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2024-08-27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通用8篇)

1.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篇一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摘要:2010年2月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湿地日,其全球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我国湿地的现状、价值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为保护湿地、挽救生态危机的紧迫而有效的措施,针对我国湿地保护的不足之处,因地制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和价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根据全国湿地调查(1995—2003)统计,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公顷(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数据)。其中,滨海湿地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为228.50万公顷(《全国湿地保护实施规划(2005-2010)》)。中国湿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最北江畔,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东自沿海,西至干旱的西北地区,甚至帕米尔高原都有湿地分布。且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几乎拥有拉姆萨尔湿地名录分类系统所列的12种沿海和海岸湿地、14中内陆湿地和9种人工湿地。中国湿地动物种极为丰富。据专家调查估计,湿地哺乳动物有6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湿地鸟类300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爬行类5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两栖类4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6%;鱼类104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7%和世界淡水鱼总数的8%以上,还有高等植物1548种,其中被子植物1332种,裸子植物10种,蕨类植物39种,苔藓植物167种。此外,中国湿地生物中包括许多濒危、珍贵和稀有、特有物种。如白暨豚、白鲟、胭脂鱼等都是生长在长江流域的濒危特有物种。黑鹳、丹顶鹤、赤颈鹤、扬子鳄等都属珍稀濒危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有31种,占54%。全世界共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内有9种,占60%。湿地高等植物中高度濒危种类约100种,如水松,现只零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第一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的场所之一。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首先,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有的直接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海岸、河流、湖泊、库塘等地的野生鱼类是捕鱼者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据估计,地球上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总价值约33万亿美元,其中就有10.6万亿美元来自海洋生态系统的海岸地带,4.9万亿美元来自陆地生态系统的湿地,即约为47%的生态服务来自湿地(《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开发》)。其次,湿地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和各种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此外,湿地生物多样性还有其独特的间接价值,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源、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吸化毒污、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及湿度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沼泽、湖泊能暂时储存水分,在暴雨期间或冰川融化时能舒缓洪水泛滥的情况;红树林、河口生态系统或珊瑚礁可以形成天然屏障,减低洪水或海水侵入;湿地能够储存水分再慢慢释放出来,尤其在干旱和雨量少时显得特别重要;湿地植物和泥土储存了碳,延缓或替代了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大气,减轻了对气候的影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有机废物、农药及空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具有讲解作用,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和分解达到净化污染、美化环境的效果。同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参与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促进了物质循环。我国的有些湿地还是南北半球候鸟迁徙途经的重要中转站,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是东半球水禽的主要越冬地,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库”、“地球的碳库”等。

但是,全国湿地调查表明,我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而全球湿地约占陆地面积的6%,自然湿地的数量明显减少,且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趋势明显;内陆湿地大量丧失直接导致淡水存蓄量减少,许多自然湿地作为“天然水库”的功能已经丧失,直接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全国湿地保护实施规划(2005-2010)》)。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向湿地索要日益增多,结果在重要的经济海区、河流、湖泊等地大量开发,过度捕捞,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水质变坏而严重危害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内陆湿地的河流、湖泊,由于江河上流的森林大量被砍伐而造成河流泥沙含量大增,淤积河床、湖底,使湿地面积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破坏生态系统而危及生物多样性。再者,外来物种的引入不当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种种的原因致使我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有些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湿地生物性已刻不容缓。

面对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我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湿地473个,超过4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目前我国已有36个湿地被列入《国际湿地名录》。紧接着,又将湿地保护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各级政府也根据各湿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例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湿地、江苏省湿地都实施了退田还湖工作;而云南滇池、安徽巢湖、太湖等湿地的保护则以治理水污染为主。在湿地水污染防护与治理方面,我国实施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重点治理“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的污染,使湿地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与攻击社会积极合作,启动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技术援助项目。1995年启动的全球环境基金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通过加强湿地保护区组织机构、规划设计、技能开发、信息管理和社区参与等工作,提高了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加强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四川和甘肃的若尔盖、江苏盐城和湖南洞庭湖等4处国家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展的长江项目、抗洪项目、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项目、西洞庭湖航道清淤项目、长江流域造林项目、森林保护和发展项目、生命之河保护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对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总而言之,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中国在湿地保护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许多国家队湿地保护

已经制度化、法制化,而我国目前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导致许多对湿地的破坏和利用行为无法可依,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湿地开发利用政策,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施退田还湖、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恢复工程;

二、我国湿地保护区布局还很不完善,只有约40%的自然湿地在保护区内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部分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正式的管理机构,许多自然保护区缺乏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情况确定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划定保护区,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保护、管理、开发的措施。

三、我国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不能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导致对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与动态分析不足,使得各级政府在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决策时缺乏科学依据,此外,还缺乏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湿地功能效益的评价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所以成立专家系统,强化科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应用3S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数据库,对已知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建立模型库和标本库,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染治理、湿地研究与宣教等方面都缺乏资金支持。针对这种情况,要合理地规划生态旅游,这样可以拉动交通、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

五、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很好的认识。这就可以借助发达的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像制品、举办展览等方法,结合每年的2月2日的湿地日等活动,加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宣传,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2.颜俊.《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开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17(2)

