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2024-06-24

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共6篇)

1.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一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秦涛申报的《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实证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C—a/2006/01/023)。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本人及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报告,敬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领导和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省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年,是推进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黄金期和关键期。随着各级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发展的实力和活力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将用更多更好的教育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教育的大发展,也相应地需要教育科学的大发展,并带来教育科学的大繁荣。在江苏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国外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比较早,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热衷于对教育投资收益率的研究。将人们追加的教育成本与其收益进行比较,以指导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投资决策。而我国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相对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开始介绍关于教育收益率的分析方法。时至今日出现了一些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成果,而农村职业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承担了对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课题研究工作,为江苏“十一五”期间制定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证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1.理论价值。目前国内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江苏省农村个人收益率进行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是 1

对以往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2.现实价值。对个人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研究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居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能够对正确估量个人和家庭中等职业教育的付费意愿提供帮助,是政府和个人在投资中等职业教育时一种重要的参考工具。

(二)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研究得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二是课题研究得到本人所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三是课题研究得到本人所在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主要有: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与城市职业教育相对应,即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对农村社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

“教育个人成本”是指由受教育者提供的用于教育生产过程的资源。

“教育个人收益”是指由于接受某一级教育而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所获得的收入。“教育个人收益率”是指教育个人收益对私人成本的贴现率,即私人教育投资回报的度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拟设计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1)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2)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分析;(3)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4)江苏省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比较分析;(5)社会经济转型与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率;(6)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与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一)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文献分析法:这里的文献包括论文、著作、调研报告、统计报表等。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要使用这种方法。

2.调查法:调研法将认真制定调研提纲(包括问卷和访谈提纲),合理选取调研对象,科学确定调研内容,以获取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关于江苏省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比较研究时要采用这种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运用多种科研方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研究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打好基础。

3.将研究成果及时上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六、课题成员分工

本课题除主持人以外,还邀请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马建富研究员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工作。由本人与马建富研究员一起进行课题的调研及后期的研究工作。

七、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由马建富同志以论文的形式撰写《江苏省三类地区农村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比较研究》,由本人以论文的形式撰写《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与教育均衡发展》及撰写总报告《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

八、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7年4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教育收益率的理论文献。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7年4月—2008年6月)

1.调查研究。首先,根据与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变量,编制问卷及访谈提纲,在小范围内初步施策,计算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其次,修改问卷调研项目,大范围发放问卷进行取样调查,同时以访谈法作为辅助调查方法;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提纲。

2.资料整理及分析。将所有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剔除无效问卷,得出分析结果,对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撰写调研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九、经费管理

本课题的经费管理如下:(1)资料费0.4(购买与搜集相关的文件、资料)万。(2)调研差旅费(赴江苏各地考察调研等)0.56万元。(3)专家咨询费(进行方案论证等)0.1万元。(4)印刷补助费(工具书印刷补助)0.1万元。

(5)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0.2万元。

以上5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1.36万元。由于该课题属江苏省青年专项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费资助0.8万元。(2)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费资助0.56万元。

2.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二

吸油烟机的风量和噪音之间一直无法兼顾, 使得市场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各品牌对油烟机的卖点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 有些为了竞争的需要不断的标大自己产品的风量, 也有些品牌一味地强调油烟机的噪音小, 以至于消费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台好油烟机。这次由方太主持的“十一五”国家课题投入巨资攻克了这一历史难题, 终于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高效静吸 (吸油烟效果和低噪音同时最佳) , 结束了消费者在“大风量”或“低噪音”之间难以选择的困扰。

记者从某机构采集的数据中发现, 虽然油烟机发展历史超过二十年, 各种功能诉求点的烟机不断推陈出新, 但消费者对吸油烟机还是有诸多不满之处, 排在前两位就是吸烟效果和噪音。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少著名的吸油烟机企业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新产品, 如超大风量吸油烟机、静音吸油烟机以及均衡型吸油烟机等, 显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这些新产品还是有所不满, 主要原因是要么吸烟效果还过得去, 但噪音却无法忍受;要么噪音相对低了, 但吸烟效果不敢恭维;要么吸烟效果和噪音都很一般。

