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精选7篇)
1.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0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组委会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围绕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安排部署今年“双百”活动相关工作,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专家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刚才,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讲了意见建议,听后很受启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多次就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根本遵循。
按照习总书记指示要求,开展好今年的“双百”活动,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进一步提升“双百”活动实效,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找准新定位,充分发挥“双百”活动积极作用
从1985年至今,我国已先后制定七个“五年普法规划”,连续35年开展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双百”活动正是伴随着全国普法工作深入开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特色活动,有力推动了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弘扬了法治精神,有效服务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过去一年,“双百”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双百”活动要找准新的定位,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专家在法治宣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法学会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设立了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组织知名法学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双百”活动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突出的系统深入的阐述和宣讲,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这一主题,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贯彻的热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更加自觉主动地继续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我们要充分利用“双百”活动这一平台,围绕这次抗击疫情的中国行动,讲清讲透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讲清讲透法治在疫情防控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强和人才智力优势,紧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推进复工复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部署涉及到的法律政策问题,针对“涉疫新型诉讼纠纷”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解读,以法治的力量助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三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重要领域立法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工作,以良法保障善治,既包括制定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法律制度,也包括建立健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制度。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标志性立法成果。切实实施好民法典,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双百”活动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重要指示。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5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相关法律并决定将相关法律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实施。这种采取“决定+立法”的方式,就是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双百”活动要组织动员法学法律专家广泛宣传、正确理解《决定》和下一步出台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依法维护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二、把握新规律,不断增强“双百”活动实效
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探索法治宣讲新的做法和规律,推动“双百”活动取得更大实效。
一是准确把握分众化、差异化等现代传播规律。作为法学法律界与宣传思想界的跨界结合,“双百”活动既要符合法治建设规律,还要符合现代传播规律。要更加聚焦领导干部和高校师生这两个关键和重点方面,精准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受众的法治需求。去年有些地方开展“菜单式”法治宣讲,加强互动,还有的地方加强事前调研、完善事后反馈,按照“需求”与“供给”进行双向匹配,效果都不错。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分众化、差异化的改革途径,增强“双百”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积极推进法治宣讲方式创新发展。去年,全国组委会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项试题,有近3000万人次参与答题,一些地方也以视频连线、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把省级专场报告开到市、县两级,取得良好效果。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今年的“双百”活动面临新的挑战,以往聚集性、接触式线下活动将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网上网下结合,探索通过视频会议、直播、线上公开课等创新方式开展法治宣讲,不断提高法治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探索新机制,努力开创“双百”活动新局面
中央对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十分重视,要求我们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深入开展“双百”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我们要立足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根据人民群众新的法治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法治宣讲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的制度机制。长期以来,“双百”活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在活动组织流程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之规。各级组委会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对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办法、新举措,及时总结提炼,在制度机制层面固化下来,进一步增强法治宣讲工作活力和效能。要梳理“双百”活动组织流程,进一步明确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双百”活动进入省市县三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制度,推动“双百”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讲师队伍建设机制。各地以往在开展法治宣讲时,有的联系上级部门推荐宣讲专家,有的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建立宣讲队伍。下一步,要按照系统化、专业化的要求,借鉴各地经验、整合讲师资源、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等工作有效衔接,逐步、逐层建立“双百”活动讲师队伍,组建法治宣讲的“国家队”和“地方队”。同时,要依托法学会会员队伍这一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讲活动。
三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对外宣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做好涉外法治工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坚定不移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涉外法律斗争,推动“双百”活动向外拓展,借助各类法治国际论坛、研讨会、培训班等平台,向国际社会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得人心顺民意的,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变化。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近期,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政要借疫情污蔑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少数国际组织、民间组织甚至出面发起诉讼,妄图索赔追偿。对此,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警觉,坚决予以回击,毫不含糊坚决斗争。法学法律工作者要讲清楚我国坚持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对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讲好中国抗疫法治故事,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贡献力量。
同志们,组织好今年的“双百”活动,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开创法治宣讲工作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二
总 结
根据《文斗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部署,我校对此活动作了具体安排,活动期间,全校49名教师走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对2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并献出书包、文具等爱心物品三百多件。为巩固成果,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会和谐。现对我校“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果:
