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精选7篇)
1.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 篇一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5、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6、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练习纸、彩色笔,智慧星。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庄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庄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着来? 他接得对吗? 好,再来一组动作。(2)口念: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谁来接?我们大家一起接一次吧?
2、小朋友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庄老师动作的?(生回答。)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庄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我们生活当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学生主动给聪聪明明打招呼。嗨,哈罗。然后聪聪、明明给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说:今天,我和明明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数学乐园”明明说:瞧,数学乐园可是我和聪聪布置的哟,怎么样,漂亮吗?)师: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个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面旗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旗?(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是?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就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找规律
(一)教学例1中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二)教学例2
1、聪聪:小朋友,我们去观看魔术表演吧。师:看魔术去。(魔术师出现)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学乐园,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魔术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
2、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用学具摆一摆。(每个问之间稍停一会儿)
3、抽生上黑板摆。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魔术师变出的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师还要变。(变成例2第2图)
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
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6、好,把学具推上去。出示课件魔术师抛花:魔术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变!这些鲜花送给你们。师问:你们喜欢吗?
(二)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小朋友们,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游戏,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出示课件:聪聪明明拿着画板,聪聪说:我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明明,你会不会?明明:我当然会啦,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出示“做一做”第2题:一群小星星和一些正方形跳到舞台上。其中一颗星说:唉呀,我们怎么都没涂色呀,一点儿都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们,给我们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收2本,逐一展示。可根据实际问:你是怎么涂得又快又好的?)
三、生活中的规律。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麦当劳叔叔、长城、桥、身着奥运领奖服的刘翔、藏族小姑娘等。)让学生发现一两张图抽生说规律,找到规律了吗?后面让学生抢着答。
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学生寻找并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课件:聪聪、明明出现: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小朋友再见。
板书:
找规律
2.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 篇二
一、加强“找规律”教学的引导
(一) 加强基础规律教学的引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数学图形和数字有了一定的敏感性。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在教学时, 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找规律的练习。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找规律的同时提升其数学兴趣, 提高其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在进行规律总结时,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总结规律, 还要教会学生找规律的方法, 并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规律, 从而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 在进行小学数学五年级《找规律》教学时, 教师可以以班级为整体, 把班里的男、女学生作为教学资源, 进行规律的总结:排队时, 按照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的顺序进行排列, 让学生总结队形排列的规律,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队形的规律。这时,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在找规律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找到一些规律。”
(二) 让学生主动理解规律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教师要带领其主动地学习其他数学知识, 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找规律学习时,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非常重要, 因为找规律的题型基本上都是不同的, 学生只有加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才能够在不同的题型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找规律时不但要对每个对象进行分析, 还要综合分析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 比如数量上的关系、图像上的关系、个体与整的关系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并总结。
二、从实践活动中寻找规律
(一) 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材设计的找规律题型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进行教学时, 也要选择贴近生活的题目,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能力, 加强找规律的逻辑能力。生活中有很多趣味性的规律, 只要学生用心发现, 就能有所收获。教师在学生找规律时, 要做好引导工作, 并不断鼓励学生总结规律,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太阳刚刚升起, 小树的影子很长”;第二张是“太阳升到高空, 中午的时候小树的影子最短”;第三张是“太阳落山时, 小树的影子又变得很长”。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之后, 思考并得出结论:“这三张图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 小树的影子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太阳在正午的时候影子最短, 在早晨和晚上时影子最长”。
(二) 提高“找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 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 教师在进行“找规律”教学时,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只有将学生放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才不会“袖手旁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探索数学,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例如在教小学六年级学生找规律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自身熟悉的事物进行找规律的总结:
(1) △○□△○□△○□…… () ……
(2) ○○○□○○○□…… () ……
(3) △△△○○△△△○○…… () ……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找到合适的规律, 然后在括号中填入第三十二个图形。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的规律:在第一行的图形中, 通过观察可发现三个图形是一组, 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推算的话, 第三十二个图形应该是圆形;解决第二道题时, 学生仍按第一题的规律进行解题, 发现四个图形是一组, 所以第三十二个图形是正方形;在解第三组题时, 还是按照前两题的规律, 便很容易发现五个图形是一组, 所以第三十一个图形应该是三角形, 第三十二个图形还是三角形。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找规律”
“找规律”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规律”的方法, 他们才能够从容应对不同题型中的“规律”。教师还可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现“规律”,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规律”解题方法。学生自主地观察、发现、总结是“找规律”的重要环节, 缺一不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提高每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还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找规律”教学,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一共有3张椅子, 5个同学轮流坐, 总共轮流坐5次, 那么小红每次都能坐上椅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道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真实情境的模拟, 让5个学生分别坐在3个椅子上, 让学生感知并逐渐摸索出解题规律, 之后再进行这类题目的解答就容易多了。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 篇三
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
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行挑选之后,才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案例1】
师:有两组数字,分别是第一组2,4,6,8,( ),( );第二组11,9,7,( ),3,( )。这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是不完全的,空出的部分应当是多少呢?
