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孔子的论文

2024-06-24

怎样写孔子的论文(精选14篇)

1.怎样写孔子的论文 篇一

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给我讲关于孔子的故事,告诉我许许多多的大道理,直到长大,我也接触到了孔子的书籍《论语》里面的内容固然很难懂。但是大致意思看看就明白了许些,我也为孔子的知识而感到敬佩。我读《论语》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可谓是废寝忘食!

就有一次,在216宿舍中发生了搞笑事件,我们几个哥们晚上闲着无聊,谈起来了鲁国的孔子。在这里有个朋友说孔子的身世很苦,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但是孔子又非常的热爱学习,于是就每天拿着树枝到学校的趴窗户边瞧瞧的跟着老师写字。最后老师发现他很爱学习,也很聪慧,于是就收留了他,让他帮忙打扫卫生顺便学习。这下可把孔子乐坏了,一蹦一跳的跑到家中告诉了父亲和母亲这件事情,父亲摸了摸他的头说,去了可不要顽皮,要跟着老师认真的学。孔子高兴的点点头。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小孔子也长成了大孔子,他要追求更高的学问,于是告别了父母,走遍全国,于是认识的了他的老师,也就是著名的老子,老子看他天资过人,于是便让他留在身边,一方面教他更高的学问,一方面还有了个人和他切磋学艺。日子也过的很好,有时间还给人们讲讲儒家道教。人们也很信仰他们。

听到这里,我不由的感叹到,孔子也挺潇洒的!有个朋友补充到,还挺臃肿的。哈哈!我问为什么呀!他说,你没看到画里的孔子很胖吗?一定是每天学习连体育都不锻炼了,都吃了不消化,长脂肪了,逗的大家呵呵的笑了大半夜。更可笑的是有的同学居然在睡觉之后说梦话,另一个和他一起说。说的竟然是孔子的婚姻问题。这可又够我乐呵的了。慢慢的我也睡着了。梦到了我去了孔子的那个年代,孔子真的是很有学问,之呼者之类的词语弄的我出了一身冷汗!在这里不由的说,孔子真的很有学问,但也很啰嗦。

在学习了古代的《论语》《梦溪笔谈》我觉的我没有白到这个世界,也很佩服前人的聪慧。我想:您及您的著作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您是值得骄傲,当之无愧的东方伟人,而您的著作也是使人受之一生、用之一生的知识宝库、精神财富。我依旧会继续将您及您的著作研究和挖掘下去。

我爱你,孔子!

2.怎样写孔子的论文 篇二

问题:请从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角度, 评价一下孔子在交往中的表现:

“孔子于乡党, 恂 (xún) 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 便便言, 唯谨尔。 朝, 与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 訚 (yín) 訚如也。 君在, 踧踖 (cùjí) 如也, 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 (bìn) , 色勃如也;足躩 (jué) 如也。 揖所与立, 左右手, 衣前后, 襜 (chān) 如也。 趋进, 翼如也。 宾退, 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

———《论语·乡党》

该题不要求学生对每个字做解释, 而且还提供了生僻字的拼音。 然而, 选中该题的6 人中, 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批评性地评价孔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有的甚至不理解《论语》中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基本经典“四书”之首, 仅1 万字, 高校文科生应该必读, 而且要养成一定的批判意识。看来, 现在连我们最优秀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了。

有鉴于此, 本文以《论语》中记载的关于孔子的言行开始, 从传播学角度批判地考察一下孔子的传播思想。

从《乡党》篇窥探人际交往中孔子对礼制的遵从

西周初年, 周公制礼作乐, 中国进入了礼乐文明时代。 孔子少即习礼, 以通礼而名于世。 在朝代变更的历史背景下, 他固守旧的礼制, 认为春秋时代的乱局, 在于礼坏乐崩, 因此提倡“克己复礼”, 力图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1]鉴于这一历史背景, 孔子的传播思想是向后看的、保守的, 因此他在这方面对后人的影响, 我们应该持一定的批判立场。

《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与人交往的表现, 翻译成现代文字大体如下:

