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通用8篇)
1.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篇一
广州市能源供需结构问题及趋势预测分析
针对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与供给的紧张局面,分析了广州市能源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部门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对广州市~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出了20能源总需求的`预测值为4 534.7×104t标准煤,能源供需差额为4 500×104t标准煤根据实证分析,结合全国和广东省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大环境,认为广州市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以下要点:①立足于国家的整体能源发展规划即依靠“西电东送”、三峡的并网水电、核电和新能源;②停止建立或扩充目前污染较重、能耗物耗较高且布局在广州夏季上风方向上的黄埔火力发电厂;③不应该完全依靠广东的贫困山区的煤炭和小水电但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
作 者:钟晓青 纪秀江 朱海燕 易霞俊 任舫 ZHONG Xiao-qing JI Xiu-jiang ZHU Hai-yan YI Xia-jun REN Fang 作者单位:钟晓青,ZHONG Xiao-qing(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所,广州,510275)纪秀江,朱海燕,易霞俊,JI Xiu-jiang,ZHU Hai-yan,YI Xia-jun(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所,广州,510275)
任舫,REN Fang(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所,广州,510275)
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7(4) 分类号:X382 关键词:广州 能源需求 能源供给 能源结构 发展预测2.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篇二
1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一份额分析”由美国学者Dunn在1980年初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所采用的形式。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 周起业和刘再兴 (1989) 、崔功豪 (1999) 对该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后, 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在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 t+1]之后, 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的经济总规模为et, 末期经济总规模为e (t+1) , 分别以eit, ei (t+1) (i=1, 2, 3, …n) 表示区域I第i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经济规模。以Eit, Ei (t+1) 表示在大区域或全国初期 (标准区域) 与末期第i个产业部门的规模;Et、E (t+1) 表示在标准区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研究原理, 有:G=N+P+D——①
①式中的N= (E (t+1) /Et) et-et, N为份额分量, 是在计划期间, 区域I如果与标准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例增长, 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4]。
①式中P=∑[ (Ei (t+1) /Eit) eit]- (E (t+1) /Et) et, P是结构偏离分量, 是指区域I的各经济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同部门的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各经济规模之和, 与区域I经济总规模按标准区经济整体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
①式中D=e (t+1) -∑[ (Ei (t+1) /Eit) eit] , D为竞争力偏离分量, 指区域I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经济量, 与该区域各经济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应经济部门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
分析: P+D>0 表示区域经济发展较好; P+D<0 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越小问题越严重[5];P >0 区域经济结构正常, P <0 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越小问题越严重;D>0 竞争力正常;D <0 则相反[6]。
区域I第i部门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i= ei (t+1) - (Ei (t+1) /Eit) eit
分析:Di>0表示区域I第i部门相对竞争力优势优于标准区;Di<0 则相反。
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兰州多层次产业体系评价
2.1 研究区
兰州市作为河湟谷底、河西走廊等地的中心城市,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流动枢纽, 作为兰州都市圈的核心, 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发展质量的高低, 无论是对中国西部, 还是对甘肃都非常重要[7]。但2001年以来, 兰州市经济相比甘肃而言, 其经济发展优势在逐渐减弱。2001年, 兰州市GDP增长速度为13.8%, 高出甘肃省 (6.9%) 近7个百分点;2006年, 兰州市GDP增长速度则为12.6%, 低于甘肃省 (17.7% ) 5个百分点。兰州市经济优势减弱、速度减慢是兰州产业发展存在问题造成的, 因此对兰州市产业态势进行分析, 找出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以2002年为初始期, 2006年为末期, 以甘肃省作为标准区对兰州进行分析。
2.2 兰州市三次产业增长态势分析
2.2.1 数据处理
依据兰州市统计年鉴和甘肃统计年鉴 (2003~2007) 三次产业产值,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的区域经济发展诊断分析, 经计算机处理, 得出主要结果见表1~2。
2.2.2 结果分析
(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①G
(2) 从表2可以看出, 兰州市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小于零, 第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大于零 (32.20) , 而增长总量为负值, 说明兰州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相比甘肃省而言较差, 虽然兰州市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甘肃省, 也不足以消除第一、二产业的劣势对竞争力偏离分量上负贡献。
2.2.3 从三产分析中看出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 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兰州市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与全省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兰州市因为政策转移, 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 同时兰州农业产业欠发达, 整体科技成份低下, 产业链条相对较短,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8]。
