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4-07-28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精选7篇)

1.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一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意义 问题 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

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

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活动策划无法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有限的社团经费,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个别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的现象。另外,绝大多数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社团特色难以展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锻造优秀人才的熔炉,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去改进和加强。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就必须对他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学校要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像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次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制订详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成员分布、考核评价、负责人的产生等诸方面内容。建立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培训制度。尤其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内部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的吸收、考核、奖惩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专业化、多样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参加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如果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脱离出这个社团。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软件建设,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克服因其他各种因素开展的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不良倾向。高校学生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老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参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搏采众长,提高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配备要有保障,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高等教

育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并贯穿于营建校园文化的始终。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工作量离社团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很有必要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同时,帮助高校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每个高校学生社团至少配备一个专职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一个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以将社团指导教师的考察评估纳入高校行政人员考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要进行分阶段、分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可在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校内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考察评价,建立晋级制度,好的高校学生社团在级别上优先升格,并在活动经费等支持上予以倾斜;社团活动开展不积极、质量不高,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进行降级或根据情况予以撤消或合并,在社团之间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就如同已经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学期社团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就取得所修学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获取学分而放弃社团或者因为社团活动而耽误了“学分课”学习的矛盾,杜绝“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将社团活动学分纳入毕业条件之一,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骨干要进行定期奖励,并且奖励的程度要和学校其他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相当,不要厚此薄彼。同时,在入党、选干、评优等工作中考虑学生社团的名额。

(五)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投入,确保活动场地等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前面谈到经费的来源问题,会费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象征性的,而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将学生学费的1%左右专门抽出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它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

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⑤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释:

① 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手册》 2003年

②、③、④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4期

⑤ 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参考文献:

①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 2002年12月第4期

②李新红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③胡 敏 《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2期

④冯友梅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网络

⑤刘金凯 《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⑥陈 明 《关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湖南理

2.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二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高校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全国青年大学生提出的五点希望)。

高校担负着这样的培养任务,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大学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远远高于中学,大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因此大学生有诸多机会去获取自身所感兴趣的知识,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进而获得社会所要求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大学生社团则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的产生往往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获取课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建设历经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思想、规范的组织体系和丰富内涵的群众性团体,然而由于大学生社团具有自主性、自发性等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团发展定位不准确及管理体制形式化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兴趣,提高大学生自主能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任务。然而许多高校仅仅把学生社团定位为丰富学生娱乐生活的场所,并没有赋予社团相应的教育功能,有些高校完全忽视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高校领导对学生社团的认识不到位,对社团发展毫无定位,管理疏松,任其发展。

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套严格的社团管理体制,目前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制订了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社团的审批、经费配置、活动形式等内容作出相应的监督管理规定,但这些制度都是宏观上的,细化到具体社团上,实行起来往往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因此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2.社团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社团内部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目前的学生社团一般是“进出自由”的,学生只要缴纳一定的会费甚至不缴会费即可成为会员,这种简单的社团准入制度造成社团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学生因某些原因失去了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学生的退出就个人而言可能损失并不大,但对于社团而言,由于社团人员的流动性大,势必造成社团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的后果。(2)部分社团干部晋升机制不完善,存在部分内定的现象,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即便有些社团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也有校园选举腐败现象的存在,社团干部的换届不按社团规章执行,导致一些有才能的人抱憾离开社团。社团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在干部的衔接交替过程中缺乏延续性,如前任社团干部卸任后就不再过问社团的事,不对社团发展进行一些指导,这影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3)社团组织结构不完善,内部分工不明确,在一些规模小的社团里,社团人员身兼多职,对社团工作力不从心,社团自己制订的规章不能严格遵守,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3.社团组织冗余,社团活动质量良莠不齐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速度较快,每所高校少则几十个社团,多则上百个社团,这体现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进入了黄金阶段,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1)学校对社团活动的经费是有限的,社团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减少单位社团的活动经费,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2)某些院系不顾自身特点,追求全面。千篇一律的社团存在于不同的学院之中,造成社团组织冗余,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而且让学生疲于应付各种社团五花八门的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3)各社团有不同的领导团队,由于在能力、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社团活动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社团仅仅依靠几个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来开展活动,有些活动脱离创团之初的宗旨,所传达的取向与价值观甚至与大学校园本身应有的励志、求真的内涵相反。

4.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与物力支持

智力支持是指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对社团学生的相关培训。目前许多高校虽然为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而这些教师主要来自团委,他们一方面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落实,他们身肩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虽然在活动的宏观指导上,指导教师可以给予充分的意见,但对于具体的活动策划、活动流程、活动总结等方面,其指导力量显得相对薄弱,总体上说社团仍处于学生“自导自演”的局面。