孔子在乡里遇到长老, 恭敬得好像不善言谈。 在朝廷宗庙, 说话明白流畅, 只是比较谨慎。 在朝堂上, 和下大夫说话, 温和快乐, 侃侃而谈;和上大夫说话, 正直恭敬。 国君在时, 敬畏不安, 小心翼翼。 国君召见他接待外宾, 他的面色变得庄重起来, 脚步也快起来。 他向两旁的人作揖, 衣服前后摆动, 却整齐不乱。宾客走后, 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2]

人际传播中双方或各方显示或暗示的身份和地位, 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向。 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罗洛夫指出, 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 人际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我们知道某人所以与他人发生关系, 是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彼此交流。 而他们进行交流的方式是由关系的约束所决定的……关系还受到彼此怎样看待对方的约束。 有些关系被人们认为着重于彼此扮演的角色, 关系双方的相互行为既基于本人扮演的角色, 也基于对方扮演的角色”[3]。 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 1878-1965) 则写道:“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 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 我与你相遇, 我和你彼此关联, 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 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 我已不完全是我, 你也不完全是你。 但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 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 ”[4]

基于以上对人际传播和社会关系的分析, 不难理解孔子在“乡党篇”中的言语和行动。 在不同的人际传播语境中, 在和不同的人交往中, 他都谨记自己在其中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乡里恭敬地对待长老, 在朝廷说话谨慎, 和下大夫侃侃而谈, 国君在时则表现出应有的敬畏。 这反映了孔子谨记礼制、等级和尊卑, 很有分寸地进行交流活动。 正如吴予敏所言: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演员, 他的才能就是在每个社交场合, 都能明确自己的名分, 进入角色。 所以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处处显得那么得体。 他对于任何非礼逾矩的言行都是厌恶的、恐惧的。[5]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孔子竭力维护礼制和等级的形象。

孔子这样做, 虽然是为了遵守“礼”的规范, 但是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于是, 后世的人们便以孔子为榜样, 交际中如何“做人”成为必修课。 “礼”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社会关系, 并在无形中化为不平等的文化符号和传播符号, 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和现实生活中。 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到处可见, 无论是会议、宴请的席位排序, 还是报纸、电视的头版头条安排, 都严格考虑当事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 其实, 至少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党报上中央领导人的活动报道, 并不完全按照职务编排版面。 毛泽东的一些不重要的外事活动消息, 经常安排在头版不起眼的位置, 甚至安排在二版, 标题字号与普通新闻相同。 而有的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消息, 因为有指导工作的意义而被安排在头条。 显然, 现在我们的党报对自身的光荣传统有些忘却了, 却把孔子强调等级意识的那套东西学了去。

批判孔子过分地遵循礼仪, 不是完全否定社会角色要与人际传播相适应。 正如王怡红所言, 当一个人以学生、教师、领导、顾客等角色出现在传播关系中时, 他并非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只不过是在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交换。比如, 你要是一个学生, 就要遵守学校的纪律, 不逾学习的规范……以这种社会要求定位的关系, 人无可逃遁地被固定在角色的框架中。 除了角色, 在个性化的人际交往中, 这个人是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可以理所当然地将这个人囚禁在各种角色里面……一言以蔽之, 角色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传播活动, 与真正人的自我及其个性的表现关系不大。[6]但孔子的表现, 等级意识过分强烈, 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 显然不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

从《论语》中与传播有关的词句和段落看孔子的传播思想

《论语·乡党》 描述了孔子在人际传播中身体力行, 竭力履行自己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角色, 这也多少折射出了他的一些传播思想。 实际上, 《论语》的各篇中, 使用了“言”“视”“听”“学”“思”“闻”“见”“知”等很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字词, 这些字词少则出现过50 多次, 多则出现过100 多次。 以下对含这些字词的篇章做一简单梳理, 探析其中蕴含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思想。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耳熟能详。其实, 《论语》涉及“学”的地方很多, 如“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笃信好学”“下学而上达”“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不学《礼》, 无以立”等等。 在儒家文化中, “学”有两层含义:一是品德的修养, 即仁、义、礼、信、孝、悌等;二是六艺的学习, 《诗》《书》《礼》《乐》《易》《春秋》。 可见, 孔子要求“学”的, 是符合礼的信息和内容。 “学”本来是个体接收信息的方式之一, 孔子把它作为提升内在道德和修养的手段, 使得“学”有了很强的伦理功能。

