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我的故事》-教学教案

2024-07-22

美术教案-《我的故事》-教学教案(精选12篇)

1.美术教案-《我的故事》-教学教案 篇一

幼儿故事教学教案

《羊羊与灰狼的故事》

学情分析:基于幼儿园中班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水品以及识字和认识事物以及辨别能力,还有是小朋友对于游戏活动的喜爱和接受程度,进行这样一个活动课程的安排。教学目标:

1、能够帮助小朋友训练灵活的思维,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认识能力并且提高游戏参与程度,培养与伙伴的亲密度。

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并且可以讲诉其特色。

3、通过看看、说说、玩玩,了解羊羊巧妙利用四季色彩的变化保护自己,战胜大灰狼的办法。

4、能积极参加讲述活动,初步体验与同伴共同讲述、共同游戏的快乐。教学准备:

1、与故事内容相应颜色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卡片。

2、羊羊和灰狼的头像数个。

3、故事图片;实物投影仪;《羊羊与灰狼故事》的音乐。教学过程: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导入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森林里的客人。你认识它吗?(灰狼图片):

(2)老师:对,它就是大灰狼。仔细看一看,它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呢?(3)老师:猜猜看,那么它看见了谁?它会怎么说呢?(4)老师:它到底看到了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讲一讲。(放大图一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讲述图一内容,用等待、暗示的方法提醒幼儿讲述对话部分:“我要把你们全都吃掉。”)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讨论、交流。

(1)老师:大灰狼想要吃掉羊羊们,可怎么办呐?请你们赶快帮它们想个办法。

(2)老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巡回倾听。(3)请个别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4)老师:那么聪明的小羊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用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放大画面,并有感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2)老师:用了什么办法,灰狼没有发现它们的?

(3)老师:①(放大图二)春天的时候,羊羊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②它们为什么要穿上绿衣服? ③如果有一只小羊穿上红衣服,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为其中一只小羊贴上红衣服,使幼儿在视觉上有一个颜色对比。)

④(出示图卡“春天”)教师引导幼儿诉说春天的特点

(4)老师:①(出示图三)现在山坡上、树上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样了呢?

②这会是什么季节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夏天”字卡。)

③这次小羊们又会穿上什么衣服呢?老师这里还有三件衣服,谁来帮它们找一找?(请一幼儿上前找出夏天穿的衣服。)

④为什么要为它们穿上花衣服呢? ⑤讲述夏天的故事。

(5)老师:(同时出示“秋天”和“冬天”的字卡)

(6)教师提问谁会是秋天,谁又会是冬天呢?(请一幼儿指认)引导幼儿分别讲诉其特点。

(6)老师:(放大图四)请你们看看,我这又是什么季节呢?你会讲一讲这幅图吗?(请一幼儿讲述后再请小组幼儿讲一讲。)

(7)老师:(放大图五)我知道,你们肯定也会讲这幅图上的故事了,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吧!(幼儿集体讲述。)

四、游戏设计

分别请小朋友扮演羊羊和灰狼,引导小朋友对于羊羊和灰狼不同的表现力,参与游戏。

2.美术教案-《我的故事》-教学教案 篇二

于是,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 我正在西安讲课。周益民老师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 晚上, 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 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理解。在旁人眼中, 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 没有生命, 没有感情。但是, 在周老师的课上, 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 地球是母亲, 是人类的母亲, 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

就在那一刻, 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冲动。2003年4月4日, 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 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 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 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 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在我的笔下诞生了。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 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 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 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 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 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 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 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 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 就在今天, 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 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 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 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 补充《生物圈2号》, 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 温州苍南,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学生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孩子与母亲的对话, 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 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 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的, 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 发人所之未发”, 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 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 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 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 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 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4.遗憾的是, 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在经过灵魂的涅木般之后, 就这样悄然再生了。我在想, 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作料呢?诵读应该是的, 品词应该是的, 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诵读占了足够的分量, 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 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直到2003年9月18日, 在我完成了户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的电视直播之后, 思考的触角才真正钻入了词的沙滩, 并终于挖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上)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同上)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 (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 想象你看到的画面, 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 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 《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 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同上)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 (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 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 《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 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读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内容同上)

