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2024-07-08

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共10篇)

1.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一

破解市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从沿海主导的增长转变成沿海和中西部更为均衡的增长。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方企业的用工缺口也越来越大。xx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如何在承接沿海更多工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人才,让输出的人才回流,是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进程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笔者近期就破解xx企业用工难的课题,实地调研了汉寿、桃源等地方,通过座谈会、走访工人等形式了解了一些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企业缺工基本情况

1.xx市的用工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的缺乏,导致了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市企业用工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量上缺乏。通过调研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165家的样本来看,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比如,xx经开区缺口2000人,占比60%;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汉寿县缺口1500人,占比52%;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其他地方除西洞庭用工缺口较大以外,都在1000—2000人之间,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达不到年生产预期。

2.质量上不高。企业用工缺口虽然较大,但是关键是许多重要岗位和技术岗位根本找不到人,有时必须要从沿海引进过来。特别是熟练工、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企业高管等都是行业紧缺资源。比如,桃源县112家规模工业企业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302人,占从业人员的10.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8人。汉寿县徕木电子有限公司专门把部分工人送到上海总公司进行技能培训,回来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仍有很多达不到合格标准,导致企业出现较大损失。

3.流失率严重。企业在不断招工的同时,也面临着员工流失的“阵痛”。一方面是自然流失。很多企业的工人,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环境,把本地企业看成是“练手”的平台,一旦掌握熟练技术后,就像候鸟一样飞往沿海发达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出路。据统计,我市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普遍流失率在20%以上。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能够长期供职于一家企业的老员工很少。比如,桃源的龙行天下2017年共招录员工1840人,而流失员工达到了1880人,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是季节性流失。由于大部分企业招录的员工都是本县市的员工,离家近。所以,部分员工一到农忙的时候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导致企业用工紧张。

二、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我市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员工的原因;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总之,剖析原因做不到面面俱到、针针见血,只能从能够着力的方面去剖析。

1.用工待遇不高。xx市属于三线城市,不临海不临边,经济条件、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和沿海大城市的企业相比,员工的工资待遇不高,有的企业甚至很低,根本留不住人才。比如,汉寿的兴昂鞋业,职工平均工资只有1600一个月。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提供完善的“五险一金”,导致员工难有归属感,很难长久留在企业工作。

2.用工环境不优。主要是三个环境:一是企业内部环境。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条件比较苛刻,工作时间较长,生产环境较差。比如,部分纺织企业工作环境差,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很多员工根本无法长期工作,很可能滋生职业病。二是员工生活环境。部分企业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好的上学、就医、住宿、消费、娱乐等配套设施,导致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特别是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招不进来。比如,xx高新区还没有通往市区的公交汽车;汉寿太子庙工业区企业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等等。三是人才成长环境。部分企业在人才的管理与建设机制上不完善,企业干部成长晋升速度缓慢,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专业培训,缺乏人才工作激励举措,导致人才留不住,梯队断层。

3.用工氛围不浓。留住人才,关键在尊重人才。即便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工,也是当前各个企业为之渴望和珍惜的人才。当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希望回家创业、就业,但是政府的引导、重视还不够,相关制度还不完善,让他们还是感觉自己是一个“打工仔”,还没有把普通员工的就业地位提升起来,还没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业热情。

三、对策建议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企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市各部门、企业家共同着力、逐项解决,促进我市企业用工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全市上下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浓厚氛围,让外出务工的xx人像候鸟一样,一群一群飞回来,有工作,留得住。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健全xx市人才引进新政,根据企业的需要,大手笔、大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各区县(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打破惯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建立实用性人才储备库,完善各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来常工作有

“回家”的感觉。对回家乡务工的人员,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工资待遇、奖励福利、住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保障、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二是要加强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是增强岗位匹配度、提升工资水平的保障力。政府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制定实用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确保能培训上岗。政府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或者委托企业培训的模式,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积极支持回乡人员创新创业。政府要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平台等方面给予回乡创业者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行政审批程序、创业活动组织、创业项目支持等方面要让创业者充分感受到“主人公”般的热情,形成“企业只管内部事、政府专管外部事”的良好氛围。

2.政府引导。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大数据共享平台。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招工情况,畅通政企信息互通的渠道,以政府人才资源主管部门为窗口,通过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招工情况,让企业随时有人可用。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企业或者个人建立更多的劳务派遣公司,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及时派工。二是要分时段分批次召开大型人才招聘会。各级政府要利用春节、清明等回乡人员较多的节日,组织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帮助企业搭建招工平台。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重才、稳才、留才的活动。比如,要经常举办一些创业创新大赛、企业人才高峰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形成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举办一些五一劳模表彰活动,让企业员工有成就感、归属感;举办一些遵纪守法、诚信企业、优秀企业的评选,让诚信经营、员工稳定的企业受到重奖,引导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四是加大对用工纠纷的处理力度。政府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凡是涉及企业用工的问题,一律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优先,让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动者的正确导向。

3.政商合作。一是要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园区三产业的引进,特别是对务工群体所需要的娱乐消费等场所,用降低条件搞引进,或者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舒适、方便的务工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园区公交、道路、医院、学校等设施的配套,加快产城融合的步伐,让企业员工引得进、留得住。二是要积极支持企业建设可以交易的员工宿舍。有恒产方有恒心。政府要在企业审批预留地上,给企业划拨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让企业建设员工住房,企业再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出售给本企业的员工。三是要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对企业引进的内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给予奖励性政策。

2.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二

一、“人口红利”时代是否已经结束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有的学者判断,目前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判断“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依据是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枯竭。国际税收研究会秘书长陈庆贵认为:民工荒、工资上涨只是表面经济现象,从本质上说,这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中国的“人口红利”顶峰正在过去。有的学者表示,正是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才导致工资出现大幅上涨。因此,工资大幅提高、企业招工难情况均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有的学者却认为, 尽管年轻人口的数量下降了,但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更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耕种面积实质性减少,农业所需劳动力将呈现大幅下降;延迟退休年龄也会增加劳动力供给。因此,“刘易斯拐点”已出现的观点并不成立。笔者认为, 不管“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 “用工荒”的问题确确实实已经存在, 可提供的劳动力人数是不足, 至于造成原因, 可能是“人口红利”时代结束,或工资的原因,或者是新一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要求等等。