3.汪达,汪明娜,汪丹等.《中国湿地面面观——兼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及其策略》.水资源保护.2003,19(5)

4.汪达,汪明娜等.《论湿地的现状及保护》.水利发展研究.2003,3(12)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印红.《对我国湿地保护问题的思考》,湿地科学.2003

2.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篇二

1 我国的湿地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我国大约有天然湿地2500×104hm 2, 其中沼泽1100×104hm 2、湖泊1200×104hm 2、滩涂和盐沼地210×104hm 2[1]。但这里并不包括江河、水库、池塘、退潮时不超过6m的浅海水域和稻田人工湿地等。湿地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北起黑龙江畔, 南到南海诸岛, 东自沿海, 西至干旱的西北高原, 均有湿地分布。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有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若尔盖地区等。

湿地生态系统分类较为复杂, 按等级划分, 可依次分为系统、亚系统、类、亚类、主体型和特殊型等6个等级;按类型划分, 湿地生态系统可分为海洋系统、河口系统、河流系统、湖泊系统和沼泽系统等。根据《湿地公约》第四届成员国大会做出的417号建议, 湿地共划分为35种类型, 其中海洋和沿海湿地11类, 内陆湿地16类、人造湿地8类[2]。我国学者将湿地类型划分为2类22种[3]:自然湿地类包括沼泽地、淡水湖泊、泥炭地、河湖滩地、盐湖、咸水沼泽、湿草地、海滩、湖滩、河口三角洲、浅海湾、红树林沼泽、海滨等13种;人工湿地类包括稻田、水浇地、鱼塘、盐场、虾池、人工湖等9种。我国几乎拥有按《湿地公约》所列的全部湿地类型, 且青藏高原湿地为我国独有。

我国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以下九个区域:东北三江平原区的大面积沼泽、内蒙戈壁沙漠中的盐沼湿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众多水滨湖泊、长江口以北的沿海滩涂、长江口以南的海滩和红树林湿地、云贵川高原地区沼泽草甸湿地、新疆沙漠地区中的大型咸水湖、天山以北山区中的高山湖泊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湖泊和沼泽[4]。

2 我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湿地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我国湿地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木本植物9类、草本植物17类共计有101科, 其中高等植物1600余种[5]。在湿地动物资源中, 哺乳动物65种, 爬行类50种, 两栖类45种, 鱼类1014种[6]。湿地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在我国分布的250种水禽中有5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其中一级保护的有14种, 二级保护的有40种;23种被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录》, 其中4种极危、6种濒危、13种易危[7]。我国的湿地中生存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物种, 如白暨豚 (Lipotesvexillifer) 、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等为我国特有的世界性濒危物种。就水禽而言, 我国共有257种, 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0.6%,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33种或类群, 其中一级保护鸟类11种, 二级保护鸟类22种或类群。全球共有鹤类15种, 在我国湿地分布有9种, 占60%。我国湿地还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候鸟迁徙的停留地, 如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丹顶鹤 (Grusjaponensis) 的重要繁殖地, 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湿地是天鹅 (Cygnusspp.) 的重要繁殖地,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江西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 (Grusleucogeranus) 越冬地等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保护的重要性。

3 湿地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 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水体,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湿地水污染的种类繁多, 一般可归纳为8种[3]:

1) 耗氧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工农业排放, 它是一些能被微生物降解成为CO2和H2O的有机物。可用5天生化需氧量 (BOD 5) 表示, 单位为mg/L, 通常水中溶解氧 (DO) 至少应为5mg/L。如果溶解氧数量不足或有机污染含量过高, 都可引起水体溶解氧耗尽直到出现“腐臭”现象;2) 致癌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 经由医院、养殖场、屠宰场以及船舶产生的带有病原微生物、致病菌的废水排入水体。它可使人类和动物循环传染患病;3) 合成有机物。主要来自洗涤用品、农药、印染物、橡塑制品、塑料泡沫等有机工业品及其降解物;4)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严重干扰水质净化的藻类和水草植物类, 可使BOD 5值升高的物质;5) 无机物及矿物质。主要来自城市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采选矿废水的抛弃。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随物质的种类、存在形态和水体的物化性质以及生物的不同而不同;6) 沉淀物。主要来自植物被环境遭受破坏后产生的水土流失、沙尘瀑、泥石流等变故而引起的无机矿物在水体中的大量沉淀, 部分来自工业排放的颗粒物以及无机矿物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颗粒物;7) 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放射性矿床的开采和冶炼, 核电站、核反应堆及反射性物质的使用等;8) 热污染。来自热电工业的大量冷却热水及其他工业废弃的热水。这可导致水温度升高, 造成水的密度和粘稠度降低, 水中悬浮物的沉淀速度加快, 蒸发加强, 加快有机物的氧化降解, 增加氧的消耗, 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减少。

