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2024-08-08

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共11篇)

1.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一

企业整顿是企业自我变革的一种方式,自创业开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肯定会遇到各种瓶颈,或营销或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就必须进行经营整顿,以梳理好未来的发展规划,使企业重新转为良性应对发展需要;本文从关系企业整顿的营销与生产管理的两个单独角度来诠释如何进行正确的发展整顿,

销售量变淡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从常规来看,大部份企业都是由于销售受困转而寻求发展整顿思路的,原有的产品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失去了影响力或发展性,企业整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建立新的市场运作形象,在此基础上,要整顿的企业可以尝试进行多品牌运营的思路,通过多品牌来梳理产品线的不同级别分类,重新规整市场。

多品牌发展的思路

受品牌生命周期影响,一个品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后,在市场中会形成倦期,或者有的企业的产品品牌可能受市场竞争原因而产生销量下滑,这种情况下,再对品牌进行强推也让市场没有新意,我们建议企业尽可能的推出新的品牌来进行运作,通过品牌,组建相关的品牌事业部,由专职的品牌经理来进行品牌运作。

北京的RJ器械公司,主要商品的低、中、高三种产品线,经过三年多的市场运作,受竞争对手增加的原因,市场销量大幅萎缩,RJ公司果断的推出新的品牌“CN”,砍掉低、中端产品线,只定位于高端产品,并采取了品牌经理制,由独立的品牌事业部进行运作,从产品包装、渠道、招商物料等进行了全线改革,并对战略客户进行了重点开发,六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突破了一千万,60%的高毛利使RJ的企业盈利率非常优越,在维护好“CN”品牌后,RJ又将老品牌进行了折扣活动,以平价供货的促销方式对原有市场进行清理,清理了一大批没有资本实力的竞争对手,抬高了市场进入门槛,重新将市场得到掌控,

上面的案例是一个营销战略的问题,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相关联,企业要有多品牌意识,在经营中,要同时注册几个不同的品牌商标,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不同品牌的投入推广。

利用分析工具查出关键制约点

当然企业进行整顿时,要学会分析寻找影响市场的核心原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营者要掌握多种经营分析工具,当经营中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经营分析工具来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例]普美原公司的市场销量自3月起,开始不断下滑,销售部经理认为,公司的没有强势的品牌形象导致的,建议公司投入终端形象拉力,增强在终端顾客心智中的份量来拉动销量,殊不知,企划部进行了形象导入与广告推广后,销量只是短时间内有所上升,但很快又回落至冰点,为此,公司市场部通过鱼骨图进行了问题汇总分析.

通过鱼骨图分析后,公司发现生产线因为新老员工更替,标准质检流程没有建立到位,而导致质检频出问题,发出的货在客户处不断造成返修,使用终端顾客产生疑虑,而造成业务外流,这种情况下,公司立刻导入了质检的关键指标考核,并进行重点补防培训,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管控,业务量也开始慢慢转良。

2.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二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 即依照风险评价的结果和经营状况等, 明确不可能接受的风险, 制定并落实控制方案, 将风险尤其是特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避免事故和在事故发生后降低损失这两点。作为存在严重危险风险的石油化工行业, 事故不可避免, 但是如果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标准、时刻警惕、认真排查危险、按规范操作的话, 就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所以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石油化工生产风险控制的现状

1.1 检查人员缺少责任感

石油化工生产事故中, 人为的因素所占比例最大, 或是技术不过关, 或是职责不明确。在各个环节, 负责排查危险的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缺少责任感, 认为机器化生产, 没有什么风险, 只要按流程巡视一圈即可, 忽略了由于生产磨损等因素造成的细微隐患, 量变产生质变, 时间久了就会发生严重的事故[1]。

1.2 没有定期进行员工培训, 缺少安全意识

在生产过程中, 一旦发生危险, 如果工作人员有自我保护意识, 有些人员伤亡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多数化工企业忽略了这个问题, 没有及时对员工实施安全教育培训, 也没有定期进行演习, 造成其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相应的安全设备佩戴不齐, 更会加大损失。

