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庄水韵教案(10篇)
1.2周庄水韵教案 篇一
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2.《周庄水韵》教案 篇二
仲春--雨雾朦胧--水墨画
周庄 冬天--冰雪消融--版画
春夜--盛大节日--梦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新课情境导入
相信大家对这样一句话都非常熟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江苏苏州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小镇,它四面环水,因其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历代免受战乱,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古朴神秘的江南水乡的水乡的风貌,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
现在就让我们乘着一叶小舟,摇着木橹,在水面上缓缓前行,也许你就会获得很美的享受。
看图片,考眼力
看图片,挑出不属于周庄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欣赏周庄的图片
一.整体感知
作者曾经三次游览周庄,到底周庄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的印象呢?下面来学习课文。
作者曾经三次游览周庄,都是在什么样的季节里,印象如何?
1)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什么季节?
赶上了怎样的天气?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当时的情境?
给作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文章的题目是《周庄水韵》,那它体现周庄水的那份情致,那份水韵的?
2)第二次游览是在什么季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冬天?用一个词来形容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3)第三次游览是在什么季节?
赶上了一个什么样的特殊日子?
用一个词形容这个日子的特点?
这一次带给作者的既不是水墨画,也不是版画,而是什么呢?
小结:刚刚我们在浏览课文时,从找到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作者三次游览周庄,每一次带给作者的感受都不一样,那么到底作者是怎样展示它不一样的感受呢?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接下来我们一具体的来看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在作者描写周庄的语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水墨画的特点?
2.第二次游览周庄,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作者遇见的是“小雪”?作者为什么刻意强调是“小雪”?
作者从什么角度表现了周庄的“水韵”?
除此之外还选取了怎样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周庄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如果说前面两次走入周庄带给作者的是平面的周庄,是妙不可言的周庄,那么作者第三次走入周庄,走入梦境一般的周庄,那感受就更不一般了。
我想想问一问同学们,什么样的情境称为梦境?
3.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能给人带来梦境般的感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盛大”的节日?
这段所写内容很多,但是却很有条理,那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怎样游览的?经过了哪些地方?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人们常说,再美的景色如果少了人的活动的话,好像就缺少了几分生气,那么这段中表现了周庄人怎样的生活呢?
课堂小结:
1.写景方法灵活多样
---移步换景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去描写
2. 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3.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比喻生动、贴切
三.品味赏析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友情提示:
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去品味,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示例: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赏析:
词语运用:“悠然”“不慌不忙”等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恬静与闲适的周庄。
修辞角度:作者将小船划过、木橹搅动的河面比做“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十分形象,既抓住了河面晃动、倒影纷杂而富有光泽的特点,而且显得极其柔美。
春天-仲春
雨天---雨雾笼罩 水墨画
冬天版画
春天---夜晚 旅游节
盛大梦境
看第一次游览周庄
词语:雨雾笼罩 隐约
飘忽 出没
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斑斑积雪
参差交织 黑白分明
视觉
齐读课文“在阳光下”至本段结尾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课文第5段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一座拱桥---桥洞---古镇的尽头
(移步换景)空间方位顺序
船娘….
