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2024-09-02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通用9篇)

1.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篇一

XX医院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三)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一)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根据价格总体水平调控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四)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级诊疗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本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 3 作的总体安排,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明确部门职责。医院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抓好贯彻落实。

(三)强化宣传引导。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知识,促进患者树立科学就医理念,提高科学就医能力,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

2016年11月7日

2.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篇二

1 分级诊疗的意义

2014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4]总理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刘延东[5]副总理在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上也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上,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6]也表示,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可见, 国家政府领导层越来越重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分级诊疗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缓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1,2]。

1.1 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基层卫生资源则比较匮乏, 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现象长期存在。一方面, 拥有大部分优质资源的大医院却承担着大量一般性门诊任务, 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基层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不足, 影响其功能发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引导病人有序分流, 大部分常见、多发病在基层得到解决, 可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使大医院可以集中医疗资源去解决疑难重症并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基层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闲置, 从而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2 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56.7元, 人均住院费用11 722.4元,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项费用分别为86.5元和2482.7元, 乡镇卫生院两项费用分别为52.7元和1267.0元, 可见基层的医药费用远低于大医院[7]。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可在基层解决大部分的医疗需求,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解决“看病贵”的难题[8]。可引导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基层就诊, 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 使得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能够在大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使耗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等待诊疗的现象得以缓解, 同时也使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保障和提升。

1.3 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

近些年来,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容乐观,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样的, 比如较长的排队挂号时间, 相对较短的诊疗时间, 医患缺乏沟通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能够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引导患者合理就诊,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时间也随之增多, 有利于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充分交流, 同时分级诊疗的实现也促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够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并得到患者的认可, 从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 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

目前, 我国分级诊疗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各地发展很不均衡, 各地实施分级诊疗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在此以青海省、北京市、浙江省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一介绍。

青海省把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与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是探索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先行者。2013年, 青海省正式实施《青海省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9], 规定参保患者住 (转) 院必须遵循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是:“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 (首诊医疗卫生机构) →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并明确规定参保人群不通过逐级转诊就不予支付医保报销费用, 这也是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强制推行分级诊疗的省份。2014年, 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10], 简化转诊手续, 住院患者转诊时只需主治医师签字, 由医保办公室审批盖章即可, 并取消了医保管理部门审批程序;规范转诊程序, 详细规定了异地居住人员、特殊人群等的转诊程序;完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 严格控制并调整转诊率和住院起付线,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也作了相应规定, 同时提出要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并决定选择1~2个地区作为试点, 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青海省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青海省卫生计生委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底与2012年同期相比, 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下降了3.5%, 医保基金支出比例下降了2.6%, 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上升了10%和6.5%。但是其中的对一些指标的严格量化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比如对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的严格控制[11]。此外, 某些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病人就医习惯不易改变等问题也影响了分级诊疗服务的开展[12]。

医疗联合体 (简称“医联体”) 是目前我国推动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方式。根据国外这方面的经验, 医疗集团的建立可以促进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但是医疗集团化并不只是单纯的强强联合, 而是医疗机构直接的纵向联合[13]。在城市, 分级诊疗服务的开展主要通过组建联合体。为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北京地区已成立了30余家医联体, 初步取得了成效。以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为例, 该医联体2013年12月26日成立。由中日友好医院为核心医院, 共3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以及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其医联体内各机构法人关系和资产权属保持不变, 医疗业务管理保持独立。为加强管理, 该医联体内成立了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建设委员会, 同时设立医联体办公室负责医联体的日常工作, 还建立了医联体委员会例会制度。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具体需求, 由核心医院选择部分科室建立一对一对口帮扶关系, 并通过专家出诊、查房、病例讨论、带教、培训等方式, 提升成员单位的医疗业务水平。该医联体内建立了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通过搭建预约平台等方式, 将疑难、危重症转至核心医院, 核心医院将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转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 使患者在医联体内合理流动。此外, 还实现了与成员单位间的远程会诊, 如对患者的胸片、心电图等通过核心医院专家的会诊也提升了社区影像医师的诊断水平, 并使居民就近在社区卫生中心就能获得核心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在信息建设方面, 为促使预约挂号、转诊、会诊信息统计等工作实现互联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在基层农村, 实现分级诊疗主要是通过县域医疗机构的联动, 实现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的联结。2010年,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及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了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其基层医疗卫生组织主要负责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 大病由平谷区医院接收, 疑难杂症则转诊到对口支援医院即协和医院, 康复期及需长期护理的病人则由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负责接收。此外, 还有多家大医院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 与平谷区医院开展了合作, 如呼吸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支援, 消化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支援, 神经外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支援, 均是由强势学科支援平谷区医院的诊疗工作。