1.3 安全防护器具没有定期更换, 甚至有些质量不过关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 安全器具是必备的, 因此选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器具并定期更换新的器具, 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些企业没有按照标准, 配备全套的安全保护器具, 或选用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 这些都会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 发生事故时也会加大损失。

2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文章前面讨论的问题, 本质原因就是没有进行风险控制, 可见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 风险控制可以减少事故发生。定期进行风险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事故的发生, 这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增添危机意识。通过对以往事故的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会形成危机意识, 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小心谨慎, 减少事故发生。最后, 风险控制可以在事故发生后, 及时采用应急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2]。

3 如何进行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3.1 依靠工程技术手段, 并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工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是石油化工生产的保证。采用工程化、技术化的手段, 制定相应工程, 可以有效解决火灾、毒气、有毒粉尘和电气事故的发生。但在制定工程时, 应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熟练度, 时刻强调责任意识, 确保数据正确, 保证工程技术的正常运作[3]。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 应定期安排员工培训, 进行安全教育和事故演习, 增加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 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各个生产环节, 设备安装要符合安全标准, 人员操作要符合基本规范, 各工种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小心谨慎, 以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达到预定目标, 减少事故发生, 让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3.2 按期检查装备和防护用具, 及时升级和更换

生产设备是关键环节, 定期检查生产设备, 做到及时除锈、防漏等工作, 及时更换落后设备, 保证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这是最主要的。还有, 安全防护器具是生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方面要求企业除了准备高质量的、齐全的安全保护器具外, 还要培养工作人员正确佩戴的意识, 不得少佩戴和错误佩戴, 一旦发生少戴或错戴, 明确惩罚规则。

3.3 培养相应人员的专业技能, 使其具备综合能力

根据各工种的不同职责, 要不断进行培训, 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毒气泄漏这种情况, 如果员工具备综合能力, 就可以及时发现泄漏, 并能通过对气体的基本特征 (气味、颜色等) 掌握信息, 准确发现泄漏点, 避免事故发生, 并迅速找到泄漏原因。培训员工对各种气体的基本性质掌握, 并明确职责, 以保证石油化工的安全生产。

4结语

除了上述措施, 各石油化工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方案, 更好的做到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降低生产风险发生概率, 保证石油化工的安全有序生产。每一个石油产业员工都应有责任风险意识。石油化工安全生产, 不仅可以保证石油化工员工的安全, 保证企业正常运作, 而且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希望各个石油化工企业能定期做好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马永忠.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3:90.

[2]张斌.基于风险评估的石油化工装置防火设计[J].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4, 02:56~59.

3.如何进行建筑电气安装的质量控制 篇三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气安装;质量控制

0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建筑对于电力照明、装饰等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由于管理不到位、人员技术低下等原因造成的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着项目的整体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公司要明确电气设计的各项要求,与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选择实力过硬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电气安装的施工质量。

一、建筑电气安装事前质量控制

1.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

工程设计图纸一项建筑工程的基础,如果在设计环节中就出现偏差,后续的工程建设再好也于事无补。房地产公司在编制设计委托书时要详尽有效地表达出建设单位对拟建工程各项电气使用的具体要求。设计委托书应该包含电气工程的各项指标,明确施工图设计对电气的要求和功能,对于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位置方式、主要设备情况决定供配电设计的级别、供配电设备计算利用系数,以及工作的时间、工作制等都要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保证设计单位能够设计出完整、合理、要求明确的图纸,方便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施工。