几个当地农民摆弄丝弦
齐读诗歌
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出示问题1及词语
出示问题2及语句、词语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出示杜荀鹤的《宋人游吴》
课堂小结
不错,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课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
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2.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课后反思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2周庄水韵教案 篇三
河南省淮滨县马集初中张健刚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设想]
1、本文是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学准备]
1、制作周庄地理位置课件
2、展示周庄水乡风光的图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
二、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读。
*展示播放周庄的动画画面。
*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3、检查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几幅图画呢? 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2、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威尼斯)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突出其是东方的“威尼斯。”
3、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几次游览有何不同?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次是仲春雨季——烟雨迷蒙的水墨画(飘忽朦胧的美)第二次冬天一场小雪初晴后——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纯净简单明快的美)第三次极力渲染周庄节日的热闹气氛——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的油画)作者第三次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彩灯倒映的河水,张灯结彩的花船,丝竹管弦飘绕不绝,缤纷盛开的礼花及四面八方传来的惊喜的欢呼。作者描写了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坐船由古镇这头到古镇尽头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照这样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水河像光带,河里上飘来的音乐声,再从河里抬头看屋脊的剪影,再往上看到盛开的礼花,回到屋脊,最后又落回水里。是从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把周庄这个奇妙的夜晚尽收眼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
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
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
5、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
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
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
做一份淮滨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美丽的淮河犹如一条流动的腰带从这里缓缓流过。漂亮的东西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滨城大地上。迷人的兔子湖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泛舟其上,如临仙境。这里是楚相的故里,这里是……
4.《周庄水韵》 篇四
本节语文课虽然我要面对不熟悉的八年级学生,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忽略。另外,听说读写也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能力要素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升华”的方法。通过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法,本着启发式原则,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在本文中,还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速读、跳读和感情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另外,作为一课时来设计,绝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依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旨在使学生有一点收获即可。
【教材分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周庄在水,在水周庄。课文“水韵”悠长,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蕴涵在四个画面里: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七彩梦幻图画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周庄水韵”的整体感和局部感。
2、品味语言,习得写作经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美文《周庄水韵》,这里有独特的景色,清新的语言,更有创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大于老师的语言的,从这点来说,直接入题省时省力。
二、一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理解文意,欣赏美景。老师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速读课文,并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这样题的理由。
1、学生自己读课文、拟题;
2、交流、说理由;
3、、将自己拟的题目写在标题旁边,进行比较。找几个同学板演自己的标题;
3、抓住学生拟的题目里的“水”,告诉学生最简明、准确、概括性强的标题还是“周庄水韵”,尤其是一个“韵”字,韵味十足,将周壮水的情致都表达出来了!
【设计意图】:本文围绕着“水韵”来选材做文章,学生拟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梳理再创作。即使有些只是抓住一小节一小部分,在准备理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交流研讨,学生在自评他评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足,学会方法。
三、二读课文,欣赏周庄水韵
了解主要内容后,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活动,品味语言,丰富积淀。老师建议大家这样朗读课文,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你写完文章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带点微笑,我自己写出的文章,我要朗读它。
1、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发现哪里的语言最美呢?批注,注意理由;
3、交流赏析(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4、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简单小结,四幅画面的安排设置: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
语言使用的技巧方法: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②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④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设计意图】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隽永,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品系语言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景色之美,深入解读文本,更能够学会写作方法,进行语言积淀。
四、三读课文,概括周庄印象
作者笔下周庄韵味十足,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拟题),一篇文章来描摹(品味到的语言),还可以写几句话来宣传。下面,让我们跳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放飞思维,快乐创作。
1、学生跳读课文,提取信息,
2、整理思路,提笔成文。
【设计意图】周庄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不希望学完本文后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另外,写作也是语文基本素养中重要一环。这环节设计,使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有所体现。
五、小结
5.《周庄水韵》教学反思 篇五
一个亮点:
早在秋季听省语文优质课时,就在教师们的评价语言里听出了单调与困乏,简单、重复、无主见的“好!”占了评价语的大半。这样的一视同仁抹杀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放弃了最佳的教育机会。
所以,在自己课堂对学生的评价里,就尽量增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生回答好的,好在哪里,有问题,问题又在何方。
这次讲课也不例外,我尽量让自己的评价语因学生而异因学生的答案而异。这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甚为满意。
例一:理解文意,欣赏美景板块(以下节选自雅阁老师的记录)
生1:《春游周庄》
师:不错,抓住了春这个字,很准确。
生2:《依依周庄情 悠悠周庄水》
师:哟,这么有诗意的语言呀,有地点,有特点。很好。
生3:《井乡之景》
师:不错,一下子找到了文中的井形河道,抓词很准确。
生4:《三访周庄》
师:哦,你的立足点在作者来周庄的次数上,角度不一般。
例二:品味语言,丰富积淀板块
生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周庄水的声音很动听。
师:嗯,我们仿佛听到了四处的滴水声,犹如天籁之音,那他把什么比做什么了呢?
生1:把水声比作江南丝竹。
师:是啊,滴水与流水的轻柔、音乐感都表达出来了,我们耳边也好像听到流水在叮咚成韵,轻婉、柔媚而又悠扬,你来读读看……
生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我读出了一种安详的景色
师:水面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3:石桥、楼屋、树影还有云彩和飞鸟。
师:那后来呢?
