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人物情感变化

2024-10-07

梳理人物情感变化(通用3篇)

1.梳理人物情感变化 篇一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考生都在做最后的冲刺准备。对于考生、家长、老师来说,有关高考政策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他们的神经,事关备考的很多细节。那么今年的高考都有哪些新变化呢?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今年产生的第一个变化是:河北、江西、辽宁等多省份表示将本科第二批次与本科第三批次合并为本科第二批次进行招生录取。

记者采访发现,考生、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这种录取方式的改变对备考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学生郭晓辉表示,这个改变对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来说,可能他们竞争的压力更大。对于学习稍好的一些,选择会更多。

河北邢台市南宫中学老师夏天认为,二本三本合并录取对大部分学生影响不大,即使合并,相对好的学校跟其他学校的录取分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希望大家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考出理想的成绩。

与大部分省份合并录取本科第二、第三批次不同,上海将合并录取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这使得原来已经悄悄超过一本录取分数的上海外经贸大学、上海海关学院获得更高的定位,而原先录取分数徘徊在一二本之间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也将可能产生较大的上升空间。对此,有人觉得影响不大,也有人觉得改革第一年心里没底。考生家长唐女士认为,一二本合并之后,家长填志愿更难、更复杂了。一二本分开填,一二本有个自然区分的层次,还可以稍微好拿捏一些,根据以往的经验,还有点把握。合并之后,十个志愿放一起填,更摸不准了,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了。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指出,在合并录取批次的大趋势下,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方案的选择。

马陆亭表示,实际上每个省是在看哪个批次的差异性不大,比如北京,第一批次重点院校非常密集,量已经很大了,它觉得第一批次是需要保留的,下面两个批次需要合并。有的省也许原来第一批次就很少,所以每个省是在作出它的选择。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我们来回顾一下:全国31个省份中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增加到18个,而今年则增加到26个。变化之二——安徽、湖北、四川等8省份将首次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这会对考生产生什么影响呢?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的高三学生陈典娜做了历年的高考全国卷和安徽卷,她发现安徽卷的难易程度起伏较大,全国卷相对平稳,而且考察的重点也不太一样。

陈典娜表示,全国卷比较注重基础部分,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注重探究和创新方面的能力问题。(全国卷)一般都是非常稳定的,你知道自己什么水平,只要自己状态不出现失误就知道会考什么水平,应该是比较有信心的。

马鞍山二中高三年级部主任王玥告诉记者,高考考卷的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王玥认为,从考试内容数量上来说,全国卷和安徽卷相比内容增加不少。所以今年跟往年相比,一轮复习的进度明显慢于往年。第二个主要是在题型上的变化。选做题是全国卷跟安徽卷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比如我们一张卷子里一共有三道选做题,这意味着每道选做题是由一本书的内容组成的。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还是分省命题。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能否实现“全国一张卷”,要由实践来提供答案,这个事情还为时过早。

此外,从今年开始,广东将全面放开异地高考,这对于广大外地考生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全面放开”是指没有设定名额上限,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就可以报考,这些条件包括:有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并且在广东参加社保连续3年;学生有本地高中3年完整学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方面表示,设置这样的条件,主要是结合广东本地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承受能力;至于全面放开异地高考会不会加剧高考竞争,使得考试分数“水涨船高”?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表示,不会对广东考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黄友文表示,虽然今年随迁子女考生增加了9000多人,但是总体报考的考生比去年有所减少,这几年来教育部对广东高校的招生计划给予扶持,招生计划是在逐年提高。目前暂时来讲对广东的的总体上不会对广东考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总体的录取率不受影响。

2.梳理人物情感变化 篇二

人物塑造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物的性格。每一个人物只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才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就人物刻画的性格来分,“它们是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或者韦勒克和沃伦所更乐意于称呼的‘静止的’和‘发展的’人物。”所谓的扁平人物是指在整个故事里,他们本人在情感上、道义上和学识上等无显著变化;而圆形人物与之恰恰相反,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那么在《左传》中展现的人物性格真的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可以这么讲,也可以不这么讲。

