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2024-09-21

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共10篇)

1.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二、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100以内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2、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能力。

3、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对数的世界认识保持兴趣,给未来的数学探索活动增添动力。

四、教具准备:空白卡片 若干数字卡片

五、课前交流

师:上课前我们先轻松一下,猜几条数字谜语好吗?七上八下(猜一分数)2.不三不四(猜一小数)3.一五一十((猜一整数)生:7/8 3.4 510 [设计意图]课前激趣,唤起学生对数的回忆

师:从猜谜语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课外知识很丰富。能不能说一说,你们的星期天都是怎么过的? 生:看书,听音乐,逛商场(老师适时和学生交流)

师:你们的星期天都很有意义,那我们来看看淘气是怎么过星期天的。这里有一篇淘气的数学日记,日记里还有很多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内容呢。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创设情境,结合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出示:数学日记(每小组一份)淘气的数学日记:

淘气的星期天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望奶奶。我们先去买点东西。爸爸开着车,每小时跑60千米,半小时就到了商场。下到-1楼的超市。商品好丰富啊!每千克2元

每千克18元

每千克11.4元

每千克30元

鸡翅

猪肉 虾

咦!我最爱吃的橙子怎么没有了?没关系,还是买点奶奶喜欢吃的东西吧。(1)从这篇日记中,你能找到了哪些数?小组内交流,记录员记录在卡片上。(2)你能帮淘气选购吗?你选购的商品需要多少钱,把算式记录下来。

(1)从这篇日记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小组合作,记录在小组的空白卡片上。(小组操作)[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同伴相互启发和交流,挖掘日记中数的资源。

一个小组在前面操作,在黑板贴出数字卡片:60,30,-1,6,4,5.8,3.6,2,11.4,2.5,18,0.5,1/2,0。

师:这么多的数,淘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数的世界。看这些数,都有以前学过哪些数呢? 生:小数,分数,整数,负数。

师:这么多的数,看上去有点乱,就按以前学过的数把这些卡片分一分,各小组继续操作。(交流学生的分类)

(动手分一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条理的思考,主要把小数和分数分出来)

师:分数和小数我们暂不研究。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些数。这些数到底是什么数呢?打开书,把课本第2页中间两句话读一读。

生: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师:阅读课本的时候,要细心体会课本每一处的意思。包括标点符号。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指导读书的方法)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7,8,9,10,1000,10000等,继续数下去,数不清。

[设计意图]从书上给的0,1,2,3,4,5,6等几个特殊数的认识推广到更多,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师: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这个…呢? 生1:也是还有很多,比如:4,5,6,10,100等。

生2:我补充一下,还有-4,-5,-6,-7,-10等等这样的负数。[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的迁移把认识自然数的方法迁移到认识整数。师:你理解的很正确。对比这两句话,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1: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有些不是自然数。生2:-1,-2,-3这样的负数就不是自然数。生3:整数包括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生4:自然数是从0开头的,整数在0的前面还有许多比0小的负数。

师:你们真的很善于发现,太了不起了。看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自然数。生:除去分数和小数,都是整数。把整数里的负数去掉,就是自然数。[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

师: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商品信息,你能帮淘气选购一样商品吗?需要多少钱呢? 生1:买5千克梨多少元? 5×4=20(元)生2:买3千克西瓜多少元? 2×3=6(元)生3:买1千克葡萄多少元? 3.6×1=3.6(元)……

师:可别小看可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倍数和因数就在这里。刚才已经有了阅读课本的经验,继续读下去,不懂的地方提出在小组内讨论。你的桌子上有一个助学卡,小组可以按照上面的提示自学。记录员记录下来。附助学卡:1.读一读笑笑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2.读一读智慧老人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3.自己写一个算式,在小组内说一说(记录员记录下算式)4.关于倍数和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参加其中的一组观察学生的活动)小组汇报:

生1: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我们知道了倍数和因数。生2:我们只在自然数范围(0除外)研究倍数和因数。我们知道了研究范围。师:那刚才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哪个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生:3.6×1=3.6(元)不用研究。

生:4×5=20(元),2×2=4(元),18×5=18(元),2×6=12(元)(我们小组说了这些算式)生1: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发现,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生2:我们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很多个。……

师:你们完成的太好了。看来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继续研究下去,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自学课本,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倍数和因数,一改由“扶”到“放”的方法,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老师参与其中的一组,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师:我们来找一找,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2 7 14 17 25 77)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汇报)

生:2不是2的倍数,因为它还没有7大。生:7是7的倍数。因为1×7=7 生:14是7的倍数,因为14÷7=2 师:14÷7=2怎么能说明14是7的倍数呢?刚才不是发现积是乘数的倍数吗?这里没有乘法呀?这里有些不太懂,你能说明一下吗?

