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2024-08-29

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精选9篇)

1.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一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7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9%任。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首要指标。作为高校自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学风能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奋进的大学校园,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学风总体比较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院。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缺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舞弊,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差等不良学习行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学习环境,妨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鉴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做法,制定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也不例外。各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校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针对当前高职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制定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风建设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效果不佳,局面打不开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动力。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面向基层单位,学校不得不向他们灌输越来越多的 “吃苦耐劳精神”、“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教育,加上人才市场不再将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许多高职生的人才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把学习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高职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谓,造成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使得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性认识变得模糊,缺乏了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厌学或应付学情绪。虽然目前高职学院并不缺少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这些措施和办法过多的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应急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主体性对这些措施和办法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学习动机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以正确教风带动学风

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学院应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大力推进许枫建设。

(1)、有针对性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一间和建议。

(2)、不断强化教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全体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成为学生良好学风的榜样,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2、以优秀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党小组,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评优和组织发展的依据。在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帮一”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做好各类评优工作。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测和学年评优,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典型,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广大学生照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以浓厚学院氛围滋养学风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必备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风的正面感召力。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课外活动较多,但过于繁杂和零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院要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从而达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一致。我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将以往各种单项活动,统筹列入“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规划。以学期为单位,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锻炼健康体魄”,并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由于主题突出,宣传动员工作易于讲情讲透,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院系二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的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网络

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除了在学生食堂设有电视机外,教室和教学楼内没有提供电视给学生观看。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信息,仅仅靠个人和学校机房提供的电脑。建立校园文化网络,把这些电脑充分利用起来,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是解决目前高职学院缺少有效的宣传设施和途径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借助校园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开展沟通式教学,实现在线答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对学生施以伦理关怀。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

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力争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教育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可以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 力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妹子,哥哥只能写到这样了,不合适的话你就骂吧,反正我也听不见······

2.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风建设,对策

学风即学习之风气, 包括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等。加强学风建设, 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建优良学风, 探索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育人工程。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原因

一方面,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大潮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 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导致学风的衰退, 这是产生学风不正的社会背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社会的非主流文化 (如网络文化、市井文化乃至一些庸俗文化等) 鱼目混杂, 冲破高校意识形态“围墙”, 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校外各种诱惑和刺激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 难以以“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为目标规范自己。这就使学生无论在课堂、课余, 还是考场中的表现, 都一定程度地带上了强烈的功利、实用和投机取巧色彩。

2、学校原因

(1) 高校招生制度不尽完善, 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完全“跟着感觉走”, 入学后才发现就读的并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但此时“木已成舟”, 无奈只得“认命”。

(2) 部分高校对教改重视不够, 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大, 如学校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设置不尽科学, 有的课程的教材甚至几十年未变, 内容老化、陈旧, 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 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对学生学风建设的引导力度和效度都不明显。

(4) 一些高校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 师德不正, 不能专心于教学科研活动, 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缺乏研究, 教育教学效果较差, 影响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5) 高校普遍奉行“严进宽出”, 有的高校平时疏于管理, 教学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不善, 考试制度存在缺陷, 教师“把关”不严, 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一些学生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加“现场发挥”就能顺利“过关”, 真实水平和勤奋程度在学业成绩上很难体现出来。如此等等问题的存在, 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助长了高校学风问题的滋延。

3、学生自身因素

(1) 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这是产生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而一些学生往往不具备这种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处于迷惘状态, 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

(2) 学生对学习品质锤炼不够, 是产生不良学风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 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 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一批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 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

(3) 学生学习心态错位和心理失衡, 是产生不良学风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少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 渴望成功, 自我评价高, 期望值高, 但缺乏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克服“从众心理”的毅力。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导航

创建优良学风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摒弃急功近利的狭隘目标, 增强大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 采用形势报告会、座谈讨论会、个别交流思想、建立学习园地、典型事例剖析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以身正人, 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以诚待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建立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立体网络, 把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个领域, 并结合实际工作, 深人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2、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风建设的环境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文明环境, 有利于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应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艺、音乐、书法、美术、文化、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努力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 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工作, 使学生在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施展聪明才智的发展空间,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3、以师德教风建设牵引学风建设