湿地是一个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 但如果排污量超过了它的容纳量, 势必造成对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影响正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迅速增大, 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药的流失, 直接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中的富集;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化肥的流失, 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使浮游生物的种类单一, 甚至出现一些藻类爆发性增殖, 从而使整个生境恶化。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江河和湖泊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 其水体已因污染变得恶臭难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太湖, 也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沿海地区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直接排海, 导致了赤潮的屡屡发生, 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严重污染地段, 如一些紧邻排污口的潮间带, 有时甚至导致物种绝迹。

湿地污染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下面从湿地污染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简要探讨是第五按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湿地污染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和机制

遗传多样性强调的是现有种质的遗传变异库存量, 它既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历史积累, 也是现有生物适应现有环境和未知环境的遗传基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小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遗传变异性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对未来环境适应性的降低, 从而意味着人类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生物资源的减少。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 在污染的条件下, 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 从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2) 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 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 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少, 以至达到种群的遗传学瓶颈, 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 但由于奠基者效应造成的遗传来源的单一, 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随之大大降低了。

3.2 湿地污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和机制

污染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1) 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直接毒害作用, 阻碍了生物体的正常发育, 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 因而造成该物种在该污染物存在的环境中无法生存, 使得物种多样性水平降低。如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 在杀灭对农作物有害昆虫的同时也杀灭了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2) 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 是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如昆明滇池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 高等水生植物种类丧失了36%, 鱼类减少了25%, 整个湖泊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3)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 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难以存活或繁育。以美国长岛河口区生物对DDT的富集为例, 该地区大气中的DDT含量为310-6mg/kg, 其中溶于水的更少。但水中浮游生物体内DDT的含量达到0.04mg/kg,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鱼体内则为0.5mg/kg, 到整个生物链的末端海鸟时则达到25mg/kg, 富集系数高达858万。在对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的研究中, 除了应研究物种总的数量动态变化外, 还应注意不同物种对于污染的耐性、火抗性水平不同。一般来说, 广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窄小的物种;草本植物生存的机会大于木本植物;生活史中对生境要求比较严格的物种一般难以抵抗污染的环境。

3.3 湿地污染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境的单一化, 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例如, 在昆明滇池地区, 伴随富营养化的发展, 湖滨地带的生物圈层几乎全部丧失。在有些湿地环境中, 污染也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 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 食物网简单化, 食物链缺失不完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 能量供给渠道减少, 供给程度降低。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污染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 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4 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 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协调与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全方位地保护我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证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4.1 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水污染的防治和水质的改善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 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执法工作, 对现有的重大污染源必须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当前首先应解决影响较大的大江大河、大型湖泊和沿海污染源的治理, 对那些污染严重, 限期治理后, 无法达标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对可能出现污染源的新建企业, 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湿地围垦、水利工程建设、港口建设等等, 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将生态评价列入重点评价内容, 杜绝或减少不合理的湿地围垦和开发, 遏制天然湿地持续下降的趋势。

4.2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就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当前, 我国湿地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现有的保护区尚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好我国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湿地。应抓紧在这些地区尚未被开发前, 抢救性地建立起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应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其作用, 尤其是对目前数量较多、面积较大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应将其保护对象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

摘要:简要概述了我国的湿地概况;分析了湿地污染对于其生物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及机制。简要探讨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污染

参考文献

[1]陆健健.中国湿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湿地与合理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3]王宪礼, 肖笃宁.湿地的定义与类型[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4]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5]陈伟烈.中国的湿地植被类型、分布及其保护[A].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6]赵魁义.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持续利用[A].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7]吕宪国, 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J].野生动物, 1997, 18 (3) :10-13.

3.卧龙湖湿地鸟类多样性保护策略 篇三

沈阳卧龙湖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沈阳市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辽河水系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作为一个以鸟类为核心的湿地生态系统,虽然卧龙湖当前的面貌处于历史最优状态,卧龙湖湿地在鸟类多样性保护方面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鸟类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卧龙湖湿地;鸟类;鸟类多样性保护;栖息地

1 引言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从直观意义上来讲,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像天然的过滤器,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湿地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享有“地球之肾”和“生物基因库”的美誉。鸟类群落的构成可以灵敏和深刻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差异和变化,栖息地的特征决定着鸟类群落组成、大小、结构,因此,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对于重要湿地生态质量及管理的评价、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2 卧龙湖湿地简介

卧龙湖原称西泡子,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白垩纪,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素有“沈阳北海”、“塞北明珠”、沈阳的“镇市之宝”之称,位于辽宁省北部的康平县中部,康平镇西郊,总面积127.5km2,包括水面、沼泽、塘、湿草地、滩涂等组成的内陆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卧龙湖地处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的南缘,辽河上游西岸,是辽宁西北半干旱区与中部平原湿润区、森林与草原植被过渡带,属典型农牧交错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我国Ⅰ级生态敏感带。该地域对调节辽北气候、防洪抗旱、维护该地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的重要屏障。鉴于卧龙湖的重要生态作用,在2001年5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沈阳市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