生:14÷7=2没有余数,有余数的就不行。师:你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比如17÷7=2…3,17就不是7的倍数。生:我补充一下,14÷7=2可以看成2×7=14 师:哦,明白了。其他同学明白了吗?不懂的可以向他提问。用除法也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7的倍数。谢谢你把这个方法跟大家分享!(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7的倍数的方法。会用乘法和除法两种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师:你还能找出7的其他倍数吗? 生:70,700,7000,770….师:这么多,能说完吗? 生:说不完。

师: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通过刚才读书知道,可以用什么号来表示? 生:省略号。

[设计意图]体会7的倍数是无限的。

师:那给你一个范围,在100以内找出所有7的倍数可以吗?(交流)生:7,14,21,28,35,42,49,56,63,70,77,84,91,97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你找的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一定有什么方法吧。生1:每次加7。

生2:我用乘法口诀,从1乘7开始往后算。生3:从它的1倍找起,有次序的找下去。

师:太了不起了,我们探索出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吗? 生:会了。

师:找出100以内所有6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生:6,12,18,24,30,36,42,48,54,60,66,72,78,82,88,92,96。(从找7的倍数推广到找一个任意数的倍数,探索到找倍数的一般方法)师:(反馈,找一个同学的作业展示。)和他做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帮这些数找家。这里是“4的倍数”的家,这里是“6的倍数的家”。你们桌上的信封里有一组卡片。找试试看,哪一组愿意到前面来做。学生操作。

生:12和48不知道送到哪家,要不就放中间吧,算两家的。生2:我有个办法,把这个圈改一下,改成中间有交叉的部分。

师:你这个办法好,把这两个圈都往中间画,有了一个共同的部分,让12和48在这里,算两家的。[设计意图]用一个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渗透公倍数的教学,也用图直观的渗透集合思想。

师: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怎么样呢? 生:知道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还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生:我在小组里发言积极,觉得自己表现不错。

师:在数的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只是采撷到数海里的一朵小浪花。以后,大家将领略到更多的数中奥秘。今天的课就上的这里。[设计意图]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做合理评价。

七、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是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抽象枯燥,这些概念的学习又是下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基础。这样的概念课相对枯燥。怎样把概念课上的生动活泼。我想还是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做了一些指点,然后就把要学习的内容放给学生。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能力。我也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骄傲!从这节课中我认识到:只有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二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 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 无忧无虑地学习, 能有效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感和恐惧感, 让学生置身课堂之中不会感到压抑、沉闷或是处于戒备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 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激发起他们在学习上的求知欲望, 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自信与勇气,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充满爱心

发掘学生的精彩, 探索学生的内心, 让学生放出光芒、让学生披上绚烂, 这是教师用真情培育学生的艰辛过程, 也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更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关心学生, 对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以一个教师的伟大人格关爱学生的成长, 用诚心和爱心赢得全体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可亲, 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情感, 促进学生由“想学”向“爱学”转变。

2. 认真倾听

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地方,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 高质量的对话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倾听为前提。因此, 在平时的政治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回答。因为有了教师的倾听, 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 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二、引入媒体创境, 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学生才会乐意去学, 才会去积极思维, 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接受所学的知识。实践表明,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及时把新信息传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以低年级小朋友学习数学为例, 当他们一见到色彩艳丽的数学图片、实物或听到语言生动的描述时, 思维便会活跃起来, 课堂也会活跃起来。这其中不仅是表象、概念, 而且蕴含着儿童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再以“几何图形”的教学为例, 由于几何图形空间观念较为抽象,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面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 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实质, 我们可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绘制相关图形, 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 强化视觉效果, 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如此教学,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几何图形, 利于知识的接受。

三、开放数学课堂, 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实践表明, 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 积极思考的表现,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充分开放数学课堂,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问难。