1,获取了许多第一手育人资料。活动期间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长顺的每一个行政村,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各类型的家庭,真诚地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和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家校互动、互信。活动中,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宣传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一些住宿生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在校期间的吃住问题。部分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外吃不好,吃不饱;担心孩子冻着,饿着。还有些家长(包括走读生家长)无计划、无节制地给孩子生活费,只要孩子伸手就给钱„„。为此,我们同这些家长说明学校各方面情况及对学生的要求,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形成了教育合力。3,多角度了解孩子。学校教育有着集体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无法因材施教,难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个性不能完全展现;而在家庭环境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自然的状态,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到学生家中进行交流,是一个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便捷途径,是一个难得的了解学生的机会。本次家访中,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从不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甚至给人以自私自利的印象。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在家里从来不帮家长做家务;怕脏怕累,这就是他从不参加班级卫生清扫等活动的原因。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特意让他担当劳动委员,鼓励他多为班级尽义务,多帮助同学,培养他的奉献精神,锻炼他的工作能力和劳动耐力。目前,这个学生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再如我校的杨曼、夏宇、李芳莲等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如夏天、李欢等。本来觉得很难管,但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个性化的学生。
4、广泛收集了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本次家访,我们及时掌握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全面听取了社会各层面对我校的意见,并将之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或个人,发现并弥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推动教师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发现的问题:
1,现在的学生家长年龄大都在25-35岁之间,他们本身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上一代要高,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讲究教育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占80%以上,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绝大部分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教,隔代管理,溺爱成风,观念落后,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老师管得严一点没事的。”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在家缺乏管教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2、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自私自利、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
3、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很聪明,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就怀疑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者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
4、家长与家长、家庭成员内部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有些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我校601班的一个男生假期间几乎整天包宿上网不回家,吃住都在网吧中。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5、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6、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期望过高而忽视自身作用。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家长的只听老师的”,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殊不知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啊!可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三、几点体会: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成功。
2、加快家长学校的建设力度是提高家长管理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快捷方式。也是家校联系的金桥。
3、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在本次活动中,广大教师本着“送温暖、传爱心、访民情、促和谐”的宗旨,与学生家长点对点地宣传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宣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学习心得 篇三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对人格独立、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为适应保护人格权的需要,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对民事主体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以及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进行确认和保障。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与严格保护,也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人格权保护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民法典物权编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要求,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法律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并对土地经营权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同时删除耕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以适应“三权分置”后土地经营权入市的需要。
住有所居一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为推动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民法典设立居住权一章,明确居住权是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现状,实现住有所居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拥有住房所有权,而是能有房屋用于居住并且能长期稳定利用。居住权制度能够推动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房屋利用效率,体现物尽其用理念。
4.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四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个人心得体会1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民法典里,处处充满着温情,处处体现着正义,伟大意义诸多,人间冷暖也有体现。
比如,禁止放高利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事为没有利息。
婚姻更加牢固,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婚姻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30日内,双方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设置离婚冷静期,为了自愿离婚的当事人在登记离婚中设置适当的时间门槛。促进当事人冷静思考,妥善抉择,既能够保证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又能够保障双方当事人做出正确抉择,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以外,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赔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自己借的钱自己还。民法典草案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或者夫妻一方以个人的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负担的债务,否则不予认定。
以上种种,都体现着民法典的温情,体现着保障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法治思想,在我国,甚至世界民法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个人心得体会2
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由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法典,它关系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给出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给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民法典的出台,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力量,记录着中国法治的改革历程,是中国人民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个人心得体会3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不由让人畅想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有多么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块坚稳的“基石”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自助行为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规范民事法典,明确法律界限,方能构建稳中有进的社会秩序,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个人心得体会4
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萨维尼说:“法典是对全部现有法律系统性的整理与编纂,并且具有由国家赋予的排他性的唯一的法律效力。”培根说:“应当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其立法能力必定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个人心得体会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是因为该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被替代。