二、加薪能否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中央二台在2011年2月底也组织了专家学者进行辨论加薪能否解决“用工荒”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高低,每年能赚多少钱带回家,是他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因为中国农民太难了!尽管每年“两会”都很重视“三农”问题, 却至今也没有根本解决大多数农民的脱贫致富难题。所以从某种短期效果来看,加薪能缓解“用工荒”的问题。

但从各地情况来看, 加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2010年“一号文件”中惠农政策增多,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加大了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等政策,使得选择自主创业或就近择业的人增多,一方面可以务农,照顾到家人,另一方面可以有务农以外的收入,由于工资待遇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多数选择就地择业。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区域振兴、实现全国各省各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逐步落实。近年来,西部开发、区域振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各地纷纷上马大工程大项目,许多优惠政策的推行,引来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加工厂、贸易公司迅速在各地兴起。同等条件下,民工更愿意就地择业就业。

另外, 许多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 还有其他需求, 马斯洛早在1943年《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加薪, 仅仅是一种生存需求要求, 所以并非加薪能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综上所述,加薪不能根治企业“用工荒”的顽疾!

三、“用工荒”是局部地区和行业现象还是全国性的问题

人们的印象中, “用工荒”在东部沿海地区,其实不是!春节后,宁夏首场大型招聘会遭遇万余岗位无人问津的尴尬,不少人发出疑问:宁夏是否正在经历“用工荒”?2月25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新闻通气会。新闻发言人武平称:“我区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仍然存在,但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季节性、局部性、行业性的招工难”。

2月20日,在2011年春季人才交流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为吸引求职者的目光,一些企业提高薪水仍难找到合适人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夏宝丰能源、万达集团的展位前拥挤着大量应聘者。所谓的招工难并非在所有企业中存在。同样,富士康公司招人时,求职人员要排长队。笔者所在地宁波宁海,象“得力文具”等优秀企业,根本不担心招不到人!

由此可见,“用工荒”并非局部现象,是全国性的。但存在“用工荒”的企业,据笔者调研,多数是那些待遇不好,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企业。

四、“用工荒”中怎么还会大学生就业难

一边是企业高喊“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们惆怅就业难。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能如此矛盾地存在?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低学历的待业者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呢?

从报端总是看到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一对孪生儿,我们都搞不懂,既然发生了用工荒,怎么还会就业难?既然就业难,何来用工荒?到底这两个命题,哪一个是伪命题呢。

实际情况是,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有百万人左右难以实现当年就业。越是档次低的学校,就业签约率越低,就业的难度越大,毕业即失业的人数越多。如此算来,就业难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严重。今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今年大学生毕业有660万, 加上往年未就业的, 压力不小!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政学院党委书记艾洪德说,出现这种矛盾,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难以与高校毕业发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 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就业难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如今不再拥有就业优势。竞争对手之多,前所未有。如此境况,就业期望值实难提升,的确需要考虑应变之策了。不能过分倚重在大中城市实现就业,也的确需要考虑到基层和农村去,先就业再择业,等待何时的机会,创造合适的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作为国家层面来说,要为大学生们到基层农村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条件,保证大学生能够获得与大中城市同样的发展机遇。综上所述,用工荒是个假命题,有人蓄意隐瞒用工荒的真相,用心良苦,居心叵测。就业难是个大问题,让毕业即失业的孩子们伤透了脑筋,让孩子的家长苦透了心。还记得河北的刘伟吗?因为就业难而自杀,一个豆蒄年华青春靓丽的少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刻反思,不要动辄指责他们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当今社会有钱就是大爷的价值观主导下,想在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获得栖息之地实在无可厚非。在大中城市生活工作并非城里人的专利,经过奋斗,落脚大中城市,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也算是一种追求吧,何罪之有?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制定一些政策,能够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确保在基层奋斗同样可以体现人生的价值,具有同样光明的前途,想想这些“天之骄子”也会毫不犹豫地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广东,一方面很多东莞的工厂缺工,但广东本地的40岁的下岗者却不去工作。重要原因是收入不对称。在浙江宁波也是如此!另外,说明有一些关系没有处理好,比如说劳资关系、工人待遇、基本公共服务等。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是充足的,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各个年龄段的劳动力统筹安排好。所以,现在还不是短缺的问题,而是没有有效发挥的问题,我们还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

其实很多人一直在说“用工荒”是不准确的,企业大多需求的是熟练技工,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不太愿意录用。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尤其明显,他们大多没有“储备人才”的理念,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是目前企业招不到人的第一原因。

当“用工荒”遇到就业难可以折射出从业人员傍身之技不足。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寒窗十几年,最低目标是什么?不就是找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吗?可是,现在这个目标似乎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五、“用工荒”是好现象还是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 用工荒长期存在倒逼东部企业转型升级,这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倒逼企业要重视职工福利、保障、利益, 对就业来说是一种好现象, 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机遇!