(2) 兰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起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兰州市GDP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所引起的, 我们又认为兰州市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工业经济结构问题, 找出兰州市工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不但有利于合理调整兰州市的产业结构, 而且有利于推进兰州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3) 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 但优势不明显
兰州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相比甘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 兰州服务业水平较低, 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 政企不分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型产业, 如保险、证券、电讯、信息媒体等, 基本上还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与一、二产业相比, 兰州服务业所享受的政策待遇明显偏少, 从而导致其发展优势并不突出。
3 兰州市产业发展方向
3.1 确保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并提高其发展水平
应把农业功能定位在提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上, 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休闲场所, 经济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 使农业向着兼具生产、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高度现代的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依据近郊沿河灌溉带、远郊川水区、引大灌区、山旱区的带区分布, 优化农业布局, 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粮食、林果、花卉、水产, 以及休闲、观光农业, 重点抓好蔬菜基地、设施农业基地、花卉基地建设。
3.2 加快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龙头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基地,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 努力形成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医药三大板块为主体, 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食品、能源电力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中心地区过渡聚集的状态, 疏散竞争力不强的传统制造业, 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企业。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级开发区, 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注重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3 积极繁荣第三产业
要提高兰州经济增长的质量, 就必须改变兰州经济增长的模式, 改变其经济的结构, 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其中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兰州要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经济决策和信息平台优势, 大力提高城市高端服务和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扩大服务范围。全面实现商贸流通现代化, 丰富商业区的内容, 发展多种商业业态, 实现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中心城区外围交通方便且有用地条件的地区, 根据市场需求, 适度建设汽车、建材、农产品等大型专业商贸中心。与空港和产业基地的分布相结合, 建成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省会的政治、科技、文化优势及气候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黄河、丝绸之路历史遗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 壮大实力, 扩大影响。在严格遵循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人居适宜的原则下, 合理布局和发展房地产业。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 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 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邱志忠.区域经济发展导论[M].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55-78.
[2]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4-72.
[3]袁晓玲, 张宝山, 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 2008 (1) :55-58.
[4]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243-248.
[5]Daniel C.Knudsen.Shift-share analysis: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economic change[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0 (3) :177-198.
[6]高翔, 王爱民.再造河西契机下张掖地区产业增长态势分析[J].人文地理, 2002, 17:43-46.
[7]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9-10.
3.常州市动漫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常州动漫优势
一、动漫产业特点及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而动漫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因此,动漫产业包括创作、制作媒体传播产品的产业和设计生产与动漫相关的周边或衍生产品的产业。动漫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
目前全球动漫产业已经形成欧美、日、韩等列强割据态势。美国数字娱乐产业每年营收入超过4000亿美元,占GDP的4%,网络游戏业已连续4年超过了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娱乐产业。美国有8大动漫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动漫国家,行业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着两万亿日元的市值规模,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达到了第6位,动画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韩国游戏产业已占本土企业总收益的34.3%,韩国动画产品年产值达15亿美元。
二、发展动漫产业对常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常州地处苏南地区,位于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间,是江苏省以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常州市2002年全市总人口343.24万,面积4375平方公里,分别占江苏全省的4.65%、4.26%,GDP总量达到560多亿元,占全省7.2%,是江苏省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苏锡常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以传统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基地之一,是一座文化旅游名城。