2003年9月21日, 台州临海,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 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生态灾难”, 平平淡淡的四个字, 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 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 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 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 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 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著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 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 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 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 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 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 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 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转———惊风乱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 我在广东番禺讲课, 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在吴教授的学术报告中, 他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 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悟则有余, 疑却不足, 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 纯而又纯的感悟, 看似通达, 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 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 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 不正是一种“惊风乱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他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叠叠好奇的波纹、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不上为什么, 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上)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同上)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 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2) 但是,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内容同上)

第二课时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无疑则不进。读书, 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但是, 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两点: (1) 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 (2) 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 发现并提出问题。 (限6次提问) 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作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

根据学生的问题, 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 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 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 组织学生汇报, 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 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神秘园的《梦幻曲》)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2003年10月24日, 上虞市城东小学, 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 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 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1) 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 课堂却是一个常量, 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2) 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 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3) 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 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 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 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4) 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 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第三版的教学, 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 我的应对之策是: (1) 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学生提问调整到后来的6个。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 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 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 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 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4) 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 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 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 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 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 困难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 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 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 有形象、表象和想象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 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 显象以悟道”的环节, 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 由意通过象再回到文上来, 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这一回, 我尝到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合———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 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积淀下来了吧?

磨去之后却磨不掉的, 且让济南的特级教师闫学来说说吧: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里, 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 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 你不愿错过玫瑰, 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 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 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 你惊喜不已, 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 你和学生一起, 心甘情愿地哭了, 笑了, 愤怒了, 又欣慰了。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 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 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这样被理直气壮地张扬, 人性的语文从来没有这样被演绎得震撼人心。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 我们的语文更需要人性!

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 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 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 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 在我的课上, 《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 我力图和学生一起, 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 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 地球是母亲, 是人类的母亲, 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 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随着对话的深入, 母亲变了, 变得面容憔悴, 变得愁眉不展, 变得伤痕累累。随着沟通的拓展, 后悔的心情产生了, 心痛的感觉找到了, 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 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 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 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 用心体会, 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 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 用自己的心去看, 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我的课上, 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 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 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 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通过读书,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 或认同, 或发问, 或共鸣, 或陶醉, 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那是学生用心在说, 用情在说, 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 没有矫情, 天真烂漫、自然天成。

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三

1.学习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的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课型

学习方法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亲情是否禁得起金钱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

二、交流作者资料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有作品 300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长篇小说代表作《一生》《漂亮的朋友》。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1.用第一人称概述课文。

2.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学生探讨提炼故事情节的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出示投影)

提炼故事情节的三步骤:

(1)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2)确定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提炼出一两个动词。

(3)用“谁做什么事”形式概括情节。

3.生概括情节,理清思路。(出示投影)

①菲利普夫妇“盼”于勒。

②菲利普夫妇“赞”于勒。

③菲利普夫妇“遇”于勒。

④菲利普夫妇“躲”于勒。

结语:小说开头盼于勒,巧设悬念,接着赞于勒,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后面的遇于勒情节安排,将故事推向高潮,既在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最后躲于勒结束全篇。情节不长却也跌宕起伏,这就是本文作者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最经典的情节设计,称为“莫泊桑式的情节设计”。(出示投影)

四、掌握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小说光有粗线条的情节不行,要赋予人物丰满的血肉和活泼的生命,就需要细节。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使其鲜活、生动,达到典型化的主要手段。)

1.阅读若瑟夫付钱回来时,菲利普夫妇表现的细节描写(44-46节)。

(1)教师提问(出示投影):“我”付钱回来,母亲是怎么说的?表现怎样的心理?父亲是怎么做的?表现什么心理?

