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未来发展(共8篇)
1.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贵州国有林场的发展趋势
作者:曹桂加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决定了它的走向,不能将国有林场推向市场,政府应该在保证林场职工工资的前提下,正确的引导国有林场由原来的生产经营型林场向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变。
关键词:贵州林场发展
Abstract:It be played the positive role to The State-owned Forest Farm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cision of its trends,we can not push State-owned forest farm into market,The Government should ensure that the wages of workers and proper guidance from the State-owned forest farm production and business-type transition to an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Key Words:GuizhouForest Farmdevelopment
一、贵州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
1.历史背景
贵州省国有林场绝大多数建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一批批基层林业工作者的辛苦耕耘下,一些林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绝大多数的国有林场因经营不善、资源有限、职工队伍庞大、退休职工多等原因,出现了职工工资低,森林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居住环境差等现象。
2.经营方式
贵州省多家国有林场的性质包含于以下两种情况,即事业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又分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全额补助、自筹自支几种形式,由于经济来源的渠道不同,各个林场职工的经济收入也就不同。收入不同了,职工对林业投入的积极性也就不同。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部分职工工资或者全部职工工资依靠同级财政,这部分林场基本上是靠单位在经营,很少有将国有林地承包给职工经营的。以纯企业形式存在的林场,大部分是将国有林地承包给林场职工,单位每年向职工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
3.地理环境
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平地较少,山地较多,这就决定了林业的生产用地以山地为主,可见国有林场在环境保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有林场的地位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由于我国经济较为落后,各地政府只重视GDP的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得不断推进,我国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山清水秀的昔日已不复存在,一系列因环境破坏而导致的毁灭性灾难频频发生。近年来,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诸如退耕还林、贴息贷款、林业职工危旧房改造等。
2.国有林场的作用
国有林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除了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外,国有林场也是植物的基因库,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地,是生态建设的坚实后盾。
三、国有林场存在的困难
1.森林资源的保护
森林资源是国有林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做好森林火灾的防备工作、森林病虫害的防范外,减少采伐量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
2.林场职工工资问题
由于林场经济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木材销售收入是林场经济来源的主要渠道,受到森林资源有限和年采伐指标有限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林场职工的工资较低。
3.国有林场定性
从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出发,政府应当为林场贡献的生态效益买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政府不应该将国有林场的部分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天保林,应将国有林场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国有林场的发展。国有林场是由政府保护,还是完全进入市场,这是国有林场定性的问题。
4.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受到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许多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但要彻底解决国有林场收入低的问题,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要使国有林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必须理顺国有林场的机制和体制,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性质,肯定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1.商品林减少
随着国家对林业部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的部分林子被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天保林,商品林的面积相对较少。如此一来,差额拨款和自筹自支的林场将难以生存,面对国家重点抓的生态建设和职工收入逐年递减的两难问题,林场将如何取舍?当地政府部门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来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2.机构改革
在机构不断改革的今天,有人说国有林场应该完全走入市场,由市场来决定林场的经济发展。有人说国有林场为地方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政府应在为生态建设买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国有林场从原来的生产经营型林场向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变。如果国有林场完全走向市场,有限的森林资源将在维持职工工资的重任下遭到过度的采伐,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悲剧。
五、政府决策及决策成效
1.政府决策
在贵州省,贵阳、毕节、六盘水等地区政府,在解决生态建设和林场职工收入的问题上率先做出了决定,将本地区的国有林场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或全额补助事业单位,至于是全额拨款还是全额补助,要看单位职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如果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就只能走全额补助的路子,因为在目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是不用缴纳养老保险的。进入全额拨款或全额补助事业单位后,职工工资将按其他事业单位同等职工工资的标准全额发放。全额补助的林场职工,任然缴纳养老保险,待职工退休后,由当地社保局给退休职工发放基本养老金,由同级财政发放津贴和补贴。
2.决策成效
2010年贵州省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政府用于抗旱救灾的人力、物力和才力相当之大。盘县人民政府2010年用于抗旱救灾的金额高达五佰万之多,但是投入在盘县老厂国有林场所覆盖的11个乡镇上的金额几乎为零,这11个乡镇的人蓄引水的水源点都来源于国有林场的林区内,是国有林场宝贵的森林资源给政府减少了抗旱救灾的经济支出。
3.林场财务收支问题
如何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国有林场除了不能进行经营性采伐外,部分林场还有额外的收入,林场的财务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实行收
支两条线,将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林场森林资源的优势。一些林副产品的开发,森林旅游的开发,土特产的开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六、国有林场的未来
林场的性质和林场的作用决定林场的未来,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了解了林场的作用及贡献。我认为国有林场应该在同级财政解决职工工资的基础之上,在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下发展。林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场森林资源的优势,加大林副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2.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二
