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精选9篇)
1.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一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这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针对现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最终从政府、农民、医务人员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政府、农民、医务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县(市、区)医疗单位的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设施规模不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山区县城一般只有三、四万人口,农村到县医院就医的人也远没有现在多,因而,一家县医院,一家中医院基本可满足需求。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县城人口迅猛增加,尤其是在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农民群众看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激发,致使原有的医院规模、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其次是技术水平不适应。由于大、中城市医疗单位的更大的人才需求和优越条件的吸引,县级医疗单位的一些医疗骨干陆续“上调”;民营医疗单位的高薪聘请,又拉走了一些医疗人才;又加之分配制度有失偏颇,医疗单位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接纳更多的医疗新人,而作为医务人员个人,不愿外出进修深造,不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因而,医疗技术水平不尽人意,甚至有衰退、断代的趋势。
2.农村医疗卫生的“网底”功能脆弱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明显减少;加上,相对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了,交通条件改善了,生活好起来了,留在村里的人一旦得病,也大多直接往县医院就诊,不愿先在卫生院进行检查,即使有的卫生院设备良好也难以留住病人。由于看病的人少,医师实践的机会就少,实践少了,医务技术提高就慢,甚至逐渐荒废,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一部分卫生院业务下滑,甚至难以生存。因为没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没有经济收入的保障,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因而,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流失严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广受好评和欢迎的医疗站和赤脚医生,因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被冲跨了。此后,由于缺乏集体的支持,加上农村人口减少的影响,许多村的卫生室已经消亡,有的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网底不结实乃至消失,后果可想而知。
3.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未有明显改观
“看病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难在交通不便。一些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民,看一次病要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时间、精力、财力上都是极大的浪费;二是难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到大医院就医,非排队等候不可,好多科室没有熟人难以入住。而“看病贵”问题,近几年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果得了大病住院,少则让农民投进一年收入,多则背上一辈子都难以偿清的债务。“到医院花钱,钱都不是钱了”,就是人们对医疗花费太高的怨言。政府投入不足,药价居高不下;受收入分配制度刺激,医生开贵药、重复检查的现象短期难以改变。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沉重。
4.新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难,报销额度小,健康保障水平低
新农合筹资难问题,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较为突出。一方面,一些农户家庭收入少,资金紧缺,要他拿出几
十、几百元钱,的确也不容易;另一方面,一些农民思想认识也有问题,特别是身体状况尚好的农民,觉得自己没有病,这钱交出去是白交了。还有的农民认为,即使患病住院治疗,最高报销额也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仍然负担不起。因此不少农民筹资的自觉性不高,新农合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为此,各级政府只能以行政手段下达指标和任务,统一安排时间,统一组织人员,集中上门收缴。这种运动式的行为能否持续有效姑且不说,就当前而言,新农合的筹资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人员又无力支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连工作对象都难以遇见,其工作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造成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原因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还存在着广泛的缺陷,无法通过市场达到医疗卫生资源的基本配置。从理论上讲,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产品, 这些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排除出去, 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不充分提供。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个领域充满市场失灵, 所以医疗卫生事业想通过市场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困难的。
2.我国的社会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城乡二元经济是造成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工农间的剪刀差致使农村资金的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变得越来越大,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导致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无法承受高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分离的制度让农村公共产品资源难以得到补偿,正是由于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让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城乡两种体制的存在,是出现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困境的重要原因。这种重城市, 轻农村的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资源匮乏的直接原因。政府对城乡医疗公共产品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当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精神相违背。
3.医疗费用高也是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的突出问题。当前较高的医疗收费成为制约人们看病的主要因素, 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民有病看不起,农村医生文化素质低,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差,医疗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在以药养医的运行模式下,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调控,公立医院的营利倾向严重,医药价格和医疗费用猛涨,医生倾向于给病人开大药方、增加检查项目来提高自己和医院的收入。医疗机构的过分商业化导致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增加,这样就造成了农民遭遇小医院治不了病,在大医院治不起病的状况。在医疗水平日益进步的今天, 很多农民却陷入了有病不敢看的境地。
三.应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的投入力度。改变现有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将农村医疗费用全部纳入预算支出范围, 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公共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是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农民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当前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较小,需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城乡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相对 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来说,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个时期,政府应该提供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对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进行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也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弥补农村长期以来人均占有卫生资源不足的缺陷。
2.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国家应该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在国家财政的积极支持下,我国医疗机构改革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选择某个地区进行试点,尝试城市医疗机构与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结成帮扶对子,以此来探索经验,然后全面展开。在结对子的情况下,将支援农村项目作为医务工作者工作考评的指标,树立城市医院领导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力度。还可以考虑在城市中大量引入市场力量来提供城市公共卫生产品,将部分本来用于城
市公共卫生产品建设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卫生产品建设;同时在城市工业方面的税种中设立附加税,专门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或农村医疗保险使农民在城市较大型医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3.积极引导医学人才流向农村。国家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机构的先进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地区医务工作者的待遇,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培训合格者准许从事农村医疗服务, 对农村医疗机构中没有专业证书的医务人员进行清退, 对游医、庸医予以严厉打击,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从而更好的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生命和健康。
