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18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用10篇)

1.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情境,《辞海》指“情景、境地”,也引申为环境、氛围,是为个体所感知并能引发情感活动的特定环境。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及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刺激物(刺激信号的形状、色彩、密度)和当量(节奏、强度、时间)等的控制,创设情境,诱发儿童大脑了皮质相应区域的兴奋,使人的思维活动中枢及语言中枢处于“优势兴奋中心”,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在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展开丰富联想,感受求知的乐趣,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1.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使图形说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几何。

人们只有清楚的观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深入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丰富的表象中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何概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很多几何概念都是动态的发生概念。如直线这一概念就很抽象,而利用CAI课件可生动的展示出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动态效果,伴随由近及远的飘渺声音,线条闪烁延长,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圆这一重要几何概念,特别抽象,而且内容多,传统教学往往教具一大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师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学生却对圆的认识模模糊糊。但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却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掌握圆的概念清楚、准确。教学时:

(1)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不同大小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进一步拓宽表象。

(2)然后揭示圆的形成,屏幕出现动画:一只小牛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牛绕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牛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A点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目难忘,基本建立了圆的概念。

(3)电脑展示用圆规画图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认识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根据学生讲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演示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用割补方法拼成已学过图形进行公式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时,出示一个圆,提问:圆能不能也用割补的方法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如果能,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猜想,畅所欲言: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用学具圆进行实际操作,想办法用割补法拼成自己想象的图形加以印证。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新颖性及多样性,创设感知情境,在学生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生一人或两人一台电脑,分小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几何概念的产生,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几何概念,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几何,突出教育理论中一个主要原则: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

2.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进行教学,把教学模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研究者的方式学习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除自然课有实验外,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很少听说有数学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定理和公式,几何事实的发现过程被削弱了,从而阻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因为学生面对新的几何定理和公式,发现这些所谓旧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

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可以把很多数学实验引入几何教学中,将几何知识产生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且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通过CAI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推导实验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时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例2: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利用“几何课件”进行实验,更显示出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效果,学生在“几何课件”的操作窗口中借助画圆工具,拖动鼠标能轻易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软件提供的度量功能可以快速的显示所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值,调用比值计算工具能自动生成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圆周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本课难点不攻自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的展示出来。

例3: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实验,也能有力的证明计算机模拟实验的优越性,它突出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以研究者的方式学习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需要由教师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并有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提供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占80%,观察是人们认识的开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借助视听研究成果把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表现艺术融为一体,为数学教学提供的视、听教材内容广泛、充实、具体。在具体运用上,遵循人体感知规律博采从长,扩展和强化了人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演示将一个圆分别等分为16、32、54、128„„等份,再拼成的图形越来越逼近长方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时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3)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媒体提供的感知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三、适时感知铺垫,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生疑――发现问题,思疑――寻根问底、分析问题,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巧设疑难,为学生创设更多创新的思维空间。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是创新的起点。教学中不仅要设置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质疑,更要为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质疑铺路架桥。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敢于也善于质疑,有的学生不善于质疑,更缺乏勇气和自信。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多媒体显示一道思考题: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4平方厘米,求平形四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见图一)

学生没经过多少思考就能按常规方法求出解。(14×2÷7+8)×7=84(平方厘米),这时我不直接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而是先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然后让学思考:为什么要把14乘2 ?经过一番观察与思考,学生终于提出疑问:“能否用割补法转化图形,再求解呢?”这时,伴随着悦耳的轻音乐,多媒体动态展示由例图转化成图⑴-⑶的过程。学生立即由无序思考转向有序思考,很快就得出几种新颖、独创的解法。(见图二)

甲生说:将阴影部分沿高剪开,平移至左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1)得解法⑴:8×7+14×2=84(平方厘米)

乙生说:过阴影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作平行于阴影三角形斜边的平行线,如图(2),得解法⑵:14×2+8×7=84(平方厘米)

丙生说:在平行四边形内,以8厘米为长,7厘米为宽作一个长方形,如图(3),得解法⑶:14+8×7+14=84(平方厘米)

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巧妙设置疑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求异性、敏锐性,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系到学生能否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思考,较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保证人人成功。

