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024-08-14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共8篇)

1.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一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论文

摘 要:本文根据个人亲身体会,简述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1104.32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

本文根据个人亲身体会,简述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1104.32平方公里,不及衡南县(衡阳市下辖)面积的一半,然而如此“弹丸之地”却拥有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目前香港有17所高等院校可颁发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20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所高校跻身前50强。此外,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香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在哪?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国际化程度高

香港高等教育受历史背景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香港高校以培养“立足香港、中国,面向亚太、世界”的国际通用型人才为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大学”形象,推行自由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香港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弥补香港地域狭小、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规模受限等不足[1]。为增强师资力量,香港各高校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广揽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当前,香港各高校的外籍教师已占30% 以上。学生来源方面,香港各大高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海外留学生,并通过各项计划进一步扩展境外留学生的招收。采用全英文教学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扫除了学术交流障碍。此外,香港高校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与世界接轨。

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国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新动向,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创办世界一流高校,就必须“敞开胸怀,走向世界”。内地高校不具备香港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更应当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弥补不足。内地高校可通过引进海外名师、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举措,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

二、经费来源多元化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香港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香港特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特区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香港各高校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加大香港特区政府、慈善团体、工商界团体、校友团体、海外团体以及个人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2]。基于拨款、投资、捐赠等多种形式的经费资助项目种类繁多,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备、科研项目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地高校也可以尝试除政府拨款外的多元化经费筹集形式,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三、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香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具有选拔机制宽松灵活、培养方式多样且务实、学术管理严格等鲜明特点[3]。香港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体现“宽进严出”。香港高校并不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导师可根据申请者的英语成绩证明、大学成绩单等书面材料,或通过面试方式自主选择招录对象,并且入学时间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入学后,学校即在学术管理方面加以严格控制,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香港高校培养方式多样,学制较为灵活,学位教育中全日制与兼读制并重,学科体系设置上并不注重完整性,而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情况来制定[4]。这种灵活的招生制度、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务实的学位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对内地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独立自由与自信

在香港的高校中,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人员,校长向校董会负责一切有关管理、纪律及行政工作。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和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别管理大学的学术及非学术层面的策划、发展及营运。香港高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完全去行政化,高校并不属于特区政府的下属单位,学校每个职员也均无任何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相比而言,内地高校的发展方向则完全由政府相关部门把控,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香港高校在学术上与内地高校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自由度,允许学生在课堂或学术交流时自由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允许学生向教师或学术权威质疑。这些发展经验标志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值得内地高校思考与学习的地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学习、尝试并推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与体制,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二

1.1 影响力投资的首次提出

所谓影响力投资, 就是企业, 社会组织, 或者基金进行的一种在获得金钱收益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力的投资。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力, 其实就是一种非金钱收益 (non-financial effects) 。

这个名词真正进入全球大众的视野则是在2010年。当年11月, 摩根斯坦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 把影响力投资正式定义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投资性资产分类 (An Emerging Asset Class) 。根据这份报告及另一份由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发布的相关报告, 影响力投资是指任何“主动投资于既能创造社会效应和/或环境效应、又能为投资者带来各种收益水平 (从收回本金到高于市场) 的企业和基金。”

1.2 影响力投资的定义

影响投资是一种投资到公司、组织和基金, 产生可衡量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和经济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影响投资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可以进行, 目标范围根据情况从低于市场回报率高于市场利率变化。影响力投资往往根源于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影响力投资者积极寻求将资本投入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力的企业和基金中。影响力投资围绕着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而产生, 例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债务、和固定收入。

1.3 影响力投资的对象

影响力投资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 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 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 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 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2 影响力投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2.1 是一种使慈善产业由被动变主动的手段

以往, 慈善主要是以项目为依托, 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简称UNICEF) 为例, 2012年, UNICEF将94%的自愿捐款用于卫生与营养、水与环境卫生、教育、艾滋病、儿童保护、社会政策、突发事件和综合项目等儿童援助项目。捐款者可以选择捐款的项目, 但并不能却不能直接了解到接受捐款的儿童的真实情况。通过影响力投资, 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回报, 还可以了解到资本真正产生的社会效应。从而扫除了企业家投身慈善的顾虑, 从体制的角度激发了慈善的动力。正如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所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发展的角度来讲, 这将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风气、价值取向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2.2 为整个社会提供绿色稳定发展的机会

影响力投资基本的出发点是对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追求, 它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和方式涉及方方面面、意义深远。就国家而言, 影响力投资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失业率降低。尽管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 失业率越高, 通货膨胀率越低, 失业率越低, 通货膨胀率越高, 但是相比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更容易造成社会动乱, 更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较高的失业率, 社会底层人群带来的危险性更高, 一方面, 底层人群人口基数大, 失业人口总数多, 另一方面, 底层人群在社会中的再就业能力不强, 人们一旦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 过高的失业率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 影响力投资,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根据奥肯定律 (Okun's law) , 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 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充分就业则意味着实际GDP的上升。影响力投资将为国家实际GDP的增长和充分就业提供新的机会。

