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2024-09-03

第四单元(共7篇)

1.第四单元 篇一

一、基础练兵场 (26分)

1.根据下列语段的内容, 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拼音或汉字。 (4分)

2.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选取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早春景致的独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 刘禹锡的《秋词》一诗中, 体现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句子的内容, 仿写相应的句式。 (2分)

花从春走过, 留下缕缕花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风从秋走过, 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 留下种种希望。

5.下面这段文字中共存在三处语病, 请找出两处来, 并写出修改意见。 (4分)

2014年夏季, 青奥会于8月在南京拉开帷幕, 全世界优秀的青年运动员齐聚南京。本届青奥会为世界青年搭建了健康、快乐、成长的舞台。青年们不仅参加各项体育竞赛, 还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下分享并尊重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这个舞台也将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以世界青年为主体的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 并着力推进互动交流。这个舞台将使所有青奥会参与者树立服务社会, 研习健康生活方式, 共同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6.2014年6月22日, 江苏综艺频道推出了暑期特别节目《江苏首届方言听写大赛》。节目自首播以来, 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 大家认为, 除了娱乐性以外, 更重要的是节目具有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以“方言听写大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6分)

(1) 为了解同学们对“方言听写大赛”这个活动的兴趣情况, 需要做一个调查问卷, 请你为调查问卷设计一道选择题。 (要求:设计的文题需提供至少四个选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芳认为, 当前全国都在推广学说普通话, 搞“方言听写大赛”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 会怎么回答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最终获得了“方言听写大赛”的冠军, 作为同学, 你会对他说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 (34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7~8题。 (5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编, 中华书局1998年)

7.作者在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写法上,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 完成9~13题。 (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 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至峡口百许里, 山水纡曲, 而两岸高山重障, 非日中夜半, 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 其石彩色, 形容多所像类 (1) 。林木高茂, 略尽冬春。猿鸣至清, 山谷传响, 泠泠 (2) 不绝。所谓三峡, 此其一也。山松 (3) 言:常闻峡中水疾, 书记及口传, 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 (4) 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5) 此境, 既至欣然, 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 (6) , 奇构异形, 固 (7) 难以辞叙。林木萧森, 离离蔚蔚, 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 弥习弥佳 (8) , 流连信宿 (9) , 不觉忘返。目所履历 (10) , 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 山水有灵, 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乙文选自《水经注》, 郦道元著, 巴蜀书社1985年)

【注释】 (1) 形容:形状。像类:相像, 类似。 (2) 泠泠 (1ínɡ) :形容声音清越。 (3) 山松:即袁山松, 东晋文学家, 曾任宜都太守。 (4) 曾无:全无, 没有一个。 (5) 践跻:亲自登临。 (6) 叠崿 (dié’è) :重重叠叠的高崖。秀峰:高峻的山峰。 (7) 固:的确。 (8) 弥习弥佳:越看越美妙。习, 亲近, 熟悉。 (9) 信宿:两三天。 (10) 履历:经历, 经过。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

(2) 猿鸣至清, 山谷传响, 泠泠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提到三峡山势高峻、岩峰重叠, 且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2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描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观?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的结尾有何不同?试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 完成14~18题。 (14分)

秋颂

罗兰

(1) 秋天的美, 美在一份明澈。

(2) 有人的眸子像秋, 有人的风神像秋。

(3)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 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4) 当叶子逐渐萧疏, 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5)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 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 随着暮色浸染, 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6)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 静静掩住一园幽寂, 树后重门深掩, 看不尽的寂寥, 好像我曾生活其中, 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 问讯那深掩的重门, 看其中有多少灰尘, 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7)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 悄悄远离尘间, 对俗世悲欢扰攘, 不再有动于衷。

(8)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 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 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 代谢就是代谢, 生死就是生死, 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 不必流连。

(9)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 白鹭沙鸥”, 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 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10)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 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 那一抹白云, 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 澹如秋水, 远如秋山, 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 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 正是秋的本色。

11也有某些人, 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 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 他拥有一切, 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12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 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选自《罗兰随笔》, 罗兰著, 海天出版社1996年, 本刊有改动)

14.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来刻画秋天之美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

15.概括说说作者笔下的秋天的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笔下的秋天和一般人笔下的秋天有什么区别? (3分)

