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

2024-10-21

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通用3篇)

1.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 篇一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

1 前言

191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受其启发,随后几十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北美对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兴趣爆发,美国等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其中还专门有一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并提到“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和教育中的影响和应用的研究还较少,没有形成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缺乏自己的教学资料和教材。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急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自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和讨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持有的观点较多。例如:杜威、史密斯、格雷瑟、希契科克等认为批判性思维只是评估已经存在的理智成果;恩尼斯和保罗等却认为批判性思维更广泛,还可创造理智成果。格雷瑟、恩尼斯和希契科克等的定义注重技能,保罗则强调态度,而恩尼斯和西格尔注重两者。格雷瑟、恩尼斯和保罗等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普遍的,马克派克却认为不同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会不同。另外他们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演绎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精确性的容忍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的逻辑分析关系等。这些学者认同的共同点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应用于一切题材,批判性思维包括反思、回顾、延迟判断,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在恰当的时候都会批判地思考,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相关的学识、技能、态度以及习性(行为倾向)[2]。

我国的学者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而不是它具体判断的结论。其主要原则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所谓质疑只是对观念的理由、根据的提问,而不是对该观念做出判断,更不是做出否定判断。只有在经过谨慎反思和研究后,得到充分的依据和理由,才能下合理的判断[3][4]。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既是一个人的技能,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技能和品格,鼓励学生开拓思想,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在课程等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策略、技巧、习性和态度的培养。如教授建筑设计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的不同环节,采取措施,融入批判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二是单独教学模式,使用不需要学科知识的日常实例来专门教授批判性思维。二者各有优缺点,而融合模式更能把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3建筑设计课程的性质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到五年级的“毕业设计”,贯穿了建筑学专业本科的五年教学过程,具有老师多、课时多、教学周期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学生需要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明确其它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将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启发、不断质疑,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将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批判性思维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书的布置与分析,相关的建筑设计原理讲解,场地踏勘,相关案例的参观和调研,资料和规范的查阅,相关人员的问询和交流,构思立意,方案设计,绘图布图,评图等环节。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

4.1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和调研阶段

设计任务书是学生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文件。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与主要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建筑用房及面积、建筑设计要求(总平面、造型、技术等)、成果要求、地形图(或者选址要求)等。

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分析理解设计任务书。熟悉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初步了解拟建建筑的基地情况和用地范围。然后就此展开调研工作并查阅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拟定相关问题进行工作,例如:本设计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设计任务书中建筑的功能用房配置是否合理,设计任务书中各用房的面积大小是否合理,各用房之间的功能联系,建筑的流线有多少条,各条流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类型建筑的造型特点;参观和阅读的建筑案例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是值得自己设计时借鉴的,什么地方是应该避免的。

例如,本校建筑学在大三下学期安排了一个高校图书馆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调研和熟悉以下内容:(1)图书馆交通流线的组织,即读者流线(借书读者、阅览读者、自习读者等)、会议人员读者、工作人员流线、书籍流线;(2)图书馆的平面组合特点,建筑层高要求,空间特点及要求,不同阅览空间的特点,空间如何适应功能变化的需要,内部附属用房的功能及要求;(3)图书馆管理模式(开架、闭架、半开架)及设计要求、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工作特点;(4)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和设计带来了哪些变化;(5)建筑的形象;(6)图书馆书籍的保护及对环境的要求,建筑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要求;(7)现已建成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优缺点及解决措施。

调研、资料查阅过程完后,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并做成幻灯片于上课时汇报。讲解时,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并且陈述理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建筑使用方、学生等身份提问。通过不断的问询、质疑、答辩,进而使学生明晰设计任务和此类型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之后,学生在原有任务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是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和阶段,我们在设计任务书中对拟建建筑的基地采取给定和自定两种,给定就是给一块具体的用地,自定就是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自己选择用地。基地现场踏勘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基地地形地貌、属在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文化、交通(人流和车流等)、人口、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周边的建筑特点及风格,基地属在地的规划情况等。对于自定的用地,还要分析该建筑是否可以建在此处,并陈述原因。还是以高校图书馆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学生自己选择建筑用地的题目,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校园内选择一块合适的用地来建图书馆。要求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批判地选择:(1)用地面积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是否具有扩建的空间;(2)基地周边的建筑情况及建筑风格;(3)基地与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区的位置关系及人流、车流情况;(4)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情况等;(5)基地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例如防火、规划等要求。与前面一样,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幻灯片进行讲解、汇报,由于时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与调研报告合在一起同时汇报。通过答辩过程,对基地的情况进一步熟悉和明了,对于自选用地,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择优选择最佳的用地,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在此过程当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解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现有的有名建筑案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合理性建议。

4.2 构思立意阶段

完成任务书分析、调研、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实地踏勘后,设计进入构思、立意阶段,学生要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着手方案的构思、立意。此时的构思、立意还是处于粗犷的,是天马行空的。