3 国外影响力投资的发展情况

3.1 国外影响力投资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 监管和在某种程度上的慈善事业都试图最小化商业活动的负面社会影响。曾经也存在着个人投资者使用社会责任投资来衡量投资的价值的一段历史, 通常是通过避免投资于特定的有负面影响的公司或活动。上世纪90年代, 杰德爱默生提出了综合价值的概念, 即对基金会的捐赠投资应符合基金会的使命, 而不是仅仅追求财务回报最大化。同时, 企业应用污染预防、企业社会责任、和三重底线等标准来测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非财务性的影响。2000年, 纽约大学斯特恩管理学院的巴鲁克列弗在一本同名书中综合评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 并进一步提出了应考虑影响企业产生的非财务效应。

3.2 国外影响力投资的市场规模

用于影响力投资的基金数量在过去的五年迅猛发展, 2009年研究公司魔特力集团的一份报告估计, 影响力投资行业的投资资产可能会在未来十年间从目前500亿美元增加到5000亿美元。这些资产存在的可能形式包括股权、债务、营运资本的信用额度和贷款担保。最近几十年内有很多影响力投资的案例包括许多投资机构、社区发展金融和清洁技术。其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回应对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慈善事业与国际发展形式的批判。

许多发展金融机构如英联邦发展公司和挪威的挪威基金也可以被认为是影响力投资者, 因为他们分配一个部分的组合投资到一些提供经济回报和社会、环境效益的投资中去。

3.3 国外影响力投资的运行机制

影响力投资发生在不同资产类别和投资金额。最有名的机制是私募和风投。个人天使投资者也是影响力投资者的组成部分。“社会风险投资”或“长期资本”类的影响力投资与其他风险投资有着类似的结构。投资者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指导或领导公司的发展, 类似于一个风险资本公司协助刚刚起步的公司发展。

影响力投资主要发生于向机构投资者开放的机制。然而, 有很多方法可以使个人投资者为刚起步的旨在收获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提供早期资金。包括RSF社会融资, 卡尔弗特基金会, Microplace基金和私人影响力集中财务顾问 (如HIP投资者) 。

4 国外影响力投资的先进经验

4.1 企业家精神

从影响力投资的动因上来讲,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都具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意识, 也正是我国部分企业家所缺少的。前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 (Bill Gates) , 在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软公司, 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全球排名第二的富豪巴克菲勒也将自己80%的财富交给盖茨一并打理。正是国外企业家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 为国外影响力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机。企业家愿意将资产投入到影响力投资中去, 这是实现发展的第一步。

4.2 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JP Morgan于2010年11月29号发布的影响力投资的全球调查研究中指出, 投资到社会企业中的资产将享受优惠的税务待遇。这种税务上的优待将会进一步刺激投资者将资产投资到经济收入相比较低的项目中去。捐助者指示基金 (donor advised fund“DAF”) 是一种类似于为将来的慈善事业进行储蓄的基金。凡是投资到捐助者指示基金中所获得的收益都可以享受所得税的慈善类税务减免。无论是从医疗、教育、环境等角度分析, 政府采取的这种激励措施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效的。而且政府在税收方面的让步也将从这些企业和投资所减少的政府医疗保障支付、环境保护支出和教育经费支出中得到对冲。

4.3 对社会影响力已有可行的衡量体系

尽管衡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并非易事, 影响力投资者一直在支持社会效益报告方法的发展。影响力报告和投资准则 (the impact reporting and investment standards“IRIS”) 为标准化的社会影响力报告和方便行业准则的创造提供了分类标准。全球影响力投资评级系统 (the global impact investing rating system“GIIRS”) 优化了影响力报告和投资准则的定义和附加数据, 来评估投资所带来的影响力的相关价值, 从而帮助为投资决策提供资料以及逐渐降低由整合投资的标准化信息所带来的成本。

5 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5.1 影响力投资现状

中国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最初起源于以慈善为目的的传统的非公募基金会。这种基金会不以追求任何公司或个人的直接或潜在利益为目标, 而是仅仅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基金会所获得的商业盈利仅用于支持其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力投资既追求经济收益有追求社会影响力的定义并不相符。

目前, 影响力投资在中国是崭新的概念, 大多数企业仍然只关注商业利益。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其实本身就含有环境和社会效益, 但这些企业对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尚不了解, 因此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为“影响力”企业, 即使他们做的或许正是影响力投资。同时, 也有很多企业或者社会企业家已经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试图对社会和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 这也为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表1中我们列出了近年来在中国进行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主要机构。

5.2 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前景

在未来10年中, 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投资预计达到4千亿到一万亿美元。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中国社会企业应该当抓住机会, 获得基金会的支持及影响力投资。中国的经济形势也是一片大好, 如若乘风破浪, 抓住影响力投资发展的势头, 在站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 引入和大力推广影响力投资, 相信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 毫不夸张的说, 影响力投资不仅不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相反, 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如治理污染排放, 废物循环利用, 社会福利设施等。

引自: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 (China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Development Report P34) .