生1:第二组数字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应当是5和1,第一组那两个空是挨着的,看不出什么规律,不好填。
师:非常好,第二组的答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一组数字和第二组数字,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前后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2: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所得的结果都是2。
师:如果这种猜想正确,那么第一组的两个空中,应当填的数字是多少?
生2:按照这个规律,答案应当是10和12。
师:验证一下,符合已经给出数字的规律么?
生2:完全符合。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学习这一类规律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巧妙地构思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规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规律题,教师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隐藏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一下子就挑破那一层隐藏在表面数字之后的窗户纸。同样的,有的习题教师觉得以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却偏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悟出了解题方法。针对这一种教学“矛盾”,教师在进行规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
【案例2】
师:有这么一组数字,10,3,13,16,29,( ),74。中间空出来的数字应该填上多少?
生1:第一个数字大,第二个数字小,第五个数字直接就从16变成29,最后一个直接就是74,看不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相加、相减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数字规律,那么数字一定会是以两个为单位才能看出规律么?多个数字为一组也许同样可以发现规律,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多个数字为一组,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相加之和,比如10+3=13,13+3=16,16,+13=29,这样算来29+16=45,空格中的数字应当是45,45+29=74,因此空格里面的数字应当是45。
师:真聪明,答案就是45。那同学们在这一道题的解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3:原来数字规律题,不仅仅只是两个数字的加减,也可能是三个。
三、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变形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这对于他们学习规律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解规律题的水平。
【案例3】
师:42,4,46,50,( ),156。中间一个空格该填多少?
生1:很简单,这也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师:是的,这就是规律题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然而不仅有加的规律,也可能是减法。
生2:前面的数减不过后面的数啊!
师:这牵涉负数的问题,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就会遇到。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对规律题的变形,从而提高他们的掌握水平,更能够为后来负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规律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甚至高中之后才会接触到的一种新题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贪多、贪快,应当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数学规律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有意识的进行新题型创造、数字规律题变形。
4.小学找规律拓展学案 篇四
(一)求棵数:
例、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多少棵杨树苗?
练习:
1.在一条长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2、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多少面彩旗?
(二)求间距:
例、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练习:
1.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2.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多少米?
(三)求全长: 例、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多少米?
练习:
1.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52根,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公路的每边相隔7米有一棵槐树,芳芳乘电车3分钟看到公路的一边有槐树151棵,电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
(四)封闭: 例、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练习:
1、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五)、锯木头
例
1、有一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要5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1、有三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多少分钟?
2、一个木工锯一根长19米的木条。他先把一头损坏部分锯下1 米,然后锯了8次,锯成许多一样长的短木条。求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3.、一根木材,锯成4段用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材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可锯多少段?
(六)、爬楼梯和敲钟
例1:业务员小李爬一层楼要18秒,他爬到4楼需要几秒?
练习:
1、业务员小李要到六楼联系工作,他从1楼到4楼用了54秒,照这样计算,小李走到6楼还需要几秒?
2.、挂钟6点钟敲6下,10秒敲完,那么9点钟敲9下,几秒敲完?
课后反馈练习
1、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长12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6米栽一棵。(1)如两端都各栽一棵,共需多少棵树?(2)如只有一端栽树,需要多少棵树?(3)如两端都不栽树,需要多少棵树?
2、一圆形花台,周长80米,每隔4米摆一盆兰花,每两盆兰花中摆一盆月季花,问:共需要多少盆花?
3、某工厂厂庆,在大门口的两边插彩旗,每两面彩旗中间相距3米,从头到尾共插了62面彩旗,这条路长多少米?
4、植树队计划在一条长100米的道路两旁各栽一行树,共有52棵树,路的两端都栽,平均每相邻的两棵树中间应隔多少米?
5、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100米,宽40米,在池边每隔2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
6、小刚用棋子等距离地围成一个空心的正方形,每边有16粒棋子,并且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都有一粒棋子,求小刚一共用了多少粒棋子?
7、挂钟5点钟敲5下,10秒敲完,那么12点钟敲12下,几秒敲完?
8.一根木料截成3段要6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段要几分钟?
9.有一幢楼房高17层,相邻两层之间都有17级台阶,某人从1层走到11层,一共要登多少级台阶?