由于行政区划等一系列原因所导致的城市经济规模局限,常州在江苏省的经济地位近年呈下降趋势,不仅落后于苏南地区的苏州和无锡,甚至GDP已被苏北地区近年发展势头强劲的南通所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常州要建设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特大城市以及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产业,而是要依托本地区的优势,积极发展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动漫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它首先通过卖动画的票房和电视播出收入作为第一块收入,图书和音像收入为第二块,除了图书和音像制品以外,还有大量的衍生产品,主要体现在玩具、直销、商品和主题公园几大块,所以发展动漫产业对常州城市经济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巨大带动作用。
三、常州现有的发展动漫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
发展动漫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文化、资金、人才等。常州在这三个方面具备远胜过其它城市的比较优势。
动漫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在它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基础十分重要。江浙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重的人文传统。而常州史称“中吴要辅”,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常州乡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蕴藏深厚,内涵丰富,品位较高,特别是人文资源丰富多采,各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为原创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州拥有实力雄厚的众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具有很大的创新精神。而动漫产业以创意为发展契机,因此民营资本的支持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常州市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间接的为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常州市动漫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制作的动漫产品,只要在江苏省台和中央台播出,常州市都加倍支付制作费作为奖励。一部动漫产品在中央台播出的制作费是1600元/分钟,而常州市奖励的制作费达到3200元/分钟。如果某产品获国家和省的奖励,常州市会再加倍奖励。对于进驻动漫产业基地的企业,房租免一年,第二年减半收取。而最优惠的一项政策是市里决定把基地内企业上缴地方财政的税收全部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给基地,由基地决定返还给需要重点扶持的企业。
一个城市要发展动漫产业这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离不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漫人才。要培养常州动漫产业人才就把现有的高职教育与动漫产业配套。常州有培养动漫专业方向的高职学校,大学也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只要充分借鉴国外大学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特点就可以很快培养出一大批本土化的动漫专门人才。
四、常州较之长三角其他城市发展动漫产业的优势
1.政策优势。在产业政策方面,常州动漫产业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除了常州市政府以外,中央政府对于常州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常州动漫产业基地从立项到批准,别的城市都是基地先建,牌照后批,但常州反过来,牌照先批给其中的一个公司,然后再建基地。中央扶持常州大力发展动漫产业这个新兴产业,是相信常州会比较于其他城市把这个基地建设得更好。
2.基础优势。常州动漫产业已有很好基础。2005年到2006年,迪斯尼公司在中国的代工产品总共有8部,常州动漫产业园争取到其中的6部。常州动漫产业基地同动漫产业大国韩国和日本的很多动漫制作公司都已经达成了长期交流的协议,所以企业在产业园都有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常州有以动漫产业为培养方向的高职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未来还会拥有动漫产业的本科以及研究生专业。常州是民营企业家的摇篮,有一支具备企业运作和市场策划执行力的队伍,可以很好的把动漫创意落实为动漫产品。
3.产业链优势。常州现有的产业链可以将单一的动漫产业基地延伸为一个动漫全系列产业。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工业城市,常州在玩具、服装等制造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无论玩具业还是服装业,都与动漫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关联度。因此常州可以把纺织服装业和玩具业都看作是动漫产业可以借用的平台,这些产业园区也可以成为动漫衍生产品的一个生产基地。事实上动漫产业基地只是一个原创产品的制作中心,而由动漫形象衍生出来的产品销售,才是真正的利润中心。这也是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已经证明了的事实。
五、常州動漫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比较于国内其他有志于发展动漫产业的城市,常州具有很多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当前中国总体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又面临欧美动漫产业的强大竞争,常州还要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国内原创动漫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均严重不足,所以国内的动漫产品市场长期被日美韩等侵占。虽然常州具有发展动漫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件,但离美日等国的成熟的产业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在动漫产品的销售环节,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动漫杂志社、原创动漫公司都面临巨大的亏损,导致产品播出困难。播放市场推广不足又会导致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开发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直接导致原创资金难以保障,也就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常州动漫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创作、出版、播映、衍生品开发销售等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使得产业链条被人为割裂,一些较好的原创产品没有充分发挥出价值,使得产业升级后劲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制订政策来推动对原创动漫产品的支持,理顺动漫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市场秩序,打造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原创动漫制作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要积极促进动漫产品的制作和播出分离、生产和出版分离,建立动漫产品灵活高效的创作生产体系与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实现动漫产品多层次的开发和增值。通过这些对动漫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来整合各方资源,为进一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更要不断提升动漫产品的文化品位,让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积极向上的动漫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争取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