4.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医疗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医疗机构乱开药、乱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农民因往往医生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听从医生的安排。医生可能从医院利益的角度出发鼓励病人过度消费,为病人开好药、贵药,把小病当成大病来医治, 这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 而且损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监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对医疗机构实施有效监督,确保医疗卫生资金专款专用和高效率使用,切实贯彻国家的政策,使政府对农村医疗投入资金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医务人员方面
1.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医生的职责是看病,跟地点没有关系,只要你的医术好自然会有升职的机会。然而,现在一些医生靠左后门,往城里跑。使得农村的医疗问题,雪上加霜。所以,身为医务人员应自觉服从领导的安排,在指定地点行医。
2.自觉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现在一些农村医生认为山高皇帝远,高层监管不到,对病人态度恶劣,服务质量极差。医生是公认的白衣天使,应自觉的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这也是医 生们应尽的职责。
3.坚决杜绝违规行为。现农村还存在无证行医现象,没有经过国家批准,说明该医生的医术没有得到认可,胡乱行医用药可能,危害病人的健康,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威胁要生命。所以医务人员应杜绝无证行医。
(三)农民自身方面
1.关注新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农民存在消息滞后现象严重,即使政府已经大力宣传,但他们仍然知之甚少,其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农民自身,他们过少的关注新闻广播,导致对政策一无所知。所以农民应关注时事,不断扩充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2.积极主动参加新农合医疗制度。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靠政府,还在于人民的主动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必定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探讨的,其目的性很明确,为广大人民谋福利。所以积 极主动参加这一制度自然能获得一定的实惠。
3.享受应有权利,积极报销医疗费用。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是政府拨款,为农民排忧解难,消除因病致贫等现象出现的有效措施,广大农民应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政策,积极报销医疗费用,使合作医疗实施更完善。
参考文献: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济研究导刊》2009 年21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7年第7期
2.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二
1 调查方法介绍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采用典型调查法从河南省鲁山县抽取出三个乡镇(马楼乡、张良镇和让河乡)卫生院进行了实地考察[3]。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一手资料,一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问卷6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97%。
被调查对象的构成:20-29岁的占38%,30-39岁的占50%,40-49岁的占7%,50-59岁的占4%。其中,女性被调查者多于男性被调查者:男性27人,占40%,女性41人,占60%。在文化程度:初中学历的占3%,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学历占63%,大专占32%,本科占1%。在被调查对象的工作类型上,管理者和后勤人员各占被调查对象的7%,执业医生占41%,护理人员占26%,其他人员占18%。
2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
2.1.1 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现象仍比较严重
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您认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过程中不规范现象严重吗?”,该题项共设计了五个答案———很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不严重、不存在。回答的情况如下:有10%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和比较严重,认为不规范现象一般严重的占到57%,认为不严重或不存在该现象的分别为6%和12%,也有15%的被调查者对此情况不了解。调查数据说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现象。
2.1.2 部分药品的断供、缺货情况较为严重
为了了解部分药品的断供、缺货情况,问卷中设计了题目“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部分药品出现了断供、缺货等情况吗?”。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药品断供、缺货现象较为严重,认为有断供、缺货情况但不影响看病用药的为65%,仅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这类情况。
2.1.3 部分乡镇卫生院财务运转困难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意味着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目录中包含的药品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这对于以往依靠药品销售来维持机构运作的乡镇卫生院的财务运转是否会带来影响呢?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乡镇卫生院的财务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认为收支勉强维持运转的被调查者占到28%,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财务运行状况良好。(见图1)由此可见,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运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1.4 农民用药负担依然沉重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那么,农民的用药负担真的减轻了吗?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民的用药负担大大减轻了,认为效果不太明显的被调查者占到44%,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减轻。由此可见,农民的用药负担并没有因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而得到根本改观。(见图2)
2.2“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
2.2.1 开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依然存在
为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仍然存在开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患普通感冒在该院看病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回答情况如下:53%的被调查者认为普通感冒的治疗费用在10元以下,认为在11~20元之间的占24%,在21~50元之间的占9%,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51~100元之间,也有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100元以上。由此可见,在部分乡镇卫生院仍然存在开大处方、开贵药的问题。
2.2.2 大检查、过度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大检查的问题,在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患普通感冒在该院看病时,您建议患者做哪些检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9%的被调查者建议做常规血液检查,有12%的被调查者建议做X光检查,有1%的被调查者建议做CT检查,不建议做检查的被调查者占14%,建议做其他项目检查的占4%。由此可见,大检查现象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仍然存在。
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与否是衡量是否存在过度检查的重要依据。为了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患者在别的医院的检查结果,拿到该院是否认同?”。在被调查对象中,表示认同其他医院检查结果的占23%,不认同的占9%,68%认为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此可见,过度检查情况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仍然存在。
2.3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2.3.1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低
为了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题目“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前相比,您的收入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降低了,认为和以前差不多的被调查者占了47%,也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那么,与当地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处于什么样的档次呢?调查结果发现,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属于较低收入人群,认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的占到25%。
2.3.2 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基层医务人员是否能够经常得到一些培养培训的机会,对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影响较大。为了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题目:“您经常参加在岗业务培训或进修活动吗?”,“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经常来这里开展业务指导或执业活动吗?”。问题一的回答情况如下:表示经常参加在岗业务培训或进修活动的被调查者占到41%,很少参加的占到一半,还有6%从未参加过。问题二的回答情况如下:有6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开展,有6%的人表示从未开展过,认为经常开展的占29%(见图3)。由此可见,对于多数农村基层医务人员而言,无论是他们参加在岗业务培训或进修活动还是邀请上级医师开展业务指导或执业活动方面的学习机会都很少,这种现状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业务水平,进而限制其职业发展的空间。
2.4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的问题较多
2.4.1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水平低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其中包括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农村人口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很大。实地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也较大。为了贯彻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卫生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那么,基层医务人员对目前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感到满意吗?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和3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49%的人满意度一般,不满意的占到9%(见图4)。由此可见,有过半的基层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不太满意,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的积极性。