6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影响力投资

国内影响力投资的不足之处:

纵观全世界外国的影响力投资相对成熟一些, 很大程度上能够真正的做到既有影响又实现商业收益, 而在中国, 影响力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方面尚不完善。

(1) 切入点单一。从政策和公共关注的角度看, 中国目前影响力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环境保护, 绿色经济方面, 这方面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比较多且相对明确, 而对于社会慈善, 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虽然政策并不缺少, 但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有社会影响, 影响力投资也就和新能源环保企业无异了。

(2) 市场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 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多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 这一部分功能并没有释放给社会去做, 目前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在中国各级政府的体系内进行的。这就使得支持弱势群体的事情比较难于用社会和市场的方式参与其中,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社会企业” (social enterprise) 在中国的推广依然举步维艰的原因。

(3) 参与人数不足。影响力投资目前的参与人数, 社会的影响程度, 公众的认知程度仍显不足。主要是一些有环保意识或有慈善倾向的社会企业家们来做, 而普通大众仍然信赖传统投资, 并没有对影响力投资引起足够的兴趣。这就使得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推行速度与发展程度大大降低。

7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发展影响力投资的启示

7.1 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 提升社会责任感

据统计, 2000—2004年间, 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达650亿美元。然而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大陆的富豪拥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 但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所占比例却不到15%。可见, 我国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 我国的大学可以向发达国家的优秀商学院学习, 开设企业家精神或以慈善为主题的课程, 从而帮助未来的企业家领导者们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的新闻媒体应对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加大报道, 从而呼吁其他企业家、机构、个人进行影响力投资。应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一种以乐善好施, 支持影响力投资为荣, 以挥金如土贪图安逸为耻的认知和风尚。

7.2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软着陆的过程中, 依靠政府投资而增长的GDP已经接近饱和, 一方面政府的大量投资并不是健康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另一方面, 我国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影响力投资正是一个解决经济大规模依靠政府投资并且环境条件不断恶化的美妙结合。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影响力投资所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政府在影响力投资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与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 政府应在税收方面对可按照影响力投资划分的企业和投资者减免费用, 从而刺激影响力投资。

7.3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衡量影响力的行业标准

影响力投资较难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影响力的衡量标准难以确定。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社会影响力的报告体系。我们应结合国外正在发展的行业标准, 将影响力衡量体系本土化。将社会企业的影响力量化, 从而为投资者提供衡量一个社会企业经营状况和获利能力的渠道。只有这样, 影响力投资才能真正在我国形成规模, 发挥它慈善和盈利的目的。

7.4 增加社会企业的生命力

一项投资归根结底吸引投资者的是收益。而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就是吸引投资的关键。目前, 国内大部分的社会企业是需要靠政府的不断“输血”才能存活的, 不是停留在表面就是流于形式化和政绩化。就更谈不上经营的可持续性了。与此同时, 社会企业的公益项目往往缺乏创新, 这也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困境。一方面是执行的难度, 另外则是外部参与的难度。相比较而言, 国外的社会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在JP Morgan2010年11月29日调查中投资者对影响力投资行业基准的回报率预期达到了11%—28%。因此, 我们也应完善社会企业本身的运营机制, 增强它的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Nick, O’Donohoe;Christina, Leijonhufvud;Yasemin, Saltuk.Impact Investment[R].USA:JP Morgan, 2010.

[2]Amy, L, Cheney, C, P, A, Kathryn, E, Merchant, and, Robert, Killins, Jr.Impact Investing:A 21st Century Tool to Attract and Retain Donors[J].THE FOUNDATIONREVIEW, 2012 (4) :1-12.

[3]Money for Good[R].USA:HOPE CONSULTING, 2010.

[4]IMPROVING LIVELIHOODS, REMOVING BARRIERS[R].USA:GLOBAL IMAPCT INVESTING NETWORK, 2011:1-12.

[5]张玉利, 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4) :22-27.

[6]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R].博鳌亚洲论坛:瑞士银行集团, 2013:28-35.

[7]http://en.wikipedia.org/wiki/Impact_investing.

[8]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28/yNMzczXzU5ND UyNA.html.

