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2024-11-19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精选15篇)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一

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倡导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谨此,我们倡议全校的同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为达此目标,我们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以传统美德为明镜,反照自身品德修养,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成为“正人君子”,莫为“梁上小人”。

其二,以传统思想为座右铭,激励自身不断努力进取。如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可以《礼记》一言为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其三,在日常交往,社交媒体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向外界传播创新传统文化,做时代主人。

(以上三点建议体现倡议书要求,完成写作的任务驱动,从修身正己到治学、处世践行,层次清晰,而且扣合了倡议书对象是高中生的特点)

如能做到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则可像宋代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同样亦可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从引用中仿出佳句,“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凝练而又扣题。可做标题,比原标题更典雅)

中华中学校学生会

12月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 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 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 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 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 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 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朝闻道, 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 度尽无数劫难, 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 徒义, 崇德也。” (《颜渊》篇)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 称其德也 (《宪问》篇) 。”从孔子的论述中, 我们看到, 一方面, 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 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 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 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 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 语文教学中, 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 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 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 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 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 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 事实证明, 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 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 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 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 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 变枯燥为乐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 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 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 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 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 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 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 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采取有效措施, 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以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资源和途径两方面, 阐述了如何将德育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德育渗透,途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三

国家兴则园林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 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万寿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nlc202309011537

清漪风月 绝世颐和

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nlc202309011537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4.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四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继承民族精神,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向全校同学作如下倡议:

1.阅读3—5本中华名人传记。

2.观看记录中华民族成长。民族精神传承的纪录片或其他爱国影片。

3.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有关中华历史的纪念地。

4.拍摄身边自强,奋斗,爱好和平的人物DV并写上介绍文字。

5.收集中华传统文化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和名言,并在班内交流。

6.大家积极写读后感和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文。

射洪县柳树中学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五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兰西县教育系统《关于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着力解决教育办学思想、工作作风、师生行为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让学校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形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让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中,打造出师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让家长伴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家长都成为懂教育、会教育的优秀家长。

4.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原则,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目的。2.坚持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做到知行合一。

3.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促智的原则,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4.坚持长期教育和反复熏陶原则,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5.坚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原则,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内容

(一)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1.利用早晨中午课前15分钟的时间全校学生诵读《弟子规》。积极开展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教育活动。

2.每班每周设二节国学课,每月召开一次以国学为主题的班队会。

3.举行“读经典、唱经典、写经典、演经典”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国学经典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4.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 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以乐为怀,开展特长教育。

通过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5.以美为品,开展美德教育。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二)开展以“八德”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1.落实“八德”教育内容: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谨行。

2.落实“八德”教育模式。

(1)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八德”教育,解决学生内在道德问题,实现“知”的教育。

(2)深入开展“八德”外化教育模式:一个特色、两个课时、三个活动、五个校园道德环境建设、六个道德礼仪、十个道德文化。主要解决学生言行外在道德养成教育问题,实现“行”的教育。

3.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地方课程、班团队活动,结合德育研究,逐渐研发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打造良好师德师风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对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5.利用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一是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二是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培养子女成才。

五、领导组织

组 长:由国义

副组长:郭朝有

组 员:于海波 王小明 王世文

郭树山 郭立忱 兰西县红星乡中心校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征文 篇六

传统文化融入新时期

作者:张宁超 年级:四年级

学校:中牟县刘集镇段庄小学

传统文化融入新时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的整体精神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的一百年,由于清政府倒行逆施,抛弃了中华文化,带来的是丧权辱国,列强侵略,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种思想传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到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先进的理论。这些先进的思想与理论使我们的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当代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现代强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的丰富,理应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可是现实并非这样,盲目崇洋媚外,拼命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浪费现象严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赌博风盛行,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考试作弊„„等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协调的现象令人担忧。说明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直接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食粮,需要学习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与“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文明的根,她倡导和为贵、道法自然、百善孝为先,与共产主义理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丢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中华民族的根。国外很多人都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愿意虚心学习。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中国共产党员,理应自觉学习、宣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继承者与受益者。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7.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七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以学校为主阵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篇八

1. 青少年成长环境堪忧。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空前繁荣,地位日渐提高。可是,让人不安的是,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政治生活中的贪污腐败、学术生活中的抄袭造假、体育竞赛中的假球黑哨等道德下滑的现象时常见诸媒体。醉酒驾车、草菅人命的现象更让人触目惊心。家庭生活中,家庭教育简化成只是替孩子补习文化课的“家教”,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是少得可怜。道德教育的异化或缺失酿成的种种悲剧,如子女离家出走、弑父杀母等,更是令人揪心。学校生活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引,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削弱他们的育人功能,而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中高考升学率上。即便实施了教育,也多以责骂或惩罚为主,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诲。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堪忧,因此从各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首先,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自私,学会爱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懂得“百善孝为先”,就能学会体贴关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尊老爱幼,以至于更进一步懂得“凡是人,皆需爱”;学会爱人之后,又何来自私呢?