此外, 孔子对作为动词的“言”这种人际传播方式小心翼翼。 “君子欲讷于言”“仁者, 其言也讱”“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言其余, 慎行其余”“邦无道, 危行言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等, 都是要求说话要谨慎, 要谨言慎行;“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不要轻易把话说出口;“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言谈要符合道义。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 赞许仁爱;“法语之言, 改之为贵”, 要按合乎礼法规则的正言来规劝, 来检查改正自身行为;涉及怎么言的有“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说出来的话, 要可行, 对待说过的话, 要认真;“言必信, 行必果”, 说话要可信, 行动要果断;“ 言忠信, 行笃敬”, 说话忠诚, 行为敦厚。

孔子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言语行为和谈话内容要谨慎, 要符合伦理, 不能违背礼法规则。 这一要求有一些可取之处, 但这又有些苛刻, 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眼界。 不过, 他要求言论诚实可信, 至今也是应该遵循的。

除了“言”之外, “闻”“见”等传播行为, 也在《论语》中反复出现。 子张求教加官进禄的方法, 孔子说“ 多闻阙疑, 多见阙殆。 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他要求“多闻, 多见”, 但是对有疑惑和危险的方面要有所回避。“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讲的是多闻、 多见对自己有利的好的内容, 以“善者”作为衡量标准。 此外, 还有“闻道”“闻义”“闻一知十”等。 不同的人际传播情形中, 孔子对“闻”严加限制, 仍然以伦理为限。 他要求懂得“闻”的技巧, 闻道、闻义、闻善, 懂得趋利避害。 这种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趋利避害, 一定情形下是传播活动中的一种本能反应, 但在孔子那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人为的主观标准, 这就将传播的这种本能变成了一种抑制行为。

至于与人际传播相关的“知”“视”“听”等词, 在孔子看来, 必须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对信息要有所取舍, 不要去看去听“非礼”的内容;“听其言, 观其行”, 与人交往中, 不仅要听他说什么, 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是否言行一致, 正所谓“察言观色”。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要了解一个人, 应先考察他言行的动机, 观察他所走的道路。 知则是“温故而知新”, “新”从“故”中来;知什么呢? “知礼、知乐、知仁、知德、知天命”等。 显然, 孔子坚持以“礼”来维持传播秩序, 在他那里完全找不到思想自由的踪影。

“思”是一种自我传播, 关于如何 “思”, 孔子提出君子要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孔子的思, 尚不是现在的思, 含义更广而深, 即修身, 也见于“三思而后行”“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思的标准, 仍然离不开恭、忠、敬、义等伦理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际传播思想, 主要是利用伦理规范教化社会人心, 这种观念一直统驭着中国人的人际传播和交往行为, 导致人际传播带有浓重的社会伦理旨趣。 正如人际传播的研究者王怡红指出的: 古代社会利用人际传播建立和表达伦理规范, 用伦理规范的交往取代人际交往。[7]

《论语》中的“礼”和“孝”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孔子传播思想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 均要求言者及听者对传播内容按照伦理规范的固定程序进行。 这样一来, 交往者首先面临的不是发出和接收的讯息, 而是伦理规范的问题。 传播者必须考虑“说什么”和“怎么说”, 听者亦然。 伦理规范就是要使交往者总是处于是否应该和是否被允许的限定之中, 或干脆完全支配人与人的交往。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这几句话, 典型地显现出孔子将人的交往封闭在社会伦理的戒律之中。

在社会学家费孝通看来:“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 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8]

与其说孔子要求在人际传播中主动地顺从和倡导传统, 倒不如说这是他的无意识行为。 因为在漫长的无声无息的教化和浸润过程中, 对礼的恪守, 已经潜移默化, 成为深入脑海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并通过言语和行动在人际传播中悄无声息地流露出来。