1 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1 全国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 分布在31个省 (区、市) 的1600多个县 (市、旗、区) 。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6200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000万hm2, 森林面积4000万hm2, 森林蓄积量22亿m3, 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1.2 河南省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据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河南省有林地面积为336.5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1.81亿m3, 森林覆盖率20.16%。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林场职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国有林场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逐步发展壮大, 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国有林场建立以来, 累计改造低产林6.7万hm2, 人工造林33.3万hm2、保存18.2万hm2, 抚育中幼龄林153.3余万hm2。到2000年, 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占全省的8.7%, 有林地面积达到27.58万hm2、占全省的9.7%, 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450万m3、占全省的9.8%、其中林分蓄积占全省的20.4%, 森林覆盖率达到81.3%, 其林分质量、优良珍贵树种数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 国有新县林场的发展现状
1.3.1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新县林场地处河南省南部新县境内, 始建于1952年, 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 下辖8个营林区, 山场总面积1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60万m3, 森林覆盖率98%, 是全省职工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国有林场之一。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林场内的生态林业建设不断加快, 新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百佳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 同时, 新县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山区综合治理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随着新县县委、县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及“禁伐”号召的提出, 新县林场积极响应, 变传统的“砍树人”为造林管护人, 立足现有自然、经济、技术条件, 侧重生态环境建设, 狠抓营林造林和多种经营, 全力保护营林成果。
“十五”以来, 国家突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力度, 国家林业局提出“严管林、质优先、慎用钱”, 科学推行林业六大工程。新县是林业大县、退耕还林重点县, 新县林场是新县林业骨干力量, 培育建设优质树种防护林技术成熟, 正顺应国家林业建设方向。
1.3.2存在问题。
国有新县林场现有职工830余人, 人均事业费、自然资源等均属全省较低水平,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也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由于林场总体收入不高, 管理上并不完善, 使得林场的有些林区的森林质量总体不高, 低产林占的比重较大, 故而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提高森林质量的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林场的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虽有发展, 但是产业链不长,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较困难, 林产品的利润较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经营水平。三是林场债务负担较重。国家对于新县林场的投资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生产需要。林场现有的融资渠道窄, 自筹资金能力较差, 使得自身负债高, 财务风险较大。四是林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国有新县林场现与国家级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个部门”的管理体。由于部门的重合, 造成在管理上有些混乱, 使得管理体制有漏洞, 不完善。五是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新县林场的经营机制僵化, 很多制度管理与现代管理要求相差较远。因发展植树造林, 无闲置林地, 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较困难。六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由于林场的总体收入不高, 留不住优秀的管理及技术人才, 人才总量不足, 职工的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与目前的林业发展不相适应, 并且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强, 综合素质不高。七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是过去管理不善, 有些是合同条款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经济纠纷问题。这些种种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新县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急需加以解决。
2 国有林场的发展机遇
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很艰难, 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现有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也比较明显, 发展的空间也十分广阔, 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林业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强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建设, 对于林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 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绿色发展, 转变新的发展方式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三是国家的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 各级政府也紧跟党中央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加大对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林业产业的扶持。
3 国有新县林场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 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3.1 扩大资金投入渠道, 扶持林业发展
在资金投入方面, 除了国家投入之外, 为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 加快林业建设, 可采取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同时加大对外的开放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国有林场投融资渠道, 优化林场资本以及资金结构, 降低投融资成本,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2 加强资源的培育, 大力发展产业基础
加强资源培育, 主要是对中幼林的抚育、对低产林的改造、对大径材的培育、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栽培。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自身的资源优势, 适宜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 整合林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种植在林区内出现的香果树、刺楸、杜仲、楠木、水青树、榉树、银杏等珍贵树种。
3.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自身效益