物力支持则是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场地等。物力支持是学生社团发展和壮大的保障,没有它社团活动寸步难行。现在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校财政拨付;二是会员的会费;三是商家的赞助。首先看学校财政拨付,学校财政拨付是有限的,如果某一高校社团不多还好,如果高校的社团达上百个,那么学校财政拨付的经费是远远达不到社团活动需要的。如有些社团只能举行一次社团活动,不难想象,没有一定数量的活动保障,社团是很难发展成长的;另外是会员的会费,会员会费是在会员入会时一次性收取的,且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其收取的会费必定在一定额度内,更不是长久的收入来源;最后是商家的赞助,某些城市聚集着诸多高校,而这些高校学生社团很多都需要社会组织的赞助,有时会出现多个社团争同一商家赞助的现象,而若赞助过社团活动的商家认为其赞助行为未能对自身带来收益时,他们就会放弃再对社团的赞助,所以这一经费来源是不够稳定、不能长久的。

此外还有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但面对迅猛发展的学生社团,高校所提供的活动场地显得捉襟见肘,绝大多数社团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的。一些学校缺乏社团的必备活动设施。如有棋牌协会却没有棋牌活动室,有网球协会却没有足够的网球练习场地,设施的不健全导致本身极具特色的社团无法展现其特色,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5.社团专业特色不足,活动集中且形式单一

近年来,科技类、艺术类、文学类、体育类等各种学生社团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精彩纷呈,社团的规模、种类也不断增多。社团的多元化发展得以凸显,但是,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社团的专业特色不足,许多学生社团并没有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专业特色和文化传统而设立,所创办的社团完全是跟着感觉走,与其他学校社团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在创新性方面,有些社团领导人纯粹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举办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每一学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因而应付了事,所以社团活动内容缺乏深度,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创新点,没有创新点的活动也难以激发高校学生参加的兴趣。在活动策划上,仅凭借社团领导人的思想对本年度或本学期的活动进行策划,这种闭门造车的现象,完全不能体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自主性,有些社团甚至把社团的活动方案停留在文字层面,只做纸面文章,由于经费的缺少或者可实际操作性不强等原因,付诸实践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

各社团举办活动的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在社团文化节或是在周末,活动的集中给同学们有广大选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想参加若干个社团活动,而这些活动很可能会在时间上冲突,所以会让学生难以抉择。社团举办的活动形式上雷同,主要有举办晚会、开办讲座、举办比赛等,各社团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联合,彼此间缺少交流探讨,这样社团就很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无疑影响了活动的规模和效果。

三引导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对社团发展有明确定位

高校党委、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社团的政治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社团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讲座和报告会等要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大学生社团或社团活动散布、传播,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不等于约束学生的自由,校团委只是在宏观方针上进行相关指导,学生社团还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符合相关原则要求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拥有对社团的管理权,各社团要对本社团的发展有明确定位,确保开展的活动主题紧紧围绕在社团发展的主题上。

2.寻求有效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

中青联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高校积极成立大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或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属于团委主导型的管理机制,在国内最为普遍,学生社团的运转主要由团委以审批、命令等形式来进行偏行政化的管理,具体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校团委主导型,二是校院两级团委主导型,三是院系团委主导型,由于各高校行政区划的不同,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也有差异。除了上述的管理模式,还可以尝试“服务+自治型”管理机制,通过提供充足的社团经费和筹措渠道、完善的社团活动空间和设施、科学的培训认证系统和激励机制等全方位的社团服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社团自治的基础上来进行管理。

管理制度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管理的主体是以校团委为领导的社团联合会,必须对社团的基本思想方针、社团的经费预算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做好社团干部的监督工作,而在微观方面,由于各个社团的类别不同,所以必须根据社团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社团成员的意见来制订社团章程,并赋予章程一定的效力,会员只要出现违反章程的行为,必将接受相应的处罚,没有规范严格的社团管理制度,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在社团准入方面,为避免社团人员的复杂化,可建立相关的准入机制,对申请加入的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社团。

3.整合高校资源,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

针对社团组织冗余的局面,高校要谨慎权衡各社团的特点,合并或撤销一些特点相似、管理混乱、组织不力的社团,努力做到高校学生社团的精品化发展。对新社团的申报实行社团联合会、所在学院和校团委的三重审批,在总体把握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视质量建设。

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高校要对学生社团给予充分的扶持。首先,学校要将社团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加大对学生社团经费的投入,将学生社团经费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中,学校也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社团自主经营的项目,提高社团的自给能力;其次,根据各个社团不同的特点为社团配备具有专业水平的指导教师,并减轻这些教师在其他工作方面的负担,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再次,定期对社团领导班子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办事能力,促进学生社团的长期发展;最后,学校加大力度满足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建立相关活动场地。

4.加强社团自主性建设,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大学生社团要体现自主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在学校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有序进行,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各社团活动的调控工作,使社团活动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社团骨干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社团活动形式,不一味追求活动的数量而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提高活动质量、举办创新性活动上来,各社团积极联系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社团也可以实行“走出去”战略,增加社团与社会,与其他学校社团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学生的社团考核、评比、表彰、奖励机制,定期开展社团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有利于优秀学生社团脱颖而出的良性竞争氛围,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雷、袁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 2010 (6) :8~9

[2]李飞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1) :35~37

3.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 发展态势 明星社团

一、我校社团发展现状

(一)我校社团呈现规模化发展

截至2009年,我校注册社团120个,共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六类,而且大多数社团形成规模,有固定的社团规章制度和部门设置。社团每学年定期自发开展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

