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读后感

2024-10-28

北大批判读后感(10篇)

1.北大批判读后感 篇一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读后感

国庆去陈老师家,带回来一本薛涌著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说是校长给每位院长发了一本,院长又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拿回来看到120页吧,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后来学院组织一次研讨会,院长主持,议题是围绕此书谈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三位老师发言,都是侃侃而谈的那种,关于这个话题,会上没有机会,就在这里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中国高等教育是有很多病,行政化的体制,教授老师们把大把的精力放在怎么发表论文,评职称,申请课题,甚至到社会上到处讲座、考察,又或者论文作假,但也不能否认高校里确实有不少教师们也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教学。 很多人把当前的许多问题都会简单的归结为制度存在问题,可是要怎么解决,制度改革吗,一直以来,强调这个改革那个改革,都只是口号,要么失败,要么是不彻底,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拿高考要不要调整时间来说,都要辛辛苦苦的调研,其实对于学生来说,都已经复习那么久了,提前或者拖延几天又能怎么样呢。 我觉得当前许多高等教育的病根并不都是高校的错,薛涌在他的书中特别批评了高校中上课一言堂的问题,推崇美国高校课堂讨论的形式,的确,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美国的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只是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高校的病则还不够,其病根还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中小学教育,因为到大学以后,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上课一言堂的模式,从小学甚至之前的父母都对我们说,上课要听话,不许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张图片,课堂上学生们都双手背在后面或者交叉放在书桌上听课,没有什么讨论更不会有顶撞老师的事情发生,老师说西瓜是圆的,就不许你画成方的,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十几年,到大学里还怎么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勇气积极的发言讨论呢? 另外,薛涌在书中也批评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每年招收许多的状元们去学所谓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院长也不止一次的`批评学校学习像会计这些优势学科,而主张学一些社会科学的专业,我自己也是学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四年,总是觉得学到的知识都很空,心底也是很希望学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甚至于觉得去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学技能也是不错的,也许我们没有这些专家学者看的远,社会科学专业以后在社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的话,说这么多,就是不赞成作者把责任归咎于大学,我觉得学校没有错,学生甚至于家长也没有错,社会更没有错,那谁错了,又或者各有各的错呢。 中国高等教育的病怎么治,这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了的问题,院长说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他这辈子是看不到了,改革到底有多远,还是很遥远,只有拭目以待了……  

2.《北大授课》读后感 篇二

《北大授课》前部分是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台大学生的闪问闪答,后半部分选择了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来讲,从古至今依次讲到甲骨文、商代文化、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文化三国、魏晋名士、云冈石窟、佛教东来、唐朝文化、宋代文化、元代文化、明清文化、辛亥前后的文化等等,授课从发现甲骨文开始,又在破解甲骨文结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但从全书来看,四十七堂讲座先秦就上了二十堂,从汉代到南北朝占了十三堂,唐朝占了七堂,南唐李煜开始,宋元明清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也只占七堂,显然全书详古略今,采用了金字塔的结构。这中间有驻足考察,详细评说;有奔跳跨越,古今比较,中外对照,先慢后快,形成了以金字塔结构为主,以环形结构为辅的叠加结构形式。

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有很大差异,科技在古代很落后,越往后越发达,中国现在神十载人巡天,蛟龙下洋探底,真的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往后还将更发达;而文化则似乎不是这样,先秦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极致,接下来虽然高峰叠起,但总的来说,都难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反反复复咀嚼诸子百家而已,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很难超越。欧美文化也大抵是这样,一路下来很难超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讲座在先秦停留了很久,而元明清则大步流星,一跨而过。

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开始,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语言通俗易懂的。诸子散文、读曹操的诗、司马迁的《史记》、苏东坡的散文、关汉卿的《窦娥冤》、曹雪芹的《红楼梦》,早的隔了两千多年,迟的也两三百年,但只要有兴趣,肯费一番功夫,都能读懂。在没有推行白话文之前,只要识字断文,那些现在看起来难懂的“之乎者也”,都是不难懂的。余秋雨先生可贵的写作品格,就是继承了古人这种文风。他的散文也好,学术专著也好,课堂讲议也好,语言都非常通俗,充满时代气息,没有摆弄又长又臭的西式长句,没有滥造使人晕乎的学术概念。这是余秋雨先生被人喜爱,其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深刻的道理,真正独到的见解,真正博大的思想,都是用朴实无华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些语言深涩,故弄玄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著作,没有几本会是好书。