六、结论
作为发达工业城市的常州,要解决最近几年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相对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根本途经。而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为常州市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进而带动整个常州市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朝阳产业被重点推动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江苏省常州市以其自身的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正是抓住了这个大背景下的良好的发展机会。从国际上看,动漫产业本身具有的巨大潜力已经得到显现。而已经经历高速经济增长的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产业升级和转化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常州市的经济特点来说,动漫产业由于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性,因此完全能成为常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突破口。这样常州市将形成一个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具有相互关联的产业群。常州的传统产业,如服装业和玩具业,只有内涵了独立的、好的创意,才能在激烈的同类产品市场竞争中取胜。通过形象授权和经营将动漫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将极大的增加产品附加值。这种发展模式才是常州市发展动漫产业的最大优势和发展方向。
4.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篇四
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推动兰州市有色冶金产业的发展,兰州市工信委组织编制的《兰州市冶金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2009—2011年)》,报市政府审定同意后正式出台
主要任务
构建四大产业基地
截止2009年兰州市有色冶金企业58户。《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并加快建设连海煤、电、冶、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平安电解铝冶炼及加工基地;和平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及电池产业基地;金崖钢铁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立区域煤、电、铝、碳素制品,钢铁、铁合金、钢、铝、镍钴新材料下游延伸加工链,培育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式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产业经济格局。
《规划》提出将投资230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打破产品结构单一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格局,逐步实现冶金、有色金属五大产业产品由低端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延伸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规划
五大产业加快产业链延伸
镍钴新材料产业,将主要发展兰州金川科技园,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优势,由电池材料向电池终端产品延伸,新上电池生产线,一期投资7亿元,生产单体电池100万只/日,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同时,二期动力电池同步进行,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兰州金川科技园国家新能源电池产业化基地;电解铝深加工,将重点实施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25万吨高精度板带箔等项目,到2011年,铝加工材达到35万吨,年均增速138%;钢材深加工,将逐步将榆钢公司建成西部重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铁合金深加工,将重点发展特种铁合金、复合铁合金;碳素深加工,将投资11.1亿元,建设4000吨特种石墨和高炉炭转项目,填补国内大规格特种石墨及核石墨的空白。
规划目标
2011年实现总产值368亿元
《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材料类实验室6个的优势,三年内投资48亿元,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三年投入10亿元,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使冶金及主要有色金属产品节能减排达标、循环经济效益显著。
5.滨州市铝产业发展模式 篇五
滨州铝合金产能占全省的90%,超过了全国的1/6,是全国铝行业的领跑者。今年1-7月,全国铜加工投资同比增长-2.1%,铝加工投资同比增长仅6%,增速大幅回落;而滨州铝加工业投资增长却达10%以上,领先全国。预计到“十三五”末,滨州市铝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铝产品基地。
一、全产业链条模式
(一)眼睛向下,延伸产业链条
滨州市围绕魏桥创业、创新集团、滨州活塞、盟威集团等34家涉铝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做长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形成了“铝矿石-原铝-工业铝型材-铝精深加工制品”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条模式,2014年全市产电解铝636万吨、铝材加工420万吨,铝产业产值达1780亿元,利润114亿元,实现了国内同行业能耗最低、效率最高、效益最好,各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以魏桥创业集团为例,魏桥创业集团在保持世界上最大棉纺织企业的同时,不断完善产业链。以高档纺织产品为主体,建立了大型热电联产项目,为消化富余电力,建立了电解铝项目,终端产品是液态铝或铝锭,创造了业内公认的“魏桥模式”,即“铝电网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前3年完成了“打造铝业世界第一”的目标。
(二)低成本,成为招商引资无形磁场。2014年6月,滨州市政府与北汽集团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北汽集团在滨州规划建设总投资138亿元,建设以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活塞以及变速器壳体和差速器壳体有关零部件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8月16日,北汽集团滨州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奠基,开工建设铸造中心、机加中心两个生产厂区,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今年底即可投产。这是世界500强之一的北汽集团在外埠投资建设的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利用40万吨铝液,年可节省成本开支4.8亿元。
二、全球配置资源节能模式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保持全球领先。长期以来,魏桥创业集团、中国宏桥集团坚持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研发投入每年均超过销售收入的3%,2014年更是达到了销售收入的3.66%,在生态环保与节能、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始终与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等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
(二)全球配置资源,节约成本。铝企业的原料是铝土矿,但国内资源少、品位低、价格高,必须面向全球配置资源,从国外进口。
1、魏桥创业印尼建设园区。前年初,印尼政府要禁止铝土矿石出口。在滨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魏桥创业果断决策,与印尼哈利达集团、韦立投资合资15亿美元,在印尼建设年加工400万吨氧化铝生产线,并同步建设热电 厂、码头等设施。该项目入选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中印尼两国进行经济合作交流的3大项目之一,也是新一届印尼总统佐科建设的10大园区之一。