虽然各厂家一直努力尝试突破, 但吸烟效果和噪音都能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还是一直没有出现, 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纲先生的解释是:吸油烟机的核心是一套风机系统, 从理论上讲, 风机的风量与噪音是一对天然的矛盾, 风量越大, 噪音必然也越大。就像我们平时坐的飞机, 应该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科技水平, 但坐在机舱内, 发动机的噪音很多时候也让我们感觉难以忍受,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既然鱼与熊掌的难题困扰了烟机行业多年, 那么高效静吸又是如何解决油烟机高效吸烟与宁静工作不能兼得的矛盾。为此, 记者走访了此次承担“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研究”课题的方太科研组专家。

专家表示在承接“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项目的过程中, 研究人员发现, 普通住宅受制于共用烟道的限制, 当吸油烟机的风量超过15m3/分钟, 继续增大风量对提升排烟效果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将公用烟道比作是公路的主车道, 油烟机就是辅车道, 主车道的最佳风量是15m3/分钟, 辅车道的风量再大对主车道也是无用的。反而会造成公路的堵塞, 引起“堵车”也就是油烟倒吸还有噪音。”专家解释, “而且, 由于油烟机的结构, 一般来说风量越大的情况下, 噪音值也会越高, 这个问题也是困扰了烟机行业多年的难题。我们研究发现公共烟道最佳吸烟效果是15立方米/分钟, 就将风量锁定在这个值, 集中全力降低噪音。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 把最低噪音降到最舒适起居的48分贝。

据悉, 方太“高效静吸”技术共包含双引射“静流弧双劲风机”, 最深集烟腔设计、高效净畅网、以及降噪“变R蜗舌”等四项核心技术和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 风机、集烟腔和畅吸风道部分的技术创新,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双引射“静流弧双劲风机”。运用科恩达流体力学原理, 对进入风机的油烟起到导流作用, 有效降低紊流阻力和噪音, 从而使油烟机内部的噪音降到最低。同时, 风机底部的“V型静流弧”设计, 即使在油烟机未被启动的情况下, 由于风机本身具备引射原理, 也能物理加速排烟。

“其次, 在集烟腔的创新上, 我们采用了深集烟腔的设计。”专家表示, 作为油烟从内往外排放的第一个“通道” (油烟被收集后暂时存放的“缓冲地带”) , 深集烟腔相当于提供“延长”的缓冲地带, 自然可以降低管道内油烟浓度, 加强集烟功能。让快速上升的油烟无处可逃, 确保吸力的有效发挥。

“第三, ‘变R蜗舌’设计的畅吸风道也是方太吸油烟机能够全面降噪的‘重大机密’所在。”作为油烟排放的第二个“通道”, 有源消声畅吸风道采用“变R”原理, 蜗舌状的“变R畅吸风道”能抵消由于电机工作和气流运动产生的噪音, 并保障空气动力。

此外, 针对风机普通油网网孔阻塞的问题, 方太采用了独有的“高效净畅网”。通过瓦片原理, 网的表面呈圆弧形过渡, 使油烟顺利滑过不会滞留。同时引入双层叠排导油槽设计, 在进风顺畅的同时充分过滤油烟, 确保风机内部洁净, 带来油烟机持久静音。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 实现高效排烟及宁静工作的绝佳效果, 绝非一两项单独技术所能解决, 企业必须坚持而长期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而生产既高效又宁静的油烟机产品, 更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量。作为“中国油烟机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单位”, 方太坚持将每年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 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6000平米的厨电实验室、并拥有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

3.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三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 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2006年12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

由„„申报的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现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苏教科规[2006]005号文件)的要求,课题组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高职”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本课题所指的“校本”(school-base)一词,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其首要的含义是: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本课题所指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及其成果,它在纵向上具有时间承继性,在横向上具有空间依附性;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在广义和狭义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成果,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是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本文化是有特定意义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成的,只有在明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悟校本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说到底就是整合学校内部组织文化,将学校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统一引导到一个方向上来。概括起来,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师生共识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虽然都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其出发点不同,含义也自然不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经营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一般是与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讲座报告、才艺表演、辩论赛、演讲赛、科技发明赛等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多种主题的校园活动相联系,成为学生求取新知、开拓视野、愉悦心境、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相比,作为学校文化,更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区别了校园文化的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等较单一的内容;更加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文化是个经济学概念,构建学校文化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校本文化强调的是本位(以学校为基础的文化),是指具有本校特色的,用于指导学校成员行为的,大家共享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系统。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知名学者Heckman认为,校本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特有的共同信念,这些 3 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校本文化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广义地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指经过历史发展的积淀,一个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性价值,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1、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国高职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为抓硬件条件建设所累:由于大量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工作摆不到日程,没有系统规划,对校本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差距。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高职文化建设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二是高职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本科院校和基础教育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较肤浅、不完整、无特色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全国知名的专家和相关的较为成熟、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且缺少理论指导。更进一步而言,校本文化建设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得较多,但形成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至于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进行以“校本文化”构建为题的研究课题更未曾见诸于各类教科研课题中。因此,我们正是在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 4 空前重视、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社会背景下,站在高职教育和高职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层面上,提出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该课题产生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