作为一种关系规范, “礼” 要求人们把注重外表的礼仪改为发自内心的尊敬之义, 教人注重终生修其身, 使自己无论内心活动还是外在行为都合乎礼。“礼”指明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处于传播关系的某种交叉点上, 担任着某种具体的社会角色; 没有“礼”, 人在社会中就不能自立。 这种人际传播规范, 最终将道德教条地提升为社会法则, 凝固成人们交往传播的行为模式和内在要求, 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大特色。[9]然而, 正是这种所谓的思想文化, 使得“礼”内化为人们交往中无形的行为规则, 并在人们的言行中得以展现。 由此, “礼”对人们思想的统治和言行的约束可见一斑。

以上考察的是社会层面、 个人修养层面孔子关于人际传播的思想。 在家族系统的传播中, 他看重父权, 关于传播的内容, 带有强烈的孝悌观念和浓厚的尊卑长幼意识。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 (《论语·学而》) 在家要孝顺父母, 在外要顺从师长。 对顺从的强调, 是维护宗法和父权的需要。 “父在, 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 (《论语·学而》) 这是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对此, 鲁迅先生曾指出, 只要思想稍微开明的家长, 都会希望子女长大成人之后能更聪明更强大更幸福, 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能比自己这一辈人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事实上, 按理说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 超越过去。 “超越便需改变, 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 应该改变,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 是退婴的病根。 ”[10]128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孔子主张的这种家族内部的人际传播秩序, 目的在于明晰父子、长幼、贵贱之序, 确立长辈的权威。 而在今天, 多数青年人则勇敢奋力地呼唤着、 追求着并践行着社会民主和自由平等, 若从这个角度看, 孔子的这种传播思想是相当守旧的, 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 鲁迅先生一再呼吁思想觉醒略微开明的父母们, 勇敢地去清算过往束缚人们思想和自由的不合时宜的陈旧想法和传统道德。 唯有如此, 子女们才能在未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路子和新天地;也唯有如此, 父母们才能真正去解放自己的孩子, 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 为此, 鲁迅先生规劝父母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 ”[10]133

无限期延长父对子的观念影响, 进而形成亲子间信息传达的秩序, 造就了永恒的上下尊卑关系。 孔子的孝悌观, 为后来父权扩展为治权、治权带有父权色彩做了理论准备。 由于有了高度理论化的伦理范畴, 就可以依傍孝悌, 以及忠、义等来规范社会各分子间的关系……在“国”的圈层里, 信息的传播是一种放大了的“家”的圈层, 因而人际关系被规定为孔子说的“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这八个字。 这种以父权为基础的治权高高在上的思想和做派, 今天仍然随处可以看到。 与当代社会的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等观念比较, 这种守旧思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应以理性的批判对待。

“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 ‘经书 ’来, 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

人是群居动物,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中。 尤其在传统中国, 人更需要通过角色关系来定义自我,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儒家所讲的“伦”, 指的正是个体行动者之间的“等差秩序”, 既包括个体之间等级区分的种类, 如尊卑长幼、亲疏远近等;也涵盖了个体间应建立的关系种类, 诸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 中国古代的人际传播往往被儒家哲学转化成伦理形式, 在个体之间形成差序性的伦理关系。 不同个体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序性社会关系, 对人际传播的范围影响颇大。[11]

由此可见, 孔子的传播思想, 是以伦理、宗法、礼制和等级来约束传播行为, 压抑了人们的思想和个性。 孔子不是培养选择中判断, 而是遏制自我的觉醒, 要求自我审查。 恩格斯说:“规定的自我检查制度, 要比旧的官方检查制度坏一千倍。 ”[12]因为这种自我检查自觉扼杀自己的思想, 实质上是野蛮。 孔子规定的“礼”, 作为社会伦理规范, 也作为社会立场, 对人与人的交往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同时也是一套维护统治秩序的习惯法规。 它具体表现为对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交往秩序的严格规定。[7]一定程度上说, 这种狭隘的等级尊卑意识, 无声无息地控制着民众的思维, 禁锢了人性。 因此, 孔子的传播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需要正视。

诚然, 《论语》中表达的孔子人际传播的思想, 是中国古代关于人际传播较早的文献记载, 对于研究现代人际传播是重要的参照系。 孔子的传播思想中, 有一些具体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但其整体的保守性质和束缚人的消极一面, 不该一味地赞美。 毛泽东20 世纪50 年代在评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赞扬了孔子办教育, 但对他是有批判的, 毛泽东写道:“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 ‘经书’来, 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 ”我们也应持这样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强光中.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M].南方出版社, 2011:55-56.