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3分)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 他拥有一切, 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除了写秋, 更写出了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赞同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9.请以“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爱的季节”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季节名称, 将题目补充完整; (2)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3) 不少于600字。

2.第四单元自测题 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文后的方格内。(4分)

据我观察,对美敏感的人往往比较有人情味,在这方面迟钝的人则不但性格急zào,而且心肠多半容易走向冷kù。民族也是如此,爱美的民族天然倾向自由民主,厌恶教条和专制。对土地和生活的深沉美感是压不灭的潜在的生机,使得一个民族不会长期忍受僵化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迟早要走上革新之路。

2.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

(6)写出两句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

3.名著阅读。(6分)

(1)阅读《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却说那师父驾着白鼋,那消一日,行过了八百里通天河界,干手干脚的登岸。三藏上岸,合手称谢道:“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老鼋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我在此间,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话,只是难脱本壳。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 ”三藏响允道:“我问,我问。”那老鼋才淬入水中去了。

上文描写的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请概述老鼋希望三藏到西天问佛祖一件什么事。(2分)

(2)回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描摹人物形象时,尤其注意对人物双眼的描绘,保尔的精神导师 ,“灰色的眼睛安详而专注”,射出“坚定、凝视的眼神”; 保尔的初恋情人 ,则有一双“天空般碧蓝的眼睛”。(2分)

②请用一个比喻句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分)

4.下列各句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节,在镇江革命烈士陵园内,随时可见义务讲解员忙碌的身影和熟练的讲解声。

B.能否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实施“低碳生活”的关键。

C.国际奥委会第122次全会投票表决和认真筛选,中国南京在众多国家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获得了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D.阅读名著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5.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你们家乡最有名的美食是什么呢?请为它写一段充满魅力的解说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2分)

6.请在横线上为下列新闻拟一个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京江晚报2014年5月12日电: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于当地时间11日上午8时开始关于地方独立问题的公投。此时,乌克兰政府在东部地区的强力行动仍在进行,而为了防止基辅方面的干扰,两地的地方自卫队也增强了安全措施。普京早前呼吁“联邦制支持者”推迟公投日期,为缓解国家紧张局势的对话创造条件,但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拒绝了该建议。

二、阅读精品屋(35分)

(一)阅读《赠刘景文》一诗,完成7~8题。(5分)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年已58岁的刘景文也在。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7.诗的前两句写“荷”和“菊”,有什么作用?(2分)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的含义?(3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9~13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遂至承天寺 ( ) (2)怀民亦未寝 ( )

(3)把酒问青天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下列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盖竹柏/影也 D.把酒/问青天

12.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如甲文中的“ ”、 乙文中的“ ”都是如此。(2分)

13.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做简要分析。(2分)

(三)阅读《江上渔者》,完成 14~18题。(16分)

江上渔者

王 茂

一片宁静的湖泊,面积不大,湖水碧绿,偶尔有鱼儿浮出水面吹个气泡,旋即逃遁了。恰逢三月,湖岸四周的油菜花芳香四溢。一位老人家坐在湖岸边怡然自得,一根烟抽完收一次网,总能在3至5次的几率中捕获一尾鲫鱼,微微泛黄的鱼背,体态丰盈饱满,鲜活乱蹦。到午后,老人家的鱼篓里已经收获了小半篓的鲫鱼。

瞅一眼老人家的捕鱼工具,简单到令人咋舌:五根发黄的竹子,一张缝缝补补千百次的旧渔网。再看老人家捕鱼的方式,就是傻瓜式的收网。每次老人家抽完烟,旋即收网,收网的方式就是拉一下系在竹竿一头的绳子。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老人家无意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用四根竹子支撑起一张渔网,再用一根竹子做支点,一头插在岸边的土里,另一头系上绳子,稍稍一用力,轻松就拉起了整张网。杠杆原理他不一定懂,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能融会贯通,这就是智慧。

夕阳西下的时候,湖岸四周宁静而优雅,令人流连忘返,但凡经过的路人总会随手掀开老人家的鱼篓瞟一眼,然后啧啧称赞,流露出一副艳羡的目光。

当天边的残阳退去,只剩几片血红的晚霞时,老人家开始最后一次收网,一尾肥硕的大鲫鱼被网住了,于网中不断地翻身。当最后一尾鲫鱼入篓的时候,鱼篓已经盛满了。老人家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凯旋式的笑,老人家不光钓来满腹的好心情,也钓出了自己的智慧果实。

