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精选11篇)
1.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一
我们六年级教研组由四名语文教师、四名数学教师组成。这一年,我们生活战斗在一起,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关系和谐,情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人。比如:有的老师的生日到了,大家送去真诚的祝福;有的老师生病了,他的工作我们替他完成;谁要是早晨给学生补课,不用担心吃不上早饭,因为会有同事早已帮她打上饭。在工作上,大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我们8个人中,既有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年轻力壮的新兵,大家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法,互相听课,提出宝贵的建议。
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8个人只有我是跟着班上来的,其他教师都是六年级新接手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尤其高亚东和郝健两位老师的工作更棘手,因为他们所带的六4班是一个新组建的班集体,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要在短时间内使大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班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位老师想尽办法,开展各种活动,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很快步入正轨。在毕业考试中六4班的各科成绩都位于年级前列。吴静和杨文亚二位教师的孩子都很小,为了学生,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孩子。吴静老师对学生严中有爱,学生的不良习惯他想尽办法来纠正,班级开展各种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学生很喜欢她这位大姐姐似的老师。杨文亚虽然第一次教六年级,但是,她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罗秋娟和窦雪征二位教师强强联手,再一次战斗在同一战壕。由于连续教六年级,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二位老师的身体不是很好,窦雪征因病住院,可是心里装的是学生,出院后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罗秋娟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深受学生的爱戴。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我的搭档李军老师算得上是九小的名师,教六年级,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仍然一丝不苟,尤其对辅导差生很有耐心,这一年来,几名后进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付出着、奉献着,同时也收获着、快乐着,我们的工作受到了领导、同行及家长的好评,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兄弟学校相比位居前列,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二
新学期伊始,衡阳县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便走进该县第一中学,对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课堂观察。教研员课前广泛征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诉求,课中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认真观察, 课后与授课教师及同学科教师针对此次课堂教学情况、课前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困惑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这样,不仅对一堂课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使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得到了全面的诊断,存在的共性问题得以解决。
据该县教研室负责人介绍,这种新型教研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举办教研活动、开展教学比武等常规方式,也打破了以往单纯的学科课堂教学听评课的微观格局,对学校、教研室今后工作的有效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论学校教研工作的“虚”与“实” 篇三
一、学校教研工作中的“虚”
1. “空虚”。细观一下现在的学校教研组活动,虽然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物、定主题,但是当老师们稀稀拉拉的凑到一起,却总是提不起教研的兴趣,培养不起教研的氛围,有些老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的意义与作用,认为这时间不如拿来改作业和备课,导致教研有名无实。
2. “浮虚”。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与教学工作离得很远,是虚浮在理论层面或领导主观层面上的做法,是一种重形式的表面文章。下面的老师甚至是教研组长都没有深入理解,只是做做表面工夫,做个记录应付了事。
3. “虚假”。不少学校将课题拿回后,是有课题之名,而没有课题之实,导致很多课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甚至有些课题通过闭门造车、或说或写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报告,在形式上结题过关。这一系列的虚名、虚做、虚夸导致了课题研究的虚假。
4. “心虚”。就拿我自己为例,作为区学科带头人时,要求进行课题研究,但在着手申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课题怎么选?申报评审书怎么写?课题时间如何规划?课题的团队如何组织?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忐忑的上交写了很久、修改了无数次的评审书。虽然课题最终成功立项,但在接下来的开题、实施、结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与困难,一路走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感觉真的是“心虚”。
5.“虚弱”。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模式几乎都是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老师进行,在活动中难有专家、教授的指导,更难有名师、带头人的亲授。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也多以检查和督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指导,只有简单的检查和督促。试想一下,老师在应付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如何能够真正扎实的开展教研呢?如何才能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呢?