2.严格审理电气设计图

设计单位提交设计图之后,房地产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尤其是电气主管部门对于电气的设计指标、强电、弱电电路布线、设备布置等进行审核,是否符合提交的设计委托书要求,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安全性是否合规。审查电气设备的尺寸正确与否,安装设备处是否进行了结构处理,轴线位置与设备间在尺寸有无差错,电气施工图与建筑结构及其他专业安装之间有无矛盾冲突。首先要对方案的原则性、总体性问题进行审核,把握设计的大方向。如果设计的整体方向都把握不好,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返工、重新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导致建成后马上修改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完成初步的审查工作后,要督促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做一次全面、详细的图纸说明,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严格审查电气安装方的资质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参与建设的单位很多且很复杂,不仅包括建设方、设计方还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这些工程主体的资质能否与其所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决定建筑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电气安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种,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很严格。在工程施工之前,业主应该对承包和分包单位的资格进行审查,并聘请专门的质量监督员,对各承包单位提出审查意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选择有从业资质、技术能力强的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

4.做好设备的选型、检查工作

在工程建设中,保障系统都是由建设单位按图纸要求订货,工艺设备则由使用单位提供。建设单位对于所定的设备要严格选择供货单位,严格控制质量,对于使用单位提供的工艺设备要认真检查其合格性、安全性、可靠性。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由设备、材料器件的质量决定,电气管理人员要根据项目施工的特定要求选择特性性能与标准的材料设备,对电气设备的种类、型号和规格进行严格检查,按照图纸的要求以及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订货、采购,根据设备的特性采用合理的运输方式和保险方式,每一个步骤都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在进行设备采购时,还要对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书、试验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对于质量、要求不合标准的设备做到不采购不使用。在设备进场后,及时填写“工程材料报验单”,认定合格后再投入工程使用。

5.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

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与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如果材料质量不过关,那么电气安装质量再好也避免不了工程的质量问题,建设单位要严格把好材料关。首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进货渠道,把握材料的采购标准,按照图纸设计的要求从正规的商业渠道进行采购。如灯具的采购,首先其自身的电气性能要符合相关规定,其次要满足建筑的基本照明要求,最后还要达到美观、装饰的作用。材料的采购完成后要做好进场验收工作,所有的材料都要检查出厂合格证书与出厂检验报告,对于重要材料要进行抽样检查,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要确保进场的材料型号、规格、质量性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质量要求标准以及具体项目的设计要求。对于电气材料的电气性能试验(接地电阻测定、交流耐压、泄漏电流实验、直流耐压、绝缘电阻测定等)都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于常用的电气材料,如开关、插座、防雷接地、电线电缆、低压配电箱、灯具、电工套管等,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不能有丝毫差池。

二、建筑电气安装的质量控制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过程控制是建筑电气安装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建设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巡视、检验及验收等工作,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配合,把控好建筑电气安装的质量关卡。要监督施工单位做好配备电的安装、配线安装、电气工程调试工作。首先对于配电箱与配电柜的安装,要根据技术要求,做好电气设备上下级容量配合,避免出现运行不合理、可靠性不高等现象。在控制过程中,要仔细核对图纸,避免出现供电可靠性下降的现象。对于弱电系统的安装,建设单位要着重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控制。建筑物内弱点设备较多,专业性强,建设单位的电气管理人员对诸多智能系统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要与监理人员协同合作,保证每个弱电系统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抓好线管、线槽的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测控点与功能性。

同时要做好配线工程的质量把关,做好技术复核工作与施工检验工作。按国家的规程、规范严格审核导线的截面要求、电压等级、色缘和分色要求。对施工单位布放强电竖井的电缆要严格督查,检查电缆的型号、质量,确保电缆的防火标准和使用性能,避免工程投入使用后由于電缆质量发生火灾事故。

电气工程调试能够有效检验设备性能能否达到要求的标准,检查电气线路的正确性,确保建筑工程顺利竣工,因此建设单位对于电气工程的调试报告要严格审查。

首先是对单元件的调试,包括密集封闭母线槽的回路复核及耐压绝缘测试、配电装置主开关的绝缘测试和操作试验盘柜内各电器元件的实验、校核、电力监控系统的回路测试等。建设单位要对每一项单元件的调试严格审查,对于调试不合格的单元件要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

