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2024-09-15

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精选7篇)

1.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篇一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优秀的、年轻的村民的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村级干部的质量,根据在山区多年的组织工作和对村级班子运行状况的分析,就山区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浅谈几点建议。

一、目前山区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和问题

1、山区农村干部年龄偏大。随着山区劳动力第一产业递减、第二、三产业增加,年轻的、有创业能力的、优秀的农村青年及部分村干部不断外出,直接造成当地人才的外流,有的村因无合适人选,村支部书记一定终身。在2002年的换届选举中,尽管在选举前对年龄作了限制,但渠口18个村产生的130位村两委成员中,35岁以下的村干部19个,仅占15,60岁以上的村支部书记还有两个。所以党组织承担越来越重的任务与党员干部队伍状况相对薄弱这种矛盾也日益突出。

2、山区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从村两委成员结构来看,初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比较普遍,高中文化程度的凤毛麟角,而小学或文盲也占到一定的比例,与市、县提出的对农村干部的素质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农村党员干部个体的差异以及党员教育管理方法的欠缺使党员干部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3、山区农村干部思想偏旧。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较大的年龄,影响新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接收,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更替不快,老的村干部在经验丰富的同时带来经验办事、创新不够,少数村党组织内部家族观念、宗派观念强,导致党员发展困难,后继无人,如渠口乡后进支部珠岸山村,年年有入党积极分子上报,因派别、房族、党员外出等影响,开不成会议,四年结不成正果。

4、山区村干部外出偏多。应当说村干部外出利弊都有,一方面带来信息和能力,但另一方面长期的外出势必造成无人管事、无人理事,引起群众的不满。分析渠口36个主要村干部中,长年外出外省、对工作严重影响的有4人,占11;定居或长年在上塘、瓯北等县内打工的有6人,占16.7,这部分村干部则是有事则来,无事便走,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读干部”;还有20村干部一年内有几个月在外,几个月在内,群众曰其为“摇控”指挥。

二、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综观渠口18个行政村,党支部班子好、支部书记能力强的,那么这个村各项工作就走在别村前面,群众拥护率也高。针对少数地方书记一任终身的现象,应逐步建立以竞争上岗为核心的农村干部选用任用机制,通过“两推一选”等办法,拓宽用人渠道,真正把有威信、觉悟高、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推到村干部的岗位上。

2、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破除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旧框框,打破地域界限、村际界限、行业界限、身份界限、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农村干部,以备不时之需。去年以来,按照“一职两备”和文化程度高、年龄轻、素质好等要求,渠口乡以组织推荐、群众选荐、个人自荐等办法,推选出78名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备人选,在村干部外出(如下成村)或无人管事情况下,采取了应急措施,启用了部分后备干部。

3、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逐步完善和落实村干部退职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子女上学优先等措施,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树立村干部的荣誉感,真正发挥村干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4、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在村两委特别是村主要干部队伍的管理上,一直存在“重成绩、轻管理”的问题,对取得一定成绩了的村干部大家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往往留下了不少后患。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群众监督,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

5、改进党员管理方法,对党员干部实行经常性教育。严把入党进口关,从制度上确保发展党员的工作质量,逐步改善和杜绝少数村培养党员在家族内部、身边人发展的倾向。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党员教育,从思想上解决入党问题。抓好党员党纪法规教育,从源头上抵制各种腐败思想侵蚀。

2.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篇二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镇党委围绕“强基固本”目标,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基层干部队伍,为不断提升农村干部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本乡镇的做法。

一、农村干部队伍现状

**镇位于我市东北部,总面积75.1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45377人、273个村民小组。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2元,经济水平处于全市第三层次,镇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镇共有村干部129名,含市级机关下派干部1人、镇机关和单位下派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女干部13人,占干部总数10.1%。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兼职的2人。24名村支书中,从事水产养殖4名、从事其他经营10人,退役军人4名,能人型占95%。从年龄结构看: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中35周岁以下干部21人、占干部总数16.3%;干部平均年龄45.1周岁。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66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人,村干部平均受教育年限12.4 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村级组织换届和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村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偏大,50周岁以上的村干部54人,占干部总数41.9%。对照镇党委规定的村干部55周岁退职的规定,近5年内(止2018年底)共有退职对象42人,占现职干部总数的32.6%;年轻干部数量少,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有21名,仅占干部总数16.3%,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人数仅占干部总数10.7%;女干部数量少,共有13名,占干部总数10.1 %,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占9.3%;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部34人,占干部总数26.4%。