二、把握“实”开展教研工作 1. 让充实战胜空虚。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方法引领老师们转变观念,使他们一步步的从加入——深入——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加入,即唤醒老师的理性自觉,让老师发自内心的接受教研。深入,即让老师们对教研进行深刻思考。投入,即置身其中,全身心的做研究。
2. 让沉实战胜浮虚。如果教研主题“空”、“浮”、“大”,没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这种教研主题是不会被一线老师所接受的。而不被老师接受和理解的主题,根本谈不上老师的深入和投入,更无法直观的体现在课堂和学生身上。因此,校领导在确定学校教研活动大主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多做调研,不能在一次培训或参观后就头脑发热,盲目地全面铺开,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制定“接地气”的教研主题。
3. 让真实战胜虚假。选择课题要“务实”,要选择帮助学校践行办学理念的课题;要选择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课题;要选择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课题;要选择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格、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课题。对课题研究的团队要“实在”,即在物质、精神及时间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撑。课题研究过程要“踏实”,在课题研究的每个关键阶段(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具体指导,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制定好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一周的工作内容、负责人、检查人等。
4. 让硬实战胜心虚。心虚源自无知,提高“硬实力”才是硬道理。教师要进行涉及各个领域的广泛阅读,也要“术有专攻”,渐渐拓展和延伸到专业相关的领域。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发现优秀的人,学习其优秀的为人与做法;发现优秀的事,及时参与,在参与中成长、提高。教师要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克服一切困难参与学习,并且要边学边反思,批判地吸收。
5. 让扎实战胜虚弱。学校要尽可能的调动一切资源,请来高校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请来名师、带头人亲自授课,让老师们在教研路上有人帮、有人带。还要让教师从教研中尝到甜头,如优先安排积极参加教研的老师外出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将教研组活动的表现与学校的评优、评先挂钩,设立“研究型”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等称号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大力支持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优秀团队申报“优秀教育成果奖”等等。
4.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四
一、按既定工作安排进行
1、基本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教学视导。
2、学科(语文数学)教研活动安排时间暂定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拟:甘龙镇中学集团校教学交流活动、甘龙镇完小所属集团校<孟溪完小集团校教学交流活动>、或甘龙镇中小学教学交流活动)活动。
3、毕业班月考与分析总结工作(毕业班备考工作按月推进)。
4、校本教研活动工作安排(间周一次),有记录,有内容。
5、上级安排的其他教研、教学活动。
二、备课教案、课件、单元测试卷的使用
1、上两门学科(语文、数学)的教师就应有两门学科的教案(电子备课教案)。
2、无论是备课教案、课件、还是测试卷都应认真做好二次备课与修正工作,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特别是年轻教师。
3、认真做好教学个案的备课,重点是作文(作业、练习课)讲评、单元测试分析总结、期末复习、毕业班月考分析总结、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备课。
4、非电子备课学科(英语、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美术及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备课)教案,按《甘龙镇中心校关于教案、作业(作文、测试卷)书写评改等级评定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款“教案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写作的一般要求”实施。
三、教学常规检查的等级评定
1、教案与作业(作文)的等级评定按照《甘龙镇中心校关于教案、作业(作文、测试卷)书写评改等级评定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二款“教案的等级(ABCD)的评定”、第三款“作业(作文)的等级(ABCD)评定”实施。
2、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电子备课教案没有完全做到上几门(一般两门:语文、数学)学科有几科教案,二是二次备课较少,没有认真学习参照,三是教学反思泛泛而谈,流于形式或为完成任务去做,四是非电子备课学科的备课教案示完全按照《甘龙镇中心校关于教案、作业(作文、测试卷)书写评改等级评定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款“教案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写作的一般要求”实施。
3、作业(作文)、试卷评改基本没用楷书,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我们老师也必须认真评改与批注。
作业、试卷做到一小题一小题的认真细致评改,评语与时间认真批注书写。有的教师对学生试卷作业较多,手写作业少,学生缺少必要的书写格式(步骤)与语感的练习,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训练的时间要求不严,重视作业数量,忽略作业质量,一旦环境改变,学生的成绩就显现出明显的差异(距离)。
作文评改:一是出现只有分数总过程评价更无过程评价,二是评语概念式、模糊化(如结构合理、构思新颖等等),评价不具体,优秀作文不知道其优秀所在,三是评价不具有提高学生积极性作用,学生找不到自己前后作文的差距,缺少个性化评价(小班人少应做到、几十个人的大班人多应有一些典型的学生代表)。
作业(作文)修改不规范,涂污严重,教师与学生都要规范修改。严禁学生用涂改液和涂改纸修改。
四、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四点建议
(一)、课堂的组织(课堂纪律管理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组织、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
首先是纪律管理,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注意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律、注意力与中高年级学生的差异性管理,个别特殊学生的区别重点管理(了解学生、平时关爱学生是必须)
其次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严谨、流畅性组织、梳理,准备与实施(熟悉教材、教案是关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点强调)。
其三是板书的规范、提纲挈领、醒目、一目了然是必不可少。其四是语言有规范性与过程衔接严密性也起重要作用。其五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与运用。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形成品格。所以,良好的习惯是学生终生成长成才的核心。
首先是学生课前的准备:预习准备、学习用品准备。其次是时间观念要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要求。其三是书写的严格要求:文字、格式、书面样式。
其四是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篇目应严格要求学生阅读完整。