3.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三

【摘 要】本文根据个人亲身体会,简述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 发展经验 借鉴意义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1104.32平方公里,不及衡南县(衡阳市下辖)面积的一半,然而如此“弹丸之地”却拥有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目前香港有17所高等院校可颁发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所高校跻身前50强。此外,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香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在哪?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国际化程度高

香港高等教育受历史背景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香港高校以培养“立足香港、中国,面向亚太、世界”的国际通用型人才为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大学”形象,推行自由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香港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弥补香港地域狭小、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规模受限等不足[1]。为增强师资力量,香港各高校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广揽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当前,香港各高校的外籍教师已占30% 以上。学生来源方面,香港各大高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海外留学生,并通过各项计划进一步扩展境外留学生的招收。采用全英文教学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扫除了学术交流障碍。此外,香港高校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与世界接轨。

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国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新动向,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创办世界一流高校,就必须“敞开胸怀,走向世界”。内地高校不具备香港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更应当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弥补不足。内地高校可通过引进海外名师、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举措,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

二、经费来源多元化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香港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香港特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特区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香港各高校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加大香港特区政府、慈善团体、工商界团体、校友团体、海外团体以及个人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2]。基于拨款、投资、捐赠等多种形式的经费资助项目种类繁多,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备、科研项目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地高校也可以尝试除政府拨款外的多元化经费筹集形式,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三、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香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具有选拔机制宽松灵活、培养方式多样且务实、学术管理严格等鲜明特点[3]。香港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体现“宽进严出”。香港高校并不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导师可根据申请者的英语成绩证明、大学成绩单等书面材料,或通过面试方式自主选择招录对象,并且入学时间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入学后,学校即在学术管理方面加以严格控制,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香港高校培养方式多样,学制较为灵活,学位教育中全日制与兼读制并重,学科体系设置上并不注重完整性,而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情况来制定[4]。这种灵活的招生制度、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务实的学位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对内地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独立自由与自信

在香港的高校中,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人员,校长向校董会负责一切有关管理、纪律及行政工作。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和副校长协助校長,分别管理大学的学术及非学术层面的策划、发展及营运。香港高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完全去行政化,高校并不属于特区政府的下属单位,学校每个职员也均无任何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相比而言,内地高校的发展方向则完全由政府相关部门把控,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香港高校在学术上与内地高校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自由度,允许学生在课堂或学术交流时自由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允许学生向教师或学术权威质疑。这些发展经验标志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值得内地高校思考与学习的地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学习、尝试并推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与体制,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01): 16-19.

[2]钱小龙,汪霞.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研究(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4(08): 67-70.

[3]施宏,韩颖,孟奕伶.中国内地与香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 270-272.

4.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四

《商业银行管理》实验操作报告

题目:国际银行保险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姓名:王天阳专业:金融学班级:0080504指导教师: 张璇

工商管理学院

2010年11月

国际银行保险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银行保险概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的深化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改变了银行与保险业之间原来的平行与独立发展,而后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业务关系,即银行保险。此后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银行保险的模式不断多样化,产品也不断创新,今天的银行保险已经远远不是产生之初的面貌,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银行保险起源于1971年的法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银行销售保险保证,但这只是其银行业务的直接延伸;第二阶段,1980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与寿险产品相关的储蓄产品风靡银行市场;第三阶段大约到了1990年,银行保险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了,不仅局限于寿险产品,还包括非寿险产品。目前,银行保险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现今国际上银行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银行代理模式,保险公司提供产品,银行提供销售渠道,收取手续费,这也是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的主要业务之一。二是战略伙伴关系,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三是银行入股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参与经营保险业务。我国现在采用第一种模式,即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采用第三种模式。

二、国际银行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银保实现快速扩张。在欧洲,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在部分国家的寿险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0%-35%,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美国的花旗金融集团曾开创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新潮流。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新加坡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加权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在过去几年一直稳定在20%左右;马来西亚2004年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代理人渠道;中国香港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25%;2007年,台湾地区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达新台币2587亿元,占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的34.41%。

三、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从1990年代初现端倪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近年来,这一业务更是迎合了我国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趋势成为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些处于先锋地位的金融机构甚至把代理保险业务作为主要的业务领域。然而,虽然我国相关机构不断出台政策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资本市场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在发展的同时仍是问题重重。一是手续费居高不下,盈利空间微弱。二是深层次合作难以推进,渠道关系脆弱。三是误导现象萌芽,行业信用风险滋生。四是产品创新乏力,对单一险种依赖程度过高。最后是激励方式单一,过度依赖物质奖励。

二、国外银行代理保险经营模式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银行代理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按照银保合作程度的深浅,一般国际上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经营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

1、分销协议模式:这种是最基本的银行代理保险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达成一个销售协议,利用各自的网络、机构、人员优势,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按照国家及行业规定或协议约定的标准,支付给银行代理手续费用。