5.小学教育经历找规律过程 篇五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对有规律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事物的规律。本课通过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感悟这五个环节组织数学学习活动。
一、感知规律
新课伊始,先出示一组没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就很难确定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把图形的规律弄清楚了,就很容易确定下一个图形。这里,通过用一列没有规律的图形来垫托另一列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规律,以规律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发现规律
接着出示的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和汉字“看世博知世界”,让学生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发现这两道题的排列规律,都是有几个图形或汉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通过这样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几个事物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其中“看世博知世界”这组汉字,契合上海世博的主题,意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数学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探究规律
探究规律,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师首先通过设问,激起学生思考,如“现在可以看见几组?”“现在可以看见几盆?”“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从而明确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学生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从左边起,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从左边起,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
例题教学重在发现、探究规律,如“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左边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以及“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是让学生根据分别看到盆花、彩灯以及彩旗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问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学时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图”,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比如:想知道第100盆、1000盆花的颜色,画的也更多,就很麻烦了,画图几乎是不现实的了。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学生也会感兴趣。而在接下来的问题解决中,学生体会到还是计算方法最常用。但对“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一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分组(确定除数),再计算,根据余数作判断,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指导: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是第几组第几个?如盆花排列问题15÷2=7(组)„1(盆),表示第1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盆,是蓝花。又如彩灯排列问题13÷3=4(组)„1(盏),表示第13盏彩灯就是第5组的第1盏,是红灯。再如彩旗排列问题23÷4=5(组)„3(面),表示第23面彩旗就是第6组的第3面,是黄旗。比如在研究彩灯排列问题时,我设计了题组(便于比较辨析),问: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的颜色?先计算,再比较,学生发现:这里余数是1,就一定是红灯;余数是2,就一定是紫灯;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就一定是绿灯。
总之,关于周期问题,一般通过分组和比较,明确每个周期的内容。常用有余数除法,弄清指定的事物是某个周期里的第几个,从而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四、应用规律
6.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六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当我一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后,就有个别学生就把乘法算式脱口而出,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列式?”时,学生无语。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和画图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发现一些规律,至于“用乘法计算”,教师不能急于提出,针对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表达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顶帽子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共有2×3=6(种);另一种是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现在有3个木偶就有3个2种搭配,共有3×2=6(种)。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了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和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的关系,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多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课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纸上画,再涂色)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时方法多样:有用实物的、画图的、有连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按顺序搭配,及连线时图形的摆放位置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同学生们很会说,并且都知道有6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计算的规律。后面的练习,对于数量关系中几个几,我又作了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列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学了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搭配问题,这是继间隔问题后的找规律问题。大家都认为本课教学很简单,学生都通过连线找到结果。我在教学前就思考,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例题后,师生共同优化方法,理解连线(搭配)的过程中的有序性。然后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搭配的过程,如“一顶帽子可以分别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顶帽子就会有3个4种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别和3顶帽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个3种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连出第一步的搭配过程,就是只拿出一类中的一种分别和另一类的几种搭配的连线图,再让他看着这一“半成品”图表述出搭配过程及算式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或许多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教学内容简单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简单中找出规律,理解这一规律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连线,知道用乘法解决,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连线的话,搭配的东西一多,连的线恐怕会自己都数不清吧。所以在内容较简单时我更愿意花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算理及过程,正如课堂总结时我问学生,今天没学时你会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收获呢,学生自己也说,没学时,我会一一搭配或通过连线找到答案,现在我还知道了这一答案的实际搭配规律。
7.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 篇七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找规律”作为独立单元出现在教材中,是教改的举措,在取材、结构以及呈现中具有多元综合的特点。
一、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教材一定围绕数学元素展开,是数学学习的资源和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在此基础上,将教材设计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现实实例,设计出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情景,首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地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例如,小学四年级的“找规律”题中设定了买木偶的情景:“三种木偶、两种帽子娃娃可供选择,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且给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学生通过给木偶娃娃配帽子,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构注重优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单元的主要形式,它将问题和主题有机结合,贯穿始终。首先设定“想法”,紧随“问题”,二者相互统一,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整理,试图探索问题之前存在的关联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使问题一般化。我们可以发现,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找规律”题既有利于教师讲解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找规律”分布于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思考题中,从形式上形成“找规律”氛围,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训练,建立合理的数学学习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呈现方式多元
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苏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表格、图形、动漫、文字等于一体,学生可以根据多种信息对“找规律”题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学会选择,对于不足信息要懂得曲线救国,间接获取。小学数学“规律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内容的设置,解决实际问题,随堂练习,整合数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学习结构,创造性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推荐阅读:
数字推理试题解题规律08-11
小学一年级数字的写法08-19
数字逻辑总结09-14
基础交易数字总结08-02
数字化推进总结06-20
行测数字推理总结09-25
数字城管年度工作总结10-25
单片机数字钟设计总结08-05
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总结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