相信许多路人看过这种简陋的捕鱼工具后,心中都结了这样一张由五根竹子组成的破网,都试图去将它兑换成现实,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得到。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就算神仙来替你编织好那样一张网,你也未必有时间去捕获一篓鱼。

(选自《读者》2014第7期)

14.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15.作者把简单的捕鱼方式和深奥的杠杆原理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2分)

16.联系上下文分析,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为什么“洋溢着凯旋式的笑”?(3分)

17.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曾发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感慨,这与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样吗?请试做简要分析。(4分)

18. 读完本文后,你打算怎样为自己“结网捕鱼”呢?请谈谈你的想法。(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9.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句句真诚的鼓励,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校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殿堂……

请以“校园如此多娇”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自己对校园的独特感受;不少于600字。

3.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篇三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花钟》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2.自读。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去引导、我这时适时引导:花开放了你高兴吗?这一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进行了朗读指导。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读了课文,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让学生去读。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我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引导孩子:“ 孩子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设计的花钟可真有趣,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3、缺少个性化阅读。面临期中考试,一边学习新课,一边复习。学生因为活动多学习积极性不高,心太浮燥,复习做的题较多,测评有一些学生进步了,但有一些学生却退步了。

4.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篇四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描写作者偶遇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短暂的交往,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钱学森》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冲破阻拦回到新中国的经历,赞扬他为我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显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

《海天骄子》歌颂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看图作文要想象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练习有8道题。有用钢笔描红,词语搭配,照样子写句子,熟记成语,学写毛笔字等。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单元的教学便是,注意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4、读句子,再分别照样子写句子。

5、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2、读句子,再分别照样子写句子。

3、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有10课时,安排如下:

13.《天游峰的扫路人》„„„„„„„„„„2课时

14.《钱学森》„„„„„„„„„„„„„„2课时

15.《海天骄子》„„„„„„„„„„„„„2课时

16.《杂交水稻之父》△„„„„„„„„„„1课时

5.第三单元整理复习 第四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3)比例尺0------45米(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2.探究解法(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6.第四单元自测题 篇六

一、基础练兵场 (18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 分)

(1) 它在炫耀它的美貌, 尤其那对折扇更是它的mèi () 力所在。 可惜的是, 雌虫一动不动, 似乎对它的献 () 无动于衷。

(2) 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细心呵护, 以 () 救这一bīn () 危物种, 促使大熊猫繁yǎn () 复壮, 家族兴旺。

2.下列各句子中, 加点成语的使用的一项是 () 。 (2分)

A.如果继续像当前这样, 我们注定将走向一个非常惨淡的未来。

B.土地高度开发的台北盆地, 尚能存活的百年老树, 已是, 弥足珍贵。

C.古人写文章都是,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D.就常情而言, 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 大都, 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3.下列句子中, 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A.投资环境的好坏, 服务质量的优劣, 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 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 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 并罚款人民币4 万元。

C今年五一节前夕, 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 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D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4.默写。 (4 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2) _________________, 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3) 郑谷的《鹧鸪》一诗中,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 听到鹧鸪声声哀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3 分)

在自然界中, 人和任何一种自然生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 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非常严峻: 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 年前还有几十万只, 现在已不足7 万只, 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 年前还有400 头, 现在已多年未见;野外生存的东北虎仅长白山还有不足8 只…… 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现在, 班级将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要求:主题明确、有号召力, 并且言简意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名著《西游记》和《鲁滨孙漂流记》内容的表述的一项是 () 。 (2 分)

A.《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是吴承恩, 字汝中, 号射阳山人, 明代人。

B.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 先后变化为上山送斋的村姑和朝山进香的老妪, 最后变化为老公公, 都被孙悟空识破。

C.《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D.鲁滨孙不仅将星期五培养成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助手, 他还经常向星期五灌输宗教知识, 使他认识到真正的神正是自己。

二、阅读精品屋 (42 分)

(一) 阅读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 完成7~8题。 (8分)

饮马渡秋水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 黯黯 (1) 见临洮 (2) 。

昔日长城战, 咸 (3) 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选自《王昌龄诗集》, 黄明校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

注释: (1) 黯黯:同“暗暗”。 (2)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 是长城的起点。 (3) 咸:都。