(二)社团内外管理正日益成熟,但有两极分化形势出现

我校各学院的社团统归校团委下设的校社团联合会管理,总体协调管理社团活动和日常事务。鉴于社团种类繁多,不可避免同类社团并行存在,出现了竞争,导致部分同类社团两极分化严重,存在个别社团名存实亡现象。

(三)社团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办活动情况显现

如今社团活动不局限于室内,如在教室或者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更多的文艺类社团,比如乐队、舞蹈、时装表演等,把眼光放在了外场,这样不但可以把活动办大,不受場地制约,最重要的是能够扩大社团影响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社团目前存在问题

(一)受自然条件影响

1.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社团成立之初,每个负责人都想大展拳脚,把社团做大做强,但是个别社团没有迎合同学们的“胃口”,导致发展困难,但是更多的社团呈发展良好态势。

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由于学校社团较多,教室、活动场所有限,致使固定的办公和活动地点缺乏,一些活动从而“流产”,社团无活动可开,自然无法良好发展。

(二)受人为因素影响

1.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学生社团的自主性往往较大,其内部管理、活动内容一般完全由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决定,学院分团委的干预较少,社团成员一般享有退出社团的自由。

2.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社团发展改进措施

(一)社团从严审批,提升社团质量,规范社团制度

校团委和学院对社团申报把关,进行可操作性论证,从严审批;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社团每周例会制度,出席情况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做好社团的注册、社团成员的登记注册,做到社团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二)加大对精品社团活动的资金、场地的投入,鼓励社团走向社会筹资

活动是社团的灵魂。所以在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督促社团每学期举办活动,活动不以大为主,而以精为主;学校、学院加大对社团的经费投入力度,对于大型活动,学校经费给予资助的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和赞助商进行接触,社团做活动为企业宣传。

(三)鼓励社团创精品、系列活动,注重培养“明星社团”

我校对社团的资助和支持正逐年加大,每学年定期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立项、“明星社团”和A级社团评比等,各社团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申报项目,举办系列活动,形成品牌社团的品牌活动。

(四)加强各学院、各高校之间社团交流,取长补短

社团的发展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积极打破同类社团之间的壁垒,增强有益竞争,加强交流,每学期聘请学校“明星社团”或者校外知名社团进行讲座,小型社团从中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提高。

(五)社团指导教师着重培养社团骨干

部分社团从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工作做得不够,对骨干的培养不够。每学期对社团工作突出的骨干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4.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四

近年来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已被我国很多高校采用。可以说 ,科学、有效的学生评教活动在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评教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有关学生评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足 ,一些高校在评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造成学生评教结果偏差的因素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 ,完善学生评教的组织程序 ,形成科学处理学生评教结果的机制。高校只有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生评教中的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功能。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目标是掌握评教过程中评价指标、学生态度、教师个性特征、评教组织、评教结果处理等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影响。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 280份。通过调查 ,笔者获得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

1、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教结果。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评教指标中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性强 “ 知识内容较新 ,符合现代要求 ”、教学内容充实 ,、““课堂教学效率高 “ 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 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的认同度比较高 ,而对“按大纲要求备课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明确 “ 提供参考书目 ”、“、“掌握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 按时上课 ,不缺、“课 ,不早退 “的认同度比较低(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关注的 ,对教学过程中能够感知的指标认同度较高 ,而对增加学习负担的指标如提供参考书目和不容易判断的按大纲备课等则不大关心。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给教师打分的过程中 , 82%的同学是根据教师的上课是否轻松、内容是否吸引人来打分;有7%的学生是根据与老师的关系好坏来打分。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评教结果。调查显示 , 71%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职称高低不会影响打分 ,说明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是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对教师的长相、打扮、性别、年龄 , 70%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但在跟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 ,在评教这样严肃的问题上 ,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比如 ,教师只要待人热情 ,与学生相处得好 ,或者是班主任 ,对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关心 ,有些学生就会先入为主产生心理定势 ,即使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 ,往往也会得到较高的人情分;有的教师要求严格 ,就被认为这个教师不好 ,对他们的评价很低。相反 ,有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会被认为这个教师很好 ,对他们的评价 也高。

3、学生对评教的态度与评教结果。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一些学生会因曾违反校纪校规受到教师的批评与学校 的处理 ,从而怀恨在心 ,在评教时以打低分作为报复的手段;有部分学生受从众和应付心理驱使 ,在评教时随意抄袭他人;还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在评价表上索性给所有教师都打上相同的成绩(见表2)。从中可以发现 ,学生对课程性质、评教指标内容理解的差异、对学习目的认识不一致的个体差异以及评教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都会对评教的有效性产生干扰。