卧龙湖生态湿地是辽河水系上较大的湿地,是辽河水系鸟类迁徙廊道重要驿站,中国水鸟南北迁徙时,从黄河口经过渤海到辽河口,经辽河水系迁徙到黑龙江、吉林、俄罗斯等地。如表1,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卧龙湖生态湿地中的187种鸟类中,有110多种为水鸟,目前在卧龙湖繁殖的夏候鸟有52种,其中较多有草鹭(Ardea purpurea)、苍鹭(Ardea cirterea)、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 atra)、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斑嘴鸭(Anas poeilorhyncha)等,是该地区繁殖鸟中的优势种。国家5种一类保护鸟类和18种二类保护鸟类, 其中有白鸛(Ciconia ciconia)、黑鸛(Ciconia nigra)、白头鹤(Grus monach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一类鸟迁徙路经此地。二类保护鸟类有三种是鹤类:灰鹤(Grus grus)、白枕鹤(Grus vipio)、蓑羽鹤(Grus virgo),全世界有15种鹤(中国现存的9种),其中6种在卧龙湖湿地迁徙。

目 科数 种数 比例

鹈形目(Pelecaniformes) 1 1 0.53%

雁形目(Anseriformes) 1 28 14.97%

鸥形目(Lariformes) 1 9 4.81%

鹳形目(Ciconiiformes) 2 14 7.49%

鹤形目(Cruiformes) 3 9 4.81%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4 34 18.18%

雀形目(Passeriformes) 14 51 27.27%

鸡形目(Galliformes) 1 5 2.67%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1 2 1.07%

鴷形目(Piciformes) 1 4 2.14%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2 3 1.60%

鸽形目(Columbiformes) 2 7 3.74%

鸮形目(Strigiformes) 1 2 1.07%

雨燕目(Apodiformes) 1 3 1.60%

隼形目(Falconiformes) 2 15 8.02%

表1 臥龙湖湿地鸟类科种组成

Lab1 Birds composition in Wolonghu wetland

3 鸟类多样性保护

总的来说,卧龙湖当前的面貌处于历史最优状态,但是结合对卧龙湖地区的考察,作为一个鸟类为核心的湿地生态系统,卧龙湖湿地周围的环境仍然比较单一,整个卧龙湖湿地仍然比较孤立,虽然已经进行了栖息地的营造,鸟的种类也已接近200种,但是不同目之间鸟类的种数差距过大,雀形目、鸻形目鸟类加起来接近鸟类总数的一半;栖息地只考虑到为鸟类营造一种生活环境而不是保护鸟类的多样性,导致卧龙湖现有湿地生态系统并不是非常稳定。保护鸟类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形同的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护鸟类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

保护鸟类物种的多样性,首要的是保护好鸟类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因为,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要依赖于不同的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与栖息地直接相关的是滩涂底质,简单来说是鸟类活动的周边小环境,环境类型越多, 则鸟类多样性就越高。如果一个地方能够包含泥滩、泥沙滩、沙滩或砂砾岩石滩等各种不同底质的滩涂, 同时附近还能够有坑塘、农田、树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 那么其鸟类多样性就必然比其它地方高。在栖息地构建过程中可以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对实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这不仅增加了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观赏兴趣。

2.增加植被覆盖率与配置复层植物群落

湿地鸟类多样性也与其邻近陆地植被的覆盖情况有关。湿地周围的陆地植被不僅能够提高陆地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满足不同陆地鸟类的生境需求,增加陆地鸟类的多样性,个别陆地鸟类有时也会进入湿地如滩涂觅食,加入到湿地鸟类群落。另一方面,湿地鸟类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湿地进行觅食等活动,但是,其邻近陆地植被环境则是湿地鸟类的歇息地甚至是营巢地,而且也能给湿地鸟类提供隐蔽场所。邻近陆地植被类型的多样化因此也为一些湿地鸟类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空间。结合卧龙湖周边状况,可以种植防风固沙树种胡枝子、黄柳、沙棘等。

植被结构特征是鸟类识别环境的重要因素[2]。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生态位,通过多样化的植物物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来吸引和保护鸟类是保护其多样性的重要方法。高大的阔叶乔木树冠茂密,枝叶舒展,占据的立体空间大,本身具有较丰富的垂直片层结构,可为鸟类提供隐蔽且较安静的栖息环境。而且阔叶树种种类繁多,绿化配置上有较大选择性和较多配置形式。阔叶树一般先花后叶、夏季提供绿荫,有更多的花和果,以及多种昆虫,有利于招引鸟类。林木配置过程中,还应注意保留和培植灌木及草本植物以搭建植被的中下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实现植被空间多样性。灌木为鸟类提高食物、草料和营巢地点,而且相关的森林结构异质性可以通过更大的视觉遮敝减少很多鸟类被捕食的危险[3]。灌木层和草本层增加了鸟类栖息生境的异质性,为鸟类提供昆虫、植物果实等食物和隐蔽的营巢地点。树种选择应该多样化,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与自然群落机制,广泛应用各种树种,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乔、灌、草、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群落结构。在栖息地营造过程中,还应注重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被的保护,尽量恢复植被的自然性。植物的种植方式也应富有变化,力求孤植、丛植、群植、林植的结合,以营造多样化的鸟类生境。总之,通过配置不同生活型、分枝方式、种类、树龄、高度的植物来营造植被水平生境多样性和垂直结构多样性,为鸟类营造广阔适宜的栖息生境[4-6]。

