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政的职能

2024-10-11

简述财政的职能(精选8篇)

1.简述财政的职能 篇一

国家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而中国的经济也得到飞速的发展,而这种过快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便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人们享受着最优的工资待遇,而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却是付出的多,收入的少,这种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现象,从客观层面上讲,是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现象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滞后作用,所以,如何更好的运用国家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缩小人民收入差距,便成了当今世界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国民收入差距出现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进而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收入分配职能解释原因建议

【正文】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

一、对收入分配职能的解释。

收入分配是财政被赋予的基本功能,是财政本质的集中体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即集中组织收入,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分配;二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各种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最新数据及变化

公共产品供给支出的城乡不均,主要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城乡供给差异表现出来。从义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财政投入实行乡财政或县财政负担的体制,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比如,1997年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397元,而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316元,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是农村学生的4倍;而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414元和316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生的近8倍。从公共卫生方面来看,城乡之间卫生经费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1991年到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而14%中的89%又成了“人头费”,真正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而在1998年政府卫生经费投入的587.2亿元中,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也就是说4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9亿农村人口的5倍。再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农村不仅齐全和先进得多,而且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但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

三、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差距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的代价,经济增长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会带来公平缺乏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发展大大滞后

我国的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发起的,在改革开放中最早受益的也是农村,但随着城市工业改革的推进,再加上农业与工业相比有着先天的劣势, 我国农业发展已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1998年—2002年第一产业(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4.71% ,而第二产业(工业)为14.3% ,两者相差3倍以上,农业的缓慢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1989年—2003年连续14年都低于当年GDP的增长率。

(三)税收结构不合理和税收调节失调

税收调节体系除了增加政府财源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使居民最终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趋于合理。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很不完善,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分为11个应税项目,相当分散,加之公民的纳税人和代扣缴义务依法纳税的意识薄弱,税款流失的现象严重。

(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定得偏低,一些本该纳入保障范围的却因资金严重不足不在发放最低生活费用之列。

(五)政府职能错位,导致行政性垄断

在高利润的垄断行业背后,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垄断的行业给予一定行政特权,垄断企业利用行政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获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政府对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调节,因此,垄断的高利润和高福利待遇加剧了贫富的悬殊。

四、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存在问题

(一)政府预算内收入比重下降过快,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近年来,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下降,使政府难以集中财力办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国企改革,社会保障等,或无法开展,或步履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有许多已知的或尚未公开的所谓“预算外的预算收入”,据有关人士估算总额在5000亿元以上,这笔巨额的官方“小金库”已成为目前政府收入分配中最大的问题,行业不正之风、贪污腐败、“三乱”屡禁不止等等,大多都源于此。

(二)税收征管管力,再分配功能太弱,不利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生产环节的税收,而对分配环节的税收重视不够,征管不力,偷漏严重。为此,要在大力提高全民纳税意识的基础上,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工作,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来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抑制过高收入。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法人主动申报为基础,以重点抽查、严厉惩处为威摄,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纳税申报、税务代扣、税务稽查相结合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在税收结构上,应逐步实现由倾斜于流转税向倾斜于所得税转移,以及由倾斜于企业所得税向倾斜于个人所得税转移,从而增强整个税制在调节收入高低差距、促进公平分配等方面的功能。

(三)工资收入的增长刚性与软约束并存,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应当说,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应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加强企业财务监管,保证资产和利润不流失,特别是要注意改革目前低工资、多补贴、多福利和工资收入不占主导地位的收入格局,逐步实现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货币工资主体化。

(四)对收入分配的全过程缺乏严密的监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逐步实现经济活动,尤其是现金收支的票据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摸清收入分配的运用过程、方式、数额和结果。审计、会计、统计参与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其中有的为事前,有的为事中,有的为事后,可以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对收入分配实施监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建立规范的收入分配体制提供条件和保障。工资以外收入监督检查是劳动、财政、审计行政部门对企业工资分配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年一度的企业自查、行政部门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分配行为更加规范。