表 2 学生对评教制度的态度

二、学生评教制度有效性的实现

1、提高师生对学生评教制度的认识。学生评教作为高校保障教学质量的一项实质性措施 ,主要起检查、考核、激励及导向作用。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如何 ,很大程度上受参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经验的影响。因此 ,学校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使参评教师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评教的目的和作用 ,正确对待学生评教的开展和实施。很多学生认为学校评教跟自己关系不大 ,因为评教是一种在期末进行的结果性评教 ,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有帮助 ,但对评教的学生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评教时非常随意。有些高校出于维护部分得分低的教师的面子 ,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及时向学生公开或说明 ,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诚意产生怀疑。这些都需要通过宣传学校规范的学生评教制度 ,让学生有评教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 ,首先应该而且必须在头脑中树立主动接受学生评教的意识 ,意识到自觉地接受学生的评判 ,积极地配合学生评教 ,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这是教师的义务 ,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 ,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具备评教能力。学生可以对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己的学习负担等作出描述和判断。相关研究表明 ,由于学生负责任地参与评教而获得的客观而公正的评教结果为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改进和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而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学生评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体系的合理化程度 ,因此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评教的基础 ,也是保证学生评教质量的关键 ,并应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

首先 ,应让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设计学生评教表。这样 ,改变目前存在的学生评教表仅由学校管理者设计的状况。国内外教学评价的经验表明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成败。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更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特点 ,让他们参与评教表的设计能使实际评价的东西与需要评价的东西取得一致性 ,提高学生评教表的科学性或内容效度。另一方面 ,教师参与设计学生评教表时 ,使他们了解评教的意义及评价表的依据所在 ,实现心理上的认可 ,在以后的行动中就能积极配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 ,让学生参与设计学生评教表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对于教师的教学了解最深、接触最多 ,因而在评教表的设计过程中提出的观点也比较客观。对学生而言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评教体验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通过这次调查发现 ,有很多的指标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打分的 ,所以要对原来的评教指标进行修改。对管理者而言 ,管理者是学生评教活动的组织者 ,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由于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对于国内外其他学校方案、评教指标研究得比较多 ,能够据此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生评教指标。在学生评教表设计过程中 ,当教师与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 ,管理者可以综合权衡 ,以最优化的组合来设计学生评教表。

其次 ,对指标项目权重的确定 ,应考虑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特点。对学生反应强烈的问题应加大权重 ,突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评教的导向功能。学生评教表应侧重教师的教学表现 ,其指标或项目应是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的 ,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不列入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 ,科利齐和迪恩(E Kolitch &A Dean, 1999)设计的学生评教项目就包括教师对课程的组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中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等四类 ,每一类中的子项目也与教学密切关联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根据这一评价表所作出的评价 ,能较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

再次 ,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形式 ,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类学科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 ,对某个学科或实现某个教学目标适用的教学方法 ,未必适用其他学科或实现其他教学目标。例如 ,文、、理 工科教学各有侧重 ,文科类教学可能更注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科类教学更注重习题的讲解和训练思维能力 ,而工科类教学更重视实践能力。如果评价内容没有体现学科或课程教学特点的指标 ,学生就无从评价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国外的一些学校在设计学生评教表时 ,先设定几个基本项目 ,各学科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指标 ,从而设计出因学科或课程不同而不同的评教表 ,避免了全校只有一种统一的评教表的问题。

3、提高学生评教的组织性。现提出以下五个注意事项 : 第一 ,评教前的宣传要做好。组织者在发放学生评教表之前 ,应向学生说明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并说明保密原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 ,告诉学生不需填写自己的姓名 ,学生评教的结果在考试后才会统计、反馈给教师 ,不会影响其考试成绩。要使学生明了学生的评教结果会反馈给教师 ,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 ,也会用来做某些人事决定 ,即学生的评教结果与教师的提升、聘任和加薪有密切关系 ,其真实性至关重要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使他们认真填写学生评教表。

第二 ,评教前的准备要充分。学校应加强对评教的指导 ,让学生学习评教的知识 ,明确评教表中各项指标的含义 ,了解、熟悉评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评教中注意的一些问题 ,掌握评教技能 ,提高评教能力。在进行学生评教之前 ,应由教务处或教学评价中心将学生评教表发放到各院系 ,再由各院系按班级人数分装学生评教袋。

第三 ,评教表填写的时间要充足。必须在评教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 有充足的时 间让 他们填 写 评 教 表(一 般 15—20分钟),以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判断 ,而不是粗略地、随便地填写 ,这对确保学生评教的质量非常重要。当一部分学生交回评教表时 ,组织者或任课教师也不应催促或暗示其余的学生尽快交回评教表。有的学校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填写评教表 ,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导致他们的不负责任。

第四 ,评教表的收集、密封要注意。各院系在收集学生评教问卷时 ,需按清单逐一核对课程、教师、班级后密封 ,统一交教务处或评教中心。如果没有当场密封评教袋 ,而是收回到各院系办公室后再密封 ,则可能会出现做假或其他不公正现象。

第五 ,学期初的学生评教要重视。学期初的学生评教是指开学后3—5周进行的学生评教。与教学结束后再找问题的学期末的学生评教相比较 ,在教学进行中了解教学状况的学期初评教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使学生因教师教学的改进而受益。有调查表明 ,大多数教师对学期初的学生评教持肯定态度 ,由于学期初的学生评教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使教师有更高的热情投身教学改革 ,也为教师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中赢得好评打下基础。