学校是凝聚止于至善的文化的场所。文化是一代代人融入血液中的东西,文化沉淀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只有优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首先体现在校本文化上。而如何将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经积淀成为文化底蕴,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

从一般意义上说,构建校本文化对于学校共同愿景、信念的建立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校本文化能够解释学校的组织经营状态,能够为学校成员描述学校的基本追求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可以为学校发展增添后劲,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管理误区及错误的管理理念,帮助学校尽快转变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与壮大。实践证明,校本文化构建工作的开展,对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营造“学校是我家,家兴我才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把教师个人事业成长与学校的成长从深层次上联系起来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校本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在的规范作用和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构建校本文化,是学校教育实际的必然要求。

就高职院校来说,作为地方性、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激烈竞争中,都在各自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 5 在快速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还跟不上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建设一流的或全国示范性现代化高职院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校本文化构建还缺乏整体规划,还没放到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这样一个软实力的高度来进行建设。为了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抓好校本文化构建,把校本文化构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构建目标,高度重视校训、院校精神的塑造,强化院校的品牌意识,形成院校的校本文化特色,培育软性竞争力。

本课题研究虽以„„为个案,但其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理论,对高职校本文化建设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立意新颖且有一定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研究成果显然对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彰显自身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实力,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高职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升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层次,探求高职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促进高职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完善。

3、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特色创新之处

高职校本文化建设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破题阶段,探索和构建其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实践之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对于促进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高职院校培育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文化并使之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导向。

本课题特色创新之处体现在: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认真调研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及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教育的管理规律和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特色塑造,进行高职校本文化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和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建构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 6 来走向。

校本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和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校本文化构建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项研究至少在我省属于首次研究,研究成果将对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旨在指导高职院校结合各自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以时代眼光挖掘和创新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制定校本文化构建规划,塑造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师生认同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

(2)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

(3)构建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

(4)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

(5)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

(6)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来走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涉及的内容是很广的,支撑的理论也是丰富的。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企业文化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在此仅介绍三大理论依据:

党的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校本文化建设体现了党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 7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0年6月,他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实行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具体到学校的文化管理,在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在依法治校、治教的同时,突出强调学校管理中的德治功能,确立德治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也指明文化管理在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组织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以来,令西方管理学者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不同组织,采用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管理方法和技术,其管理成效往往迥然相异?比较相同的管理研究发现,组织成功的秘诀是良好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理论有力地告诉我们,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依赖文化的建设,校本文化是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这也证明了校本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理论。从“学校文化理论”形成过程来看,学校文化首先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命题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受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掀起了学校文化研究的热潮,从文化学、德育论、社会学、教学论等范围来研究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可以进行实践培育的;学校文化研究要深入和发展,其出路在于从管理思想出发,归属管理学范畴。学校文化理论既为研究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文化理论要求研究者在校本文化建设中要从结合校情、根植实际的管理思想出发,挖掘特色,力求创新。学校文化不只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管理而文化,为发展而文化。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

2、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综合研究范畴。校本文化构建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 8 在深化对校本文化及其构建的理论认识上,细化设计实施方案,进而推进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本课题研究将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是一种校本研究,针对的是学校带有全局性的和发展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践研究应该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研究力量,形成以校本人员为主体,有多方面支持和参与的研究团体就成为本课题实施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在本课题成功立项后,可考虑由学校确定以部分领导和教师进一步组成更为细化的子课题研究小组。要求各组员通力协作,各尽其责,较好完成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需重点采用以下多种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

①文献研究法: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充分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尽可能地搜集当代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文献,研究它们的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研究少走弯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严格要求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注意运用哲学、社会学、企业文化学、教育学、统计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进行指导和分析,使课题研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②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创新成果进行实地考察,与国内知名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专门机构进行接洽以接受专业指导,向他们深度咨询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③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校本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和其他类型学校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特点的比较,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④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以„„为例,对其校本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剖析,使研究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⑤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注重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实际工作的情境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定、反省、反馈、修正,以求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