首先, 要树立大林业的观念。国有林场的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发展观念, 树立起大林业的发展观, 林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切实考虑到森林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其次, 要充分发挥林特产品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林场现有的林区资源优势, 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再次, 发展森林旅游业, 使林区内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而言, 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金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地的旅游设施, 开发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3.4 理顺管理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的实际,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 强化基础管理制度, 严格考核机制。完善人事劳动制度, 从根本上杜绝纪律涣散、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做到人尽其才。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首先, 要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能教育工作, 同时通过职业技术教育, 更新职工的知识技能。其次, 是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加大林场优秀人才的引进, 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再次, 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发挥出林场现有的优势, 加强与科研单位例如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最后, 要加强林场的文化建设。通过丰富林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 使得国有新县林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通过对全国、河南国有林场现状的了解,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成绩, 分析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存在的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 提出在林业快速发展机遇下新县林场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措施。
3.国有林场 呼唤改革与发展 篇三
国有林场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造林育林,以绿化荒山、培育森林、建设生态为已任。林场经营的森林资源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同时,也在国有林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在加强生态建设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有林场大部分森林区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可经营林地大大缩减。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林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诸多难题,促进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国有林场广大职工的强烈期盼。基层的林业建设者们殷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出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尽快把国有林场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及早走上振兴之路,为实现整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进入试点阶段的改革
2011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甘肃7省开展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通知要求,各试点省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各试点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改革措施,认真测算改革成本,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林场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森林资源枯竭、实施水源涵养林和公益林保护等原因,商品林采伐量逐年下降,林场经济收入开始每况愈下。
多年来,国有林场的经济来源多数仅靠木材经营所得,收入仅能维持职工的基本工资,根本抽不出资金从事其它产业开发。国有林场大部分的基础设施都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很低,基础设施破旧情况十分严重,尤其林区房舍破旧问题更为突出。国有林场大多地处林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极大制约了林场的发展。一些林业基层干部职工认为,国有林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最后一个堡垒,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晚改不如早改。
已酝酿多年的国有林场改革,去年开始国家层面试点。这项改革,人往哪儿去,钱从哪儿来,这是现实面对的“两难”。这项改革,森林资源增加、职工安居乐业,这是改革期许的
“双赢”。
作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省,江西省凭借着林改的丰富经验,国有林场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有关数据显示:江西现有国有林场421个,占全国国有林场总数的近1/10,而经营面积只有2474万亩,仅占全国的2.6%;平均每个林场经营面积5.87万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有国有林场职工97226人,负债总余额高达39.58亿元,人均负债4.07万元;全省3.36万名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13万名职工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很多职工全部家当还不足一箩筐。
这种窘境令人坐立不安:一方面长期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国有林场基础设施不如农村、自主经营不如农业、生活水平不如农民;另一方面冗员过多、人浮于事,“职工当监工、干活全靠临时工”。林场生存尚难,何谈发展!
江西省国有林场改革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两大难题,把维护国有林场资源、职工、社会稳定作为改革的重要前提,并贯穿改革的始终。
江西省国有林场改革有三大特点:一是改革重组。原则上每个县的林场个数不超过3个,并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面积合理核定编制数,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所需生产人员和护林人员采取购买劳务方式从富余人员中返聘。其他国有林场整合1个?2个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转换职工身份,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在保持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稳定的基础上,除“4050”人员外,其他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实行身份转换,打破“铁饭碗”,全面建立以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搞活用工机制。三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转换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给林场“输血”,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延长林业产业链,培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国有林场。同时,充分借鉴林改经验,把国有林场商品林承包给职工经营,或采取“分股不分山”的方式,把股权量化给职工,实行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职工按股分红。
森林资源是国有林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江西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中,不是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而是在保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到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林,把国有林场由过去的政府包袱,变成把资源转化为资本的重要平台、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平台和创建和谐林区的重要平台。