生3:成了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3:木橹把水面搅碎后……
师:是啊,你看,这幅图画便有静有动,在木橹的“悠然”“不慌不忙”里,周庄的古朴、宁静、神秘便展现出来,使人浮想联翩又无限向往……
两点遗憾:
按道理要出外讲课,在家里是应该让同事们听听指导指导的,但由于高招、课本剧、地生会考临近等事情的冲突,时间实在很紧,于是我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简单进行了实验,把握一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便算完事了(因此还被领导批了一顿呢!)。所以,对于文本的挖掘问题和课堂的时间分配,再加上陌生的学生,课堂走向哪里目的何在效果怎样我几乎是没有一点把握。反正上场时是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我和春云(小学上课老师)戏称自己上课的状态是泼水,流哪里算哪里。
这样的状态,遗憾肯定是不会少的,我的这节课堂就有两点大遗憾:
1、教师引导、调控能力不到位:这点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①学生品味语言阶段,自己的设计是学生赏析语言,在赏析的过程中会有人提到三游周庄的三幅图画,(在家里学生品析到了),然后自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可遗憾是我提问了11个学生,还是没有等到我要的答案。许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许是他们的爱好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的指令有问题,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我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结果我是只好依着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把品析语言时大家学到的方法、技巧用到自己的现实中,我们的作文会增色很多!”
所以,在课后对话环节翟国玺校长就提到讲课深度问题时,我就自我批评了一下。当时,自己的大脑也在飞速的转动,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可惜的是,我绞尽脑汁的无奈的看着时间流逝而没有想到好办法呀!
②在学生品味语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范读引导的环节。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对文本情感把握不够,所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悟性非常强,我示范引导之后连着3位同学的朗读都是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这点,应该借机大家表扬,强化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念头倒是闪了,自己却没有抓住机会实施。
③讲课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失误,在第一环节自己设计的速度原意是默读课文,可由于指令不清晰或者学生习惯的不同,学生们是在朗朗读书,这时我是干着急没办法,只好看着时间流逝暗怪自己为什么没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引导好呢!
2、思想上漏洞导致行为的偏差
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却反映出大问题。表现在两个环节:
①在课堂最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跳读课文后找语言对周庄进行一句话一段话的总结,等待了3分钟后,我转了一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写了一句话“周庄真美丽呀!”在晕及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到了。我慨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不够好,便拿出自己学生的两段文字介绍给他们。
这行为本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当时说的话“给大家推荐两段文字,是济水的学生写的,希望大家下去后也能够写出诗意的文字来!”
现在想来,这是思想的错误,我不了解学生状况能力,直接拿济水的学生来和他们比对,本身就不公平的体现。如果非要说,也应该是推荐一些学生的,不应该将他们和城区的学生放在对立面。
②在课后对话环节时,自己总结了3个没想到,其中第三个,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总结时提到两点,一是学生对速读的理解,二是写作能力的表现。我本意是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书面表达能力有些差,提醒老师们以后注意培养。但后来思索,我又有什么资格说这话呢?老师们都在辛辛苦苦的干着,自己又没有调查,何来发言权?
本身,自己拿城区学生的标题、文段和他们的学生来对比就是一种思想的错误,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问题,真是思想一时不到位导致行为缪千里呀!
6.周庄水韵课件 篇六
(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二)理清顺序,明确思路。
(三)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二、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1、字音及词义:
橹lǔ :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艄或船旁,用人摇。
缀zhuì:用针线等使连起来。
泊b ó:船靠岸;停船。
斑bā n斓l án:颜色错杂灿烂。
眩xu àn目:耀眼。
相看两不厌:相互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晶莹:光亮透明。
谛dì 听:仔细听。
如诉如泣: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形容声音柔细。
娴xi án熟:熟练。
难以捉摸:不容易猜测、预料。
张灯结彩:陈设辉煌的灯光,扎结美丽的丝绸。
瞬sh ùn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2、相关背景:
A、关于作者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散文家,诗人。
B、关于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三、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作者曾经三次到过周庄,然而每次都能使他有新的感觉:小雨中的周庄,隐约缥缈;小雪后的周庄,一片晶莹,令人目眩;节日里的周庄,光华四射,摇曳生辉……作者将带你走进这如诗如画的境界。
2、文章脉络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5),作者叙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写作方法
⑴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使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⑵文中语言清新优美,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4、重难点导析
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作者在不同的季节游周庄,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前两次到周庄,为略写,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
第一次正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雨中游览,眼中所见皆朦胧迷离,较之晴日,更多了一分诗意,所以作者感受到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游周庄写得较详细。所选季节为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眩目”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写第三次游周庄,由岸上写到河中,先写到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条理分明。写第二次游周庄时,听到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而此时却真的在河面上聆听江南丝竹管弦声了。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都很优美。文中写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以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非油画不足以表现其内容。