2、战略联盟模式:这种方式仍然是以协议委托代理业务为主,但双方合作的内容和范围更全面、更广泛,而且双方对于银行保险的战略意识、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都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为了共同的目标,推动共同的发展,实现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共赢。

3、合资企业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合资建立一个公司。银行和保险机构之间形成了资本纽带关系,银行提供品牌、客户和销售网络,而保险公司则提供产品和负责客户服务和管理。

4、金融集团模式:银行通过收购直接控股或成立专业的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集团的形式,实行混业经营,将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保险领域,经营内容渗透到保险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银行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客户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银行、保险互相促进、互相推动。近年来,在花旗金融集团、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等陆续剥离保险承保业务,银保合作模式由金融集团转为战略联盟的同时,富通集团、安联集团、荷兰国际集团等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则进一步高度融合,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能够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而且具有很强的开发银行客户的能力,真正实现了

客户资源的共享,能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这四种模式的实践来看,银行代理保险发展较快的国家往往采取较为高级的模式,发展较慢的国家往往采取较为低级的模式。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代理保险模式上的区别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差异,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银行代理保险发展的不同模式适用于不同国家,或者说适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银行保险发展。

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荷兰国际集团、美国花旗集团等金融企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银行代理保险战略的经典案例。虽然它们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但调查研究显示,成功的伙伴关系中有五个策略关键点:分销体制、产品设计、销售方式、品牌策略和IT系统。

(二)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对国外经营模式的借鉴

诚然如上文所提到的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慢的国家往往采取较为低级的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主要采取的就是分销协议模式,这一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上文提到的手续费居高不下和深层次合作难以推进的问题。所以,要想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必不可少。

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在经营模式上的完善和发展,商行、保险机构和我国政府监管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加强战略思想,注重保险产品的质量。商行应加强与保险机构的战略合作,为保险公司推广品牌,逐步从只收取手续费的代理模式向合作模式转变。

2、保险机构应退出更多适于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消费人群大多是消费意识保守的小额储蓄者,人身险、寿险等更为适合商业银行代理销售。

3、政府相关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法律保证。目前,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是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不规范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健全法律法规对于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互融合有重大意义。

5.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五

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8月24日至27日,中青班组织考察学习了桂林市阳朔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学习回来,感触很深,收获也很大。阳朔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富裕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而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阳朔县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通过4天时间的考察学习,我认为阳朔县的新农村建设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所考察学习的几个村,每个村均发展壮大了一到几个特色优势产业。如阳朔县的凉水井村,满山遍野的黄金桔形成了该村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并打响了无公害黄金桔的品牌,产品上市后比其它地方每公斤价高4-8元。此外,凉水井村还依靠当地优质大理石矿藏的优势,大力发展石雕栏杆产业;龙湾村种植的“沙糖桔”远销港澳台,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纵观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不难发现,大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使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

1键。这次考察学习,所到之处,看到的除了整洁的村道、绿树掩映小楼、别墅的新农村风光外,令人很有感概的还有村民的言谈笑语中透出的自信、自豪,和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迸发出来的一股冲劲。如在龙湾村,民风淳朴,村民关系和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他们提出了“仁爱、自主、民主、宽容、奉献”的新农村建设口号,“以仁爱立身,以自主建村,以民主理村,以宽容待人,以奉献为荣”成为村民的共识,在该村的建设规划中,所有的村民都表现出了对政府极大的理解与合作。正因为村民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才有今天富裕文明的龙湾村。

(三)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农民富起来了,要建设新家园,这时候政府就要发挥引导和扶持的职能作用。我们所参观的几个村,就是通过政府的引导,统一搞规划,统一搞建设,才搞得如此漂亮,如此赏心悦目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通过示范和组织,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我区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快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发展不快,没有形成特色。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目前仅有制糖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低,没有一家龙头企业达到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没有一家龙头企业真正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村级也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家庭小面积生产难以适

应大市场的要求。我区部分镇、村虽然组织成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协会,但未能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惠,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在各镇、村,有文化青壮年农民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种地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掌握技术知识少,难以适应现代生产需要。

(四)基础设施还比较差。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灌溉条件差,仍是制约钦南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环节。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的问题在一些镇、村还比较突出。

此外,还有各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小等因素也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

三、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加快发展,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的目标要求,要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基地建设标准化、产品经营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引进发展具有钦南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优势产业基地。目前我区

在“三那”地区建设的10.58万亩辣椒、黄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得自治区级的认证,辣椒、黄瓜两个产品亦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的认证,火龙果基地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这些基地的标准建设和相关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区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而我区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海产品资源流向北海、防城等地。因此,要积极引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做活鲜活海产品市场,从而促进我区海洋产业发展,拓宽渔民增收渠道。

