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共5篇)
1.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 篇一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四句话、十六字”学习心得
017年5月19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前,总书记亲切接见大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高度评价了公安队伍作出的无私奉献,强调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全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并就全力以赴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饱含着对广大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官兵的深切关怀,寄托着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殷切期望。特别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规律特点的基础上,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揭示了公安机关的基本属性和公安队伍的职业特点,精辟回答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建警治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方向。这“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南。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公安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公安机关要迅速在全警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上来,坚持不懈地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紧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总任务,牢牢把握“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全力以赴投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一、牢牢把握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切实把“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作为建警治警的总方略、立警从警的座右铭在全警高高树立起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这“四句话、十六字”,涵盖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价值导向和职业追求、发展目标和建设路径的高度统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对党忠诚是政治灵魂,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政治站位,体现着政治建警的根本方针,是公安队伍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服务人民是根本宗旨,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性质本色,体现着公安队伍的立警原则,是人民公安永远不变的路线遵循;执法公正是价值取向,决定着公安机关的履职方向,体现着法治公安的本质要求,是公安队伍必须坚守的职业追求;纪律严明是重要保证,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治警方针,体现着纪律部队的管理特点,是打造过硬队伍的根本路径。这“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总纲领,是公安机关建警治警的总方略、人民警察立警从警的座右铭,为我们推动公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公安现役官兵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注重学思践悟,坚持知行合一,切实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自觉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守执法公正的价值取向,着力锻造纪律严明的过硬队伍,真正把总书记提出的这“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在全警高高树立起来、坚决落实下去。
二、牢牢把握对党忠诚这一政治灵魂,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对党忠诚,是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各级公安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安民警、公安现役官兵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党和人民手中掌握的“刀把子”,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筑牢忠诚警魂,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定自觉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理想信念上的坚定,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切实提高政治能力,自觉把讲政治作为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作为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着力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着力提升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行动自觉,严守纪律规矩,做到令行禁止,切实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彻底肃清***等人的流毒和影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刀把子”始终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三、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宗旨,忠实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服务人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是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公安机关担负着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和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深入开展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持续深化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不断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当好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关切,坚持维权与维稳相统一,健全完善社会矛盾风险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推动完善群众利益协调和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合理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优化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管理效能,深入推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异地办证制度、车检驾考制度等各项“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意见的落实,继续研究推出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新举措,着力扩大改革受益面,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舒适度,努力用我们的辛勤指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牢牢把握执法公正这一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执法公正,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安机关执法活动必须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执法工作、所有的活动都是执法活动,必须始终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恪守法治精神、坚守法治定力、严守法律底线,切实当好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力军,坚定不移做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要以正确的法治理念引领执法活动,坚持教育引导、典型引领、实践养成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切实增强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做到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以严密的制度机制规范执法活动,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公安目标,狠抓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落实,进一步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管理、深化执法公开,持续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提挡升级,确保各项执法活动都在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努力以程序公正来保障实体公正。要以有力的监督制约约束执法活动,紧紧围绕规范权力运行这一核心,紧紧抓住容易出现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坚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着力构建高效严密的执法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确保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最大限度地防止徇私枉法、执法不公等问题的发生,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五、牢牢把握纪律严明这一重要保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过硬公安队伍。纪律严明,是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公安队伍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纪律部队,必须在纪律作风建设上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警的各项部署要求,聚焦忠诚干净担当,践行“三严三实”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过硬队伍。要强化管党治党责任,建立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的责任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硬化党委纪委职责,实化管党治党任务,强化严管严治导向,切实把党建工作的责任链条紧起来、硬起来、严起来。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全面推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生活制度的落实,着力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推动实现党内监督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严格落实从严治警的各项纪律规定,切实做到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着力在公安队伍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警风。要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加大综合保障力度,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对因公牺牲民警的家属特别是其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努力做到用事业激励警心、用关爱温暖警心、用待遇慰勉警心,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六、牢牢把握今年公安工作的主题主线,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党和人民赋予全国公安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今年公安工作的主题主线。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付诸于实践、见之于实效,切实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激励鞭策转化为做好各项公安工作的强大动力,把“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贯彻落实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动中。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牢记职责使命,紧扣主题主线,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决打击、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要牢牢绷紧反恐怖斗争这根弦,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严打方针,全面推进反恐怖斗争各项措施的落实,始终保持对暴力恐怖活动的高压态势,坚决打掉暴力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切实消除各种暴恐隐患。要按照“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状况混乱就整治哪里”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和电信网络诈骗、经济金融领域犯罪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对治安乱点和重点部位的源头管控,有效遏制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多发高发的态势,着力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要持续深化火灾、道路交通和大型活动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狠抓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严防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公安现役官兵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迎接十九大、忠诚保平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熔铸入灵魂、融之于血脉,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育儿关键四句话 篇二