这时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再确定设计的主题或立意,主题或立意可以有多个。范围和内容较广,可以是建筑造型、建筑文化、流线、材料运用、建筑符号、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然后要求学生对一个或多个主题或立意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与基地环境协调、是否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是否适应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是否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建筑符号如何表现、设计理念能否实施及如何实施等。通过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否定和质疑,最后得出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设计主题或立意。

当然,由于设计艺术的模糊性,这个主题或立意也不一定就可以实现,可能会在后面的设计工作中得到否定而要从头开始。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比选,学生的设计主题或立意才能更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与设计任务相吻合。

4.3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是学生基于前面的主题或立意,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根据相关设计理论和调研结果,创作出建筑作品的过程。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总平面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建筑体型设计、流线、空间、文化、技术、材料与经济等等。因此,方案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不断质疑、不断完善,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可以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于学生,在方案构思过程中,要求学生多交流、多问为什么、多做比选方案。教师批改方案时,做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方案设计理由,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主张。按照学生的思路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不扼杀学生的有益想法。

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按照要求交三次方案草图,老师批改后再发回给学生,因为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批改时间短,很多时候老师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和理念。并且,学生也不能全面理解老师批改的方案用意,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老师不能合理指导学生的设计。我们现在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后做方案,在课堂上讲解设计的构思和方案,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时外请别的人)可以就方案提问,并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解释并答辩。一个设计三次草图、可分三次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可以分批次讲解,让每个学生每个设计任务至少有两次介绍的机会。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立意,则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提高其批判精神和技能。

4.4绘图、布图和评图阶段

绘图、布图是按照绘图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更好地表现出来。既要让人看懂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又要有好的图面效果。学生在这个阶段,一是要分析需要什么图纸内容才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完整呈现;二是图面效果如何表现才能达到最佳,即如何组织图纸的内容、如何构图、图面如何运用色彩等。可以先让学生参阅别人相类似的图纸,但要他们采用批判的方法,对其进行扬弃;然后根据自己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着手绘图和布图。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布图的草图,对草图进行分析、比选,并叫别人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自己再修改完善,确定布图,当然,在正式布图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继续调整。

为了对学生设计的最终成果做出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加强交流,在设计结束后,会安排一次全年级的综合评图。评图时所有的设计老师和同学参加,有时还邀请建筑美术、建筑结构、建筑水电、建筑技术等专业老师一起参加评图,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评图时,把所有学生的设计图纸放在一起。先由学生轮流讲解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理念,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并点评,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提高设计水平。

除了设计课程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性精神和技能,我们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校友返校讲学;设计院实习等实习环节采用答辩等考核制度;组织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尤其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加强建筑理论书籍的阅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辨的能力和水平。

5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主动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的不同阶段,将批判性思维合理运用到设计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其创新性设计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但又要“慎于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2]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3]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64-70.

[4]林广思.批判性思维之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南方建筑,2014,34(3):120-123.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课题

2.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 篇二

关键词 批判性;数学;独立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常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注重原理和概念的推断和传授,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公式、原理、定理或推论,而较少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原理、定理或推论是怎么来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它们的由来,也在无形中逐渐失去了怀疑和反思的意识。别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解题的思路,老师的讲解几乎都是非常有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推导都十分严密。学生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最终理清老师的逻辑,于是,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从而理解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时间长了,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和教师一样的思维模式,成了“直达思维”和“固定思维”,相反的“旁通思维”和“发散思维”却没有了。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思想者、创造者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心理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指一种非奴隶状态,非依从状态的思维,是思维破除种种束缚的一种自我展开和自我成全,是思维的触角向未知领域的自由舒展。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表现为不盲从传统,不屈从私念,不惧怕权贵,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成果。

1.1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制度的影响,目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作业被异化为单一的习题练习,学生终日在题海中摸爬滚打,机械重复操练,虽然解题速度是相当之快,但思考已严重脱离实际生活,思维形式单一,独立思考的层次和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应当很少一些,讲得精一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防止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对诸多问题只能浅尝辄止,学得很肤浅,要让他们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其次,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和强化数学活动的教育、教学功能。

1.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扩大视野: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大胆地放手,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找到答案的、学生自己能探究的、学生自己能做的都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课本的能力。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要指导学生在预习、复习时间使用课本。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本功。为了纠正学生读书时不求甚解的习惯,教师可印发阅读提纲,提出阅读的重点、思考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纲上的问题整理自学的知识,总结学习的收获,促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理解、边整理知识的习惯。第三,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

1.3进行纠错训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學中,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日常生活中数学常识的错误解释都是我们进行纠错练习的良好素材。通过纠错训练,学生自己动了脑筋,排除了暗示和干扰,最终发现了错误,纠正了错误,对客观事物做出了正确的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4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加快独立思考结果的流通: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不是要求学生自我封闭思维,要求学生不与外界的接触,不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而是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要善于同他人交流,以便进一步消除自己的偏见,以从他人的思考中产生新的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思维要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能抓住其观点的中心思想,对和自己不相容的观点,要随时准备作出合适的反应,并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

2 改进评价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导向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批评精神和批判思维技能,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评估体系。在课堂中,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批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要及时加以夸奖,可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尝试,适时适量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地去分析、评判,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3 充分利用网络——培养批评性思维的有利条件