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诸多难题,促进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国有林场广大职工的强烈期盼。目前,国有林场的改革试点正在7个省区进行。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也是试点省份之一,浙江省按照中央9号文件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有关精神,正在抓紧研究出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希望尽快使国有林场摆脱目前的困境。
实行事、社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这是目前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为使国有林场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nlc202309030924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积极扶持政策。将编制内人员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缴费问题;对国有林场发展营造林和森林抚育,发展林下种养殖业以及林地管护给予支持;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契机,支持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决职工住房,彻底改善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例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松阳县国有林场建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现有职工总人数为104人,其中在职职工63人、离退休职工41人。经营总面积3529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笔者认为国有林场应定性为准公益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把国有林场改革与解决职工就业和改善林场基础设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职工除了可以承包荒山造林外,还可以承包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生产经营项目,也可以结合林场经营实际与职工自身经济状况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服务、林下种植和养殖等适宜家庭经营的项目,既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使职工获得应有收益。例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松阳县国有林场结合林场实际,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着重围绕劳动人事、劳动用工、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把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项目经营、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以及零星毛竹经营等放活给职工个人或联户承包,发展职工家庭经济,让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职工先富起来。通过压缩场部管理人员、护林经费包干、经济林承包、鼓励职工保留工籍外出创业等方式,使林场职工发挥各自才能努力工作增收。有不少自主创业、承包经营的职工在城镇建起了私房,开上了小车,做上了小老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四是实行科技兴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保护培育森林、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管理林场。重点抓好现有林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和经营方案,加强经营管理,集约经营森林,逐步使国有林场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笔者所在国有林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内引外联”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立足林场优势,开发经济林;另一方面鼓励林场职工入股投资经济林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规模效益。先后建成经济林基地3180亩,其中:名茶基地500亩,优质脐橙1774亩,香榧基地250亩,高效笋竹林800余亩,其它经济林656亩;建成马鞍山大楼、古市综合市场及甲鱼养殖场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林场的脱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国有林场改革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致富职工为目标,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大胆创新,促进林场的快速发展,开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松阳县湖溪林场
4.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七坡样本” 篇四
国有林场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和搞活经营和谐共进?广西国营七坡林场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在今年广西两会会场,一盆盆造型别致、雍容绚丽的蝴蝶兰,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眼球。
赏花人中少有知道,这些花卉是来自广西国营七坡林场。去年开园的广西花卉产业示范园,七坡林场已与6家台资企业签约,签约用地面积470亩,引资5.2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25亿元,成为广西目前最大规模的台商花卉合作项目。
发展花卉产业,是七坡林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拥有近70万亩林木、1500多名职工的七坡林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轴,深化机制改革,全力“转方式”,勇于创新路,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七坡林场超额完成经营收入、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十大考核指标,从一个生产基础薄弱、林场经济入不敷出、职工收入比低的“后进生”,一跃成为“全国国营林场百佳单位”和广西区直国营林场的领头羊。
来自这个林业“百佳单位”的数字越来越美丽了:“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实现总收入6.57亿元,是“十五”的2倍;“十一五”期末,全场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末增长近3倍;与此同时,全场森林经营面积增长到69.72万亩,造林更新面积33.17万亩,全场速生桉面积38.37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7.42%、108.22%和157.17%。
一产方面,除花卉产业外,七坡林场1000亩林下低碳经营科技示范园、300亩林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全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种—养—肥—种的循环经营模式,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二、三产业方面,七坡林场大力发展林板一体化、林产化工(松香、松节油)、花卉、林下种养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场二、三产业产值72937万元,占全场林业总产值的61.20%,比“十五”增长131.53%。
曾获“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七坡林场场长李锋兴奋地说,“过去5年,是我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最大、林场潜力全面迸发、林场地位不断提升的5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5年。”
林场广大职工也同李锋一样享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通过鼓励职工参与自营经济桉树造林、林下养殖、合作造林等非公经济项目,实现全场非公经济总收入2.8亿元,比“十五”期间的2802万元增长9倍。2010年,实现人均经营收入35.2万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5.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86.6%。
展望未来,七坡林场“八大产业”、“五大基地”、“九大重点项目”和“十大超亿元企业”将撑起一片蓝天。预计到2015年,七坡林场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36亿元而十倍于2010年,经营面积达100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达400万立方米、人造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