(五)分配形式单一,分配观念僵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人们的思维中已经成为一种近乎真理的定式,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认识上,心理上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对无形的智力、技术、技能等参与分配很难接受。八十和九十年代是科学技术超速发展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力的增长不再仅仅是依靠资本的积累和役入,即知识技术的积累和投入。为此人们的分配观念也应相应改变,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价值规律,只要能解放、转化和发展生产力,就应使投入者得到他应得到的回报。

五、关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劳动力市场,使要素价格市场化

中国的户籍制度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劳动力在城市之间的跨省区移动也很艰难。在一个城市内部,劳动力向收入较高的垄断行业转移成本也相当昂贵。我国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造成的。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一项巨大的耗时耗力工程。但是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人为的多层次分割状态必须打破,否则,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从基础上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正。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通过市场形成劳动力均衡价格,劳动要素间的分配不公问题才有希望彻底解决

(二)通过制度安排,确保劳动要素收益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劳动要素收益受到侵蚀的现象在私营企业和各种承包工程中最为突出。随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和私营企业吸纳就业比例的提高,保障劳动要素收益问题显得更为迫切。资本所有者游说当地政府决策部门的能力远远高于劳动者,我们应该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保障劳动者的收益。建立真正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强有利的游说团体,影响和监督政府的有关决策,监督企业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政府要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我们应该考虑加大所得税和财产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通过所得税、消费税和财产税的协调征收,对个人收入达到动态的全过程监控。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首先征收一道所得税。税后收入(包括没有征收所得税的隐性收入或非法收入)较高的群体很可能增加消费,甚至增加对奢侈品的消费,税制结构中在消费环节再设置一道适当的消费税,尤其是对于收入弹性大于1的高档商品实行高税率。没有被消费掉的收入余额一定会导致个人的财富存量的增加,再通过征收相应的财产税,对财产转移征收馈赠税和遗产税。所以,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强力手段。【参考文献】《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

《整合要素市场和强化税收调控是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倪志良 《财政学》北京交通大学版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和对策》李坤欢

《收入分配不公浅析——兼谈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简述财政的职能 篇二

一、准确定位财政监督工作

(一) 财政监督的定位

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为保障财政分配活动正常有序运行, 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及个人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 以及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产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监控、检查和调查等活动的总称。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监督机制建设, 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 实施全过程监督”的指示精神, 财政监督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和财政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首先, 要跳出“就监督论监督”的旧框框, 真正归位于管理, 从加强财政管理和促进财政改革的角度, 来定位财政监督工作。其次, 财政监督既是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的主要任务, 也是各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必须履行的职责, 即财政监督是整个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第三, 财政监督与监察、审计、税务等其他经济监督, 在监督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有不同点, 他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和监督, 不可相互替代。

(二) 财政监督的目标

当前财政监督的主要目标:一是积极预防财政计划 (预算) 和财政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 促成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效率化;二是及时分析、综合反映和评判财政运行状态与预期标准的偏差, 以及分析研究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危险, 为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三是有效制约和纠正不合法或不合规的经济行为, 增强财政监督客体的自我约束力, 维护健康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财政分配、调控秩序, 有效地实现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

二、健全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围绕财政监督工作目标, 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要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 以理顺和规范财政分配关系为目的, 服从、服务于财政改革这个大局, 全面加强监督管理, 把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 对财政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具体讲, 当务之急是搞好以下几个转变。

(一) 在监督内容上, 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

财政监督应当涵盖财政收支的全过程, 以体现财政管理特色, 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评介、预警、监测、分析和矫正等作用。随着税收制度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收入征管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偷税逃税漏税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同级次的收入错库混库的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监督工作要密切关注、主动开展检查调研, 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征管、提高征管效率、完善财政体制的措施建议, 促进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同时, 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 尤其是加大对民生有重大影响问题的监督, 如: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 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证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 在监督对象上, 由对外监督转变到内外监督并重上来

内部监督检查是财政部门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加强内部监督检查, 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预警防范, 堵塞漏洞, 健全制度, 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在内部监督中, 不仅要对内部财务和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而且要对内部管理制度、工作运行机制进行监督, 包括是否按照法规政策开展工作, 工作程序是否规范有效, 资金分配是否合规合理,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等, 要逐步建立起问责制和监督信息反馈制度, 让内部监督的成果真正体现到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来。