[2]安德义.论语解读[M].中华书局, 2007:281-282.

[3]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22.

[4]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M].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 (上卷) .商务印书馆, 1997:183-185.

[5]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154.

[6]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M].人民出版社, 2003:35-37.

[7]王怡红.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J].现代传播, 1996 (6) :50.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 2011:55.

[9]胡河宁, 等.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 2006 (3) :9.

[10]鲁迅.坟[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11]陈钢.试论人际传播在“差序格局”中的嵌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5) :11.

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篇三

曹 靖(2010.12.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给我们后人规划的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现在我们细细品来,应该说对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下面我就从其中的四十而不惑浅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因为我现在已过了不惑的年龄,但远远没有达到孔子说的不惑的境界。那我该做些怎么样的一个努力呢?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

二、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他的是非、善恶、美丑。

我们每个人内心怎么样才能够真正不迷惑,这需要大智慧。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够做到不惑,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迷惑呢?

四十岁的人生,经过了若干年的沧桑和磨砺,人会逐渐走向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阶段。从前的莽撞可以被看成是幼稚;从前的浮躁可以被看成是无知;从前的执拗可以被看成是任性;从前的失望可以被看成是无奈……,就象是那湍急汹涌的河流突然遇到了宽广的河床,一下子就稳定下来,顺势流淌。人生走到了这个阶段,一切真的可以平静处之了。

面对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这个时候可以泰然地说,我曾经努力过,千里马并不一定就会遇上伯乐。

面对物欲横流而无法彼及的生活,到这个时候会依然坚信: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物欲膨胀,贪念上升,人生之隐患。

面对他人的闲谈窃语、无事生绯,这个时候会听之任之,不做评判,随之而去。

面对别人的误解、猜疑、妒忌,这时也可以冷静地一笑道:己未为,又何虑之有?说白了,就是指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我想我该好好的珍惜这不惑之年的美好时期,去真切感悟“四十不惑”的真谛,在心灵上建立起自信,行为上淡定而从容,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

4.写孔子的作文400字 篇四

孔子当最感兴趣的是公治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的说话,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最动心同情的算是文字赛,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体贴孝敬父母,还有对他师兄颜回,颜回家里穷,却努力上进,虚心学习,读了许多的书,学了很多知识,所以孔子很器重颜回,而且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还有……你说孔子的这几个弟子神奇不神奇,好像把有才的人全都集中在孔子的脚下,有些人说这可能是孔子的名誉好,名声大,所以有才的人全都来拜孔子,其实不是的。

孔子能够流传至今的是因为他很有知识,他的才华如万丈深渊,取之不尽,所以教出了那有才华的弟子。孔子总是轻松愉快,坦荡,悠闲的。而孟子则是“凡事紧张”所以这就体现了孔子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

5.《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 篇五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6.怎样写成长中的故事 篇六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在一天一天地长大。我们的长大, 不光是年龄数字的增多, 也不是个头儿的增高, 更重要的是, 我们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我们的思想在一天一天地走向成熟, 我们的心灵也更多地受到熏陶。这种心灵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都应将它记录。这对于我们自己, 对于今后的生活, 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写此类作文, 事情的清楚讲述, 只是一个前提, 只是一个基础。重要的是, 要写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对自己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美的教育。捕捉住自己心灵的感受, 并给同龄人以启发, 这才是此类作文的精髓。

7.我眼中的孔子写人作文 篇七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活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光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不能只学习,还要善于用脑子去思考,在念书的时候也要反复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好处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但不学习也不行,也要讲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地推敲之后,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自从学过《论语》中的其中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我懂得了学习的三种境界,也知道了自己成绩总提高不上去的原因。原来我只是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知之者。光是知道学问是没有用的,学习的要点在于以学习为乐趣,快乐、愉快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我们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的遨游在知识地海洋。才能在学习中悟得更多的道理,学到人生的哲理。

现在想想孔子那么伟大,如果当时没有孔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更加得腐*?孔子是多么伟大啊!