“七坡样本”启示人们:只要从观念到实践都能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又勇于创新,就能做强做活现代林业,同获生态与物质双文明。(奚敬辉 张红璐)
5.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五
我州国有林场于1957年在天柱县十里冲建立第一个国有林场后,到目前为止,全州现有国有林场18个,经营面积70.29万亩,有林地面积64.8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56.93万立方米。在国有林场现有的森林面积,材种多为用材林,树种多为杉木和马尾松;在有林地面积中,公益林为39.46万亩,商品林为30.8
3万亩。全州国有林场在册职工总数为2048人。其中:在职职工人数为1277人,离退休人员771人。在在职职工中,上岗职工467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99人,下岗待安置111人。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除州国有林场为定额拨款单位外,其余
17个国有林场均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改革脱困的情况
我州除从江县外,其余17个国有林场都处在天保工程区内。实施天保工程以前,多数林场的经济来源都靠采伐木材,经营结构单一。加上有木材作为经营来源,调进林场的职工越来越多,人浮于事。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停伐了木材,林场没有了经济来源,停发了职工工资,国有林场出现了经济危困。为摆脱经济危困,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我州各国有林场都编了改革脱困实施方案。
我州国有林场改革脱困实施方案力求在以林为主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森林景观,大力发展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精简管理机构,加大职工分流安置的力度,维护了林区稳定。我州各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方案都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的改革脱困工作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从2001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以下的成绩。
(一)强化内部管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
为改变林场职工多,人浮于事的局面,我州国有林场首先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推行全员竞争上岗。该项改革首先是精简林场管理机构,第二是定岗定员,第三是全面竞争上岗。以黎平县花坡林场为例,该场经营面积7万多亩,通过改革,内设机构由9个股室减少到4个,后勤管理由67人减少到16人,生产岗位204人减少到36人。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二)加大了分流安置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我州国有林场强化内部管理,定岗定员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给林区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为确保稳定,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开展了分流安置工作。一是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实施,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从事森林管护工作;二是通过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安排富余职工从事营造林工作;三是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开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安排富余职工。通过努力,全州共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699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积极开展国有林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近几年来,由于林场经济危困,发不起职工工资,职工生活非常困难。为解决林场退休职工的养老生活费,我州积极开展了国有林场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已有14个国有林场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69人,参保率为71.73%。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都能按时足额地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四)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为加快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步伐,近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从1998—2005年,全州有14个国有林场获得国家和省扶贫项目24个,扶贫资金达55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有些项目建成后,解决了部分富余人员就业,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在种养业上,黄平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成立了黄平县且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县委书记黎平同志亲自任指挥长,县国有林场场长任总经理,以贵州大学为科技支撑单位,采用胚胎繁殖技术,为该场养牛基地和全县养牛大户提供优良种牛。天柱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建立了科技含量较高、示范效益较大的养猪场,还解决了10多名职工的就业。黎平县花坡林场建立了种草养畜基地,解决了31名职工就业困难。榕江县国有林场通过扶贫项目危房改造和输水管工程的实施,解决了3o余户职工住房问题和5o余户家庭的人畜饮水以及13oo亩果园用水问题。丹寨县国有林场利用各护林点,建立了养羊基地等,既管护了森林,又增加了场员的收入。
二是利用国有林场丰富的森林景观和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在省厅的帮助下,目前,我州建立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这些森林公园,都以国有林场的森林景观为核心。目前,已有丹寨、黄平、镇远、雷公山和州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并初见成效。
三是黄平、丹寨、台江、镇远、雷山、三穗、黎平等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危房改造、维修公路等,改善了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三、困难和问题
我州国有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经营林业的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等守旧意识难以突破;二是对中央9号文件学习得还不够,改革的意识还很差;三是天保工程区内国有林场依靠天保工程资金发基本生活费,维持运转,林场的经营非常
困难;四是我州还有施秉、锦屏、榕江、镇远四个林场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参加养老保险的林场中,到目前为止,还欠交养老保险金1146.68万元。五是全州国有林场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达20oo多万元,拖欠工资涉及职工160o多人;六是全州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还有349o万元金融债务尚未免除;七是国有林场没有享受天保工程区一次性安置政策;八是国有林场尚未启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在国有林场进行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改革工作,公益型林场列入财政开支,商品经营型林场按市场运作。由于我州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请中央加大公益型林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加大对贫困林场的帮扶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给国有林场更大的倾斜,使林场尽快脱困。
(三)请求给国有林场安排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经费,以解决国有林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拖欠保险费的问题。
(四)请求给国有林场安排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助费,帮助国有林场解决社会保险问题。
6.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六