(2)学生模拟情景朗读、边读边思考。

(3)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归纳:神态语言动作揭示心理:愤怒;刻画性格:冷酷、虚伪。

(4)以此为例学生探讨分析人物的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出示投影)

①找出典型细节,结合上下文语境品味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紧扣关键词语。

②分析揭示了什么心理。

③分析刻画了什么性格。

2.教师提问: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细节描写精彩、传神?给大家推荐一处,说出为什么。

生1:菲利普夫妇一家坐船去哲尔赛旅行时,看到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动了心,邀请家人吃牡蛎的细节描写中用“托”“伸”“动”“吸”“扔”等动词具体写出牡蛎的高雅吃法,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吸引,邀请家人吃牡蛎,表现他故作高雅,爱摆架子的心理,揭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很庸俗。(老师板书:庸俗)

生2:25-28节父亲看到于勒但不敢断定的细节,从神态语言动作等角度表现出了菲利普紧张害怕和不愿相信那是于勒的心理。

师:这样太过笼统,能否具体分析到每一个动作、神态和语言。

生2:“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睛跟寻常不一样”是神态描写,表现了内心恐惧。“向旁边走了几步”“低声”是动作描写,是怕于勒认出,(师:还怕什么?)还怕女儿女婿知道。父亲母亲的话是语言描写表现他们不愿也不敢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自私,冷酷。(老师板书:自私、冷酷)

师: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模拟朗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当时的心理。

生3:23节语言描写表现克拉丽丝既要面子,又怕花钱。

(师:既爱惜自己,又关心他人;既疼爱孩子,又注重教育,实在太“虚伪”(生说)了。老师板书:虚伪 吝啬)

生4:34-38节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神色狼狈”的神态描写和哑着嗓子、结结巴巴、低声嘟囔等语言描写表现菲利普陷入了惊恐和绝望之中。克拉丽丝“暴怒”表现一线希望落成空,旧怨新恨一起发作,破口大骂。这些揭示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泼辣势利。(老师板书:势利)

学生分角色读这部分,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

生5:克拉丽丝对于勒的称号有很大的变化,不知这是否算细节描写。(师认可)克拉丽丝对于勒的称号有坏蛋、无赖、流氓、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那人等,我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克拉丽丝是个有钱是兄弟,没钱是仇人的唯利是图的人。(师点拨:菲利普夫妇衡量于勒是什么?(生说“是金钱”)老师画孔方钱。)

五、总结

菲利普夫妇衡量于勒不是自己的亲弟弟,而是金钱。这足以看出他们的人生哲学就是唯钱是亲。他们的性格可组成一副对联,但少个横批。请大家拟一个。(生讨论明确:金钱至上)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令人深思。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这一节课我们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认识了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我们怎样把握情节的?怎样认识这两个人的?用了什么方法?

六、课后作业

用提炼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方法自学《在烈日和暴雨下》。

七、板书设计

4.《索桥的故事》教学教案 篇四

1. 自主学习本课生词,能够正确书写“安澜桥、雪冤”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索桥的故事,

写课文提纲;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

奉献精神,使自己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重点)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通读课文,梳理遇到的基础知识(生字字音、形近字、多音

字等);勾画感受深刻的语句,初步理解;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大意,概括小标题。

2.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整体感知”2.书面完成。

3. 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填写

在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 阅读课本p18左上方“小资料”,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四

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全长约500米。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带点字注上拼音。

露缝( ) 岷江( ) 断折( ) 逮捕( )处死( ) .....

团扇( )来扇( ) 紫坪铺( ) 缝隙( )河堤( ) .....

(2)将下列词语从课文中划出来(用彩笔),并在生字本上抄写两遍。 安澜桥 缝隙 桥墩 忙碌 摇摆 逮捕 雪冤

疲乏 头晕眼花 千真万确 都江堰

(3)比一比再组词。

灌 ( ) 砂 ( ) 澜 ( ) 敦 ( ) 宴( )

罐( ) 沙 ( ) 斓 ( ) 墩 ( ) 堰( )

整体感知: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请给课文列提纲。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

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家长评价:

我的自主学习可认真啦!爸爸、妈妈送我几颗星吧!( )

课 内 探 究

1. 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认真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独学)

2.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索桥有什么故事?什么比故事更美更好? 探究点二:课文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

1. 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Pū pù 当铺( ) 铺垫( ) 铺家( ) ...

铺面( ) 铺设( ) 铺张( ) ...

dǎi dài 逮住( ) 逮老鼠( )逮捕( ) ...

Chù chǔ 处理( ) 处( )罚 处所( ) ...

处置( ) 处方( ) 处得来( ) ...