2.4.2 预防保健人才极其匮乏
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推行需要大量掌握预防保健知识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人才十分短缺。调查数据显示,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大量的预防保健方面的人才,也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还有19%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
2.5 传统服务方式仍占主流
新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变传统的坐诊制为巡回医疗、上门服务、主动服务,以方便群众看病。然而,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有96%的乡镇卫生院医生看病时仍沿袭传统的坐诊方式,有63%的被调查者表示提供过巡回医疗,3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提供过;提供巡回医疗的频率为:4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提供,41%的被调查者表示只是偶尔提供,还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这样做过。另外,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提供过上门服务,24%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提供过;经常提供上门服务的有31%,54%偶尔提供上门服务,还有10%表示从未这样做过(见图5)。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完善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机制。“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基本药物市场的整体组成,尽快将社会零售药房、药品研发及生产企业综合纳入政策统一考察的范围,完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制度,促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各环节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4]
二是完善基本药物供应机制。一方面,要合理选择配送企业。建议统一招标时着重选择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物流企业,同时还要加强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配送能力和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药品供应监管。搭建专门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以保证药品的及时供给,同时还要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三是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关于这一点,安徽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安徽省于2010年8月已探索出开展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新模式。其基本做法一是招生产商,招采合一;二是定参考价,双信封制;三是量价挂钩,单一货源;四是委托配送,统一付款;五是网上交易,全程监督。目前安徽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运行情况良好,实现了零投诉。贯彻国务院《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同时借鉴安徽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模式,可能会消除调研地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现象,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2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开大处方、开贵药、大检查、过度检查等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然存在,为什么过度医疗现象在国家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仍然屡禁不绝呢?为了弄清楚此问题,在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您认为乡镇卫生院出现过度医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样本数认为是政府投入不足、不能维持卫生院正常运行;有31%的样本数认为是医疗服务价格太低、只能通过卖药来弥补;有24%的样本数认为是实施经营业务包干制、多挣多得;有10%的样本数认为是按项目付费方式必然导致过度医疗(见图6)。由此可见,政府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过度医疗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按照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设计,卫生事业的支出职责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5]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不承担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及时足额提供经济支持。因此,我们建议,将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财政补偿由各省负责,省、市、县共同负担的现状,调整为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并列入财政预算,明确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资金及时到位,保证基本药物制度持续推进。
3.3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为了调动起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必须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水平、培养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低,工资收入无保障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和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期望的工资水平是能够达到当地职工中等收入水平或者以上,这是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拓展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鲁山县的调查显示,对于卫生院的职业发展前景,有34%的人认为很有前景和前景一般,持悲观态度、认为没有前景的占31%。与城市大医院的同行相比,认为差距在于收入差距的占一半,认为差距在于业务水平和职业发展的占43%,4%认为差距在于社会地位。如果有机会,有46%的人希望去城市大医院工作,更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的占32%,19%的人持模糊态度,觉得在哪里工作都一样。由此可见,除了工资待遇水平低之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已经成为难以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以及难以留住人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大力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重点选拔技术苗子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些永久型、实用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搞好市县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活动,为对口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聘请上级医疗单位的专家下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和巡诊。”[6]
3.4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培养
目前,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实地调查情况,与以前相比,现在的乡镇卫生院非常乐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其原因在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调查显示,鲁山县乡镇卫生院收入来源的70%~80%来自于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如今看病不能挣钱了,公共卫生服务很大程度上在反哺医疗。在此情况下,乡镇卫生工作者对待公共卫生服务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从实地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是,目前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十分短缺,服务质量不高,不少卫生人员拿到财政补助,却疏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或者提供服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导致农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为此,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专兼职公卫人员培养。可采取进修、项目教育、定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其技能。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使原本集中在城市的一些优秀公卫人才到乡镇提供讲座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3.5 加快服务方式的创新
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服务方式上,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生仍然沿用传统的坐诊制。根据调查员反馈的信息可知,农村许多病人看病往往是奔着某个医生而来,而不让别的医生看。这种择医观念导致老医生、名医生因病号太多、门诊工作量太大,看病时难免出现草率现象。而许多医术不错的年轻医生,却因患者的择医习惯导致病号少,诊费收入低,难以维持生计。改变择医现象、缓解看病难问题的有效举措是大力推行巡回医疗、上门服务,进而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然而,目前农村许多乡镇卫生院都没有实行上门看病,巡回医疗也属于应付检查。在改变被动的坐诊制、方便农民看病方面,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推动措施。至于在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方面,更是纹丝未动。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服务方式的创新,转变传统的坐诊制为巡回医疗、上门服务和主动服务,这样做不仅方便群众看病,而且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也可以改变群众看病中普遍存在的择医现象。
摘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与城市相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状况更令人担忧。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部分药品的断供、缺货情况严重、部分乡镇卫生院财务运转困难、“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用药负担依然沉重、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水平低、预防保健人才极其匮乏、服务方式仍然沿袭传统坐诊制是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加快服务方式的创新等。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状况,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
[2]李克强在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3/16/content 1557287.htm,2010-03-16.