总体来看, 我国医联体的构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这些实践为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都是有益的尝试。医联体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医联体缺乏制度支持, 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14]。大部分医联体在行政干预下建立的, 组织结构松散, 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15]。民众所形成的就医意识难以改变, 患者下转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转上容易转下难”的现象依然存在等[16]。

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 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并通过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推动省县级医院合作和启动分级诊疗试点等方式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17,18,19,20]。

自2012年起, 浙江省推行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并计划到2015年覆盖全体居民。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1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两下沉、双提升”工程, 推动省级医院与县 (市、区) 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鼓励和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和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 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升。2014年8月, 《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当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 加强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管理, 推进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形成, 不断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 探索医疗机构纵向联合协同机制[21]。同时明确提出分批建立分级诊疗试点的时间、城市及具体步骤。浙江省分级诊疗服务规范明确规定了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 提出成立双向转诊管理部门, 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试点地区, 为拉大首诊不同医院的价格差距, 进一步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地分流, 浙江省调整了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及其报销比例。总体来看, 浙江省的分级诊疗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也存在转诊过于标准化, 分级诊疗政策不够细化, 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 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患者病情被耽误、医患矛盾激化等问题[22]。

3 分级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占总数93.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总诊疗人次的59.1%;占医疗机构总数2.5%的一、二、三级医院,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37.5%,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分别是57%、62.8%, 而三级医院却高达102.9%。可见,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能力薄弱, 首诊制刚性不足, 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2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资源短缺, 服务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导致很多患者对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不认可, 不愿意去基层就诊, 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及其实施。

3.2 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还缺乏一些政策保障。一方面, 医保制度对就诊行为的约束性不强, 现行医保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差别不明显, 大医院与基层的住院服务报销差额只有6%, 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的门诊差额也仅有10%, 无法起到很好地引导患者去基层就诊的作用[24]。另一方面, 双向转诊制度不健全, 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体制。上下级医院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诊断结果不互认, 导致重复检查, 造成资源的浪费, 医疗费用随之也增加, 患者不愿意转诊, 而大医院也更愿意留住能够为医院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的患者, 因此, 造成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由基层医疗机构向级别医院的单向流动。此外, 由于基本药物制度不够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可用药物品种少, 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无法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药物品种不一致, 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受限, 患者下转时就会遇到需要的药物缺乏的问题, 不利于双向转诊的实现。

3.3 宣传不到位与患者就医观念有偏差

长期以来, 相关部门对分级诊疗的优越性宣传不到位, 患者对首诊制和双向转诊等了解甚少, 对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了解并不深刻, 则难以转变人们就医去大医院、看专家、用好药的观念, 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功能有限, 其医务人员水平不高, 药品价格低廉效果差, 这些观念导致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 不愿意去基层诊疗[25]。同时, 部分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 夸大甚至虚构医患纠纷情节, 使得患者不信任医院, 更不信任基层的医疗水平[26]。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必须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国外的相关经验证明, 改变“倒金字塔”型医疗体系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27]。在我国,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 建立严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完善相关政策, 为全科医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8], 尤其要积极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改变现有管理体制, 使医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推动医生合理流动[29]。

4.2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

我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医改经验表明, 医保政策是推进分级诊疗有效的杠杆[30]。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医保政策必须向基层倾斜,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 逐步拉大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 吸引患者到基层就诊[31]。同时,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基层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信息系统以及远程病理和影像学会诊系统, 实现检验结果互认[32]。此外, 还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提升基层用药水平, 加快基本药物目录的更新,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种类。

4.3 加强宣传以转变就医观念

3.医药: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篇三

投资要点:

1、国务院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板块估值位于各行业中游,整体估值较为合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进步,未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缺人的现状将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民营医院、远程诊疗、便携式医疗器械等个股。

节前投资者持币观望气氛浓重,加之证监会清理配资等利空因素影响,导致前期备受关注、涨幅较大的医药股相比于大盘跌幅较大;二级子板块方面,医疗器械以-10.2%的跌幅排在六个子行业跌幅首位,跌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部分公司分布在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值较小且前期涨幅较大。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体涨幅较好,2015年截止到9月4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整体涨幅22.18%,而沪深300指数下跌4.75%。目前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估值为40倍,位于各行业中游水平,整体估值较为合理。持续看好代表我国医药产业转型方向的医疗服务(金陵药业、泰格医药、迪瑞医疗、爱尔眼科、马应龙、千红制药)和生物医药(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行业的发展前景,关注医药商业领域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个股(嘉事堂、瑞康医药、一心堂、太安堂),以及具有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现代制药、国药一致)。

重点推荐:上海莱士、太安堂、国药一致、金陵药业和济民制药。

4.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篇四

科室在科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临床医生分级管理制度。医师为一级医生,主治医师为二级医生,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为三级医生。分成两个诊疗小组(见诊疗小组名单),两名主治医师为诊疗小组组长,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工作。为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避免推卸责任,导致诊疗过程出现缺陷,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分级管理是在科主任安排下完成的,科内的一切诊疗活动,科主任均有权参加,并提出意见,同时负责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责任。二、一级医生和二级医生负责床位管理,一级医生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二级医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让上级医生做到心中有数,得到及时指导,这时所发生诊治程序、计划、错误而导致医疗纠纷(或事故)的,上级医生为第一责任人,下级医生仅承担个人行为的责任。否则下级医生要承担全部责任。

三、主治医师为二级医师,根据主治医师的职责,仍是收治病人诊治的主导者,负床位主管医师责任,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三级医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如其上级医师参与制定诊治计划,并参与完成。

二.三级医生是诊疗活动的主导者,全面负责病区所有病人的诊疗活动,确定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会诊、转科、出院、转院、为重病人的抢救等。

三、医师在诊疗活动中,无论是几级医生均要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四、各级医生应完成自己职称岗位职责所须完成的工作和责任,不称职者,将予高职低聘。

5.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篇五

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医改精神,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我院与大林镇中心卫生院、余粮堡镇中心卫生院、钱家店镇中心卫生院、木里图镇中心卫生院、庆和镇中心卫生院、清河镇卫生院结成了分级诊疗协作医院。现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民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政府为主导,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明确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等形式实现分级诊疗。

2、加大以医保杠杆力度,转变群众传统就医观念,逐步改变病人向上转诊容易、向下转诊难的局面。

3、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建立上下联动的医疗信息平台。

三、实施步骤

1、积极协助政府成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立上下联动的医疗信息平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杠杆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

2、对已签约的六家乡镇卫生院进行医疗服务及医疗技术援助指导等工作。包括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短期培训班与学术交流、免费提供进修学习。通过对基层医师转岗培训、医生定向培养、规范化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服务能力。

3、帮助已签约的六家乡镇卫生院提高质控管理水平,不定期组织医疗、护理、院感、管理等方面专家团队到乙方进行质控指导、交流活动,根据实际需要观摩学习我院每月召开一次的质控大会、每月编印一期的质控月报,以此提升基层医院的质控水平,实现服务同质化。

4、向已签约的六家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开放图书馆、培训会议和学习班。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协助基层医院申报科研课题,并为其开展项目研究提供指导、支持。我院的科研成果可优先在这六家卫生院推广,不断提升其科研水平。

5、根据临床实际互相转诊病人。按照双向转诊临床标准、转诊流程和管理规范,做好病人的双向转诊工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转诊病人实现无缝隙转诊,优先享受诊疗服务。

6、帮助签约的六家乡镇卫生院完善医疗设备和后勤保障管理体系,以满足其临床一线的工作需求,促进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保障措施

1、落实责任机制。签订医联体分级诊疗“协议书”,召开工作对接会,建立联系方式。按照《协议书》签订内容建立对派出医务人员工作的考核目标,将其纳入科室或个人的综合考核目标内容及各级人员晋升考评内容。