7.“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 完成9~11题。 (12分)

[甲]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慭慭然, 莫相知。

他日, 驴一鸣, 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噬已也, 甚恐。 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 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 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乙]蜘蛛杀蛇

薛福成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 昂首欲吞蜘蛛, 而势稍不及。久之, 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 垂身半空, 若将追蛇者。蛇怒, 复昂首欲吞之, 蜘蛛引丝疾上。 久之, 蛇又将行矣, 蜘蛛复悬丝疾下, 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仍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 以首俯地, 蜘蛛乘其不备, 奋身飙下 (1) , 踞 (2) 蛇之首, 抵死不动, 蛇狂跳颠掷, 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 (3) 其脑, 果腹而去。

(乙文选自《庸庵笔记》, 薛福成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 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2) 踞:趴。 (3) 盬 (gǔ) :吸饮。

9.结合语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5 分)

(1) 有好事者载以入 () (2) 尽其肉, 去 ()

(3) 如者三四次 ()

(4) 蜘蛛盬其脑, 腹而去 () ()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蜘蛛忽悬丝而下, 垂身半空, 若将追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黔之驴 》和 《蜘蛛杀蛇 》中的虎和蜘蛛都能够吃掉比自己体形庞大的对方, 请说一说它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之处。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 完成12~14 题。 (10 分)

蟹蛛

[法国]法布尔

它 (蟹蛛) 是一种不会织网的蜘蛛:只是等着猎物跑近它才去捉, 而且它是横着走路的, 有点儿像螃蟹, 所以叫蟹蛛。

这种蜘蛛不会用网猎取食物, 它的捕食方法是:埋伏在花的后面等猎物经过, 然后上去在它颈部轻轻一刺, 你别小看这轻轻的一刺, 这能致它的猎物于死地。 我所观察到的这群蟹蛛尤其喜欢捕食蜜蜂。

蜜蜂采花蜜的时候是很专心的, 什么都不会想, 也不会开小差。 它用舌头舔着花蜜, 然后挑选一个能采到许多花蜜的花蕊上, 一心一意地开始工作。 当它正埋头苦干的时候, 蟹蛛早就虎视眈眈从隐藏的地方偷偷地、悄悄地爬出来, 走到蜜蜂背后, 越走越近, 然后一下子冲上去, 在蜜蜂颈背上的某一点刺了一下。 蜜蜂无论怎么挣扎也摆脱不了那一刺。

这一刺可不是随随便便出手的。 它刚好刺在蜜蜂颈部的神经中枢上。 蜜蜂的神经中枢被麻痹了, 腿也开始硬化, 不能动弹了。 一秒钟内, 一个小生命就宣告结束了。 蟹蛛这个凶手快乐而满足地吸着它的血, 吸完后抹抹嘴巴, 残酷地把它的尸体的遗骸丢在一边。

可是,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残暴的刽子手在家里是个非常慈爱温和的母亲。

有一次我在一株水蜡树上找到它, 当时它正在一丛花的中间筑巢, 它织着一只白色的丝袋, 形状像一个顶针:这个白色的丝袋就是它的卵的安乐窝, 袋口上还盖着一个又圆又扁的绒毛盖子。 在屋顶的上部有一个用绒线张成的圆顶, 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凋谢了的花瓣, 这就是它的瞭望台。 就在这瞭望台上, 蟹蛛像一名尽心尽责的卫兵一样, 天天守在这里。

自从产卵之后, 它比以前消瘦多了, 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那朝气蓬勃的样子。 它全神贯注地守在这瞭望台上, 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 投入战备状态, 然后从那儿走出来, 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之客。 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的动作, 的确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了一跳。 把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赶走以后, 它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那么, 它又在那丝和花瓣做成的穹顶下做什么呢? 原来它在舒展着身体来遮蔽它宝贝的卵。 尽管此时它已经非常瘦小孱弱了, 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卷走。 它已忘记了饮食, 为了守望工作不被影响, 它现在已抛弃了睡眠, 不再去捕蜜蜂, 吸它们的血充饥, 它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卵上。

两三个星期后, 母蛛因为滴水未进, 一点没吃, 而愈来愈来瘦了。 可它的守望工作却丝毫不见有松懈。 在临死之前, 它还有什么愿望呢? 它似乎一直在等待什么, 这等待使它苦苦地支撑着自己, 用它的精神撑起早已没有活力的身体。 它究竟在等什么呢? 是什么值得它这样用生命去苦苦等待呢? 后来我才知道, 它是在等它的孩子们出来, 这个垂死的母亲还能为孩子们尽一点力。

