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07-11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共9篇)

1.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一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实中,多数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作为教师,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能力,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成绩,特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所提问题难度只要相对巧妙,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注意引导,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初中物理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2、掌握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内容、时机、难度、方法。

3、构建初中物理学科“有效提问”的课堂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学生物理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觉得物理课应有什么样的问题及如何提问,为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及采用适当提问方式奠定基础。

2、初中学生物理课堂疑问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学生物理课疑问形成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采用相关的合适的提问方法及形式。

3、制定初中学生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方法、方式并付诸实践。

4、引导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提问个案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问卷调查要分层次,有差异,问卷要广泛但又不失灵活,从普遍中寻找共性,根据中学生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设问。

2、可行性原则:学生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或其他老师的课堂去总结,去发现,可行、有效、实际,这样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认可度。

3、创造性原则: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而学生提问是否有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发散思维型能力,又可以让那个老师不断关注、了解学生从而完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调查去了解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需求等,进而了解他们希望提问的物理问题以及喜欢的提问方式。

文献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个案法。通过对班级个别物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观察法。为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师生提问及学生互相提问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所提问题的情绪反映。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学生喜欢的问题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选题准备阶段(2015年5月-6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5年9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0月-11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研究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阅读并学习有关中学生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

3、搜集古今中外关于物理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典型个例。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使它用于自己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分析归纳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注意并特别展示一些教学案例。

2、使课堂提问成为自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确认提问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使提问成为教师输送信息,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以此获得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反馈调查问卷。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进行个别言谈或召开座谈会并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4、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多进行这样的研究,能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研究时及结束后撰写出相关的阶段性论文和总结性论文。

仙居中学小课题

开题报告

立项编号:xkt2015110

课题名称: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负责人:韩博涛

仙居中学教科室制 2015年4月

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开题活动简况

本课题于2015年4月22日在仙居中学四楼会议室开题,评议专家是:张正彪、曾现涛、杨太付

参与人员是本课题组全体人员:韩博涛 曾现涛 金小芬

二、开题报告要点

课题题目: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调查去了解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需求等,进而了解他们希望提问的物理问题以及喜欢的提问方式。

文献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个案法。通过对班级个别物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观察法。为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师生提问及学生互相提问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所提问题的情绪反映。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学生喜欢的问题方式。组织分工:

1、韩博涛主要负责本课题的计划方案,统一部署研究进度,对每个阶段的活动资料进行总结加工,形成阶段成果。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2、金小芬主要负责搜集材料,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参考查阅文献,并整理座谈资料。

3、曾现涛主要负责课题督导、修改工作,督促研究进度,指导研究方向,对阶段性成果修改,提意见。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选题准备阶段(2015年5月-6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5年9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0月-11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本课题创新程度:

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提问这一课题研究已经不是什么新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许多专家都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侧重于老师要精心设计提问,要会问,问的巧,问的有趣,也就是在和学生沟通时让学生正确把握提问要点。而有的专家侧重于学生问,即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从而使他们主动学习,适应新一轮的高效课堂大潮。而我们这次主要侧重于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提问结合起来研究,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相互有效提问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研究目标:

1、明确初中物理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2、掌握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内容、时机、难度、方法。

3、构建初中物理学科“有效提问”的课堂学习方式。课题研究基础:

1.研究人员精干,业务出众。课题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科研能力。他们年轻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曾获得了不少荣誉,同时,他们又十分好学、工作热情高。

2.对物理学科教学有新的认识和见解,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比较了解,阅读和研究了相关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及其教训,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新的起点。

3.参加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省市课题,均已结题,课题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途径:

1、初中学生物理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觉得物理课应有什么样的问题及如何提问,为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及采用适当提问方式奠定基础。

2、初中学生物理课堂疑问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学生物理课疑问形成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采用相关的合适的提问方法及形式。

3、制定初中学生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方法、方式并付诸实践。

4、引导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提问个案研究。预期成果:

1、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使它用于自己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分析归纳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注意并特别展示一些教学案例。