(三) 在监督环节上, 由重事后监督、突击性检查为主转变到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重上来

要充分借助“金财工程”信息化建设这个有利时机, 逐步探索建立监督和管理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有效途径, 把财政监督贯穿于日常财政管理工作当中,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提高财政监督的“预见性”、“防范性”和“补救性”, 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 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四) 在监督实施部门上, 由各财政专职监督机

构唱“独角戏”转变到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上来

要发挥专职监督机构在整个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牵头作用, 不断整合监督力量, 协调好与业务管理机构间的工作关系, 促进财政管理水平提升。

(五) 在监督层次上, 由监督检查为主转变到监督与调研相结合上来

调研是提升财政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指导性和互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 调研是提升”的理念, 围绕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提出切实可行或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为推动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服务。

(六) 在监督检查结果处理上, 由处罚为主, 转变为处罚和整改提高相结合上来

当前, 违法违纪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成为财经秩序混乱的重要特征。财政部门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心, 依法监督, 切实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 该收缴的收缴, 该罚款的罚款, 特别是要对违纪事项的处理与对责任人的处理结合起来, 对那些违纪问题严重, 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必须依法移送有关部门, 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 切实做到违法必纠, 执法必严。但检查不是目的, 是手段, 要与整改密切结合, 检查一个单位, 整改一个单位, 务求收到治本之效。同时, 对重点整改单位实行跟踪回访制度,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巩固、扩大财政监督检查成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财政监督执法水平

(一) 加强学习, 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学习内容上, 既要学习财政监督的有关业务知识, 懂财务、会查账, 能写会算, 更要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同时还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增强工作上的责任意识;在学习方法上, 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 同时注重走出去, 请近来, 加强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 创新监督观念, 坚持与时俱进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财政监督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才能永葆财政监督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三) 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

财政监督的目标就是要为改革和发展服务。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 有利于我们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有利于提高服务能力, 提高财政监督的地位, 树立威信、扩大影响。具体是:一要加强同局领导、局内部兄弟科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工作上要积极主动, 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和沟通, 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二要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内部人员的团结协作, 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 对监督力量进行合理分工, 并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 努力做到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汗往一处流, 形成监督合力;三要加强与被查单位之间的关系, 要多宣传、多指导, 帮助被查单位建章立制,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四) 廉洁勤政, 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财政监督干部站在监督检查的第一线, 与一般人相比, 会受到更多的诱惑, 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在工作中, 要认真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同时要依法行政, 依法监督, 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经受住各种考验。

摘要:财政监督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和规范, 准确定位财政监督工作, 健全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3.财政职能新常态 篇三

财政职能的本质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内涵与外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从财政职能的经典定义来看,财政职能是财政职责与功能的统一。财政职责和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财政作为政府经济行为应承担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它是国家职能顺利实现对财政活动的要求,解决财政“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指财政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即说明财政“能干什么”的问题。财政职能的实现过程,是国家按照其职能正常实现的要求,把握和运用财政的固有职责和功能的过程。

于是,“应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成了财政职能“新常态”中需要回答的问题。除此之外,财政职能的不断调整和修正,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建设型到服务型

所谓财政,“三分在财、七分在政”,财政是连接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有效媒介。由此可见财政承担着非常广泛和非常重要的职能。

财政职能的定位与财政在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追溯财政的发展历程,有着特点鲜明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第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踏上制度创新之路(1994-1998年)。第三阶段,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第四阶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当历史的节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被提高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一般来讲,财政职能可归纳为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增长三大职能。财政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回顾多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财税改革的历史使命,随着未来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财政也必须从建设型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过渡。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的研究,过去“建设型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在投融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资金大量投向“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导致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效率低下、资金浪费、权力寻租、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等等弊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旧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

随着“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转变财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服务型财政”,即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经济建设向服务民生转移。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中民生支出大幅攀升。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欧盟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在政府支出中的合计占比为47.8%,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中社保、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合计占比为48.0%。