3.从北大到台大读后感 篇三

刚好陪同家人到定王台书市购书,看到一家书店文化型书颇多,估摸着有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当时有两位先生正在购书,他们和书店老板在聊点什么,三个人看上去文化味蛮浓,听到他们一张口便引用大家语言或是书面语言味十足,很有点像文化人。我走进去边扫视着书架上的书,边问是否有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书店老板应诺有,但随后就听到一位先生传来“余秋雨的书不要看”,书店老板也是慎重其事的说“余秋雨的书不要看”。我也不想问其究竟,一则他们表面上显得很文化,其实也不知道他们懂多少,二则我看书自信能够不被书所囿,站在圈子外来看书。于是买了书就走开了。后来与一位博士同事聊到看书的事,说我正在看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他也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不由得想问一下为什么,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只是表示不看比看好。

但通过阅读完全文,我还是觉得有所收获,一是丰富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一些以前不懂的。二是感觉书里有好多语句很精美,值得学习。书中是秋雨先生与一些高校的学生讨论对话,这些学生都比较年青,个个都非常的优秀,我比他们大很多,但自知比他们相差甚远,一是在相关文学知识方面,他们懂得很多,提到的一些知识他们都掌握得很详细。比如孔子周游的路径,司马迁考察的路径,屈原被贬的一些具体情况。二是他们思维反应很快,逻辑严密,分析有理有据,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分析,能够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三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强,基本上出口成章,言词华美。秋雨先生的确是一位文化大家,在闪问中对一些事物的高度概括,如对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有的问题分析很透彻,如对中医和龙的问题。当然,其中也有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具体问题

在闪问中,有人提出中医、龙等问题,秋雨先生重复了一句话:天下最让我生气的事,是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己祖祖辈辈都活错了。这句话虽然有点情绪化的表述,但是很在理,其中蕴含了对看待事物应有的立场和观点。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如果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就会太自我,如果只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就会失去自我,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没在辩证的看待事物。二是指看待事物应从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中医而言,在历史上已经存在有很长的时间,而且其护佑之功不可没,不宜一遇到西医在某些方面比中医强就全盘否定中医,我们需要发扬中医的优势,改进它的不足,让中医和西医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相互溶合,共同护佑人们的身体健康。童年歌声

甲骨文的发现,被秋雨先生作为全部文化课程的隆重开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政局飘摇的年代,许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因为陷于政局而变成了一种文化祭奠,这些学者前赴后继,终于将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展示给大家听到了。这段历史,以前我是不清楚的,通过阅读,才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还真是一部悲壮的历史,王懿荣、刘鹗、王国维、罗振玉为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人生悲剧,其实与甲骨文的发现没有必然联系,与之联系的是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以及他们的政治信仰和态度。也许这一段历史对秋雨先生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不肯出任一些官方职务,也不想参与到政治里面去,其实,作为文化人,按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大夫们都以治理好国家,福泽百姓为已任。从中华文化历史来看,也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不可能独自的不与其他领域相关,即使有那样的文化也是苍白无力的文化,也是没有发展和生命力的文化。究甲骨文发现者们的命运,王懿荣不想成为八国联军的俘虏而自杀,其节可敬,但其智实不敢恭维,“重柔者吉,重刚者灭”,显然是一韬略不足之人,古之善挽危局,善济百姓者大有人在,以其人之能而当国家大任,不相匹配,国家之不幸,个人之不幸。刘鹗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政治上的失 败者,又因身体原因而在流放途中去世,历代文人政客,有许多失意之人,也有一些官场不倒翁。这在乎他们是否读懂了官场文化。秋雨先生是反对学习一些权谋之术的,包括孙子兵法,他都持有反对意见,但作为一个文化人士,要立身处世,是需要研究一下政治的,处身于一个政治环境,也是需要研究一下政治权谋术的,这些学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是为了什么人去用,看是不是为了正义去用。如果一个文化人处身于一个政治环境而不去学习一些权谋术,不学习一些韬略,在政治上失意是很有必然性的。罗振玉应该说是一个历史观有问题的人,王国维的情况书中没有进行仔细说明。