2、使课堂提问成为自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确认提问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使提问成为教师输送信息,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以此获得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反馈调查问卷。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进行个别言谈或召开座谈会并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4、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多进行这样的研究,能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研究时及结束后撰写出相关的阶段性论文和总结性论文。

三、专家评议要点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审阅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前期准备材料,经过认真评议,形成如下论证意见:

1、从课题的选题来看,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多主体、多元化评价,让师生掌握评价手段发挥内部评价的效用,尤其是处于主要地位的教师科学运用评价这项工具,搜集信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的主导思想及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型的评价方式,目标明确、具体、贴近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

3、课题研究内容具体。课题内容能依照新课标要求及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面向实际,实用性较强。建议对探究对象及具体评价方式做出清晰地界定,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力争时效性、可操作性更强。

4、课题研究方法得当。如本课题中的教育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服务于教学改革。

5、课题研究计划全面,按时间序列进行了详细的过程设计,并对实施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划分,课题成员结构合理,研究任务分工明确。建议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课题组应重点关注“研究充分”的保障条件,可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形成例会制度,并把课题研究和学校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列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

6、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多样化,本课题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研究的成果,不一定是单一的《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论文,也可以具体的以多种方式呈现。

专家组最后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完善开题报告,组织开展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培训,按照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新的成果,对研究过程性资料及佐证材料的进行归档和整理等。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正彪

曾现涛

杨太付

2.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

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提问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备好课, 不仅备好教材, 而且要备好学生, 要对班上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非常了解,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题型。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题型, 如果提出问题太浅, 缺乏启发性, 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 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 甚至置之不理。如果提出问题过难, 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 丧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 并且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 熟练掌握多种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是否突出有效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善于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用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 (2) 层递式提问, (3) 比式提问, (4) 举式提问, (5) 同式提问, (6) 引发争论式提问, (7) 伏笔式提问, (8) 分割式提问, (9) 设疑式提问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使用哪一种方法, 由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但是要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 而灵活运用。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要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例如, 在讲解串联电路时, 可设计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 (答: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 这样的层层追问, 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 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渠道, 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环境下, 进行的一种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气氛、开放的合作探究, 是有效提问的基础, 俗话说“亲其师, 才信其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常常对学生说:“课堂就是允许人出错的地方,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即使是我们身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也会犯错误, 更何况你们学生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 消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 学生敢于大胆回答教师的问题, 也敢于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师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个问题时, 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地球落在苹果上呢?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参照物不同, 结果也不同。”这是一个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典型例子, 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试想如果平时没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想学生不会这样大胆提出质疑, 并能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多激励、多肯定。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课堂环境是千变万化的, 这样课堂提问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 熟练掌握课堂提问的关键要素和操作技巧, 深化教学改革, 大胆创新, 才能让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无限,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三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在有些课堂上,由于教师不注意提问的语言、方式等,出现了许多无效提问,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

1.教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记忆型的多而理解分析型的少.知识记忆型问题的答案唯一(或对或错),缺乏学生思维的再加工.这样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师生互动频繁,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2.没有注意到提问的公平性和随机性.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几乎每次都习惯性地叫同样的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总提问学习优异的学生,希望从他们那里马上得到想要的答案;提问男生的次数比提问女生的更多等等.这样的提问无形中将课堂中的大量学生排斥在外.

3.“满堂问”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事无巨细,提问太多太杂,不但繁琐费时,没有体现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减少了学生课堂思考、练习的时间.学生忙于应付各种问题,不能体会问题的实质,教学效率低下.

4.忽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有的教师只作简单的对错的判断,或者不置可否,直接讲解给出答案.缺乏课堂提问的评价,导致课堂提问的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5.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有的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准备,问题阐述不清,使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还有的教师语言生硬,居高临下,造成学生不愿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的策略是指能够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要使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总结出更多的有效提问的策略.