2、中国宏桥集团几内亚矿区项目。矿区设计能力1000万吨/年。未来3年,可实现铝土矿通过能力3000万吨/年,可安排当地约5000人就业。所产铝土矿,通过海上航行,经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抵达烟台港,再装船中转,到达滨州港区码头。
6.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六
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周边毗邻沪、宁、杭等大中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境内土壤肥沃,雨热同步,四季分明,发展蔬菜瓜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五”以来,全市瓜果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力密集的新兴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1.产业现状
1.1种植面积稳步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7900hm2,总产量88.73万吨,总产值12.49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9.58%,19.7% 和1.0%。其中,叶菜类面积11700hm2,占30.87%,瓜菜类5500hm2,占14.51%,块根块茎类5593hm2,占14.76%,茄果类5420hm2,占14.3%;菜用豆类和水生蔬菜发展较快,面积7493hm2,占19.77%。辖区内西部山区峰峦叠翠,中部丘陵绵延起伏,东部水乡湖漾密布,地形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蔬菜作物的多样性。据市农作站统计,全市常年栽培的蔬菜作物达50多种,种植品种达680多个。
1.2设施栽培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各地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高产、高效设施菜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已建钢管大棚、毛竹片大棚1133 hm2,搭建简易中棚630 hm2,临时小棚面积2533 hm2,全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470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13.6%,蔬菜设施面积逐年增加,确保了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
1.3品种结构渐趋合理。在品种结构方面,全市以优质高产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目前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50种之多,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日益丰富,种植结构渐趋合理。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促进种菜技术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露地蔬菜在夏秋季节实施避雨栽培和降温栽培;二是大棚蔬菜年种植提高到3~4茬,有的已达到5茬,提高了大棚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粮、菜轮作,经、菜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1.4品牌经营初具规模。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市现有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瓜菜基地35个,面积7022 hm2;如新塘“一尺红”茄子、杨溇“绿叶”瓠瓜、小青菜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均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企业两家,绿色产品有豇豆、茄子、黄瓜、番茄和黄花菜等5只,绿色瓜菜面积70 hm2;建立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社17家,对蔬菜的流通和加工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如安吉县章村镇高山村的“安吉三农绿色高山蔬菜合作社”,年销售量占全村高山蔬菜总量的40%。
1.5民间资本纷纷投入。近年来随着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以及蔬菜生产效益逐年提高,设施蔬菜发展前景看好,带动了工商、个体企业主纷纷投资设施农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多种主题形式的瓜果蔬菜种植园。如长兴县水口乡芦笋种植园区,吴兴区的金牛生态农庄,南浔区绿之源生态农庄都由工商企业主投资建设。
2.存在问题
2.1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提高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区域的水、土、气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过量使用,土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多,土壤酸化严重,地下水
也受到污染。同时,原有蔬菜基地的土壤盐积化、连作障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发展。
2.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市场信息滞后。目前蔬菜生产多数仍以单家独户经营,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菜农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不利于创名牌产品,也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蔬菜是鲜嫩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菜农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市场街接不紧,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2.3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加工发展滞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我市蔬菜生产仍处于粗放式阶段,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多数地方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采后保鲜、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结合还不紧密。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在蔬菜加工方面,一是加工率低,全市实际出口加工蔬菜仅占总产的10%;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比例很低;三是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
2.4科技含量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集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蔬菜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蔬菜品种多,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复杂,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在数量上、素质上都与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需要不相适应,乡镇一线缺乏专业专职技术人员,使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发展与菜农生产实际脱节。
3.对策建议
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以跻身长三角大中城市蔬菜市场为中长