其次,还要做好分部、分系统的调试监测以及电气系统通电及联合调试的监测工作,做好高、低压室主开关及母联开关试验以及高、低压式主开关失压护投试验,确保其动作达到设计及生产的要求。严格监测调试工作,避免施工单位出现应付、谎报等情况,对于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要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解决。

总之,一项建筑工程如果电气质量出现问题,设备就不能正常稳定的运行,影响整个工程的使用,尤其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对于电气安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单位要将“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于施工的全过程中,做好电气安装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保证建筑电气安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广新.探析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2]翁宗凯.建筑电气安装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1)

4.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篇四

建筑施工企业要进行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每位员工.成本控制过程中着重从合同方面、技术方面、机械管理方面、材料方面、人工及管理费用等方面入手,对建筑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动态控制.

作 者:王本军 王兰 作者单位:王本军(深圳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40)

王兰(深圳市左肖思设计事务所,广东,深圳,518040)

5.企业如何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 篇五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

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

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题意编制的目标成本计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表4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

3、按产品成本项目构成分解

6.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六

摘要:采购成本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开支和利润,企业要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管控。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仍然沿用传统采购成本管控方式,导致采购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本文对采购成本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传统采购成本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式。关键词:采购成本,管控,物流

企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管理水平是重中之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成本的管控,其中采购成本管控是中心。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的管控却很不力。

1,采购和采购成本 1.1概念定义及内涵

采购是指企业从供货渠道获得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并将其存放到合适的地点。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广狭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企业的采购是指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采购是指企业提高采购过程来获取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相关服务的过程。与此相对应,采购成本的定义也有广狭之分,狭义上来讲是企业获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成本,广义上来讲,则是指企业在获得原料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所支出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总和。

采购成本的管控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最重要的部分,在企业发展整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采购成本进行管控,可以有效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有着良性影响。在对采购成本进行管控时,企业要对一切耗费进行严格计算,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调节,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最终达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的。

1.2传统采购成本控制方式及当前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是因为采用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比较落后,因此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成本控制方式。

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比价采购成本控制方式、订货批量法控制方式、对供应商进行招标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改善运输条件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等。这些方式各自存在着弊端,很难达到控制采购成本和企业中成本的目的,也不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在采购成本管控中还存在其它一些突出问题,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2.1企业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中普遍都未设立单独的项目来反映物流成本,仅仅是记录下采购成本而已,这导致企业难以对各种物流费用进行全面准确的计算和分析。现在企业核算时,物流成本并非单独列出,而是散见于“财务费用”“材料采购费用”、“管理费用”等环节里面,也不进行单独核算。其弊端是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确认和分配物流和采购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费用,因而也难以对企业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进行精确计算,因而也无法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控,结果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利润降低。

1.2.2缺对采购成本的综合管控能力缺乏

目前企业对采购成本的管控大多取决于采购人员从相关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那里得到指示,只对这两者汇报相关数据,而不是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提供确切的、完整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这使得企业无法从全面生产和供应链的角度对采购进行把握,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依赖管理部门的指示,生产和销售部门无法给出相关建议,企业也很难做出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的措施。

1.2.3企业信息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的采购模式以购买、运输、装卸和养护为重点,对商品配送和流通加工重视程度不够。而采购贯穿生产的所有环节,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搜集、运输方式改进等也与企业采购成本有直接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来完成购买和运输过程,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不能对企业采购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分析,无形中加剧了采购成本。

1.2.4我国运输和物流成本较高

我国的运输和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我国运输业和物流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够,而且缺乏现代运输和配送方面的网络技术,与美国相比,我国货运空载率过半,仓储量则是美国的5倍以上,这造成我国多数企业存货成本高、库存量大和货物周转周期长,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2,利用现代管理模式来对企业采购成本进行管控的具体措施 2.1准确进行成本预估与采购成本预算