2.严格按照排班表的安排,做好工作,保证受援医院长期有派驻人员帮助工作。

3.下基层服务医务人员,要服从组织分配,服务时间不到半年的,本不允许参加职称晋升。派驻人员要接受受援医院的管理,遵守受援医院的规章制度,免费接收医联体医院的医师在我院进修、学习。

4.定期下基层医院进行管理帮扶及调研,了解基层医院的困难和工作瓶颈问题,帮助解决。

医务科

6.二级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篇六

永宁县中医医院

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银政办发„2015‟211 号)和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卫计委•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人社发„2015‟179 号)精神,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运用医疗、医保、医药手段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格局,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控。

1、建立健全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将分级医疗工作实施情况与具体任务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2、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本院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3、把分级诊疗工作列入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考核的指标体系,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持续改进的分析评价,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四、保障得力,规范运作

1、紧密联系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对联系的医疗机构定期与其召开联席会议,对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定期将双向转诊情况向永宁县卫计局报告。

2、对转入上级医院的病人实行追踪随访,病情允许情况下再转回我院治疗。

3、对上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精心制定诊疗方案,列入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管理,并随时向转出医院通报诊疗情况,向转入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维护好医疗安全和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使分级诊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年10月20日

2015

附件1 永宁县中医医院双向转诊流程

上转流程

1.患者来院首诊。

2.依据•疾病诊疗目录‣,本院能够接诊开展诊疗服务的患者,首诊医师按接诊常规开展诊疗工作;超出服务能力和诊疗目录范围、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首诊医师立即填写•双向转诊上转单‣,经医疗领导审核签字后,由本院医保办通过联网方式进行电子转诊,参保患者凭社会保障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下转流程

患者在本院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符合下转条件的,主诊医师填写•双向转诊下转单‣,经医疗领导审核签字后,由本院医保办通过联网方式进行电子转诊,参保患者凭社会保障卡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本表供参保人员双向转诊上转时使用,由首诊医师填写。2.初步印象:首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的初步诊断。3.主要现病史:患者转诊时存在的主要临床问题。4.主要既往史:患者既往存在的主要疾病史。5.治疗经过:经治医师对患者实施的主要诊治措施。

6.双向转诊单一式两份,首诊医疗机构一份,上级医疗机构一份。7.签署转诊单时,患者需提供本院首诊全科医师书写的门诊病历、开具的诊断证明及辅助检查结果。

永宁县中医医院双向转诊单

存 根

第一联 ****患者姓名: 性别:男/女 年龄: 岁 身份证号:□□□□□□□□□□□□□□□□□□

联系人: 联系人电话: 家庭住址: 医保类型: 医保证号:

现患者(病情转归),于 年 月 日转回(下级医疗机构名称)。

首诊全科医师签字: 科主任签字: 医务科长签字: 主管院长签字:

7.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篇七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建设方面看: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合格的医务人员短缺。患者看病就医选择医疗机构时,最重要的考量是好医生。 因此,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基层首诊就是一句空话,起不到首诊作用,只是一个中转站,徒增程序和成本,更有甚者,基层首诊还可能变成基层误诊,对患者健康造成伤害。而我国的现实是,经过严格培训、能够承担得起首诊和“守门人”责任的全科医生严重不足,这是分级诊疗难以建立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缺全科医生?这里有对全科医学的理论和人才培养不重视的因素,也有全科医生地位不高、与专科医生比收入差距大等因素影响。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医院无序扩张现象严重。尽管2006年原卫生部就曾提出,要从严控制公立大型医院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2014年国家卫计委又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但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公立大医院扩张之势有增无减。 回顾过去10年全国医院规模统计情况,1-99张床位和100-499张床位的中小型医院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数量增长非常快。个别医院床位达到7000张, 堪称“全球最大医院”。而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麻省总医院的床位数一直稳定在1000张以下。欧洲医疗界普遍认为,一家医院在200-620张床的区间时,医院的效率最高。单体医院规模过大, 不仅带来低下的医院效率,更产生强大的“虹吸”现象,不断地把患者、医学人才等资源从基层医疗机构吸引到大医院,严重阻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三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为实现分级诊疗,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别,而不是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上有差异。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应主要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服务, 而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诊疗服务应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来完成。但在现实中,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门诊诊疗服务,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基层医疗机构处于劣势,病人进一步向大医院集中。四是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灵活。收支两条线、 基本药物制度等一些措施不利于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也影响群众到基层就医的意愿。