2. 缩句。

(1) 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的一条大

堤。

(2)“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

3.背诵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重要句子,对桌检查,并完成填空。

拓展练习:

(1) 认真完成练习册“含英咀华”。

(2) 阅读巴金的优秀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

5.美术教案-《我的故事》-教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 a、追悼鲁迅

b、谈论《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护车夫 e、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2)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1)导入:

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2)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

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掉()言()用()许()悼()唁()佣()浒()

2、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2)“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3)“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五)学生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抄写。设计思路:

一、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注重德育渗透:

6.我的教学比武课教案 篇六

课题:第六课

走近老师------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处理正确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全面认识老师

教学难点:为老师着想,认识老师的心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先讲几个句子,请同学来猜下列句子形容的是什么人,看谁猜的最快。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就来深入的认识我们的老师。

讲授新课: 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我们的老师吗?为什么喜欢呢?

一、老师的作用

[提问:]我们多年以来与我们的老师在一起,你觉得老师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请2名学生回答]。

[看教材]是老师,把我们由懵懂引向成熟,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是老师,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我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教师分析]

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什么?

把我们由懵懂引向成熟

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

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我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

(过渡语)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喜欢我们的老师了,我们下面来为我们最喜欢的老师画像。

二、为老师画像

请你也用语言描绘一个你最熟悉的老师让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老师的外貌和个性特征)

[请3-5名同学来描绘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 [大家猜] [教师总结教材知识]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位老师的特别之处吗? 任课老师

特别之处 语文老师

数学老师

外语老师

历史老师

地理老师 思品老师

生物老师

[由学生完成上面的表格,请2名学生来回答]

(过渡语)画像是从外貌和个性上了解了老师,我们要进一步走近老师就要走近老师的内心。

三、老师心语

在我们的眼里,老师很特别,老师又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学生阅读]教材中60页的《幸福是一种感觉》 [学生总结]文中老师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提示]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 老师的工作辛苦吗? 老师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老师最感觉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老师选择这个职业后悔吗?

[请学生在文中找到以上问题答案]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采访一位老师。(了解他走上教师岗位地过程,听听他当老师的体会和感受)

[老师提示]同学们采访的问题可以参照: 老师的工作辛苦吗? 老师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老师最感觉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老师选择这个职业后悔吗? [教师总结] 老师选择这个职业无怨无悔,老师工作的动力就是学生,老师这个职业很崇高,老师最幸福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

(过渡语)“我们的老师真的很特别”下面我们来看一篇文章你们觉得我们的老师更特别。

四、老师的抉择

[请一名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诵]教材中61、62页的《老师的抉择》 [总结]老师,在灾难面前,成了学生的生命之门 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 小结:

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心语,老师的抉择。

作业:完成《学法大视野》

22、23页 板书:

课题:第六课 走近老师------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一、老师的作用

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什么?

把我们由懵懂引向成熟

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

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我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

二、为老师画像

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

三、老师心语

老师选择这个职业无怨无悔,老师工作的动力就是学生,老师这个职业很崇高,老师最幸福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

四、老师的抉择

7.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不同 篇七

一、概念范畴不同

教案是传统教育科学范畴的一个基本概念, 又可以叫做课时计划, 即以课时为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教案的编写依据是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贯彻。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详细教法、使用教具、时间分配等, 应有尽有。整个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它深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模式的影响。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本来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指一种研究过程, 也指由此得来的教研文体, 是一种教学构想。它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要求以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追求显著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 是教师把某一课题或课时作为研究对象而编写的, 应该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 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

教学设计则是把整个充满各种教学因素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可以对应的范围相当宽泛, 能够显示出显著的“宏观性”。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 当然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 具有比较大的伸缩性。总的来说, 教学设计有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 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这并没有否认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可以远远大于教案这一基本事实。

三、秉持理念不同

传统教案秉持“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其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因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 知识、技能是客观的, 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教案的编写就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予以应有的注重, 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学到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 认为知识和技能不完全是客观的, 是学生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建构的;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内在潜力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重视学生的学, 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 以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 并合理利用现有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 注意相关的教学反馈, 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构成元素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 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骨干构成元素。