美国是林业发达国家之一,其森林分公有林和私有林两大类,公有林的概念相当于我国的国有林。美国自1776年建国,1891年通过政府划拨的方式确定了约526万公顷森林为保留林,成为美国公有林的前身。从此,美国公有林的规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林业认识程度的提高不断壮大。目前,美国公有林面积为1.292亿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2.6%,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国家木材供给、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美国公有林管理具有6个显著特点:一是顶层定位明确。美国国会、政府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公有林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将提高森林的木材储备保障能力作为公有林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重视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实现森林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既是美国公有林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公有林管理的发展趋势。二是管理体制稳定。美国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垂直管理为主的公有林管理体制100多年来保持长期稳定。美国对公有林管理人员实行林务官制度,林务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管理。三是责任主体明确。美国公有林管理遵循谁所有、谁管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执行有力,形成了高效的管理体系,有效地节约了管理成本。四是经营科学规范。美国公有林管理法制健全,仅联邦政府出台的与公有林有关的法令就有11部。公有林管理规划科学,每个公有林经营单位都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编制长达100年的森林管理规划,并具有法律效力。五是收支渠道顺畅。美国公有林管理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其中公有林管理经费每年由基层逐级汇总、平衡、上报,由联邦林务局向总统提出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再逐级平衡下拨;采伐收入全部上交财政。六是社会保障健全。美国公有林管理人员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存在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保等问题。林区社会建设由地方政府负责,有稳定的投入,公有林管理机构无社会负担。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公共财政全覆盖,民生有保障。
美国公有林管理给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启示如下:
把发展国有林场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美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但由于国家高度重视,顺应社会和民众对生态公益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了公有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富有远见地作出了建立国有林场的科学决策,并把绿化荒山,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有林场的建设目标。经过60多年不懈努力,国有林场已发展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建议把发展国有林场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实行高位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和管理好这部分珍贵的公共资源和生态财富,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明晰国有林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功能定位
美国生态环境良好,公众生态福祉较高,这很大程度得益于美国森林多、生态系统稳定,得益于美国林业发展较早地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在我国,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态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约束,生态环境的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差距之一。要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态差距,必须从大力发展林业着手,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国有林场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应该切实承担起引领林业历史性转变、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树立国有林场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观念
美国通过长达百年的公有林持续建设和科学经营,使公有林占到全国森林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国家宝贵的生态财富,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供给方面更发挥着主体作用。我国国有林场经过60多年艰苦创业,现已营造培育起了6.7亿亩、23.4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23%和17%,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资源、宝贵的绿色财富。我们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国有林场不能创造眼前经济效益而把其视为“包袱”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据测算,如果解决好了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问题,使国有林场的“双增”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能比2010年增加0.75亿亩,森林蓄积增加5.6亿立方米,年固碳可达600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2.9万亿元,提供就业机会2.3万个,将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的不可替代的更大贡献。
对国有林场实行高层级管理
美国公有林长期坚持联邦和州两级直接垂直管理的体制。实践证明,这种高层级政府管理更有利于规范国有林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有利于从国家层面统筹国有林的政策和投入。我国的国有林场建场之初也多为国家或省级直管,生产建设任务由国家计划下达,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直接推动了林场事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奠定了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基础。之后,随着国家和林业体制的调整,国有林场逐步下放到市县管理,并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由此直接导致了国有林场政策边缘化、经营粗放化、发展弱势化,许多地方还经常发生为短期经济利益而过度利用资源、违法违规占地等的自利化行为,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国有林场健康持续发展,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借鉴美国公有林高层级管理的经验,逐步提升我国国有林场管理层级。
7.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七
平凉市现有国有林场20个, 现有职工1518人, 其中:在职职工1086人, 离退休职工432人。目前, 市属关山林业管理局管辖的马峡、玄峰、海龙、麻庵、红崖山5个国有林场, 由市级财政每年差额拨款在职人员工资;县属泾川县官山林场, 崇信县新窑、龙尾沟林场, 华亭县东峡、策底林场, 庄浪县石桥、通边、桃木山林场, 灵台县百里、珍珠山、苗家岭11个国有林场县级财政每年差额拨款在职人员工资;崆峒区土谷堆林场, 静宁县七里、石咀、新店4个国有林场全部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截至2013年底, 国家省上共投入我市天保工程建设资金20823万元, 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62.17万亩, 其中人工模拟飞播造林33.16万亩, 封山育林27.711万亩, 人工造林1.3万亩。
2 改革成效
2.1 坚持造管并重, 增加了森林资源
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造林绿化, 一手抓资源管护, 不断提高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试点、中幼林抚育、公益林补偿等工程项目, 我们始终把资源管护作为国有林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健全完善各项管护制度,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林区的管护网, 层层签订责任书, 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和山头地块。坚持日常巡护和集中检查相结合, 实行森林防火全天候值班, 严格火源管控, 积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确保了183万亩森林资源安全, 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2.2 认真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明晰了林地林木产权