这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3.忠告天下父母的四句话 篇三
2015年01月04日10:19 教育专栏作者:孙云晓 我有话说(7人参与)
一、当今孩子难教育的4个原因
1.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人的权威地位。
过去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而现在孩子敢对父母说,你懂什么呀?据有关调查,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15%认为,他们比老师懂得多。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长辈可以教育和影响青少年一代;在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有能力影响成年人。21世纪,两代人需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
孩子成长有三大要素:教育、遗传和环境。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3.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落后
上海社科院1999年调研表明,女孩性发育平均年龄为9.2岁,例假初潮平均12.54岁;男孩性发育平均年龄11岁,首次遗精平均13.85岁。
与性发育提前相关的是性教育问题带来各种一系列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微博]最新调查显示,14-17岁中学生中10%有性行为,再加上当前性环境复杂化,网络传媒性信息泛滥,性事故频发。
因此,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青少年性教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现代学生新的“四化”为,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微博]学化、大学幼儿园化。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产生过度焦虑,造成“童年恐慌”,而且年龄越小,越无助,缺乏安全感。作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告诉孩子,除了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二、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话
(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我在教育部开会时,北京一所大学领导反映,在一年级新生中有35个人想自杀。再如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微博]研究生宿舍的投毒事件,都说明人格扭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悲剧和代价。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素质和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传授知识非常重要,取得高学历也是需要的,但是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健康人格。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健康人格有5个指标:学习、仁爱、负责、自制、尊重。这5个指标是决定孩子健康成长、幸福一生的关键。
以自制力为例子。澳大利亚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中澳幼儿自制力的对比研究。
研究以3-4孩子为对象,在其前面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忍耐15分钟,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研究表明,80%的中国孩子选择马上吃,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选择等待。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为什么中国孩子不能等待?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充分满足孩子,孩子不习惯等待,不能延迟满足,且容易变得任性。
再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孩子的零花钱非常有限,10岁以下孩子一周零花钱3毛,10岁以上孩子是1美元50美分,并且对于如何花钱有明确的14条协议,并要求孩子每周向家长[微博]报账,用于储蓄的不少于20%,用于慈善的方面少于20%,以此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在自制力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即是当孩子有了需求时,要适度延迟、有条件满足,让他学会等待。相关研究还显示,青少年时,不能延迟者容易形成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而延迟者较多能成为独立性、适应性强、自信的少年。延迟者比不能延迟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我做了四十年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教育就是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糟糕,教育一定不成功。所以说,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
在这里将讲一个最普通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他通过实验发现,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绝望,放弃努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经常流露出习得性无助的语言,比如有孩子考试后会说,我数学考砸了,我最怕数学了,我学不好了。
不同的父母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说,真笨,这点题都不会,你算是没希望了。有的父母比较宽厚和理解,对孩子说,别难过,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所以你考不好是应该的。上述两种都是消极的解释,把孩子考不好归结为永久的、难以改变的原因,孩子容易悲观,产生无助。
积极的解释是把孩子暂时的失败解释为一个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原因。“孩子,你能学好数学的,你这次没考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准备。”积极的解释导致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悲观。
不仅是解释孩子的问题,同样在解释自己生活中,也需要积极乐观的归因,从而给孩子树立榜样。
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要遵守五大原则: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好的关系的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或危险的事情时,看他是否敢告诉父母。好的关系的高线是,当孩子犯下严重错误时,看父母是否敢于惩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承担责任。
孩子10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实际是长大的需要。心理研究表明,孩子10岁之间是崇拜父母的年龄,而10岁之后则是轻视父母的年龄,因此10岁之前是构建亲子关系、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其中2岁之前对孩子要无条件的爱;2-4岁是建立规则的第一黄金时期,在此阶段要敢于向孩子说“不”;5-10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10岁之后,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尊重孩子。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变得重要,这是一个误区,理性的家庭关系应当是,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因为夫妻关系稳定,父母情绪稳定,带出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说一千道一万,习惯培养是关键。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也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培养是一个从被动(遵从),到主动(认同),最后成为自动(内化)的过程。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5个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让孩子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产生兴趣。
第二步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比如《弟子规》讲到“出必告,返必面”。
第三步持久训练,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习惯的养成最后是人神经系统的改变,根据研究21天可以初步形成习惯,90天可以养成稳定的习惯。
第四步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培养不在于其强度,而在于其坚持的长度。
第五步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在家庭中,有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书香的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
(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男孩和女孩发育有先后,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比女孩晚;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水平,因此让男孩提前入学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选择。
男孩在小学甚至初中,学业暂时落后女孩是可以理解的。暂时落后是一个特点,不是缺点,可怕的是,我们正把这一特点变为一个真正的缺点。,我们看到,小学、中学、大学,女生的成绩全面崛起,男孩整体滑坡。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学习方式上有显著地差异。男孩善于通过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学习;女孩善于通过语言沟通、聊天和阅读开展学习。现在中小学往往不能满足男孩学习的需要,现在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机制基本是语言考核为主,男孩擅长的学习方式基本被边缘化了,加上家庭的溺爱,男孩由此会产生失败感。
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教危机。一项关于中国高中生研究显示,当遇到烦恼事时,孩子求助对象中,前5位没有父亲,甚至网友都排在父亲前面,可见中国教育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所以奥巴马反复强调,加强父教。
父爱和母爱是不同。父亲是外放的,母亲是内倾的;父亲鼓励独立,母亲讲求依恋;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挑战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仿效,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父亲的方式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的方式是静态的、稳妥的;父亲传递的是坚强、勇敢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的是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之风。孩子在5个月时就能感觉到父母的不同。比如,妈妈抱孩子非常紧,而父亲抱孩子是松散的,所以父亲抱孩子时,孩子兴奋、开心。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联盟。哈佛大学有关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独立性。从发展阶段来看,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责任各半;而中学阶段则是以父亲教育为主。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孩子从父母关系观察到,什么是爱情和婚姻;从母亲身上学习做女人和母亲;从父亲身上学会做男人和父亲。
三、问题回答
1.我们现在强调鼓励多,还需要批评吗,如何批评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中国教育的一大误区是,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灌输。真正有力的教育在自由和规则之间平衡,批评是需要的。但是批评乃至惩戒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越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越容易改正错误。
2.孩子上网控制不住怎么办?