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人少机会多的办法克服有限时空所带来的弊端。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他们自学,能通过讨论达到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讨论。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设计好CAI课件,并把学生分为2~3人一组,每组一台计算机,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自在地操作,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将某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补、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在比较、讨论中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恰起来,从而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好环境。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的是互帮、互爱、互相理解,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宽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一代新人。

2.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一、积极探索语音云辅助英语教学的功能,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新的语音教学平台为我们的语音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那就是语音云智能平台。我们通过专门的教研活动研究语音云智能平台的功能, 通过大家的精心研究一致认为, 这个平台能够传输高品质的音视频音乐素材, 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能够矫正学生口语,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例如, 在进行“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go to school”等意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我利用语音云智能平台进行微课资料的传输, 让学生在线学习。同时,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 在交流中提升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语音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子书包丰富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电子教辅资源———电子书包走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电子书包资源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和知识视野。尤其是电子书包里的专家视频讲座, 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 为学生排除了学习上的障碍,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在进行“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的教学时, 我利用电子书包展示视频讲座, 学生通过观看, 深刻理解了“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中的语法常识和句型转换。通过利用电子书包资源, 丰富学生的英语资源, 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力和答题技巧。

三、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当前社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网络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尤其是学校, 网络资源更是优先服务于课堂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家庭为学生配置了平板电脑设备, 家长基本都有智能手机, 这些硬件资源很好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保证, 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条件, 使学生随时随地地能够学到英语知识, 尤其是很多在线课堂资源, 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面对面交流, 实现在线互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软件的保证。

例如, 在进行“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的教学时, 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利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教材的语法知识、应用、拓展阅读等信息,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我们融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有质的飞跃。于是,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诞生了。下面,笔者就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

一、整合的本质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整合的本质就是把教学中分化的个股组织成有机整体的过程。整合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所以他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模式,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但从当今时代的视野来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以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WEB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新课内容可随时调整,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和声像,并能较好地支持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还学生自主学习。

以小学牛津英语3B Unit8<>为例,介绍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1.情境模拟

课件:一个饥饿的人去商店买东西的场景(暂停)。

问:如果换做是你的话,你会怎么说?

学生尝试。

登录专题网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单词或情景对话。

2.小组练习

分小组合作练习,按照给定的场景练习对话,师巡回指导。

3.情景再现

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网上完成对话。

4.实践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练习情景对话。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展示出根据课本中静止画面改变制作成动画的几幅对话情景,让学生在原来自由对话的基础上静音后看着动画,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交际性练习,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好习惯。

5.网上交流

通过专题网站的BBS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情况。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在上面的例子中,给画面配以不同的动作、加入不同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变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关于课程整合

1.资源服务器的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好坏,我们深知:资源是极其重要的。于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上开辟了一块空间作为资源服务器,然后收集英语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料,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并将其分门别类存放。

2.师资的培训

有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还必须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地的学习,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对计算机都是有好奇心和神秘感的,将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并可以立即反馈信息。此外,在传统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甚至学生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交互模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从这点而言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将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让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并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内化信息。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较快的成长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较高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五、展望

4.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______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永宁县宋澄小学 郑宏文 永宁县第三小学 盛会珍

[内容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 理解能力 创新意识

现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的方法多样灵活,教学的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尤其对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视野狭隘、思维迟缓、想象力

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多媒体教学如同神话传说,可闻不可见。尤其是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更是提不起半点兴趣来。所以,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并且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我的数学课堂告别了枯燥乏味,变的生机勃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下面,我就联系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农村的孩子,受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习的习惯、兴趣、都远不如城市的孩子,所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

停滞不前。课堂中语言教学就显得更苍白无力,波澜不惊,一般的语言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所以;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利用了学生爱看的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唐僧师徒去取经,路过桃林时,八戒要吃桃,唐僧要他先学习数学知识,分桃子。唐僧说:“我有四个桃,要平均的分给你和悟空,一人几个?如果我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又能分几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又该怎么分呢?第三个问题难住了八戒。看到他憨态可鞠、抓耳挠腮的样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我及时抛出了问题:这可把八戒难住了,你能帮帮八戒吗?”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活泼明朗的音乐,轻松简单的问题,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所有学生的小手都举的高高的,就连班内很难投入学习的学困生也加入了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的效果,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上课开始,教师将屏幕打开播放“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情景,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