统观上述两者的构成元素, 除了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 尤需注意的是, 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可少的, 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1]。而且, 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 其实也还各具不尽相同的含义。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传统教案用“教学目的”, 就强调了教学行为的意图, 而“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 它规定了教学任务的上限, 教学中不得超纲偏纲, 即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再则, “教学目的”以教师为阐述主体,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 则侧重于教学努力的方向, 而“教学目标”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 它只是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 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再则,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三维目标”) 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传统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 (即“以本为本”) , “教学重点难点”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 并没有关照到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状态, 往往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 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用教材”去为学生服务, 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 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 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 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 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尤为先进, 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VCD、DVD、计算机 (其技术在不断升级, 其软件在不断更新) 等, 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理解难度, 但教师要用心选择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把握出手时机, 讲究实际效果, 它可以和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传统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比较丰富, 但也都侧重在指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通过让教师娴熟地传授和训练, 来使学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 可以说, “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 在借鉴传统教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 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可以说, “教学策略”是要教师陪伴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成和享受充满创造性的生命智慧。

5.“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设计”

这两者分别是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传统教案的“教学步骤”强调预设的程序,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 但也会带来僵化和苛细的弊端, 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即时即景的灵活创新。教学设计则大大淡化了传统教案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它往往只是一个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设计”并不要求整齐划一, 从而充分尊重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现今已有的教学设计模板初看起来也显得具有相当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其实目的只是为教师在认识和运用现代教学设计之初, 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完全可以有所取舍, 并不需要全盘照搬。

6.“教学后记”和“教学评价”

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可以记的内容比较宽泛, 没有严格要求, 并且和教案本体的关系较为松弛, 甚至在教案编写的实际中时常为一线教师所忽略。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是其三个基本程序之一, 占有不可或缺的比重。而且, 即使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有了教学评价, 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教学大纲的程度, 难以看出其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使用前者, 这是一种过程评价, 旨在及时诊断和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和“学”, 以完成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适用于一个教学阶段 (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的教学活动完结以后, 适用于宏观教学设计。

由以上对于两者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 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 必须加以改革;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 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行为凭借, 已经初显出勃勃生机, 但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交互融合发展, 拥有了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 或者吸收了传统教案成熟经验的现代教学设计, 必将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8.关于性状遗传教学的教案 篇八

1. 知识目标

①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②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③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④区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⑤区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⑥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⑦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 能力目标

①运用图解方法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养成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拒绝迷信,崇尚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等位基因等概念;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③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难点

①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②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概念,基因、性状、基因型、表现型、显隐性基因、显隐性性状等概念还是有一定的生疏。需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区别来获得学习预测亲代和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基础。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中让学生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而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来引导。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难点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运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二课时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引导学生明确并加强要求掌握的概念,接下来通过探究活动,设立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思考中掌握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

五、教学简要过程

1.知识点的梳理

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知识梳理,思考后对知识梳理进行补充。明确哪些概念需要掌握,并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纠错,师生总结(6分钟)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生物体的( )

(2)若成对的基因是不同的基因,称为( )基因。如A和a。

(3)在等位基因中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 (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而作用被掩盖的基因为(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

(4)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耳垂和无耳垂属于( )型。基因组成,如AA或Aa或aa叫( )型。

(5)体细胞中染色体( ){填“成对”或者“成单”}存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 ) {填“加倍”或者“减半”} 。

2.有关配子的计算问题

学会人体产生配子的概率问题的计算,通过1个相关问题的设置,来巩固提高同学对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掌握。提问学生,发现不足,其他学生纠错。(4分钟)

3.探究单双眼皮的遗传是否有一定规律性

通过同学们汇报自己以及父母亲有单眼皮或有双眼皮的现象,同学会汇报出好几种可能的表现型。当有同学汇报出父母亲有双眼皮,而自己有单眼皮时,提出双眼皮基因可能是隐性基因吗?然后再预测双眼皮的父母亲的基因型,最后师生一起书写出遗传图解。写完遗传图解后让学生自己上台到黑板写出另一种表现型的遗传图解,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来纠正。目的在于提高同学对遗传的理解以及遗传图解书写的注意事项(要求比初中适当提升),(时间12到15分钟)