过程
1、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
斑斓 眩目 娴熟 摇曳 竹篙
gǒng形 如sù如泣 晶莹tī透 勾lè 隐nì
2、《周庄水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周庄在江苏昆山,有“ ”之称。
3、全文先 写,再 写,共两个部分四幅“图画”。先描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再写 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分别是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冬天 的周庄动感 画、 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 图。三次游历中详写_____。
4、研读
A学生朗读全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B梳理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述说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第4—6段)抒写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C讨论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第1—3段的文字。
(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
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5)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明确: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同时也分析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可在讲述新课前,让学生回顾第一堂课所讲的内容)
(二)研读
赏析文章第4—6段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4—6段。
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明确:叙写三次去周庄的印象。
3三次游历周庄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作者所抓住的景象特点也迥异。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
示例(1):第一次,作者描写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讨论水墨画特有的韵味。
明确:一切的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示例(2):第二次,作者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周庄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幅版画。
①讨论版画不同于水墨画的韵味。
明确: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
②比较而言,作者在叙写第二次到周庄时,较之于第一次的描述,用墨重了一些。想想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什么?
明确: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③这种声响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融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它纯粹是天籁之音,是任何人为的乐音都无法比拟的。
④那么,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另一方面引出后文描写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⑤品味这部分内容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示例:“斑斑”、“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音韵的和谐美;“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学生只要说的是有关语言方面的特点,比如,修辞方面的特点,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示例(3):第三次,作者描写了春夜里节日的周庄。
①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的话,那么这部分的文字,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明确:借助于河水。
②我们从绘画的角度了解了作者第一、二两次到周庄的主观印象分别是水墨画和版画,那么作者第三次到周庄,该是一种怎样的主观印象?明确:流光溢彩的周庄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③想想作者又是从哪两个视角描写春日里节日的周庄的?明确:一是仰看天上的情形,一是俯视河中的倒影。
④找出这段文字中你以为最富韵味的句子(也可以是你以为用得好的一个词),并简洁地说明理由。
(提示:扣住热烈、奔放,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应该充分地肯定。)
⑤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样的感受呈现在读者的心里也是不一的。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的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3、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4、朗读下文,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江南
火车在雨下飞奔,
车窗上都是水珠,
模糊了窗外景色。
火车车窗是最好的画框,
如果里面是春雨江南,
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
清明之后,谷雨之前,
江南田野上的油菜花,
一直伸展到天边。
只有小桥、河流切断它,
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
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
透过最好的画框,
江南旋转着身子,
7.周庄水韵读后感 篇七
赵丽宏《周庄水韵》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记叙自己在不同时间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散文的开头可谓独具匠心,它先从“木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以及相看两不厌的游人”写起,总体上给我们读者一个“周庄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就为下文记叙自己三次游览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作好了应有的铺垫。
接下来,作家按照自己三次游览周庄的时间先后顺序,条理清楚地为我们记叙了他的所见所感――
有斑斓的色彩:不必说那“石桥”的青、“楼房”的黄、“树影”的灰、“云彩”的白、“飞鸟”的黑,“……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只说那周庄在作家三次游览时,所摇曳的特有的色彩:“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周庄“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呈现出“水墨画”的朦胧色;“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周庄则“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具有“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颜色;第三次“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周庄时而“彩灯”闪烁,“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进而“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而当小舟划到古镇尽头的时候,周庄更是一再地突现出了许多变幻莫测的神奇色彩……