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我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我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而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的,要理解数学知识,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根据本地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抽象、静止的文字或图像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

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又如:在“9加几”教学中,教材虽然提倡算法多样,但对学生有序的思维训练也必不可少。当进行到上一步出示题“9+3=?”时,引导学生看画面,这时一个皮球被放入了空格内,这种“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有了“凑十”的概念,再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一讲“凑十”的过程,同时出现算式:“9 + 3 =12”,学生就能基本理解“凑十法”,(先把3分成1和2,用9加1等于10,再加上2等于12)接下来的“9+5”、“9+2”就能让学生摆小棒,自己动手,完成“凑十”过程。到了最后练习有这样一题:9+2=(),9+3=(),9+4=(),9+5=(),9+6=(),9+7=(),9+8=(),9+9=()。题目的要求是依次说出得数,我利用多媒体又设计了如下画面,同时提问:(1)学生回答后显示全部得数(2)将每个算式的第二个加数2~9闪烁3次变为蓝色(3)将每个算式得数的个位1~8也闪烁3次变为红色(4)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加数变大,和也变大,还有更主要的是得数个位上比加上的数都少了1,1到哪里去了?和前面的9凑成了10,所以,得数十位上都

是1,就是凑出的那个10。“凑十法”这一教学难点,再也不需教师反复讲解了,学生一步步主动探求,自己掌握了方法。通过这种动态显示,把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发展。“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动态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人物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

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新鲜、好奇、有趣的情境中,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伴随着图像的闪动、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理解能力。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上下拼在一起求面积。学生先是求出一个面积,再乘以2。教师按动键盘,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缓缓移动,和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接在一起。学生立即想起了第二种做法:把两个平行四边形看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是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的和。再按动键盘,见上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慢慢下移,和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高不变。而底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2倍。学生又想起了第三种方法。这一设计,使学生在头脑中较

深刻地留下过程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与否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处于一节课的尾声,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时比较容易涣散。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自发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白兔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白兔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兴趣被再次激发。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小白兔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我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我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白兔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白兔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我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白兔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

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我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整节课堂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之中。学习的兴趣紧紧围绕着学生。

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教学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

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总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的第一线,我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积极搜寻适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我的教学越来越轻松。同样,多媒体教学模式,让我的课堂越来越活跃。多媒体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侵入我们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我相信,只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合理,科学的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好处,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开明出版社

4、《新课程正式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代写论文提供 写手上传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实现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创新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探究性学习”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关键字: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激情,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教材的安排等设疑激趣,将学习任务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到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驱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学生通过任务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注意为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习水平高低不等的学生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内容来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激励学生像上楼梯一样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选择或依次完成:(1)、插入四张你喜欢的图片;(2)、有目的地插入一组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物图、风景图等;(3)、精心地设计和挑选,插入的一组或多组图片有一定的主题,美观、艺术。

2、激趣诱导法。“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设计的一些引人入胜的实用课件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或通过玩游戏、找方法、找规律、做比较等,让学生开展比赛或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如练习打字时,让学生通过打字游戏提高打字速度;学习复制,让学生探求多种复制方法进行比赛;在《金山画王》中试着找规律;简单的、与前面知识有联系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操作,并演示给大家看。

3、“空白”发现法。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重在实践操作,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计算机的功能又十分强大,一种操作往往有多种方法,各种软件还自带帮助。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实际,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空白”,让学生自由探究未知领域,完成课堂的扩展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钻研奥秘,获得意外收获,享受一种探索的乐趣,培养探索的精神。如学习“microsoft word”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帮助或鼠标提示自由学习老师介绍之外的其他的更多的工具按钮,自学“自选图形”部分的内容。

4、解决实际问题法。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搜索、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解决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教三年级学生在电脑上写日记;四年级用电脑创作艺术画,学习《图形的缩放》一课,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张桌布;五六年级学习网上搜索,让他们搜索一些写作文、解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借助网络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给自己录制歌曲,查找学习资料,查看天气预报,看新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等。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多方联系,大胆询问,勇敢尝试,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探究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兴趣、自学探究。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质疑,课中探讨解疑,课后延伸复习。学会查阅资料, 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多思考,多实践,对未知、未见、未懂的知识进行自学探究。