其五是良好的写作习惯,日记、读(观)后感、游记等等。其六是敢于与善于质疑和提问。
第七是敢于与善于表达、乐于交流和合作。
(三)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
1、熟悉整体教材:本册、学年、学段(1-6年级)教材基本内容。
2、掌握课标的基本精神与要求。
3、经常进行学科探讨研究活动。
4、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音视频或其他资料,做好学习笔记。
5、写教学随笔和系统性的教学反思。
6、谦虚严谨的教学风格。
(四)其他
1、有激情的教学,2、亲和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与家长关系,3、个人形象塑造,4、平和亲近的同事关系,等等。
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适合自己并有利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以上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5.教研员数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篇五
小学是教育的奠基之石,小学低年级教学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县教育局教研室从“抓源头教育”的出发,围绕“强化低年级教学”这一工作重心,抓住冬学段开展教研的黄金期,开展区域性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会。
12月17日,城区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西关学校举行,来自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实验三小、城内小学、新宇小学、岳村中心校等单位的三十余位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西关小学为这次数学教学交流活动做了充分准备,精心选派骨干教师展示了两节观摩研讨课。课堂上,作课教师各展风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课堂灵动精彩,充分体现了低年级教学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马宜杰老师组织与会教师,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课堂教学基本技巧等方面,对观摩课进行了交流研讨,活动热烈而有序,与会教师获益匪浅。
区域交流是加强我县教师交流、互相促进的重要平台。截止目前,我县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已进行区域交流活动12场,展示优质观摩课近三十节,城区五校轮流承办已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县教育局将举行更大规模的教研活动,以展示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2.我县小学数学微型课展示评比活动圆满结束
12月30日,我县小学数学微型课展示评比活动在第一实验小学录播室举行,来自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小学的16名优秀数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比赛。
县教育局教研室基于“以活动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宗旨,举办了此次小学数学微型课展示评比活动,旨在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打造智慧、高效课堂,展示教师业务技能,交流教改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县教育局教研室邀请我县7名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做评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场为参赛教师的精彩课堂打分并进行“一课一点评”。会上,来自全县各学校的80余名年轻教师进行了听课观摩,与会教师都对这种新的教研形式赞不绝口,收获颇丰,活动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县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马宜杰老师分别就中午、下午的比赛情况作了总结,就教师如何上好微型课、如何将教学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做了悉心指导。
6.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六
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组织以“关注问题解决,加强单元设计”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提高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3、继续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践与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业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树立集体质量意识。开学初各备课组制定工作计划,定时定点开展活动。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考试试卷。同时利用平时课间时间随时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通过备课组活动提高每位老师的科研水平、合作意识和反思能力,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组内老师的群体智慧,形成合力,全面快速地提升备课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开设以“关注问题解决,加强单元设 计”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公开课、初二年级指令性公开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听课、磨课、开课、研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全组老师不懈地学习,积极反思,掌握新思想、新方法来指导教学,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3)加强课命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各年级在分层走班模式下出好分层作业,要不断修改完善分层课时卷、单元练习卷以及期中期末考查卷,做好校本作业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做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逐步完善本组的教学资料库。
4)做好见习老师的带教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带教和培养,为学校的可持续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组织学科竞赛,加强竞赛辅导。
2、做好常规工作,强化教学管理
1)教研组配合教务处做好一切教学科研工作。进行常规工作检查。包括教案检查两次,作业批改情况检查两次,期末试卷检查一次。做到及时反馈矫正,讲求实效。
7.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七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化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到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8.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创新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这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对未来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学中,数学是重要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快速敏捷的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得到创新,从而促使教学效果得到顺利提升。