(二)坚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突出特色。重点巩固发展山上“六件宝”(甘蔗、黄瓜、辣椒、百香果、火龙果、速生丰产林)和海上“四大名产”(对虾、大蚝、青蟹、石斑鱼)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尖山、沙埠、康熙岭、那彭等郊区乡镇,大力发展蔬菜、肉鸡等“菜篮子”;在“三那”地区大力发展黄瓜、辣椒、甘蔗、中草药、木薯等生产;在久隆镇、大番坡镇等发展甘蔗、速生桉等生产;龙门港镇、东场、尖山等镇发展大蚝、对虾等生产。二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就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复合产业,如我区的百香果、火龙果等产业,逐步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大大增加种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进一步搞活优势农产品流通。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切实抓好区域性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

物流中心建设,并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缩短优势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开展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直销、代理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货畅其流的优势农产品销售网络。鼓励开展区域性、规模化优势农产品产地、品质、管理和环境认证,以及原产地保护等品牌申请、注册和推广工作,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加强与优势农产品主销区和销售潜力区的协商与合作,切实做好我区优势农产品在主销区的检验认可、市场准人、开通运输绿色通道等工作,建立稳定的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抓好选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服务好“三农”工作。加强以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党员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成农广校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任务,建立农家课堂,中心农户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达到掌握致富的路子,并通过成立协会和党群致富联合体的方式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普及步伐,重点抓“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三品”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双高”栽培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和良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针对市场需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村就业岗位开发,加速农村富余劳动

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农村,要先从基础设施做起。在建设上要突破建设新农村就是建房的传统思维定势和做法,把基础设施放在优先位臵,要从改善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和基本生活保障改善。除了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之外,应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生态家园等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并积探索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比如发动农村富裕老板捐资和群众集资等。

6.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篇六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9-28 11:01:00 ]

作者:杨洁 徐文苓

【摘要】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衍生为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其发展过程及特色模式,借鉴其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日本经验 河北省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毋庸置疑,旷日持久的城市紧张、拥挤与喧闹的生活促使人们向往旷野牧歌、恬静悠闲的生活, “城市农夫”兴起,休闲农业恰好能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1。休闲农业在河北省正在逐渐成为农业中的一种朝阳产业类型。休闲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衍生为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河北省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一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兴起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成为工人,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农民收入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引导、扶持他们开展兼营水果、蔬菜、花卉、园艺和畜牧水产等多元化生产活动,还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开发酒店、餐饮、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场等非农业项目来增加收人。2 热潮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比较专业化的“农村观光”经营场所,大量城市居民开始走进乡村度假。20世纪80年代,日本各地农村出现了利用民间资本大规模开发乡村度假村和进行农村旅游建设的热潮,一大批可以容纳500人~1000人的大型“农家乐”景点相继建成,如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冈山县的农业主题公园“荷兰村”等2。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日本旅游休闲农业在旅行社的助动下又向纵深发展,逐渐突破以往只有观光与休闲功能的局限,进一步拓展其体验与学习功能,真正体验农事的原汁原味。进人21世纪以后,日本的休闲农业迈人了高速发展期,通过立法提出建设新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交流融合”新生活方式的实现3,提出“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概念,提倡绿色休闲、设立都市菜园等,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特点,其经营范围相当广泛,经营成效日益显著。

二 日本休闲农业的特色模式特色农产品开发型

日本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大分县的汤布院几十年以前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后来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4。2 “健康村”型

群马县川场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开展山村留学活动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

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5。

3“市民农园”型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生活在城市的退休居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

许多年轻人同样渴望了解农业、参与农业。“市民农园”通过推广和宣传,吸引年轻人租地经营,全程自己劳动、管理和收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业、体验农业。由于供不应求,采用登记摇号的办法来确定当年的经营者,满足一部分市民的需求6。“乡村老人公寓”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国,它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人了“老年社会”。日本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视,因此,很多老人就把接触大自然、体验休闲自由的生活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适应这种需求,日本的很多乡村设有专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疗养、休闲、保健等服务的“乡村老人公寓”。在那里,可以让高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城市银发老者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身心的放松。老人们在这里所获得的农趣和快乐,是其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无法得到的7。

三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河北省旅游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秦皇岛成立了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目前,全省已开发的重点项目达到几十个,在2006年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中,河北省有21家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保定顺平桃花节、石家庄赵县梨花节等均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预计到2015年,河北省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100万人,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河北省休闲农业得以迅猛发展有以下原因:

1区位优势。由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城市客源为主,河北省聚集了京津冀城市圈、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旅游市场三大客源地之一,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周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河北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客源。