(二)干部的工作思路不宽。部分村干部一直担任副职,由于一些干事创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辞职或退职,这部分干部从配角变成主角、从幕后转入前台,但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魄力比前任有所下降,以致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缺乏新观点、研究情况缺乏新见解、发展经济缺乏新思路、解决问题缺乏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部分村干部缺少思考能力,习惯盲目跟风,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

(三)干部的工资待遇不高。在经济待遇上,大多数村干部工资年均14000元、月均1200元左右。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应该去办的事没法去办,一些该办好的事很难办好,导致少数村干部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个别村和干部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政策待遇上,对村干部在退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上机制尚待健全。

(四)选人的渠道不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严重,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严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繁重。加快发展经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繁重,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干部心理失衡。干部报酬的形式从支付补助到领取工资,从半职业化到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与本村其他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比,与在外务工和经营人员比,工资报酬没有明显优势,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集体资源匮乏。大部分村无水面资源、无集体耕地资源、无土地利用资源、无税收分成资源,村干部面临“无米之炊”窘境,造成“不做事怕群众说、做事怕家人说”的尴尬局面。四是后备人员外流严重。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80后、90后的“农二代”纷纷走出农村,优秀青年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通过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定居,直接造成了村级干部人才的断层。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实践

围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镇党委未雨绸缪,分别从后备干部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在职干部管理、提高干部待遇、执行退职干部保障等方面落实措施,保持基层干部稳定。

(一)“选好种”,培养后备干部。一是注重公选。2012年11月份,镇党委公开向社会招募村级后备人才,吸引了应往届大专院校毕业生、退伍青年、经济能人等60名年轻同志报名考试,储备了一批学历高、年龄轻、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现有的年轻干部中,有9人是从后备人才库中产生。对这类人员,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坚持跟踪培养,先后有8人进入“两委”班子。由于村干部职数的限制,还有部分的年轻同志编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由村给予用工补助。二是注重推荐。在每年冬训期间,各支部实行公开推荐,上报1-2名后备干部,并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中。同时,注重从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干部到农村工作,先后选拔5名单位工作人员到村任职。对工作认真、群众评价好的同志,任职期满后,尊重本人意愿可继续留村任职,或者回到原单位给予重用。

(二)“蹲好苗”,锻炼年轻干部。一是抓年轻支部书记。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有2人任村支书、2人任村主任。鼓励年轻干部主动挑担子,使年轻干部能够尽快独挡一面。陆胥村支部书记肖兴钢,今年28周岁,退役军人,任支部书记已经4年,任职期间,村里先后投入资金60多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修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浇筑巷道2.2公里,建设停车场1400平米。八尺沟支部书记张明,今年35周岁,2012年元月从经管站选派到村工作,任职期间,狠抓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和小农场,全村土地规模种植达1000亩,占总面积85%以上。二是抓大学生“村官”。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活动,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进行思想交流,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管理社会事务、引领发展的能力。三是抓机关年轻中层干部。坚持把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锻炼一线工作能力。现有在职机关中层干部14人,除去年和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外,其他人员都有任职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经历。8月22日,镇党委举办了第一期干部论坛,组织机关、单位、村青年干部,围绕岗位职责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年轻干部个人谈工作感受、领导点评、同事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修好枝”,严管在职干部。一是签订承诺。农村干部全都签订了《村干部辞职承诺书》,杜绝“吃大锅饭”、当“太平官”、“懒官”、“庸官”的现象,积极探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实行目标管理。紧紧抓住“业绩与报酬挂钩”这个“牛鼻子”,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将全村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化,考核结果与本人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对考核倒数的村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三是述职。村干部每年就承诺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并由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镇党委、政府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予以调整、免职。四是民主监督。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制度,实行“四议两公开”和“五事四制”工作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召开会议等形式定期公开事务、财务、党务,落实好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四)“补好水”,提高干部待遇。一是提高在职干部待遇。为稳定在职村干部队伍,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今年初,镇党委出台了《关于调整村干部报酬的暂行办法》,旨在通过综合考核,适当拉开先进与后进的差距,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丑不一样,起到奖勤罚懒的指挥棒作用。《办法》中明确,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构成。基本报酬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确定,按15300—16500元分为3挡。考核报酬基数为9100元,按年终农村工作目标百分制考核实绩综合计算,考核实绩分95分及以上、90-95分、85-90分、80-85分、80分以下等5个档次,分别乘以系数1、0.75、0.5、0.25、0;当考核得分低于80分时,村干部考核报酬则为“0”。经测算,2014年村干部理论最高报酬达25600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办法》中还明确,今后村干部报酬试行正常的递增机制,年涨幅为10%。二是保障退职干部待遇。自2010年村“两委会”换届起,镇党委制定了农村干部年满55周岁实行正常退职的规定。该政策出台以来,已经有14名同志正常退职,这部分同志在领取养老金前,由镇、村分别发放一定的工资和保险补助。主要措施是:与职务挂钩,根据原任职务,实行五级分类,分定不同补助标准;与任职年限挂钩,按照5年一档的标准,分成六档,与所任职务对应;与奖惩挂钩,对非正常退职的人员不予以补助,对任职期间受表彰或处分的,分别加计或扣减补助比例;与生活水平挂钩,建立增长机制,每年按6%的比例增长。在现有退职村干部中,补助额最高的为660元/月、最低的为100元/月。

