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24-06-24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精选5篇)

1.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篇一

浅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人才。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与其他职业相比,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别丰富。它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等等。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素质要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

关键词:树立榜样 以德育人 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人才。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与其他职业相比,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别丰富。它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等等。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素质要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没有什么比老师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时期,模仿性极强。教师怎样做,他们就会怎样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把德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德育”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到:为人师表的地步。”那么,教师如何“树立榜样,以德育人”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德育”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文明的学习场所。可在校门口挂有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标语。在布置教室时,也用上“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用语。学生耳濡目染,置身于这样一个德育氛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二、教师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是以德来“成人”的教育,其次才是“成才”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时时处处渗透好德育教育。

三、经常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在三

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到孤寡老人家慰问,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捐款捐物;清明节扫烈士墓;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礼仪常规》及“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或适当性的开展“德育”为主题的演讲赛,充分发挥“说”与“做”统一起来的德育教育。

四、让德育贯穿各个学科的课堂。

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我们教师要先明白德育的含义,不能片面性地把它归回《品德与生活》课,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只有在上《品德与生活》时才授以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一种极端的想法。我们要做到课课有德育,让我们各个学科和课堂都贯穿德育教育,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存在,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何事都要讲“德”。在上三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渗透德育的: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外,在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练习中引导学生认识交通图标,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的中国公民。数学课可如此,语文课、美术课有何不可?

五、身正为范,以德育人。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中的第七条为人师表的第 3 小条告诉我们: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信你看下面的实例:老师娱乐,我们也娱乐。在一所学校的午休时间值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到齐在检查到某班时,发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打扑克,旁边放着一角、两角的钱,显而易见,他们在赌钱!值日老师大声地说:“是谁出的馊主意?谁给你们这样大的胆子?”一个学生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平时我见我们学校的老师在下班时间也经常这样娱乐,所以我们也想消磨消磨时间。”值日老师听了哑然无语。有时我们的老师上课时压力太大,放学后想放松打扑克、打麻将,以为不是上班时间没关系,殊不知这也给学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有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不管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端正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看来不无道理,学生会依葫芦画瓢,你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六、教师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

我们每个教师心中都要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有了优秀的人格魅力,如一片冰心,不受污染,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和力和人格感染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起着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影响和塑造着下一代新人。

七、教师要有丰富的业务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传授先进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而知识是传道解惑的资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终身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不仅要做好“教书匠”,而且要做好“学者型”的教师。

八、教师要具有爱心,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无论是表现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对待成绩好的学生要一丝不苟,而对待表现和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耐心细致,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只有对其严格要求,才能促使他们从后进转化为先进。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事公正,实事求是,绝不可感情用事。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表的幸福、自豪。

九、教师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

教师是个职业,爱岗才能敬业。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完善

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世界奥秘。试想: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上课时怎么能做到情感贯注,情趣横生,寓教于乐呢?又怎么能让知识在学生眼里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呢?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只有忠诚于教育事业,才能成为百姓眼中最敬重的人。

十、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出新招、创新路,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积极关注人类明天的人是创新教育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只有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创新情感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古有“德才兼备”这个词语,“德”字排第一位,其次才是“才”。我们教师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让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我们教师携起手来树立榜样,以德育人,正确地引航学生人生的导向。参考文献:1.《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

2.《小学教育学 》

2.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篇二

一、教育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是教科研人员观念的创新

教育科研首先需要有创造型的教育科研人员。所谓创造型的教育科研人员, 是指那些拥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观念, 善于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能将之独到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研究中, 善于探索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的教科研人员。作为教育科研人员, 只要有创新观念, 才能适应新环境, 在创新环境下研究教育科研的规律, 才能将教育科研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才能给教育科研以新意和活力, 才能敢于求异、勇于探索, 使教育科研有新的突破, 才能为新世纪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生长点是课题创新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会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新课题的出现, 经过教育科研人员的体验、探索、思考、归纳必然会出现新的成果, 进一步促使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如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这一问题, 我校教科室对症下药, 认真研究了如何揭示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欲望、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作文效率, 确立了“快速作文实验”课题。课型结构由命题———审题———交流评改———总结四部分组成。教师命题, 师生审题后开始写作, 然后教师巡回查阅, 快速浏览掌握第一手材料, 并完成下水文。教师在亲身写作中把握文题, 从而为指导作好准备。交流与评改是指学生一人读众人听后互评, 教师点评相结合, 达到剖析一篇作文大家受益的目的。总结是提出问题, 肯定成绩, 指出努力方向, 并向学生推荐优秀作文。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 摸索出了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经验。我校召开的现场会上, 校长现场出了两道作文题, 要求学生任选一题。有一位学生仅用14分钟就写出了628字文质兼美的文章,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在半小时以内写出五百字以上的文章。再如理化生“回归实验室”实验, 增多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成功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形成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是经费管理体制的创新