3.保持、增加湿地面积

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一个区域动物能生存的种类数与该地区的面积呈正相关,如图1,分别用中性模型和集合种群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了物种多样性和生境面积的关系,分析出中国境内32块湿地中栖息的鸟类多样性和湿地面积的关系,面积越大,能保护的物种越多。卧龙湖必须保留足够的湿地面积,尤其是滩涂湿地,这将有利于鸟类的栖息和取食。大多数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面积的滩涂或湖泊自然地将越冬水鸟与人类的距离拉远, 人为活动干扰对湿地鸟类的影响也因此得到减弱, 鸟类多样性能够得以提高。卧龙湖湿地的面积已经比2011年康平县对其规划前扩大了一千多公顷,应当对现有的湿地加以保护,在可行的条件下继续加以扩充。

图1 中国境内32块湿地中栖息的鸟类多样性和湿地面积的关系

4.增加食物来源

食物是联系动物与环境的纽带,也是建立动物群落中各种种间关系的基础[7]。丰富的食物来源对于维持水鸟种类、数量,提高水鸟繁殖成功率、越冬存活率意义重大。

保留、补种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卧龙湖湿地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与水生蔬菜的混合种植,借以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进而提高鸟类的多样性。

精养鱼塘在放水收渔时水位降低会出现光滩(泥滩)和浅水区域环境,有些未被收取的鱼类可以为鸟类提供觅食生境,因此要保留适当数量的精养鱼塘,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调控鱼塘水位、适当投放鱼类等食物来增加鸟类多样性。

果树的果实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应增加果树树种的种类和数量, 尤其应增加浆果或浆果状的其他类型的果树树种,如葡萄、果桑,充分考虑果树的物候期,保证鸟类食物分布的连续性。冬季及早春着果的果树可以为鸟类的越冬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往往是保护鸟类多样性的关键。果树配置时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仿效自然群落,并顾及各季节甚至各月份间鸟类食源的均衡性。

5.其他

除了上述所述的增加鸟类多样性的策略外,还可以通过降低人为干扰因素,如通过植物配置设置隔离带,保护湖心岛上的植被,在引水过程中注意调控水位,给鸟类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加强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对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等等。

4 结语

卧龙湖湿地在自然保护、社会与经济效益、生态价值等方面重要的地位,是众多候鸟迁徙、繁衍的乐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年来的生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鸟类的多样性也是衡量卧龙湖湿地优劣的重要指标,对于卧龙湖湿地,我们仍然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需要探索,应对此深入研究,营造更加多样化的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

5 参考文献

[1] 刘振乾,刘玉红,吕国宪.三江平源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241-244.

[2] Lancaster R K, Rees W E. Bird communit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habitats [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1979,57:2358-2368.

[3] Martin TE. Nest predation among vegetation layers and habitat types: revising the dogmas[J]. American Natura list 1993,141:897-913.

[4] 毛志滨,郝日明.观果树种配植与城市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1):11-13.

[5] 陆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

[6] 杨维康,钟文勤,高行宜.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0,17(3):71-78.

4.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篇四

李善栓20110801310131 易锦豪

刘克颜

2011080***0801310096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面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人类做了什么。近代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放牧,化学制品(化肥、农药、各类添加剂等)的滥用,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了,到本世纪末,全球灭绝的生物将达百万种!未来100年内,地球上30~70%的植物将不复生存!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物种减少的灾难已难以遏止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尽管国际性的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国际性的公约一个接一个签订,许多事实却无可挽回:近150年来,鸟类灭绝了约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美国约有3000种植物濒于灭绝„„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些都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而目前地球生物正面临着的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却是人类导演的。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环境、人类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生物”(Biology)和“多样性”(Diversity)两个词的组合。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不但包括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还包括了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生物物种及其体内包含的遗传物质。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无时无刻不在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反映出来。

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不但是人类衣食住行的直接来源,也能够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之苦。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的快速生活节奏,使人们在闲暇之余,更喜欢与大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就接触到美丽而多彩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获得了乐趣,陶冶了性情,愉悦了身心。有一个例子很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今年年初,百年一遇的大旱侵袭了整个西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大地龟裂,许多地方农田绝收。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当地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形成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这场大旱中,这些地区仍然能够保

持水源不断,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这就是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特殊价值。

2、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极为重要。地球上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各种生物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能够凭借未来技术,从一些动植物身上发现能够杀死艾滋病病毒,或者消灭癌症的成分。若我们不对一些现在看来毫无利用价值的物种加以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法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利用这些物种。

3、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不能自已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在全球30万种植物中,人类经常利用的农作物不到200种,加上药用植物,所开发利用的也不到1000种。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谈健康,我们都知道,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两个化学反应,更难的是,这些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最完美的化学反应,这两个反应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氧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众多方面的功能。

三、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面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人类做了什么。近代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放牧,化学制品(化肥、农药、各类添加剂等)的滥用,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了,到本世纪末,全球灭绝的生物将达百万种!未来100年内,地球上30~70%的植物将不复生存!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物种减少的灾难已难以遏止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尽管国际性的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国际性的公约一个接一个签订,许多事实却无可挽回:近150年来,鸟类灭绝了约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美国约有3000种植物濒于灭绝„„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些都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而目前地球生物正面临着的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却是人类导演的。