师德、教风建设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行, 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学风。学校要把加强师德、教风建设, 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做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弘扬良好的学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引导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 实行学生评教制度, 对教师的职务聘任实行年度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实践证明, 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教风教育活动, 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师德和教风, 才能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问题 对策

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工作和系统工程,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新时期学生特点发生变化的新情况,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当前教育实践对我们提出的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已日益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就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作一点粗浅探讨。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伴随扩招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高校学风现状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学生的学习纪律较松懈,作风拖沓。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考入学率不断提高,普通高校生源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读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只要通过考试就行,上不上课无关紧要,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禁不止。上课打瞌睡、看其它书籍、低声细语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甚至为考试过关而冒险作弊,学习作风不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的提高。

2学习不够用功,投入时间少。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追求吃喝玩乐,谈恋爱、玩游戏,相应地早晚自修人数大为减少。由于平时放松而造成考试前搞突击的现象较为普遍,用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变成了不上课拿学分的门道,补考、重修成为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有些高校甚至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补考不及格而留级。

3专业思想淡薄,存在厌学情绪,有些新生入学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受到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同时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4考风考纪不良。由于部分同学诚信品格滑坡,人格修养缺乏,平时学习不刻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于是投机取巧,考试作弊。尽管许多高校三令五申,严格考试管理工作,并出台了很多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方法多变,考风考纪不良。

5对学风建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目前,部分高校对学风建设方面讲的较多但采取得力措施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大,以至仍有少数教职员工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淡漠,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校某个行政部门的事,而没有把它纳入日常工作的重点,这显然是错误的认识。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置身于这种氛围中能使人倍受感染、熏陶,会使人终生受益。好的学风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优良的学风,即使生源再好,师资队伍水平再高,教学设施再精良,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造成高校学风问题的原因

第一,从学生主观方面来讲,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部分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高中时期一心考大学的目标实现后突然感到没有了奋斗的目标,高年级学生得过且过、“60分万岁”混日子的思想不断充斥着他们头脑,从而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仅仅满足于捞个大学文凭。

第二,社会上目前存在的不正之风对学风的影响甚大,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消极腐败现象通过各种渠道,诸如网络、媒体等,将它们的负面效应波及到了大学象牙塔,诸如“利益分配不公”、“知识贬值”、“权利至上”、“拜金主义”等,这些消极腐败的社会现象和观点使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充分成熟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知识无用、爸爸有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肤浅认知,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高校择业方面的不正之风反馈给在校学生,使得一些学生思想产生了错位,自认为前途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学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忙于教学和其他行政事务多,投入到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时间少,忙于应付面上的活动多,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思想少;业务教师承受的科研、教学与进修压力都比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多作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小论文、大作业,抄袭的作业也能蒙混过关;不少教师仍因循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有的甚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极少数教师存在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对学生到课情况不闻不问,对学生作业不认真批改,对考场纪律管理不严,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必须在认真分析、认清学风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理清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地搞好学风建设。

1发挥德育工作优势,大力加强学生的成才教育,明确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理想、事业性的问题,一个大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才会有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才会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也才会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严明学习纪律,提高学习自觉性的同时,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侧重点。

(1)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掌握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因为,一年级是基础,基础打好了,可以管三年、四年、五年。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围绕“上大学为什么”“在大学里学什么”以及“毕业以后做什么”这“3W”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建立新、老生班级联系制度,开展班级对口的学习方法交流、班干部工作研讨、班级联谊活动等;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的重点培训,并选出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及学生干部及时进行表彰,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全校的学习气氛。

(2)二、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造核心竞争力,具体落实成才目标的阶段

性目标,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考研准备等。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手抄报”、“英语早自习”、“辩论赛”以及让高年级英语、计算机过级同学座谈学习体会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参加或组织智力型的有偿服务,开展科技咨询,到企事业单位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强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大学生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的学习好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推动学风建设。

(3)毕业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尤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就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向学生作详细的宣传,也可以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鼓励学生创业,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还可以在开班会时让同学们相互交流找工作的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警惕,防止就业陷阱。

2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主导,优良学风建设,教风是关键。教师要明确其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着在治学、做人方面的“传道”职责。为此,应加速构建树师德、正师风、铸师魂、抓教风、促学风的系统工程,要把教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摆在突出位置;要突出师爱,主动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的检查与评估,以评促教,以评促建,尽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突出抓好师德建设,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成为每位教师的座右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建立完善的、加强教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用制度把教风管起来。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和督促管理作用,尽量减少学生辅导员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同时要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善于培养一批学风正、学习刻苦、管理能力强的学生骨干,用他们良好的学风去引导、带动学生勤奋学习,营造浓厚的班级学风,