大力运用林业调查新技术、新手段, 扎实开展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和林地落界工作, 盘清了全市国有林场家底, 依法登记发证, 明晰了产权, 较好地处理了一些国有林场与周边乡村之间的林权纠纷, 为科学有序经营提供了可靠依据。目前, 平凉市现有国有林场森林覆盖72.73%, 经营总面积213.25万亩, 其中有林地132.04万亩, 疏林地8.46万亩, 灌木林地39.48万亩, 未成林地11.33万亩, 苗圃地0.62万亩, 无立木林地2.42万亩, 宜林地18.86万亩, 林业辅助生产用林地0.035万亩, 非林地22.59万亩。
2.3 实行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 转换了发展思路
从实施天然林禁采政策以来, 我市国有林场工人由伐木人转为护林人, 林业建设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发生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地位凸显, 作用更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对林业赋予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按照新形势、新要求, 各国有林场解放思想、转变思路, 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探索建立权责利相统一, 管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 严格保护森林资源, 计划到2020年, 全市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73%, 活立木蓄积提高18%。
2.4 狠抓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 增强了发展后劲
我市属西部欠发达地区, 市、县 (区) 财政比较困难, 对国有林区投资有限。为此, 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引擎”, 认真学习研究政策, 把握国家投资导向,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十五”以来, 共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幼林抚育、造林补贴试点、防火线建设、林区危房改造等一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为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建设, 发挥了较大地保障作用。依托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 开发林下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良种商品苗木和花卉生产, 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用材绿化树种及花卉品种, 积极开展林下种植、家禽养殖、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 全力做好社会保险和安置工作, 保持了林区稳定
为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 进一步调动其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狠抓职工“五险”缴纳和富裕人员安置工作, 采取项目投资、单位自筹和个人缴纳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衔接人设部门, 使1102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率达到71%, 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64个百分点。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从无到有, 参保人次达到4000多名, 参保率分别达到48%、28%、71%、29%, 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3 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国有林场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国有林场职工生产生活困难。由于我市国有林场没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每年争取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资金有限, 且全部用于造林绿化, 加之林场地处深山老林, 交通不便, 林下产业发展不快, 林下经济产值不高, 林场生产和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是护林员常年驻守大山深沟, 巡山查林, 护林防火, 因为收入微薄, 条件艰苦, 社会地位低下, 有些职工一家都在林区, 生活愈发贫穷, 子女上学难, 导致个别职工离岗出外打工, 影响了护林队伍的稳定。离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 发放的养老保险金非常低, 与同类事业单位相比, 少发一半以上, 退休职工生活水平很低, 有些患病的职工, 无钱买药, 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二是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本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新农村建设提速, 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电视、通电话等惠民项目使千百万群众受益。国有林场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单位, 林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处于边缘化, 林区道路、通信、水电、卫生建设严重滞后, 与新农村建设形成极大反差。三是国有林场负债大、包袱沉重。目前全市国有林场累计负债4747.26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481万元, 拖欠社会保险费2356.26万元, 林场企业负债910万元。
4 几点建议
4.1 关于理顺国有林场供给体制的建议
建议有关县 (区)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力度, 按照事权管理范围, 将所属国有林场纳入财政供给体制, 预算安排事业费, 全额或差额拨付职工工资, 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2 关于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发放标准的建议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 提高国有林场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标准, 缩小与其他行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发放的差距, 提高国有林场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4.3 关于核销国有林场贷款的建议
由于林场收入有限, 还款能力有限, 银行催贷, 国有林场压力很大, 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 核销国有林场贷款, 减轻包袱, 促进国有林场经营发展。
4.4 关于加强林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8.国有林场未来发展 篇八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国有林场;持续发展;应用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植、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相结合复合生产经营林业,通过进行科学化的种植和养殖,从而使生态保护与高效经济相互结合的一种现代林业的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因此,林下经济模式在国有林场持续发展中的运用,能够使国有林场中的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1.单一的林业模式对国有林场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单一林业模式是我国林场多年来习惯运用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使林业综合效益不断降低。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使得林业资源逐渐枯竭,还会使国有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林场还会出现资源亏损、贫困的现象。从而使得如何寻求新的发展生存方式,提高林业整体效益成为当前林业工作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
2.国有林场应用林下经济模式的必然性