1.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提问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设计的问题应难易适中.要考虑到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将其分成几个梯度,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楞次定律”时,学生对“阻碍”含义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教学中可以将这个难题设计成几个梯度进行提问:(1)闭合回路中原磁场方向如何?(2)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磁通量如何变化?(3)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减少时又如何呢?通过讨论、演示,使学生认识到“两磁场方向具有‘增反减同的规律”.

2.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提问的公平性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回答,体验参与和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学中,对于只有一个答案,且答案内容很短的问题,可以向学生群体提问,这样可以吸引全体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在向学生个体提问时,应注意提问对象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提难度较大的问题,向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可提中等难度的问题,而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可提较容易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发展.

3.稍等片刻——提问的时机要合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提出相应的问题.物理课堂提问只有具备一定的高度,让学生进行适当思考,才能体现提问的价值.因此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稍等片刻,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切忌提出问题后,就匆匆让学生回答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在较难的问题回答之后,也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消化.

4.课堂提问的语言和方式应有利于师生交流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环境下所进行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让学生乐意接受,如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有感情、切勿简单生硬,粗暴训斥.教师在提问时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提问后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要勤激励、多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4):86.

[2]沈建红,郦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7(7).

[3]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2008.4.

4.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四

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 刘 纳

【内容摘要】: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提问学生,对教材深一步的剖析与解读,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领域里探求连接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找学习起点

进行有效提问

崔峦教授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到:“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看似一帆风顺,没有波澜,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有效提问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能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最完美的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成育人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老师随心所欲地提出一些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师生泛泛而谈,对文章或段落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有效的提问既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把握学情,研究学生心理,也要从课文本身去分析,哪些因素与所追求的有效性无关。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情感起点、掌握过程和方法起点)来设计课堂提问。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都能使学生得到发展,那么,这样的提问是有效的,这样的课是高效课。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他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只有适当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好的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我在自己平常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生一星期下发一张问卷调查表,试图从调查表中获取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矛盾点,提出学生“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课堂观察,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但每节课前做一个调查,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讲,显然不切实际。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那份精力,现实条件也不允许。因此我探索在新课前设计一些和新知有关的尝试练习,从学生的接替中了解学习起点;在知识的形成中,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习起点;在活动游戏中充分挖掘思维含量了解学习起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非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让不少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甚至不愿学,厌学,而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发展,课堂成为此种“多边活动”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要求提问的方向与层次具有多向,立体的特点,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让多向的思维交流在课堂生营造出一种自然活跃的气氛,有益于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将思考权还给学生,成为许多疑难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

3.从师生互动中寻找学习起点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教师处理学生回答的技巧将直接影响提问的质量与数量。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意搪塞,更不能因为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究好学的精神。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我们老师要做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而不要固步自封,做井底的青蛙。因此,面对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老师要有敏锐的分析力,适时点拨、启发,从中找到学生学习重难点的起点。

5.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五

嵩明县第三中学杨艳波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课堂,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因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的突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由于答案明显而使学生不屑一顾,可能由于意义不明确学生不知问题所云不敢贸然回答,也可能由于问题深不可测,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能够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事,它是教师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一节课上会有众多的问题,教师由于对所提问题缺乏仔细的推敲而使提问的效益大大降低。

关键字: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课堂,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因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的突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由于答案明显而使学生不屑一顾,可能由于意义不明确学生不知问题所云不敢贸然回答,也可能由于问题深不可测,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能够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事,它是教师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一节课上 1

会有众多的问题,教师由于对所提问题缺乏仔细的推敲而使提问的效益大大降低。

一、提问的意义。一,引导性。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学生在老师一个个的问题导引下向知识的真谛迈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知识领悟愈加深刻。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往往是通过各个问题体现的。二,目的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目的很强,所有提问都围绕所教内容。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三,启迪性。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有较强启发作用,使学生明白该从哪些方面思考研究。往往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就能让纷乱的思维瞄准正确的方向。

二、提问的基础。对于教师首先要深刻钻研教材内容,需要把握所教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前后关联,只有高屋建瓴的对待所教内容,才能提出高瞻远瞩的问题。才能在提问时做到灵活随意而自然。其次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如果学生平时表现机智灵活,则问题可以少一些提示,如果学生表现一板一眼,则提问时可给他们垫一些台阶。例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例一出示后可以这样提问:表中两种量有怎样的联系?如果思维活跃的学生应会从中发现很多的关联,学生的头脑能得到充分的发散。但这样的提问抛给平时习惯于回答小问题的学生一时会冷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将这样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一些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相关联吗?怎样看出来的?