3建立健全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设优良学风,必须靠一整套与学风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而且要与时俱进,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创新学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度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创新学习评价机制,改革考核制度,创新学习评价机制,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制度、学习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较为片面、机械与单一,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出现“老师考前指重点,学生考后找老师;老师突击考试,学生应付考试”的尴尬场面,学习评价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和完善学分制等,创新评价内容,健全试题库制度,使其能反映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学术前沿等;创新评价形式,变单一的笔试为考试与考查、笔试与口试、文化与技能、期终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综合考核,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学习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开展学术活动是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教育形式。其中举办学术报告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通过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学术报告,通过他们介绍国内外的科研动态、介绍他们的科研成就和感受,以及他们的名人效应和榜样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基础课程的考试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大力表彰和奖励先进,推动学风建设。

5要使全员明确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学风建设当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促进各职能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在规范与服务中优化高校学风。

4.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当前时期高校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也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前学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于对当前乃至以后的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帮助。关键词:当前时期、学风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面对国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近年来的扩招以及教育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依然是高校的重点,但新时期又有新的问题以及过去遗留的一些旧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生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核心人物,既是发起者又是执行者、收益者。大学的主体就是为了大学生服务,同时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充分理解自己的使命以及肩负的责任。

1.1、学习适应能力差 我国的高校大都是“严进宽出”,同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高中生活一般都是较为枯燥的全天学习模式,来到大学对于大学全新的培养模式有些不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在高中就被老师灌输了一种思想—“你们现在的刻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大学放松,等你们到大学就解放了。”殊不知,大学学习的知识将会是影响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东西。由此可见,有些中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而给学生埋下了一粒不良的种子。面对大学秉承自由开放的学风,在没有老师的监管下,有些本身很优秀的同学竟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没有自己自学的观念最终在大学里迷失、放纵。相反有的学生善于适应环境,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积极向上,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正如青年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到大学才发现,班级的学霸高中时竟然是个学渣而班级了最颓废的那哥们在高中竟然是班级里积极向上的学霸。”

1.2、享乐在前,吃苦在后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娇生惯养的学生很多。并且在来到大学后并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没有明白自己以后以及目前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的学生则是在父母的过度安排照顾之下,到了大学后依然还像高中那样衣来伸手,没钱张口就要。更有甚者家长给学生灌输不良思想,让其在大学期间毫无压力,一味的贪图享乐缺乏担当思想。一些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较为贫困,但是来到大学之后有的收到身边同学的影响,跟着学会了放纵,有的则受不了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最终自暴自弃,贪图自己今天的“好日子”,逃避未来。

1.3、学习无目标,对于未来迷茫

当前的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没能有良好人生规划甚至是短期的规划。有些同学在上大学或者是填报志愿的问题上盲从他人,来到大学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跟自己的心里想象的专业有相当大的落差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并且自身为未能调整心态。有些同学来到大学只是做到了每天去上课,期末考试,然后就是在其他地方玩乐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大学之后的生活做到合理规划,日子一天一天过,等到大四了,其他同学都在忙碌时才仓促的做出了决定。有些同学则受到了外界压力的影响,比如“房价”、大学生就业形势等,甚至怀疑自己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没能正确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反而抱怨社会导致了逃避现实的现象在高校存在。他们似乎想在虚拟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上找到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却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1.4、功利心严重

学生把一切的学习任务都与“好处”挂钩,为了满足入党、保研等条件而去学习。或者是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采取考前突击的模式,这也能从高校自习室考前爆满考后冷清的现象反映出来。

1.5、纪律涣散

学生把大学自由开放的办学理念当成了对放松生活的解释,无故迟到、旷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的散漫与学习上的懈怠相互结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在思想教育上有待加强

学校没能很好地在学生新入学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没能正确地把学生引导上适合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在学生入学后没有很好的进行跟踪教育,以及时刻帮助指引。

2.2、学风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整个学校的乃至社会都应该参与的一项大工程,而不是把学风建设归为某个学校组织或者某个群体去执行。同时学风建设机制缺乏深入大学生内部的调研,无法了解学生的新动向,导致有时做出的决定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需求。