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查阅信息资料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各方面所需的信息。此外,网络的一大优点就是人们可以进行无数次重复操作。利用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对那些不易理解,内在关系较复杂的过程进行反复展示,使得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掌握。例如,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A,ω,φ与y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布通过改变A,ω,φ来发现他们各自对于函数图像的影响。从而使静态的图像、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生动起来,能够大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体验了数学知识及规律的发现、总结过程,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也可利用网络的可重复性,从不同的维度检测问题的结论是否合理。

4 教师也应当注意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数学教师自身也就注意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涵和表现,掌握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科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时时注意进行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01(21)

3.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 篇三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成人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成认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thinking)是组织课程计划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心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哈佛大学委员会早在1945年就倡导的三种能力中就包括有效思维(to think effectively)。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迅速变化和日益复杂性,教育又一次强调思维的重要性。1983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主席Ernest Boyer提出四种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的首位应该是通过语言培养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沟通的能力。由于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high-order thinking)能力理所当然成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批判性思维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尤其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有力地塑造了学生独立自主、善于思考、不畏权威、充满自信的学术精神和人文气质。当前我国也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家需要培养有知识、善于思考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我国成人教育中,原有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何能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加入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除了使学生能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同时还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贯彻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更为科学。

二、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内容概述

就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而言,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阐释。1941年Edward Glaser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三个内容:乐于深思熟虑考虑自己经验范围内的问题的态度;合理探究和推理的方法性知识;运用上述方法的技能。Michael Scriven&RichardPaul在1987年提出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通过观察、试验、思考、推理或沟通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积极地认识、应用、分析、合成以及评价的过程。后来他们又将之简化成自我指导(self-directed)、自我训练(self-disciplined)、自我监控(self-monitored)和自我纠正(self-corrective)的思维过程。

无论是那种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下列两层含意:批判性思维是一套信息和概念产生和处理的技能;批判性思维是基于脑力活动使用上述技能指导行为的习惯。因此,批判性思维与原来的单纯获得和记忆信息不同,它有自己特殊的寻找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人将这些技能概括成八种: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观察出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和观点、多角度考虑合理性、在大背景中检验实用性、评定事务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

三、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缺少思维训练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特别现在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涌向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的阅历和体验,他们会经常性地运用他们经验性的推理方法来理解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很多人抱着实用目的,比如有的人想出国学习或深造、有的是为了参加各种考试、也有的人是因为个人的工作业务的需要学习英语。总之,个人的需求表现各异。

但重要的问题在于不论对于那种需求,目前成人高校的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们的要求,更别说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存在于我国成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习方法死板,缺少师生互动和技能培养。现在流行的成人高教的英语教学主要模式还是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阅读方法无从谈起,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方式也无方法可言。学生对于所学的材料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无法通过应用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寻找必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其次,由于目前流行的教材编撰方式非常落后,完全没有将思维训练方式作为英语习得的重要方面加以体现。原本需要进行高层次思维训练的英语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变成了简单的识别外国语信号的过程。

四、训练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习得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提高英语习得效率,着重在下列两方面进行的学习中实践批判性思维方法。

(一)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就是将英语阅读当成一项高度主动和创造性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要重构文字的编码信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评价等。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段:积极阅读(Reacling Actively)、建设性理解(Comprehending Constructively)、理性反馈(Responding Thoughtfully)。

在第一阶段积极阅读中一般分为:预读(Pre-viewing)、略读(Skimming)和批注(annotat-ing)三个层次。在预读中,主要关注的重点是题目、作者、出版社等信息,使读者能对将要阅读的文字有基本的判断。略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文章的大意,而批注是将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和相关的支持论点记录下来,或者简单地质疑和评价。

在第二阶段建设性理解包含三个层次,或者要求阅读者具有的批判性训练有三个内容,即提炼纲要(Outlining)、同义改写(Paraphrasing)和总结(Summarizing)。这三个内容均涉及阅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在提炼纲要、同义改写和总结过程中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并记录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理性反馈,包含两个技能训练:探求(Exploring)和评估(Evaluating)。也就是在上述材料的积累上对于原文的观点和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批驳。

批判性阅读在英语国家的教学中非常流行,这个训练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将所读的信息当成需要处理的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并产生新的观点。这种动态的阅读方法,不仅锻炼了人的思维,而且提高个人的阅读准确度和效率。

(二)批判性写作

批判性写作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明确的判断力,对收集到的大量素材包括假设、论点、论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学术文章和议论文尤其适合运用批判性的写作方法。这个写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普遍价值的能力。其间必须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来论述和阐述观点,西方高校中对于议论和学术文章早就有非常成熟的范式。比如议论中的三段论方法,学术文章中的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都有助于学生按照一个范式进行思维训练,同时更为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述。

总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贯彻批判性思维符合成人职业发展和现实需要,这样的英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实用的语言,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缜密逻辑思维的人才。

上一篇: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下一篇:王德华争先创优民主生活会发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