3.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篇三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石林县委、政府重视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列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县教育局设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由局长亲自挂帅对口指导,专职干部专门负责全县中小学的勤工俭学管理工作。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为副组长、基地或后勤管理人员为组员的勤工俭学协调领导小组。

二、强化管理,措施有力

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美化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的目标,我们走校园经济与绿化、美化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校内的空闲地,种上蔬菜,既保证了学校食堂的蔬菜供应,又美化了校园。一大批学校校园瓜果飘香,鲜花长开,到处生机盎然,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勤工俭学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学校制定发展思路、找准项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切实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困难。

为推进石林县勤工俭学的全面发展,教育局要求学校做到“三个纳入”,即把勤工俭学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把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业绩作为总务部门后勤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内容,做到发展有规划,管理有制度。各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勤工俭学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学校还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把勤工俭学收支单列,专人管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困难学生、改善职工福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据统计,2006年勤工俭学收入,补助困难学生6105人,26.97万元,补助教职工福利待遇20.7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37.93万元。

为调动学校发展勤工俭学的积极性,促进全县勤工俭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县教育局每年从县教育专款中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基金专户,用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和表彰对勤工俭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

三、抓出成效,育人、创收并举

经过近几年全县教职员工的扎实工作,石林县勤工俭学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典型引路、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3年被昆明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县”,2004年昆明市在石林县举办了“昆明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并多次迎接教育部门领导的观摩、指导,培育出了板桥镇中学、西街口镇中学、路美邑镇中学、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西待口镇威黑小学、鹿阜镇阿乌小学等一批勤工俭学示范学校。

板桥镇中学勤工俭学基地创建于1996年,占地80亩,经过多方面筹资,共投入130万余元,建成了农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该校基地有“六园”(“六园”即葡萄园、麻竹园、佛手园、油桃园、甜柿园和李子园)、“三区”(新品种果木栽培区、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区和养殖区)。栽有果树20多个品种3000余株,有实验品种10余个,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验场所。农科技示范基地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其中,水果约7万元,养殖、种植3万余元。蔬菜、肉类已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基地不但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绿色的食品,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资助了困难学生,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西街口镇中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意识淡薄。1998年学校创办了“农科教学生态示范基地”,有钢架大棚4个640平方米,猪厩135.4平方米,鱼塘2.12亩,露天蔬菜栽培区4.12亩。基地分成6个区域:经济林育苗区0.78亩,优质果树栽培区2.8亩,高科技农作物1.5亩,常规蔬菜栽培区4.5亩,科学养殖区3.42亩,教职工示作区2.2亩。该校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基地进行实践,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相当有特色,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鲜花常开,到处生机盎然,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教师福利得到改善,教师留住了,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巩固了“普九”成果。

西待口镇威黑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完小,地处民族贫困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目前,勤工俭学基地已发展到30亩,种植了玉米、蔬菜、瓜果,年养猪20多头,养羊32只,养鸡45只,养兔30只。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咸菜。学校每月杀猪1头,除改善师生生活外,还对市场出售,年均收入达1万余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助困难学生,巩固了“两基”成果。勤工俭学基地被评为“省市示范基地”。

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是石林县贫困山区一所寄宿制小学,学生来自6个山区贫困村,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艰苦创业,种养并重,实现经济、社会、育人三丰收。学校每月杀猪1头,免费供师生食用。勤工俭学基地的蔬菜全部供应学校食堂。近年来还做到对特困学生实行全免,对住校学生实行只交大米,不交伙食费,学生的床单、枕巾、洗漱用具全免费供给。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鹿阜镇阿乌小学,在原附设初中班的场地上建起了养殖基地,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的发展。现在该基地年养殖七彩山鸡200多只,皮克兰种猪20余头。附近农村的农民都争相到学校购买仔猪。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师生的生活,又给学校增加了收入。2003年8月村委会将原村委会的6个大棚划给了学校,将近10亩良田划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发展种植业。

4.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篇四

我国检察机关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性是检察机关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这不仅由检察机关的根本属性决定,也是“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检察工作的重要体现。当前检察机关正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检察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让干警进一步树牢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念;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真正从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工作;始终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检察权,依靠人民群众支持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一、全面理解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管这一路线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我们必须一贯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政治路线。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路线的重新诠释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崇高理想的现实追求,对根本宗旨的生动实践,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时代升华。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司法机

关,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贯彻党的方针、践行党的宗旨。具体来说,就是要明晰三个维度:

1、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检察机关要站稳群众立场,核心是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执法的每个环节都细心研究和关心群众的利益;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特别是注意保护弱势群体人员的合法权益;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为民执法新举措。

2、工作目标上,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标准。准确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及时高效、公平、公正地处理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

3、工作方法上,始终坚持专群结合。检察机关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检察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问检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决案多人少、检力不足的矛盾,解决立案难、取证难、案源不足等问题,都要注重从专群结合中找出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的职责任务