一些无名的物种真的有这么重要?假如这个世界上的物种减少到牛、羊、鸡、猪和足够的放在动物园的动物,难道我们就不能舒服的过日子了吗?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一些生活在遥远沼泽里的动植物?它们灭绝了关我们什么事?毕竟,我们还有许多种别的鸽子和许多种别的蜥蜴,还有许多种植物留下来。实际上,即使是一些物种灭绝了,还是有不少物种存留

下来的。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识别了175万个物种,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实际上地球上存在有1300万或1亿种物种。所以,我们又有什么该担心的呢?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些物种是与其它物种相互联系的,正如同我们依赖植物和动物为食一样。顺着食物链,我们也同样依赖我们吃的动物、植物的食物。如果其中一个特定的物种失去了它的栖息地或者不再找得到它常吃的食物,就会灭绝掉。整个食物网(不仅仅是食物链)就会破碎。而修补是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当我们在生命之网中灭掉了一种物种,整个的网将变得摇摇欲坠。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强调生态文明,主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说明我们人类以前的行为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科学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为本重点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就是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吃住行为立足点,研究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的方法。首先是土地利用。要大力推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注入有效资金扶持良种选育和耕作方式的改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供健康安全食品,充分利用生物转换废物的能力;提高土地开发佣金,将因土地开发可能造成的物种减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资金补偿的形式核算进去,以此引起全社会珍惜土地,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就行为规范。对在完善吃住行设施方面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要给以鼓励和重奖,奖金额度可以按破坏后恢复原貌的全部费用核定,以真正有效地达到不破坏原生地貌。三是生态建设务实不务虚,看的见地方要搞,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搞,人不容易到的地方也不容易被破坏,生态效益会更好。交通条件好人力资源丰富肥力较好的土地,应集中发展粮食水果和速生丰产林,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偏远的地方应以生态基地建设为主。这样生物多样性就会得到有效保护。

2、科学发展。就是完善我们的经营理念和设施。无工不富是社会公认的道理,但不完善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其效益是成正比的,特别是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对生态的破坏若以可恢复费用核算,是其经济效益的数十倍甚至更多。想富更想健康是人类的社会发展目标。所以必须完善工业生产设施这个根本,使产品的下角料

就地变宝,即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益,减少了污染排放减轻了生态压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能源使用方面,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都是发展的方向,让城市污水就地变成沼气循环使用,是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建设方向,建设人工湿地,利用生物置换降解排毒,产生生态景观效益,更利于人类生存。

3、生态效益商品化。中央政府统筹兼顾宏观调空,把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管理范畴,对处在生态区内或周边以毁坏生态谋生的人员,进行搬迁或以资金形式补助,减缓或停止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经营;生态系统的管理建设维护经费应由中央政府统一支付,以减轻生态区周边政府的财政支付压力;加征生态效益补偿税,使生态观念体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疗养院、干休所、风景名胜旅游区及其所属产业,在生态区内的都应交纳生态资源使用费;所有费税统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用以支付生态系统的管理建设维护费用。

5.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篇五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结果,它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的利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本文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保护措施

一、生物多样性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故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

在人口急剧增加的今天,许多生物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不少物种正从地球上消失,还有些物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这一现象是人类自己的活动所引起的,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据生物学家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四十亿种生物,而现在只有400万—800万种。在过去的二亿年中,平均每年灭绝一个物种,而现在发展到每天消失一个物种甚至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的可能。一个并非耸人听闻的统计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近百年来地球物种灭绝速度超出自然灭绝速度一千倍。这种速度今天有增无减,还在不断加快,不少珍稀动物的数量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比如华南虎只剩下五十只,东北虎也只有二百余只。科学家警告:动物数量在一百只以内时,抢救难度相当大。一个物种的灭绝,它将人类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这就意味着一座独特的基因库永远消失。因此,保护大自然、保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面临如此严峻形势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动植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我国大熊猫的急剧减少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城市的发展,草地滥垦和过度的放牧等,都会导致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危及物种的生存。对动物的滥捕乱猎,对植的滥采乱伐,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又一重要原因。内蒙古草原上的黄羊,在20世纪60年代,一群可达上千头。后来由于大规模围猎,黄羊的数量迅速下降。尤其是近些年来野味店的兴起和皮草热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乱捕滥杀。最近大家一定意识到了,我们一直在遭遇奇怪的气候!科学证据是无法驳斥的: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整个地球上一直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寻常的倾天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不管是因为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因素的原因,生态系统的应付机制依旧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例如,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当他们砍伐森林后,它们的乡村和城镇就容易遭遇洪水。当这种洪水来时,就比以往的洪水要更凶猛、更快速。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森林是自然暴雨的良好缓冲区,同时也是富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当它们被砍伐,这个缓冲区就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其它的物种!当我们忽视我们应该得到的教训的时候,自然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山坡坍塌,洪水泛滥、生命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正在用极度悲痛的方式伤着我们人类。