2资源优势。河北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阜平大枣、满城草莓、昌黎葡萄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众多。政策支持。为了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有效规范了乡村旅游业市场,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9。城镇化的加快。随着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居民比例逐年提高,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2007年河北省推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对城镇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近年来,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深受游客喜爱,但从发展现状看仍处于初始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模式少,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河北省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把休闲农业等同于单纯的“农家乐一日游”等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2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虽然当前河北省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投入和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管理落后,小而散。河北省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难以形成休闲农业的发展合力10。

四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对河北省的借鉴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的积极作用。

不等不靠政府补贴,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创设特色文化、体育、观光活动是日本各地区休闲农业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则。因为村民更了解家乡的具体情况,能够提出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创意。大分县的“一头牛牧场”运动正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休闲农业新项目。树立全新的“休闲农业”观念,拓展“休闲农业”的新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还仅仅是以“农家乐”的面孔出现,展现给游人的不过是吃吃农家饭、游游乡村景。休闲农业产品多数都是质量低、类型单一的低层次重复开发,缺乏精品,重游率低。其实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不仅仅是美食、美景,还有劳动的成就感,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份悠闲。休闲农业提供的是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外一种休闲方式。所以,日本的“健康村”、“市民农园”等是河北省休闲农业可以探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乡村老年公寓”,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城市化的推进,“乡村老年公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 加强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也是其起步的内在瓶颈。目前,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生成与运行显得乏力。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经过不足10年的发展,就使得日本休闲农业从最初的低级状态转变成世界农业公园的典范,这一巨大发展与其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河北省当前农村公共设施非常简陋,交通不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居民饮水设备以简易水泵为主。农村生活及卫生环境仍以脏乱为特征,有线电视普及率极低。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民间作坊中大量的小企业排污不达标、污染农村环境;一些排污严重的大企业迁到郊区也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很多地区已经看不到昔日乡村的“青山碧水”,出现了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倒挂的现象11。因此,当务之急,河北省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吴月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 若干理论问题》,《旅游学刊》,2005(5)

[2] 尹义坤,刘国斌,胡德胜 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 省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8,(2),50-54

[3] 刘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 2009,(3),56-64

[4]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EB/OL], http: //trave.l jp.msn.com /special/news/46754.2008-08-21.[5] 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绿色休闲活动案例一览[EB/OL ], http: //.cn/wlb/nmrb/nb2/200911210019.htm , 2009-12-31

[9] 河北省旅游观光农业的区域规划研究 吕海萍 赵宪军 张骞 商场现代化 2006(3)

[10]乡村旅游亟待转型升级http:///File/ jrtk/2009-12-18/20091218103750.htm? id=9517,2010-01-10

7.现代农业: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篇七

1 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1.1 选择适宜本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向, 一般主要取决于该国农业资源和工业化水平。许多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 都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特点, 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取得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1) “节约劳动型”模式。一般来说, 实现工业化较早, 土地资源丰裕, 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革上入手, 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 形成规模化经营, 并进而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2) “节约土地型”模式。人多地少的国家是以劳动集约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 由于人多地少, 农业资源极度匾乏, 土地高度紧张, 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 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3) “中间类型”模式。德国、法国、意大利这样人不多、地也不多的国家, 它们发展农业一开始就面临着土地不足、劳动力缺乏的困境, 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 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时并举, 农业从业人员呈现专业与兼业并存的局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 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2 对农业实施积极的公共政策

国际经验表明, 越是发达的国家, 对农业越是重视。农业是一个受环境影响最大、自我支撑力量最弱的天生弱质产业, 因此, 世界各国无不依靠国家宏观调控的力量, 对农业实施积极的公共政策。

1.2.1 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并多采用立法形式推行政策。

许多国家政府始终将农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从农产品价格支持与土地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贷服务、农作物保险、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实施了积极的公共政策, 并多以法令的形式出现。农业立法程序保证了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持或干预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1.2.2 制订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的实质是政府对农业资源转移采取的干预措施。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如实行灵活多样的价格补贴, 调节农产品供求状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实行财政金融支持和灾害保险;对农业施行税费减收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其中保护农产品价格是核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 发达国家, 都实行了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 限制进口数量和提供出口补贴, 有时甚至通过外交途径, 争夺国际市场。

1.2.3 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进行资助。

在现代农业中, 当农产品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 农业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 有着实力雄厚的农业科研机构和规模庞大的科技推广队伍, 其每年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 一般为本国农业GDP的0.6%, 而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力度, 为本国农业科研经费的3倍。这些国家的农业科研均针对本国国情, 重点研究适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施, 如美国主要是高度机械化及良种化, 荷兰是工厂化设施, 以色列是温室和滴灌技术, 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杂交育种技术, 而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 最终都使农业成为高效产业。