对于用工荒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贡森分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口结构开始老化、择业意愿上升以及地区差距缩小等因素,使招工难成为常态,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由于均衡发展战略和中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与在东部打工相比,中西部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增加较快,并且劳动强度和生活消费较低,社会关系网络支持较大,一部分农民工开始追求安全健康和社交归属等更高需要。因此就近打工逐渐成为一部分农民工的优先选择。

另外,有的企业和地方的自保措施损害了农民工,原本脆弱的社会合作受损,同时一部分被迫返乡者不愿意回流。

对于中小企业招工难大家比较认同。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东部地区来说用工荒主要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管理比较规范,员工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不会轻易离开。毕竟东部地区企业的各方面设施完善,而且一些员工长期在那里生活,已习惯那里的环境。”

3.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三

一、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表现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虽然在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而且是一个老大问题,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更为突出,在中小微企业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资金缺口大,三角债有抬头趋向。当前,全省工业企业资金普遍较为紧缺,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如孝感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30亿元、鄂州13亿元。同时,正是由于融资难、融资贵,增加了企业回款困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013年上半年应收帐款同比增长23.3%,高于收入增长7.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5.3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高于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企业间互相拖欠现象有进一步抬头趋势。融资愈困难,拖欠愈严重的恶性循环苗头显露。小微企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低端或者采购末端,议价能力弱,大量资源被大型企业强势挤占,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小微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

二是工业企业获得授信资格比重低,小微企业基本处于银行融资体系之外。据了解,黄冈市浠水县现有工业企业1059家,银行授信企业62家,授信企业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9%,其中: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110家,银行授信企业45户,占40.9%;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仅有6户获得授信,仅占全部小微企业0.7%。据孝感市经信委反映,该市中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获得银行授信资格,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银行贷款视野,这是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问题。中小微企业只能靠自我积累发展,或者从民间渠道高息融资,融资难成为制约甚至阻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融资成本高,中小微企业不堪重负。从襄阳市经信委对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53%,部分优势大中型企业融资成本相对适中,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信用贷款周期较长,且融资成本相对合理,保持在一年期基准利率6 %左右;多数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担保贷款,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合同利率上浮后,加上中介服务评估费、财务咨询费等,融资成本约为基准利率的1.5倍,年息一般在10%以上;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以民间借贷为主,融资成本骤增,融资年化利率20%以上,有些小微企业为避免关停,短期年化利率高达40%,难堪重负,生存举步维艰。

四是承兑汇票使用过滥,加剧了企业现金紧张的矛盾。银行发放贷款中大量使用承兑汇票,企业回笼资金中70%以上是承兑汇票.过量收取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比较棘手的问题,即使像武钢、三环等特大型企业都感到现金不足。而且多数企业在办理承兑汇票过程中,需要在银行存款30%—50%,加剧了企业现金短缺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众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五是融资手续繁琐,用款周期缩短。银行融资程序较长,担保贷款贷前先后办理房管和土地部门(固定资产)评估、信用评估机构、担保公司等部门手续,贷中承办行初审、分行再审、省行批准授信、放贷等系列程序;且待融资时间长,从年初酝酿,年中遴选企业、主承销商及担保机构、至资金到位,融资企业要参加培训、提供财务报表、寻求机构担保、信用增级等工作,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调查发现企业等贷时间最长180天,平均时长37天,平均用贷长为10个月,而民间借款与小额贷款的用贷时间以月、天计算,无形又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六是银行贷款附加条件多,中介收费条目多。对贷款企业银行有诸多附加条件:有行定向购理财产品,对大部分发放贷款的企业要求购买银行理财及其他产品;贷款管理收取本金5‰—1%不等的财务顾问费(投/融资顾问费);贷款银行为贷款企业指定中介评估机构,对其他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不予认可。至于与融资相关收费较多,企业贷款先后经担保公司、房管和土地、信用评估机构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每个部门都要出手续,提供有偿服务,且收费水平不低。调查中有企业反映贷款2000万元收土地评估费2万、房产评估费1.5万元,占本金的1.75‰。以发行债券、票据融资一至三年周期为标准,贷款需办1—2次续贷手续,每次均要产生相应管理及部分中介费。

二、融资难、融资贵的形成主要原因

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工业企业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只是当前经济下行,这一个问题更显突出。问题的形成既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也有深层体制上的原因,也是金融逐利行为、追求安全本性的显露,还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自身盈利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可以综合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体系发育不全,是实体经济长期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准入严格控制,缺乏竞争动力,无需着力开拓市场、不用承担风险开发客户,只要拥有少数优质客户,就能轻易获得高额利润,至于将90%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置于银行贷款体系之外,对其影响也不大,而且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工业企业资金更为紧张,付出融资成本也更高,银行还更容易获得强势地位和超额利润。马克思研究发现,高利贷大量涌现,正是现代银行诞生土壤。而我国高利贷横行,却是由于受到市场准入等限制银行建立,扭曲了金融市场主体的健全发育。一方面工业企业对资金有大量需求,资金是稀缺资源,要贷无门。另一方面,大量融资活动处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致使各种不规范融资行为和大量金融衍生品出现,乃至“地下钱庄”、高利贷横行,现有金融体系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工业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需要。

二是当前经济下行,工业企业效益下降,致使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显性化。由于国际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产品库存增加,销售困难,而工资等成本刚性上升,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低于房地产等行业,且当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金融机构出于优选机制和安全的追求,进一步强化了银行对工业企业惜贷和加息行为,加剧了当前工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和融资成本的上升。

三、对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建议

正因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其较为复杂的原因,需要将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将健全金融体系的建设与缓解当前企业困难相结合,综合治理。现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研究扩大金融机构准入范围,允许民间资本按照规范条件建立风险自担的银行,大力发展小贷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研究设立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互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为更多企业纳入银行授信资格范围,经济便捷服务企业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化解当前融资难的调控力度。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前提下,加大调控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并向中小微工业企业倾斜。同时,加强监管,规范金融机构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存款保证金等规定,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更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三是加大财政对融资扶持力度。一方面研究建立财政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补偿奖励机制,由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对银行或者有关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等融资行为提供风险担保和补偿、奖励;另一方面,建议省级和各级财政拿出部分间歇资金,为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有承兑汇票作抵押,而缺少现金的企业提供应急周转,缓解企业当前困境。

4.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四

摘要: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以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节后用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许多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大学扩招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毕业生人数: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8万人。

根据国家2009年统计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7000万,累计到2011年7月,中国历年已毕业大学生总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占中国人口的7.4%,再过几年大学生将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今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广东超78%,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

(二)沿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层出不穷,用工荒的问题登上各类媒体节后头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吃苦耐劳,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创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超级生产规模,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进入2010年后,85后、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他们基本上是纯独生的一代,没有吃苦的习惯,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大学扩招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回头成为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形成的性格特点,大多宁可在家游荡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少“农民工”二代选择了环境相对宽松的商业服务行业。