1、民法是对人们真实生活中行为的规范,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法。民法即私法,是关于个人或私人的法。如隐私权和信息权,民法就是关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公民或法人等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规范。
从市场经济的概念方面可以看出,民法具有私法的特征:民法是以“私”字为核心的私权经济,这个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是私人(指有独立利益和人格的一切主体),其发展动力是私心;而且追求的目标也是私利。因此,可以说民法又是权利法和平等法。即对任何一个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都要平等地保护。
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2、民法通过强调人性,追求真、善、美,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如被称为“帝王规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民事活动要以依此原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在承担民事责任。
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曾说:“一个民族,如果民法规范健全,说明它的文明程度高;如果刑法健全,说明它的社会文明程度低。”《民法典》的出台,表明了我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文明进步的新时代。
3、《民法典》内容决定了民事权利和义务以及民事行为和责任问题,需要与民法意识、民法观念的培育和普及有关。
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中涉及的婚姻、继承和收养问题,涉及的财产方面的物权以及债权方面的合同问题以及侵权责任问题,都是基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四要素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权利意识,还要有义务意识;不仅要有行为的合法性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民法观念,那么,他的人格观念、权利观念、利益观念、自由观念以及责任观念就不可能完善。如果一个政府没有民法观念,就可能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更难说是一个法治的政府。
因此,民法意识的培养既是全民的自觉行为,也是政府责任。
4、民法典的贯彻实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的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直接关联,特别是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民法典的实施,会很好地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强,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要了解民法典的规范,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和责任的要求。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
5.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五
会议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民法典有许多内容涉及民政工作,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法治需求,完善了民政领域法律制度,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广大干部职工要提高认识和站位,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的重大意义,精心组织好民法典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会议强调,要以学习贯彻民法典为契机,抓紧做好民政领域民法典配套法规政策“立改废”工作,认真对照民法典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系统清理,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有关规定,及时提出清理意见,该制定的制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要及时跟踪关注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提出释法的意见建议,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以实施民法典为抓手,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履行好各项职责,不断提升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会议要求,要广泛普及好民法典,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民政系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谋划部署,积极开展专题培训,做好民法典宣传,推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准确把握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涉及民政工作的主要制度设计,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中当好表率,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不断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民法典在民政系统落地生根。
6.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六
领导干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观后感篇一
20__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共克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防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___一中队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学习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领悟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探讨并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性学习第三编《合同》、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下一步,___一中队党支部将逐步结合实际工作,对民法典中涉及执勤业务的部分着重研讨,并形成执勤规范,为未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筑桥铺路。
领导干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观后感篇二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释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充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民法典“讲义”,更是饱含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法经》问世,到《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通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了民法典编纂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法治保障。民法典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民法典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怎么办?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侵占通道等引发的纠纷,相关方如何担责……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社会关切,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推动痛点难点问题,这部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有力度、有温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典共1260条,全文逾10万字,大到产权制度,小到婚姻家庭,无不为人民而书写。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因此,民法典的实施也要始终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各级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普法进社区、普法赶大集、在线答题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领导干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观后感篇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度过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还不能有效应对,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人格权进行了明确规范,这意味着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抵挡伤害的盔甲,更是奋起反抗的武器。让以人为本真真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领导干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观后感篇四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隐瞒疾病的可撤销婚姻】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夫妻个人财产】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一千零九十二条【一方侵害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后果】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领导干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观后感篇五
医疗险对社会基础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它主要有四大好处:
第一、就是就医直付。部分医疗险都有一张专属的医疗卡,治疗的费用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给医院,这样就不需要牵涉家庭现有积蓄。
第二、地域范围比较广。高端医疗险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乃至全球保障等,当然保障地域越全面,价格也会相对比较高。
第三、医院选择更自由,不受地域限制,在全国任何一个公立医院就医都是一样的报销比例和报销方式。
第四、保障更加全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它是可以配置足够高的保额来全面保障自己的医疗问题。从保障的?度来说,也是对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从这个?度来说,医疗保险有他特别珍贵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去思考,那就是在夫妻关系当中,谁应该首先配置医疗险?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配置医疗险的是劳动力输出较多的,主动收入较高的人。一般来说我们会发现夫妻双方当中丈夫扮演着外出工作,获得家庭主要财富的这样的一个职责,而妻子更多的时候扮演相夫教子,稳定后方的这么一个?色和职责。
从这个?度来说,首先是丈夫作为生产力主要输出的人员,应当配置属于自己的医疗保险。同时如果说家庭的条件比较好,还可以考虑丈夫和妻子都配置这样属于自己的医疗保险,为什么?