管清友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即财政必须从“挖坑防水”式的建设型财政,向“开渠引水”式的服务型财政过度。“开渠”旨在解决财政资金来源问题,一方面,迫于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政府将不断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既然税收开源空间有限,那么完善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引水”的重要含义在于搭建平台和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不会再出现。

从近期财政系统大规模推广 PPP模式应用来看,已经开始在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不仅仅是财政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理念的提出,财政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关于财税改革的政策也密集出台,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日渐清晰。

从近期来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在多个场合阐述财税改革的操作路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这说明财政地位空前提高,财政职能又将面临新的重大调整。那么,财政职能究竟该是扩围还是收窄?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地方财政人士抱怨:“说财政不重要?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几乎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财政重要?很多的事情最后都是落到部门头上,我们只是扮演了会计的角色。”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根据今年6月30日通过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财税改革方案有三大最紧迫的任务: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其中,预算管理作为先手棋,将率先启动,而财权事权的划分作为硬骨头,将作为最后的攻关。在财权事权的划分中,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财政职能的重新定位,这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职能划分、财政和市场的职能划分、财政和部门的职能划分等等,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

楼继伟曾表示,这些职能的划分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财政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治理问题,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简政放权可为抓手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从建设性财政转变为服务型财政,或将驶向快车道。

楼继伟今年年初表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基本上以“简政放权”应对低迷的经济环境,并未采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目前看效果不错,接下来开会继续减少行政审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从2011年开始不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其背后隐含着财政作用的转型。一方面侧重改善供给,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侧重建设民生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政策转型,在经济治理层面体现为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在财政模式层面体现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型。具体体现在收入、支出、管理等三个方面。

收入方面,实行结构性减税,注重规范非税收入,减少收费项目。包括“营改增”改革、非税收入改革、小微企業税收优惠等等。

支出方面,首先要求政府“瘦身”,表现在政府行政经费的减少。其次是在经济建设支出降低的情况下,社会领域支出不断得到加强。在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回落,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方面的重点支出需要。

通过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实现财政政策由需求管理向供给改善的转型和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型,财政管理就是在促进两个转型的过程中控制财政收支的风险。

简而言之,财政职能新常态体现在,“新”在于财政职能将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常”在于财政职能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回归财政本身。

4.简述财政的职能 篇四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与必要性

资源配置职能概念: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

(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

2.调节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首先是调整投资结构,其次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再次是调整资产存量结构。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一般来说,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即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做法: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的主要做法:包括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在内的各种财政手段的调节,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一个企业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主要做法: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差距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是两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如社会救济可以达到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目的。

三、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主要是通过以下手段: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财政利用预算调节的主要手段:通过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国家预算来进行,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作用。一般而言,要求国家更替使用赤字预算和结余预算来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补充内容」“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机制所具有的一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起自动稳定经济作用的内在功能,多通过转移性支出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调节作用。