4、科学处理和合理运用学生评教。由于学生评教在我国推行的时间不长 ,评教过程中存在的妨碍评教有效性的因素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高校对学生评教的认识还不够高 ,学生评教的制度还不健全 ,又因教学评价是一种个体评价方式 ,涉及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声誉和利益 ,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评价。因此 ,在反馈学生评教结果时 ,既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 ,也应考虑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保护教师的自尊心 ,以更有利于被评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为出发点。据此 ,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宜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更不宜在公布时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笔者认为 ,在公布结果时 ,实行一定范围的保密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即对高分教师 ,可以张榜公布 ,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于中间分数段的大多数教师 ,则没有必要公布名次或具体分数;对于低分教师的认定应小心谨慎 ,且要深入了解 ,有的放矢地予以帮助。要允许那些对学生的评分有异议的教师申请复议 ,学校要通过对这些教师教学的全面了解 ,以稽核学生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程度。任何评价都应发挥多重功能 ,只不过在多重功能中针对特定的教育背景有主次之分。要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功能 ,必须合理运用学生评教的结果。

(1)合理用于对教师的人事管理。将学生评教结果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评聘、、晋级 薪酬调整、评优和进修等挂钩。由于参与评教的主体 ——— 学生的主观性、差异性及多样性 ,在学生评教过程并没有严格遵守有关标准的情况下 ,评教失真现象不可避免。这种失真可能会引起教师强烈的不满。如果高校把学生评教仅仅作为区分教师“ ” 良 “ 中 ” 差 “优、“、“、“等级的手段 ,甚至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优劣的唯一标准 ,并以此作为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的唯一依据 ,那显然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 ,学生评教虽然可作为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 ,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学生评教必须与其他评教如专家评教、同事评教等相结合 ,共同作为教师人事管理的依据。另外在处理中应以发展为导向 ,通过表彰优秀教师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鼓励其他教师向高目标、高要求方向努力。通过警示一小部分学生评教结果不佳的教师 ,如减少甚至取消物质奖励 ,严格考核其晋升条件等 ,使他们关注教学 ,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奖励和警示时 ,应始终注意以发展为导向 ,扩大正向作用面 ,减少负向作用面 ,使更多的教师具有高涨的教学热情。(2)改善教学管理。学生评教结果来自教学的第一 线 ,对其合理利用 ,有利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将学生评教结果用于改进教学管理 ,要做到两点 :第一 ,促进教材、课程建设及资源保障。在学生评教表中 ,常常设计了有关教材、课程及教学资源的指标 ,这些指标不仅反映学生对这些方面的要求 ,同样反映出教材和课程是否合理、教学资源是否充足等问题。根据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意见 ,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 ,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课程体系的合理、教材的先进以及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充足等。第二 ,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生评教结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注重通过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分析 ,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协调教学管理工作。例如 ,通过分析学生评教各项目全校的平均分 ,了解学校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哪些方面力度还不够 ,推广成功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在处理学生评教结果时 ,应注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与他们的专业发展。具体应做到 :不能通过一次或少数几次评估就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应注重动态监控 ,既关注教师原有的教学水平,又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渗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强调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承认教师的辛勤劳动 ,相信广大教师具有改进工作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关注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发展 ,不仅应告知教师所得的总分 ,还应告知各项指标的具体得分 ,明确他们的优势或成绩 ,指出他们的劣势或问题 ,从而为他们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注重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 ,为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机会 ,创设理想的支持性条件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如教学培训、老教师指导、教学研究等 ,同时帮助教师挖掘自身潜力 ,通过主客观的共同努力 ,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5.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引起的思考 篇五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引起的思考

青松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党员。我于2004年6月荣幸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6月顺利转正,正式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我自认为是无愧于党。两年以来,随着对学校党务工作的了解的加

深,我看到了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整改的问题——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态度不正确。如不加改正,势必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我们党和国家,当然这些影响是负面的。

在上学期临近期末的一次支部会议上,我们支部根据系党总支的安排,确定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为新发展预备党员对象。由于根据相关程序,每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做介绍。支部安排我作其中两名的介绍人之一。我服从组织的安排,随后我填了很多材料,这些都是按“规定的程序”来做的。

但是,我却有话要说!首先,材料中涉及的落款日期从当天一直延伸到一年以前。是问,这是什么样的做法?虚假材料?第二,我在此以前都不认识他们,我又怎么来证明他们是如何如何优秀,思想如何如何的好?第三,我没有看到学校有关方面在他们从党校结业以后做任何培养教育,他们最注重的他们的学习成绩。第四,发展预备党员有个公示的过程,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公示贴在哪里?群众的意见没要了。

这些情况也许不止在我这所大学里存在,也许早就成了普遍现象,一种共病!不知这些做法上级党组织是否有所耳闻?是否这些是合理合法?有人会嗤笑我不知世故,不再的变通。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太懂得世故,太圆滑,太会变通,把党的优良传统变得所剩无几!我为现今这种风气感到失望!