[3]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1.
[4]陈飞虎等.安徽省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7):531.
[5]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3.诊所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篇三
一、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二、治疗室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类放置,无菌物品应有灭菌标志和日期,规范消毒使用,定期消毒更换。
四、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4.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四
随着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下面主要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两个方面说明:
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存在问题
一是财政投入不到位。按照省市政府有关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文件精神,政府要履行“六项投入责任”,但是由于我区财政财力有限,属于“吃饭型”财政,不能真正的将“六项投入责任”全部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上,由于区第一人民医院投资巨大,财政无法全部偿还,只能保证偿还其融资贷款贴息。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等投入责任尚没有完全履行。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紧缺。相对于硬件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临床专科建设薄弱,技术力量不足以吸引较好的人才,难以激励员工留在县级公立医院,致使医院的卫生技术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副高以上职称在整个人才结构中所占比例小。加之目前没有过多的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工资待遇
低,不能完全体现效率优先,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吸收和引进高级人才,致使医院高精尖技术人才紧缺,缺乏学科带头人,大病无法医治,病人纷纷择外就医。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
1、目前全区范围内,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缺少联系,没有能够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群众就医交费、新农合、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都要去不同的部门和窗口,造成群众就医相当不便。
2、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医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快速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到来。
四是县域外就医现象严重。由于我区距离市区较近,域外就诊现象特别突出,加上市区民营医院的兴起,双向转诊竞争激烈,区域内医院吸引和留住病人的难度较大,群众域外就诊情况严重。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对口协作等工作。建议上级全面落实人才工程“639”计划,对高校医学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实行专项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鼓励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同时建议深化对口协作,加强上级医院、医学院、医科大学等机构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合作交流,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到基层医院服务一年的政策,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议上级专项资
金扶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读片”“一卡式服务”等目标。
三是推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协作。完善对口帮扶、多点执业、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机制,促进优质资源横向和纵向流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达到群众满意。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问责力度。建议上级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严格要求县级政府落实落入责任,并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六项投入责任对县级政府进行考核,对第一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一)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投入和补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1、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合理的投入机制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保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医药卫生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中都有较明显的增加,但并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利于医改工作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2、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目前我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向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名义上是政府举办,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名义上是非营利性机构,但仍存在营业性收入,这与上级明确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性质相违背。
3、历史债务未消化。基层医疗机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前沿阵地,是新医改的重点,也是产生债务的重灾区。今年来,对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问题显现。过高的负债率和较大的负债额直接影响了基层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
4、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缺乏对基层人员的激励和补偿。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也不合理,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矛盾。很多乡镇卫生院一个医生要充当“多面手”,开展正常诊疗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这既不符合日益严格的医疗行为规范化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医疗纠纷隐患。目前的基层医改政策解决这一问题的力度还不够,部分乡镇卫生院还面临业务骨干流失的危险。
二是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仍存在障碍。要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存在以下困难。
1、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设施陈旧。根据目前我县模底情况,部分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严重不足,设施陈旧,虽然都按照要求“六室分开”,但是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少,一个乡镇基本上只有2-3个标准化村卫生,有的村卫生室是乡村医生私房,村集体提供或由政府出资新建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2、乡村医生补助和养老政策难以明确。实施一体化管理后,如何合理核定乡村医生工作任务、数量,如何通过考核确定乡村医生的补助等,难以平衡标准;如何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聘用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仍有待探索。
3、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一时难以提高。实行乡村一体化,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管理,对乡村医生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现有的乡村医生执业资质偏低,其实际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与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其年龄普遍偏大,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还有难度。