3、可行性分析

目前,本课题组已具备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内、外部条件。本课题组负责人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对该课题也均有一定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

(1)从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而言,本课题组负责人„„作为社科部副主任,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对高校文化研究一直高度关注,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参加省级、厅级科研课题研究各1项(2004年参与江苏省科研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9年参与新疆卫生厅“吴登云精神研究”课题组,任子课题组长),主持校级科研课题2项(2002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04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综合化研究》)。仅自1995年以来,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60多篇,其中有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数篇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1篇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一等奖(《“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三进”的主渠道作用》,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一等奖)

(2)从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而言,课题组成员由学院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教学经验丰富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中层干部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学院宣传部、学院党政办)、社科部、图书馆。成员中多人组织参与多项省、厅、院教科研课题,数人主编过多种教材,多人被评为院优 10 秀教育工作者。成员中职称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数人为研究生,全部直接从事学院的文化管理、教学组织或信息服务、艺术传播工作,并以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学院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精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文字处理,有能力完成此课题的研究。

(3)从资料完备、科研设备而言,我院硬件设施完善,拥有完善的校园网和大型电子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维普期刊数据库),资讯获取便利,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馆藏人文社科图书及期刊占相当比重),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社科部拥有足够的工作用电脑、打印机、U盘等办公设备,这又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硬件保障。

学院党委和行政这几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校本文化的构建工作,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指出:培育具有浓郁化院特色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要努力挖掘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培育具有化院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打下浓厚的化工烙印,增强师生的主人意识、荣誉意识,提升学院的竞争力。校本文化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增强文化向心力、打造学院显性竞争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坚持文化为魂,实施校本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校本文化氛围”这一文化创新命题,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三年被纳入《„„党委行政工作计划》中,同时更进一步成为学院“十一五”规划和学院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建设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学院党委行政提出,要通过三年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的建设,力争使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学院凝聚力、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撰写了《论校本文化建设》,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35/2005上。

课题组成员研究专长各具特点,分别擅长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新闻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美术、音乐诸方面的研究,在各自长期的研究领域里不仅透射着独到的文化敏感力和鉴赏力,而且收藏了与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相关的高质量书刊,故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有前瞻性的研究,并对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文化建设、教育策划机构运作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对相关内容也有初步研究和设想。

综上,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本课题的上报给予大力的支持。成功立项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研究内容,一定可以圆满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5年,2006年12月开题,2008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1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6月):组织课题开题;进行具体研究。

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写论文、设计方案;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完成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提交专家评审鉴定,验收结题。

六、课题预期成果与任务分工

(一)主要成果

1、教育策划:高职校本文化SIS整体规划与设计书。„„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2、构建特色校本文化,打造一流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战略全新构建。„„、„„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3、“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总报告。„„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系列论文

(1)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初探。主要撰稿人:„„。

(2)用文化涵养气质--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主要撰稿人:„„。

(3)高职校本文化的育人取向与历史传承(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整合创新)。主要撰稿人:„„。

(4)高职校本文化构建与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撰稿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经费筹措及管理

经费支出预算:

1、资料费:用于购买学习研究资料、相关图书音像资料印刷和复印等——报刊、档案、文献、稿件的抄录、誊印、复印、翻拍、翻译费用,购买最必要的图书费用。3000元。

2、国内调研差旅费:用于考察省市部分科研院所,学习借鉴其文化建设经验——国内调研等活动开支的差旅费(不得列支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调研差旅费)。3000元。

3、会议费用:用于参加与课题相关的会议费用。5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用于耗材、PPT制作、CD/DVD刻录等——计算机录入费、软件设计费、计算机上机或租用费(不准用课题经费购置计算机等固定资产)。300元。

5、印刷补助费:用于打印费、发表论文版面费——研究成果出版前稿件的打印费和誊印费等。经费有节余时,可适当支付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费。10000元。

6、成果鉴定费:用于会务费和专家鉴定费。6000元。

7、管理费: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由有关机构提取课题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600元。

合计 24000 元。

经费筹措渠道:由于该课题属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经费来源为两个部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经费1.2万元;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文件要求,学院应以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支持1.2万元。

经费管理:严格按江苏省及学院有关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管理,保证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八、课题的组织领导