其次,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居于第一位的。“修身”也不是做给人看的,是要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注意的,甚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谨慎,要做到“慎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更注重他一人独处时的表现。抛开诸子百家的论著不提,单《增广贤文》一书,作为儒、释、道之集大成者,就深入浅出地教给人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礼仪、习惯……一本千余字的《弟子规》,只要我们每日诵读,并依教奉行,可以养成的良好品行习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仁厚爱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日常生活中的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等等——就使我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但并不是不重视学习。我们的先哲圣贤强调的是要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礼貌诚信待人的学文。修身的前提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先做人,后做学问”,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做人是学习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吃好、住好、玩好这样自私的目的了,而是为了孝父母——亲所好,力为具;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的,这不正是父母所期待的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很多,《论语》中的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乃至《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这些学习方法是“渔”,参加各类学习班是“鱼”,是授之以“渔”,还是受之以“鱼”,自不待言。

最后,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而儒学的根本精神,从学理上来说,除了讲“天人合一”外,儒学更多的是讲“群、我关系”。儒学是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交往的。我们都知道,儒学即“仁学”,这里所强调的“仁”,即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这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学习传统文化,学会关注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

1. 文本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走出校园的人大概都有同感:传统文化的学习所获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熏陶了。原因之一是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少,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但比重仍不大。如果把所有课程累计在一起计算的话,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就少得可怜了。可见,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很严重的。

2. 践行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们只是讲解知识点,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思想内容,学生连理解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实践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本身的修养就成问题,又如何能够教导孩子呢?

在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才是重要的,真正的品德教育即便在品德课上也是难得一见的,许多教育行为,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践踏甚至是戕害。学校中,要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教师也不例外!

3. 校本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化。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学习得到了重视,很多学校的校本教材就是“中华经典诵读”,这种现象是可喜的。但走近细察,未免让人担忧——这些经典诵读太形式化了,只是背一背,并不重视实践,并没有指导学生去实践,去“修身”。“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能够践行,就失去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意。

三、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应选哪一门深入学习?《三字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为学者,必有初,小学始,至四书。”为什么初始要学小学?因为它教的就是处事待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敬长辈,如何洒扫、应对进退等做人做事的根基。只要扎了这根基,就会明白修身最重要的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但编于宋的《小学》,距今已近千年,相对来说比《弟子规》距我们的生活远。《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小学》,再加上《论语》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编写而成。他从七个方面教给人们修身的方法,只要依教奉行,边学习,边实践,一定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

“长时熏修”,要每日里坚持学习,要让这些行为习惯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蔡老师建议:早晚诵读一遍《弟子规》。“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不是靠别人来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一定要这样努力才能成就。”“为什么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教诲。晚上再读一遍,关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为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假如哪些没做到的,赶快修正,赶快改正,已经做到的要好好保持。”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时时实践,于反复的学习实践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般长时熏修,“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内化故也。

2. 范本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授学生品行修为时,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能够“学为人师”,学生进步会特别大;教师能够“行为示范”,他的影响力自然就会推展开来。这种示范性的榜样作用,可以变教育的自然状态为应然状态,使学生真正受益。

3.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生活以校园为主,在校园中创设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无疑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校园中创设传统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学校建设上多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其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营造充满动感的传统文化氛围。

9.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篇九

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泱泱大中国千年文化的积累,练造那传统文化不朽的传奇,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世界,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而不应该重养轻本,将外国文化视为优秀文化,轻视本国文化,也不应该将他国文化,兑入我国文化,使我国文化变味,并逐渐对他国化。只有坚守住传统文化的原始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播我国文化,才能将我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特性传递给世界,才能使世界人民充分认识我国真正的文化,了解,并且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需要行动。

做传统文化的维护者,从古至今总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破坏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毁灭中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人思考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去维护,如今也有一些人试图从各个领域,插足我国传统文化,一些人还将任何文化扣上封建制的帽子,劝说人们摒弃传统文化,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传统文化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是在他当中,也有一些优秀文化值得我们传承,所以我们应当争做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发挥时代青年的才干,争做传统文化的维护着,我们需要践行。