检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依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严厉打击侵害民生权益的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安全、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坑农害农等严重影响群众生命健康、影响生产生活的犯罪;坚持依法提前介入,从重从快办理,形成打击声威,彰显法律的尊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法律的信赖感。另一方面,对于过失犯罪、情节较轻的偶犯、初犯,尤其是对主观恶性较小的未成年犯罪适用轻缓刑事政策;坚持教育、挽救的方针,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推动全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的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工作、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和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

2、坚决惩治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特别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医疗、教育、专项资金管理等领域的职务犯罪,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恶劣,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检察机关要审时度势,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的腐败问题,重点查处发生在群众身

边、侵害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提高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参与度。在执法办案的同时,做好重点预防、系统预防、同步预防,引导、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所有公职人员对法律存有敬畏感,确保其廉洁奉公,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3、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检察机关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不公问题入手,把刑事诉讼监督的重点放在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严重侵犯人权的问题上,促进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综合运用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等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提高监督质量。严肃查办执法和司法背后的职务犯罪,维护司法公正和廉洁,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法和司法的信心。加强各种诉讼监督的相互衔接,形成整体合力,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4、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和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健全检察工作的风险预警、处置、防范工作体系,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认真落实检察长接待、带案下访、首办责任等制度,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切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认真开展涉检信访积案排查化解专项工作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努力建立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新时期检察工作要取得开创性局面,就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使检察人员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高检察人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1、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工作的核心是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观点教育和执法为民教育,引导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自觉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要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刻理解权利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群众工作。要认真查找理念、作风、做法上与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要着力解

决执法不严、办案不公、作风粗暴等问题,教育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热情和激情。

3、扎实推进检力下沉。深入开展检察人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检察机关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到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群众不富裕、工作难开展的地方进行调研,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要完善便民利民机制,深入推进便民举报投诉服务点、派出检察室等建设,落实和完善12309举报电话、网上信访、视频接访、联合接访、下访巡访等制度,进一步拓宽联系服务群众渠道。

4、深入推行阳光检务。推行网上公开、网上查询等措施,以及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深化检务公开,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要把执法办案的依据、程序、流程和结果及时公之于众。充分运用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发布检察信息,最大限度增加执法透明度,保障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工作,真诚接受意见,认真改进工作。严格落实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处置和请示报告制度,主动回应群众关切。

5、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面对新的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把握社情民意,才能促进法治生长,实现社会稳定和谐。要采取传帮带、集中培训、典型示范、实践锻炼等

多种方式,使检察人员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要善于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乡言乡语、最听得懂的“明白话”、最亲和的说话态度把法律条文释透、把道理讲清,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同时,要善于找准的利益结合点和共同点,既解开群众的“法结”,又解开群众的“心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5.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篇五

梁桥:1957年1月出生,汉族,黑龙江省通河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曾先后任教师,牡丹江市财政局政工科科长、综合计划科科长、副局长;1996年3月起任中共林口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2000年12月任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兼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2002年8月,当选牡丹江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2007年1月,任中共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

多年来,牡丹江市政府始终视质量工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自实施“质量兴市”活动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坚持“质量兴市”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树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思想,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牡丹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强化领导确保有序推进

为加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领导,牡丹江市成立了由主管市长担任组长、市4个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县(市)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根据各部门人员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使“质量兴市”工作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结合质量兴市总规划和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农业标准化等规划进度,下发了全市《“质量兴市”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量化表,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狠抓落实。

同时,将“质量兴市”工作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建立质量兴市联席会议制度,分析质量形势,研究质量问题,部署、通报、协调、检查质量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效能打防扶相结合

开展“质量兴市”之初,我们针对市内民营经济企业占绝大多数,业主质量意识缺乏、质量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基础薄弱的现状,着力在巩固“消灭无标生产”成果的基础上,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加强服务与引导,走打防扶相结合的道路,向品牌要效益。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力培植名牌产品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形成以名牌产品带动企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良好局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技开发、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创名牌、产品提质量的内在动力。

实行质量责任制。质监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工作,各行业各部门对本部门质量目标负责,各部门对其所属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实行质量责任制,把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同企业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实行质量否决权。

加大帮扶力度,引导企业严格内部管理,走质量效益型之路。对装备先进、管理基础好、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引导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争创中国名牌和黑龙江名牌产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对一般企业,加强指导管理,贯彻GB/T19000-IS09000族标准,督促其加强售后服务,以优质产品来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服务行业的管理和GB/T19004.2-IS0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服务指南》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抓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建立实施,推行社会承诺制、先行负责制、社会评价制,树立牡丹江新形象。

三大战略实现跨越发展

21世纪初,是牡丹江加快实施城市化、工业化、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升级“三大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势,牡丹江市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今后5年发展目标,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对韩合作“双升级”等机遇,加快建设实力牡丹江: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三个同步提升”;加快建设魅力牡丹江:实施国家环保模范城、卫生城和山水园林城“三城同创”,加快建设和谐牡丹江:政府、企业、公民的诚信度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局面安定有序和谐,成为黑龙江省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之一。

上一篇: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办学理念下一篇:2021植树节绿色环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