财政利用“内在稳定器”调节的主要手段: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

「例题6」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有( )。

A. 资源配置职能

B. 收入分配职能

C. 调节经济职能

D. 经济稳定职能

E. 协调利益职能

答案:ABD

「例题7」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财政应采取的政策是( )。

A. 财政平衡政策

B. 财政结余政策

C. 财政赤字政策

D. 略有赤字政策

5.对财政监督职能定位的思考 篇五

一、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是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财政部门的当务之急。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定位不准,对财政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将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从财政监督与财政分配的相互关系和财政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来分析,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应该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以财政分配为依据,与财政分配(包括预算内分配和预算外分配)过程同步;二是国家、政府的各项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除此以外,不属于财政监督的范围。以财政分配为依据的财政监督对象是:纳税人的完税情况;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情况,税款的征收、汇集、解缴情况;各项政府基金、规费的收缴上解情况;行政执法、司法过程中形成的非税性财政收入的解缴情况;金库及代理金库对财政收入的收纳、划解、留成情况;财政部门内部对预算指标分配情况,预算调整执行情况,资金拨付情况,预、决算编制情况等;预算单位的各项支出情况、决算情况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等。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对象主要包括:财政分配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贯彻实施情况;社会审计监督质量情况;会计法规及会计人员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情况;其他财经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财政监督职能定位以后,接下来就是按照定位付诸实施。为了确保财政监督实施的效益和效果,我们还必须明确以下四点:(1)财政监督要立足大财政高度,实行财政监督与财政分配、财政管理分离。即将预算计划的安排和财政的管理工作与财政检查监督工作分离开来。预算指标分配和日常管理由财政机关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财政成立专门机构对财政分配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实行财政分配、管理、监督分离,可增川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增强财政监督的公正性、公平性。(2)既要重视财政分配下水道的监督,更要注重财政分配上水道诸多环节的监督。金库就象水库,收入就是财政分配上水道,预算支出则是财政分配的下水道。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法制的健全,财政监督也要转变职能,监督范围也要由过去单一的下水道,向上、下水道并重,以上水道为主的方向转变。通过加强财政监督,清理上水道的梗阻,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纳税人之间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3)加大对违反财政法规的打击力度,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经济运行秩序。财政监督要把加强对财政法纪的执行情况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严格监督、加大处罚,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保证国家的财经法规及时贯彻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4)建立财政监督专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政监督人员,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empirenews.page--]

二、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监督部门众多,很多监督业务又是交叉进行的。所以,财政监督要注意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消除与众多经济监督部门的掣肘现象,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益和效果,确立财政监督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

(一)要协调好财政监督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监督是对财政分配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财政分配的大部分工作是由财政部门内部的职能机构来完成的,而且各职能机构还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财政监督的高效实施要借助于财政机关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果。另外,为了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财政监督部门在使用财政分配、管理部门信息资料的同时,还要对其工作成果进行严格审查监督,纠正其不合理、不合规的地方。因此,财政监督要处理好与财政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促进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推进,纠正财政分配过程中违纪、违观行为,增强财政监督的权威性。

(二)要处理好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大职能,具有政府监督的性质。目前,代表政府行使经济监督权力的部门有:中央企业特派员办事处、审计部门、国税部门、地税部门等,这些经济监督部门,都有固定的监督范围,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都有可能与财政监督业务相交叉。如果不处理好与这些经济监督部门的关系,就会造成执法部门掣肘,削弱监督力量,造成处罚不规范,损害了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因此,财政监督部门要处理好与这些经济监督部门的关系,借鉴公检法机关的业务分工方法,对经济监督机关的监督范围进行明确的分工,以减少部门之间的业务牵制。通过协调关系,统一监督形式,统一处罚标准,提高监督效果对于政府、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财政部门可以联合特派员办事处、审计、国税、地税部门,成立专门班子,共同行使监督职能。再则还可以通过设立联合办公会议的形式,定期组织经济监督部门,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工作,增进了解,促进相互支持。

(三)要处理好与被监督对象的关系。现在有很多单位因为对财政监督的认识不足,认为财政部门只是替政府发发钞票、拨拨资金而已。这显然是错误的。财政监督职能和财政的分配职能同时存在,且贯穿于分配始终,有财政分配就必然有财政监督,它是财政分配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的保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监督、配合监督。财政机关要做好财政监督的宣传工作,把财政监督的意义、目标、范围、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做好宣传。特别是在财政部门行使监督职权时,对所有的被监督对象要一视同仁,让被监督对象理解财政监督,自觉接受财政监督,配合支持财政监督。

三、财政监督的范围当前,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职能转变的要求,选准财政监督的切入点,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尽快确立财政监督的地位,实现财政监督的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加强对基金筹集、运用、管理的监督。当前基金监督的重点是: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再就业基金,社会福利专项基金,中央、地方希望工程基金,防洪抗灾基金,道路、机场养护建设基金,邮电建设基金,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种发展经济保障稳定的基金等等,这些基金都具有准税收的性质,收入取之于民,但使用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基金在收入、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政监督要抓住基金收支、运用管理尚待规范的机会,加强对基金的监督,严厉处罚基金收支运用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基金的收支管理,发挥基金稳定社会秩序、造福社会的作用。[!--empirenews.page--]