加上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沿海企业的内迁策略,形成了中西部与沿海争夺劳动力的局面,客观上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主流结构——劳动密集型。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高端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产业的相对落后。

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又决定了中国的科研人才素质总体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反过来又制约高新尖产业的发展,这是社会悲哀。

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少数的大学生。这个特点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冰火两重山——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可能会为了2000元工资的一份工作挤破头,与此同时是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开出3000元的工资却招不到农民工,真是冰火两重山。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匹配,培养了大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半成品和废品;

3.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有一定的限制; 4.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虚荣,很多大学生还自视为“天子骄子”,放不下身段。

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逐年升高,工资上涨相对缓慢,减少了农民工到沿海打工的欲望;

2.内地经济的发展、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的缩小,让许多原来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有了新的就业途径;

3.农民工结构的转变,85后、90后独生“农二代”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他们的观念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宁可进商业服务等环境宽松舒适行业或在家游荡也不愿到艰苦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工作;

4.农一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大学扩招导致升学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转向高等教育,以不大可能回转到产业工人岗位。

以上诸原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两难的局面。

(五)未来大学生的趋势分析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状况看,中国的大学招生录取率将会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将彻底“平民化”,也即大学只是多读了几年书而已,并不能把学历和身份、能力、待遇挂钩。未来的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只是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从事一切目前看似不应该是大学生该干的行业将越来越司空见惯,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屠夫、大学生商贩、大学生清洁工将成为正常现象,一切光环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六)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近二十年来,我们亲历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出现了“国进民退”,中国的现状和危机,很多方面是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的,这里就不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欧美国家都中国出口的抵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中国以出口为经济增长支撑的模式将越来越难维持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反复提倡并践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原因。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预测:

1.沿海地区将被迫首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不升级面临的将是倒闭;

2.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地和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诸国、非洲等国家转移,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维持企业的利润;

3.中国将由外向型经济逐步向内向型经济转变,生产制造型企业将依托资源优势、用工优势、物流优势在内地蓬勃发展。

4.出口市场的除欧美外,也将开拓其他市场,同时竞争将会逐步加剧。

中国的经济在未来20年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机会的市场,未来的经济走向必将是全面的、纵深的发展。

5.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五

根据部分企业的反映,按照调研活动具体要求,由我镇统计站及相关同志深入部分企业、培训学校和劳务中介机构,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我市劳动用工由富余到短缺的演变历程。前些年,我市劳动力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向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并将劳动力作为资源优势向外推介。经过努力,在全市40.4万个从业劳动者中,劳务输出高峰时期达26.12万人,其中省内16.66万人,省外9.46万人。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新沂经济开发区和锡沂工业园快速发展壮大,全市二、三产业迅猛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增大,自2007年开始,我市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为此,我市决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原来的以对外输出为主转向以就地转移为主。使就地转移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到6.07万人,其中从事高效农业1.37万人,从事二、三产业4.34万人,自主创业0.39万人。市政府并在2007年元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向开发区企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07]2号文件),为解决开发区用工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向开发区输送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有关部门也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做了不懈努力。使企业招工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不断有农民工陆续返乡,去年7月起,我市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达7.9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至今年上半年,继续外出务工

5.61万人,占返乡人数的70.4%;就地就近就业1.26万人,占返乡人数的15.8%;自主创业、自谋职业0.45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7%;目前尚未就业的0.24万人,占返乡人数的3%。加之我市尚有少数企业由于订单减少而裁减员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市有务工能力和愿望的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2、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问题确是不争的事实。据初步统计,我市开发区企业,特别是科倍、利诚、汇锦等企业因招不到员工,出现了部分厂房和机器闲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

1调查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工短缺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和季节性:一是区域性紧缺。在外来投资企业、项目集中的开发区部分企业用工紧缺,而原改制企业、本地投资者开办的企业及分布在各镇的企业基本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二是行业性紧缺。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量最大,约占缺工数70%;三是结构性紧缺。女工、青工、熟练工和高中级技术人才紧缺,汇锦服饰为了正常生产从广州沙溪县招熟练技术工200多人。四是季节性紧缺。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探亲和农忙季节农民工回家务农,不同程度地造成季节性缺岗现象。

二、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认为,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劳动力外流给本市企业招用工造成较大的压力。一是前些年的政策导向促使我市大量优秀农村劳动力流向外省外市。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等传带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好的用工环境,工资待遇高,文化生活较丰富,劳动保障制度较规范,吸引力大;四是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激烈,外地用工单位“抢走”大量优质劳动力。

2、就业机会增多后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市仍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原因是除一部分人因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术缺乏而难以就业外,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一些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噪音大、粉尘多、工时长,属脏苦累工种,不愿涉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对工作更挑剔,往往倾向那些工作环境比较舒适的职业和行业。也有一部分人受习惯思维影响,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能开阔眼界,发展空间大,不愿在本地就业。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一部分人立足农业搞创业。

3、生产模式,管理方式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留人难的重要因素。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属民营企业,且是靠订单生产的外贸加工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小,受宏观经济控制。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造成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有的企业采取轮岗、待岗培训、发放生活费、稳岗待产、共度难关。有的采取停工停产,裁员减员。而同为民营的润宇服装公司,面对危机和挑战,实行人性化管理,没有外贸订单,开发生产自己的品牌,虽然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但稳定了在岗人员,现正在筹办与上海东

华大学联营,搞服装基地建设。二是工人都是实行计件工资,且都受市场形势,供求关系,季节性生产等影响,企业订单不足时,工人挣不到钱,订单充足时,企业加班加点,一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工人工资仍按计件计算,计件工资代替加班加点工资,饥一顿饱一顿,造成收入不稳定。象前几年,科倍公司订单充足时,每天工人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月工资仍仅在1500元左右,近年有所好转,平均在2000-2500左右。三是用工管理不规范,用人机制不健全,大部分民营企业属集团公司的分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频繁调换,使工人没有安全感、稳定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向心力。如科倍公司最近一年换了四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经常调整,造成管理混乱,这些因素的存在别说留不住员工,连管理人员也留不住。