(五)“照好阳”,激发干部活力。农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往往被边缘、被忽视,需要阳光经常照耀,驱散消极、受冷落的心理。镇党委通过给“阳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惯例,激发不同层次干部的活力。一是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村“两委”正职,积极争取招录计划,鼓励优秀村干部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已有4人通过招录考试,并在本镇任职,这大大激发了“村两委”年轻正职干部的热情。二是激发在职干部的活力。村支书退职或离职后,一般从村主任或副支书人选中选拔村支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保持班子稳定,促进干部的正常成长。对优秀的副职干部,安排到自然村负责人岗位上予以重用,享受村主任的待遇。三是激发“老”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对“村两委”正职任职超过15年、连续5年综合考核先进、3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人员,可充实到社区和驻镇单位工作,或享受专项事业编制待遇。目前,已有2名同志分别参加社区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四是发挥退职干部的活力。鼓励干部到龄退之后“退而不休”,在“两委”换届前继续发挥委员职能,发挥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充实农村干部队伍、锻炼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力量。

(一)以德为先,抓好农村干部教育。一是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党课教育、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等,加强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观念。在选拔干部和评议干部时,加大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指标权重,使其由“软指标”变成可操作“硬指标”,以“德考”倒逼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升。二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

强化传统道德教育,启发个人道德自觉,完善个人品格,以道德教育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引导干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良好的家风养成。

(二)用之以长,抓好农村干部培养。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两委”的职能内涵和外延不断扩伸,农村干部任职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干部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一是突出领导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工作观摩、现场演练、模拟实践等方式,搭建空间和平台,充分发挥村干部组织号召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领导潜能。二是突出创业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创业交流、行业座谈、典型介绍等形式,聚合村干部人力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带领致富的热情。三是突出事务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专业培训、业务讲解、分类指导等形式,提高村干部业务水平和能力,发挥他们热情、细致、周到的品质。

(三)劳其筋骨,抓好农村干部锻炼。一是设定合理目标,锻炼农村干部的发展能力。把集体经济增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庄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主试验场,用发展检验干部工作的决心、办事的能力,增强在群众中的核心带头作用。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锻炼农村干部的执行能力。强化经常性监督和过程控制,建立刚性化执行机制、导向化激励机制。细化工作目标分解,使每个工作岗位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做到管理闭环,奖罚分明。三是直面矛盾问题,锻炼农村干部的维稳能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始终,全面排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建房规划、利益分配、环境污染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克服畏苦、畏难、畏烦情绪,做到敢于面对问题、主动介入引导、及时落实措施,使农村干部在处理矛盾中锻炼维护农村稳定能力。

3.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基础教育强区、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和办好人民满意学校为工作中心,以“弘扬民族精神、创建和谐校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教育主题,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专家型领导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现代教育学校,创建人民满意学校做出贡献。