例:教学认识“时、分、秒”一节内容时, 教者要求学生针对本校作息时间进行质疑问难, 同学们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提出一个个颇具价值性的问题: (1) 上午第一节课几时开始? (2) 我们的课间操用时多少? (3) 下午2:45同学们在干什么? (4) 今天的数学课比活动课长几分钟?……在此基础上, 再针对所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解决。本节课的教学中, 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实效远远超过老师提问, 且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较好地激发了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活化了数学课堂。

四、注重动手实践, 培养自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不仅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揭示规律, 建立概念, 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这正是“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的哲理所在, 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例:一位老师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一节内容时,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和推导方法, 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 接着为学生发放圆形的卡片, 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尝试运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成果”。学生发现如果把圆片平均剪成8份或16份, 就可以拼接成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这样就可以利用已学的面积公式, 求出圆的面积。如, 当拼成一个类似的长方形时,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即“r”, 宽等于圆的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公式S=πr2。此外, 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数学, 从而不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2000年

[2]邓书忠;浅议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怎样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优化结构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所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在教学中,教师能否以基本概念、原理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所包含的丰富知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问:书本表面的大小就是书本表面的面积,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这样做使具体事物的个别特点逐渐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点,再让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出面积的概念,再解释关键词义,增强概念的清晰度。这样把概念回到具体事物中,使概念具体化,如让学生指出所配镜框玻璃的面积,用彩笔涂出三角形的面积,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为清晰的程度。

2、注重知识结构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这种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准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基本知识学到手的一个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感到突然,又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加深与巩固,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时,要帮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分数应用题。利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先让学生练习一道题:李明有8张邮票,张小强有5张邮票,求李明的邮票是张小强的几分之几?张小强的邮票是李明的几分之几?通过练习,总结出规律: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就用甲数除以乙数。即:甲数÷乙数=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出示例题:六年级有学生80人,五年级有学生50人,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百分之几?学生根据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规律列式计算,最后将分数化成百分数,即求出50÷80=5÷8=62.5%。这样在传授新知识过程中,紧紧抓住“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两种应用题的共同结构,利用迁移规律,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教师紧紧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吃透教材,用活教材,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

1、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影响着数学方法的选择。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选择教学方法时,由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应注意到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达到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如“圆面积的推导”,课本是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行推导的。显然按照书本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而在教学时,先引导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方法把“圆”转化为近似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学生把圆平均分成了8份或16份,分别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就这样,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更具探索性,可使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选择讲解法,演示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可选择讨论教学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兴趣多变这一特点,选择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直观性、趣味性、灵活性。所以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知识。

2、训练层次的设计。

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否则要求过高,差生消化不了;要求过低,优秀生不“解渴”;一般学生也将随遇而安,不求进取,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差生迎头赶上,多数学生各施所长,优秀生更上一层楼?我认为,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精心设计练习题,做到有针对性、有坡度、有难度、有弹性,成为递进式的层次结构,同时注意讲练结合。

4.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四

[4]《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一期

[5] 《中小学电教》,2003.4

★ 在艺术活动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之我见

★ 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电教手段

★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比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教学反思—— Rhyme 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研究型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5.巧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五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的主要渠道。在越来越强调教学效果的今天,多媒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学生主观感受,合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巧用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20-01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开的。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嘴、粉笔与黑板,致使课程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枯燥。在越来越强调教学效果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整合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料,巧用多媒体手段,合理?O计教学课件,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孩子的思维则是直观形象的。在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要从学生角度来换位思考,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在课件中插播学生们喜爱的《大风车》节目,在学生们聚精会神观看的同时,提问学生该节目的播出时间,从而引出了时间观念,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对钟表的认识。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蜡笔小新上学”的故事情节,屏幕上出现蜡笔小新背着书包去学校,路上遇到3个同学,快到学校门口时,又碰到4个同学,然后一起向校门走去。现在蜡笔小新他们一共有几个同学结伴去学校?这就引出了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合并起来的运算叫“连加”的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情境设置,用有声、动漫或生活化的方式取代原本沉闷的课堂,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引出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钟表、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巧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自主探究引发学生学习思考