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看:一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引导作用有限。医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主要支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拉开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支付比例、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但因为患者选择就医机构时,最重要的考虑是好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合格医生的情况下,医保政策激励参保人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医的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不强。二是患者就医习惯难改变。中国自古就有崇尚名医的传统,名医手到病除的故事经久不衰。这种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就是就医看病无原则地追求大医院、追求著名医学专家。

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思考

分级诊疗看似只是整个医疗改革的一部分,但其落实却对捋顺我国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为此,2015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结合对问题的分析,对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部署做好分级诊疗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是要牵住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牛鼻子。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既体现在三级医院过度扩张,也体现在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上,而这是分级诊疗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合理配置资源,第一,要有效控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要切实地而不是敷衍地达到这个目的,仅靠发文和行政命令是不够的,还要真正落实管办分开。很难想象,在一个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体制下,有关政府部门会真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实现“自我革命”。第二,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需要指出的是, 这项工作不能被曲解、异化为铺摊子、建机构。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一说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就热衷于新建卫生室(院)。对缺医少药又偏僻的农村,适当地加强硬件建设是必要的, 但要充分考虑交通的便利程度、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等,慎重规划,合理布局,把重点放在加强全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让群众真正能方便地找到信得过的健康“守门人”。要避免推进义务教育时“两基达标”过程中修建的中小学校舍现在大量闲置的教训。第三,要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研究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范围和诊疗标准。三级医院应着重引导解决疑难杂症,减少或控制门诊规模,不要与二级或基层医疗机构竞争普通门诊市场。第四,要大力发展社会办医,促进市场竞争的形成,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也可弥补基层医疗机构公共资源的不足。

二是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性矛盾。从长远看,要适当调整医学教育的结构,把全科医生的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当前而言,可把释放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的活力、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做为重点。 第一,要改革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的做法,完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探索建立奖勤罚懒的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大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应该说,在绝大多数医生还是拥有事业编制的“单位人”的情况下, 规范的多点执业比较难以落实。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医生由“单位人” 向自由执业的“社会人”转变,可能更有利于多点执业的落实。第三, 破除信息垄断导致的既得利益格局, 通过利用“互联网 +”等理念和信息手段,探索发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服务,推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以此弥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技术上的不足。

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群众信得过的、能起到健康“守门人”作用的全科医生队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逐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过程中,还要选好切入点,不等不靠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第一,可以考虑以慢性病管理为分级诊疗的切入点。慢性病一旦确诊后,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 治疗的方式方法也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把慢性病患者纳入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实现健康管理,群众比较容易接受,而基层医疗机构也有能力承担得起慢性病治疗工作。 第二,可以考虑以居民自愿与医生团队“签约”作为分级诊疗的切入方式。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 孕产妇、儿童等人群通过与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既可接受“一对一” 的基本医疗,还可零距离得到公共卫生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这不仅契合了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原则,让服务模式从间段的诊疗服务向连续的终身保健转变,也不失为对医疗资源的一次良性整合。 签约服务还有助于构筑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居民获得更简便快捷的优质医疗服务。

四是要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 分级诊疗是系统工程,除了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外,其他各部门也应通力合作,围绕中心任务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如发改部门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财政部门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人社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制度完善和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宣传部门和公共媒体要引导群众形成正确就医观念,等等。

8.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篇八

分级,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等级制做法。社区,名字就很典型,叫“基层”,我们没好意思叫“底层”,但老百姓和医生都明白,社区就是底层,医院是高层。不管是从资源、职称、工资标准、设备配置、包括现在很有意思的配置药品、定价,都是越往高层越高。人往高处走是人性。当我们依然保持分级、分行政等级思路的时候,优秀医生永远不会去基层。优秀医生不去基层,患者不会去基层。所以,前边说要患者怎么办、劝患者怎么办,没有用的。包括医保对在基层首诊的患者提高报销比例,或者在基层给报销、去三甲医院不给报销的做法,效果不大。