三、提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学生却配合不上。这时也显现出我们的教学理念的误差。我们经常说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所提问题要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此时会产生一对矛盾,问题难一点,学生难以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平时教师一定要在此方面着重一些。平时的教学中少提一些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打算,一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开阔许多。相反如果始终不敢让学生跳,学生也不会有跳的机会,他们也不会突然就能跳起来。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使学生回答有价值的问题。由此课堂上的问题切忌多滥,教师不一定在乎学生一问即能回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讨论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话想说,却不能立刻有清晰的结论。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使问题有锻炼学生思维的价值。

四、提问的时机和宗旨。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

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世安,唐剑岚.把握新大纲 重塑数学观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8(2):177-179.[2] 郭立昌.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介绍 [J].教育科学研究,2001:43-44.[3] 马复,章飞,孔凡哲,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M].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6.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六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的心理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问题、化解教学重点、难点。二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教师设计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并维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堂提问价值和功能的关键所在。三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感知、注意、理解、推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列提问可以向学生展示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路,为其独立学习提供范例。

1.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提问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为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识会写一个个生字词、理解每一篇精读课文的思想内容、按照教材要求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教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够按照汉字及词句的结构和音义规律独立识字、阅读和恰当表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文本的特点灵活选用阅读策略、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让听者和读者理解……为此,从提高提问有效性的角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形成清晰的认识。

2.提问与其他语文教学形式配合使用

从有关提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看,提问法往往比较理性,对认知方面的学习似乎更容易发挥作用。而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体验、感悟、积累的内容,这些带有模糊、感性特点的学习似乎不太适合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它们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诵读、联想、交流感受,甚至读与画结合,等等。

3.依据学情调研设计提问

学情调研可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以抽样测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根据先前授课或在其他同年级班授课时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

生字方面,测试方式为选择词语中生字的读音,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已经认识本课生字,但是在词语中如果字音有变化,学生就很难读正确。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数”和“方”这两个字音,这被确定为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复习巩固生字词的环节中,设问重点直接指向“数”和“方”这两个字音,出示不同的语境,请学生回答这个字读什么,由此使学生区分生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突破难点,教学效果明显。

4.合理安排提问顺序

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有一定的心理逻辑。课堂提问要注意避免因面面俱到而蜻蜓点水的现象。每一堂课的提问设计都必须考虑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彼此联系的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并感受思维的有序性。

新授课时,学生要 学习新知识,如生字词、句式、读书策略、写作方法等,一般需要先感知新知识的若干实例以及它们适用的语言情境;然后,对这些实例的特点或规律进行概括;最后还要在新的语境中尝试练习和运用这些新知识。

5.注意提问的语言表述

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回答的预期,在问题中对学生寻找和表达答案的思路作出明确的提示。

其次,尽量减少封闭型的提问。最典型的就是“是不是”“好不好”“对吗?”等问题。这样的提问在一些引导注意或表示过渡的环节少量采用,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无意识地用得过多。

还有一类提问,如“你能……吗?”教师经常采用,从教学实践看,教师期待的回答不是直接针对该问题的“能”或“不能”,而是要求学生将问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回答出来。比如,“你知道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吗?”教师期待的回答不是“知道”或“不知道”,而是想让学生把课文提到的成功的过程和原因讲述出来。从这个角度,这样提问还不如直接要求学生说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根据文章写的内容,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像“你能 ……吗?”“你会 ……吗?”之类的提问还可能被学生理解为教师不能肯定他们知道答案,由此影响他们参与课堂提问和积极思考的动力。为此教师要慎用这样的提问。