在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通过问题形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老师事先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边框等教具,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叫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分别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边长,算一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面积。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边长数据,即底=7cm高=3cm,邻边=5cm,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一组学生用剪拼法计算,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将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则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高。第二组学生用拉动法计算,即将平行四边形沿着边框拉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变成了长方形的宽,利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邻边。两组学生计算出不同的面积,到底哪组正确的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持己见。此时,教师在课件中分别用剪拼法与拉动法来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发现在拉动法演示时,拉动后长方形的宽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拉动后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多出一块长方形,由此得出采用拉动法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用剪拼法的方法计算是正确的。通过这种的互动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课件设计的内容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确保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通过生活体验来增强学习感受,现固所学内容,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可以到沃尔玛、万达、永辉或其他商场中,拍摄有关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价格的标签,作为教学课件的素材。在上课时,当大量标有“永辉超市”字号的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等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纷纷说到过永辉超市购物,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小数的定义、小数点的作用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后,设计有关表格,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商品的价格,以元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增进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四、巧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课件设计时,应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逻辑思维方面的锻炼。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老师结合学校绘画比赛课件导人题目,“我们班有48名同学,由于绘画比赛成人一支水彩笔,每支水彩笔价格5元。但是商场对于一次性购买50支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请大家想想,如何购买水彩笔比较合算?”学生们经过思考,提供四种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买50支,共付:5×50×90%=225(元),笔多买2支,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支再按九折转卖,共付:5×50×90%-52×90%=216(元);4.多买2支再按原价退还,共付:5×50×90%-5×2=215(元)。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一一罗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好,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通过类似的锻炼,既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

6.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六

赵慧芳

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 “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

7.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七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 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借助CAI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 “咯噔, 咯噔”地行驶在道路上, 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 但汽车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 汽车跑得更快了, 而且还嘀嘀嘀嘀地唱起歌来, 在学生观察了轮子的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 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椭圆形的行不行?”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圆形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探索兴趣, 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便会去努力获取新知。

二、展示思维图景, 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 它高度地概括和压缩了人类最早期的认识过程, 是从大量实践中长期总结出来的。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为基础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几何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讲是相当抽象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具体而逼真的形象、丰富的色彩, 变化地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把抽象的平面和空间概念具体化, 令学生看得到、摸得着, 为学生建立抽象的平面和空间概念积累丰富的研发认识, 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难以接受, 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这一关键过程, 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动态画面的课件, 形象地演示出圆无限分切后, 转化成长廊形的过程。具体如下:先出示一个圆, 平均分成8份, 再将分成的每一个小一角形运用动画技术, 形象直观地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 然后再将圆平均分成16、32、64份, 并分别拼起来。从各自组成的长方形中,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组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这时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再让他们想象, 如果分成100份、1000份呢?他们终于能从中明确: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无限等分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 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πr) , 宽相当于圆周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较容易得到圆的面积=πr2。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 步步引导,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 有助于实现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换。类似地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柱体表面积求法, 体积公式等推导, 教学时可用多媒体课件的图表拼剪填色旋转方式来演示。这样便降低了学生由于感性材料不足或缺乏造成不能形成正确图景的难度,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较容易地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三、设计信息资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Authorware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利用它设计的小学教学课件, 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学生在最少的指导下, 自主地学习前人的知识, 使他们有充分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也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 而在课件设计中提供学生咨询的信息源, 正是着眼于此。如, 在《分数的意义》的多媒体课件中, 我将分数的意义中的关键词设计为热区响应的方式 (以下用“[]”表示) 供学生必要时进行咨询。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 当鼠标点击[单位“1”]时, 出现以下信息供学生自学:

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用自然数1来表示, 叫做单位“1”。

一个物体如:一张饼○, 一个正方形□。

一条线段

一个计量单位如:1千克、1米、1平方米

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全班有同学40人。

2. 当鼠标点击[平均分]时, 热区响应以下信息:

平均分即每一份要一样多。如果每一份不一样多, 则不叫平均分。

四、互动分层练习, 提高训练效率

Authorware具有多样的交互功能, 用它开发的多媒体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 富于变化, 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 可以使学生随时知道学习的结果, 肯定正确的方法, 纠正错误的思维, 达到课堂训练的目的。例如:

用目标区域响应在开发的《圆柱的认识》的课堂上训练:判断下图中的长方形是哪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图 (单位:cm)

让学生将上行的侧面展开图, 移到相对圆柱中, 计算机会根据选择的结果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若是错了, 则侧面展开图会自动回到原处并提出:“请再想一想”, 若对了则会显示“回答正确”, 并伴有掌声鼓励。