(二)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监督。由于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机关都是经济监督的权力机关,加强对执法机关的业务工作监督,就可以有效地树立政府形象,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对财政收入监督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对国税部门依法治税和税款汇集、解缴情况的监督,延伸检查欠税户的欠税情况,强化税收发票的监督。纠正国税机关违反税收法规和财经法纪的问题,营造依法治税、廉洁征税、自觉纳税的良好税收环境。二是加强对地税部门依法治税的监督。对地税的监督程序和方法与对国税的监督基本相似,重点是对税收法制的检查监督,保证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强对税收过渡户的检查,严肃查处截留税款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强对海关和商检部门经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的征收入库情况和出口退税办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关税及其他由海关、商检在税收管理方面的执法情况,维护国家主权,加强税收管理,保证各项财政收入的足额入库。四是加强对公检法、质量监督、烟草专卖、工商管理等部门经收的非税性财政收入征收管理的监督,检查监督上列司法机关、经济监督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所形成的追赃收入、罚没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确保各项非税性财政收入能够及时收缴入库。

(三)加强对金库财政收入收纳、划解和在途收入的监督检查。过去对金库的监督大都是由人民银行执行的,财政没有参与,这是很不合理的。金库是财政分配的钱袋子,财政必须熟悉金库的一切拨款、划解、留成以及收入在途情况,这样才能在实施财政分配时心中有数,统筹兼顾,保障供给。对金库监督要和对税务部门的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财、税、库三家收入账户金额一致。要特别注意对在途资金的监督,严格控制在途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非正常的在途资金一定要寻根求源,一查到底;对违反财政、金融法制的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处罚,确保财政收入的安全和完整。

(四)搞好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检查监督。专项资金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数量大,资金集中,容易出现不合理、不合法的违纪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监督。由于对财政专项资金检查监督一直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形式,财政部门对其监督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检查起来得心应手,但是,由于过去财政部门把检查监督当成管理的形式来实施,没有提到监督的高度来严肃处理,重检查,轻处罚,结果前查后犯,屡查屡犯。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监督,要做到纠正错误、规范管理和严肃处理同步进行,以处罚为主,让违纪行为得不偿失,无利可图,敦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养成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习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执业质量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审计监督曾经中断了很长一段时期,现行的社会审计监督,质量莨莠不齐,客观性、公正性不够,鉴证力较弱,给当事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政府已经下决心来治理社会审计机构,这个重任自然地落在财政部门的肩上。财政部门要尽快建立规范的社会审计机构执业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每年都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社会审计机构的执业报告,进行重新审查、核实,严肃查处违反财经法纪的社会审计机构,纯洁社会审计执业队伍。中央财政应通过立法形式,确定财政部门对社会审计机构监督权力,把原来由注册会计协会管理的政府职能收回财政监督部门来,使社会审计监督机构的执业质量监督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有效地提高社会审计监督机构的执业质量。[!--empirenews.page--]

(六)加强财政机关内部指标分配、资金调度的监督。财政机关是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也是财政监督的重点。对于财政机关内部监督的要点是:首先要监督财政支出的各项指标分配是否合理、合法。监督财政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财政分配是否符合预算法的规定。其次是监督财政部门预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报经有关权力机关审批。第三是财政资金的调度、拨款是否按预算级次、按预算计划、按工作进度,分清轻重缓急,及时拨款到位。四是监督财政机关内部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规范财政部门的执法行为,推进财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通过对财政机关内部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质量,树立财政机关良好的形象,增强财政监督的权威性。

(七)加强对领导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监督。财政机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也是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加强对领导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监督是财政监督义不容辞的责任。财政监督机构要抓住机会,加大对热点问题的监督,查处带有普遍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是不折不扣地做好党委、政府领导交办的经济监督事项,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以此确立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赢得领导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支持。二是接受群众举报,重点做好偷漏税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监督,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对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三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的监督。保证预算外资金收入合法、合规,支出合理、有效,管理规范、有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平分配。减轻社会负担,拆毁腐败温床,促进廉政建设。

6.简述财政的职能 篇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过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7.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篇七