第一、因为我们发现如果丈夫创造财富,自己出现医疗问题,他通过自己的医疗保险可以充分覆盖自己的医疗险,同时还可以尽快的恢复自己的劳动力,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反之,妻子如果患病,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会导致夫妻共同财产的减损,所以妻子同样需要配置医疗保险。
第二、如果说妻子是全职在家,丈夫创造财富,妻子的安全感可能会逐渐下降,这时候妻子为丈夫买医疗险,也能增加妻子的安全感。
在这里再给大家做一个案例的补充,那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要为自己的孩子做好医疗保障计划。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人世,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是不能选择孩子是否健康,孩子是否有疾病的。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每一次疾病都牵挂着父母的心,所以夫妻的任何一方对子女要尽到抚养的义务,孩子在出生之后应当择机为孩子配置充分的医疗险。
这样的话一旦孩子出现医疗问题,重大疾病,夫妻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至于将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主动收入用于孩子的救治,从而导致家庭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而能够是通过一份有效的医疗险,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最充分的救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7.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 篇七
---市十三中暑假“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开展“万名教大家访”活动的总体安排,今年暑假我校组织实施了“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全体教师围绕“送温暖、传爱心、访民情、促和谐”的活动主题,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扎实行动,于暑假期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家访活动。
我校共有学生1500余人,本次家访实地走访了895人,约占学生数的60%,其余电话、网络访问等,基本实现家访全覆盖,此外学校还进行了电话回访,以巩固家访效果,倾听家长心声。通过这次家访活动,学校的总体形象得到大力提升,家长的助学热情变得更加浓厚,学生学习风气空前好转,活动达到了学校的预期目标,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现将本次家访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活动有组织
为顺利开展活动,学校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校长杨天明同志为组长,副校长黄红球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和班主任以及教师代表为成员,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实行了领导干部包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包班级的层层管理模式。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方案拟定、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等具体工作,使活动得以更好、更广泛、更持久的开展,杜绝“走过场”现象的产生。
二、准备充分,活动有培训
暑假前,学校专门召开教师大会、班主任会,专题部署家访活动,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领会了该活动与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要求每位教师严守教师职业道德,家访中做到:不准在学生家中就餐; 1
不准收受学生家长赠送的红包、礼金;准收受学生家长赠送的任何形式的物资,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措施得力,活动有预案
学校制定了周密详实、操作性很强的《“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和形式,明确了家访的重点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学困学生和留守家庭学生。要求教师制定好“家访计划”,做到全面家访和重点家访相结合,力争每家必到,并将家访情况纳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考评之中。教师们每次家访之前都要召开碰头会,从家访时间到家访人员,从学校表现到存在潜力,细心准备、周密安排,确保家访取得良好效果。
四、行动扎实,活动有典型
本次“百名教师大家访”,学校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超额完成了上级布置的面访任务,我校的面访人数接近60%,并对其余全部同学进行了电话、网络家访。在家访中,学校行政带头,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能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许多教师的做法颇具特色。有的班主任老师以社区或村组为单位进行“普访”,有的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许多教师还主动帮助家长及其子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赞誉。家访结束后,都进行了认真总结,收集整理家访工作有关情况,并一一记录在册,有些教师对收到的家长意见,及时给予了答复,有些教师则把家访情况做了汇总、反思。如王建兵老师重点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与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做到定期通电话,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指导解决,并将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家访工作坚持不懈。
五、思考深刻,活动有创新
走进家门访,离开家门思,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不但要脚踏实地访,做好家访记录,更要运用智慧思,撰写家访手记,总结出新时期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新特点,提出改进教育方式的意见、建议和策略。家访过程中,全体教师“访”“思”结合,在家访中丰富家访真实情况,在思考中提升家访理论水平,共撰写家访手记近百篇,为学校“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走家访路,传师生情。我校暑假“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开展以来,家庭、社会增进了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全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的教育形象和教学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在开展“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中,我校还有一些工作做得不是很完满,亟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市教育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百名教师大家访”活动,让我校的家校共建工作继续传递教育正能量。
【百名法学家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生收看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学习心得09-07
法学社年度活动计划10-03
讲宪法学宪法活动简报11-01
小学家校联系工作总结08-13
纪实文学家协会的年终总结06-25
2008年度法学系教学科研总结07-03
法学院XX届毕业生欢送会活动方案07-24
法学家流派07-31
法学必读书目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