国际上有关研究建议,一是9岁之前最好不上网,二是在小学和初中,电脑不要放在孩子房间,要放在客厅或父母房间。因为孩子在这两个地点上网,感觉背后有监督。
孩子沉溺网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好,缺少朋友。
3.中学的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一放学就往自己房间,怎么办?千万不要把他叫出来教育。建议,青春期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写信或发短信,因为,再啰嗦的人,写信都不会啰嗦,写信后不要急着告诉孩子说,你好好看。你可以放在他的房间,不要说。他一定会看你的信。也许,他当时不会说,但是10年后,他会告诉你他的感受。孩子教育是,3分教7分等。
教育孩子,首先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耳朵。所得越多越容易失败。
4.现在孩子都是老人和保姆带的,父母怎样做些补救措施?
4.高三学生必须记住的四句话 篇四
高考的脚步终于又近了,我们的心里既是期待又有恐惧,既有兴奋紧张,又有焦虑不安,可是,号角已经吹响,冲锋已经发起,我们没有办法停住自己的脚步,我们也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我们只有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冲向前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在这冲锋的过程中,请你记住的四句话:
1.在高三一定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多一份坚持就多了一份勇气,多一份坚持就多了一份希望,当你在痛苦中徘徊、犹疑时,请相信,你的对手也在接受同样的挑战,谁能坚持到底,谁便是最后的胜者,谁不放弃希望,谁就能笑到最后。
2.抓住时间便抓住了一切,失去了时间,也就失去了一切,合理的使用时间安排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
3.乐观、平和的心态,用一颗平常的心来感悟高三,用乐观来面对生活。
心态决定一切。越到后面,越是考心态。不要为某次的考试患得患失,往前看,每次考试就是检查自己的复习程度,有好也有不好的,把好的继续做得更好,把不好给与改正。成绩的起伏,正是我们积极复习的结果。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正视自己的成绩,高三的路越走越宽。
4.不管面前是什么,我们都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全力以赴地准备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你有你的优势,别人有别人的长处,每一位高三学子都期待着在高考的考场上再决高下。
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这样四个因素
一是先天的条件。估计这条大家都差不多,天才有,但毕竟是极个别的。有明显的学习障碍的人,也是少数。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而且,那些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孩子可能更聪明呢。
二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上投入得越多,成绩就会有相应的提高。当然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一天24小时都用在学习上了,脑子里除了做题没别的,也不一定能学好,还会影响身心健康,但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可能很难有所突破。
三是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当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的情况下,效率就成了决定因素。有的孩子,看着很用功,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不是方法不当,就是效率太低。
5.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篇五
十一的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科大的会场,名师荟萃,百花齐放。11月3日至6日,我、刘波、张奇玉、王旭一行四人赶往杭州,参加“千课万人”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发展课堂”研讨观摩会,聆听了各地名师、专家的精彩报告;近距离观摩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亲眼所见各位专家、名师们研究、践行“发展课堂”的成果,收获颇丰。
“常态”即“守正”,“新”则“出新”,“守正出新”是“发展课堂”的主旋律。名师们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他们践行“新常态”理念,如一壶香茗,默默散发着馥郁的芬芳。专家给我们现身说法,展示了各自独特的视角、智慧的教学。他们的课堂寻寻觅觅,另辟蹊径,带着“衣带渐宽终不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他们的课堂曲径通幽,悠远绵长,浸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沉思;他们的课堂过尽千山,柳暗花明,收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我们体会到王崧舟诗意美丽、蒋军晶生活经验与语文思维的共鸣、张齐华永不重复的格言,窦桂梅激情四射又不失智慧的从容,赵志祥寻根究源、启迪思维的悠远,贲友林张弛有度、纵横捭阖的大气„„来自新疆、浙江三名新进名师同课异构——《地震中的父与子》,更让我们体会到目标定位的不同所绽放的不同的精彩。
名师不约而同聚焦“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教学。孙晓天教授带领我们走进运算能力的“新常态”,引领我们初窥与“主动性、创造性”密切相关的运算能力。斯苗儿、刘加霞、黄爱华等专家就经典课改进的视角、数学核心思想的落实和大问题教学方面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老师们聆听着专家的讲座,比对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
张梅玲、孔凡哲、朱德江、曹培英等专家就老师们“新常态”课堂的精彩演绎进行了精辟的点评,让我们对专家们的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受益匪浅。艳阳高照下,我们如沐春风;倾盆暴雨中,我们热情依旧。课堂上老师睿智的笑容,是引领孩子们起航的明灯;会场上静静流淌的,是孩子们美妙的思维;老师们会心一笑的,是心灵的感悟与情感的共鸣;不时响起的掌声背后,是由衷地赞叹与深深地折服。这是会场不同的表情,也是老师们不同的故事所演绎的同样的精彩。教无止境,学无止境。4天的活动中,我们聆听着、品味着、交流着、更收获着。观摩虽然结束,但我们工作室成员却在这饕餮盛宴的记忆中,开启了深深地思考。我们将让这种思考走进数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向着核心素养的提升迈进、向着“发展课堂”的精彩出发!