诸子百家

以前读过诸子百家的书,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也听到过一些相关评论。有人说孔子的作品是适应于普通民众看的,庄子的作品是适应于最基层的民众看的,而老子的作品是适应于高层的或高智商的人看的。其实这些也有其道理。看了秋雨先生与学生们的讨论,从认识上就更加深入一层。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留下了五千多字的作品。从秋雨先生和学生们对他的讨论,认为老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反映哲学思想,“人需要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这一点,我有同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他的思想中吸取养分。孙子兵法中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实际上也是 借水的柔性来比方用兵的柔性变化,这种哲理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毛泽东晚年说,《道德经》其实是一部兵书,他在反围剿过程中,提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思想,就是对老子哲学的成功运用。在政治上,老子的思想同样很管用,一个人只管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管他人是否接受,不管是否损害他人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就会到处树敌,久而久之就会被政敌击倒,甚至遭遇政治悲剧。在官场,身处一个位臵,上级提出来的是错误的,要用很委婉的语言和方式试探性的提出来,上级察觉到了,事情就得到了解决。用生硬的方式提出来,上级就不会接受,还会怀恨在心。对待下级,要安排一些工作或是有一个决定,都要先与之进行沟通,得到下级认同,就可以名正言顺发布命令,事情的执行也会很到位。下级也会感觉到你这个领导会做人。用在经济上,也是同样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经济策略,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管理工作中很是管用,一个管理者不陷于具体的一些事务,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管理思路,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分配落实到每个人,适时进行督查,看似无所事事,但井然有序。相反,一个管理者陷于具体的事务,老是插手这里或是那里,越俎代庖,忙中添乱,导致一团混乱。老子“柔性的对待现实,无为而治,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当然,老子的理论假设要 受时空的局限性,由于几千年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还是有一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点的安身立命之道,倡导君子之道,注重礼义。他的思想几千年来盛传不衰,是因为在教育上的重大作用,也可以说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用之对民众的教育可以使民风更加纯朴,用之对官史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更清廉自守、忠于职责,用之对帝王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加体恤百姓、造福黎民。但历代的统治阶级往往不重视以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更加注重的是法家的思想,这是因为法家的“法、术、势”在治理国家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历代的统治阶级用孔子的思想主要是教化之用。

悲愤屈原

秋雨先生对屈原的分析是很中肯的,说他根据自己家庭的历史及自己出生的时间,突然觉得自己有某种“天命”。自我感觉血统高贵,地位高贵、知识高贵、形体高贵、姿态高贵。他们很容易进入政坛,却不懂得政治生态。理想化的洁癖使他在心态上缺少弹性,在他不断强调自己高贵、洁净时,等待他的也一定是悲剧。屈原有自己的理想,但他却很自大,没有“不自大”的策略,他将遇到的必然是政治上的困境。

其实,从屈原的例子,我们能得到很多,首先,一个人,无论你水平多高,需要谦虚谨慎。无论你多么位高权重,都要礼贤下士。无论你多么富有,都要勤俭节约。这也是一个辩证的哲学思想,地位越高,越要低调。历史和现实中有很多当政者,当到一定位臵时,得意忘形,对人颐指气使,引起别人的反感,成为众失之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其次,一个知识分子当政,必需要学习政治,懂得政治。知识分子当政,并不是理所当然知识分子就是当政的,也并不代表知识分子就能当好政,只是因知识分子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是当政者的一个基本要素。当好政者另一个要素则是政治智慧,政治智慧需要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要善于在现实案例中去观察和揣摩以灵活运用。

作为一个文人,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政治上得不到信任,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用,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也可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转变人生努力的方向。象陶渊明那样辞官不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范蠡那样,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后,躲避政治风险,弃官从商,他们不都活得很精彩吗。孔子一句话“50而知天命”,秋雨先生解释得很好,就是不断领会现实对自己的容忍程度,也就是自己能够在现实中的发挥程度。人不仅要了解社会,了解所生活的环境,更贵在于自知,人如果不自知,有时就会生发出很多悲剧来。屈原一直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作品 也一直以楚怀王作为倾诉对象,梦想楚怀王能够对他重新启用。他绝望而终的时候还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屈原为起点,开始了中国文人的贬官文化,历史上遭遇贬官流放的文人比比皆是,他们大都是恃才傲物,不懂政治。也正是这些才华横溢、政治幼稚的文人,他们的怀才不遇,他们的悲愤情怀,成就了许多优美篇章。