期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注重扩大面积为主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从劳动密集、粗放经营为主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集约经营转变,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产业效益,把蔬菜产业建成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3.1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为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品在长三角大中城市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应把握以下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全市大力发展档次高、用途广、抗灾能力强的钢管大棚达到1500 hm2,毛竹片大棚和中棚设施2000 hm2专门用于蔬菜生产,并积极发展小拱棚、地膜平铺覆盖等简易设施,提早季节、提高产量和效益。(2)加快发展水生蔬菜。充分利用东部水乡平原,水资源丰富,面积潜力大的优势,发展水生蔬菜4500 hm2(3)稳步发展高山蔬菜。在安吉县及长兴、德清部分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在山地坡度≤25°区间发展高山蔬菜1000 hm2左右。(4)大力发展“一旱一水、一菜一粮”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47000 hm2,年产量12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
3.2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现代蔬菜园区是代表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示范基地,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蔬菜园区,可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产品增值效应,应强化建设力度。全市到2015年新建20 hm2以上的规模现代蔬菜园区20~25个,为蔬菜的产业提升起示范引领作用。
3.3恢复与新建并举,强化中心城区近郊蔬菜基地建设。据专家分析,在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中,蔬菜自给率达到50%,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按此标准推算,湖州中心城区日均蔬菜需求量约90吨,需建设专业蔬菜生产面积360 hm2。其中,散户生产和基地生产面积各占50%,则需建设180 hm2左右的蔬菜基地面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湖城原有环渚乡和织里镇沿太湖
蔬菜基地约110 hm2,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但大棚等基础设施老化,急需投资改善,重建这两个蔬菜基地的直接意义是可以迅速推进环太湖蔬菜产业带的发展。为保证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应在近郊的八里店和杨家埠镇新建蔬菜生产基地40-50 hm2,年生产叶菜类等蔬菜3600~4800吨左右,解决“伏淡”和“秋淡”季节中心城区居民的绿叶类蔬菜,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的作用。
3.4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是要大力发展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二是积极发展大棚设施蔬菜、水生蔬菜,长兴县丘陵区的露地蔬菜和安吉县的山地蔬菜。三是积极发展冬春季节的加工型蔬菜。大户是蔬菜产业发展及新成果示范推广的中坚力量和载体,必须在大户的培育上倾注较大的精力。选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钻研的菜农,在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种子、药肥、物资等质量上给予充分保证,并提供全程跟踪优质配套服务,使他们在技术、生产、销售处于领先地位,做好典型示范作用。
3.5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蔬菜加工是制约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抓好蔬菜加工,不仅能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基地发展。应积极组织科研、管理、生产联合攻关,发展冬、春季加工型蔬菜,推广采后处理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品增值、加工增效。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的种菜效益。
3.6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蔬菜名牌,引导菜农更新观念,树立特色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小胖子” 茭白、“山伢儿”早园笋、“一尺红”茄子等都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畅销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分级包装、分级定价,实行标准化上市;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开发拳头产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菜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7依托科技兴菜,加快成果应用。必须始终把新成果引进、推广作为蔬菜生产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施栽培的新品种的引进,扩大设施栽培和反季节栽培面积。进一步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切实落实各项生产标准,确保生产出价廉物美的蔬菜产品,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7.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篇七
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是最敏感、最根本的目标导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合理安排生产,调整消费方向,提升消费层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1]。
1 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1.1 变量、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7]。根据这一理论,建立如下消费函数模型:
其中ZCt表示居民的消费支出,SRt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α,β表示待估计参数。从经济意义上说,α表示必须的平均消费支出,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α>0,0<β<1。
选取1998~2008年兰州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观察值,并根据这些样本观测值对消费支出ZC与可支配收入SR绘制散点图(图1)。可看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ZC)和可支配收入(SR)有十分显著的线性相关性[8]。
1.2 模型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以上样本数据和Eviews3.1软件用OLS法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9,10],得到兰州市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
结果表明,兰州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62125,即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平均来说就有0.762125元用于消费。
2 兰州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2.1 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1998年~2008年10年来兰州市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住房支出、娱乐文化服务支出和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表2),建立模型为:
其中Yjt指第t年居民用于第j项人均消费支出额;Xt表示第年兰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βj=(d㏑Yjt/㏑Yjt)/(d㏑Xt/㏑Xt)=(d㏑Yjt/d㏑Xt)×(㏑Xt/㏑Yjt)为第j项商品的需求弹性。
(元)
注: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
2.2 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表1样本数据和Eview3.1软件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兰州市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表3)。
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对住房和设备用品及服务模型予以修正[11]:
仅采用一阶广义差分法,变换后的模型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采用三阶广义查分,变换后的模型不再有自相关性,但系数的t值不显著。由此二阶广义查分克服了自相关。
设备用品及服务:
采用一阶、二阶及三阶广义差分,系数的t值均不显著,因此保留原方程。
2.3 经济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一般居民主要将收入用于满足对医疗保健、衣着、娱乐文化的需要。医疗保健的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其余依次为衣着、娱乐文化、住房、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
3 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综合分析
3.1 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
兰州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正逐步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食品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质量有所提高。(2)尽管居民住房需求比较旺盛,但住房消费支出比重没有显著的提高。(3)医疗保健消费增长相对比较显著,显示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保健。(4)衣着、娱乐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10年来变化不大。
3.2 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恩格尔系数虽然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0.62下降到2008年的0.40,但食品消费支出仍然过大[12]。(2)居住的支出比重过低。随着收入的增加,在消费支出中居住应当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但其支出比重由1998年的15.5%下降到了2008年的10.72%,而国外一般占15%左右。
4 促进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4.1 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使消费结构摆脱生存型,向发展型或享受型发展,初步进入富裕状态。
4.2 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及保险等各项改革,使各项改革趋向合理
完善住房商品化管理体制,降低房价,促进住房销量的增加,使住房真正成为主导消费品。
4.3 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购买力有制约作用,抑制了消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的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低收入者提高收入困难,形成了消费断层,许多消费市场难以启动。
4.4 构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产品结构
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满足其不同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结构更合理。
4.5 引导合理消费,倡导文明消费
鼓励居民合理而科学的消费,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应加强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以提升全民消费层次,促进全民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摘要: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建立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并选取1998-2008年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兰州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完善居民消费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8.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篇八
关键词:发展策略;蔬菜物流
一、引言
现代蔬菜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整合区域蔬菜物流资源,对蔬菜生产资料和蔬菜产品等实体相关服务及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所进行的组织、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活动过程。亳州市作为典型、传统的农业大市,是著名的粮食、蔬菜、药材生产基地,蔬菜在亳州市农业种植中占据重要比例,发展现代蔬菜物流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亳州市蔬菜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从优势方面来看,亳州市的蔬菜物流产业在交通运输、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蔬菜市场三大方面体现出了优势。
1、从交通优势方面来看,亳州地处于皖北的核心地带。皖北地区处于全国综合交通“五纵五横”的运输通道当中,且该地区位于京沪间运输大通道当中,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集散和交通枢纽,多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在区域内穿插纵横,且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两条铁路大动脉从区域内穿流而过,蚌埠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南京路口机场均在其中以及周边范畴。
2、蔬菜生产基地方面,前面已经阐述过,亳州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已经建设成为了安徽省蔬菜种植产业较为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运用较广,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农业产业模式。在目前发展阶段中,蔬菜产品品种相对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市场消费者的日常需求[1]。
3、蔬菜市场方面。亳州市的蔬菜市场网络已经初步建立,系统的产品批发、产品零售网络已经形成,不仅能够充足满足自身县市需求,季节性供应需求,同时作为蔬菜生产重要地区,也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周边省市的市场需求。
(二)劣势(Weaknesses)
劣势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自身规模有限、现代化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等方面。
1、企业规模和服务方面。许多蔬菜产品物流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亳州市和安徽省省内地区,网络化、专业化和规模化都很难开展。
2、现代化物流技术运用发展较慢。现阶段、亳州市蔬菜产品的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农田、仓库、运输通道等环节当中,操作形式以人工操作为主,现代化物流产业当中的自动化操作运用较少。特别是条码技术、冰温气调保鲜技术、减压保鲜技术等一些国际现代化行业储藏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2]。