企业必须提高对成本管控的重视程度,要从预算做起。在立项阶段,就应该对采购的成本进行预估和预算。为做到这一点,企业应该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设立单独的项目来反映物流成本,并为会计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以往采购和物流数据,发表会计核算人员对物流和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采购项目制定合理的预算额。

2.1合理选择供货商

供货商的选择是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合适的供货商可以减少货物周转的周期,并降低成本,因此供货商的选择极为重要。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该坚持三个原则:数量合理、公平竞争、公开招标。数量合理,实质上也就是供货份额的分担问题。对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会增加原料供应的风险,也无法对供货商进行压价,难以控制采购成本。因此企业应极力避免单一供货商,尽可能选择更多供货商来分担货源。公平竞争,就是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供货商提供均等的机会,这和公开招标密不可分,一般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都是面向市场招标,对于企业来说,公平竞争和公开招标就是让所有供货商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进行竞争来压价,使采购企业在保证货物质量的情况下选择最低价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采购质量。

2.3充分利用外部采购环境

主要是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这是指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运输公司、仓储方或第三方货运人来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好处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优势可以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的目的。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是目前很多世界一流企业在采购方面采用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我国企业应用还比较少。

2.4利用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模式

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采购质量必须采取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战略采购模式,加快采购模式创新和完善采购信息化建设。企业要根据具体采购目标,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寻找集中于分散采购的最佳结合,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进行采购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采购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系统,与供货企业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了解对方的供货数量和质量,并对信息加以分析,合理选择适合的供货商。

3,结语

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企业的采购成本和总体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为改善这种情况,企业应该进行更科学的采购成本管控,改进采购模式,真正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7.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七

审计实践表明, 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必须搞好审前调查, 提前做到摸清家底。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 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 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 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当前, 在审前调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审前调查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 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 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 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二、必须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 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 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 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 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二是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 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 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 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三是对初步分析性复核,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四是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 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 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 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五是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

三、审计的实施阶段, 通过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控制审计质量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 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二是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 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 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三是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 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和项目主审是否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审计日记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 该实施的程序和审计的内容在审计日记上是否完整无缺地记载, 是否存在遗漏、隐瞒和虚构, 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 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 事实是否清楚, 定性是否准确, 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四是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 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 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 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五是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 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 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 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 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四、从严格审计纪律的角度控制审计质量, 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专业判断对形式上按审计方案实施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进行审查。为审不廉必然导致审计舞弊行为, 审计舞弊必然导致审计质量低劣。通过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明材料、审计日记等进行严格审查, 运用专业判断结合平时对有关审计单位掌握的相关情况从中筛选并发现审计舞弊行为, 采用抽调其他审计人员交叉到被审计单位复审、突击到被审计单位抽查、组织专人进行专项检查等, 有效遏制为审不廉、审计舞弊等行为, 切实做到全面控制审计质量, 从源头上控制审计质量。

五、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 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复核主要是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 逻辑性是否严密, 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 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 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 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 并对编制的相关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 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总之, 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审计方案有效控制审计质量,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目标, 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促进为政清廉, 充分发挥审计的震慑力和影响力, 全面提高审计监督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昌铭.浅谈审计方案的编制[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4) .

[2]、徐中美, 张程.强化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组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2) .

[3]、胡少忠.如何发挥企业审计的作用[J].现代商业, 2010 (3) .