4、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长是造成企业用工短缺的关键因素。目前,缺工企业与南方同行业相比,职工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很多开发区的外来投资企业老板,追求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观念较强,从主观意识上认为苏北的劳动力给点钱就可以打发了,没有意识到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新沂市企业用工最低工资目前是950元/月,从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每月1100元。而凡招工难、留工难的企业,工资标准低于外地企业20-40%,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左右。外出务工,以服装行业为例,平均在2200元左右。本地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内工作10小时的企业普遍招工难,1500-1800元每天工作10小时的企业招工较难,25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的用工没有问题。我市有些企业虽承诺工资待遇可以达到2200-2500元/月,但名不符实,因实行计件工资,很少有人拿到。开发区利诚纺织的一线员工,普遍工资已经达到3000元左右;上海桂田制衣马陵山镇分公司的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也已经达到2000-2500元。因此,本市近年虽然我们1-3季度举办了多次招聘会,但进入服装行业的人员并不多。这充分说明,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用人性化管理,真正能够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生命线看待的企业,劳动用工紧缺矛盾就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形成劳动用工的良性循环,甚至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如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因社会保险落实到位,企业注重关爱员工,这些年来,职工队伍稳定,招工门槛不断抬高,始终保持“一岗难求”的态势。本市唐店润宇服装厂马

冬菊厂长说:我们的企业从来不专门去招工,工人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还有好多是从郯城、东海等地来的。我们始终坚持做到,给员工一个岗位,要让员工有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并让员工享受到“家”的温暖。把企业、员工、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如对女职工,要考虑她们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家庭,就灵活安排作息时间。因此,我的企业5—10年内不会缺工。

三、对策及建议

强化以人为本,营造招得进、留得住的企业用工环境。用工环境对于企业招工及有效留人至关重要。而要有效改善用工环境,一是要靠企业的自律,二是要靠相关部门的依法监管。

首先,企业要逐步形成良性的用工机制。具体要做到“一个降低、两个提高、三个增强”:“一个降低”,即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劳动力结构失衡、专项技能员工存量少的实际,对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条件应适当放宽,既要招熟练工,也要招非熟练工,通过培训上岗。“两个提高”,要提高企业诚信度。凡是招工章程上宣传的承诺必须认真兑现,防止员工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要提高工资待遇。要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力工资价位。尽量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差距,确保不低于周边地区及本市同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三个增强”,即一要增强守法意识。按《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改善工作环境,杜绝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现象;二要注重增强员工归属感。企业要留住员工,必须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把工人也当机器一样看待,只有真心关爱员工,把员工当作朋友,员工才会真心为你付出,才能留得住人才。因此,企业一定要善待员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安排作息时间,对必要的加班,要付给符合相关规定的加班费。要注重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供较好的食宿、洗浴及文化娱乐设施。如有的企业给职工免费提供住宿,节假日由企业报销返家探亲的车票,给职工送生日礼品,提拔优秀员工进入企业管理层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值得倡导。三要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建立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团队意识、人文关怀、追求卓越、支持创新,使企业相关人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成就感,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

6.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六

任培培(郑州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矛盾、新问题纷纷呈现,法院的审判工作压力在日趋增大。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困扰,存在有案而不立的诸多现状,特别是在法院立案实践中,加强了立案的审查标准,使得立案成了难题阻碍当事人诉权的行使,进而阻却了人民法院对社会纷争进行终局裁判的司法功能,降低了审判机关对社会的司法影响力与控制力。文章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民事案件“立案难”问题,结合新民事诉讼法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立案难”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关键词:“立案难”;新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原因分析

立案程序是纠纷进入法院的首要门槛,是当事人诉权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其制度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权益和实体权益的实现。解决起诉难问题,对于社会纠纷的有序解决、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立案难”问题普遍存在,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也降低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立案难”有哪些表现形式?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如何解决法院的“立案难”问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分析研究“立案难”的表现形式及造成的原因,以期找寻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法。

一、“立案难”的表现形式

(一)法律指引不明、不当而无法立案。法律虽然明确,但当法定权利只是纸面权利,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话,除了撩拨社会大众和当事人的一片法治热情外,剩下的就是对司法机关的无尽埋怨和指责。比如,现在新民诉法规定了公益诉讼,在新的司法解释对诉讼主体资格进行明确之前,如有人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如立案?因法律指引不明确、不当甚至相互打架的情形下,完全要求法院只进行形式审查予以立案,没有现实可行性。

(二)审查过严,对起诉条件要求过高。如立案时坚持从严审查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起诉时提供被告的身份信息或组织机构代码、本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证明材料,相关证据的原件等,若当事人无法提供,则以材料不全而不予立案。

(三)法官缺乏耐心,诉讼指引工作不到位。对于一些诉状格式不符、诉讼请求不明确、缺乏起诉要件的案件,法官给当事人释明不够,不耐心指导当事人限期补正、修改。而是简单的拒绝、不予立案,导致当事人多次往返法院而无法立案,从而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

(四)敏感案件,不立不裁。对于一些敏感的群体性案件,由于年限跨越大、利益调整难度大、法律调整缺失和政策依据空白或者标准的不统一而难以建立一致裁判规则、裁判不具有可执行性等系列客观原因,害怕引起集体上访和群体事件,立案法官不愿接当事人诉状,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既不立案,也不下书面裁定,致使当事人无法上诉。

(五)从程序审查变实体审查,对证据材料要求过严。对一些缺乏基本证据、诉讼主体不合、诉讼请求不明确的案件,立案法官严把立案关,不仅对起诉条件作程序审查,更对案件结果作实体审查,过多考虑当事人的胜诉权,部分案件因没有充足的证据而得不到受理。

(六)不及时立案,导致案件长期搁置。为追求结案率,对一些当事人下落不明、诉讼文书难以送达、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审查期间以各种理由拖延立案,仍无法处理的,就将案件材料长期搁置。