我们不讲城镇职工的情况(中高收入人群),就讲新农合。新农合在在县内住院医保报销70%,出县降低到20%,就算如此,收入最低的农民还大量涌入三甲医院,涌向北京。我就自费了,你还能怎么着?还能把我绑回去?不可能的。医生去基层?医生在三甲医院能评主任,一年拿30万,让我去基层谁去?毛泽东是最强势的领导,当年号召医生去农村,又怎样呢?像他这样几千年出一个的人都没有把好医生赶到基层去,其他人怎么能做得到?

其实,前面北京方庄社区的吴浩主任提到的一点很重要,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思路,不是分级诊疗,而是分工分类。社区的大夫、家庭医生,通过形成长期固定关系,服务一个小范围人群,看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的不一定是技术弱的。四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发病率,社区大夫一辈子就服务这三千患者,这样的病我看得非常好。所以为什么当年赤脚医生培养三个月、六个月,就能把村子里的人打发得不错,因为高发病率的病遇到很多,就是擅长。对于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整个北京2000万人,一年才200个患者,这样的病社区大夫一辈子可能也遇不上一个,怎么办,这就是专科医院要做的事。北京一家专科医院一年有200个这样的患者,两三个专家来看,这方面就比社区大夫强。这是分工分类问题。在做康复、老年护理方面,康复院就比三甲医院强。三甲医院在国外,其实应该叫急诊医院,就是短期住院的。

9.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 篇九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铺开,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庭冷落”。大医院大专家在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基层病”,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因“无病可看”,只好被“闲置”,这一热一冷突显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卫计委关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分流有序,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制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1)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2000年的卫生改革推出了“点名医疗”,即患者选择医院,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找“名医”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2)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由于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吃力不讨好,浪费人力、物力。

(3)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偏离,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医院被推向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省市大医院凭借自己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越位医疗”,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调查发现:省市级各大医院均住有10%左右的康复患者,普遍开设“体检中心”,没有充分发挥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

2.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1)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按照国家规定,“床位在300张以上医院,床位与人员比为1:1.5”,大部分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011年,以罗源县为例,县医院床位360床,应配备540人,但在岗职工仅427人(其中临时人员192人),缺113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更为严重,大部分基层卫生院仅3~5名执业医师,2~3名助理执业医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技术职称偏低,本科以上仅占19%,大专及以下占81%,高级职称仅占7%,中级职称仅占25%,整个基层医疗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因此稍重患者(家属)即要求转省市大医院治疗。

(2)规范化医师培训工作无法落实,影响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群众由医疗需要转向医疗需求,原来看不起病的,现在看得起病,90岁以上住院开刀屡见不鲜,县级综合性医院部分科室人满为患,这就导致住院就诊患者增加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剧。医生工作量加大,部分科室只能使用年轻毕业生参与诊疗工作,分担工作压力,免强维持医院正常运转。因此,短期内无法派出更多的毕业生前往三级医院进行三年的规范化培训,也影响了县、乡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吸收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目前,省市大医院办院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大医院工作环境、学术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明显优于基层医疗单位,导致大量各地基层医疗单位的优秀人才及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吸收到省市级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反而成了省市医院的人才培训“基地”和“跳板”,也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短缺。

3.分级诊疗的机制尚未形成。

(1)卫生行政部门至今尚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行分级诊疗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仅在口头上倡导分级诊疗,没有实质性行动,各级医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转诊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

(2)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省市大医院投入大,发展较快,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滞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卫生院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统简单,运作不正常,没有与省市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省、市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因此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影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

(3)医保、农医保的报销机制没有从政策层面引导分级诊疗。目前,医保、农医保患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档次还拉不够大。2011年,罗源县新农合补偿人次达16576人次,到省市医院诊疗人次占25%,补偿金占42.45%;到县级医院诊疗人次占48%,补偿金占39.99%;到卫生院诊疗占26.64%,补偿金占17.58%。以上数学显示,金字塔型的就诊机制和报销机制尚未形成,还不能够在政策层面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4)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整个医疗系统分级诊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尚未出台,因此分级诊疗监督也无章可循,无从入手。各级医院为了创收,无序收治患者,省市大医院“抽水机现象”显著,吸收了大量人才资源和各种本不属于他们治疗的患者,造成资源的及大浪费。