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现如今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不重要,只把它当成快餐文化需要的时候才了解,这种认知和行为是不对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他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使我们健康成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日常文化,我们不应该把它速度化,凝视它,像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在行动。

10.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篇十

今天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经典的诗词歌赋,优美的古琴今韵,高雅的书法绘画……文化经典的种子处处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道理无处不在。从“曾子杀猪教子”到“孟信不卖病牛”“一诺千金”……无数平凡而生动的小故事成为我们孩提时代铭记的道德要求,长大后遵守的社会规范。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丰富源泉,能够在迷茫时,为我们指引方向;能够在无措时,为我们提供方法;能够在无助时,为我们寻找希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人生指南和行为规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言必信,行必果”“言行相顾,慎终犹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学习,更要践行。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见微、见实、见行。可以说,躬身践行,化于无形,利在社会,功在千秋。

1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样本 篇十一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一论断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它充分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卓绝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厘清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哪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同时立足新的实践,对传统文化作出合乎逻辑的新阐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 内涵。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厚古薄今,更不是以传统文化为本位,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让大家认识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显得尤为紧迫。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渗透冲击,使国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战;有的地方由于对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历史文物遭到破坏、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消失。应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精神支撑。应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和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山东而言,应充分挖掘齐鲁优秀道德资源,大力弘扬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努力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循。我国古代形成了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儒家倡导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生动写照。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科学判断是非优劣、美丑善恶,以强烈的道德责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尊严。

12.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中华孝道 篇十二

中华“慈孝”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树立新时期的孝道观念,学校特制定“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孝道文化”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我校注重德育教育的实际,倡导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全校营造“孝行天下”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孝道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打造御外“孝道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 徐向臣 副组长 李志华

成 员 办公室、工会(负责教师活动)

政教处、团委(负责学生活动)

三、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

宣传工作

1、向全校所有教师同学发出“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中华孝道”的活动倡议,号召人人传承中华文明、践行中华孝道。

2、开展教师“七个一”活动

3、召开“孝道“主题班会,全面做好思想动员,布置相关德育作业。

4、校园宣传栏内张贴“弘扬孝道文化”海报

5、国旗下讲话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题 活动开展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 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书中孝的故事,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开展“行孝道、知感恩”专题讲故事比赛

通过自身所知道的一些敬老爱老的故事来开展讲故事比赛,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一条语录,施一件孝行,践行“七个一”(即一周七天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并主动长期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活动

如:

做一次饭

洗一次碗

洗一次衣服

擦一回地

洗一次脚

捶一捶背 揉一揉肩

说一次“我爱你们”并拥抱一次

4、利用校园广播和班级多媒体宣传“最美孝心少年”的感人事迹

5、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活动

召开学生家长会,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6、“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探讨关于孝与善的真谛,并能从中受益。

7、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

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让学生写一篇孝道文章。各班先评出5篇文章参加年级评比,再由年级组评选出5篇优秀文章参加学校评选。分段评出优秀文章若干篇进行奖励,并汇成册。

8、开展班级“孝道”文化建设比赛。

9、教师进行“七个一”活动。在“铁岭市教师孝行十个一”的基础上一周每天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校将进行教师孝行图片展

每天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问候一次老人

每周带着爱人和孩子看望一次老人,给老人做顿饭 每月给老人买一份小礼物 每月给老人一些零花钱 每月陪老人进行一次户外活动 每季度或每半年同老人照一次相 每季度陪老人看一场电影

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及时掌握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记住老人的生日,亲手为老人煮一碗长寿面 每年为老人购买一份合适的保险。总结评比表彰

1、期中、期末公布学生德育成绩,孝道单列出来,学生孝道方面的表现予以量化,进行等级评定,张榜公布(可以指定标准,让家长、科任老师打分)。

2、班主任对班级开展的孝道文化进行总结,重点是开展的工作,收到的成效,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措施。