三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仍需健全。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有待实践检验。改革解决了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公平问题,能不能解决好效率问题同样重要,如果解决不好效率问题,改革就可能面临失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以药养医”的局面逐渐打破,但如何正面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利益动力,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的竞争动力下降,服务效率随之下降。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完全去实施,仍按过去大锅饭的思想,平均发放。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在深化医改工作任务中,要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作为提供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对此项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建设,用制度和规范确保工作的落实,尤其是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要制度化、规范化,财政资金拨付要及时、足额,以更好地配合工作任务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涵盖的内容。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保障的投入机制。
1、在财政投入方面,坚持政府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原则,建立健全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政府保障性投入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保障政策进一步纳入今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同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逐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在政策保障方面,除了改革的政策保障有力外,还需要在基层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尽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
伍结构,提高医技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在科学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实行定编定岗、全员聘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并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在此基础上进行竞聘上岗。对竞聘上岗中落聘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妥善安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岗位,也要进行公开选聘,并实行聘期制。拓宽补偿机制渠道,促使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留得住人才,建设人才,吸引人才,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因人才流失而降低服务水平。这其中也包括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再学习能力和意识,主动更新和补充学习不断发展的医疗卫生知识。
二是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1、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医疗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并逐步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医院实行低价运行,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由政府管理,人员工资和支出由政府核拨,收支两条线互不交叉。这样,医护人员收入有保证,没有“创收”的压力,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从而彻底切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联系,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名副其实。同时,要切实解决好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保证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不断夯实农村卫生服务基础。(1)加大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县、乡、村共建,以村为主的方针,逐步完善村卫生室的改造、建设及设备配备,全面实现规范化;(2)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由县财政预算经费进行补助,保证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3)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机制。在政策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后,如何实现科学、完善的考核,确保政策的真正贯彻落实,确保老百姓受到医改带来的真正实惠,是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在全员聘用和合同管理基础上,将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组成、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对医院经费拨付的考核依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公开透明、动态跟踪的绩效考核,并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要积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转变从业理念,转变“以药养医”时代的收入分配观念,尽快适应新医改形势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经济收入分配制度,做到“出勤、出力、出效益”。
2、要坚持综合考虑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坚持日常性督促检查、定期抽查和群众参与评价相
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
3、要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优罚劣,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
4、要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坚持实事求是,考核过程民主公开,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开封市祥符区财政局社保股
5.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五
日期:2008-02-27 作者:曾令玺 来源:长阳县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收税难,收个体税更难”,个体税收一直是税收征管中的一大“瓶颈”。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理顺个体税收秩序,对于构建良性市场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个体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个体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税务机关自身管理不到位和纳税人纳税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当前个体税收征管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务登记信息不对称。税务与工商部门登记信息不一致,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纳税人利用“登记类型”、“注册资金”在税务登记上做文章,打税收主意。
二是纳税资格认定不规范。部分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小规模纳税人未及时恢复征税;少数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未及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纳税人到期未及时恢复征税。
三是税款定额核定有失公平。部分个体户由于增加投资规模和扩大经营范围,没有向税务机关申报变更纳税事项,致使税额核定定额偏低。
四是发票管理尚存漏洞。如有的业户以自制凭据、保修单等替代发票使用,有的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不按期缴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了税收征管上的难度。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切实加强个体税收征收征管,一是要加强税收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提高税务局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纳税人的遵从意识;二是要严格执行总局16、17号令,严把“五关”规范个体税收征管秩序。
一、加强户籍管理,严把登记关。
严格依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程序办理个体务登记,严把登记关口。一是按步骤。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的,按下列步骤进行:纳税人到税务登记窗口领取《税务登记表》、《税种登记表》等表格,向其主管税务分局提出办理税务登记申请—税收管理员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实地调查核实,辅导纳税人准确、完整填写税务登记表格,并签署意见后由纳税人将整套登记资料送交税务登记窗口—税务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对纳税人提交的税务登记表格、资料进行复核,经审核无误的,及时进行登记信息录入和打印税务登记证件,并发放给纳税人。二是真比对。按月将辖区工商登记与
税务登记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中漏登、误登记等不一致的情形,避免“证照不符”、“一户多证”现象的发生。三是勤巡查。每月税收管理员至少要进行一次户籍巡查,各分局每年至少要组织力量对辖区管户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四是建清册。建立健全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非正常户处理清册,建账户清册,“双定”户清册,起征点以下业户清册。
二、加强账簿凭证管理,严把建账关。