众所周知,高校里的“入党率”很高,有人用“打批发”来比喻之。我们是不是该再问问:高校里党员的素质怎如何?但切记,素质不是靠他们整的材料来体现,因为这样弄来的材料纯粹就是废纸一堆!我们党的方针和初衷是正确的:广纳社会精英。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人就背离的党的路线方针。我们不能为了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众多的党员而忽视了“质量”关!我想多而不精,滥竽充数的局面是每个共产党人都不愿看到的吧。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合格的党员能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但相反,却有很多身在要职,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人恰恰是社会的蛀虫,国家民族的贼!这样的党员,人民要之何用?有这样的党员泛滥,人民何以相信我们的党?民族的复兴何日能够完成?

据我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发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有什么信念可言?有什么精神可言?这样的同学本身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还该看到,这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入党工作存在的极大的缺陷的结果!我觉得各级党组织要引起高度的注意,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得不防。

6.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六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辅导员王丰表示,文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0%以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应顺应网络时代形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就业困境与政策号召下,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学校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创业对资金、门店等要求较高,而互联网时代更强调创新,本文通过介绍一些大学生创业的典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典例

如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是大方向,具有创新性思维并掌握知识的大学生,也为之付出了努力。

(一)技术研发式创业

一类是研发水性涂料创业。辽宁师范大学的张宇与其创业团队,研发制备了一种以水为溶剂的水性涂料。该产品可主要应用于汽车涂装线、电梯涂装、自行车静电喷涂、文物表层保护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品有创新,更环保。

一类是研发新型人造彩砂创业。辽宁师范大学的吴佳骏与其创业团队,采用新型表面处理剂对白色石英砂进行表面处理后染色,并进行树脂分子交联处理,可生产出优质的彩砂产品,并以此为核心计划创建生产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相比以往在性能及成本上有优势,如不掉色、耐水性强等,工艺流程较简单。

一类是运用3D打印技术创业。大连木每3D打印有限公司的一名程序员介绍,大连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高聪主要通过做廉价机器赚钱,做1.8m的三角洲大机器,打印喷气发动机的模型。

(二)对接服务式创业

掌握知识的大学生除了进行技术研发,思维也比较敏捷,容易看到商机,比如对接服务。

大连市沿海,许多公司加工海产品盈利,但一些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拿到订单后因自身工厂产能不足、原料库存不足等原因无法完成订单。辽宁师范大学的赵敬轩计划成立公司,为海产加工公司和其他实体加工工场提供对接及协助生产服务。

(三)通过网站创业

这一类创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利用网站创业的思维,体现了大学生创业与传统创业的不同。

一类是公益旅游式创业。辽宁师范大学的班闻颖建立了名为“趣公益,趣旅行”的网站。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项目开展的各项公益旅游活动,报名申请后,由有经验的同学带队,共同开展公益旅游活动。

一类是借助网站智能化流程创业。辽宁师范大学的赵贺山表示:“现在政策鼓励,创业者多但成功者少,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不知如何入手,从想法到创业成功,需要好的项目、资源和人才,我们可以帮助创业者合理对接。”

二、大学生创业困境

大学生创业思路新颖,但由于市场、资金、社会经验等的不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现在创业氛围浓厚,但创业形势不明朗,有关统计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2]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自身创业规划不成熟,缺少专业运营团队。赵贺山表示:“之前曾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是在超市或饭店做扫码支付的推广。但当时没有想清楚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最后只能放弃。”比如班闻颖的旅游网站创业,此类网站太多,没有核心竞争力,生命力弱、易复制,这也与前期规划时没有考虑完善有关。

第二,市场推广的方法与路径不明确,技术产业化有难度。吴佳骏表示:“虽然研发出了创新产品,但人脉与创业经验不足,所以市场推广以及将产品真正投入生产不易。”

大学生可以研发技术,比如水性涂料,但要将技术产业化有一定难度。传统行业尤其是涂料需要技术保护、生产、销售,周期太长;但如果卖专利拿股份,其余的交给投资机构,由投资人来搭配团队,就不算是大学生创业,而是技术输出。

第三,资金筹措不易,一些助推大学生创业的贷款及投资平台,流程繁琐。在全局性产能过剩背景下,风险投资越来越难。传统行业建厂房需要很多资金,张宇表示:“投资公司太难找,现在参加‘创青春’创业大赛,已进入省赛环节,本来打算通过比赛寻找投资公司,但目前看来希望不大。”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贷款的项目周期是3个月,需要先入驻,再培训上课,最后到苗圃基地申请办公位,最后能批3万~5万元。赵贺山认为它有些形式化、流程多、较复杂。

大连政府引进的北大创业营是全公益开放创业教育平台,主要做天使投资,通过它可以接触很多资源,如大连投资人、银行、投资机构等。常举办培训和路演,在路演中被选出的创业项目有机会获得投资。

第四,专利申请程序烦琐且时间长。吴佳骏表示:“专利申请很麻烦,花费资金多,可能要上万;时间长,得花一两年时间;审批过程复杂,申请后就算没有投入生产,每年也要交专利维持费。”