当然,教师还要注意提问时语言要规范、准确,并且要表达清楚。

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七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然而,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的机会往往是优等生居多.究其原因, 因为优等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正确率较高, 教师用不着花多少力气点拨.从表面看来, 似乎课堂效果较好.但是, 此举有悖于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的理念.课堂教学要求是使全班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不能抓住少数而丢掉多数, 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照, 课堂提问应尽量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要热情耐心, 开拓学生思路, 发展思维.因此, 提问要看对象, 要坚持面向全体,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二、提问要言简意明

“言简意明”的意思就是语言简练、意思明确.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物质载体.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 形成符号化, 教师提问语言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 要准确精炼, 不能含糊不清.例如, 列代数式“3减去x除以2所得的数”这句话.这里, 句子的宾语既可以理解为“x除以2”, 也可以理解为是“2”.不同的理解导致的结果大相径庭, 学生很难把握题意.如果把这句话改为“3减去x除以2的商所得的差”, 或改为“3减去x的差除以2所得的商”, 题意则一目了然, 不至于出现歧义.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课堂提问, 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 问题提得越多越好,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多少, 而在于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 如图, 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教师可提问:“若带Ⅰ去, 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Ⅱ去, 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 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并为学生学习“角边角”奠定了基础.

四、提问要有渐进性

渐进性提问, 指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提问, 表现在针对某一具体数学问题时, 根据其难易程度, 将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步骤, 即设计一定的思维台阶, 让学生按台阶一层一层地爬[4].这样的课堂提问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体现教学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 诱导学生循序渐进, 深入思考.例如,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2.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3.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 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 寻找到解证的方法, 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不是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好的提问, 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 疑难处, 这样,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 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 一旦问题出现, 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 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 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在课堂中通过找准时机进行提问及适当的“点拨”来不断推动问题朝生成的教学目标靠拢,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会使课堂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承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2]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八

1课前准备

1.1备教材

要理解教材,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本节课重点设为:能用能量方法处理带电粒子的加速问题;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时的运动规律,能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处理此类运动.因此课中给出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利用电场使带电粒子只被加速而不改变运动方向?要使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应该怎么办?重点突出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1.2备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观摩课是在我市一所农村中学——古饶中学进行的,该校学生基础薄弱,是在普高最低线上录取的.课前,我提前进班与学生作了较为细致的交流,也查看了他们做的同步练习作业.引入新课时给出问题:电场对处在其中的带电粒子有力的作用——F=qE,可以改变粒子的运动状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电场力会对带电粒子做功——W=qU,从而改变粒子的能量.重力能不能忽略,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复习引入,降低难度,承上启下.

1.3备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应该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在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时给出问题:你认为这种情况同哪种运动类似,用什么方法处理这种运动呢? (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物体的运动类似——可以有向上或向下不同偏转;带电粒子的加速度与它的比荷成正比.处理这种运动的方法是:运动的分解.)

2课中实施

2.1突出主体

在设疑时应鼓励、引导学生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后,提出:如何计算电子射出电场时偏移的距离y和偏转的角度θ?学生积极性高涨,踊跃上台板演.

2.2提问适时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讨论如何利用电场使带电粒子只被加速而不改变运动方向的问题后,又追问:如何控制加速的末速度?学生展示计算过程——粒子加速后的末速度,师生互动归纳: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而且用动能定理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非匀强电场——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而只与初末位置间的电势差有关.再通过教材的例题1,使学生体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方法的优势.

2.3掌控节奏

研究发现,教师提问之后的等待时间小于1秒时,学生大多会逐字逐句地回忆课本知识,属于低认知层次的信息;等待时间大于等于3秒时,教师更能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继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比如本节课中提问:如何利用电场使带电粒子只被加速而不改变运动方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再继续下面的教学流程——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师生互动、归纳,最后分析典型方案.