一、学校校本教研的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对于学校而言,教学就是其中心以及核心工作,这一情况也就决定了校本教研的作用和地位,校本教研有助于新课程的创新开展,能够促使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强化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实现学校的积极、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校都将校本开发、管理等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1]彼此间缺乏联系,整体性不强,认识上不到位,使得校本无序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对学校进行积极指导和引导,使学校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将校本教研作为中心环节,将校本教研与校本的开发、管理、培训等相结合,强调学校中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创新方法
1、建设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需要由教师推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建设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教研员需要承担这一工作。
选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将事业心强、又热爱教学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并给予他们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使其积极参与到县市活动中,更好地为教学改革作出贡献。
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研员的职责:带动学科骨干引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磨练自己各项教育教学技能。成为充满教学智慧,洋溢教学热情,挥洒教学魅力,“享受教育”的现代型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师德修养,现代化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课程整合能力,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学校要本着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形成特色的原则,不仅在工作中关心青年教师,更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调动他们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活力,让他们始终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前沿、最具活跃的群体。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学科教育教学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使他们在各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需要。
2、对教研内容进行优化
坚持科研为龙头,将课题实施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要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并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同时在研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预设问题的研究,还要努力寻求解决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校本教研效果,就需要教研员明确研究的课题,充分发挥整个教研工作的辐射作用,确定统一的核心数学课题,使得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因此,教研人员需要每年共同探究确定核心的数学课题,对所有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统领,学校的教研组依据这一核心课题制定子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创新学校的备课内容以及形式,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教研人员需要加强研究,使得以往学校数学备课的形式发生变化,指导教师制定备课记录卡,比如课题内容、课时、教学的目标、重难点、过程、方法、反思、备课组长的审查意见、教研组长的审阅等,[2]明确备课中心的发言人。并组织学校教师进行集中备课,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教研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积极改革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将理论思想作为指导,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提升。应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措施强化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提升教师的认识与理论。联系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提高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认识,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落实校本教研。
教研员,应深入课堂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分析,定期收集学校、教师反馈的意见,并建立专门的文件夹进行储存,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找到自己和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对问题进行督导,强化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4、深入学校发挥教研员作用
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惯势,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都是将简单直接的理论教给学生,并且已经满足当前的教学成绩,[3]对于实践理论研究不足。相比于教师,教研员的教学理论以及科研操作中都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线的经验,对于学生比较了解,作为教研员应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与教师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教研员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结束语:
校本教研是为了更好地优化学校教育,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教学研究成果。让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能够很好的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高效的教学水平。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有助于學生创新思维以及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研员要高度重视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实现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乐平. “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主题校本教研新范式——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寻求[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05:9-11.