曾听过张祖庆老师好几节的“微电影创意写作”指导课,总感觉新奇且富有创意。“遇见《神奇飞书》”是张老师“微电影”系列课程开发的又一新作。在这节课中,张老师立足于绘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将读绘本、赏电影巧妙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整节课情趣盎然,精彩不断。说它“神奇”当然有夸张之成分,但笔者之本意在于强调张老师的创意——开启了绘本阅读指导的新视窗。那么此课“创”在何处,“启”在何点呢?容笔者在以下进行概要叙说。
一、重视完整阅读绘本
大家知道,绘本,从封面、蝴蝶页、扉页、正文及至封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传递出该书完整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绘本一般由三个故事组成:一个是由图画讲述的故事,一个是由文字讲述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图文交融共同编织的故事。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上绘本阅读指导课,往往忽略绘本的这些特点,不重整体,只抓局部,或侧重于图,或侧重于文,支离破碎,零敲碎打„„这样学生从绘本中所获得的信息就可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所受到的启示也会受到影响,其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张老师在“遇见《神奇飞书》”这节课中,紧紧把握绘本阅读的整体性特点,引导学生从封面图像、书名的阅读展开预测、联想:这可能是一本什么书?然后提示学生:读图画书,既要关注图画,也要关注文字,还要将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阅读思考。这就在阅读方法上给予了总的引领。紧接引导学生读扉页,了解《神奇飞书》的作者、绘画者、翻译者等相关信息,这其实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要点所在。就这样张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期待,也带着方法进入阅读。在教学正文部分,张老师指导学生细读图画,品读文字,利用文字和图画的交互作用,对照阅读,从而逐步领悟绘本的蕴意。同时还采用了配合视频读,通过师范读、学生表演读等形式,让一个完整的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强调把握绘本的结构
让学生把握绘本的内在结构,这是阅读绘本,尤其是读结构比较复杂的绘本、领会情节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也是张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神奇飞书》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复杂,结构跌宕起伏。张老师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结构。一是抓文字中的关键句:在阅读正文部分时,张老师让学生读书中一句话“每天早晨,莫里斯都会打开这本书,写下了他的欢乐与悲伤,理想与希望”,抛出一个大问题:“写下了他的欢乐与悲伤,理想与希望”这句话在书中出现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引起了学生对此的关注,也使得阅读、思考的方向更为明确。在阅读进程中,凡有出现这句话时,张老师就予以提示、强调。在课的结尾,张老师再一次回到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梳理,精准地把握《神奇飞书》的内在结构。二是抓情节的转折点;1﹒飓风来临;2﹒飞书女孩飘过;3﹒莫里斯离开,留下他的书。这几个转折点,充分地展现了莫里斯故事的曲折,以及书带给他人生的改变:书使他的生活有了色彩,书使他的人生变得幸福,书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书使他的生命得到轮回„„忽略了这几幅图,也就忽略了许多插画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难以把握住《神奇飞书》的结构。
三、巧妙结合影视
绘本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形象鲜明、生动有趣且蕴意深刻的特点,而影视作品在环境渲染、人物刻画、细节特写、故事情节、语言提炼等方面与绘本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总体而言,影视作品与绘本作相比较应该更为形象,更具动感。《神奇飞书》,区别于其他绘本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改编而成的,这就为“微电影”的介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与可能。张老师利用这一特点,插入“微电影”,让学生观看“莫里斯救活一本书的经过”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莫里斯用了哪些方法救活一本书,并注意有哪些细节吸引了自己。这样,“微电影”与绘本互文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眼睛的探险、有趣的发现和心灵的体验。这样做具有两个优势:一是使文本的信息更加丰满,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把握绘本的人物形象,理解绘本的蕴意;二是巧妙地将学生的视角进一步引向绘本的细节。可以说,插入“微电影”,为绘本的教学创设了一个新形式。倘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置身于绘本与电影的情境之中进行创意表达,无疑又为习作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