2.3、教师没能以身作则

无论在什么层面上,大学的教师对于一个大学的责任都是无比重大的,教师是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学生们在没有入学前,就无比向往大学的老师。然而某些大学教师并不能很好的正确教导学生,相反误导了学生。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懈怠教学,下课就走,从来在教研室找不到老师;在考试时为了保证通过率,在考前对学生进行划重点甚至划题;在课堂上甚至传播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言论从而误导学生;在科研上投机取巧导致抄袭之风盛行。

2.4、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力度不足、负面思想盛行

学生没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了负面思想、享乐奢靡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弥漫校园,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发展都相当不利。

二、针对当前问题提出的对策

1、学校加强系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全面的针对全校范围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有教师。让他们了解他们之中每一个人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让教师与同学自觉排斥负面思想从而卯足了力量为学习、为科研而奋斗。

2、加强教师的培训

在欧美的一些名校里实行导师制度,对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来说有点困难,教师并不能一对一辅导。但是我们应该借鉴导师制度中导师对于学生定期的引导作用。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新生入学时期配合学校以及有关行政人员做好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到大学新的学习模式的平稳过渡工作,引导同学学习。必要时可以提前让同学了解自己的科研工作,这样的话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学生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可以有针对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要兼顾自己上课方式与高中教师上课方式的结合,可以对学生实行由严格到让其自学的平缓过程。同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兴趣有方向的讲解知识,多于学生沟通。

3、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鉴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容易在大一迷失自己,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上有所调整,尽量让学生在入学初多学知识,保持高中求学的劲头。在往后的时间可以逐步调整放缓课程的进度达到让学生合理的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

4、加强对学生的心里教育

针对学生对于未来迷茫的现象,高校可以考虑请来社会上杰出的人才多给本校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对于一些学生对专业有落差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作用,都是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同时学生择专业也是学生的自由,专业老师也不必碍于专业发展强留学生,大可以在新生入学后得知学生非常不满意本专业时鼓励其转专业(因为高校转专业都要求学生的成绩比较高)。让学生有热爱学习的动力。

5、加强学风建设的机制完整性与科学性

正确的学风建设应该是发动全校而努力的,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以及明确职责,同时需要深入学生内部调研,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以及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监督、举报、管理的职责。各行政人员做到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全程记录以便于迅速解决问题。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学风建设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水平。可以说高校的学风决定了高校以后的发展。所以它应该从整个高校出发,每个人都为之奋斗、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

[2] 张婷婷.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3] 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8期 总第169期

[4]杜德新.浅析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前沿 2014 年第7期

[5] 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 第27卷 第3期

5.大学生就业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 篇五

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

生就业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就业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增加,不仅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已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更加突出。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两项重要工作,毕业生就业必然要求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也必定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更好的就业。将两者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就业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也将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一、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就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挑选毕业生的余地更加宽广,而且在挑选毕业生过程中,用人单位重学历更重能力,重理论更重实践,重专业素质更重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随之日益显现出来。毕业生就业竞争,说到底是学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学风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无时不感到压力,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

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各项软硬件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校园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与其紧密结合,努力使就业教育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力。

(二)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高校的就业教育就是指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念、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需要等综合能力素质及有关就业一系列问题的咨询、指导过程,是帮助、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课。高校要把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正确地进行择业定位,合理调整就业心态。学风建设是指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学习纪律、学习考核等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学风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到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学风建设和就业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核心内容。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教育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更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就业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一)、让学生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经历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的成长过程。他们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接触机会较少,很难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标准和有关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从就业角度而言,我们更要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能力,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学生对参与就业竞争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认识还不够到位,造成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和主动性。就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让学生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进一步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工作行业需求接轨,着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只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毕业生,才能适应国内、国际的人才竞争,才具有个人成长、成才的较大空间。