2.4及时反馈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受到被了解、被重视和被关心.同时,教师在提问中应该用点头或者一些肯定性的语气词鼓励学生,重复学生回答语中的关键词,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这种尊重学生情感和意见的真诚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和鼓励,从而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对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到快乐.

在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时给出问题串:(1)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2)你认为这种情况同哪种运动类似,用什么方法处理这种运动呢? (3)你能类比得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研究方法吗?

2.5环节流畅

在引入、过渡、结束等课堂教学环节中,利用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流畅.本节课的结束语:带电粒子先在加速电场中加速,再在偏转电场中偏转,最终的偏转量为多少呢?这就是下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示波管的原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激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节物理课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9.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三、提问的思考性。【案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r=。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四、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一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的问题为: 从表中,你有什么细小的发现吗? 一行一行看,有什么发现? 一列一列看,有什么发现? 横着看,有什么发现? 竖着看,有什么发现? 斜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的设臵一步步启发提出问题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审视和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启发性问题起到启发和引导和作用。

五、提问的灵活性。

【案例】: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种问题的提出,既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又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的巧妙性。

【案例】:邱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很快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七、提问的科学性。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效果,对提问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会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路也一步步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问题,掌握知识。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防止随意性问题过多,防止抽象性问题过多,更要防止事实性问题过多。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

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

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 15-9=6

因为 15-1-1-1-1-1-1-1-1-1=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二)本文提要: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多次“一不留神”的错误提问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设计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回味无空,变得越来越聪明。那么怎样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的提问,就是本文所力求阐明的主要内容。

一、数学课堂提问作用的概述

任何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因此,问题设计与实施到位的好提问必须回避下面几点:①明知故问;②模棱两可;③面面俱到,过于琐碎;④时机不当;⑤难易失控;⑥系列模糊,答域不清;⑦节外生枝;⑧缺少反馈评价;⑨强求一致,缺乏开放;⑩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了一些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口算后按一定规律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乘积为1的算式,让学生再次观察它们的特点后,提问:“由于它们的乘积都是1,所以每个等式的两个因数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大家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便于让大家记住。”于是学生瞎编成“镜子数”、“调换数”、“相互数”、“颠倒数”、“上下数”……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责任当然是教师的提问不当而引起的。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肃性与规范性,数学上的名称、术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该问而不问,不该问而设问,是造成学生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本文所述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设计提问的策略和实施提问的策略。

1、巧臵矛盾,激疑促思(臵疑法)。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臵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又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化”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行不行?怎样转化呢?(投影下图)

(1)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圆的半径与宽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2)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3)除长方形外,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臵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剥茧法,层层剥离,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2、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迁移法)。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分解组合,逐个突破(分合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长方体的认识》,先每个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怎样的立体可以称为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列问题并合作交流。

(1)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2)长方体怎样分组数量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怎样验证?

(3)长方体有几个棱?怎样分组数棱?怎样验证说明?

(4)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动手用尺测量、剥离各个面重合比较,找出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再归纳学生容易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通过分解、组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数学学习的策略。

4、神针点穴,连击重点(点穴法)。

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教材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要重点把握关键。数学教师往往可以设计点穴法的提问,如针灸点穴,治好疾病,又像排炮强攻堡垒,打开缺口,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它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突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个加减法的本质特征,可逐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3分米和4米能直接相加得7,什么单位?为什么?应该怎样相加?

(2)怎样计算小数0.3加4,为什么一定要把各个加数的小数点后对齐后才能相加?