8.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八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76-02

1 作业之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在此只谈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首先,在质量控制点的选择上应选择整个工程中质量保证难度大、影响大或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时危害较大的对象作为质量控制点。例如关键的分项工程、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关键工序等。

其次,明确质量控制点的重点控制对象:技术水平、设备和材料的质量与性能、施工技术的参数以及关键工序。

最后,制定质量控制对策:①做好技术交底的控制,技术交底除了要对内容做好控制以外,更要明确在实际的施工中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标准以及多久完成等;②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在材料进场之前要出示《建筑材料报验单》以及相关的合格证书,并且现场人员也应当面对材料进行检查,合格之后才可入场;③施工环境的质量控制,施工环境包括作业环境、质量管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有关人员应对施工环境的所有必需条件都进行仔细的检查,在一切都得以确认之后,才可以开始施工;④对设施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开始之前,相关人员要对相关的机械设施的状态、性能等进行检查,以免在施工中出现问题;⑤对实际作业人员资格的控制:实际操作人员要满足要求的数量,并且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上岗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岗。与施工有关的相关制度必须完善。

2 作业活动中的质量控制

2.1 承包单位自检以及专检的监控

承包单位的自检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实际施工作业人员必须在一项环节结束后进行自检;②在不同的工序交接时必须要有相关人员进行交接的检查;③承包单位必须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专业检查。

2.2 技术复核的监控

技术复核是承包单位必须履行的责任之一,承包单位对实际施工进行技术复核后,将复核的结构交于监理工程师来进行确认,在确定之后才可以继续下一道施工流程。而监理工程师应将技术复核工作纳入到整个监理规划中,以及将其纳入工程质量控制的计划中,并且监理工程师应将其作为日常工作来看待。

3 作业技术活动结果的质量控制

3.1 作业活动结果的要求

只有保证作业结束的结果符合计划要求,才能保证最后完成的工程可以达到质量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3.1.1 基坑的验收

基坑的验收要做到对地基承载力的仔细检查;对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细致检查;对支护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这里要注意的是,基坑的开挖工作需要由勘察单位的人员参加,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方能继续施工。

3.1.2 隐蔽工程的验收

隐蔽工程验收是已经完成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的最后一个检查环节,由于其检查对象会被其他工程覆盖,所以必须要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3.1.3 分项(分部)工程的验收

在任何一项分项工程完成之后,首先承包单位应进行自检,在保证自检没问题,并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的时候,提交申请,之后由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检查并确认。如果在分项工程的验收中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

3.2 作业活动结果检验程序以及方法

在工程作业结束之后,承包单位应首先进行自检、复检、终检,没有问题之后再申请监理部门进行检查。

对于材料、流程以及质量等的检查方法一般可分为目测法、工具测量法和实验法。其中目测法是依靠人类的感官来进行检验;工具量测法就是利用工具或仪表通过测量出的结果与规范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是否符合标准;实验法是指利用实验的手段得到一些数据,并且针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由此确定工程的质量情况。

4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

4.1 审核技术文件、报告和报表

审核技术文件、报告以及报表是监督、检查、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内容包括:①审批施工单位的开工申请书;②审批承包单位所提交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计划等;③审批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证明;④审批分包单位的资质证明等。

4.2 现场监督与检查

具体内容包括:①施工之前的检查;②工程施工中的检查、监督与控制;③对于影响重大的工序和部位的特殊监督和控制。

具体的检查监督方式包括:①旁站和巡视,旁站是指在关键工序或重要部分的施工中安排专门的监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而巡视是指监理人员对实际施工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监督。②平行检测与跟踪检测,平行检测时监理人员根据承担单位的检查基础,以独立比例进行的检查活动。跟踪检测则指监理人员对试样检测时,采取全过程的监督,由此来确定其方法、程序以及结果的可信度。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

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吸取经验,并且通过积极的研究,将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刘树利.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6(12).

[2]李照民等.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11(27).

[3]董友明等.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7.