二、具体目标

1.学习目标:领导班子成员要自学四本书、做好读书笔记,写好一篇体会,中层领导自学三本书,做好读书笔记同时,抓好课题研究;班子成员经过努力100%达到本科学历(含在读本科)水平,中层领导100%达到大专学历水平。

2.研究目标:中层以上领导要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经验或论文,班子成员至少在教师中作专题讲座一次。

3.实践目标:结合本职工作抓好一至两项实验课题。

4.能力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办学理念新、工作作风实、团结协作好、岗位业绩优的高素质的专家型干部队伍。

三、具体措施

1.抓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我们要抓好中层以上干部的理论学习,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

度;抓好校级领导的培训学习,完善干部参加岗位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1)突出“六个学习重点”,提高干部的“六个素质”,使之树立“六种理念”。即“突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树立以德治校的理念;突出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重点,提高干部的品德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政策法规学习的重点,提高干部的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突出科研理论学习的重点,提高干部的专业素质,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突出学校管理学知识的学习重点,提高干部的科学管理素质,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重点,提高干部实施现代化管理的素质,树立科技强校的理念。

(2)做到“五个结合”。即“个人自学与中心组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专著与网上学习相结合;专题理论研讨与学习交流相结合;校本培训学习与参加教师学校培训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相结合”。

(3)达到五有要求。即“总体有计划、学习有材料、讨论有记录、个人有笔记、定期有检查”。

2.抓思想作风建设,树立团队整体形象

要办好一所学校,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形成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共同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树立学校领导干部团队整体形象。

(1)完善和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要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完善和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增强班子团队协作精神。我们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学校的重大事宜提交领导班子讨论;在明确领导者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协作,不等、不推、不靠,不互相观望、不互相埋怨、不互相排斥,形成团队整体合力,树立团队整体形象。

(3)完善和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要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在学校资金使用、学校建设、内部体制改革等重大事宜的研究制定上,坚持通过学校党政班子会议、校务会议、教工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切身利益的收费问题、双向选聘、表彰先进、扶贫助困等事宜,坚持在班主任大会、教工大会、家长大会、学生大会、校务公开揭示板上进行公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增加透明度。

3.抓宗旨服务意识,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干部,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要完善和坚持领导干部走访病困教师、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领导干部要在“一帮一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坚持走访病困教职员、走访帮助贫困学生、在纪律等方面表现稍差的学生,做好教职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师生家中,努力营造爱的乐园。

4.抓目标管理考核,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得再好不去实践,也只能是理论,它不会成为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成为真理。”因此,我们要强化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1)在管理实践中探索,不断完善五个机制。

我们要在管理实践中探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党政工各自的组织体系,健全其组织机构;完善制约机制,坚持《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竞争机制,形成干部教师考评聘任体系,形成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真正实现“请无为者让位,让有为者有位”的管理目标;完善目标机制,形成系列计划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

我们要在实践中强化管理,形成“以人为本、党政和谐、目标牵动、规范有序、评价科学”的管理特色,最终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2)在教育实践中创新,提高五个能力。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鼓励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结合本职工作构建勐汞完小的管理模式,形成各自的管理特色,并在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依法执政能

力、总揽全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经营能力”,努力把学校办成我县名校。

4.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篇四

李德林

一是全面落实干部“工作单”制度,在全年工作整体思路的引导下,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月份,形成具体详细的工作项目单子,每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跟进项目落实督导和考核,推进整体工作的落实。全面加强镇村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好思想上迷惑和困惑、工作上标准低和效能低、行为上心态浮躁、作风漂浮的问题,工作看长远,看发展,看实效,真正达到转变作风、提高素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

5.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 篇五

一、基本概况

巧家县新店乡有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辖13个村、254个村民小组,有住户7536户、人口30093人。全乡乡村干部职工共119名。一段时期以来,全乡上下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低,工作被动、成绩拙劣,且连续三年在全县的“争先创优”考核工作中都是倒数,致使全乡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锐减。自2006年3月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该乡党委、政府结合乡内实际,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探索出了一些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扭转了一度时期以来工作被动的格局,一举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成绩突出,面目一新。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就是排头羊、领头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一大片干部群众。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书记、乡长都亲自带头做,职工们跟着学,工作方式彻底从过去的“安排他去”变为了现在的“跟着我来”,职工们学有榜样,做有示范,积极性提高了。