(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学会做人就是要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态度,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做事就是要具备敬业务实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基本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做学问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大力抓好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大学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思想、生理、心理等方面已经逐渐成熟,生活上没有什么负担,精力非常旺盛,完全可以投入到学习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中来。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望,他们热切地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使自己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这些主观愿望,并帮助他们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期间,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往往可为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加强学风建设中需要就业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渗透。主动性的确立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对学风进行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中,需要就业指导的渗透。“就业教育的介入,会帮助大学生自觉、自主地做好职业预备,并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状况与今后的就业、升学等关乎前途、命运的大事联系起来;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让学生看到潜在危机的存在,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紧迫感,大力激发学习热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有目的地参加各项学习、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实习实践效果,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违法事件必然大幅减少,学校教育过程就能进入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工作,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就业教育的导向作用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人才就业是民

生之本,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优势的学生,实现毕业生就业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直接体现,教育部在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让学生将就业与当前的努力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大学期间的宝贵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综合知识的提高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适应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从规章制度、组织落实、人员配置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将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更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创造能人、创新能力。就业教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答疑、面试应聘指导,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素质,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未来人生的综合设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成为就业指导的第一课。通过这第一课堂,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再通过跨学科、专业的选修课的学习,努力实现文、理、工、管理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优良学风的浸润与熏陶下,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历史阶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就业教育作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四、以市场需要为中心,拓宽就业渠道

6.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六

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各项工作之中。长期以来,XX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X省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教育主题,强抓基础工作,凸显特色亮点,通过以点带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营造了“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氛围。

一、把握“一个中心”,确保宣讲教育工作精确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科技三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办学实际,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引导全校师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为建设XX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这一宣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紧紧抓住新时代宣讲教育工作的根本,全面精确把握宣讲教育工作总体趋势,奋力开创宣讲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聚焦“两大主体”,实现宣讲教育工作精准化

一是聚焦教师主体。学校把每年新入职教师、新任研究生导师和青年专职科研人员纳入宣讲教育范围,在入职培训和上岗培训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特别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在总结现有新增博士生导师岗前培训经验基础上,尝试逐步将培训范围继续扩大至全体研究生导师,培训方式更加多样化,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要求更加精准地体现在导师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提高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效。

二是聚焦学生主体。按照研究生全覆盖的要求,以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对研究生的普遍性宣讲教育工作,将宣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实际效果,逐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宣讲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宣讲教育对象由研究生拓展到高年级本科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宣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开始从事科研和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接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

三、落实“三项举措”,提升宣讲教育工作精细化

一是加强领导“强保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我校全面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教育工作。工作期间,各学院(所、课部、中心、实验室)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负责人协调安排了本单位的宣讲教育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各项宣讲教育活动的交流共享,并梳理了学校现有与学术道德建设相关的文件,为完善学校学术道德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咨询建议。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选拔了一批品德高尚、造诣深厚、为人师表的知名导师,并以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教育活动。

二是认真谋划“定思路”。每年,学校对标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根据X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有关工作通知,制定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工作指导思想、宣讲教育主题、宣讲教育对象、工作实施举措和相关工作要求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方案,强化工作落实。

三是完善制度“促落实”。学校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师德师风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规定》《教师师德及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修订)《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暂行办法》《硕士生指导教师招生条件审核办法(修订)》《研究生导师指导工作准则》,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治学态度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导向,从而进一步强化导师职责,确立导师基本规范。

另一方面,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出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办法》,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诚信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此外,每年制定出台《大学生卓越学风建设行动计划》,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学业管理,促进学风稳步改善,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抓好“四种结合”,推进宣讲教育工作精品化

一是宣讲教育工作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强调以师德促进生德,以教风带动学风,通过开展教学名师评选、研究生的良师益友评选、教师修身与读书沙龙、青年教师论坛、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评选、师德师风道德模范评选等多项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开展以《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教育活动,加强新入职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设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科学道德教育专题》等课程,邀请组织部、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科发院等职能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进行讲授,集中组织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优良师德师风,使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关系,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

二是宣讲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学校从学风建设机构、学风动态、典型案例、规范制度和师生学术风采等方面展现我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吸引更多的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还积极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震旦讲坛”“英才工程”“李四光计划”“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新生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和集中组织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育人为本,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督查和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推进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认知和研究能力。建立学校和培养单位二级学风建设督查组织,将学风建设状况纳入培养单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研究生学风建设检查。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给予批评教育,做好记录,并纳入学生课程考核体系中,将研究生的学风与其参评奖学金紧密结合。搭建好研究生的学术文化平台,通过开展系列有效的主题活动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树立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