文化排序

书中秋雨先生四次分别将唐代诗人、明清两代的文化成果、明清两代的小说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事件进行了讨论排序。

将唐代诗人排座次,秋雨先生说是以供别人记忆时参考,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只是用各人的喜爱去排序。就我本人而言,从来没有想到将历史文化人物去排序,特别是这些唐代诗人,我都读过他们的诗,也很喜欢他们的诗,有很多他们的诗我都能朗朗上口,记忆很深,他们的风格不一样,但并于影响我对他们诗的欣赏,在我接触过的圈子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将他们要排一个序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对明清两代文化成果的排序标准,秋雨先生是用“文化成果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重视”。有十一项,对于这些,我以前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综合过,但感觉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来说 都很重要,而且都没想缺少哪一项。就说位列第十一的徐霞客吧,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臵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当今旅游业是一个很火爆的行业,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多人喜欢旅游,探寻名胜古迹、山山水水,有很多旅游胜地,还将徐霞客当年的探寻路径进行宣传。电视上也拍摄了《远方的家》栏目,这可能是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很受观众的喜爱。《徐霞客游记》不仅在旅游业,在地理、探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排列第一的王阳明心学,我倒是知之甚少,王阳明其人其事我都是在百家讲坛栏目有了一个了解,对于其作品就更没有涉猎,以后我会找机会学习一下的。

明、清代的小说,秋雨先生也作了一个排序。他将《红楼梦》排在第一的依据是摆脱了是黑格尔“历史的表面现象的个别定性”。将《西游记》排在第二的原因是《西游记》具有某种现代性。《水浒传》排在《三国演义》的前面主要是写了人的命运,以人的命运作为主干,而《三国演义》则 主要是写事。我对这四部小说可以说是熟读了。我觉得不宜将这四部小说分层次,四部小说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三部适合大众口味,喜欢的人很多,而《红楼梦》喜欢的人可能就会相对少一些,前三部小说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熟读,但《红楼梦》在成年之后才看完,并且可以说是非常初浅的阅读过,第次阅读都要静下心来看,否则不能阅读下去,因小说中的事很是琐碎。《三国演义》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先后系统的阅读过四遍,还对照地图进行过研究,很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对“仁、义、礼、智、信”都进行了刻画,这部小说对我做人处事都很有影响。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很有研究,他的军事思想有一些来源于《三国演义》。当然《红楼梦》也是一部很好的著作,毛泽东曾评价它是清朝的一部百科全书。对这四本小说进行排序,划一个层次,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比较。二是每本书所写的角度不相同,没有可比性。三是这四本书都是大众喜爱的名著,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同等重要,仁都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们都从中获得过很多养分,如果硬要将之排序,很有点牵强。

大成若缺

4.凭什么上北大读后感 篇四

文章主要写的是在作者读高二是非常不好的表现和在高三时努力奋斗的坚持的精神。在他高考之前他在复习时居然背了六遍历史书!他自己也坦白:自己也想放弃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背了六遍书。俗话说的好:贵在坚持!世界上最最难的事就是坚持!但坚持就是胜利!最终的成绩表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是全市第一名!

再翻回头来想想自己:全班47个人,我只考了个第33!而且自己还不觉得有多丢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考了个第33吗?

可是全班总共就47人,我是第30,那也就是说我成了全班的后半边!“落后就要挨打”成了爸爸的口头禅,我就成了挨打的“代言人”,爸爸刚开始这样说时我还有些不服气,可后来竟有些不抵抗了!难道自己真的就在心里默认了?就心甘情愿地当“落后者”、差生了吗?现在正在放暑假,好多人都在玩,出去旅游、度假……我还知道有的人到现在作业还几乎一笔没动呢!作为全班的后一半,难道我就理所应当的和别人一样出去旅游、度假……、和那些人比,不写作业吗?难道我就不应该趁这个时候复习复习上学期学的、预习预习下学期要学的吗?同样是假期,有的人会好好出去玩玩;有的人会在家养精蓄锐,争取下个学期再创佳绩;有的人则需要补补课、提前预习预习;有的人……别人都能好好利用这个假期,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其实也是可以的!虽然说今天距离开学报到只有22天了,但我还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的,我打算最好可以在18号之前去这几个地方:图书大厦、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这个暑假我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学会游泳。为啥要在18号之前呢?因为我们打算在18号那天开车出去玩。第一站呢,就是蓬莱;至于最后一站呢,就是山东啦。那要是这么说来,这个暑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啦!