四、突出细节的把握
引导学生关注绘本中的细节,体会文本的内蕴,是张老师这节课最突出的特色,也是最为成功的阅读方法指导。绘本的内文往往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有动感的图画;2﹒简洁富有内涵的语言;3﹒丰富深刻的内涵。而这些往往由一些细节来支撑与体现。张老师根据这一特点,把细节的阅读指导贯穿全课。他引导学生注意两方面的细节:一是图画上的细节,二是文字的细节。在指导方法上,张老师先是将细节的观察、思考融于画面与文字的理解过程中,比如,让学生关注“飓风来临”时的细节变化,包括“书中字母飞走”等;关注文字中“振翼飞行”“充盈其中”等,让学生有了观察细节的实践体验。到了插入“微电影”环节,张老师则明确提出,看看那些细节最吸引自己,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比如,莫里斯看书时表情的变化,他看书时有很多书围着他,书中有书„„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作者之意图。接着让学生观察莫里斯飞起来的容貌变化、观察莫里斯的书飞向小姑娘时的变化——原来不会飞的书现在飞了起来,并让学生从变化中想象原因。正因为细节观察阅读到位,所以学生的想象是那样的丰富多样:因为书拥有使命;因为书拥有了情感;因为书寄托了朋友的期待„„这样贯之全课的阅读细节指导,对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习惯,用之于今后的绘本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五、关注色彩的变化
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张老师还引导学生注意了图画色彩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应该是插画家绘图巧妙的地方之一,可以这么说,绘本里任何一种颜色的选择,都是独具匠心的。在回顾全文环节,张老师让学生讨论这本书神在哪里,重点指导学生从色彩变化中去发现情节的变化、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文本的蕴意。比如,有一幅图,莫里斯站在屋内手举着书的部分是彩色图,屋外站着几个人,空着手,却是黑白的。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意味着什么,学生很快就悟出作者是在暗示书的力量,书给人生带来的变化。再如,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四幅图的色彩变化中,体会到这是“表示了时间的流淌”“象征着人生的四季”“反映了莫里斯年龄的”变化等等。这样的引导,对于学生全方位地领略这本书的神奇,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是很有作用的。
总之,张老师在“遇见《神奇飞书》”这节课中,融绘本阅读的方法指导于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懂绘本的同时,发展想象、推测、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认识、把握阅读绘本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来说,这节课无疑是很成功的。但由于《神奇飞书》内容的丰富与情节的复杂,客观上就使得这节课的容量显得比较大,到了结尾的教学就显得有些匆忙之感。所以,笔者建议,在课的前半段可作一些压缩,砍掉诸如表演等环节,集中力量实施阅读细节与色彩的指导,给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留下更大的空间。另外,从本节课的实际情况看,教者对原设计有一定的调整,应是一节侧重于阅读方法指导的课;若作者压缩阅读指导的一些环节,插入创意表达,应该又是另一系列的课,也就是“读绘本、赏电影、写作文”的创意习作课了。
精神的相遇
心灵的晤谈
——评何捷老师教学《唯一的听众》 一只小小的鱼 2016-11-14 11:03:00 《唯一的听众》叙写的一个精神相遇、心灵晤谈的动人故事。一个是没有天分又缺乏信心、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小提琴学习者,一个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如今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他们素昧平生。但老教授善意的谎言和不教而教的指点、鼓励,让“音乐白痴”成为各种文艺晚会上受到成百上千观众欢迎的小提琴演奏者。看似平静如水的举动蕴藏着智慧,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饱含着浓情。阅读、阅读教学,实质上也是精神相遇、心灵晤谈的诗意行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教学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互动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精神相遇、心灵晤谈、情感交融的过程。
今天,在“千课万人”的现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特等奖获得者、十大语文青年名师之一的何捷,引领学生,也是引领几千名听课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这个动人的故事,通过阅读、阅读教学这种诗意、美好的行为,开启了一次深度语文学习之旅、真情阅读之旅、寻觅方略之旅,与文本的言语智慧、人生智慧,与文学的写作智慧,与语文学习的阅读智慧,也与他的教学智慧,来了一次精神的相遇、心灵的晤谈!