可以这么讲是说:由于《左传》是以时间为中心轴发展故事的,有些人物只是在某一事件的某一时间点上出现了,并且形成了他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他在文中所展现的性格就是此人物的一个面,客观上对读者来讲,他就是所谓的“扁平的”或“静止的”人物。比如《隐公四年》的一段记载: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弒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石碏的“大义灭亲”传诵了几千年,读者对这个人物性格的认识就是其对国家,对于礼教的忠贞,而这种“忠贞”也是任何时代都会所首肯的。对于石碏的其他性格特点我们就无从知晓了,因为《左传》中只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件事而已。像这样的人物在《左传》中还有许多,如在《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僖负羁的妻子,她的一番话:“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充分体现了她聪慧敏锐的洞察力,其形象鲜明而生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虽然这个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都出现了,但其基本的性格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也会认为它是“扁平的”或“静止的”。如《宣公二年》所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等从不同的侧面把一个暴虐凶残、毫无人性的昏主的性格形象展示了出来,在这几件事情上,他那昏庸、残暴的性格没有丝毫的改变。

而“圆形的”或“发展的”人物是指那些随着时间和事情的变化,人物的性格也在变化,这样就会使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能了解到这个人物,也就是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客观、真实。如昭公年间所记载的楚灵王的故事:先是弑侄篡位(《昭公一年》),暴虐无理,贪而无信;而又纳谏从善“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迁赖于鄢。”(《昭公四年》)又记载了灵王听令尹子革之劝想改变自己原来那些挥霍浪费、蛮横无理的坏毛病,并为此“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昭公十二年》)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楚灵王的性格特征。就如何新文先生所言:“一个丰富复杂的性格组合。”

不可以这么讲是说:人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只有这两种类型。在《左传》的人物形象类型的划分中,有一种称为“累积型”和“闪现型”。在“累积型”中,人物的形象是靠不断的人物的行动,言语等逐渐的积累起来的。在此事上人物的形象是这样,而在彼事上,人物形象表现为另一面。在“此事”和“彼事”的单独方面,人物都可以说是“静止的”,同时在整体上对此人物来说却是“发展的”。这样在“静止的”与“发展的”中间就存在着一种过渡状态。笔者将它称为“发展中的静”。如晋文公重耳的形象。在重耳是公子时,就有贤者五人跟随着他,在其逃亡以及返回为君及后来的为诸侯的盟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的主要性格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他始终是一个宽仁的贤主。就这一点来说,其性格是“静止的”(见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但在《僖公二十三年》记录了他一些其他的小的细节,“将适齐,谓季隗曰:‘带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唉,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重耳狡黠的一面,他的性格特点又是动态的。我们不难发现整体性格的静止性是由其无数的性格的发展性所构成的,在“动”、“静”之间的状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左传》在表现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上也往往有许多的独特之处,会有“因人生事”、“因事写人”之感,从而体现人物的叙事核心作用,比如一些补充人物形象的叙述。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后,就把自己的母亲放置在了城颖,并且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又后悔了,就引出了“颍考叔”这个人。是他出的一个计谋使郑伯与母亲又和好如初。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作者这样的安排,就使郑伯的人物形象在“阴狠”的基础上,又有“温情”的一面。同时因此事又引出了颍考叔这一人物,使人物和事件在错综复杂中也显得有条不紊。

在《左传》中,人物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左传》对人物深刻的刻画与剖析不仅仅是展现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同时也是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用个体展示共性那种表现方式全盘的烘托而出,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且还有他背后深切的思想。正如冯李骅所言:“其性情心术,音容笑貌,千载如生。”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8-39.

[2]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1

[3][清]冯李骅.春秋左绣[M].常州:日新书庄,1916年印行本.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九春秋人物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梳理人物情感变化 篇三

【关键词】情感单元 感性逻辑 理性逻辑 超理性逻辑 非理性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01-01

文本本身是课堂教学物化的客体材料,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要求师生在多彩的形式中寻求流淌着的情感脉络。从情感角度解读文本,把客体材料的“创造者”和“面对者”作为文章的主体平等对待,使得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体验在文学语言的意境中化为共鸣的旋律。涵泳于文本文字之内外,培养学生理清文本情感逻辑的能力,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大策略,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力”的重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英语阅读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养,英语课堂明显重视文本知识等显性教学目标,轻视情感教育等隐性教学目标;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感悟;以教师“独白式”的情感表达,造成学生情感疲劳。