(1)發展林下经济是对国有林场林业进行转变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保障。国有林场要想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使林地资源与林荫空间得要充分利用,进而建立起以林为主,林下养殖和种植、森林景观三者相互结合的林业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率、复种指数及产出率,使单一的林业模式逐渐向符合林业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林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对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转变,还能够提高林地的经营和综合利用的效益,为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林下经济的科学发展及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使林场职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收益,避免了传统林业收益慢问题。通过延伸林业的产业链,能够实现长期得林,近期得利的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林场工作人员对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为国土造林绿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使森林资源总量得到增加,为维护生态安全及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良好环境。
(2)林下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环境友好型及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循环性及构建起节约型的社会一种可行性的方法就是: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国有林业的复合经营,节省国家土地资源,实现既定目标。林下种植得到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的能力,还能增加林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而林下养殖业得到发展,能够实现禽畜养殖地的转变,由屋内逐渐移向林间,从而使人畜混居现象得到改善,美化场貌,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构建。
(3)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林场职工的经济收益。发展林下经济,操作简便,并且能够达到投资少、见效快及产出高的理想效果,比较容易被广大林业工作者接受。林下种养的经营方式比较贴近自然,其产品具有健康、绿色及环保的特点,因此,前景广阔。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有利条件,发展林下经济,能够有效地调整国有林场的产业结构,拓宽林场工作人员创业和就业的道路,从而推动国有林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林场职工的经济收入。
3.国有林场中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林地资源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依托,它主要靠科技手段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的自然条件,选取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合理的养殖和种植,从而为构建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地生物多样性及林木农三者间资源共享目标创造良好环境,另外,它还是一种优势互补,并可实现资源循环发展的复合种养模式。其发展模式为:
(1)林下种植。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资源发展种植业,主要模式为:①林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套种和间种水果。如板栗、弥猴桃等;②林草模式:在郁闭度0.8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发展养殖业;③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④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下养殖。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空间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模式有:①林畜模式,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②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土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只;③林蜂模式,利用林下资源放养蜜蜂,进而促进养蜂业的进一步发展。
(3)森林旅游。国有林场中的环境具有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及生态良好等优势,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景观和林下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还能增加林业工作者的经济收入。目前在我国很多林场中已相继建立起很多森林景观,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成为当地增长经济的新方式。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林下产业中产品资源的利用,使加工、销售和流通林下产品的行业得到发展,增加林下经济的产业链,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对策
(1)经营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科技做支撑。目前我国国有林场中对林下经济的应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技术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林业工作人员可学、可看及可做的渠道不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
(2)规模较小,没有龙头带动。目前我国林下经济规模仍较小,并且受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使得龙头企业要想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组织化市场的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3)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发展能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多处于林区、山区及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林场整体经济较为贫困,自身发展能力不高,所以要想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靠政府扶持,但目前我国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努力。
(4)加强科技支撑的力度。要想加强对国有林场科技支撑的力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点实现:一是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不断对创新林下经济的模式和技术进行总结,从而提高科技含量。二是与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加大对技术研究的力度,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5)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一是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容中,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二是改善林业的生产环境,兴修林区公路,节约成本,从而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5.结语
总之,发展林下经济对国有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改变林场经营的传统模式,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川.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广西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J].广西节能,2011(4).
【国有林场未来发展】推荐阅读:
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总结06-23
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08-15
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07-08
国有林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1-12
某某某市林业局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09-10
省林业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10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情况的通知专题08-02
新农林场植树作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