一、这是一次深度学习之旅,在与作者言语智慧的相遇、晤谈中不断发现言说秘妙。
与数学、自然等学科相比,语文常常面临尴尬的处境:数学课、自然课上完了,学生学到什么明明白白;一堂语文课上完了,学生学到什么却很难说清楚。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讲究的是内化感悟、日积月累、螺旋上升,不能线性思维,急功近利;但是,毋庸讳言,很多语文课缺少纵深的掘进、探究的发现、顿悟的喜悦,在原地打转,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刻,在由通过“发展课堂”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教育提出的“提高质量”要求的今天,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好的课堂应该是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一贯走在探索与创新前列的何捷老师当然不会落后,《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就是他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深度语文学习之旅。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为文得像高山起伏、波浪翻滚,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结构的开合,忌讳平铺直叙。作者落雪深谙此道,写作《唯一的听众》,有意运用了悬念法、逆反法,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不仅受到出奇制胜之效,巧妙塑造了人物、传达了主旨,而且在起伏跌宕之间留下巨大的空白,使文字充满了巨大的张力和想象的空间。我们知道,何捷既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又是一名取得过不少成绩的作家。本节课的教学,何老师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特点,发挥自己谙熟文学创作和语文教学双重规律的特长,让课堂教学在这巨大的张力和空间之中腾挪跳跃,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引领学生在读者与作者、旁观者与亲历者等多种角色的不断切换中不断发现,不断掘进,逐步深入文本的要害之处和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与文本的精神相遇、心灵晤谈中感受文字的温度、感悟言说的智慧。课前,何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两个字“关联”。课未始,就聚焦、定向,触及文本的要点,亮出本节语文课学习的核心目标。复习检查环节抓住几个关键词,要求学生从作者落雪或听众的角度关联着说一说,不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揭秘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琴者由“白痴”到让人“大吃一惊”、听众由“唯一”到“成百上千”。藉此,删繁就简,聚焦三个“平静地望”,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琢磨“平静”后的不平静,揣摩平淡后的不平凡,探求反差、突转背后的缘由,解密文中人物与人物、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探究读者与作者、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用关联着读的方法去探求课文关联着写的奥秘,这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读第一次“平静地望”,何老师扶着学生走。他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一定”,用上下文关联着写的方法去破译“我”的心灵为何如此灰暗、老人用何种方式与“我”发生关联等问题。通过入境朗读、揣摩人物心理、读者介入、“假如你就是老教授,你会怎么办”的现场采访等手段,通过这些入境、入心、入情的语言文字的品味,通过深度、得体的语用话题、场景的创设,通过托尔斯泰《穷人》、季羡林《怀念母亲》等运用了同样手法的文学作品的类比,学生感受到“平静”中的力量,发现了“平静地望”背后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张力、表现力,感悟到老教授貌似平静如水的举动中蕴藏着的深意与智慧,感悟到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后的深情与温度。接下来的两次“平静地望”,何捷老师放手让学生分成4个大组合作研读,抓住“我”由“心动”到“行动”之间的巨大变化,抓住它们与老教授“一直不变”之间的巨大差异,深入到“我”的内心世界,明白有意重复、一咏三叹(学生课堂语)的匠心,在与文本的相遇和晤谈中感受到作者精心构思、精巧表达的言语智慧,在逐层深入的研读、探究中不断发现课文的言语秘妙。在学生和听课者以为已经尽获珍宝、抵达最深处的时刻,何老师又翻空出奇,更深一步,推出“思考与讨论”环节:有人说,作者落雪就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艺术家、曾经当过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有人说,落雪就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小青年。你希望落雪是什么人?学生畅所欲言之后,何捷老师再进一步,抛出新的论题:有人说这个故事是真的,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假的,你希望它是真是假?以上具有深度思辨、多元解读质地的两个问题,不仅再一次回扣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关联,由前面的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联、上下文之间的关联,阅读、写作之间的关联,深入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联,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文本表达秘妙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言语水平。
二、这是一次真情阅读之旅,在与作品人生智慧的相遇、晤谈中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老教授不但不是聋子,恰恰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她能够听出别人练琴过程中的任何瑕疵,可她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是个聋子?老教授并没有给“我”琴技上的任何指导,她给予“我”的是什么?从老人善意的谎言、诗一样的语言和慈祥的眼神中,“我”得到的是一个初学者、一个缺少天分的普通人最需要的包容、耐心、鼓励;在从“音乐白痴”到成为各种文艺晚会上受到成百上千观众欢迎的小提琴演奏者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人间真情,获取的是自信与感恩之心。对于这样一篇被人教版编辑编入“心灵之歌、人间真情”单元的课文,对于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何捷老师既没有忽视文本的熏陶感染功能,又没有滑入道德灌输的泥沼,他把《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演变成一次真情阅读之旅,启发、引导学生透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揣摩,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通过化身为文中的人物、变身为作者等视角的转移,揣测老教授和“我”的心理感受,与文本蕴含的浓情拥抱,与作品蕴藏的人生智慧相遇、晤谈,在言与意相会、相生、相融中获得情的感染、美的体验、思的启迪、境的提升。结课阶段达尔文、巴尔扎克等人关于成功的警句的引入,学生“话说成功”的格言的撰写,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悟人生智慧、升人生境界、提语文素养。
三、这是一次策略获取之旅,在与教学智慧的相遇、晤谈中发现研究性阅读、语文学习的门径。
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学习,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怎样让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早在2002年课改之初,资深语文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就出版了广有影响的专著《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何捷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的心得,《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就是他启发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策略、获得研究性阅读秘诀的探索之旅。无论是重点的切入、主线的提炼、研读专题的确立、研读过程的推进,还是研究路径的揭示、研究方法的示范,何捷老师都注意金针度人,让学生在研读中与他的教学智慧相遇、晤谈,不仅读懂了课文,解决了问题,也发现了门径,提高了能力。就方法而言,今天的课堂,除了关联,还运用了猜测、判断、概括、类比等等。