三是宣讲教育工作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将宣讲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融入到研究生课堂上,融入到专业课讲授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心理健康等课程,对学风建设相关知识进行切合实际的宣传和讲解。另一方面,将宣讲教育工作内容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必修环节,开设了《科学方法论》,成绩计入研究生课程学分;指导培养单位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科学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研究方法论、科技论文撰写等方面内容。通过教师课堂上的深入讲授,力求把科学道德、学术规范、科学精神的内涵讲清楚,把严谨笃学、实事求是、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讲明白,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迫切性讲透彻,不断增强师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

7.浅谈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七

随着我校“两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学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我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总体上持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全校教职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投身到学风建设中。但从学校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仍存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目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施、轻视软件的问题,在基础建设,规模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紧,而对学风建设等方面缺乏重视,错误地认为学风建设只是某一单位、某一部门的事,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2.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引导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着,其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地方,更是面向全体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场,部分老师对于学生在思想上进行的教育和引导还不够全面,只是单单在课堂上讲授与自己所任课程相关的内容,这使得学生不仅忽视专业知识更加忽视思想道德。

3.大一新生适应能力差,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意识薄弱

有些大一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身份转变的把握程度和适应能力还不够,对于这种角色的转换存在许多差异性,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较为低下,并对以后自己的学业规划毫无头绪不知所措。各方因素的不断影响,使其导致的不适应程度,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状态。

4.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许多专业的课程安排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进程或是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的落伍与陈旧,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脱离实际不能够与时俱进,实践价值较少,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在校生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纪律不强,偏重娱乐活动,存在厌学情绪

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习缺席现象也存在此类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内上网聊天,玩游戏,上课睡觉;有的抄袭作业,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此种现象学风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产生原因

最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源的素质大幅下降。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不努力,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导致的,再者高校招收标准降低导致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普通教育。

学生现在学习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远大的志向。学习不认真,没有动力。受社会上的影响认同“学习无用论”,抱着“混文凭”的思想荒废了四年的宝贵时间。有些学生由于对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是没心思去学习,导致越不想学越不会,越不会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产生厌学思想。

三、主要对策

(一)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学风建设的基础

1.深入研究和完善学风建设的配套制度。要全面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坚持从严治教;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提高出勤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从严治考,科学严肃地组织和设计期末考试、补考、重修、认证、过级等考试工作,规范考务工作,加强考试管理;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价考核力度,完善考核体系,贯彻听课状态与平时成绩挂钩等方面的制度。

2.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学院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学风建设问题。要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做到目标分解,层层有落实,人人有责任,确保学风建设落实到位。

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学风建设的基础,全面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坚持从严治教。

(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以“四全管理”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模式

1.全员抓学风:组织、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辅助学风。

2.全过程抓学风:抓好军训、入学教育、上课、自习、考试、社会实践、教学实践、论文指导等各个基本环节。

3.全方位抓学风:除专业课程的学习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4.全力抓学风:是要求全校师生要做到持久性、一贯性、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增强寝室文化建设

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进一步开展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寝室和教室的文化建设,提高趣味性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和谐、团结文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通过加强学风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与评估体系和学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以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党员学生干部为主力的学风建设队伍,全面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打造自强自律、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学校将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和落实的工作,切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优秀人才。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主题与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更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学风建设应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手。本文通过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努力构建优良学风。

8.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寝室文化;学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4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行寝室公寓化管理。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寝室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因此,积极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在优良学风形成中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寝室文化与学风的范畴

(一)寝室文化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和交际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增强集体观念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寝室文化是指来自各地的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通过相互了解,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相互适应和冲突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延伸、社会文化的缩影。寝室文化具有感染性、相融性、持久性和约束性,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场所。

(二)学风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2]广义的学风包括学校的治学风气、教师的学术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而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氛围和群体行为,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它通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态度、学习兴趣与方法、学习纪律和效果反映出来。