预习这个工作也停息,到现在为止,我下学期的英语单词已经被的差不多啦,数学、物理、语文也没有搁下。

5.《你凭什么上北大》读后感 篇五

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你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没有突破不了的目标。

她发生改变的契机是因为高三班主任在一次班会课上的讲话:“你只是懦弱!你不敢尝试!你不敢向考第一名的孩子一样去努力,因为你怕你努力了也比不上她!你宁可不去尝试,是因为害怕失败的风险。你连这一点失败的风险都承受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正是因为老师的这番惊世醒语,敲醒了懵懵懂懂的她,让她从此勤奋好学,最终实现了上北大的目标。

“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你不敢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你只是懦弱……”。这些话如五雷轰顶,劈在我头脑中,我也是个优秀的学生,但是因为懒曾经的豪言壮志早已被懒惰麻痹了,没有再次像作者那样拼命狠狠的搏一搏,也许我应该再试试。

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这我也知道,这种能力要养成很难呀!我又不是没试过,当同学下课都在玩的时候,我的下意识就告诉我该学习了,身体早已将我固定在板凳上,但是思想在哪放牧就不知道了,我很安稳但不踏实,正是该有一样东西管住我的思想的时候了,幸亏我读了你凭什么上北大让我又获得了自信,不能任自己的懒惰放肆下去,该奋斗啦!

光去刻苦是不行的,还得有方法。要坚持曾经成功过的方法不再放弃,要在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就好了,记住了意志的力量,就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无时无刻要告诉自己,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一定的……

我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只是少了奋斗。正是别人的事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了我们,奇迹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我想,当一个人在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内心的快乐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幸福滋味。

我不想再去看别人的奇迹,我要自己创造去!

从此,我要改变自己,向那篇文章中的作者学习。当文中那个女孩儿能把高中五本历史书翻来覆去背了六遍时,我可以吗?我在心中问自己;当她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我可以吗?我又在问自己。

6.读后感-俞敏洪北大演讲 篇六

读后感-俞敏洪北大演讲

时常听到有关俞敏洪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新东方的创始人,更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俞敏洪的那段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供我们这些后来者去发掘,去借鉴,从而找到属于我们的成功。 读俞敏洪就是在读一段经历。俞敏洪的求学路是曲折的,历经三番五次的考试终于进入了北大的校门。进入北大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在北大他看到了现实,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在高中上了四年,回校时老师说:一时的失败并不算什么,只要你能再坚持一年,一切都会好的。是的.,我虽然没有像俞敏洪一样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我不后悔,因为高四那年我真正的知道了坚持真的很重要。 俞敏洪的求学路让我对坚持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人生路上难免会有许多坎坷和磨难,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和磨难,一定要学会坚持,往往你放弃的时候也就是你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说到坚持,我不仅想到在学生会第二轮面试时学姐问我的那个问题:以后学生会的工作将会很多,很繁琐,你会一直坚持下去吗?我记得当时我回答的很干脆,就一个字:会。我根本没有去考虑学姐问我这个问题的用意,现在想想才明白:要做一件事很容易,但要坚持做一件事,却需要莫大的勇气。 读俞敏洪的演讲也让我看到了,要想成功,有明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是成功的起点。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一艘没有航标的船,无论哪个方向的风,对他来说都只是逆风。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就像箭失去了靶子。举个例子来说:地上有一群鸟,优秀的猎人会选择其中一只,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开枪,以为他知道瞄准一只可以收获一只,盲目开枪可能会一无所获。 目标不能是随便定的,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合理的目标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合理,不科学的目标要成功只是空想,而目标不等于空想。有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有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不动摇,用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迈进。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追逐的方向,追求目标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必须勤奋,执着,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必须有拼搏的勇气,必须不断学习,力求上进,必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有喜悦,也有泪水,记住喜悦时不可得意忘形,流泪时不可灰心丧气。 俞敏洪说过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我不是雄鹰而是蜗牛,但我会像俞敏洪一样做一只爬到金字塔顶的蜗牛,那是我拥有的世界会和雄鹰一样。 广告二班 郭肖振