4.应用以及能力提升

非洲白化病人遭到迫害,目的在于引导同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同学们生物科学素养。 有关白化病的计算题目,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们对于“预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训练。(时间10到13分钟)

(1)应用。例题1:白化病( 白化病和表现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设A基因控制表现正常, a基因控制白化病)该题中基因型AA、 Aa 、 aa的表现型分别是:( )( )( )。如果父母亲都为白化病,则其子女的表现型为( )

(2)能力提升。例题2:有对夫妇表现正常,但是该夫妇各自的母亲都是白化病(aa)。

①该夫妇的基因型是( )和( )?②现在请问他们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③很幸运他们生下一个表现正常(没白化病)的孩子,请问该孩子是AA的概率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1)概念(基因 性状 基因型 表现型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2)配子的形成

9.《我的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九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而教学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理念,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1、《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儿童学习语文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缩短语言文字和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

刚入学的儿童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这一过程由“听、读、认”三个相互不同又紧密相连的环节完成,本课在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完成,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乐大卖场”(一超市名)、“快乐大本营”(一娱乐节目名)、“大风车”、“梁家扬”(班上一学生名)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郑国民《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专家蒙泰梭里指出的:“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2、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1)本课设计在完成识字过程后,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做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做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它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做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当学生几人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树上还有“老师”、“同学”、“温暖”、“里”这几个果子时,教师点拨:“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通过自己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2)本课还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活动,让学生就自己课前准备的相片或亲手绘制的图画,告诉周围的同学或听课的老师,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开心的时候。此项活动不仅注重与艺术科的交叉整合,还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交际话题和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

3、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还弹性地处理教材,将“语文天地”中的一些内容有机的安排在教学中。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我们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相一致。因而作为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1、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爱亲人,爱同学,爱家,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幸福、温暖”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学生和文本表露的情感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设计让学生课前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相片,画一画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并说说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再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家、亲人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10.《我的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十

一(3)班

学情分析:经过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也能慢慢适应小组合作学习与伙伴们共同进步,这时引进《家》这个半开放单元,使学生不但从课文中识字,还能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本班家委会初步组建正好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阅读,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学习,去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1个汉字,学习“撇、捺”两个笔画名称,学写“人、八、个、大”四个字,学习“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继续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敦促其做到“三个一”;

2、继续培养学生听读课文的习惯,知道学生练习指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图画,进行说话练习时,教会学生将橘子说完整。德育渗透: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我的家》,激发学生爱家。爱父母的纯真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11个汉字,学习“撇、捺”两个笔画名称,学写“人、八、个、大”四个字,学习“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我的家》,激发学生爱家。爱父母的纯真情感。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7日

前置作业:画一张全家福,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家”)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学认“家”字),上下结构宝盖头,(生齐读三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们还画了自己家的全家福,谁来和大家交流你家里有什么人呢?(引导学生运用句式说话:“我家有,有

,还有

。”或“我家有、和

。”)

2、还有很多小朋友想说,可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下课后再向同学介绍,好吗?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次的3个字,我们要先来认识它们。(清楚是生字“有”、“爸”、“妈”,让学生逐一认读。)

3、刚才很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家里的情况,有一位小朋友听了之后,她说也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的家》。(板书课题,渗透识字“的”,左右结构白勺的。)

二、初读课文

1、小组合作读,要求:

(1)一个人读,其他同学指着书听,他读得不对帮帮他,他读得好夸夸他;(2)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汇报

预设:学生基本能达到要求,但在听读时还有欠缺,要及时给予指正,另外情感节奏上还有欠缺,学生的评价可能不及时,教师要及时点评。

三、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提问: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句?(3句)

2、每一句讲了什么?随文渗透生字“爱、快乐、长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为什么东东说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呢?