二、寝室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一)寝室物质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寝室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生公寓楼内外用于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需要所建设的各种设施及所体现的文化,是蕴含着大学精神、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物质产品。寝室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寝室楼群的分布、寝室楼内的布局、寝室与寝室楼内的基础设施、寝室楼内文化设施、寝室楼周边的生活、娱乐设施等。寝室物质文化所蕴含的大学精神、理念和信仰在被学生使用过程中不断被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寝室的物质文化环境能否满足学生休息舒适、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寝室的各项设施能否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精神和理念,各项娱乐设施是否能满足学生休息放松的需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可见,寝室物质文化环境对学风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寝室制度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寝室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寝室制度文化包括寝室管理规定、寝室标准、寝室安全管理制度、寝室电脑与网络使用制度、寝室电器使用管理规定、作息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大学生在寝室中相沿成习的准则。寝室制度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寝室行为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寝室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活动的总和。寝室行为文化强调的是“人”在寝室文化中的地位,全体学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寝室行为文化体现了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大学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行为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一个寝室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上常常相互影响。寝室一位同学刻苦学习就会带动寝室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可见,寝室行为文化对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学风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寝室环境建设促进优良学风良性发展

高校可以从加强寝室硬环境方面入手,不断促进学风建设。[4]高校可以在各寝室、各楼层内适当配备热水器、洗衣机、吹风筒等基础设施,增强寝室之间的隔音效果,对低楼层寝室合理增加暖气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和休息环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寝室数量情况,在寝室楼内专门提供长明灯自习教室和读书屋等,方便学生在寝室内学习。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老旧的寝室进行改造,特别是对那些年久失修的寝室楼进行彻底改造,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场所。高校还可以在寝室楼内或寝室楼群周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健身器材、活动场地等,使学生能够得到放松,以便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加强寝室制度建设促进优良学风良性发展

高校应重视寝室制度建设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规范功能。规范合理的寝室制度可以为寝室风气的形成和大学生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应建立健全寝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建设要覆盖大学生寝室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留死角,并根据大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当增加或调整;寝室各项制度要规范,规范的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拥护和执行;寝室各项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人性化,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意志,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时代精神;寝室各项制度要具有执行力,做到持之以恒,形成常态,为学生创造规范有序、文明守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加强寝室成员养成教育促进优良学风良性发展

养成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高校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入手,明确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寝室各项规章制度,将早操(养成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培养寝室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建立规范有序、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此外,大学寝室成员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也非常重要。高校可以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并将其作为第一学期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军训阶段的集体生活使个体融入集体,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在寝室内积极营造互帮、互助、轻松、包容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四)建立健全寝室内奖励机制促进优良学风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现在各高校只在宿舍内进行寝室卫生的评比,这对学风的影响作用不是很大。高校可以将“优秀寝室奖学金”纳入个人奖学金范畴,根据寝室内成员的学业综合成绩和在寝室内的日常行为表现情况量化后累加起来作为寝室的总成绩,根据成绩的高低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寝室,按照“优秀寝室奖学金”的标准给予现金奖励,与学校奖学金一同评选,并可与个人奖学金兼得。这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寝室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寝室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升学业成绩,让寝室同学之间和谐相处。

(五)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促进优良学风良性发展

树立优秀寝室典型是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发挥其榜样的作用。根据寝室检查评比结果,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评选出周流动红旗寝室、月流动红旗寝室、学期文明寝室等优秀寝室并进行挂牌;对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可以实行“示范寝室”或“党员寝室”挂牌制度;还可以根据每个寝室的不同特色,评选出“特色寝室”并进行挂牌,等等。这样,典型寝室不但可以起到对其他寝室的示范作用,而且对自身也有激励作用。这些挂牌寝室在激励之下会更加努力,而其他寝室会积极向典型寝室看齐,这样就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寝室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寝室成员的养成教育、寝室成员的人际交往、健全奖励机制、树立典型等措施和方法来不断促进高校学风的良性发展,创新学风建设的载体。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德刚.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探析[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2):79-80.

[2]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15):27-29.

[3] 石峰.大学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7-68.

[4] 黄珊.浅论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商情,2012(8):189-191.