一是对百货超市、药品经营户、较大修理修配厂、较大家电户等月销售收入在3万元(应税劳务月营业额1.5万元)以上的其它应建复式账的个体工商户,必须按照《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规定设置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对从事手机、摩托车经营和月销售收入在1—3万元(应税劳务月营业额0.5—1.5万元)以上的其它应建简易账的个体工商户,应按照《个体工商户简易会计制度》建立销售(营业)收入日记账、经营支出日记账进货登记簿、库存商品盘点表、利润表。三是对建复式账、简易账的个体工商户一律不得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征收税款。但在建账初期,也可实行查账征收与定期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方式征收税款。四是对暂不建账的个体“双定”户,除按规定建立“两簿”外,还必须建立销货日记账。五是对不建账、建假账、收入不上账的,依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加强发票管理,严把监管关。
一是全面推行“裁剪版”发票。二是加强发票管理的业务衔接,理顺发票发售、审核、缴销等环节,认真审核,适时监控。三是严格发票发售、领用监管,对领购普通票的纳税人必须坚持“盖章出门”;对以“保修单”、“合格证”、“白据”等替代发票行为的要依法处理。
四、加强动态管理,严把税源关。
一是强化个体建账户管理。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产品(商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基本状况和销售、成本、价格、资金流向、利润等财务情况,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并认真进行税源分析。督促纳税人按季对其库存商品进行盘存,及时向税务分局报送盘点表,税收管理员对其盘点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面不低于10%。二是加强“双定”管理。建立包括从业人数、能耗及物耗、租金、经营行业、经营地段、经营面积、经营状况、资产总额等指标的个体税源动态分析“台账”;加强日常巡查,主要通过内查销售、外调货源、蹲点记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弄清其生产、经营情况及纳税情况;对开具发票金额超过核定经营额的业户,按照发票开具金额加上不低于30%的开票
额后,综合确定业户月经营额;对“双定”户要严格依照电子定税程序核定其应纳税额;加大定额调整力度,每年要对“双定”户应纳税额核定一次。应纳税额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月末税收管理员将纳税人填开的发票存根联金额与发票报表、定税营业额进行比对,对超过定税额的,要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对起征点以下的业户要及时纳入上线管理;强化停、歇业管理,要按“业户书面申请、管理员下户初步核实、分局组成专班实地勘查、分局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对停、歇业户,税收管理员要时时进行监控,在停业期间,不得低于三次巡查,并做好日常记录;对连续3个月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的,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纳入非正常户管理。三是严格起征点以下业户管理。加大电子定税和以票控税力度,对未达到起征点经营户的认定,应由纳税人提出书面申请,各分局分行业选举纳税人代表开展民主评议,再由分局审定后登记造册,予以公示;对未达到起征点的业户,在申报上推行按年申报制,每年年末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一次。
五、加大税收执法力度,严把责任关。
6.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六
1 个体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诊所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 但制度落实不到位, 责任分工不明确,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不甚明了。
个体诊所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知识与技能, 多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明确, 对一次性输液器, 注射器用后能及时毁形, 但对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敷料等其他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
1.2 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以感染性废物为主, 部分诊所能进行消毒毁型, 但大多都按生活垃圾自行处理。
感染性医疗废物与损伤性医疗废物不愿分类收集, 思想上不重视, 不知道所造成的危害。
1.3 多数无固定且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或设施
大多数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露天堆放, 无专人负责管理, 且暂时储存时间都超过法律规定不得超过2天的时限, 有的储存时间甚至更长, 这样很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繁殖, 污染环境, 导致传染病流行。
1.4 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
只有少部分诊所能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别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内;大部分个体诊所法制观念淡漠, 只求经济效益, 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而是将医疗废物直接放在纸箱内, 使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甚至还有少量流向社会, 被不法商贩回收利用, 造成恶劣影响和重大隐患。
1.5 医疗废物登记不完善
大部分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内容不全面、不规范、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要素。有的医疗人员甚至不知道要登记, 思想上没有处理医疗废物的意识。
2 对医疗废物的处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消除污染, 避免伤害;二是要统一分类收集、转运;三是要集中处置;四是存贮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地点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五是必须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六是在焚烧处理过程中要严防二次污染, 必须达标排放。
3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古交市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较为薄弱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门诊部、个体诊所、它们每日的医疗废弃物较少, 贮藏条件较为简陋, 医疗废物不能及时清运, 成为古交市环境污染的一大隐患。特别是对个体诊所, 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监管手段不够有力, 导致医疗废物流向复杂,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贮存、处置不够规范, 转运中污染现象不能完全避免。个体医疗机构应在制度建立、人员培训、交接登记、暂存设施、集中处置等方面逐步规范, 在分类收集、消毒清洁等方面仍需加强动态监管, 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 监督措施与处罚措施并用, 做到奖惩分明, 促进和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2]。
3.2 把好医疗废物分类关
医疗废物应把好分类关, 减少医疗废物的量, 既节约资源, 又减少污染。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医疗废物应按种类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包装物或容器内, 而损伤性医疗废物应置入一次性利器盒内, 医疗废物袋和利器盒均应有规定的警示标识[3]。
3.3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或设施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和要求
国家关于医疗废物处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其明确规定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和设施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和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堆放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3.4 完善医疗废物登记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应认真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式、最终去向, 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3.5 加强培训, 提高诊所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
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 加强对个体诊所负责人及医疗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监督管理等要求的培训, 提升工作人员分类收集的意识, 明确工作步骤、落实责任追究, 既有利于保护从业人员的自身安全, 也有利于提高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6 加强宣传, 努力提高公众防卫和环保意识
要加强对公民特别是医疗机构领导班干部的环保宣传工作, 强化环境法制观念, 使其充分认识到医疗废物对人们生活、健康的危害, 提高其社会公德和防治污染的责任感, 对违法行为敢于制止、敢于投诉。
3.7 做好协调工作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 加强执法监督, 认真贯彻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部令1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S].2008:6.
[2]高春玉, 王善雨, 杨元平, 等.36所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7) :817-819.