2、小组分工探究。一个比较大的探究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完成一部分,或者小组内几个人,一个人探究一个问题,最后进行组合、集中、共商、确定。这比如组织同学办电子板报,制作校园网页等。

3、解疑合作探究。就是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合伙攻克难关,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分析透彻,达成共识。课堂上,鼓励邻座同学多商量、多讨论、互帮互学;课外,让学生自由组织互助组,促使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大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商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交流、集体探究。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设想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或指出不足;选出全班最优秀的在教师机上给大家演示、交流、欣赏、展评,进行集体探究学习,激发全班同学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努力探究的热潮。

5、激励引申探究。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些经验或收获时,及时给一些鼓励,恰切地进行评价,让学生多总结,多思索,琢磨反馈,举一返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再接再厉,拓宽知识面,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深入的探究学习,追求知识的更高境界,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学生的探究还可以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探究;在质疑问难处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多方探究,养成习惯,提高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如下:

1、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就时刻培养他们自觉探究、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一个知识,遇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开动脑筋:思索——质疑——探询——研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由创造、积极创新,学会、会学,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人。

2、扩展思维,多方探究,力求创新。引导学生探究要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空间、充足时间,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例如,在学习“绘制标准图形”时,我只教给学生绘制的一点方法,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的作品,便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创作实际生活中和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物品,力求独特、新颖、别致。

3、联系实际,进行整合,提高能力。就是尽量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把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整合,把各科相关知识贯穿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如讲录音机和插入声音时,让学生把音乐课中的好歌曲录下来;在讲《绘画》时,让学生画最喜欢的动、植物、花卉,用美术的思维完成这节课;四年级文字输入时,让学生写作文、输古诗等。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竭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可抗

3、《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陆宏

4、《对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武健

5、《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现代化》总第72期

6.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多种优势,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信息技术优势,从多方面讨论信息技术如何运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古诗词教学 运用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古诗词引入小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古诗词与当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表达意义较为抽象,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小学生认知能力与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往往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阻碍。同时教师在讲解时缺乏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早已走近每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优势,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古诗词教学方式带来的不足,促进课堂质量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古诗词字词凝练、句子跳跃较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同时传统教学以教师逐字逐词分析为主,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难以产生兴趣。恰好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帮助教师缓解这一难题,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所写的《渔歌子》一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春景,表达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但由于距学生现实生活较为遥远,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正好体现出来,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与互动性,能较为完好的呈现作者想要表达的画面意境。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渔歌子》时播放相关图片、视频,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借助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试听氛围,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二、利用网络资源拉近学生与诗人距离

每首诗词都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表达思想,有着当时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详细了解当时的文化创作背景,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如在讲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由于历史知识匮乏,往往不明白为何要收复河南河北,更不明白作者又为何“涕泪满衣裳”。教师应当借助网络资源课件,辅以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安史之乱以及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抱负与现实处境。帮助学生跨越时间的鸿沟,以上帝视角了解作者内心,明白作者为何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与古诗词情感

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几乎每一首都是作者的情感倾诉。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全面,往往不能深刻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需要教师运用一定方式帮助学生透过文字,增进学生与古诗词间的情感思想交流。如教师在讲解《秋思》时,诗文本身流露着较强的思乡之情,但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作者为何会产生这种思乡之情,没有发自心底地想去读这首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以画外音的方式讲述作者客居洛阳城的经历,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游子长期不能归家,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到了极致,却无奈只能用一封家书寄托如此浓重的思乡之情。以情动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诗文中的情意,增进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去读古诗词,乐于去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想象

优秀的想象力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每个人对每首诗意境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想象力与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古诗词对景物描述往往只有寥寥几字,小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很难抓住诗词表达重点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方向,根据诗词内容展开合适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心含义。如讲解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望洞庭》一诗,诗文描绘了秋夜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把君山岛比喻成银盘里的青螺。而小学生想象力较为发散,往往想着想着就跑偏了,教师可以辅以图片,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方向的发展,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同时指明正确的飞翔方向。