1、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拟聘请南京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有关研究人员为课题顾问,以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2、组建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组 长:

„„(主持人),男,副教授,„„社科部副主任

成 员:

„„,女,„„图书馆馆员

„„,男,副教授,„„宣传部部长

„„,男,副教授,„„党政办副主任

„„,男,讲师,„„社科部

„„,男,助教,„„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注:课题组核心成员目前排名不分先后,课题结题时按实际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对课题贡献大小排序。)

九、主要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王瑞祥.中央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吴文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9)[俄] 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剑波译,1999.(10)[美]拉尔夫·林顿.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M].重庆: 重庆出版社,何道宽译,1989.

(11)[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黄正东译,1987.

(12)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13)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01—21.

(14)尤建国.论校本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5).

(15)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6)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7)曲东华、张健.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5,(5).

(18)牛巨龙.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9)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

培育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20)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21)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2)余水明.农村职业高中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职业高中)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课题方案在理论上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是否清晰,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多多指正,并经常性地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与指导。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课题组

4.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四

1、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1、大众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陈风华盐城市文峰中学

2、普通中学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乔宗富盐城市第四中学

3、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张杰生盐城市第一小学

4、小学数学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吉明峰盐城市实验小学

5、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邹施凯东台市实验初中

6、普通高中校园“乐学”文化建设的研究

孟根荣东台市安丰中学

7、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研究

谢谦云江苏省东台中学

8、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雷富平东台市实验小学

9、农村小学寄宿学生人本化管理的研究

周震宇东台市唐洋小学

10、小班化教育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唐春涛大丰市第三小学

11、中等职业学校实训管理科学化研究

王端祥建湖县职教中心

12、小班模式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吕书华射阳县第二中学

13、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研究

裴义蕾射阳明达幼儿园

14、小学语文综合化学习的研究

王永林射阳县实验小学

15、海盐文化与建立开放、深厚、智慧的校园文化研究

王立昌盐城市第二小学

16、城市小学“学习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卞恩鸿亭湖区迎宾路小学

17、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严安明 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

18、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陈俊滨海通榆中心小学

19、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曹勇兵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20、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陈明礼盐城师范学院

百度文库

附件

2、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1、传承“坚苦自立”校训之实践研究

朱庆辉东台市第一中学

2、连环画创作与幼儿审美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

王琳东师附小幼儿园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吴学录江苏省东台中学

4、小学活动式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程晓琳东台市实验小学

5、区域推进职教发展构建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实践研究

辛维渤响水县职教中心

6、构建小学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潘竹玲响水中心小学

7、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尤金素响水县运河中学

8、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言意互转”的实践研究

李建国盐城市第二小学

9、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潘时杰盐都区中兴小学

10、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能的实践与研究

邹政华盐都区鞍湖小学

1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研究

徐正洲盐城市第二小学

12、高等师范学校语文案例教学研究

周梅香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3、学校品牌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

管建祥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4、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文会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5、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现状研究

高卫东盐城市盐阜中学

16、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孙正磊盐城市文峰中学

17、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钱锦华盐城市文峰中学

18、探究知识生长点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网络的实践研究

董秀珍盐城市文峰中学

19、促进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不断优化的实践与研究

王咏梅盐城市实验小学

20、小学阶段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

周燕盐城市实验小学

21、低年级“快乐写话”的实践与研究

任晓静盐城市实验小学

22、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与情意教育的研究

吴军盐城市实验小学

23、小学生课间交际引导策略的研究

汤凤盐城市实验小学

24、小学英语“描述型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邰霞盐城市第一小学

25、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读写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徐敏盐城市第一小学

26、小学生亲子读写的实践策略研究

戴玉兰盐城市第一小学

27、小学语文优化课外学习任务设计的研究

左海电盐城市第一小学

28、城镇小学书香校园构建模式的实践研究

陈学琴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29、小学数学课堂寻找预设与生成平衡的研究

李浪滨海县实验小学

3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

左海露滨海县实验小学

3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研究

邢美全盐南职业中学

3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研究

陈华盐城市第四中学

33、中职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柏琳盐城高级职业学校

34、构建校长室、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年级工委多元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朱斌江苏省盐城中学