7.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七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卫生工作是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2009年春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之一。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新医改方案,全国人民对新医改寄予厚望。但是从在此以前医改实践来看,改革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据悉,在“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下,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商业流通成本占到20%—25%,其中包含医药代表5%的提成,医院环节占45%—50%,包括医院加价、折扣和医生回扣的费用。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140元,而农民住院平均费用是2286.84元,比2007年增加了82.84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收入超过一半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4年末,全国共设立51.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27.7万个,联营3.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2.6万个,私人办15.8万个。[1]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使农民对自己投入到“新农合”的资金缺乏安全感。
2.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农村医疗卫生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乱办医的现象比较严重,村级卫生室与个体诊所遍布乡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假医假药等现象愈演愈烈。在广大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不牢,功能弱化,医疗秩序混乱。村级卫生室名义上属于集体,实际上属于个人,它们既不承担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任务,更不顾公共卫生道德,以盈利为目的,与乡镇卫生院争地盘、争病原、抢业务,导致三级卫生网原有的层次转诊、业务指导关系基本丧失。为了生存,乡镇卫生院也纷纷走出院门,开办所谓第二门诊、第三门诊,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员经费增长拉动上。按照要求,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应占到财政总支出比例的8%。以湖南省为例,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省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在3 %左右,市级2%左右,县级仅1%左右,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而在有限的农村公共卫生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2003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10.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必然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4.卫生资源分布不尽人意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79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2]。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58.2/10万,高出城镇2.6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12.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33.1‰,高出城镇2.7倍。卫生部2007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运营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最初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卫生事业单位,具有“一大二公”的时代特征,基本上是一种相对保守、封闭的运作模式。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独家办医,垄断经营,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医院没有压力,缺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思想意识,医院与医院、医生与医生之间没有竞争,活力不足。就职工而言,其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危机感,依赖国家和单位来养活,缺乏开拓经营、增收创收的思想意识,乡镇卫生院的荣辱兴衰、盈亏进退与职工个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由于长期受“大锅饭”管理体制的约束,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其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使得农村乡镇卫生院失去了计划运作的依托,面向市场则成为了农村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1.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是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疾病病种复杂性,扩大报销范围,提供补偿率,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国务院2009年4月6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到2010年,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提高,都会提高医药消费水平,扩大医药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补偿率预计30%都不到,按照国际惯例,补偿率提高到超过70%以上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未来的投入还有很大空间。二是力争三年之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覆盖至全体农民,新医改将其圈定为参保率提高90%以上。三是逐步降低并有效控制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新医改方案指出,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这意味着“以药养医”的管理模式即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由于国家对药品管理的政策与基层实际不配套,存在“失控”的现象。如药品实行顺价销售政策,医院为追求最大化的利润空间,被迫采购价格高的药品,使得药品的价格与价值脱节,导致药价虚高。从当前的情况看,要进一步完善县内医疗单位药品采购制度,加大行风建设力度,最大限度降低药价。物价部门应加大对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多为病人着想,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让参合农民就医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因地制宜对农村特定群体提供帮助。如对当年没有发生医疗费的农户提供免费体检,这对没有较好自我保健意识的农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
2.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政府必须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划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客观上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在今后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中,应进一步打破行政界限,构建合理医疗圈,并将医疗体制改革放到一个信息化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档立库,加强医患之间的互动,以在更高水平上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建立起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 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市)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注释:
8.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八
1 存在问题
1.1 医院废物与医疗废物概念区别不清
医院废物指在医院内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未被污染、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的各种包装、建筑和生活废物等)属于无危害废物。医疗废物指的是与患者接触并经使用过的医疗物品,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和感染性。由于临床科室部分工作人员概念不清,在处理医疗废物中常出现无害的医院废物与有害的医疗废物混放、混装现象,其中一些被污染的医院废物流入社会,扩散疾病的传播,给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1.2 领导重视不到位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即是医疗物品第1使用者,也是院内医疗废物最先接触者,因此在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存在诸多交叉感染因素。有些科室领导防护观念淡薄,缺少督导本科室医护人员预防医疗废物侵害教育的必要手段,这一现象在全院医疗废物管理整体规划中,已被视为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1.3 检验科废弃的菌种有处理不规范现象
由于检验科存在有各种各样的菌种,病原生物的各种培养基、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的鉴定卡和药敏卡、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必须首先高压消毒或用含有效氯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至少30 min,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各专业组的各种血液、血清标本、各种体液(如胸水、腹水、脑脊液、关节积液等)标本必须首先高压消毒(121℃高压蒸汽灭菌45 min[2])或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至少30 min,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但这些感染性废物大多是由保洁工操作,存在科室监管不到位,消毒液浓度监测不规范现象,如果废弃的菌种处理不当可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后果将非常严重。
1.4 医疗废物包装袋、存放容器不符合要求
包装袋厚度不能达到《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和警示标识标准》的要求,盛放太满,超过3/4,袋口封扎不规范;容器敞口,不能密闭。
1.5 院内医疗废物运送人员防护不到位
院内运送人员为保洁工,年龄偏大、无专业知识,往往为了方便而忽略了防护,在收集过程中,不戴手套、口罩、帽子;对转运车清洗消毒不彻底,配置的防渗透衣不能按照要求进行防护。
1.6 利器毁形不彻底
由于临床科室工作量较大,个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废弃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有未分离现象。
2 对策
2.1 成立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由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施行三级管理,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职责,确定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2.2 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
由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和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的紧急处理工作。
2.3 规定各级职责
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定人员,负责本科的医疗废物管理,如医疗废物容器的定点设置和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容器、包装袋的质量检查及警示标识;负责检查本科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放置;负责科室特殊医疗废物的处理,负责填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并与保洁公司进行医疗废物联单交接。
2.4 确定保洁消毒员的职责
负责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对医疗废物包装袋的质量包括封口、标识进行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2.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组织全员学习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使每位工作人员熟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要求;新毕业生只有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2.6 发挥领导小组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对院内医疗废物的处置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奖罚分明,责任追究到位。
3 结果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提高了我院工作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的依从性,使医疗废物处置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工作人员加强了自我防护,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杜绝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扩散。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废物处理的全过程,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环节管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方法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以主要负责人为第1责任人的医疗废物管理体系;强化医护人员关于医疗废物知识的培训;制定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发挥监督检查作用,采取问题反馈,奖罚分明。结果管理措施得当,医疗废物处置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结论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环节管理,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扩散,对保护医院环境和控制医院感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医疗废物,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小青,许顺清,王育英,等.泉州市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的实施研究[J].中国医院,2004,8(11):46-48.