7.孟森:在北大讲明史读后感 篇七

孟森:在北大讲明史读后感

作者: 出 版 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4-1 原价:19.80元 当当最低价:15.80元 去当当了解更多书籍资料 卓越打折价:元 去当当网购买本书 孟森:在北大讲明史内容简介: 本书有两大特点,一、引用原始材料,介绍基本史实,叙事详明,取舍得当。作者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并具有极明显的学术深度,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二、评点精辟,高屋建瓴,自成体系。本书在写法上对于一件制度或史事的叙述都加有按语,征引颇详,给人信手拈来之感,大家风度,跃然纸上。而且这种多引原文、少做评价的写法,给读者或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只是就明朝的正史“用新体裁做的改编”,不过孟森对明朝正史的改编,在对历史源流脉络,因果变化以及影响历史的关键点把握准确性上,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见识和对历史的概括,都不仅超越了他以前的任何一位学者,而且对今天明清史的.研究还起着任何一位学者都无可比拟的作用。 读者对孟森:在北大讲明史的最新评论: 热门书籍推荐: 王立群读 史记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星条旗飘扬 美国 钱穆作品系列DD中国史学名著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8.《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八

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竟如此坚强的活着,是什么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学习的动力与亲情的力量,成为她人生发迹的支点。

郭晖是一个带着受伤的翅膀努力飞翔的女孩。十二岁那年,因为误诊,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高位截瘫的病人。从此,她离开了学校,从小学五年级的课本开始自学,经过二十二年的苦读,相继完成英语专科、本科课程的学习,20xx年,她获得了山东大学英语硕士学位,后于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政读博士学位,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生。

在灾难面前,有的人陷入了悲观,选择了逃避,但郭晖没有,她的生命核能由此激发,在她看来,在知识面前,她和所有的人一样是平等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渺小,甚至没有资格与她相提并论,也许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命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得向她学习,学习她那种刚毅的性格,那种积极乐乐观的生活态度,敢于和命运抗争到底,掌握自己的人生。

9.北大荒的秋天读后感 篇九

看了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它给大家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秋天的画卷,这里有湛蓝的天空,美丽多变的云彩,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那丰收的庄稼,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呀!

听妈妈说,北大荒原来是一个人迹罕至、荒凉的边远地方,()经过数万名解放军叔叔阿姨和几代人的努力,才使北大荒变成现在的模样,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这也让我感觉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能坚持,有好的方法,就一定会有很大变化。

10.俞敏洪北大演讲-读后感 篇十

——读俞敏洪北大演讲有感

看了俞敏洪老师在北大的演讲后,感觉俞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整个演讲也是给人轻松愉快,实实在在的感觉。而在整个演讲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

当看到俞老师说自己也经过了三年高考才考上了北大——因为前两次落榜,就觉得他其实有很坚强的毅力,别看他现在说的轻描淡写,一句带过;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都可以想象那种坚强毅力。当看到他在毕业典礼上说的一段话,“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顿时就笑了,俞老师的心态真的是很好。相信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都不是必然,当我们能看到时,只是他们现在的成功,谁也不知道他们成功之前所经历的坎坷、曲折,为之做出的努力。

当俞老师讲到自己在北大的生活时,不由得让我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虽然没有那么丰富多彩,但是多少也有一些让我难忘的事,难忘的经历。我想,经历,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吧。看到他说他在大学读了八百多本书,略有些后悔,我当时,就像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年轻、不懂事(好多时间都花在电脑上了),感觉荒废了不少可以读书的时间,浪费了学校图书馆这么好的资源啊。因为我也并不是不喜欢读书,相反,很喜欢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不过,现在读,也不算晚。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只要是想做的事,就不会晚。

俞老师在最后说他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我想,他说的伟大的人生,并不是说一定要像他那么成功,闻名世界,而是让我们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理想,无所谓宏大还是渺小,只要为自己留下一些热泪盈眶的日子,那生命才没有白过。

上一篇:当前藏区维稳形势下一篇:司法局副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