第五,运用3D打印技术创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即使较好的热敏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物品质量也不是很高,木每3D打印有限公司的一名程序员介绍:“深圳某机器厂家,与台湾有一单60台机器的交易,但是两年只有一次,没有回购。”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个问题。二是目前没有版权和正版生态。创业者设计的图纸或开发的模型易被抄袭,生态环境不好。在美国,图纸公开后有相关的版权法保护,中国的相关保护有些薄弱。

三、大学生创业对策

大学生完善自身创业项目很重要,社会和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资金及经验不足等问题,但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创业门槛明显降低,公司注册改为认缴制,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还可免费入驻各色园区孵化平台,并获得其他扶持。

比如大连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园,园内有专业的对接平台,大学生向其提供详尽的项目计划书,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免费办公室,起码一年到两年内不用付租金及水电费。现在已经注册了18家大学生公司,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与社会对接,从而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这样的创业孵化平台还有很多,比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青年创业基地”众易空间。众易空间对孵化班内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实践培训,审核创业项目后,可免费提供办公区域并帮助注册公司,协助创业企业申请大连市各项创业政策补贴。

要想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政府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大学生创业前做好规划,提供相关创业知识,借助大数据为其评估行业创业前景,如旅游类网站是否还有市场空间等,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借助专业运营团队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可以设置相关部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和市场对接,并邀请相关专家提供市场推广的经验帮助。技术产业化问题如涂料的生产,可通过先与其他公司合作,把握专利权,待时机成熟后再以单独生产的方式解决。

第三,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政府可设置相关贷款,帮助大学生创业。简化项目贷款流程,加大贷款额度,适当减少贷款限制,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关平台,使其能够接触更多资源,如投资人、银行、投资机构等。

第四,政府可以简化专利申请流程,加快专利审批,减少专利申请资金。对大学生研发专利或没有投入生产、未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专利,适当降低专利维持费。

第五,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制造出更高级先进、成本低廉的3D打印机。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当是使用了开发者的图纸或技术,应付给其一定的报酬。可设置3D打印技术的专利权,加大打击盗版和侵权的力度,为3D打印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优化大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创业的环境。

当前世界范围内都在经历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很多,但中国市场尚不健全,现有公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许多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因此,大学生创业前景较好,但大学生也应完善自身,提升能力,积累创业知识、经验与人脉。要想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还需要大学生、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1-19.

7.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七

关键词:网络社团;挑战;机遇;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被网络打破,基于相似兴趣爱好及需要的大学生组建了各种网上社团,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社会,改变着传统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模式。高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思想交流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隐含着缺乏规范管理和引导的危机,正日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领域。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产生背景

根据社团组织形式、学生参与途径、活动涵盖内容的不同,大学生网络社团可以划分为:第一,现实校园社团的网络化;第二,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虚拟社团;第三,利用一些专属的网站、新媒体来建立的社团群体。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应运而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网络技术进步的结果

传统的正式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社团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伴随网络技术的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社团应运而生。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根源于大学校园的社团组织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代,高校社团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组织效率,拓展活动空间,扩充社团成员。因此,现实中的高校社团纷纷以网络为依托,实现社团网络虚拟化,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密切互动。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更自由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更利于他们言论的自由,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的宣泄。

(三)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互通性为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网络社团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好的满足在校大学生在学业情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使用也体现出便捷性。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方式的选择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更倾向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与名校名师交流,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来源。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特性透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形式虚拟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依赖网络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讨论及组织功能。网络论坛、QQ群、微博圈、微信圈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平台,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起源地和主要阵地。因此,虚拟性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最根本特性。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交流平等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一致的目标志向,成员和成员之间处于平等的关系,他们相互尊重,各抒己见,发挥才能,共同进步。网络社团为大学生追求全面的成长创造了自由的氛围和有利的发展条件,提供了个人才能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成员的参与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互动中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活动隐秘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组织活动“空间”不受地域限制,是无形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会分散于全国各地,大学生可以跨越空间,同时活跃在不同的网络社团中。此外,网络虚拟化的组织动员行为是可在瞬间完成,组织活动多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存储于传输信息中,很容易被篡改或删除。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组织管理困难

现实中的高校学生社团,是需要向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备案相关材料,经过审核批准后才可成立的,社团活动也是在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开展进行。而大学生网络社团则是依赖网络生存的,社团内成员通过网络相互沟通联系,大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关注点和价值取向分享信息、传递技术、宣泄情感,通过彼此紧密联系形成相对稳固的社会群体。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分布的广泛性及活动开展的隐蔽性,造成高校监督和管理难度增大。

三、以郑州大学为例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概况

为了更好地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现状,我们选取郑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问卷和结构访问的形式,对该校学生参与网络社团情况进行了调研。为避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网络社团情况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选择调查对象分别为文科、理工科、医科和艺术体育四大门类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8%,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结果使用社会科学软件统计包(SPSS)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访谈大学生,挖掘他们对网络社团作用的真实评价,弥补问卷调查量化的不足,全面掌握事实资料。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调查概况

1.网络社团平台利用广泛

调查显示,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参加调查的496名学生中,337名学生的参加网络社团的年限超过3年以上,占全部人数的67.9%。其中,50人以内的网络社团占20.6%,50人以上的网络社团占总人数的79.4%,说明大学生网络社团组织的规模巨大,形式丰富多样(见图2),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交叉重叠,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社团群。