3、人才缺乏方面。现代化的高效蔬菜物流行业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物流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但从目前行业的整体发展上来看,这种专业人员在行业中还较为缺乏,行业内的从业人员素养也普遍不高,管理人才更为缺乏。
(三)机遇(Opportunities)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政府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市场对蔬菜产品的数量、种类、运输效率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从而为蔬菜物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方面。近些年来,中央每年都会对农副产品发展给予很大关注,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现代化物流发展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2009年2月,中央将物流产业列为国家的十大振兴产业,其中,中央明确要求快速发展预冷和综合保鲜等储运技术,要求蔬菜产品采集后的损失率要降低到15%以下,这为亳州市的蔬菜物流现代化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性的基础条件。
2、在技术层次方面。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科技技术的发展能够充分提升蔬菜物流产业运行的效率的运转周期,进而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四)威胁(Threats)
中国随着加入WTO的范围和力度逐渐深化,一方面加速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竞争,但同时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发展。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既是学习的机会,也是市场竞争面临的威胁。
1、国际竞争力度加大。当前在中国农产品物流市场上,马士基、联邦等外资物流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优势主要存在于储运技术先进、企业管理水平高、统一的标准、资金资本方面雄厚等。
2、行业高端市场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当前蔬菜农产品行业的发展迅速,中高端农产品经济在行业中所占有的份额在不断扩大,对企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可以准确的说,在未来,谁掌握了高端蔬菜物流市场,谁就可以牢牢地把握整个蔬菜物流市场的话语权。
三、亳州市蔬菜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交通基础条件
除了政府政策外,物流模式基础条件的改进也是主要的产业链优化渠道。在之前SWOT的分析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亳州市在物流方面虽然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但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讲这还不充分,特别是高端农产品的物流贸易开展空间还十分有限。在公路建设上,一些偏僻乡村一级亳州、宿州等多山地区的山地公路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力度,为当地农产品产业贸易创造基础条件。
(二)培养优秀的行业人才
目前在我国,物流专业的高校本科阶段教育基本只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应用教育阶段,还没有明确涉及到更为详细的方向划分水平,而通常的方向划分会在研究生阶段完成。而在物流行业当中,本科人才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研究生人才的比例,从而也就造成大量本科毕业的物流人才无法迅速适应到具体的行业当中。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从而造成实践经验的大量缺乏[3]。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从目前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安排设置进行着手。也就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后,在本科教学阶段的大三大四学年进行细致的物流行业学习与发展方向划分,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在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方面,我们不妨借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所运用的“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三)加快完善农业物流信息体系
现代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己经不仅仅是依赖于先进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更注重提高对顾客的反应能力,而这种反应能力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基础之上。目前应用互联网将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向各经营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减少蔬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和网上交易,实现农产品双向物流配送,提高了物流速度,拓展了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空间。
(四)发展低碳、绿色物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皖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资源日渐匮乏,生态农业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业势在必行[3]。一是经营无公害蔬菜产品,引导农业开展绿色生产,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进入批发市场的蔬菜产品应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二是蔬菜物流企业通过选择绿色运输策略、提倡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运用绿色保鲜技术、鼓励绿色消费,督促废弃物循环来形成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三是推行蔬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环保的要求,强化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防范农药残留超标,合理运用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农产品进出。(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德华,徐书婷.我国蔬菜产业化发展研究及对策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3,2(2):22-23
[2] 刘洪伟,王彦宁.关于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7):39-40
[3] 杜京娜.哈尔滨市蔬菜供应链模式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04:25-30
【兰州市产业结构分析】推荐阅读:
兰州市中考化学07-01
兰州市教师誓词11-19
兰州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02]第4号)10-11
常州市产业结构分析07-25
兰州市邮政速递物流局07-25
兰州市猪肉安全中存在的问题06-24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08-20
兰州市超市烟酒市场调查报告范文10-07
兰州中考报名06-15
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依据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