1 财政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呈现了高速的发展势态, 但是经济发展与财政之间, 却形成难以共存的局面。从中可知, 关于财政的困难, 不属于经济衰退性的困难, 而属于体征政策性的困难。产生此种情况涉及到因素, 例如:财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现出现、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关于财政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可先了解它的基本职能, 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的基础层面, 需使国家政权建设及社会管理职能所需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在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 充分实现就业。其次, 使市场经济运行能够拥有良好的秩序。确保商品与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确保企业与自然法人的自主经营, 在确保市场竞争的同时, 坚决反对市场垄断现象。最后, 对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进行调节, 充分明细收入分配结构, 使国家与企业、社会与个人、生产与消费等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展现出来。要想实现上述基本职能, 发挥财政体制及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2 我国传统财政职能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方向上, 我国传统财政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度不高是主要问题之一。但是,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财政职能与市场经济之间有产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矛盾, 具体表现如下:

(1) 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的同时, 政府的财政职能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常常出现以税还贷、弥补亏损等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 进一步导致支出资金大大增加。这样势必使国家财务负担加重, 使国家财政陷入巨大的困境。

(2)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极为不利

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依据, 承担国有企业财务职能, 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例如, 所有者职能与财政职能呈现混淆的局面, 导致政企部分;又如, 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得不到有效形成, 进一步使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遭受严重阻碍。

(3) 普遍存在财政职能“越位”及“缺位”现象

财政职能作用被弱化, 便会导致财政职能“越位”及“缺位”现象存在[2]。首先, 基于经济基本保障层面, 由于不足直接影响到公共设施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其次, 存在部分事业单位保障过度, 范围的扩大化使财政补贴负担过于繁重。最后, 供给型财政体制仍旧存在, “大包大揽”的现象严重阻碍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也使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财政体制转变呈现了滞后的局面。

3 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有效策略探究

针对我国传统财政职能所存在的问题, 对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这样, 才能让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重要的职能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 对支出及财源政策进行调整, 并大力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作为财政的基础部分, 使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得到有效保证, 并加大农业投入便显得极为重要。首先, 需以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为依据, 进一步对财源结构进行调整, 使财源基础能够得到有效拓展。其次, 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使个体、私营以及中外合资经济能够健康茁壮发展起来。最后, 对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及转让进行开发、确保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的有效使用等, 使新兴财源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2) 对税收制度进行改善, 提升税收征管力度

一方面, 在税收制度的改善上, 首先需明确目标, 例如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有效保证等。其次, 建立三税并立机制, 即为:增值税、产品税以及营业税。基于工业与流通领域, 通常实行增值税;基于产业政策贯彻与部分产品的消费调节方面, 通常实行加征产品税;而对于非商品经营, 则实行流转税。最后, 还需对资源税及财产税的征收范围进行扩充。以此使税收制度得到全面完善。

另一方面, 在税收征管力度的提升上, 主要是需将税收立法及执法分开, 并将制定、解释政策及执行政策分开。主要的税种立法权应该集中于中央。而主要的税种减免权收应集中于中央与省两个层级。另外, 对于骗税、偷税、以及逃税等一系列行为应严加查处;扩张税收征管队伍, 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构建具有时代性的税收监控信息体系。

(3) 完善预算制度, 使资金链充裕

在预算制度的完善方面, 主要是实行复式预算。在实施过程中需对经常性预算进行约束, 并使建设性预算的合理规模及结构得到有效保证。在通常情况下, 以社会管理者及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职业为依据, 可将预算分为三大部分, 即为:公共预算、资本预算以及政策性投融资预算。对这三方面的预算制度进行完善, 能够充裕资金链, 使企业经营机制的专业得到有效促进, 并提升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4) 实行分税制度, 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基于现状下, 分税制方案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便需要进行完善。对于全新的方案, 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得到有效增长, 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当中的比重。需要充分重视的是分税制的实行, 与地方利益有着必然联系, 因此需从大局考虑, 合理推行, 以此使得中央与地方达到双赢的效果。

(5) 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并有效控制支出

一方面, 在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 需充分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 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及中、外资的政策界限实施取消措施;其二, 对税率、税基以及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统一, 促进公平竞争, 保证政策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 在支出控制方面, 主要目的是使财政负担得到较大程度的减轻。例如:可参考粮棉油、肉蛋菜以及石油的价格各个, 对价格补贴及政策性亏损补贴实行削减或者取消措施。并结合外贸体制改革, 对进口补贴进行取消, 以此使支出得到全面控制。