有美妙的声音:木橹搅动周庄之水发出来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小鸟飞过头顶时欢快的“啾啾”声;初春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而温暖春夜坐船夜游时又听到了“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的“一阵音乐声”;还有礼花“盛开”时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等。天籁人籁,众多声音恰到好处地交汇在一起,让我们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有盎然的情趣:在作家的眼里,游览周庄惟一不缺少的便是“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丽的周庄才引得作家三次对它进行“拜访”,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情趣:第一次――“我”眼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我”则欣赏到“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我”更是观赏到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动态美景画。
就这样,我们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8.《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八
1、感知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自然景物。
3、品位优美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特色。
2、重点语句赏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主预习
自读课文一到二遍,完成下列内容。
1、 了解本文作者、出处及相关常识。
2、字词正音
斑lán( ) 漾动( ) xuàn目( )
晶yíng( ) 谛听( ) xián熟( )
shùn息( ) 参差( ) 璀càn( )
黑yǒu yǒu( ) 剔透( ) 隐nì( )
勾lè( ) 摇曳( ) 丝xián( )
3、解释重点词语
相看两不厌:
如诉如泣:
难以捉摸: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4、查阅资料,简要介绍周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
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小镇特点:
主要景点:
地位荣誉:
再读课文,思考:
1、 本文和《巴东三峡》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感知研读:
(一)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概各部分的内容。
整理:
(二)研读1—3段。
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
印象:
评价:
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
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1段中“悠然”、“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
5、2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6、3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
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三、 课堂练习
1、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勒 参
( ) ( )
2、形近字注音组词
谛 ( ) 篙( )
啻 ( ) 蒿( )
四、 小结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第二次到周庄……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可以先背给家长听听。
你背好了吗?(是)
(否)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二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
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赏析
(一) 分析三次游周庄的情况。
1、朗读课文4—6段,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览次数 游览时间 描写景物 印象感受 详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二) 赏析文章第4段。
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 赏析第5、6段(重点)
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第5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
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
三、巩固练习
体会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1、船娘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
2、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三课时
一、 预习导学
3、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有什么作用。(至少5句)
A
B
C
D
E
好处:
二、研读赏析。
继续赏析5、6段。
1、第五段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空顺序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第5段中写船上传来丝竹管弦之声,与第4段中哪句话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船划到古镇尽头后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听到古镇四面八方传来京戏的欢呼声有什么用意?
5、第6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第6段中“荡漾”一词的主语和宾语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效果?
7、作者为什么要三次游览周庄水乡?为什么这给你什么详写第三次而略写前两次?这给你什么启示?
三、小结。
四、拓展延伸
阅读《走进周庄》,体味这篇文章与课文的异同。
走进周庄,是在秋季。起先无雨,只是空中浮沉着一种湿润,让你顿悟已置身在这四面环湖的着名水乡了。漫步在周庄的街头,徜徉在幽幽的小巷深处,也就不自觉地踱出一种悠悠的心境。
周庄似乎是一篇乍看极平凡,细读却极有味道的小品文。你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它那丰厚的内涵。
依旧是一条条幽幽的小河缓缓地流淌,依旧是一色的粉墙黛瓦依水而立,偶尔也能见到如鹰展翅的凌空飞檐。因为水多,周庄的桥便也多,那风格迥异的石桥,总是躬着身子憨厚地卧在小河上。收藏着游人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足音。驻足在石桥之上,四周皆如素淡的水墨画,没有色彩的渲染和烘托,有的只是线条勾勒出的古朴和静默。
石桥下,窄窄的石级一直延伸到水中,石级的角落缠绕着些许的青苔。虚幻中,便有少妇捣衣的轻声萦绕手耳际。石级下,停泊着一些木船,船身也是窄窄的。如你游兴正浓,乘上木船,欺乃一声,悠悠荡去,你定会记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最为亲切的童谣。河水曲曲弯弯,悄悄地潜入水乡人家,于是便有了。“水在家中流,船从家中过”的特别景观。
最有情趣的该数那小小的木楼,一排排隔河相望,相距咫尺。
如果这家有个公子,那家有个小姐,该演出怎样的故事?于是突发
奇想:那些明清小说中曲曲折折悲悲喜喜的情节,该就是从这里开端的吧。难怪当年三毛那孤寂的灵魂如絮般地漂泊到此,也如痴如醉浸沉在深深的遐想中。凝神注视“三毛茶楼”里悬挂的三毛巨照,读出的却是一种迷离。