9.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年度总结 篇九
一、 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方面
力求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取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可“最优化”,走进课堂,感受的是许多的“不一样”。我组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入手,“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的速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看出: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知识的获取不光有教师高高在上的讲解,更多的是学生的探索、体验、动手、感知。
2.对教材能够合理开发,大胆创造性的使用,对于教材离农村学生遥远的情境、场景,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把握教材到位,做到了不是味地去教教材。
3.激励性的评价在数学学科中的合理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教学方面
为了把我们的课题研究运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组组织了“三课”活动,让老师们能够从活动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提高与进步的效果。进而看出:
1.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之中,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每位认课教师高度负责,课堂教学节节迈进,对教材的处理显得熟练、有度。
3.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尺度,作业的设置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基础性的、有提高性的、也有挑战性的,给学生留下了相当宽阔的空间。
(三)、教学研究方面
首先,我们从《数学课程标准》入手,组织老师学习、研讨,从而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1.每月一次的教学案例、反思、故事心得等融入了教师真诚的感受,教师主动投稿,为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2.教研活动,教师均能针对主题内容,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及时总结、反思。
二、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尽管我们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
缚,每到期末时期,教师似乎换了一副面孔,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联系。
2.学校大多班级班额大,教师负担重,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用于教研的精力也很有限。
3.评价形式多样,利用表格形式记录,实效性不大一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三、针对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1.加强学习,深入领悟课改精神,同时也要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2.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提供自我展示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3.建立与周边学校的教研联络,采取“推出去、走进来”的方略,学习他校好的教学策略,真正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下功夫。
10.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十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伴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几分充实、几分忙碌,也有几分感概……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结合“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本着“为学生服务,要自己提高”的理念开学初本组教师从三方改变教学理念:(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2)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全体老师们发扬优秀教研组的传统,兢兢业业的工作。现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发挥每位老师的特点,同仁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本学期数学组采用了分学段集体备课,每位老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再进行修改,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案力求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应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确定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导与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校的学生特点安排教材,要深入理解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法。
3、课堂模式百花齐放。
二、教科研活动:
1;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讲实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精心安排好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及其他教师的示范课抓好评教工作,对公开课严格把关,要求每一节公开课前都经过备课组的老师多次的研究和修改,每堂公开课后,全科组的老师都有进行认真的评课,我们科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不管你的资格有多老,你有多年轻,大家能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都确的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以此推动本组的教研氛围。
2;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进行师徒结队以老带新活动,为了上好一节课,新教师于晓瑞、陆倩都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取经,这两位新教师进步的都很快。
三、课后辅导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批改作业,采用的形式是统批、面批、学生互批、讲评等,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中午午休及下班后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下学期工作的设想:
1、全组走出去听课
2、教研组搞一个课例研究;
3、青年教师多上公开课,机会留给年青人;
4、七年级搞学生错题档案袋、好题档案袋,目的是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成绩;
数学教研组尹开明
11.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 篇十一
“三课”——课程、课堂、课题。以课题引领课程的管理和课堂的优化,确立教研工作的重点,明确教研工作主要应该“做什么”。
“三分”——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对课改分步推进、逐年深化。对生源、办学条件等情况不同的学校分层要求,对不同学校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选修II)等分类指导,确立教研工作的策略,主要解决教研工作“怎么做”问题。
“三个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主要是把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织中的主要环节、要素在活动中协调耦合,形成有效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增强教研的活力。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与指导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因此,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缺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进入课改以来,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压力是课程管理问题,特别是高中阶段课程开设中,领域、学科、模块与学年、学期、学段的结构组合问题。为此。我们以研制和落实《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推进规划》为抓手,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课程价值的引导,逐步明细课程管理的要求