有人说,语文老师就是语文,语文老师就是学生学语文最好的教材和最近的标杆。何捷老师文本解读的深刻、独到,教学设计的新颖、机智,课堂语言的简练、得体,课堂反应的迅速、敏捷,课堂理答的多样、巧妙,都给了学生很好的濡染,为学生学语文树立了好的榜样。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语文,从这个角度说,今天何老师的教学,本身就是直观的语文学习方略的揭示
读进去,走出来
——王崧舟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赏析
前几天,我在编辑《小作家》时收到一份小学生自由来稿,是读《城南旧事》后写的读后感。习作是这样结尾的:“英子的这段童年经历,使我刻苦铭心。想到自己马上要读五年级了,想到自己的童年已所剩无几,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了。《城南旧事》告诉我别错过童年,童年一去无踪影,青春小鸟回不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 每本好书,都带给孩子语文的享受与精神的成长。
今天听王崧舟教授教《爸爸的花儿落了》,再次感受到好书的力量,也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价值。周一贯老师在课后点评时,赞美崧舟教授的课是一个有体系的教学艺术的整体,打个蹩脚的比方,好似一经典小说,意味无穷。对此,我深以为然。而类似“取一瓢饮”的点评与赏析只能是报纸副刊上的“豆腐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读者听众看看足矣。
一、教阅读的策略,帮助学生“读进去”
阅读教学的本义是教学生学会阅读,其核心是理解,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自然获得语文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
《爸爸的花儿落了》长达3500字,本是七年级的课文,要六年级的孩子来学,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崧舟教授说“这是你们小学学得最长的课文了”。
如何阅读这样的课文,怎样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益?教师需要做一件事:金针度与人。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崧舟教授选择的是“把自己摆进去”。
这既是小说阅读的基本态度与方式,同时也切合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自传体小说的特点。这篇小说,读来极像散文,父女情深。文章以一个小学毕业女生的视角,以参加毕业典礼为明线,穿插对往事的回忆,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期待,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沉而动人的情感,从中表现了父爱如高山般深沉,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成长的感悟。
把自己“摆”进去,就是在阅读课文时,把自己当作英子,想象我自己就是作者,根据作者的叙述、描写,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
崧舟教授这一阅读策略的教体现了以学定教,因学而教。课上,在读“父亲临终前影响我”说的几段话时,有一位男生读得不好,崧舟教授马上示以学习的路径:“病得很重的爸爸,听到英子上台会怎么样说这句话,孩子,请把自己‘放进去’读。”原先这学生读得流利而平淡,现在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去读,不但声音不连贯了,语气等完全是病弱之躯发出来的,一下子就把大家带进了课文。按照崧舟教授的说法,要把别人带进去,自己首先要读进去。学生用这一阅读策略,很容易就读好了“临终前父亲的叮嘱”。下面学父亲逼“我”上学以及教“我”寄钱,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采取“把自己摆进去”的阅读姿态,不但提升了理解的速度,保障了阅读的质量,而且进入文本,贴近人物,较为便捷地走进了这一对父女的情感世界。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最后“运用插叙,促进成长”教学环节,崧舟教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也是基于这样的视角,请看崧舟教授的引导语:请大家把自己“摆”进去,你就是英子,在你独立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些故事、一些片段、一些细节,已经化作了你生命的插叙,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件关于成长的事儿。
这样的写,是对学生这一课阅读学习成果的检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智慧结晶。其实,也是阅读策略习得后开出的美丽的语言与思维之花。
二、教表达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去经历
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一般适用于经典诗文。倘若《静夜思》换一种形式,比如写成白话文,不要说尽人皆知了,或许诞生的那一刻就已腐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离开了插叙,肯定不成其为《爸爸的花儿落了》。崧舟教授就抓住这一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品悟文本在形式表达上的这一“秘密”。让我们来领略他的教学过程:
1.借助预习,让学生完成练习纸第一题,明确课文主要写:“我”参加毕业典礼。
2.整体入手,梳理和浓缩小说基本环节,即文本中关乎小学毕业典礼的四处关键笔墨,请学生通读把握。
3.明确小说描述的时间与地点,引导学生明确小说除了写参加毕业典礼外,还写了别的事,这些事都与父亲有关。于是梳理父亲的三件事:临终前影响“我”,逼“我”上学和教“我”寄钱,并通过“把自己摆进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咬文嚼字等活动中加深认知,体验人物情感。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明确这三件事是穿插在“参加毕业典礼”这一主线中的。学生开始发现小说最大的秘密,所有的黑色的字(即参加毕业典礼的4处笔墨),写的都是今天的事。而插入的红色文字,也就是父亲的三件事,都是以前的事。崧舟教授告诉学生,在今天的事与事之间插入过去的事,这叫插叙。为了强化学生认识,他特意板书:小说的插叙。
5.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体会插叙的作用。首先从文本内容来思考,学生发现:如果没有这些插叙,大家就不能走近文中的父亲,不会认识这个深爱孩子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英子养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而后,崧舟教授巧妙地出示了一个PPT,学生填空后,发现了小说中插叙的好处,那就是“叙事自由”。
时间
毕业典礼这一天
地点:学校礼堂 时间:
昨天
地点:医院
六年前
正金银行
(„„)
(„„)
崧舟教授的上述教学,前呼后应,丝丝入扣,充分显示了他对文本的高度把握,以及对儿童学习的深度体悟。崧舟教授的教学,可以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上带给我们如下启迪:
1.核心知识的教学必须建立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否则就会蜕变为概念的灌输与抽象的讲解。
2.言语形式的学习必须与言语内容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言语内容基本决定了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运用又加强了言语表达的效果。
3.核心知识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议学”的基础上。这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学生彼此启发,互相激活,认知与智慧得以分享。
三、教心灵的成长,引领学生“走出来”