(3)计算+,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4)要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把+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呢?(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应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反馈时,教师归纳,灵活机动板书:

(1)转化成整数相加:原式=(+)×20÷20=9÷20=

(2)转化成小数相加:原式=0.25+0.2=0.45=

(3)转化成同分母相加:原式=+=+=

结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必须转化成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课外作业:填写表中空格,使线一横行、竖行加三数之和都是1。(提示:根据分母为12的三阶幻方改编而成)

5、两面夹攻,正反比较(比较法)。

“两面夹攻”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如提问:偶数都是合数吗?(2是偶数,但2不是合数。)质数都是奇数吗?(除2外的质数,都是奇数。)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举出例子。不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也举个例子,然后找其规律。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教师上课都举了几个物品平均分的实例,再用1个物品平均分成2份,导出。而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6、由易及难,逐步升温(搭梯法)。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教学《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

边提问边操作: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故布迷津,迂回绕道(绕道法)。

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有意布设迷津,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使用此策略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提问应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强攻一时不能奏效,所以转个弯去达到目标,磨刀不负砍柴功,磨刀的目的是使刀刃锋利,提高提问效率。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认为直接教学此内容较难,故课题改为《能被9、3整除的数的特征》。

(1)引入,复习分别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创设情境,师生共捐款852039元平均分赠给9所希望小学。

(3)展开,学生观察猜想:因为这个数的个位数是9,所以9∣852039,经用计算器计算验证,原假设成立。接着补充问题情境:又有人捐款共859302元,个位是2,而9∣859302,老办法行不通,什么原因呢?用情境创设悬念,用事实转折,学生受负迁移影响的猜想,假设不成立,同时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9或3倍数的特征与2或5倍数不一样。

(4)合作探究。①在数位顺序表上,请你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一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个数位上都是0,看它能否被9整除?如40÷9余4,700÷9余7,找出规律;②那么写两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位都是0)组成的多位数该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如740÷9的余数就是(7+4)÷9的余数,找出规律;③任意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试试看;④找一找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任意写几个多位数举例验证(加深印象);⑥小组讨论填写“我的发现实验报告”。

这就是迂回曲折突破重难点,先布设迷津假设不成立,用多次搭桥、围攻或提问,比较顺利地突破思维的框架。由于3是9的约数,而9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让学生用找被9整除的数特征的方法迁移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上来,容易突破难点,既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又促使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有个清晰的表象,有效教学才能顺利实现。

8、抓住活把,归谬反思(板艄法)。

所谓归谬,是指一种反驳的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它推出十分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问题的不正确、不全面之处,通过提问,进行归谬延伸,让学生自己反思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并自觉地进行反思纠证,使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抽象概括的教学思想方法,往往使用在发现知识规律,操作后的概括方法时使用的一种提问策略,正如行舟,当船头在歪斜时掌舵人板好船艄,使般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第124页《三角形认识》,先让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物体的面,再用小棒搭成不同的三角形。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棒搭成的图形都叫做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意图是让学生从多种直观形象的不同三角形中,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特征。生1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的图形。

师板书(图一),说:这是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2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连成的图形。

师板书(图二),说:连成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3答:三条线段的头都接牢的图形。师板书(图三),说:头都相接了,是吗?

生4答:三条线段都是头接着尾,围拢起来的图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画出图四)他在说三条线段接起来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词语,叫什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师再接着说:“打开课本第124页,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什么叫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读“围成”这个词,而把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让学生反思,不断地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促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

9、拓展思路,策略开放(开放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数学思维,在开放式提问下学生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传统教学的提问:2加8是多少?这一问一答,无需讨论,直截了当。反过来,如果问:10等于几加几?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范围较广,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好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一般学生能说出

一、两个答案,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列出便于理解、记忆的有序等式。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

10、改变方式,保持本质(变化法)。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有直问与曲问、宽问与窄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等。有人称之为“变式提问法”。现举一例:直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曲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如何分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宽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暗问“用小棒作长方体的棱,用橡皮泥作长方形的顶点,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怎样选用小棒”,反问“如果有4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搭出的立体,能不能叫长方体?为什么?”

有这样的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货车要15小时。现在客货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原问:“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笔者改为“当相遇时客车行了几小时?”原想这是一道基本的行程问题,原数量关系不变,只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式,不料有一半学生不会做,这是笔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因此,平时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如提问: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甲比乙少20%,乙是甲的125%……)

上一篇:老公生日祝福语英文版下一篇:企业风险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