(6) 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努力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要想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得到有效改善, 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目标。即为实行“三权分立”, 也称之为“两个分离”。其一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权与国有资产管理职权的分离;其二是正常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智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职能的分离。以具有灵活性的资产经营组织形式为依据, 例如股份制公司等, 进一步对国有资产与市场经济进行融合。另外, 改革还需要与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及规律相符合。例如产权责任的但西安华以及连贯性等。对于每一个环节, 均需要对责任、权力以及利益进行统一化。

4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对如何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 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之间, 存在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因此, 要想使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更具有效性, 还需要做到稳定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维持有效竞争以及纠正外部效应等。唯有如此, 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才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 进一步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无论是从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考虑, 还是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方面考虑, 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均有着极为深远的实质性作用。本课题笔者在分析财政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传统财政职能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 希望以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善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林葆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3, 06, 20.

8.简述财政的职能 篇八

对于被评审项目的评审主要是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对其控制主要集中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这几个阶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而工程项目的预算评审则是这几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工程预算评审是相关项目评审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前期对工程预算(标底)进行评审,不但可以控制相关项目的造价而且还可以为项目工程结算提供重要依据,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可以从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使项目资金的使用能更加科学、合理,真实。

在以前评审的项目中,被评审项目的评审范围较狭隘,没有考虑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多数政府投资项目都是侧重于项目的事后工程竣工结(决)算的评审,而忽视了前期预算等的评审。这些项目许多都是建设单位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项目前期工程监管不够,有些甚至是边设计边施工的,同时相关部门单位对项目监管不够,在工程施工时提高部分项目的标准,造成许多项目结算超概预算,超规模等情况。

近两年的工作中,承德市财政局投资评审逐渐将投资评审关口前移,编制相关规定,重视对财政项目工程的前期和预算等参与相关的评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评审主要是对工程招标控制价的评审。招标控制价就是能够反映招标人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控制价,是招标人对招标工程期望的最高控制值。

评审过程本着“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原则,围绕着“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目标进行相关评审。评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被评审项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在评审过程中发现了相关单位在对最高限价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为了能更多的争取资金,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对项目中的设备材料等价格提高标准编入标底;施工图纸设计时勘察设计不够深入,设计图的细化程度不够,图纸标注不清晰;对于不确定的费用按照最高标准进行计算等,这些情况都会使编制清单的相关人员对个别地方考虑不周,使得编制的清单(最高限价)与项目实施时的造价相差悬殊。

在进行相关评审时,评审人员针对以上情况进行重点评审。一是对清单所提供的重要部分工程量进行审核,确定工程量的准确性;二是对提供的招标资料进行仔细研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清单中的各个分项的描述进行对比,对不准确项目进行相应更改;三是对于清单中提供的相关材料设备的询价,本着既能满足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又能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询价,确定合理的价格;四是对于暂定金额等,按照工程施工的难度情况和工程环境等在符合费用控制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五是对其他的部分进行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通过以上方法评审,发挥了财政评审的职能,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对部分重点项目预算评审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项目的预算编制较粗,而更多的项目却是不重视对项目相关预算的评审,只在最终结算时对其评审,使得诸多政府投资项目在财政支出,特别是预算支出市出现涵盖不完整、预算执行随意性大,最终对项目的约束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忽略了对项目预算的评审,就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固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项目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也就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评审的职能作用。

张少春副部长在2012年初参加财政部中心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2012年,面临新的形势,财政评审工作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拓展评审中心职能。在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评审中心的工作要有新的视角,要在不断稳定、巩固原有职能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拓宽新的工作领域。特别是在目前公共预算规模愈来愈大,公共预算覆盖的领域愈发宽泛之际,要求我们的工作与之相适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要符合要求,需要搭建新的工作平台。”由此可见财政投资评审今后的工作任务会更加艰巨,尤其是对项目预算的评审。

上一篇:竹笛春韵爱情诗歌下一篇:移动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