8.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技巧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1—01

优化目标结构

目标结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体、明晰、可测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包括认识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还应包括理解、掌握知识目标、应用操作目标、情感目标和创造目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结构要着重抓两个方面:一是从数学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技能训练点及其相互关系;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目标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优化时间结构

合理使用时间,正确分配时间,是一堂数学课成功的重要保证。优化时间结构,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优化时间结构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掌握“三个根据”:一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安排;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三是根据教学的环境、手段、风格以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数学教学质量。

优化信息结构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大信息源。优化信息结构,先要弄清三大信息源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摆正它们的位置。对于数学老师来说,教材和学生是信息源,是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程序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师生活动的依据;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老师、教材是信息源,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信息学习教材,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看、听、练、用的活动中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我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数学信息活动,把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形成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之间多层次、多向性的反馈形式。

优化认知结构

优化认知结构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

因而,优化认知结构必须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易学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进而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我们还要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电教设施、实物、图片等创设学习情境,使所学内容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优化训练结构

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练习了什么内容,学会了多少知识,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

优化训练结构,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练的内容和方式;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训练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训练的任务和作用,积极配合教师,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再次,教师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周密安排训练步骤,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提高训练质量,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9.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九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同行共研。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合理的应用,如果滥用,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效率呈现最大化。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起老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去接受新知识。

例如:我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教师边讲边播放课件。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天特别热。汗水顺着八戒的脸直往下流,孙悟空自告奋勇说:“我给大家找些解渴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就气喘吁吁的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悟空提议,这个西瓜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摇头说:“我个子大,又胖,出汗也多,我要吃五分之一,不,不,我要吃六分之一。”唐僧、悟空、沙僧听了都笑了起来,而八戒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了八戒的话后,大家都笑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有意注意,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主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16、32、64份……即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的色彩,平移的画面,再配以动听的声音,直观形象地把圆通过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同时,学生也观察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将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牢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强化,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例如《圆柱的体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

1、根据自探提示,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课本中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②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③由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你发现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电脑演示操作:①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②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归纳圆柱的体积公式。③验证公式。在以上进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清晰有序的展示学生的操作思维过程,为学生抽象概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创造了条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实验、观察、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运用多媒体课后巩固,增加练习训练密度

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性练习,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些大容量带有娱乐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练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10.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优化 篇十

内容提要:新课导入时,运用多媒体能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数学解决问题审题时,运用多媒体能明理导行促进思维;在相对抽象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把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开发潜能。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准辅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之目的。

一、新课导入时,运用多媒体来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新课时,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开始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车轮都是圆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行驶场面,接着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行驶场面,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出现轮子是椭圆的行驶场面,同学们都喊着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观看形象得生动的各种不同车轮运动的动态演示,已经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教我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子就行,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这样,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圆锥顶、机械零件、农民堆谷、吊车堆煤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去掉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激起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圆锥特征的欲望。

二、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增长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因为“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依据。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规律,新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分别说出1/

3、2/

6、3/9的含义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中。通过这样一组变化,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相对应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而分数阴影部分的大小没变,因此1/

3、2/

6、3/9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3怎么会等于2/6呢?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把1/3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2/6,所以1/2=(1×3)/(2×3)=3/9同理得出2/6=(2÷2)/(6/2)=1/3,3/9=(3÷3)/(9÷3)=1/3。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分析思考,让学生概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数学解决问题审题时,运用多媒体来明理导行促进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是,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间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是解答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的抽象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要素。

四、在相对抽象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圆内“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想象不出。我们就用电脑显示:从圆心同步作出许多条半径(直径),然后又把它们“收拢”,合并为一。这样,便于学生想象: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

又如教学圆锥体的高,电脑动态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直观、透明、省时,再通过外移,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与母线。圆柱与圆锥中底面和高的动态选合,使学生轻轻地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为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运用多媒体,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把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开发潜能。

人是有理智的,有情感的。因此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情感、情绪的影响。人的心理作用既有有意识的,还有无意识(潜意识)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个体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就能提高记忆斩、想象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同时环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果又学得轻松愉快。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配以解说和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对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都迎刃而解。学有余力的学生还通过网络了解年、月、日等其它知识,有点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在“中国科普网”找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传递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正确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同传统手段的结合,更好地满足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尤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资料:

1.邱小军:《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

上一篇:冲浪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