1.3 农业多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

农业多功能理念, 就是强调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农业的功能不仅仅表现为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的新功能在不断体现, 如休闲功能、能源替代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日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 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农业的多功能作为政策选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许多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环保政策措施, 政策上给予扶持, 在资金上给予补贴,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值得一提的是, 法国政府现在又提出了用理性农业提升法国农业竞争力的政策。

1.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发达国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德国几乎所有农户、法国绝大多数农场主、加拿大近50%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组织。从发达国家看,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 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农民只管生产, 一般不会受到市场风险的侵扰。

1.5 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 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 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荷兰各类农业院校的学生共有6万人, 相当于农业劳动力的29%;丹麦农民中有85%是大学毕业生;在法国有继承权的农场主子女, 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 还要再上五年农校, 再经过三年学徒期, 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格。几十年来, 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 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 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

2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 我们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上述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

(1) 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现代化路线。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 建立不同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和模式。

(2)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强公共政策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的前途, 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主体的内在活力, 还取决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农业涉及的面很广, 既涉及产业链条的上游 (包括研发) 部门, 更涉及产业链条下游的产品市场需求部门, 还涉及与此产业相关的金融、财税、投资等产业政策体制改革部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单独解决的, 需要政府等公共权威组织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措施予以综合协调和鼓励、扶持。政府要加大农业立法工作力度, 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注重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技术开发与普及, 注重农业运营技术开发、普及和信息化援助以及农业技术宣传, 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的管理和有效运用, 降低农业及高新技术生产的风险率。

(3) 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此, 可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 分区域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农业中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最适宜生产和生态区域。应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下大力气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

(4)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 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 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农村市场化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非常重要。同时, 合作组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参与程度, 要强化合作理念。另外, 还要通过财政、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来强化资金扶持。

(5) 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视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 实现农业生产者素质的稳步提高。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加大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 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体制, 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力支持。

摘要:所谓现代农业也就是当代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发展形态。从这一意义出发, 认真总结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经验, 对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国外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胡正梁、王均文,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借鉴.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3)

[2]柯炳生,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人民日报, 2006-05-19

[3]申学锋.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 (26)

[4]刘义之.法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6 (5)

8.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中国现代农业 篇八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 启示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先进的工业装备、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来武装农业,使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可见,农业现代化有三层涵义:农业现代化是促使农业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的手段来建设农业的过程(科学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产品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都要现代化的过程(社会化)。

1.发达国家农业的机械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农业从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到排灌、运输、烘干、贮存以及加工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呈现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农用机械向大马力发展;二是宽幅高速、联合作业;三是逐步突破难于用机械操作的生产项目;四是用电子仪器装备农用机械。机械化的全面高度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2.发达国家农业的科学化。这方面主要包括良种、化肥、除草剂、农药和水利。以良种为例,各种农作物普遍采用良种,一般是科研部门培育良种,注册农场繁殖种子,种子公司供应种子,所以种子纯度高,庄稼长得出壮整齐。如法国新育成的“舒瓦齐星”小麦品种,更适应其南方较温暖的气候,它使小麦产量从过去的每公顷10公担提高到60公担。别的方面也都实行科学化,这就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发达国家农业的社会化发达国家农业与“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例如,日本建立了经济上和经营上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民间农协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生产生活贷款、农户储蓄、物资供应、公共设施建设、农田改良和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等,接受农协成员委托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农事作业或农业经营。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差距

1.农业生产条件差。我国的农业落后,突出地反映在生产工具落后上。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装备改造农业,即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点。虽然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农业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下。以2002年为例,联合收割机美国为663千台,法国为200千台,日本为1042千台,中国仅为197千台。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从生产技術环节上看,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我国的粮食作物单产多数已经超过世界单产水平,但距离发达国家的单产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大豆单产水平为每公顷28635千克,法国为25333千克,日本为18667千克,中国为16777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公顷22531千克)。以农畜产品劳均占有量指标反映的差距更大,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农业生产管理弱。目前,我国农户规模狭小,不仅生产效率不高,而且缺乏合理组织生产的能力,难以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2002年,我国农业人口人均经营耕地仅为0.17公顷,美国为29公顷,美国农业人口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70多倍,由于土地过于分散,导致农业生产的管理十分薄弱。另外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导致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与工商企业严重脱节,仍主要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我国不仅在数目上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而且合作组织多为官办,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社员的利益,在最根本上弱化了管理。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我国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应选择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注重节约耕地和水资源,如积极发展“精准农业”、 “节水农业”等,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倡尊重自然规律和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持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将农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应该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尽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对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确化,实行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将现代农业新技术与我国传统耕作、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劳动密集型农业,通过扩大农业出口以取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和加快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同时,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产业带。

4.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首先,现代农业要求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今后要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牧、渔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及时调整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上一篇:销售发言致辞下一篇:中国党史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