35、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

张祖润东台师范附小

36、苏北地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李道富东台市安丰小学

37、理性思维培养与中学生高尚人格形成的研究

胥照芳东台中学

38、体验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沈晓梅东台师范附小

39、小学班集体建设中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钱云霞东台市实验小学

40、关于初中生多元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顾加宏东台市第三中学

41、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自觉的研究

崔小春东台市三仓小学

42、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实践的研究

魏国生东台职业教育中心

4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之研究

沈海霞东台师范附小

44、幼儿教育中教学具资源多元开发的研究

王美珠东师附小幼儿园

45、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吉云兰东台师范附小

46、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黄惠忠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47、股份制学校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研究

陆江春射阳县第二中学

48、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探讨与研究

周永琴射阳县实验小学

49、文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

刘德海射阳县盘湾中学

50、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许永霞射阳县盘湾小学

51、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茆亚明射阳县第二中学

52、留守幼儿的生存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孔凡梅射阳县幼儿园

53、小学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董兴无射阳县小学

54、小学生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的研究

鲁燕射阳县小学

55、生活语文实践与研究

王凤宝射阳县射阳港学校

56小学低年级作文启蒙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汤其虎射阳外国语学校

57、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有效运行模式的研究

张大勇射阳县职业中学

5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

薛峰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59、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与改革研究

俞成标射阳县实验小学

60、人本理念下初中精细化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

徐寿亮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61、新课程下中学化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江卫国射阳县第二中学

6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

徐红奇射阳县洋马小学

63、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陈克祥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64、农村小学寄宿生优化管理的研究

李建华射阳县盘湾小学

65、多媒体技术在职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福洲盐南职业中学

66、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叶亮亮滨海县五汛第二小学

67、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优化策略的研究

刘剑划滨海县东坎小学

68、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李如怀滨海县东坎小学

69、“说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项仁训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70、以“书香莲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蔡青荣滨海县樊集中心小学

71、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梁加强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

7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与教育策略的研究

陈涌滨海县界牌中学

73、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研究

吴栋岭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7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王开必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

75、小学语文课堂生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曹成阜宁县实验小学

76、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陆其红阜宁县东沟中学

77、小学学科教学中导学方案应用的研究

管洪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78、学校环境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董宏亮亭湖区伍佑中学

79、城市小学“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聂德宏亭湖区迎宾路小学

80、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5.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五

辽宁省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十一五”期间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时期,招生工作和考试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推动我省教育考试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考试科学研究在招生考试工作中的先导作用,根据我省招生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制定《辽宁省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科研先行的方针,注重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倡导把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结合工作开展研究,使科研工作站在招生和考试改革的前沿;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直接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发展研究和为管理现代化服务的技术开发研究,立足解决招生考试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科研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科研为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招生考试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服务,为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考试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主要任务

围绕招生考试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招生考试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展研究;重点加强在招生考试制度创新、考试安全和质量、考试内容和方法、管理手段现代化、完善考试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广大招生考试工作者的科学研究积极性,调动各个方面的科研力量,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努力提高我省教育考试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三、课题指南

为加强教育考试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据我省招生考试改革与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的实际需要,拟定本课题指南,以界定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申报者请自行拟定课题名称。

1.政策与制度

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改革完善 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⑧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

⑨自学考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2.考务与管理 考试安全与监控体系 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研究 考务管理指挥系统 考试环境综合治理 考试管理现代化 考试公平性研究 反舞弊技术研究 ⑧考风考纪建设 3.命题与测量技术 命题方式与工作标准

题库及其在各类考试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中考和高考命题研究 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 考试内容、方法和形式改革 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 命题质量控制和评估 4.其他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开发与设计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研究 考试信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 篇六

中央电化教育馆所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规范严谨, 代表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研究的整体最高水平。本文以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及其关键词为研究对象,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分析, 把握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课题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数据准备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准备

本研究选取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以来的全部规划课题1826个, 以及已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课题776个作为分析对象, 通过对课题关键词进行整理后, 得到待分析课题的关键词信息表 (见表1) 。

2研究方法与工具

为清晰表征中央电化教育馆课题的研究热点和相互关系, 本文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对表征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社会网络分析能够用于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其原理在于将被分析对象视为社会行动者和他们关系的集合, 关键词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 而它们的共现则体现为节点之间的联系[3]。这种方法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定量的角度来确定某个关键词在网络中的地位, 以及定量地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方面, 本文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开发的UCINET软件。