对文本进行情感逻辑分析,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五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二、厘清文本情感逻辑的要素

梳理文本的情感逻辑,首先要厘清文本情感逻辑的要素,即情感单元。感知文本情感单元,可从以下入手。

1.词语的感知。形态、动作、语言是人物情感外化的主要方式,通过感知具有情感倾向性的词汇,归纳出相对“团化”的情感单元。

2.句式的感知。不同的句式,体现出的情感也会有所起伏,甚至截然相反。深度解读文本,就是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语言碰撞,才能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心灵感悟。

3.重视文中虚化的成分。情绪化的想象和梦境往往是情感宣泄的通道。通过感知文本虚化的成分,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有深层的感悟。

4.重视文中不经意的衬托。“文贵在曲不在直”,意象中形象的显现除了它的客观特征外,更多的是带有作者主观的暗示性。

三、把握文本情感逻辑的途径

文本的情感逻辑,是文本结构思路的重要体现。帮助学生遵循文本的结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逻辑,才能整体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1.梳理感性情感逻辑,悟人之常情。情感逻辑大多体现为低端的感性逻辑,即人之常情。如知恩而图报,离情带来别绪,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M1U1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中:

1)What does Anne’s best friend refer to?

(Her diary)

2)Before hiding, what’s Anne’s feeling about nature?

(deep bule sky)、(song of the birds,moonlight and flowers),來体会安妮的情感(never felt spellbound),进而概括出安妮情感的词语,如:eager、excited、enthusiastic等。

3)After hiding,what’s Anne’s feeling about nature?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来体会此时安妮的情感(grew crazy)。进而去概括出体现安妮情感的词语,如:sad、lonely、anxious、nostalgic等。

通过景物的描写,反映安妮进入避难营前后感情的转折变化,是感性情感逻辑的体现。

2.梳理理性情感逻辑,品事之常理。情感受理智的影响进而改变了情感的方向。

M1U4 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1)震前: when was the night? 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that night? (strange)。 当晚发生了很多怪事,得出“奇”之情感。

2)震中:what can be seen?

对这些奇异现象视而不见,必将付出“惨”痛代价(nearly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bricks like leaves; thousnads of people injured and died…)

3)震后:what people did?

“救援”,救援贵在速度,速度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希望( not all the hope was lost, 15 thousands rescures and soldiers came to help.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引导得出“奇—惨—速”情感逻辑变化,使理性思维得以回归。

3.梳理超越理性之感性逻辑,品情之所然。情之所至,则理性隐退,杰出人物的情感逻辑常常是超越常人的感性逻辑。

M4U1 Reading:“A student of African student”:

1)When did Jane Goodall arrive into the forest? How old was she? 1960; 26 years old.

2)What difficulties did she overcoeme? 让学生思考归纳:

Doubt;Misunderstanding; adaptationg of the new environment; Loneniless等。

3)What is it that supported her work for so 40 years?

Deep love for chimps.

教师引领学生梳理出“年轻的她——克服种种困难——40年如一日——深深的爱”这一情感线索,感情温度远远超越了理性的高度。

4.透视情感逻辑背后的非理性因素,使情之所归。发自内心的真情造就了文学作品自身的逻辑,形成了贯通作品的筋脉。个性心理、社会民族文化、特殊情境都会使人物“情至不关事”。

M4U1 Reading:“A student of African student”中,

What do you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and cultral elements of her success?

1)社会的包容和尊重。社会的包容使得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独立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可有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正是社会的包容,珍妮古道尔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2)自我价值的肯定。主人公我行我素的真正缘由,实际是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自己存在意义的深度思考。她的自我价值肯定与思考都以兴趣、家庭和社会责任为基础,所以是牢不可摧的。

通过文本情感逻辑的梳理,学生不仅明白情感逻辑的变化及其变化缘由,而且能由情激情、以情促学,提高英语阅读的情感逻辑梳理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外语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要[J].外语界,1991,(4).

[2]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上一篇:公司领导年终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梦游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