3、各班评选出5名班级尊老敬老好学生在班内表彰,各年级推荐5名校级“尊老敬老好少年”校内表彰。

13.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 篇十三

当我们每天清晨背着书包,满怀求知的渴望来到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劳?上课时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成长,那是老师们精心备课,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来把我们引导;上学路上我们路过的街道整洁干净,那是清洁工人们在晨曦中一点点把它打扫;午餐时,我们坐在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那是农民伯伯们顶着烈日、历经风霜、辛勤劳作把它们创造……还有很多很多,似乎很难说尽。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分担着不同的任务,尽职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地球的美丽,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天早上,我下楼打羽毛球,看到草坪上杂草丛生、还有一些生活垃圾。我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便下定决心清理杂草和垃圾。我于是放下了羽毛球拍,开始拔杂草,捡垃圾。不一会太阳红着脸羞答答的从天边一纵一纵的慢慢升起。我脸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停往下掉。这时跑来了几个小朋友问:“姐姐,你拔这干啥?”我边擦汗边说:“我们的社区这么美丽,有的人却不爱护它,乱丢垃圾,我们是社区的一员,有义务保护它,你们说对不对呀?”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对,我们也来拔。”我们几个边拔草,边唱歌,一会的功夫我们就给草坪上的杂草和垃圾清理干净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心里美滋滋的。

14.弘扬太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篇十四

清晨,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奥林匹克圣地鸟巢太极活动站,这个活动站是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太极总顾问陈小旺大师第一次教学的活动场地。陈小旺大师在教学期间把新研究的“陈氏九太极”传授给了现场学员,并简单介绍了一下“九太极”。九太极智慧的修炼包括五个版本:《九太极拳法版》、《九太极商务版》、《九太极生活版》、《九太极好德版》、《九太极养生版》。九太极智慧修炼:学习训练九太极拳法套路,不断提升功力,结合自身经验和内在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实现时空点修炼的本质提升!陈小旺大师教学后,一直由藏延明老师带领大家练习“九太极”的拳法,一直坚持每周六上午组织大家练习太极拳。

王淑周先生今年63岁了,是报社2013年成立鸟巢太极站时的老队员,每周都按叫来参加锻炼。他以前是国企职工,工作摆在第一位,又没有时间去锻炼,现在退休了,时间是大把大把的富裕,可年轻时在工作中留下的病根也逐渐发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先生看到北京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太极拳进社区义务教学的消息后就一直在关注,看看是不是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免费义务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他发现真像报社上所说,就马不停蹄地在第二天来到活动场地进行学习。陈小旺大师教学后的一段叫间里,跟着邓晓霞老师练习了八段锦、五禽戏、二十四式等太极拳。王淑周说:“以前没有练太极,身体真的一天不如一天,全身没劲,也懒的动。自从跟着报社组织的太极拳辅导站之后,现在明显感到有精气神儿了,浑身上下都精气十足,面带红光。上个月搬家,媳妇和孩子没搬两下就累得不行了,我一点事都没有,练习太极拳真是对我有帮助。报社组织此次公益事业让我们百姓真真正正的受益了,教练老师非常热心,也非常细心的教学,把太极博大精深的奥妙教给我们。非常感谢报社推广太极活动,让我们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赵书琴说:“我今年69岁了,一直喜欢太极拳,而月偏向陈氏太极拳,感觉陈氏太极拳才是最正宗的太极拳。刚退休的时候是买太极拳光盘在家看电视学,慢慢的接触这个圈了后,开始和老师学习,由于退休后家里的事情太多了,也没好好的坚持下来,就这么断断续续的打了十来年,但是自身是从心里喜欢和热爱太极拳的。我是从北京广播电视报上看到在推广太极拳活动的,也关注很长时间了,我个人比较喜欢陈氏太极,也得知陈小旺大师来鸟巢活动站教学过,所以就很喜欢来着里锻炼。这里的空气比较好,环境优美,安静,适合太极拳的锻炼。报社5月12日在首体大举办的太极进社区活动我也去了,举办的非常好,在现场我看到二十多个社区都精神饱满的来参加活动,报社领导和太极拳名家老师的发言都深深的觸动了我们太极拳爱好者。衷心祝愿报社把太极精神宣扬光大,号召更多的太极爱好者来参加全民健身太极进社区公益活动里来。”

15.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十五

弘扬中华美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你发现有人需要帮助时,你是否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在一旁无动于衷。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位老奶奶在公交车上没有座位,有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都让对方去让座,自己坐在座位上,都不肯让座,后来,有一名男子毫不犹豫的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令我感触很深,难道让座就那么难吗?难道大家不知道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吗?

在生活中,有些人仍然自私自利,有些人却无私地为大家做贡献。如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一点关心,那整个世界就是充满爱的海洋,中华美德的精神就会弘扬光大。

上一篇:同学的爱作文下一篇:让真情自然流露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