预设:让学生在发言中去体会他们所理解的“幸福、温暖”的意思。

小结:正因为东东的爸爸妈妈给了她爱,享受的同时她也付出了爱,所以她才感觉到幸福温暖。

3、拓展训练:

小朋友们,咱们东东说的真好,你可不可以像她一样也做首小诗,比如在学校:

爸爸爱我,老师爱我,爱我,妈妈爱我,同学爱我,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我也爱。

我也爱。

4、小组合作,说说你喜欢课文的那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小组汇报预设:学生对每一句有他们自己的解读方式,教师要给以鼓励和及时的点评。

四、字卡游戏,指导写字“人、八”。

预设:学生的坐姿还需老师多提醒。还有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要注意,另外要渗透笔顺的写法。

五、小结:小朋友们今天参观了东东幸福的一家,咱们的家是不是也一样幸福啊?那是因为咱们有“爱”,那么今天回家给爸爸妈妈倒杯热茶,说声:“您辛苦了!” 巩固性练习:

1、写“人、八”三遍;

2、语文天地“读一读”,用“家”字口头组词。板书设计:

我 的 家

幸福的、温暖的

我《我的家》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情感的体验。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首先,拓展训练与认读、写生字工作还算扎实,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其次,板书较为生动形象。本节课的不足在于:

1、没有及时抓住教学契机,在提问学生东东为什么感到幸福时,有学生提到:“因为她在劳动”,教师应赞扬该生肯定是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劳动光荣,所以幸福,正好对全班进行一次德育渗透,但因为缺乏教育智慧,失去此契机;

2、学生对“地”的读音存在疑惑,没有给予答疑解惑;

3、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导致最后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说说你喜欢课文的那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没有进行,使得学生没能很好的将课文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降低了课文的趣味性;

11.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区别 篇十一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与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宗旨是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为依据的一种为教而教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12.浅谈高校教案编写与课堂教学 篇十二

一、教案及其价值取向

(一) 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 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 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 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的实施方案。通过教案教师可以积累教学案例, 反思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 综合分析解决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其专业发展。而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教案的: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 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可分为课时计划和课题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 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 、教具等。”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案很重要, 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教师却较少, 很多教师对教案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

(二) 教案的价值取向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过, “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需要研究的, 研究者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既是实际工作者, 也是理论工作者, 教案就是教师的作品之一, 优秀的教案, 应当说是一篇与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崔允郭教授认为, “教案的价值不仅反映在它是课堂前教学的准备, 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道的记录, 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而如果能够记录下, 教师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 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 自己通过施教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 则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积累经验, 形成教育理论, 教师能否像医生写病历那样写‘教历’, 记录下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 从而真正做到备课充分, 在教会学生学习上下功夫, 达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的境界。”所以, 教师编写教案,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积累资料,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教案编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 教案编写促进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在上课之前, 教师必须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作全面的考察。这种全面的考察必将反映在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因此, 教案的编写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 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到对实施过程的检验再到最后对教案的评价修改, 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过程。应当指出的是,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 要把教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体会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实到教案中来, 修正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较科学的活动过程。这样,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教师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 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 才有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促进自身的发展。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文本。但是, 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时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 有时在课堂上解决不了, 需要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教案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自己的教案为“载体”, 分析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最后在课堂上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 不仅有利于单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更适合同一类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

(三)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体现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教案编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出, 为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 各种教学模式“遍地开花”, 教育技术进入课堂,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成为改革探索一种时尚, 教学用的计算机和软件得到青年教师的钟爱, 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已初露端倪, 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人们的思考向着多样化、开放式、信息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前进, 然而不少教师对于教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管理教案的方式不当, 使教案编写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案格式缺乏规范

(1) 把“讲稿”等同于“教案”;

(2) 有些教案过于简略, 看不出教学过程和规划, 或者教案公式化,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甚至严重与课堂教学脱节;

(3) 有些教案过于详细, 变成讲稿, 又看不出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教案无反馈信息, 无板书设计, 不是课时教案, 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根本无法在教案中体现, 以习题解代教案, 出现明显的随意性。

(二) 教案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 缺乏创新性

由于教材相对稳定, 加上前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 处在以全预制、全垄断和全封闭为特征的课程范式中,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均烙上了这种带有主流性质的显著的课程文化特征。教师如何忠实地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就成为学校完成既定教育任务的关键。为了履行“忠实执行”的教学使命, 教师从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到知识点的布设、教学环节乃至细节的安排, 事无巨细均要有“案”可据、有“章”可循。这样的程式化教案, 无视教与学双边的主体性、个别性、差异性和创新性, 形成了教案目标的既定性、教案内容的共性化和教案编制的机械化诸多弊端。久之, 教学就异化为一种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的“过招”, 而更具深远负面影响。