二、实施分级诊疗的对策

分级诊疗就是由三级医院(省、市级)、二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及基层社区医院组成的医疗服务共同体,农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社区医院解决,大病预约转诊,依托县区医院与省市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疑难重症通过绿色通道转诊三级医院,康复期患者需长期护理患者转到社区医院,建立三级医院与县区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并在乡镇、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家庭医生提供帮助,建立县、乡(社区)之间双向转诊信息系统。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各级医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有限医疗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

1.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分级诊疗的认识。

(1)要广泛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要向民众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2)要端正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分级诊疗意识。省市大医院应办成凝难、危重病的诊疗中心和教学、培训、科研基地,指导基层医疗工作,不盲目扩大规模,打造精品医院。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如:南京军区医院采取积分制管理,严格控制科室加床数,床位使用率在90-95%的科室加分,96-100%的不加分不扣分,超过100%要扣分,同时与二级医院联动,医院严格限制开展小骨折、小外伤、阑尾炎这样小手术,不符合本院收治条件的患者,只简单处理后转下级医院治疗。各级医院要设立分级诊疗科,合理分流就诊患者,除急诊患者外,其它患者均应在社区、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凭下级医院转诊证明,开通绿色通道,收住入院。省级医院取消“体检中心”,把体检、康复医疗工作还给区县级基层医院来完成,不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充分发挥省级医院优质资源的作用。

(3)要改变就医模式。要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每个患者就诊就必须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卫生院开始,逐级转诊分流(急诊除外),避免“全省人民上省立,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

2.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

分级诊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强弱,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直接决定居民分级诊疗的信心,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

(1)要引进人才。要建立完善县(区)、乡(社区)两级床位及人员配置标准,要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以省市委(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下达基层医院的床位和人员配备标准,使县区级相关部门有章可循,按编招人,省市级要制定基层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对优秀大学生直接入编,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

(2)要培养人才。省市级医院有指导、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义务,要主动接受基层医院人才的进修培训,把对定点扶持医院人才培养成效纳入省市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要建立基层医院人才与省市医院人才轮转培训机制,缩小基层人才与省市人才的水平差距。

(3)要稳定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基层人才优惠待遇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聘任、住房条件、子女就读、家属就业、创业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强化引进人才规范化管理,签定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年限、履行的责任、义务,完善人才流动约束制约机制,在合同期内严格控制人才的流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稳定基层人才的干预措施,防止在合同期内人才单方违约,流动到省市大医院。

(4)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要落实省市医院扶持基层卫生政策,制定扶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计划,派出的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指导基层业务工作能力,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应付了事,省市卫生部门要加大对下乡人员监督、考核、评估的力度,不断提升下乡帮扶的质量,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为有效合理的分级诊疗奠定技术基础。

3.转变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1)要建章立制。要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分级诊疗工作指导意见,实施办法。要制定各级医院诊疗的病种,双向转诊标准,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制定双向转诊的约束制约机制。

(2)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平台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各医院应加强分级诊疗科的管理,接收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转诊顺畅。要整合居民个人卫生信息,包括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及体检、检验、检查等内容,丰富健康档案,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避免重复检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要在全市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资源共享互通平台。

(3)要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建立的完善程度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各级医院的趋利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出台各级财政最低补偿标准、财政支出比例和补偿方向,制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财政投入的“随意性”,做到“不哭的孩子也有奶吃”,避免医院管理者“挖空心思搞创收”,“全心全意拉患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4)要完善新农合、医保患者的报销机制。要用经济的杠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准入门槛,提高基层医院报销比例,根据各地报销情况,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报销比例,使更多的居民“得实惠于基层”。

(5)要加强分级诊疗的监督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医保、农医保配合,根据分级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定期对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各级医院诊治病种分流合理、就诊有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上一篇:初一说明文500字:马的世界下一篇: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