二、“立案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办案部门主导高标准立案体现部门利益

尽管法院案件的主要由立案部门负责审查,但按照大部分法院的内部规定和惯例,行政、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初审往往交给办案部门进行。一是立案部门信任并依赖业务部门的审查能力。二是业务部门为了方便案件后续审理乐于参与审查,并有意识提高受案标准。业务部门直接参与案件的立案审理,其可取之处在于能较为专业地进行立案阶段的诉讼指导,便于审判法官的方便办案,其弊端就会明显提高受案标准。

(二)因两个以上法院具有管辖权而发生推诿导致的“立案难”

在诸多法院均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原告一般就近选择方便其诉讼的法院起诉,但大部分法院都以被告在外地等原因,而劝说原告到外地法院起诉。这种解决方法不仅违背当事人意愿,也会给本来应当得到立案受理的原告带来不便,增加各种费用,即诉讼成本,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后,导致造成当事人的一些合理怀疑,影响案件今后的审理。同时,由于法院之间的推诿使得本应当能够正常立案受理的案件得不到立案受理,也会给法院造成人为的立案难积怨。

(三)因诉讼标的难以执行而不予立案或拖延立案导致的“立案难”

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起诉材料,立案法官在审查过程中认为即便当事人胜诉也恐难实现其诉求,以至出于“好心”劝导当事人不起诉,甚至要求当事人先了解被告是否具备履行能力后再来立案而不予立案受理,或担心立案审理后可能因执行兑现不了诉讼标的,影响执行结案率而拖延不予受理。

(四)因矛盾纠纷可能引起群体事件的风险较大而不予立案导致的“立案难”

在当前社会转型矛盾处于突显期的情况下,群体性民事纠纷大幅度上升,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在目前我国的现有体制下,司法不是万能的,人民法院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矛盾和纠纷;法院考虑到一旦把关不严,就很有可能将人民法院解决不了的矛盾和纠纷引进来,而一旦解决不了矛盾纠纷则可能出现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加之当前对发生群体性事件后的追责方法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等因素,这样导致因担心群体性事件发生,而对涉及群体性的纠纷在立案上慎之又慎,加大了“立案难”的积累。

(五)因受信访追责机制的影响而导致的“立案难”

在我国当前信访机制的影响下,部分当事人认为法律并非解决纠纷的最后渠道,在通过法律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后,将上访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因此,有的案件不管是否立案,都会面临当事人上访的风险;而一旦发生上访,不仅是责任倒查,更是承办人直接包案息访。在这种情况下,即有可能会产生立案后不服裁判导致的上访重于因不立案导致的上访的思维,在这种“信访担责风险评估”的思维下,当然就有可能选择承担信访风险小的不予或者拖延立案的处理方式。而事实上,这样的选择,封闭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渠道,切断了通过正常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可能性,更是加大了“立案难”。

(六)因难以送达、怕影响结案率导致的“立案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外的日常生活、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人口流动性更大,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经常变换,无法联系。同时,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是,如当事人常年在外打工,或离婚案件被告方不愿意应诉,或民间借贷纠纷被告人为逃避债务避而不见等情况,更使法院难以送达诉讼材料和裁判文书,以致无法在审限内结案,只有中止审理,从而影响结案率。为不影响结案,在实务中存在有的法院及其法官建议当事人在找到对方当事人后再来起诉。

(七)因各职能部门推诿责任导致的“立案难”

一些纠纷本应属于相关部门依职权解决的问题,但相关部门却不解决、不作为,却告知当事人走诉讼途径,导致一些当事人不理解,认为是法院在推脱立案。如土地所有权不明的确权纠纷、非法扣押营运车辆、未经工伤认定、未经仲裁的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的案件,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不理解,造成一种立案难的现象。

三、解决“立案难”问题的建议措施

(一)禁止业务部门参与立案审查。因为业务部门审查立案的视角与利益不同,更加倾向于实质审查,但可以在固定时间阶段性的召开立案、审判部门联席会议,征询业务部门的意见,商讨解决立案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年终结案率不作为考核硬性指标,只作为参考依据。结案率应更加注重均衡结案率和审限内结案率,如果要加强结案考核,增设的考核指标只考虑超基本审限案件的指标率。

(三)加强立案法官的业务、导诉和接待沟通能力。对于完全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应该有能力释明法律依据,最好是相应的法律条款。属于立案范围的,立案法官对瑕疵材料要做到一次性提示,尽量让当事人少走弯路,以免徒增怨言。

(四)充分给予当事人不予受理的救济权利。为了减轻上级法院的上诉案件的压力,基层法院往往对不予立案决定只进行法律释明,理直气壮地不出具裁定书,置显性违法于不顾。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地位与权威,难以服人。应该下定决心,将立案处理纳入法治渠道,该下裁定书要下裁定书,法院要有适用法律的自信。

(五)加强因客观原因立案受限的宣传引导。对于虚假诉讼嫌疑和滥用诉权的立案工作,应该明确宣传、告知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流程,指出这样做法合理性和必要性。加大更大平台的宣传报道,寻得社会大众对法院的限制立案的理解支持。参考文献:

7.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七

最近几年, 在我们国家的浙东南、闽东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用工难。企业出现用工难的问题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笔者主要从企业方面也就是微观方面分析劳动密集型出现用工难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现状与原因分析

对劳动密集型地区的企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所有企业中, 从未出现过用工难的企业只占到了10.1%, 而出现用工难的企业却占到89.9%, 在这其中出现只是偶尔、阶段性出现“用工荒”的企业占到51.5%, 而2~3年内持续性发生招工难的企业占到38.4%。此数据反映出我国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近几年内不同程度遭遇招工难的困境。下面就企业方面进行招工难的原因分析。