(三) 教案不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有些教师研制教案仅仅停留教学设计这一层次上, 而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真正的教案往往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获得“问题”意识, 教案要不断修订和重建。教学反思进入教学方案之后, 它使问题不断被追踪而转化为“课题”。可见有效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 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四) 很多教案是属于知识型教案

很多教案的内容一般是课本内容的摘要或者是知识性资料的汇集或直接从网上下载抄一些优秀教案, 机械重复、照搬。采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教案很多, 但有深度的很少。

四、提高教案编写质量的措施

(一) 要把握教案的构成要素, 熟知编写教案的基本过程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各种教学活动设想, 经过进一步的推敲, 使之深入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为讲好一堂课奠定基础。因此, 编写高质量的教案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把握教案的构成要素

教案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的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构、板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要素构成。编写教案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与课程的特点经验,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方法, 对教案的构成要素有所侧重地进行表述。

2. 熟知编写教案的基本过程

教案的编写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 把握教案构成的基本要素。具体讲就是分析大纲, 明确目的与要求;钻研教材, 把握重织内容, 确定思路与方法。

(2) 设计结构编写初稿。教师在把握教案构成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设计教案的结构, 由教师进行文字的表达和阐述, 编写教案初稿。

(3) 教案的修改与定稿。写出教案后, 还需要经过试讲或默讲来熟悉教案, 用教师的口语进行表达, 以此来检查教案中教学思路是否清晰, 层次是否分明, 详略点是否突出,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定稿。

(4) 课后教案的补充。教师上完课后, 对教案进行了实际检验, 从中获得了反馈信息, 这些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和总结, 吸取经验教训, 明确改进方向, 及时在原教案中记录并对其中问题分析研究, 补充到教案中, 或重新编写教案, 为教案编写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种没有着落的口号”, 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 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聚成一定的“物化形式”。“教学总结”便是这种物化形式之一。“教学总结”是教师积累、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的凭据, 对于改进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总结”的写法不拘一格, 主要有以下内容和方法:

(1) 记载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情况、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2) 记载教学方法情况。记录这堂课中教学方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步骤所作调整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学。

(3) 记载学习法指导情况。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总结、思维训练的指导方法进行记载,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记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5) 记载自己通过施教所获的体悟。

(三) 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 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要求教师从个人对教学内容独特的理解出发, 根据教学的科学原理, 推断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最佳的学习方式, 并以此为基点,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式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自主式”教学过程;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合作式”教学过程。

一般而言, 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对大纲、教材、参考书等的深层次的领悟。从吃透教材, 在把握教材的精髓上下功夫, 将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转化为教师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从正确把握教学大纲与教学基本要求, 深入理解教材, 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上下功夫, 实施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组织的指导思想。做到教师就是教材, 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

(2)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教学的个性化, 必将落实在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上, 而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势必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中。

(3)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教案要充分体现出这一思想, 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要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虚心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 取长补短, 及时修改和补充, 保证教师教案编写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博览群书, 丰富专业知识, 把握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指导自己的教学, 加强教学的创新意识, 开拓自己的教学研究空间, 不断总结和积累, 扬长避短, 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五、小结

教案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有了教案也并非一定意味着成功的课堂教学。教案的功过往往并不取决于教案本身, 而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教案。教案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不断追求科学性、辛勤劳作的动态过程。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教案的价值所在, 才能对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英侠.由“青年教师教案展评”想到的[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 (23) .

[2]王仰曾.写教案的步骤[J].数学教师教学研究, 1995 (8) .

[3]张学奇.谈如何提高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

[4]辛朋涛, 魏雪丽.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J].教学与管理, 2002 (8) .

[5]潘涌.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2008, 28 (6) .

[6]邱石, 张秀梅.教案设计六要点[J].教学与管理, 2003 (4) .

[7]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 2002 (1) :80-83.

上一篇: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下一篇:友谊伴我成长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