2.学生加入网络社团的原因分析

网络社团因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互动,本调研通过对网络社团的优势分析得出学生们为什么乐于加入网络社团。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这一项,其次是21.7%的“发动成员迅速快捷”和18.7%的“传播交流匿名性”,另外还有13.4%的同学选择了“运营成本低”。网络社团享用网络中的全部资料与信息是其他社团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并且网络结构用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结构更快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沟通信息、组织成员,所以网络社团成员不再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汲取信息的社团建设者,所以网络社团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问及参加社团的目的时也充分了印证了这一点,65.0%和59.5%的学生是为了“交友沟通”和“学习知识”才加入网络社团的。

3.学生在网络社团中的交流特点及关注热点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客观看待网络社团中的热点问题。48.4%的学生选择“不大相信或选择性相信”网络热点问题,仅有8.3%的学生会“跟帖评论”,说明同学们还是能对网络社团中的自由言论、热点话题持保留态度,不会盲目跟风,客观的评价热点问题。其中53.2%的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了解社会动态”,23.3%的学生是为了“娱乐心情”。其他还有15.2%的学生选择了“拓展自身见闻,提高看待事物的能力”,8.1%的学生选择“提升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网络社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沟通平台,使我们的思政教育拥有更多有效载体。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社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大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社团中也存在“网络意见领袖”及普通受众。调查中显示11.1%的学生是网络社团中的“领导者”,44.6%的学生是“信息的发布或传播者”,“接收者”为44.1%,“其他”0.2%。这说明一多半的学生都在网络社团中起着主动影响他人的作用。随着网络社团的发展,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在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不足作用,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2.网络社团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

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没有完善的社团备案和社团人员实名登记,所以其产生的影响很难监控。调查显示77.9%的学生曾经在网上见到过不和谐的日志或博文,23.5%的学生还经常见到。由此可见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

3.大学生期待校园主题教育网络社团建立

学生网络社团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它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或限制它的存在和发展。高校学生呼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宣传“正能量”。调查显示,55.9%的学生认同网络时代传播的“正能量”话题,并认为正能量是一种“倡导真善美、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行为”。但还有28.7%的同学表示“不赞成”,其中8.5%的学生“非常不赞成”,认为所谓的“传播正能量”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已,完全没有用处。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积极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高校建设信息化的校园文化,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降低其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影响力,扩展其辐射面。

(一)正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地位和积极作用

网络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网络文化有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积极支持网络社团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健康的文化气息与蓬勃的创造精神。高校社团管理者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既不能过分担忧,管理过紧,要求过高;也不能无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存在。合理利用大学生网络社团,扩大其积极的功能,有助于繁荣高校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文化道德水平,使大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

(二)主动介入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与时俱进,围绕教育部“绿色校园网络计划”的方向,还要采取和把握规律的可行性,掌握主动权,完善监督机制,引领科学的发展方向,加强横向的强强联合等策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核心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社团,分析它们发展规律,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特殊性,并积极参与到网络社团的建设中去。

(三)给予大学生网络社团规范化足够的重视

高校应积极筹备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网络社团走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道路上。第一,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登记制度;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实名的注册制度;第三,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内部制度建设;第四,建立健全网络社团的管理机制。

(四)督促大学生网络社团监控机制的建立

第一,通过登记备案,广泛调研,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信息资料库。第二,大学生网络社团也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每个加入社团的会员进行实名认证。第三,要不断创网络社团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网络社团监控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第四,可以凭借必要的网络技术手段,根据IP地址的管理办法,建立地址的使用信息数据库以及IP地址分配使用的逐级责任制。第五,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日常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社团成员的动向,如若发现不良信息,应快速坚决地予以删除。第六,不断加强网上出现的群体性问题的教育疏导,引领大学生网络社团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建设多样的主题性教育网络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要与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把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题网站作为重点,共同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多样的主题性教育网络平台促使学校主流网络可以成为真正广泛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媒体之一,成为高校大学生不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进行网站建设时,不能机械地照搬,把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而是应该紧紧依靠学生的生活,贴近实践,以学生们的现实需要和情况为依据,创办出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网络单元。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要支持以人为本的网上平台交流互动模式,促使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六)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类型结构失衡的现实情况,应采取对应的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首先,高校应对学术科研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给与积极倡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关注公益服务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为逐步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推波助澜,培养有益于学生德育情操。再次,虽然大学生网络社团举办的文体娱乐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闲散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但由于这些社团数量较多、内容杂乱,因此,高校要在继续推动其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这类社团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取缔一些“三俗”的网络社团,提高社团的质量。最后,高校应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更好的指导大学生择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旭:《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杨伯淑:《因特网与社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

[3]赵莉:《大学生网络社团参与动因分析》《黑龙江史志》,2008,(20):94-95.

[4]王春雪:《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特点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分析》,《华章》,2010(1)

[5]杨连生,胡继冬:《大学生网络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学术论坛》,2011(6)

上一篇: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工作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