另外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的利用价值。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物种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无法以金钱估算的科学和精神方面的价值。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在这个星球上,除了动植物,人类难以找到其他可以果腹的东西。据统计,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有五千多种,常见的有人参、刺五加、三

七、川贝、黄莲、七叶、一枝花等。不少动物也可入药,如牛黄、土鳖虫、蝉蜕、全蝎、蜈蚣等,都是重要的动物性药材。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有药用价值。物种资源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原料。野生生物可制造橡胶、油、树脂、染料、蜡、杀虫剂等,其价值十分可观。芦苇、芝杆、龙须草等是重要的造纸原料;鲸类油脂在工业上被用作高级润滑渍等。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是一座独特的基因库。在遗传工种迅速发展的今天,野生生物基因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一种叶菌危害,导致农场主损失超过20亿美元。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抵抗性的野生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此外,许多的野生动植物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及法律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和计划;积极推行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建立全市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建立或完善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3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进一步作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工业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执法力度,制定长效环保管理措施,确保工业污染源和环境功能区持续、稳定达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4帮助建立扶贫及为贫困人群提供实现可持续生计可能性的机构;充分调动经济和技术资源,实施脆弱生态系统的维护。5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与管理。入侵物种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控制,必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与管理。

6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6.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篇六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杜庚辰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

1.以学生自学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概述生物进化历程

2. 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七.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方法。

八.课前准备:

分组查阅相关的生物进化理论:

1.中性学说 2.自然选择学说

九.教学流程示意图:

十.教学过程:

.骤变论.渐变论 3 4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2.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通过多媒体,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通过辩论形式使学生体会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置身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强调小组内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2.有的小组关于几个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材料准备不充分,辩论陷入僵局。在课前应该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同学。

以上是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杜庚辰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望各位专家、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

附录:补充材料:

1.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中性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微观演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修正、和补充。

2.渐变论与骤变论争论的焦点和各自的论据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生物是在长期的、连续的渐变中进化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来源于微小的有利变异的逐渐积累。综合进化理论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对渐变的机制做出了更深入的阐述。骤变论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生物的新种是骤变产生的。骤变论的系统提出者是德弗里斯(h. de vires)。他在月见草的研究中得到许多新的变异类型,其中有的植株粗,有的特别短,有的叶脉呈红色。他将这些变异称为突变,认为突变是不连续的变异,并能直接产生新种,不必像达尔文所说的需要由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现代的骤变论者主要是一些古生物学家,他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

1972年,艾德里奇(n. eldredge)和戈尔德(s.gould)提出断续平衡论,也译为间断平衡说。这个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

指导教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郭玉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王 丽、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王亚芬、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张彩波

7.森林抚育与生物多样性探讨 篇七

关键词: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

1 当前森林抚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森林抚育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原有的林业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视, 在经济发展初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森林抚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森林抚育方法陈旧, 没有根据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时进行调整

虽然我国森林抚育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 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相关经验, 但是随着林业结构的改变, 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对林业生产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加之自然资源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 森林生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维护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我国现有的森林抚育方法并没有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 没有了解和引入许多崭新的森林抚育方法, 仅依靠原有的林业管理者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森林抚育工作, 使得我国的森林抚育工作显得十分落后, 森林产能无法提高, 这都为森林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1.2 林业抚育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多缺乏专业性培训

我国的林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森林抚育人员, 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 人员结构决定了我国林业抚育工作专业性较弱。在现代化的林业管理中, 森林抚育工作对森林的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旦实际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管理的能力, 就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能够稳定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导致森林资源破坏, 比如, 一旦森林中出现了病虫灾害, 这种灾害可能是由于森林系统以外的物种入侵引起的, 导致林业生产原料大量损坏, 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 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将在巡视管理中敏锐发现这种问题, 并根据专业知识进行生态系统调整, 或许是在不影响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生物, 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 又能够有效防止林区经济损失, 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才能进行。

1.3 森林抚育过程中的生物防护工作不到位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林区抚育工作多数缺乏保护工作, 对于已经开展的植被培育工作放之任之, 没有进行后续保护, 导致很多林场的抚育工作都只有开始, 没有成果。林业抚育工作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 只有在林木生长的周期中做好防护工作, 才能促使抚育工作顺利完成。比如在树木种植后, 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最初树木的根系没有稳固时, 一旦出现干旱天气或者暴雨, 都会导致种植工作失败, 这些均需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维护。还有很多林区的树木成活率较低, 多数是由于种植树苗以后, 没有进行长期的维护工作导致树木的种植失效, 另外, 如果不对发生病虫害或者人为破坏进行干预, 那么即使树木成活将来也无法成为能够使用的木材, 从森林的整体生态水平上讲, 也不能形成更为优势的生态因素。