9.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九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国内外高校学生受国家体制、社会影响、个人心理等因素影响,学习状态及动力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调研结果,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展我国高校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的主观能动性,使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迈向新的高峰。

关键词: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学风建设;启示

0引言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的学风已成为目前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久前,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国外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客观地分析了国外学生学习情况,在学校学风建设方面,中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外学生学习状况

1.1学习动力的差异

1.1.1个人兴趣方面国外学生可依据个人学习兴趣选择课程,学习模式分为研究型自主学习和课程型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逃课现象极少发生;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教学实际难以适应个体的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1.2高额的学费驱动在国外,高额的学费也是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国外学生自我施压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高。按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个理论课时计算,每个课时成本折合近20美元,相当于3个小时的勤工俭学工时费,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在国内,学生的学杂费都是由父母支付,学生没有体会到挣钱交学费的辛苦,很少有通过自己勤工助学所得缴纳全部学杂费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珍惜课堂学习的机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1.2学习目的的差异经过调查中外学生学习目的都包括: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和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但国内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有一种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1]。

1.2.1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即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学习的目的。学生能很好地接纳自己,自我评价良好,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期望通过自己在大学的学习,走上社会后,能有一个好平台,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或者希望经过刻苦的学习,能在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找到理想职业,自己能独立生活。总之,是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目的而学习的。

1.2.2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即把自己学习目的建立在社会需求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就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责任感强,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学习与实现伟大目标的联系,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刻苦钻研。总之,是围绕个人的社会价值的目的而学习的。

1.2.3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即指把自己学习目的建立在他人的希望之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或为了在学习竞赛中不输给别人而拚命苦读。这些都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

1.3学习条件的差异国外高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全面,均可免费使用,学生查阅文献提供便利的条件,重要手段。国内高校的配套设施较国外是相对落后的,不利于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没有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差异成因

2.1个人心理的不同导致学习动力的差异国外大学生学习动机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而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为争取好的成绩,受人尊重和羡慕,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为将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将来能出色的开展工作,事业有成;为得到奖学金;为出人头地;为考研究生,出国留学;仅为考试及格,拿到文凭;对专业或某些学科的兴趣;为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奥秘;为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类的进步作贡献。

2.2国家体制不同导致培养目标差异各国高校培养目标都强调时代性,21世纪知识效应将占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创新必将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此,世界各国高校的培养目标也随着国际社会的浪潮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动。经初步调查分析,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注重道德教育发展到注重智力教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偏重智育,发展到偏重知识和能力培养。从美国和我国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来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两国的社会体制不同,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就业目标也各具差异,从而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就完全不同理解。

2.3教育模式不同导致学习条件差异

2.3.1德育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谓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归结起来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指向培养年轻一代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设身立足,适应纷繁环境的能力[2];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其主要特征的。在多年来大量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道德教育方案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日本教育的发展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道德教育模式因而呈现出通过生动充实的内容、具体扎实的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青少年的重要特征。

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局限于课堂,未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未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

2.3.2事务管理专业化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美国教育部门要求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依法管理。美国高校在校园范围内一般都有一套纪律管理监督和仲裁系统,以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管理人员依据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学校设立监督和仲裁机构,学生可以通过此机构起诉或控告校方或学生工作者。

而我国目前正在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方向迈进,国内高校辅导员有政治与领导的职能和管理的职能,多种职能汇聚于一身,而辅导员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或者学生管理专业出身,却对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问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要进行指导与辅导,故辅导员在学生事务服务过程中不能达到面面通,无法达到国外专业化的标准。

2.3.3教学实践国内老师讲课的习惯方式是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把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好课[3]。而在国外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像,而想像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的教育界"始终缺乏对学生正常学习心理的了解,缺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技能,缺乏对下一代长远发展的职业关怀。

2.3.4考试美国的考试次数比较少,开卷考试是一种重要形式,考大学特别是研究生不以笔试为主而是以面试成绩为主[4]。中国学生理论考试中成绩尽管比较突出,但需要动手能力的实验科目却是中国学生明显的弱项,国内学校教育的实验教学薄弱,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都存在着重大偏差,即忽视实用知识实用学科以及实验技能。

3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

3.1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目的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应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感知,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真正消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要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自我督促能力、调节课余时间能力,形成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适应性的综合素质。

3.2激发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协助优化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3.3营造高校有力办学氛围结合高校的实际,大胆创新,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创造各种实践动手锻炼的条件,加大对各种实验室及设备的投入或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去学习,更多地组织学生去各种工厂或相关单位去学习参观,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拘泥于课堂,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这也是我们所没有做到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5]。学风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一所学校真正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种熏陶和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学生学习阶段,还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成就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耐婷.国外高校自主学习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

[2]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8.

[3]柳颖,张绍波.国外高校学生评价教师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6.

[4]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

上一篇:高二日记:陪母亲散步下一篇: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利与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