(编辑:尤俊丽)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Liu Shukui, Ma Hongzhou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level and mora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ut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herefore, how can the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chieve optimal, is the subject worthy of front-line staff continue to study.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9.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九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7-03-19 15:11: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内容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成本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管理 对策措施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日益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物流成本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5.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张荣忠.物流供应链降低成本之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3

10.浅谈车间如何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篇十

“安全生产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国家和集体公共财产负责的基本要求,是对企业正常生产与运营的必要保证。车间安全管理是车间各项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而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消除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证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变危险为安全,变笨重为轻便,变污染为清洁,变有害为无害。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体现在车间生产的全过程。”我们的生产线的特点。各种破碎机,粉碎机,皮带机,压砖机,隧道窑,(包括了窑车,风机等)

①速度。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线速度越来越快,对操作员工的潜在危险也就越大;(车间到处将是非常快的)

②温度。我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中,加工温度都比较高,一般在50℃~1300℃以上需要防止烫伤等;

③压力。压力容器的压力,在正常生产或设备维修时都不可麻痹大意;

④旋转。我们有大量的皮带机,窑车,风机等设备,这些设备运转过程中要严防挤伤、压伤,要慎防手和衣物的卷入而造成重大事故。

⑤煤气,我们用的燃料是煤气,有高炉煤气和(焦炉)兰炭炉煤气,特备是高炉煤气,无色无味,是最危险的工业用气,我们将设计采用固定式煤气报警仪器,并固定专职安全员,不间断巡视检查煤气使用情况。

那么在正常的生产运行过程中怎样才能确保安全呢?要建立车间一级的安全管理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纪律,没有严密的分工负责管理,安全生产就会存在隐患。一个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安全生产的管理网络,而车间一级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车间安全生产中的领导责任。管理者要对安全管理提出工作方向、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要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始终将安全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亲自组织和领导本车间的安全生产。其次,要在车间设立专人负责全车间的安全管理。这一岗位极其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安全工作安排、安全生产检查、生产情况收集、相关规章制度起草等工作,对全车间的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第三,要明确班组长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班组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必须要担负起本班组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班组长在落实车间安全管理规定和组织本班组安全生产过程中要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将安全管 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落实是车间级安全管理的核心。要有比较详细实用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有各自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规程及安全规程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基础。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原料烘干——原料磨碎(包括煤)——皮带运输——配料——压砖——皮带运输——装砖——表面处理(喷浆)——干燥——进入隧道窑——隧道窑内预热——烧成——冷却——再进入冷却窑喷淋冷却——卸车——破粉碎等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套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注意事项)。同时,安全操作规程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车间安全生产教育主要有三个内容:

①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它是贯穿于生产活动之中的对员工经常进行的安全教育,通常采用安全工作会议,班前班后会,利用板报、简报、通讯等形式。还应做到:班前布置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并使之制度化;节假日前后,以及生产任务特别紧张或不足时,都要强调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工作;

②对新员工和调动岗位员工进行三级教育,即“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岗位教育”。经考试合格,才能准许进入操作岗位;

③对特殊工种员工的教育更应重视。(煤气使用)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与周围设施有重大危害因素的作业,用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专门训练,并经考试合格,发给安全操作许可证,才准许上岗作业。安全的本质是万无一失。

另外,有些员工自认为对设备非常熟悉或者说操作非常有经验,往往不注意细节而造成悲剧。因此,要求操作员工一定要时时、事事注意安全,做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充分利用好班前班后会我们厂都是连续化生产,进行倒班作业,把车间安全思想贯彻到各个班组、每位员工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车间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是企业完成安全生产各项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直接实现者,因此,企业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生产车间与班组开展才有效。

在生产中,人往往同机器设备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人机统一体。人是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的设备、工具和原材料等,都要由车间、班组掌握使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也要 通过车间、班组的活动来实现。尤其是班组,是企业的基础,是企业取得安全、优质、高效的关键所在。从安全角度来说,班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环节,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工伤事故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每个班组在每日工作的开始实施阶段和结束总结阶段,应自始至终地认真贯彻“五同时”,即班组长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安全工作,把安全指标与生产指标一起进行检查考核。因此,认真开好班前、班后会,做到一日安全工作程序化,即班前布置安全、班后检查安全,将安全工作列为班前、班后会的重点内容。可以说,班前、班后会成功与否,是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做好安全检查、整改工作车间安全检查除了按企业要求进行检查外,还可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组织检查,车间安全检查的目的是发现隐患,落实整改措施,消除和克服不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安全工作要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本人和群众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总之,车间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在现场。