落实“基础性”,我们把实现“四个确保”作为全市进入课改年级课程管理的主要目标:确保课程首先开齐;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各学科必修模块(含必选模块)课程的学习;确保必修模块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我们对学校实现“四个确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操作上的建议。
落实“选择性”,我们分批组织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通过研讨、交流,探索课改平台上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在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大部分学校在形成课程设置方案时的思路是:必修模块或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在指导学生选课时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背景、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社会背景、学校实际和高考方案。
落实“时代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艺术课程开设的督促,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指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II)开发的引导。在课程实施上,我们把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为新课程特点,渗透在教学研究和指导中,引导教学既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科学利用和适度引进必要的生活世界的内容,但又防止教学中过度的“生活化”处理,坚持教学引进生活世界内容的目的性原则,防止主要教学目标的失落。在课例引领中,我们坚持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好用活教材作为重要教研内容。
2.实施相互调适的策略,逐步完善课程设置的框架
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化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新取向。在全市的层面上,我们以相互调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把“调适”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
首先,我们注意处理好学校的自主性与教研部门指导性的关系,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面对新问题,教研部门要有“作为”但不“错位”。对全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表编排不做指令性的规定。通过校长(教学校长)或教务主任的工作例会,提出部分学校课程设置和课表编排的案例进行讨论、研究。我们不要求所有学校“齐步走”,但建议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相似的学校能相对统一,以便加强研究,形成课程实施环境,“手拉手,一起向前走”。
其次,我们在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宜于课改的推进、适合于学校的实际、适用于质量的提升、适应于新高考方案。
再次,我们根据新课程和新高考方案基本框架,提出调整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安排调整的周期。目前,正在组织一些学校研究如何把长期稳定的每学年一次的主要调整,改变为按学段部分调整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的安排。这项调整是结构性变动,工作难度很大,是对学校习惯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的挑战,我们努力在推进新的教学管理程序建立中实现新的平衡。
3.推进学业评价的改革,逐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为了落实新的课程评价观,我们分步分层推进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重视发展起点的评价,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
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认定的实验,我们对学校认定学分的方式提出指导意见。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学分认定的主要框架,力图为学校提供学分评定的组成部分及权重、学分的评定程序等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各学科学分认定指导意见中,根据南京市的实际状况,我们强调纸笔考试成绩在多数学科学分构成中的比例控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在改革考试的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力图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学有所长的好学生。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再到实施课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聚焦课堂教学,诊治课堂教学的真问题,是减少不同课程之间落差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入课改后,教学中首先凸现的问题是课时规定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这里有《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完善以及高中与初中教学不衔接等原因,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匮乏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不紧凑,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补偿不到位。因此,我们继续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更多的教师解决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目标实现问题。
1.把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
在课改的起始阶段,对多数教师来说,我们要求以“学课标,教教材”为起点,以“用教材教”为努力的方向。从培训开始,教研室和学校都把学习、理解、研究课标与教材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或增强驾驭教材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研工作中不断地强化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是对课标与教材的内容理解;第二是对课标与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
合所教学生的“已知”,挖掘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价值。
2.把教学目标制定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或误读,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生成和创新,教学的随意性增加。为此,我们在教研中强调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清晰、适切,坚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在向兄弟地区学习的基础上,花大气力研究、确立和落实“三个起点”:一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起点,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将视线落在学习上处于中下层学生身上;二是课堂教学起点,充分考虑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首先保证课堂上多数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施分层教学;三是确定过程控制的起点,抓好每一次的阶段质量抽样检测,并将中下层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
3.重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加强教学的启发性