卵袋的四壁又厚又粗, 微弱的小蛛们自己是决不能把它抓破的。 当这位母亲感觉到袋子里的小生命不耐烦地骚动的时候, 它知道孩子们急于想出来, 于是就用全身的力气在袋壁上打了一个洞。 母蛛虽然衰弱得可以随时死去, 但为了它的家庭, 它一直顽强地支撑了五六个星期, 然后把全身的力量积聚到一点上爆发出来打这个洞, 这个任务完成之后, 它便安然去世了。

它死的时候非常平静, 脸上带着安详的神情, 胸前紧紧抱着那已没有用处的巢, 慢慢地缩成一个僵硬的尸体。 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母蚁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 可是和蟹蛛相比, 似乎还略逊一筹。

(选自《昆虫记》, 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年, 本刊有删改)

12.文章围绕蟹蛛的哪两个方面着重进行了介绍?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母蚁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 可是和蟹蛛相比, 似乎还略逊一筹。 ”这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下面两段蟹蛛守护卵袋直至死去的内容,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并简述原因。 (3 分)

(1) 母蛛虽然衰弱得可以随时死去, 但为了它的家庭, 它一直顽强地支撑了五六个星期, 然后把全身的力量积聚到一点上爆发出来打这个洞, 这个任务完成之后, 它便安然去世了。

(2) 雌蟹蛛产卵袋于叶面或树干上, 雌蛛常伏在卵袋上守护, 但通常在幼蛛孵出前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文, 完成15~17 题。 (12 分)

晚唱

杨虎

黑石河往东流去, 五叔在田里扶着犁走, 一抬眼, 满河的水在阳光下冒起白烟。

五叔还是半大孩子的时候, 父亲犁完了田, 就把牛绳交给他, 说:牵去困水。在渠里困了水起来, 牛将尾巴上的水珠甩来荡去, 黑眼睛看着五叔, 亲热地在他身边挨来挨去。

五叔家三代使牛。 因牛使得好, 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

别人使牛不过混口饭吃。 五叔家每年立春, 都要郑重地在牛栏里上香, 贴春牛图, 献刀头。 祖父在时, 还要领着一家大小, 恭恭敬敬地对着栏里的牛磕头。

别人使水牛, 也使黄牛。黄牛不能骑, 力也不大, 还爱捞嘴。因为这, 五叔一向使水牛。

这一天, 天上像悬着两个太阳。五叔和牛累得吭哧吭哧。主人家催得紧, 歇午的时候, 牛刚下河, 见五叔坐立不安的样子, 就站起来, 朝五叔叫了两声, 又回到了田里。 也合该出事, 耙完田, 五叔累得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 忘了解下耙具。 牛热得遭不住, 拖着耙具, 就往河边赶。

水牛跑得风快。 一坝田里的人都惊呆了。 耙具露出尖尖的牙齿, 紧紧追赶着水牛的后蹄。 五叔刚“哎呀”一声, 就见耙子跳起来, 狠狠往水牛的后腿上咬了一下。 水牛一吃痛, 四处乱奔, 耙具更加疯狂起来, 张开嘴, 露出森森白齿, 一下一下往水牛的臀、后腿、背上……狠狠扎去。

五叔再也喊不出声来, 泪水涟涟, 一下子萎在了地上。

牛贩子们交易时都不说话, 手缩在袖笼里, 指头忽长忽短地叫价。 五叔不忙讨价, 只把目光缓缓地在每头牛身上移动。 牛群黑黄高低, 远远近近地立着, 叫着。 月光在天上流动, 洗得牛市上时而白, 时而黑。

经过一头大水牛时, 水牛响亮地叫了一声。 这牛贩子是个年轻人, 两眼笑眯眯地招呼五叔。 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 瞄了瞄牙口, 眼里一热, 问:咋卖?