2 森林抚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

2.1 推动林区抚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面对原有的保守型产业发展结构, 林业必须开拓出新的道路才能够推动其快速发展, 在森林抚育工作中推进更加多样化的物种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地避免病虫害的侵扰, 同时也能够建立更加完善森林生态系统, 这种思路被越来越多的林区管理者所接受并采纳。原有的单一物种模式所具有的落后性已经逐渐体现出来, 而林区生物多样化所带来的崭新生机正在不断呈现。在我国森林资源广博的今天, 通过森林抚育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特色物种, 还能够更加自然地调整森林生态结构, 推进森林内部林木种类的增加, 为林区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2.2 通过增强现有森林抚育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 在很多实践中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给林区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针对这一缺点对森林抚育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工作,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才能够加强森林抚育工作的效果。从林区的管理层面组织定期培训, 并考核培训内容, 提升从业人员的学习动力, 对学习效果明显的人员可以予以一定奖励。

2.3 完善建立森林抚育的保护措施

根据抚育森林的特点, 保护已经完成的抚育林木, 尤其是预防气候、病虫害和人为破坏的因素, 维护森林抚育工作的成果。

3 结论

森林抚育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为提高我国的森林生态水平, 增强林木生产质量, 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需要对现有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改进, 并大胆尝试创新方法, 提高森林抚育从业人员水平, 加强森林抚育后续的保护工作, 力争为我国的森林资源维护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朝锋.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21)

8.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篇八

1调查方法

1.1植物种类调查

根据上涉湖湿地的地形特点,设置4~6条主要调查线路,采用路线踏查方式沿路记录所有植物,同时采集植物标本及拍摄植物照片。植物鉴定参考《湖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等资料进行植物鉴定和分类。

1.2植物群落调查

在不同的湿地植被类型中各设置10块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因群落均为草本植物,因此样地全部设置为1 m×1 m的调查样方。调查内容有:记录样方内所有维管束植物种类、株数和盖度。同时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等环境因子。

2结果与分析

2.1湿地植物资源种类及组成

江夏上涉湖湿地经实地调查发现有湿地植物56种,分属24科,50属;其中木本植物5科7种;草本植物21科49种,包括蕨类植物2科2种。湿地植物以禾本科植物种类最多,共10种,其次菊科7种,莎草科5种。湖中生长有国家II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和莲Nelumbo nucifera。湿地优势植物主要有菱Trapa bispinos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两歧飘拂F.dichotom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粗梗水蕨数量也较多;在湖岸边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数量众多。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数量极多,但所占面积较小。湖边静水处或小池塘中多种植有莲和芡实Euryale ferox。在湖边浅水处还发现有少量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分布。

2.2湿地植被类型

参考《湖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中有关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原则,上涉湖湿地植被可划分为2个湿地植被型组,4个湿地植被型,6个群系:

草丛湿地植被型组

Ⅰ莎草型湿地植被型

1.两歧飘拂草群系Form. Fimbristylis dichotoma

2.水虱草群系Form. Fimbristylis miliacea

Ⅱ杂类草湿地植被型

3.酸模叶蓼群系Form.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4.空心莲子草群系For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

Ⅲ浮叶植物型

5.菱群系Form. Trapa bispinosa

Ⅳ沉水植物型

6.苦草群系Form. Vallisneria natans

2.3植物群系分布及特点

(1)两歧飘拂草群落:该群落类型分布于湖边间歇性积水湿润处,平均高度20 cm,平均盖度40%,常见伴生植物有鸡眼草、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等。

(2)水虱草群落:该群落类型分布于湖边间歇性积水湿润处,常与两歧飘拂草混生形成共优势群落,平均高度20 cm,平均盖度70%。鸡眼草、狗牙根、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等较多见。

(3)酸模叶蓼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面积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平均高度70 cm,平均盖度70%,菰Zizania latifolia、菱、粗梗水蕨等伴生其中。

(4)空心莲子草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面积较小,平均高度40 cm,平均盖度75%,容易形成纯群落,主要伴生植物有菱和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

(5)菱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静水处,密集生长,数量极多,分布范围最广。平均盖度达90%,主要伴生植物为酸模叶蓼。

(6)苦草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沿湖岸边成狭窄带状分布。平均盖度70%以上,常见伴生植物有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牛毛毡,以及少量的水车前。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周英豪:江夏上涉湖湿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3湿地利用情况和保护建议

3.1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情况

江夏上涉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供给服务(提供淡水资源、提供动植物产品),调节服务(净化水体、调节气候),文化服务(休闲和生态旅游、审美价值),支持服务(水循环、提供栖息地)和调蓄功能等。与湿地相关产业有养殖业、种植业。湿地主要作为水产养殖基地以及为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提供水源。湿地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生长有国家II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粗梗水蕨和莲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苦草、水车前等植物也有分布。但湿地内保护设施较简单,仍存在围垦、过度渔业养殖和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同时周边少数村民非法毒杀候鸟,干扰和威胁着湿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3.2湿地保护建议

针对上涉湖湿地目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湿地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湿地保护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的难度巨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全民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湿地。

(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成立专门湿地保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只有机构完善,人员和经费有保障,保护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3)依法打击乱捕滥猎等行为,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乱捕滥猎使动物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污水排放使水库水质遭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执法行动查处非法捕猎活动、控制污水的任意排放,才能有效保护湿地环境和湿地资源。

上一篇:对广告设计的认识和看法下一篇:空山鸟语何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