二分析过程

1构建关键词共词矩阵

为了对虚拟关键词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本研究将“十一五”以来立项课题高频关键词中前31个组成一个31x31共词矩阵 (表2) , 此矩阵是无向对称关系矩阵。本文列表选取前15个关键词, 行与列分别代表15个关键词, 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课题时, 表明两者存在关系。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及课程整合共现频次最高 (720次) , 可直观得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共现也较高 (246次) , 可见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课题研究的关注点。

2共词网络中心度分析

Lee, W.H研究发现, [4]在一个共词网络中, 网络中心性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不但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热点, 而且还能够用于识别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利用Ucinet将关键词共词矩阵处理后得到30个关键词的上述三个指标的数值来进行相关分析, 对上述分析进行验证。

(1) 点度中心度又称“关联度”或“局部中心度” (Local Centrality) , 是指与某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5]。在本文中反映的是某个关键词与其它词是否共同出现在某篇文献中。通过Ucinet软件得出30个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 转化为表3所示, 例如课程整合的绝对中心度是696, 表示它与网络中其它696个关键词至少同时出现在某一课题当中。点度中心度越高, 则表明与该节点关联的其他节点越多, 反映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 越有可能是该类研究中的热点。从点度中心度数据判断,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是“十一五”规划以来课题研究的热点所在。

(2) 中介中心度是用来测量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间”, 即节点位于其他节点间最短路径的次数。在本文中是指网络中某个关键词影响其它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期刊论文中能力大小的指标。从表3看,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这三个词的中介中心度与其它词相比, 显得较为突出。这表明在“十一五”规划以来课题的研究中, 这些词影响其它词是否共现的能力较强。

(3) 接近中心度是指节点与其他各个节点之间的捷径距离之和, 用来衡量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不受其它节点“控制”的能力。在本文中它表示的是网络中某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现的机率大小。接近中心度越小, 表示某个关键词越容易与网络中的其它关键词共现在同一研究课题当中, 如表3中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络环境及教育资源等。

在关键词的中心度统计表中, “信息技术”都处于第一位, 可见“十一五”以来的规划课题都抓住信息技术这一中心,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另外学科教学与网络环境也处于前列, 这表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络环境等既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也是其他领域研究的纽带和桥梁。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较低但是中介中心度较高则表明新兴的潜在研究热点的出现, 如“云计算”在点度中心度统计表中排在26位, 但在中介中心度统计表中处于第8位, 这表明“云计算”在“十一五”以来的研究课题中位于其他主题领域的边缘位置, 不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但它起到了连接不同研究领域的作用, 是研究的新兴发展趋势。类似的还有“数字化环境”、“区域教育”也属于潜在的研究热点。而“教学方法”在点度中心度中排在第6位, 但在中介中心度中仅处于22位, 表明“教学方法”虽属于当前研究的热点, 但其在研究过程中对其它关键词的共现影响较弱, 可能不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3小团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的小团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词同时作为某些文献的关键词, 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强。本文主要从节点距离方面对此进行分析。n-clique是指小团体内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n, 本文是指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小于n。

利用Ucinet将表2对应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n为2, 最小规模为3。利用Ucinet小团体分析中的n-clique功能生成聚类图。图1完全依赖于关键词之间的天然的联系, 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如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教育资源及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等位于图的靠左边, 这些内容是“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研究中的最为基础的内容, 也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虚拟化技术、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电子白板等位于该图的最右边, 这些相对而言是课题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此类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将会发展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从树状图的聚类效果看, 这些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不同, 研究内容间的关联度较低。

总之, 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对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十一五”以来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这反映了当前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课题研究的热点, 这说明当前的课题研究十分注重实际应用, 研究关注点已由“建设”转向“应用”, 这也符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们也可看出研究课题大都集中在实践应用领域而对教育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 这也符合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特点。

综上所述, “十一五”以来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这一重点来展开,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的重点由关注具体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向教育信息化及信息素养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 而依托网络环境, 云计算的教育应用、数字化环境下智慧教育的发展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耿志杰, 朱学芳, 王文鼐.情报学领域关键词同现网络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 2010, 28 (8) :1179-1182.

[2]刘则渊, 尹丽春.国际科学学主题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J].情报学报, 2006 (5) :635.

[3]朱庆华, 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2) :179-183.

[4]LEE, W.H.How to identif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using scientometrics 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J].Scientometrics, 2008, 76 (3) :503-525.

上一篇:关于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汇报.doc下一篇:党章网上知识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