不知不觉中下起了雨。雨,缠缠绵绵的,舔着面颊,也舔出了
心的宁静。走在雨巷中尽情地享受那份清凉,竟忘记了归途。蓦然回首,却见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依着,合撑出一片五彩的天空,向那深深的小巷悠悠地走去。这样的情形,一扫戴望舒《雨巷》里的怅惘和苦涩,营造出的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浪漫情调的意境。
于是想到周庄人,夜里的梦也定是温馨的,湿漉漉的,因为他
们是枕着河水入梦的,更何况还有这声声滴到天明的雨。
走进周庄,就好像走进一种别样意趣的风景里。
9.周庄水韵读书笔记600字 篇九
第一次读你,就被你的纯秀古朴的小镇,波动似绸的水面所打动,还有那清新优雅的气质,合着 小姑娘们婉转悠扬的歌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亮点。多少年来,江南如梦, 梦里江南,一梦几千年。
我想江南梦的开始,是在这迷人的周庄吧!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这一幅幅画就造就了周庄,这个梦里的江南水乡,让人觉得这绝版的周庄她是活的,如黛玉的多愁善感,多才多艺;如昭君的灵秀质雅,飘逸洒脱;
如西子的娇喘微微,泪光点点。夕辉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多少次掀开夜幕,纯美的周庄,向人们散发着她的韵味。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你真的好美,好美······常说“人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山美,水美,不如人美。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留连于人的记忆中呢?李清照,有聪颖,有思想,有洒脱,还有贞刚,轻轻向人们走来,带来了她的诗词歌赋,
10.周庄水韵课件 篇十
《周庄水韵》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周庄水韵》是当代作家赵丽宏所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以优美的笔调,记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展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周庄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的现状,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抒情性强的词语;熟读精彩语段,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重点)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重点、难点)
3.领悟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体会祖国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教学流程】
一、以心聆听,以灵感受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1-3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周庄所具有的“水”的特点,以威尼斯作比点明了周庄给作者的整体印象。然后在4-6自然段描述了三次游周庄的印象,给我们留下了三幅各具特色的风景画。赵丽宏笔下迷人的周庄,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们将与周庄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宁静恬淡、古朴典雅、绚丽多姿的周庄美,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赵丽宏笔下的三次游周庄所展现出来的美。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师:相信大家都被文中优美的语言陶醉了,被这美丽的周庄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如在周庄中。春天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就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仿佛身处周庄之中。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这次听课文的录音,让我有了与以往所不同的感受,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细雨迷蒙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悠闲。真愿意沉醉其中不愿醒呀!
师:哦,看来周庄迷住了你。
生3:我感受到冬天雪后的周庄,像一幅版画。下了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突破云层抚摸大地。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我从周庄雪后的独特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美,这种美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
师:你有着独特而敏锐的欣赏美的能力!周庄是美丽的,无论是春天细雨中的迷离朦胧,还是冬天雪后的黑白分明,都是作者游历周庄后笔下自然的流露,难得被你感受到了。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一个盛大的节日里。小船在静静的河面慢慢“滑”行,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阵阵音乐声,水面变得清澈剔透。慢慢船摇过桥洞,旁边划过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船舱里,几个当地的农民摆弄着丝弦。突然,一声迅捷清脆的爆炸声响起,伴随着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满天盛开着缤纷的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满天焰火照得通明。这时,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我觉得这时的周庄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师:这个同学感受更多。天上、楼屋、水中;忽明忽暗,有静有动;有人、有物,有光、有影,有色、有声,有趣、有情。人在缓缓移动,周围景象却如憧憧幻影,光怪陆离,变化万千。这不正是奇妙的梦境吗?如果要从梦境中找出诗意的话,我想应该是一首表现“意识流”的新诗。诗写完了,梦也醒了,作者的游历结束了,可是这“梦幻般的夜晚”却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很好,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大家可以在下课后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下来。
二、融入情感,读进心灵
师:这么优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语言,我想大家肯定想走近它,与之接触,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一些周庄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欣赏品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三、听读体味,大胆表达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桌之间为一组。
(学生互相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大家分享你的所得。请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第一次游周庄语句写得很精彩。“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朦胧、清新、朴素,不着色彩不加雕饰的画面,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天细雨中的周庄有种“安静而和平之感”。好!
生2:作者以“雾”比“雨”,生动的展现出春雨之细小;以“飘动”饰“雨雾”悄悄地将缕缕春风藏匿于雨雾之中;以“飘忽”画“雨雾”,将风的羞涩、雨的温柔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增加了画面的朦胧隐约之感,给石桥、屋脊蒙上了一层轻轻的面纱,微风一吹,面纱微微飘动,石桥屋脊便“隐约出没”了。多么空灵的画面,多么秀美的景象!