五、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

由于古诗词作者所处时代与我们不同,导致诗词中词意与现在有较大差别,阻碍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教师的对学生的帮助只是一时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来。信息技术应该非常广泛,造成网上资源过剩与无用资源过多两种现状,小学生辨别能力不强,难以分辨哪些是有用的资源,从哪里可以找到可以帮助学习古诗词的资源。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帮助,指明学生可以到哪些网站查阅资料,如何辨别资料的可信度和实用性等问题。

【结 语】

7.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小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前提,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实际和小学生的接受规律, 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象趣味、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音画作品等素材, 吸引学生的眼球, 集中学生的思维, 凝聚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时间,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多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比如, 在进行“动物过冬”的教学时, 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各种动物过冬的视频短片, 视频中有蛇为了躲避寒冬钻进洞穴里进行冬眠的情境, 有鸟儿为了抵御寒冷在鸟巢里积聚羽毛、杂草的情境, 有很多为了防御寒冬身体长出很厚的绒毛的动物等等。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资源, 为学生创设教材情境, 把静态的文字信息动态化, 或物化为身边的课程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眼球, 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在欣赏中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了解了各种动物过冬的本领, 了解了它们适应环境、适应大自然的各种本能, 有效开启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 突破语文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教材的理解, 学生要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写作手法, 要对段落能够进行分析, 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对抽象的语文信息掌握得不太理想。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比如, 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时,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上课时, 学生对课文基本有个初步的了解, 很多学生能够说出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知识理解得不到位, 缺乏深刻的感知。为此,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 尤其五壮士跳山崖的视频画面, 通过控制播放进度条重复播放好几次, 让学生反复观看五壮士跳崖的视频画面, 从而深刻体会五壮士跳崖的精神, 那种精神, 那种胆量, 那种视死如归的气魄, 那种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印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种教学效果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学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学生有时很需要集中精力去思考, 去静静地体会,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 对于文章的结构,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字体的段落, 提醒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积淀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新课程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落实大阅读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之余, 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积淀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这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运用网络手段科学整合这些数字资源, 优化自主学习方式, 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不论在学校、在家里, 还是在公共场所或外出时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学习, 积淀语文素养。

比如, 小学生喜欢动画版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更喜欢动漫版的语文素材。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喜欢的数字资源。如教师在楼道大厅中的i Pad里下载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动画片, 学生可以利用大课间时间, 点选触摸屏上的作品名称播放自己喜欢的故事片。学生看完之后可以随时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 还可以在看完后回到教室里、家里和本班同学或家人进行交流互动, 说出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对童话故事的感悟, 有效积淀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总之,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教材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还能够科学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途径, 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感受语文的魅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 喜欢动态的语文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手段能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以声、图、影像等形式展示语文课程资源, 能够与网络信息进行有效链接, 拓展教学资源, 延伸课堂, 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提供硬件条件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课程资源,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 .

8.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信息技术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教学的第一步是字母、音标的教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认读字母、音标卡片。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将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框架结构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某一字母时,可以用 Flash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字母,并将字母的笔画、笔顺这一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果需要也可分段展示,让学生先猜一猜即将出现的是什么字母,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记忆也就更深。在学了字母和音标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打开 www.in2english.com.cn这一网站,进入“For Your Kids”栏,然后点击“字母和音标”。里面有一个小猴摘桃子的游戏:出现三个字母或音标,它发出一个音,你用光标点击一下字母或音标,如果正确,小猴向树上爬一步,如果错误则向下退一步,而树下等着的是一条蛇,如连续几次正确,小猴则可摘到桃子,而你也可进入第二关。这样,原本单调枯燥的字母、音标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学,也乐意学,学习效果自然十分显著。

二、信息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单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输入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语言输出。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往往使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并丧失信心。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不失为良策。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可以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教学“0~9”10个数字时,教师可设计10个小印第安人,随着小印第安人的出现和增加,变换着展示10个英语数字,然后以一曲Flash动画歌“Ten Little Indians”加以巩固。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学会了10个数字的英语词汇,从而解决了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教学颜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采用“英语通网站”的涂色游戏,让学生点击画板上的颜色按钮,分别给小丑、糖果盒、滑冰女孩和卧室等涂色。由于形式活泼、多样,学生都乐于动手,在活动中真正掌握了各种颜色的英语表达。