8.《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篇八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不中断,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创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怀,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对弟子也是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他谦逊好学,一生为了复兴周礼,周游列国,从不怕别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

《孟子》中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涎万世。

9.怎样写游记 篇九

习作建议

你最想去哪一处旅游胜地?查阅相关资料, 或者回忆你去过的印象最深的旅游景点, 写一篇导游词或游记。

1.搜集相关的资料。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注意突出重点。

3.习作底稿完成后, 可以先给大家读一读, 然后请同学提提建议。

4.你如果没有旅游的经历, 也可以选择你熟悉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同学们。

脑洞大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无穷魅力, 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 写成游记, 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 顾名思义, 就是记游, 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游记就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 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 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

制胜法宝

法宝一:一条线。所谓一条线, 就是以游览地点的变换为线索。既然是游记, 就是一边走一边看, 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 或者按移步换景的顺序, 或者把时空融合在一起, 以游踪为线索, 走一路, 写一路。这样才能使行文自然、条理清晰。

法宝二:抓重点。一路走来, 一路观、听、想, 看了很多, 了解了不少, 但是切忌游记写成流水账, 要写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 把握住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 把它写具体, 写生动, 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这样才会感染人。

法宝三:表情感。游记的情感性是很强的。游记中的写景, 一般是为了抒情说理。在写作中, 要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做到景与情、景与理的统一和融合, 要巧

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 以激发人们热

爱祖国的热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 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

10.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十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11.怎样写好摘要? 篇十一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 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 其中男7例, 女19例;年龄80~98岁, 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 Ⅰb型8例, Ⅰc型13例, Ⅰd型5例。左侧17例, 右侧9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 平均18个月。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 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切口感染, 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 优10例, 良11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 术中注意需正确放置假体, 避免肢体不等长, 小心扩髓, 避免术中骨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创伤。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 缺一不可 (如果前三名作者分属不同的单位, 各单位名称均需用英语明确标出) , 四段分别用“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开头。注意多用复合句, 多用准确的专业术语, 多用被动语态, 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中英文内容要一致, 要有关键词。

摘要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摘要内容是否充分?是否包含杂志所允许报道的所有重要信息:背景、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及主要意义?尤其要注意审查摘要中是否包含研究的主要结果, 研究结果能否支持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否回答了研究问题?摘要中的所有内容是否都可在正文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摘要中的数据与文章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摘要的结论是否表述合理, 有无误导, 与正文中的结论是否完全一致?

12.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参考 篇十二

您好!

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来自20xx年的初中生李嘉平,我很崇敬您,因为您是圣人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噢,对了,我要告诉您一件大喜事。知道吗?您的弟子还有您的再传弟子根据您和您的弟子的言行编纂一本书,叫做《论语》。至今还在几万学生中流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的语句,我们初中学生都知道。您和您的弟子的言论是世间的道理,是阐述人与人的言行。比如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让我明白了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当老师了。再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让我思考了好久,比如信,做人要讲信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说话要言而有信。

人们说您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您的言论广为传诵。是的,您的话的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句话为“一半论语治天下”影响可是很大的。

您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永远崇敬您。

13.我眼中的孔子写人作文 篇十三

从古至今,涌出无数的哲理家、思想家,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我们的孔子,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言行,都可以令我们学习。

我认为他是一个爱好学习,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他可以向任何人请教,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甚至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这完全体现了孔子谦虚,勤学好问的精神。孔子说过“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它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学到老活到老的品质,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习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的道理。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从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败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还赞美了孔子的德行,把孔子的思想品德比做日月光照天下,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

14.怎样写好摘要? 篇十四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 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 其中男7例, 女19例;年龄80~98岁, 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 Ⅰb型8例, Ⅰc型13例, Ⅰd型5例。左侧17例, 右侧9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 平均18个月。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 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切口感染, 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 优10例, 良11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 术中注意需正确放置假体, 避免肢体不等长, 小心扩髓, 避免术中骨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创伤。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 缺一不可 (如果前三名作者分属不同的单位, 各单位名称均需用英语明确标出) , 四段分别用“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开头。注意多用复合句, 多用准确的专业术语, 多用被动语态, 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中英文内容要一致, 要有关键词。

上一篇:初一级第一次家长会级长发言稿下一篇:驻村蹲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