们在探究“圆的认识”的相关内容时, 先播放一段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给学生看, 再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看一些三角形、方形、椭圆形以及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 接着, 教师可以进行设问;“为什么汽车轮子只有是圆形的情况下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是不是车轮是圆形的话, 就一定会让汽车跑得又快又稳?”这样设计出来的动画时间短, 但是却把本节课要学习的主体简洁明了地突出了, 既能引发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有效的探究, 又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 这个情境的创设既融学科性、艺术性以及教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 又能完美地进行设疑, 以此来达到让学生促思的目的, 有效地辅助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既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直观化的教学, 启迪学生的思维

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工作的直观效果, 其中, 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 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一些动态的过程, 并且形象地将这些数学知识揭示出来, 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的形成, 加深他们的印象, 促使他们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比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关内容时,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功能等, 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让学生通过演示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的名称, 紧接着, 再把长方体的实物图像去掉, 抽象出平面图, 让学生进行认识, 这样能够顺利地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然后, 再通过面、棱的移动和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操作, 利用色彩动态进行比较, 得出长方体的“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个结论,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图形绘制

在教学中, 有些图形在板书上将其清晰地画出来的话, 难度比较大, 有了电子白板, 教师不仅能够画出标准而美丽的图形, 而且还能展示学生的作品, 为课堂教学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这样就能够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他领域的内容了, 从而增大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 我们在学习“量角器”一节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就是在黑板上进行作画, 然后再利用量角器在黑板上进行操作。由于教具的不透明, 刻度又小, 在量角的大小时, 就容易挡住了角, 对应的角的度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够看得见, 有时候如果没压住的话, 量角器就会往下滑, 这样就会影响角度的正确性, 整节课下来既费时又费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很差。电子白板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 各种图形工具也给教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提供了便利, 而且还能够将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要点击一下量角器, 就可以随意地移动图画, 刻度也会随着教师的随意放大而发生变化, 这样就可以把量角的步骤演示得很清楚, 教师在讲解完后, 学生还可以上台进行实操。这种教学方法既直观, 又实用, 学生还能够学得轻松, 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意识到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执行者,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 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地去完善、创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将它的实用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进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张松廷.浅谈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6) .

[2]邸同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 (4) .

8.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八

一、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教师上课前,布置预习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完《珍珠鸟》一文后,让学生自己更进一步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主动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理解。课堂上,学生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从事着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个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他却说,每次公司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感动,勇于献身公司。从学生讲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在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桂林山水》一文时,就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美、水美,简直天堂一般,但绝大多数学生没去过那里。如果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美如画的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能欣赏到桂林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从网上收录了相关的桂林山水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课上,通过多媒体,将一幅幅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使教学更直观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课堂40分钟内,可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如,教生字“日”学时,将其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日”字的演变,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就掌握了这个字的音、形、义。

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喧宾夺主。气氛渲染太浓了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因此,要适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达到教学目的;(2)能用则用,不用就不要勉强用。无需每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3)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有适当的板书。如果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点痕迹,可能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也没有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对学习产生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9.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九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协作

[摘 要] 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的学校参加到运用新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来,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挑战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一些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学实验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秀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整合,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它既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实验学科的整合,又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具体实验教学的整台,整合的具体模式是我们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优点: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熟悉,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爱好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熟悉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二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把握的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资源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一种不受时间约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以获得在线帮助和学习资源。互联网使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这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得学习、交流、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

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往往局限于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内,难免受种种约束和限制。网络交往有利于个体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绝好空间,这有利于提高行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网络给协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工具,网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合作性增强。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协作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帮助、指导经常有意无意地变成领导、控制,学生的协作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这与协作学习的宗旨相违反。而在网络环境下,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增强。对于创造性较强且需要建立相互合作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时,往往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练习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爱好、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气,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学生的生理特点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体现了人机交互。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恰当的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无论什么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时偏离主题。

2、要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注意力偏离学生的思维,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导致多媒体的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电脑设计的思维,造成学生茫然失措。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3、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却难从丰富的语言中体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如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常常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体验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虽然有关教学内容和信息都提前输入到了电脑中,但人的情感是无法输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地分析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情感活动情况,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

4、要掌握好“度”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掌握好运用的时间、数量等“度”的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如何问路[de]情景中,利用计算机的闪烁运动功能,将问路的提示图慢慢展现,同时将多种路线设计于其中,既形象又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整节课只有这一个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它既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有的老师,将整堂课的内容全部打到电脑里,使多媒体课件成了教案的翻版,教师成了程序的操作者,由传统的“满堂灌”改成了“电子灌”最终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与教师的设想相去甚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10.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

一、让小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自主探索

在小学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作为互动教学开展的前提,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环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研究。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互动教学时,需要注意任务驱动与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信息技术的互动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任务驱动开展互动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任务驱动能够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互动活动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中的任务驱动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互动教学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将任务驱动和能力培养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小学信息技术互动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二、让小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兴趣

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就是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互动课堂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运用,通过信息技术互动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互动教学时,需要对互动活动的趣味性进行准确的把握,在课堂活动中实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互动活动充满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互动活动。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关键进行准确的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应该提前对教材进行研究,从而把握好互动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能够分清主次,使得互动活动目的更加清楚。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互动活动,从而使得互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信息技术互动教学的质量。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处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在互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教学带来的乐趣。

三、让小学生在互动平台上高效学习

11.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学教育;问题和对策

G623.58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面对信息时代到来采取的有力措施,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学校或者教师教学理念上的不同造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国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能够针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是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学生拥有兴趣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生活中也更好的去练习,逐渐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做起,小学教育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关系着我国信息技术今后的发展。

2.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小学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知识被学生应用,为其融入社会做基础。同时信息技术在使用中有一定的道德规范,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到一些网络文明规范,为网络文明进步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了解社会、查阅学习资料,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特点,促进其它学科发展,扩充学生兴趣爱好。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存在其中的很多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从而阻碍教学水平提升。

1.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注重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在教学中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相违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时间内都在进行理论教学,即使是‘上机,也是学生盯着电脑屏幕看教师的教学演示,自己动手实践摸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重视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了解和普及性学科,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语、数、外这些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信息技术,学校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制定专门的教学要求,同时在资金、政策上经常被忽视,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要,在教学设备的配置、维修等方面得不到保障,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便。其次从教师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校没有提出特殊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较小,在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流于形式化,不去追求教学效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得不到保障。最后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从心理上逐渐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中对语、数、外学科更加重视,忽视了对信息技术探索研究和应用。

三、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要予以充分认识,通过问题研究采取一定措施,提升其教學水平。

1.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制定特色化的教学方案,注重对学生兴趣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其他学科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他学科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理念创新,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做好人才上的储备。

2.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作为一门通用性学科却有着特殊意义,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重要性,而不是以以局限性的眼光对待教育,要着眼于未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创造更多机遇。学校要增强信息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教师、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引入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专项教育体系。同时学生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性,增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四、总结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时代潮流,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出于认识社会的开端,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的理念对待,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燕红.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4:129-130.

[2]乔潇.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学周刊,2015,08:118.

上一篇:临时救助范文下一篇:作文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