三、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城市的孩子远离大自然,远离农村;而乡村的孩子又不熟悉都市生活。他们对一些课文中出现的说明难以做到真正了解,对于有些抽象的概念则更是如此。教师如能以多媒体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展示,则能使课本里的英语阅读得到进一步拓展,使它不再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是延伸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场所,以及瞭望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和界面。特级教师施丽华在上“音乐”一课时,先让学生在优美的多媒体课件《梁祝》声中进入课堂,接着在屏幕上画出一棵音乐树,让学生根据常识为音乐进行分类。然后教师略加小结,开始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让学生找出课文对音乐的分类。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教师又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张世界地图和表格,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音乐分类。这样,一篇较复杂抽象的课文,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而变得浅显易懂,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密度,又能使讲课重点突出,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小短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文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从入门阶段,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练习。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图画到文字的转换。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可以运用英语通网站,进入“编写作文”栏目。在学生输入提示词后,便会有一篇故事呈现在他面前。因为这个故事是根据他的提示词而编的,所以学生读起来更有滋味,如同是他们亲笔所作。在几次编写故事后,相信学生也能学着编出类似的故事。在类似游戏的操作中,学生自然学会故事的编写和阅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不管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虚拟的网络交流、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要实现这一目的,英语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主动获取信息,发展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模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尽管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局限性,不能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转化为主导作用,不能以大量的声音、图像代替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不能因生动形象的画面而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才能让它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9.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动漫卡通,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森林运动会,小动物热闹的场面)大家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们想去吗?”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愿意时出难题,“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乘车去,但要在早晨这个时间(贴7时的钟间模型)出发,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到这(贴6时的钟面模型)有个小朋友就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却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也没到,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噢,来早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这个时间来的(贴8时的钟间模型)他也是一个人都没看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来晚了)看来,我们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地乘车去大森林,就得先正确认识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兄弟交朋友。”这一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的兴趣,更激起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上,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你拍二,我拍二,二八二八手拉手;你拍三,我拍三,三七三七好伙伴;你拍四,我拍四,四**六一起走;你拍五,我拍五,五五伸出一双手。学生两人一组,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10的组成,其乐融融。这样,把游戏与知识融为一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由灌篮高手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哪个部位是长方形?哪个部位是正方形?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呢?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设疑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往回走时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10.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通讯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寺头初级中学校 邮编048100 联系方式:*** 姓名 陕红霞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使新的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它便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下面我就先谈谈我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

一、信息技术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认读字母、音标卡片。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某一字母时,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字母,并将字母的笔画、笔顺这一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果需要也可分段展示,让学生先猜一猜即将出现的是什么字母,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记忆也就更深。在学了字母和音标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输入“字母和音标”。我们还可以下载到相关的动画、课件或游戏。这样,原本单调枯燥的字母、音标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原学,学生乐学,学习效果自然要比传统的教法好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后,还可以发音软件,让学生在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形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识记中解脱出来。

二、信息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完全掌握字母和音标的学习后,直接面临的是单词关。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往往使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并丧失自信心,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不失为良策。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可以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乐学。

三、信息技术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在学语法规则时,如果光做机械的语法操练,会使学生觉得很乏味。如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则可变抽象为生动,具有传统语法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名词单复数变化 规律 时,可采用动画展示,较生动形象,也可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的内容。我们通过网络下载的动画语法资料,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不仅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了大脑的识记,还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从而能轻松地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

四、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乡下的学生不熟悉都市生活和建筑。对某些文中出现的说明难以做到真正了解。我们教师就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学生们不熟悉的事物,使课本里的英语阅读得到进一步拓展。这样一篇较复杂抽象的课文,通过恰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浅显易懂,既节省时间,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密度,又能使讲课重点突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小短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些短文可直接从网上下载,对阅读后的问题也可及时做到人机练习。

五、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不管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虚拟的网络交流,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要实现这一目的,英语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主动获取信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这与传统的模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谈谈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在提倡的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

在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环境去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习,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学生逐步积累“获得自信”的经验;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也使学生也学会了和同伴交流和分享,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教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的情绪,从而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三走进”活动之走进社区心得体会下一篇:商标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