师:说得好。你很用心,分析的非常透彻。
生3:第二次游周庄里,我的感受如下:雪有多小?——“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怎见“初晴”?——“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小雪对古镇的疼爱是多么的细致,阳光对古镇的怜爱又是多么迫切。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阳光写活了。
师:对,口味语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这位同学做的很好。
生4:“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这个句子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对雪后的周庄进行描写,非常生动形象。
师:调动感官进行描写,分析的好。
生5:“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这句写得好。本句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周庄的水声充满柔情,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大自然造就的天籁之音,体现了“水韵”二字。
师:好,有视觉也有听觉的角度,这是游记中描写景物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同学们都发现了。
生5:“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不仅仅是“版画”,你看,“在阳光下”,薄薄的积雪正在悄悄“融化”,于是,一切都变得灵动起来:“小街”“檐下”“桥栏”“桥洞”和“小河的石河沿上”,滴滴、缕缕融化的雪水正在悠然坠落、蜿蜒而从容地缓缓流淌……“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重重叠叠,如诉如泣”,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作者“细细谛听”努力回想,觉得“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却又无法用人类的乐器模仿。可不,这是宁静而幽远、纯净的天籁之音。——仅仅用一幅版画怎么能描画出周庄的神韵呢?
师:嗯,我从这位同学的表达中感受到了一种诗意,好!有诗人的潜质。(大家都笑起来。)
生5:第三次游周庄里的语句“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这里与第二次游周庄中的语句响应,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优美。
师:这位同学是从结构上进行口味,不错。
生6:“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彩带。”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色彩交杂,多变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生7:“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里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倒映河中的岸上景物,“表情的更换”更是新颖地替代了“景色的更换”,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水韵”。
生8:“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这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水波是实写,历史的宁静与现实的多姿则是作者概括出来的,而恰恰是这古朴美和现代美的结合,让周庄的水韵味无穷。更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周庄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及对外开放的意识。
……
师:嗯。大家都有很独到的见解。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以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还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进行描绘。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感官的调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
生3:散文的开头可谓独具匠心,它先从“木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以及相看两不厌的游人”写起,总体上给我们读者一个“周庄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就为下文记叙自己三次游览周庄时的所见所感作好了应有的铺垫。
师:开关独具匠心。
生4:作家按照自己三次游览周庄的时间先后顺序,条理清楚地为我们记叙了他的所见所感——有斑斓的色彩:不必说那“石桥”的青、“楼房”的黄、“树影”的灰、“云彩”的白、“飞鸟”的黑,“……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生5:对,有美妙的声音:木橹搅动周庄之水发出来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小鸟飞过头顶时欢快的“啾啾”声;初春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而温暖春夜坐船夜游时又听到了“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的“一阵音乐声”;还有礼花“盛开”时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等。
生6:还有盎然的情趣:在作家的眼里,游览周庄惟一不缺少的便是“诗意”——“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丽的周庄才引得作家三次对它进行“拜访”,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情趣:第一次——“我”眼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我”则欣赏到“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我”更是观赏到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动态美景画。
师:结构清楚,层次井然。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4、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四、听说读写,融会贯通
师:赵丽宏以生花的妙笔描绘出多彩的周庄,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周庄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听觉视觉等感官的调动,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周庄,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周庄景物美,但读了文章,必定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我们本地也有很多优美的景点,我想同学们游玩过后肯定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让你们把自己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如游巾峰山,你可以选择白天或夜晚的不同景观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游记的写作特点。
(学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赵丽宏《周庄水韵》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
五、小结本课,积累经验
对于本课作者写景的优美语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口味、赏析,有着自己的感受,但是毕竟我们的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因为基础的问题,对于语言感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可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上面同学的表述,能做到的毕竟是少数几个,而且已经是有着比较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才做到的。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只能一点一滴的努力,引导着学生们不断提升,不断进步。另外,也可以结合练习册,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能做到当堂解决问题,尽可能不拖到课后,我想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有所帮助的。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也相应的会有更大的促进。
语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体现。我们只有时刻谨记于课堂上开展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课后反思】
赵丽宏的这篇《周庄水韵》,个人认为是初中语文游记当中比较经典的篇目。从教这些年来,我已经教学过几遍这篇文章了,但感到这次是最成功。
前几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1.水中倒影,斑斓迷离;2.水上石桥,各呈风采;3.水傍古镇,浑然一体。这是第一部分。4.作者第一、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5-6.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而这次教学,我把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理解,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周庄的美景。之前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周庄水韵》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给学生思想松绑,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避免人为的设置障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