我们努力以“增加课堂的思维含量和力度,延长思维的长度”为核心,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研究与指导中,我们把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为抓手。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我们注意从三个维度上对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进行评价:一是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即学生觉得研究这个问题有用;二是问题有思考的必要,即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三是问题有解决的可能,即学生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4.加强教学结果的反馈与矫正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针对新课程教学中注意开放性,忽略教学过程这种倾向,积极引导教师加强教学的反馈与矫正,有意识地推行三种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及时掌握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并进行即时性补偿矫正;如果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有前置补偿课和单元矫正课。
在解决课时规定与教学内容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克服把考试要求凌驾于教学目标之上的倾向。长期以来,在“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一些教师和教研人员习惯于研究“考试大纲”,忽视了教学大纲的作用。今天,在高中课改实验中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部分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路去设想几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加之诸多缘故,不少教师未能通盘研读整个教材,教学中出现了“一步到位”成为一种倾向,本是选修内容也加到必修内容中讲授,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常常偏离了基础性的“轨道”。为此,我们对必修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做了不同层次规定,防止教学目标的“漏位缺失”或“越位出线”。
三、以健全机制为支撑点,逐步完善教学和教研管理的运行方式
1.努力推进运行机制的建设,推动教学和教研管理走向有序和有效
我市有七十多所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加强教学管理和教研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一的、统一的教学管理和教研工作方式。
近年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区域内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和校长质量责任的评价,区县教研部门也加强了对高中课程和质量的监控,增强了教研工作落实的力度。区县所属的普通高中在与区县政府的“隶属”关系中,应当履行的办学质量和推进课改的责任更加落实。普通高中课改纵向的层级管理不断加强。
这几年,各种类型的校际联合体陆续组建和完善。校际联合是落实“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重要工作平台,全市的校际联合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教学管理层面的;另一个是学科教研层面的。校际联合形成了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横向组织结构。
构建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纵横相交、统分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畅通了教学管理的路径,加强了教学研究的力度,形成了抓课改、抓质量的合力。
2.努力推进动力机制的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的自主和有为
近两年来,我们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普通高中教育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既为学校“明责”,也为学校“减负”。明确学校的责任就是专心致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公办学校里的硬件建设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指标。“绩效评估”强调发展起点评价,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重点衡量“发展率”、“推进率”,看学生、教师和学校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强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绩效评估”发挥了评价的工作导向和动力传递的作用,强化了学校推进课改和提升质量的责任,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校长把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开发,作为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的重要无形资产,争取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政府更大的支持。随着“绩效评估制度”的逐步完善,学校抓课改、抓质量的“势头”将会更大。
3.努力推进保障机制的建设,增强质量管理的监控和细化
我们注重了预防性质量管理,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常规的落实与检查。一年多来,市教研室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务主任工作例会,进行了常规管理的学习、讨论和实例引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视导;把分管教学校长的工作例会制度化;组织了高中学科教师的暑假与寒假的集中研训;开展了部分骨干教师命题技术的研训活动。不少区县教研部门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一批学校已经把“校内视导”制度化。这些措施把形成教学质量的过程和环节管了起来,把影响质量的多种因素控制了起来,以保证在形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并逐步提高教学效益。
为了有效引导新课程的教学,监控必修课的教学“到位”。我们围绕着“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与考试研究”的课题,组织高中的骨干教师分学科组建了项目组,研究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考试的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还抽调一些学校“模块”测试的试卷为案例,组织专题的研讨,学科教研员还注意与学校命题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一年多来大家的努力和探索,以及对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不断反思,我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
推进课改必须站高处看,从细处想,往实处做。推进课改要有激情,但不能急躁,更不能走极端。面对实践中的“两难”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厘清既定上级政策法规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改革发展创造的空间在哪里,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面对工作中的种种新的情况,我们需要更多一些求实精神,更多一些建设态度,更多一些实践行动。
推进课改必须研究“真”的问题,真地研究问题,真地解决问题。深度调研是我们完善教研制度的切入点。我们需要把问题作为通向进一步发展和达到目标的起始点,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一个成熟的见解往往不是最初产生的,而是做到一定程度才逐渐明晰起来。我们需要基于问题研究教学和管理,认真梳理新课程实施中的矛盾,把问题“窄化”到可以研究的方向和焦点上去。使教研回归到它关注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朴素追求上来,努力为教师提供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
推进课改必须坚持团队合作,资源共享。我们需要坚持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助,以坦诚的态度去诉说、对话,以宽广的胸怀去倾听、接纳,挖掘和盘活校本资源,扬长补短,共同提高。
【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推荐阅读:
数学学科教研教学工作总结09-13
对外公开课数学教研组总结与反思11-07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学计划10-28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研活动的教学反思08-06
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反思10-30
数学教研工作心得体会07-15
数学组教研工作总结08-29
数学组教研工作计划10-08
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09-29
低段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