(二)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新店乡党委、政府从人性化的角度,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爱,为职工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一是在工作中充分尊重职工意愿,虚心听取职工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正确对待一些工作能力较差的干部,不歧视、不鄙视,采取多培养、多辅导的形式,使他们不断提高;三是关心职工身体状况,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四是通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定期慰问困难职工和职工家庭,了解职工困难,解决职工疾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以爱心的情感温暖了职工的心,让他们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立足服务,正确引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该乡对乡村干部一贯的要求。在工作中,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有益于大家、有益于集体的事,我们就要尽全力去做,只要是有损他人、有损集体的事,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在提拔和使用有能力的乡村干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通过干部下访和民主测评,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的人员,给予提拔和重用,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形成了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根据个人差异,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村级领导班子中,做到领导班子的搭配使用符合村情,切合实际,因才定岗,人岗相适,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特长和优势,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是本届党委、政府使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六)实行民主集中,破除独断专行,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班子成员经常交心通气,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财务开支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制”,培养了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充分相信职工,放手让他们去干,避免了一人说了算的格局。在两年来的工作中,只要是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职工们都做得很好,事实也充分证明:工作的好坏不单是用职工能力行与不行来评判,而更主要是让不让他们干、放不放心他们干的问题,当然,要想工作出成绩,那种“成绩是我的、问题是你的”现象一定不能发生,否则,职工将没有积极性可言了。

(七)讲团结,比奉献,创建和谐求发展。讲团结可以凝聚力量,比奉献可以激励人心。站在全乡大局的高度,通过把乡村干部当作“一家人”来关心和开展工作,求得了工作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八)通过实际行动取信于职工。在两年来的工作中,该乡为职工解决了多年没有报销的车旅费,下乡为职工补助交通费用,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从不让职工垫着工资去干活”的承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该乡所有乡村干部职工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起色,具体表现为:一是保证了政令畅通,疏通了信息渠道,做到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二是各村、机关、站所不论是直管还是协管,工作作风都明显转变,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是职工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加强,工作成效有了起色,拖而不决的事件没有了;四是乡、村干部能力的组合和人员的搭配更趋合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存在问题

(一)城乡差别的存在,导致部分乡、村干部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一度时期还受到歧视,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工作拖沓,他们认为:工作再好,成绩再突出也只是个“乡巴佬”,干好干坏无所谓。

(二)村、组干部年龄结构偏高,知识层次偏低,多数也只有初中文凭,少数还是小学,个别甚至还是文盲,开展工作凭经验,理论水平较低,适应工作能力较弱。

(三)规章制度落实乏力。乡村两级部分班子成员对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意识不浓。许多理应坚持的管理制度常被中心工作冲淡,“特事特办”结果导致“有章不循”;部分制度制定不科学,作出的一些规定不适合乡村工作实际,不便于操作。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检查工作不务实。一是部分地方只注重中心工作,对村、组干部疏于管理、缺乏监督;二是缺乏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对乡村干部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三是是同级管理软弱,“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认真”。

(五)教育激励手段弱化。乡村干部教育正面宣传太多,必要的批评与惩罚太少。物质激励方面,乡村财力有限,负债过重,举措不多,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精神激励宣传不到位,大都停留在“一锤子”买卖,通报一次或广播一次就了事;政治激励方面,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机构改革后,村干部进入机关、站所的路子越来越窄,影响了一批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六)乡村干部工作艰苦报酬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村、组干部,拿钱不多,管事不少,通过合法程序公推出来的村、组干部不愿干,“想干”的人却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导致有的村甚至无法推选出称职的、符合人民群众意愿村、组干部。

四、方法对策

(一)加强培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一是利用党课、讨论、座谈等形式的开展,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进一步摆正心态,努力工作;二是利用农闲时间,通过集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让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让乡村干部参与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能力,激发工作热情。

(二)招贤纳才,优化结构,抓好乡村班子建设。一是把那些处在生产第一线、人品好、威望高,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年纪轻又热心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党员,通过法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他们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加以重点培养;二是启用能人,在选准乡村“一把手”上下功夫,把具有奉献精神和致富本领的优秀人才提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是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对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弱又不思进取的职工,给以转岗、待岗甚至解聘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严格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日常监督。一是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以“立体、宽带、刚性”为特征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格局;二是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着眼,以正面引导为主,不断拓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监督的新视野;三是以增强合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制度;四是支持村、组干部履行职权,让他们产生工作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五是让村民小组长参与村务管理,使其感到有职有权,有位有为,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四)抓典型,树榜样,促提高。在每年的年末岁尾可以开展一些评优创先活动,表彰一批优秀的乡村干部,然后加大宣传力度,以点带面,不断增强和培养整个乡村干部队伍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