牛贩子袖笼里动了一下。五叔伸出手去, 捉住那几根指头, 犹豫着, 还了一个价。牛贩子嘲笑地摇摇头, 目光转向别处。

天快亮了, 一声忧伤的牛哞突然叫得牛市上空荡荡的。 五叔一无所获, 在地上捡了半截牛绳, 正低头怏怏地走。 牛哞声一声比一声凄凉, 五叔抬起头来, 看见一头苍老的黄牛拼命往一个妇人身后藏。 集市上的杀牛匠嘴里含了一把尖刀, 眼睛上上下下地往那黄牛身上瞧。 黄牛不敢看那汉子的眼睛, 低下头, 围着妇人转来转去。 妇人火了, 一把扳住它的犄角。 黄牛吃惊地盯着主人, 又望望旁边站着的五叔, 眼神又慌乱, 又绝望。 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它深深的眼窝里缓缓淌了出来。

杀牛的人嘴里哼了一声, 朝妇人伸出三根手指。 妇人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杀牛匠转身就走。 妇人慌了, 急忙招呼他等等。 杀牛匠将刀吐在手中, 稳稳地攥着, 说:一口价, 三百, 卖不卖由你。

妇人叹口气, 苦笑着, 手一伸, 将牛绳递了出去。

汉子伸出手, 却发现绳索紧紧地捏在了一个老人的手里。

(1) 五叔看也不看杀牛匠, 从怀里摸出全部的钱来, 递给妇人, 说:六百, 我要了。杀牛的汉子正要发作, 一听这价, 笑着摇摇头, 径自走了。

坝上的庄稼再次被风吹黄时, 黄牛就死了。 黄牛太老了。 五叔牵着它在村道上走, 像领着自己的父亲。 村里人笑五叔使了一辈子牛, 老了却伺候着一头废物。 (2) 在田里调头的时候, 黄牛拉不动犁头, 就喘着气, 停了下来, 一面转过头, 哞哞地喊着五叔, 眼里满是歉意。五叔温柔地摸摸它的犄角, 扔了犁, 让它歇着, 自己在一旁笑眯眯地裹着叶子烟。别的使牛人见了, 暗暗高兴, “啪”的一鞭抽在自家的牛背上, 大声喊:五叔, 秧子多深了, 快点。

五叔嘿嘿地笑:不忙, 不忙, 它也干了一辈子了, 等它歇歇。

黄昏时分, 五叔拿着牛角, 走进了坟茔。坟园深处, 五叔在一块隆起的土堆前停住, 大声说:黄牛老弟, 我不知道你前世干了什么, 害得这世变牛, 劳碌了一辈子。 现在, 我们把你埋在这里, 和我先人们做伴, 他们都是爱牛的人, 你就安安心心地睡去吧, 永远都别醒来。

(选自2008 年第6 期《短小说》, 本刊有删改)

15.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表现了五叔爱牛的性格特征?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文中 (1) (2) 两处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中两处加“”的句子, 思考标题“晚唱”具有什么含义。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 分)

7.第四单元自测题 篇七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陈玉剑

一、 基础练兵场(25分)

1. 古诗词名句默写。(10分)

(1)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

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 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5) _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6) 《观沧海》中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句子是:兴,百姓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是( )。(3分)

A. 温故知新 杞人忧天 毛遂自荐

B. 门庭若市 舍生取义 刻舟求剑

C. 守株待兔 完璧归赵 豁然开朗

D. 闻鸡起舞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李克强在南京看望青奥会志愿者时,称赞他们在服务工作中展现了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

B. 最新研究认为:在学习中,如果你无计可施时,适当地分心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C. 我们要让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电视读书节目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姿态和风范,代表着电视台的人文气质。

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肉食者鄙(这里指目光短浅) 又何间焉(参与) 惧有伏焉(埋伏)

B. 孰视之(同熟,仔细) 王之蔽(受蒙蔽)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C. 举于士(狱官) 人恒过(过失) 而后喻(明白,了解)

D. 存亡之秋(季节) 陟罚臧否(评论人物好坏) 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5. 回忆名著《朝花夕拾》,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1) 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了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就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

(2)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的重要经历。

(3)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精品屋(35分)

(一)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6~7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 “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8~11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论四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选自《孟子》)

8.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苟:____________________ (2) 辟: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丧:__________________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舍身而取义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C. 故不为苟得也 既克,公问其故

D. 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11. 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乙文中哪句话的观点与之相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8分)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佚 名

①“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为我们描写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传神地展现了马的强劲豪迈,让人有一种马鸣风萧萧之感。