如开头所述,经典诗文的价值还在于文化的传递,学生浸润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以提升。这也是阅读教学“教文育人”的意义所在。当然,这还是延续语语文教育“读进去”还要“读出来”的传统。读书,可以完善自我,提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读书也可以经世济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最好的教文育人,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小学语文课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崧舟教授的语文课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我们从三点来赏析这一堂《爸爸的花儿落了》所呈现的鲜明而丰富的育人艺术:
一是这一课的育人是儿童的。
课一开始,崧舟教授就用声音、语气告诉学生这一课不是欢快的语文课程,“爸爸的花儿落了”,当然不只是毕业典礼后“我”衣襟上夹竹桃的垂落,更是爸爸生命之花的坠落。正如学生说的那样,爸爸走了,“我”应该痛哭、悲伤,但是整个文本并没有压抑、低沉之感,相反,“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因为这正是父亲在世时所希望的,也是他一直努力教给“我”的。而“我”做到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作者没有把笔墨放在对悲伤的陈述与渲染上,而是通过插叙,展现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展现“我”的成长。这使人想起著名的绘本,一是《獾的礼物》,二是《一片叶子落下来》,它们都是讲述生死的,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生死,崧舟教授教得含蓄,教得清浅,但学生都感觉到了,“爸爸的花儿没有落”,因为开在了“我”的身上,开在了“我”的心里。我以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是适宜的,所以说这样的育人是“儿童”的,恰当的。
二是这一课的育人是文学的。
这一课,没有听到学生讲一个“死”字,也没有听崧舟教授讲一个“死”字。“花落了”是说死,“你爸爸已经„„”说的还是死,但是作家就是不说一个“死”字。整个文本处处如此。毕业典礼是欢乐,而父亲在这一天离开,却又如此悲伤。人生就是这样。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可他留下了许多,他的话语,他的教育,都是他给“我”的财富,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就像他种的一院花草这样美好。崧舟教授的教学,也是这样“哀而不伤,含而不露”,甚至他的关于“成长”的教育,也是文学地一再出现在他的一句“爸爸的花儿没有落,开在了女儿的心中”。把教育、道理化作形象,化作精彩的语言,多好!
三是这一课的育人是语文的。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育人的问题,最精彩的是最后的练笔。之前,学生说到了不要父亲陪着去寄钱,是要独立。王老师小结,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早学会独立。接下去的写就水到渠成。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补写插叙,设想英子今后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如何处理。学生安安静静地写了6分钟。崧舟教授请了好几个孩子起来读自己的“插叙”。学生分别设想了中学做难题、做主持人、长大面试、采访陌生人等事件,基本上都活用了文本中父亲的教诲,情感的聚焦最后都落在“爸爸,我爱你”上。崧舟教授的小结恰到好处:这是你们写的插叙,这是你们共同的生命写的插叙,让我感到暖暖的,爸爸的花儿没有落。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上午王崧舟老师演绎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小说,他的教学超越了常态的人物、环境、情节,别出心裁地扣住“插叙”这一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做足文章,从感知到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爸爸的形象和育人之道,洋溢出浓烈的诗意。
三、抓住人物语言,积累语、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为底蕴修行境界而读 9 月19日,福田区召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研讨会。会上,邀请到了全国小学语文界领军人物、“诗意语文”流派创始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莅临讲课、讲座。上午,王崧舟老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王老师以复沓形式引读课题,带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感受文本“哀而不伤,含而不露”感情氛围;抓住“插叙与结构、插叙与人物、插叙与主题”三块教学内容,通过品读小说的三处插叙,还原情境、置身场景、比较品评、移情想象等方式,把握“爸爸”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英子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假设对比等方式,聚焦“小说的插叙”这一核心语用点,初步领会小说插叙的最大优势和作用。教学紧紧扣住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引领学生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吗?”、“爸爸的花儿落在了哪里?”,从语言的积累到思维的激发又到语言的运用;从爸爸的花儿到英子的花儿,从插叙的自由到精神的独立。整堂课独具匠心,大道无痕,一咏三叹,叹为观止。
紧接着,王崧舟老师为了老师们做了《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会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余云德就“建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分级阅读体系”工作做了说明与部署。他强调语文教育回归语文本质,号召老师们在福田区转变教与学方式基础上进行课改再出发。会后,福田区教科院郭其俊院长动情地说:“我们有一个核心的素养叫语文!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叫语文!让我们静听福田语文教育花开果出的声音!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 成尚荣
究竟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总是让人纠缠不清。最近,有几句话让我对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步明朗起来。
第一句是台湾教育同行说的,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道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第二句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即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那么,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第三句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至少有两点相当重要: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
第四句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提出来的,即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显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窦桂梅还进行了“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同时,她也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推荐阅读:
店经理总职责要求09-08
新时代党建总要求08-18
霸气口号十六字09-03
十六字方针心得体会07-01
公安部十六字方针08-30
向警旗致敬,牢记十六字训词,践行理想信念09-18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08-14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09-12
十六项管理制度07-10
意境很美的六字诗词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