(五)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改善消极性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方面加大投入,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竞争机制,理顺干部进退流转渠道,实现人才优化组合,充分调动起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乡村干部要大胆提拔重用,让真正有能力、有本事、有实绩、正直公正的乡村干部看到工作有奔头。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津贴标准,提高村干部报酬,稳定村级干部队伍。要多方面给予乡村干部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广大乡村干部消除工作后顾之忧,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从而认真负责地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改善消极怠工现象。

6.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篇六

班干部是学校、学院与学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导员、班级活动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没有班干部的支持班级工作将很难顺利开幕展。所以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培养建设目标

将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能团结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激励同学好学上进共同进步,独立自强做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

二、指导思想:

制度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三、具体措施:

1、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使好的干部从班级中脱颖而出。

选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本班班级学生选举出班级干部。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地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若达不到考核要求的标准,则取消其班级学生干部的资格。

3、建立公平的激励制度。班干部对班集体的贡献比其它一般同学大,所以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学生干部进行适当的、合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鼓励。

7.全县驻村干部队伍管理经验材料 篇七

近年来,我县探索创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管理服务新模式,创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之家”,着力打造驻村干部激励、关怀、办公、分享、展示“五个之家”。

一、擦亮驻村干部组织领导“底色”。

为激励驻村干部蹲点帮扶、担当作为,**县在组织上、阵地上、制度上发力,着力打造“激励之家”。该县派驻驻村工作队133支387人、驻点村(涉农社区)212个,其中省队5支15人、市队7支18人、县队121支354人,实现了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全覆盖。该县成立了县驻村办临时党支部,建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党建阵地,出台了32条“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推行了优先提拔重用、优先晋升晋级、优先表彰宣传、优先关怀慰问“四个优先”激励长效机制。近年来,该县41名驻村干部被提拔重用或晋级晋升,35名干部受到宣传推介和表彰表扬,85名干部“七·一”或“春节”得到节日慰问。

二、增添驻村干部组织关怀“暖色”。

为让驻村干部感受组织“家”的温暖,**县聚焦后勤保障、县城栖息、关心关爱,着力打造“关怀之家”。创建驻村干部“县城栖息室”,建成了“家”字创意形象墙、212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照景观墙、读书吧和心灵驿站,添置了沙发、茶几、茶柜、电视等居家物品。推行“身心健康关爱”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驻村干部定期谈心交心制度,足额安排133支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为387名驻村干部每年组织健康体检、足额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开展“驻点细微关爱行动”,实地关爱走访驻村干部工作生活条件环境,全方位帮助他们解决吃、住、行等问题60余个,让他们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三、打造驻村干部县城办公“特色”。

为方便驻村干部来县城汇报工作、对接项目、联系事务,**县着力打造驻村干部“县城办公之家”。在县城为驻村干部设立固定办公区,设置了办公室、档案柜、议事室,配置办公电脑、桌椅、打(复)印机、档案柜、书柜、文具、电话等办公设备,将脱贫攻坚期间和乡村振兴以来的驻村帮扶文件档案、资料汇编、有关政策及上级指示和会议精神等资料整档入柜。

四、提升驻村干部帮扶能力“成色”。

为驻村干部铸魂赋能、增添活力,**县聚焦学习培训、主题党日、分享交流,着力打造驻村干部“分享之家”。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分享交流行动方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以走村观摩、第一书记论坛、集中培训等为载体,推行驻村帮扶“一月一工作提示、一月一调研督导、一月一通报点评、一季一分享交流、半年一总结汇报、一年一实绩考核”六机制。截至目前,该县组织驻村党员干部“主题党日活动”7次,全员集训2次、参学参训1200余人次,举办第一书记论坛2次,开展走村观摩3次,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2次,“怀化市2021年省队、市队季度例会和业务培训班”在**举行。

上一篇:2010-2011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总结下一篇:酒店家具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