9.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 篇九
医疗档案作为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原始资料, 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诊疗经过, 是医院开展疾病诊断、医学研究和疾病复查等工作的参考依据。因此, 做好医疗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对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医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领导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往往只注重医疗水平及医院的经济效益, 没有把提高医疗档案管理水平摆上位置, 甚至个别领导认为档案工作与医院救治病人、医术研究相比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国家卫生部已制定了《医疗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实施细则》等法规性文件, 对医疗卫生体制和库房设备、档案的利用与开发作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大部分医疗单位能够依据卫生部要求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并落实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少数单位并未认真落实医疗卫生档案管理规定, 没有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 档案综合管理水平偏低, 档案管理仅仅局限于文书档案, 而科技、录音、录像、照片、实物档案数量极少或没有归档。
3. 医疗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多数医院的档案室和病案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 但并没有安装档案管理软件, 病人的简历情况是以表格的形式输入进去, 只当一个目录使用, 并没有检索功能。
4. 医疗档案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
医疗档案的利用关系百姓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医院医疗建设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档案的利用开放率、开放级别、利用场所等存在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做好利用工作, 为医院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是医疗卫生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5. 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据统计, 各级医院档案室兼职档案人员年均参加一次地方档案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培训过后也只是刚入门, 要想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必须经过更为系统的学习和实际经历的积累。同时, 病案室档案人员很少参加档案部门举办的培训, 卫生系统内部也很少组织培训, 病案室档案人员只能根据实际摸索着工作, 缺乏专业性的指导。
二、提高医疗档案管理水平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提高医疗档案的管理水平。
医疗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 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 医院领导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思想上有位置。领导干部应明确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带头学习《档案法》、《医疗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提高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与卫生改革关系的认识水平, 增强领导干部和各级业务部门管好、用好医疗档案的意识。二是工作中有部署。要把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在制订计划、部署任务、检查指导工作过程中,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医疗卫生档案给予关注, 提出相应要求。三是在执行中有措施。建立健全医疗档案管理制度, 使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并解决档案工作所涉及的编制、人员、经费、库房和设备等问题, 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 落实管理责任, 使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良性循环。
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各医疗卫生部门要结合各门类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 明确责任, 落实人员, 定出目标, 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单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 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 把档案管理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 由分管负责人负总责, 办公室负责组织监督检查落实, 定期地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抽查结果可以作为年终奖励的依据。只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奖罚分明, 形成一整套严格的实际的而不是形式上的管理制度, 指导服务跟上, 监督行动及时, 检查不走形式, 奖罚落到实处, 档案工作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3. 安装适应医疗档案管理的管理软件, 实现医疗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一是综合档案室要安装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软件设计应科学、实用, 并设置多项管理功能, 可以把各门类的业务档案数据及目录输入管理系统, 达到保管更安全、利用更方便的目的。二是在档案管理系统内, 可以开放信息进行网上资源共享, 专家、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都能用最快的时间进行查阅, 也为医学项目的研究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对于不易公开或限制范围利用的信息, 可以在系统内关闭其开放功能。三是利用病案档案时, 不用查找纸质病历, 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查找病人所有就医治疗情况, 对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的保护。
4. 做好医疗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提高医疗档案的利用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是医疗档案工作的基本特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挖掘潜力, 克服困难, 尽快改变目前档案管理的手工作业状况, 重视建立档案信息系统, 建立电子数据储存、电子目录检索工作, 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 使医疗卫生档案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 参加档案系统组织的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参加上级业务部门或当地档案部门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班, 特别是新上岗的专兼职人员更应该参加培训。二是医院综合档案室人员要定期到各业务科室进行监督指导, 帮助各类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卫生监督对策】推荐阅读:
个体诊所医疗器械自查报告07-14
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22
开办个体诊所的申请表10-26
个体诊所药品管理情况汇报材料10-19
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07-30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诊所)07-07
郑州个体医保缴费期限及医保缴费标准08-29
牙科诊所的经营管理08-24
诊所法律教育路径探析的论文09-20
个体工商户补领营业执照提交材料规范及说明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