1. 福利待遇比较差、薪酬低。

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劳动条件恶劣、待遇差、工资低等现象。在目前, 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和制鞋等企业都普遍具有工资过低的问题, 有的甚至是比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还要低。笔者曾经在这些地区了解过许多女工, 她们每天工作很长时间, 但是工资仅有3000元左右, 还要经常加班, 并且工资增长的缓慢。近几年以来, 虽然提高了一线工人的工资, 但是跟不断上涨的物价来比, 工人工资的涨幅还是比较低, 甚至有的工人经常会出现没有剩余的情况。福利待遇比较差, 甚至是有的企业就没有什么福利, 一线员工往往就享受不到他们本应该就有的住宿、午餐补贴、班车、过节费等福利。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留不住员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福利差、薪酬低。

2. 企业的管理方式比较陈旧。

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方式粗暴、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 不能善待员工的问题。在很多企业中依然采取“人治”的方式, 不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也不根据员工的特点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

3. 不能够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

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不重视甚至是漠视, 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在企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超时加班加点。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当出现赶制订单的时候, 很多企业工作的时间都要超过8个小时, 但是加班工资却并不高。有的企业甚至是采取计件工资的方式, 没有给发放加班费, 还会出现拖欠克扣员工工资的情况。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 当员工在遇到职业中毒、欠薪、职业病等问题需要进行投诉的时候, 就拿不出任何凭据。没有为员工办理今本的社会保险, 当员工在遇到职业病和工伤的时候就没有能力进行医治。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解决对策

1. 改善工作环境, 减少劳动强度。

在我们国家, 企业员工的主力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 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别就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具有较强的自我承认与自我保护意识, 能够比较及时的指出一些企业的侵权行为, 由于他们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当企业不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时, 他们往往会进行反抗甚至是宁愿待在家里也愿去企业工作。除外之外, 人们对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对健康的关注, 国家环保立法的不断健全, 这也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减少劳动强度, 增强劳动保护, 否则企业就有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从具体方面来讲, 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 为员工创建舒适、卫生、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逐渐才有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员工加班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许多年轻人不想到工厂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够忍受高强度的劳动, 他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能够轻松一点的工作, 希望具有更多的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

2. 企业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企业要依据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变化适时对员工的工资待遇进行调整, 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大多数员工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薪酬, 这也是企业能否留住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 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的利润比较低, 而且竞争也比较激烈, 企业能够盈利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 甚至有的企业就不能盈利。企业老板们往往通过压低薪酬的方式来增加盈利, 而不管员工的流动。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过低就会留不住员工, 当企业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的时候, 企业就会找不到所需人员。因此, 笔者认为企业老板在进行薪酬的制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企业内部员工的薪酬要公平, 要做到同工同酬, 不同工不同酬。本企业薪酬要等于或者是多于竞争企业, 这对于留住员工及招人有很大的帮助。保证员工薪酬有一个增长的趋势, 让员工具有希望, 切忌降低薪酬。

3. 改进企业管理方式,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企业经营者要注重研究员工的个性、动机、需要、情感等, 尽量满足员工对于精神、制度、物质等要求。确保员工合法权益, 善待员工, 创建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 并且依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要适当投资建立一些娱乐实施, 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休闲娱乐的地方。经常开展一些能够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体育文化活动, 如郊外旅游、拔河比赛、登山比赛等。尽量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困难, 完善员工的内部管理, 使每个员工都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将粗暴式管理转变为温情式管理, 激发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与优越感。

三、结语

8.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职业素养;大学生;企业用工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日益激烈,除了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来自企业的“用工难”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似乎企业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突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下滑,没有竞争能力、缺乏职业品质、无法胜任企业工作,用人单位对新进大学生职员的综合评价逐年降低。

一、职业素养强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劳动工作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各个方面的综合品质。各类研究文献或有不同,但究其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1]新型社会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能力,而是要求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即高素养职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在人生成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职业道德是核心

职业道德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长河中,美好的道德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也不例外,职业道德也是从事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必不可少,好的道德素养备受青睐。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有形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无形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就业的基本。不管是当今的和平社会还是战争不断的混乱时代,无不大力提倡敬业、爱业、勤业、精业等良好道德。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提到“敬事而信”,后来《礼记学记》当中更是明确提出“敬业乐群”一语。其所为“敬事”、“敬业”均指的是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朱熹曰:“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这种“不怠慢,不放荡”正是之尽职尽责的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爱岗敬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2]从而可以看出职业道德在从事职业中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是通行证

出了大学门,工作靠证件,而证件直接体现的就是各种技能。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关注自己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行证,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能证就是进入企业的前提资格,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阶梯,是竞争者之间的基本武器。

3.职业意识是调节器

意识就是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意识是无穷的,它带来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也是人生成长中无形的手,鞭策自己走向理想的殿堂。积极的职业意识让人走向成功,有了职业意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意识的调控下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人的潜意识十分重要,意识能让职业者积极主动起来,不处于被动状态。用人单位更看重职业意识,更关注职业者的所思所想,意识控制行动,是行动的调节器,有了好意识才能更好的行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3]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人生目标模糊、人生价值观浅薄

在新时代发展下,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的同时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今学生是家里的娇宠,无论做什么都有家长在后遮风挡雨,抗压意识越来越薄弱,享乐主义越来越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目标模糊,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何,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规划和打算,只有堕落和颓废。

2.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个性化很强,但心里承受能力弱

现阶段团队合作在职业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越来越有个性,独立性很强,不听他人意见。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薄弱,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做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职责。当代大学生赋予创新精神,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爱挑战,然而承受能力薄弱。[4]

3.职业素养不足

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往往没有几个大学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而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所需人才,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在校大学生只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他的无形技能几乎没有,在大学期间也没去主动培养。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1.大学生的自我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校园里理应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好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会思考,能吃苦耐劳,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综合型人才。

2.高校的培养

学校强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理念,推进教育教学体质的改革。学校培养人才目标要转向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方向培养,学校的培养不能和市场脱节。要研究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所需的新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

[2]孙德厚. 我国传统职业道德观及其对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启迪[J].行政与法,2003.