①生产现场环境清洁卫生,无脏乱差死角,安全卫生设施完善;

②机器、设备、管理整洁,安全附件齐全,严格执行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③班组人员经安全培训合格,会正确穿戴和使用劳保用品,严格执行安全纪律、工艺纪律、劳动纪律,各种原始记录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书写工整;

④原料、半成品、产品摆放整齐,各种工具器材实行定置化,使物流有序,安全标志齐全醒目;

⑤岗位工艺技术规程、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安全技术规程齐全,班组和岗位有安全规章制度。

⑥班组在生产现场要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工作,及时了解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处理生产中反映出的问题。

11.如何更好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财务控制方法

1财务控制的含义和特征

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因此,对于财务控制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定义。①财务控制决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内各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从控制的主体来看,财务控制可分为出资者财务控制、经营者财务控制和财务部门财务控制;从控制的对象来看,财务控制则可分为各责任中心财务控制。②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代理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③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或现金流转。④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

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全部职能。财务控制具有以下特征:①以价值控制为手段:财务控制必须借助价值手段进行;②以综合经济业务为控制对象;③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日常控制内容。

2财务控制的基础

财务控制是以价值控制为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务预算,而财务预算所包含的各项指标都是以价值形式来反映的。财务控制以价值控制为手段,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同度量,有利于进行对比、分析、和考核。财务控制的基础是进行财务控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组织保证。控制必然涉及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就控制主体而言,应围绕财务控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证。就被控制的对象而言,应本着有利于将财务预算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个部门、各层次和各岗位的原则,建立各种执行预算的责任中心,使各责任中心对分解的预算指标既能控制,又能承担完成责任。

2.2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2.3预算目标。财务控制应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为依据,面向各个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依据。财务预算应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中心,使之成为控制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依据。若财务预算所确定的财务严重偏离实际,财务控制就无法达到预算的目的。

2.4会计信息。无论什么控制都离不开真实、准确的信息,财务控制也必须以会计信息为前提。

2.5信息反馈系统。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实施,必须对各责任中心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2.6奖罚制度。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否则,即使有符合实际的财务预算,也会因为财务控制的软化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3财务控制的方法

3.1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财务控制得力的首要条件,没有有效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财务控制就会无处下手进而导致失控。可根据控制主体单位的大小,任务量的多少,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职能进行合理合并,做到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合理节约人力资源相统一。而就被控制对象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能够将财务预算层层分解,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该责任中心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它是自上而下地逐级分解,逐级明确目标和任务的责任主体。只有将财务预算通过建立责任中心来分解落实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责任人,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最有效地财务控制。

3.2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协调与管理,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必须依靠法制来完成。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并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样的内控制度才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3.3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还必须有创建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个人能力,管理哲学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欲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管理层必须要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人员都能够明确内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使其能够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其次高级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态度必须一定要积极主动:第三,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与责任要相匹配。

3.4建立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为此,就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它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它不仅能自下而上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也能自上而下传递调整预算偏差的要求。②它既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快捷,也要求确保茶馆地的信息真实、可靠,并配备相应的信息审查机构,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3.5制定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奖罚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责任中心的预算责任目标,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奖罚制度的执行依赖于考评机制。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就必须有严格的考评机制,依据制度考评和执行考评结果等一系列事务。奖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

3.6正确处理好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关系。财务控制虽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但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只是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各组织机构之间极易产生矛盾。因此,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责无旁贷。首先应广泛地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其他各部门、各责任中心能够深刻领会预算目标,充分明确各自的职责,避免相互侵占、推委现象。其次在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产生矛盾时,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与协商。第三、财务部门要想真正担当起控制与协调的重任,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十分关键,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

上一篇:竹林的清晨作文下一篇:土地使用权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