②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因而居六畜之首。它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亲密关系,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佳称,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③马以速度见长,是古代交通工具的最佳之选。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④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能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可以说,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

⑤正因为如此,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语、俗语记载了这一切:“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老骥伏枥”比喻人虽老而壮志犹在,“千里驹”却是褒奖年青才俊的好词。文学艺术中也有它的身影,如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历史故事中有王亥驯马、九方皋相马,唐代的韦偃、近代的徐悲鸿等为之倾倒而作画,二胡曲《赛马》也是为它谱写的赞歌。

⑥时至今日,人们还要高声呼唤龙马精神……这一切无不说明,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它已成为我们人类无言的朋友、忠诚的伙伴!

12. 文章引用杜甫的诗句做开头有何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介绍了关于马的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④节中的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章第⑤节提到了徐悲鸿为马倾倒而作画。右面是徐悲鸿笔下的一幅奔马图,请用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向大家介绍这幅画的特点(能用上绘画方面的术语更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3分)

逃跑的马

刘亮程

①跟马没有长久贴身的接触,甚至没有骑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这样简单的经历。顶多是牵一头驴穿过浩浩荡荡的马群,或者坐在牛背上,看骑马人从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马加鞭去办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适合我——慢悠悠的。

②但马的身影一直浮游在我身旁,马蹄声常年在村里村外的土路上踏响,我不能回避它们。甚至天真地想,马跑得那么快,一定先我到达了一些地方,骑马人一定把我今后的去处早早游荡了一遍。因为不骑马,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直到后来,我徒步追上并超过许多匹马之后,才打消了这种想法——曾经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的那些马,最终都没有比我走得更远。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遇到一堆一堆的马骨。

③马到底碰到了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蹄逃脱不了?这些高大健壮的生命在我们身边倒下,留下堆堆白骨。我们这些矮小的生命还活着,我们能走多远?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的一生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

④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可是,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地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

⑤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人和马付出了一样沉重的劳动。人使唤马拉车、赶路,马也使唤人给自己饮水、喂草加料、清理圈里的马粪。有时,人还带着马找畜医去看病,像照管自己的父亲一样热心。堆在人一生中的事情,一样堆在马的一生中。人只知道马帮自己干了一辈子活,却不知道人也帮马操劳了一辈子。只是活到最后,人可以把一匹老马的肉吃掉,皮子卖掉。马却不能对人这样。

⑥有一个冬天的夜晚,我和村里的几个人,在远离村庄的野地,围坐在一群马身旁,煮一匹老马的骨头。我们喝着酒,不断地添着柴火。我们想:马越老,骨头里就越能熬出东西。更多的马静静站立在四周,用眼睛看着我们。火光映红了一大片夜空。马站在暗处,眼睛闪着蓝光。马一定看清了我们,看清了人。而我们一点都不知道马,不明白马在想些什么。

⑦马从不对人说一句话。

⑧我们用心理解不了的东西,就这样用胃消化掉了。

⑨但我们确实不懂马啊。

⑩也许,没有骑快马奔一段路,真是件遗憾的事。许多年后,有些东西终于从背后渐渐地追上我。那都是些要命的东西,我年轻时不把它们当回事,也不为自己着急。有一天一回头,发现它们已近在咫尺。这时,我才明白了以往年月中那些不停奔跑的马,以及骑马奔跑的人。马并不是被人鞭催着在跑,不是。马在自己奔逃。马一生下来便开始了奔逃。人只是在借助马的速度摆脱命中的厄运。

{11}反正,我没骑马奔跑过,我保持着自己的速度。一些年月,人们一窝蜂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年月,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他们前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骑马。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第③节中作者说:“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的一生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究竟累死马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仔细阅读第①节和第{11}节,谈谈这两处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品读第⑤节画线处的一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下面是刘亮程其他文章的几段文字:

(1) “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与虫共眠》)

(2) “我是通驴性的人。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只有通了驴性,方能一通百通,更通晓人性。不妨站在驴一边想想人;再回过头站在人一边想想驴……”(《通驴性的人》)

(3) “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的孤独和尴尬。”(《老鼠应该有一个好收成》)

(4)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对一朵花微笑》)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上材料,谈谈作者创作时对笔下的对象所持的情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笔展示台(40分)

上一篇:目标是成功人生的方向下一篇:中考寓言类材料作文素材:团结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