[3]杨琳.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

[4]张薇. 21世纪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张琛,刘加宁,晓雅,杨健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

9.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 篇九

一是宣传力度小,群众认识不到位。我们对“创三城”工作的宣传是十分到位的,电台、报社、街道、社区等都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宣传,大部分居民群众也都对“创三城”工作的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正常交纳卫生费的宣传还很不够,也仅限于社区干部在收卫生费时到居民家中所做的讲解宣传。加上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部分群众存在“我现在工作都没有了,生活都不能保证,谁还去交卫生费”等错误思想,对交纳卫生费存在抵触情绪,而街道、社区对于不交纳卫生费的居民住户又没有任何强制措施,只能是一次一次的到居民家中去做工作,不仅工作难度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是收费标准偏低,影响正常发展。现在所执行的卫生费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三元,此标准是1990年市物价局出台的收费标准,至今已有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群众的工资待遇、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卫生费的收费标准一直没有提高,致使街道、社区的民办清扫队伍建设的资金无处着落,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而正是由于缺乏资金,民办清扫员的待遇较低,清扫员清扫500米的街道,每月仅120元左右,不足500米的仅几十元,清掏一个单元的楼洞垃圾每月仅10元。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量大,维持正常生活都很困难,因此,仅把清扫员工作作为一种兼职,使全天保洁的工作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环境卫生无法得到根治。

三是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对工作造成阻碍。社区工作人员在收取卫生费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居民虽然下岗了,但是还在从事其他的工作,并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条件,但是又要求享受低保,不然就不缴纳卫生费。正是由于这么一部分人,使其他居民产生了反正不交卫生费又没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一个人不交的思想,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一个居民院、一个居民楼都不交卫生费的现象,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四是社区工作量大,深入群众不够。近年来,政府工作重心不断下移,街道、社区的工作任务相对较重。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低保、党建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基本上全部都在社区,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而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就是10人左右,很少有机会去深入到辖区街道进行走访、入户,甚至出现了在收卫生费的时候,有的群众竟然不认识社区干部,给卫生费的收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几点原因可以看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正常缴纳卫生费产生抵触情绪;由于群众对正常缴纳卫生费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收费标准低,使资金无法得到保障,造成民办清扫保洁队伍建设的不平衡;由于民办清扫保洁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造成环境卫生得不到根本上的治理,群众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卫生费收缴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由此可见,由于卫生费收缴难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整治的地步。经过调查,可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1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篇十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数量比重优势。中小企业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中小企业能吸纳众多劳动力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减震器”。另外,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出口创汇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 题,既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更快的增长。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随着国际经济形的恶化,“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这些词汇不断各大报纸出现,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对制约因素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先决途径。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

1.自身实力不足,信用状况有待改善

2.财务制度不健全

3.中小企业人才匮乏

1.自身实力不足,信用状况较差。许多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超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改制发展很快,大量中小企业改制流于形式,短期行为倾向严重,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则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次,中小企业缺乏一定担保物,在遭遇经济风险时,信贷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2.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造成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同时,企业为了应付监督部门的检查,还要准备两套帐,甚至多套帐,这样,企业很难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银行也无法摸清企业的真实面目,增加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

3..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企业,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而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者能表现出一定的远见卓识,具有先进的融资理念,为企业规划出合理的融资方式,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留住人才的能力弱,使得企业新鲜血液注入少,先进理念和技术难以运用于企业,制约企业的发展。

外部环境因素

1.政府因素

2.金融机构因素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

4.直接融资因素

5.法律体系因素

1.政府因素,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大型企业能够容易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得到资金,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却相应被提高了许多,中小企业要取得贷款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

2.金融机构因素,(1)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政府为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带来更深层次的危害,都采取了谨慎性原则。银行收缩信贷规模, 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首先受到伤害。(2)缺乏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小企业的规模歧视依然存在,大银行从节约成本费用角度出发,不愿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营担保机构受到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4.直接融资因素,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从股权融资来说,上市的门槛太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急需的资金。虽然创业板的推出,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的特点将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但创业板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或许能相对缓解融资问题。从债券融资来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5.法律体系因素,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我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2003年我国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我国经济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真正走向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经济民主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小企业促进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措施

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1.政府层面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提供支持,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向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援助,来帮助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初创、技改和出口资金的需求。

2.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严厉惩治,切实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一直是制约融资的关键,通过对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的建立,可以由政府、中介等机构来出具公正的信用评价,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难鉴定的问题。

建立完善融资体系,强化金融支持

1.完善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贷机制。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风险高的特点,制定特定的信贷机制。银行要积极响应银监会的政策,完善各项机制,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机制,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期限。除了各大商业银行自行设立贷款的信贷部门,还应该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融资机构,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并尽量消除地区差异,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大胆尝试股权和债券融资。为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尽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可能。创业板的推出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一个大胆尝试,各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准备,争取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金来加快企业发展,提高技术创新。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相比具有风险小的优点,这对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是其融资的有利方式。可转换债券更是一种集股票和债券优点于一身的融资工具,国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4.规范民间资本融资。在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民间借款成为一种解决资金缺口的补充机制,尤其是沿海等东部地区民间资金相对富裕、手续简便、利率相对较低,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也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但是,民间借贷体系的不规范,要求相关部门

制定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有组织地将现有社会中的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加以运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达到双赢的效果。

5.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我国一直以来靠国内资金支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而国外的风险投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我国应该鼓励境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中国,为他们创造宽松、健康的运营环境,从而为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还可从政府部门通过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一定的规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保证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信用制度的落实,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跨地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条文过于原则性,所以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规体系,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

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1.改善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多中小企业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存在着弊端,需要帮助中小企业培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要求,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2.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做假账,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使投资人相信投资能够得到回报,从而获得企业所需的资本;建立企业自身信用制度,获得社会的认同和信任。

3.树立诚信的观念,杜绝商业欺诈行为。按期还贷,做到无不良信贷记录。只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增加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和信赖,才能增加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

4.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市场认知度。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企业管理思想相对落后。中小企业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市场认知度,确立市场的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品牌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财富,还能使企业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度,在提高自身地位的同时吸引投资者的资金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文 14 自己去吧下一篇: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