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2024-10-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共15篇)

1.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一

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求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时也最具有发言权。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省的能力。

让学生自评首先要提供评价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探究计算方法,并把思考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我发现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居然没有做出来,也就是说全班只有他一人不会做。当时我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心里想这名同学肯定没有好好思考,否则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我忍了下来没有批评这名同学。

下课后,我询问这名同学没有做出题的原因,他说老师我们以前主要学习了两个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三个数找最小公倍数我不太理解(三个数找最小公倍数是了解内容),两个分数通分我会,三个分数一起通分我不会,所以异分母分数的连加我不会做。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现在这里。我进一步引导他说:你不会用三个数一起通分,还有其他办法吗?他说我老师我先让前两个分数通分算出结果,再同第三个数通分可以吗?我说:你想的办法很好你怎么不试一试呢?这名同学利用自

己的想法很快地算出了结果,他显得非常高兴。我当时非常庆幸,多亏课堂上我没有批评他,否则他就失去了一次自我评价的机会。

经过这次交流,我让他谈谈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他说:老师我发现好多新知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他还说老师我今天觉得非常高兴,因为我自己想出了结果问题的办法,以后再遇到问题时我会多想办法的。

为了进一步激励这名同学,我对他的自我评价给予这样的评价:你是一个爱动脑子善于思考的学生,并且能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不是每一个学生做到的,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做得更好。

2.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二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养成探索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比接受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问题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学, 围绕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 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所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探究性,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学生身上有不小的潜力, 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只要给他们机会, 创设研究的环境, 提供研究的资源, 学生就会在研究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教育教学的技巧也就是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把他们带到力所能及、引人入胜的探索中去,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呢?对笔者影响最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强调知识不是外在给予的, 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传递和复制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只是提供帮助和建议而已, 而不是直接命令和指挥。学生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正是孩子们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 正是经历、体验、探究数学的过程, 这段珍贵的经历将告诉孩子们怎样学会学习。

例如,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积时,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 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 全部浸没在水中, 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类练习题是教学中的难点, 拿到这道题时我没有让学生立刻完成这道题, 而是先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课。

教学过程如下:把全班60人分成15组, 各组学生课前分别准备圆柱形容器、小石子、小铁块、芋头、萝卜等不规则的物体, 每组准备一个小水桶和测量工具。上课开始, 我十分诚恳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桌上有一些不规则的物体, 怎样求出它们的体积呢?”张同学说:“在圆柱形的容器里放入一些水, 再把不规则的物体 (小石子、小铁块、芋头、萝卜等) 放入水中 (完全浸没在水中) , 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好聪明啊!”我脱口而出, 孩子们探索新知的欲望立即被燃起, 我话锋一转:“好, 请同学们4人一组共同研究。每个组都有研究材料, 请小组讨论实验, 提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没等老师说完, 好奇的孩子们早已拿起了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容器及其他材料开始了自由实验。

当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学习材料和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时, 他们就会兴趣十足地努力去尝试着解决。每个小组合作研究得认真而有序, 组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有的同学负责选材做试验, 有的同学负责把每次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表格里, 有的同学准备代表本组汇报的发言。观察、交流、试验持续了半个小时, 全班同学汇报开始了, 推荐出的代表首先将试验情况公布于众。表1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多次试验中学生发现了“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通过这个探索活动, 学生再完成课前出示的习题, 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小组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

探究材料是激发、引起学生经历的有效载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讲台上演示教具、讲解方法, 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 他们对为什么要做实验、选择什么方法做实验等缺少自己的思考、观察, 实验往往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这样的教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被动的、缺乏兴趣的。

探究性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呢?提供适合儿童学习的材料 (内容)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供适合儿童探究的学习材料, 是改革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是当前一线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例如:立体图形 (整理与反思)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7页) 有这样一道题:

仓库里有以下四种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 长0.6米, 宽0.4米;

(2) 长0.6米, 宽0.5米;

(3) 长0.5米, 宽0.4米;

(4) 边长0.4米。

张师傅从中选5张铁皮, 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或正方体) 水箱, 可以选哪几种规格的铁皮, 各要选几张?你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在表2中填一填。

这是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学生拿到这道题后, 往往无从下手。怎样让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于是, 上课前, 我让学生准备以下几种材料的长方形:

(1) 长12厘米, 宽8厘米;

(2) 长12厘米, 宽10厘米;

(3) 长10厘米, 宽8厘米;

(4) 边长8厘米。

上课时, 我把学生 (60人) 分成15组, 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 用“拼一拼, 粘一粘”的方法, 拼出了丰富多彩的图形, 拼出的图形如下。

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与引导, 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 使学生体会到在选的5张材料中必须具备下面的特点:

(1) 3张长边一样, 所有的宽边一样;

(2) 5张材料都是边长一样的正方形;

(3) 正方形1张, 4张长方形, 宽必须和正方形的边长一样。

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以后, 再让学生完成书中的习题, 90%以上的学生都会做书中的习题了。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教、学、做融为一体,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认为, 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身边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的情境, 还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 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在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体会

(1) 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数学改革的结构、模式也是多样的, 但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引起孩子们好奇心和强烈探索愿望的真实问题场景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材料, 使孩子们围绕一个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是在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的怎样与伙伴合作交流。同时, 在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活动中, 体验数学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探究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合作。从课堂中我们发现, 每个小组合作的目标都是十分明确的, 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索。在小组讨论中看不到“陪客”, 找不到“观众”, 人人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 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论、实验都有助于他们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3)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中心位置“退居二线”成了“幕后策划者”。但这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间接的、潜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对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上,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 研究情境的提供上, 物质材料的准备上, 并根据课堂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随时提供可能的帮助。因此, 我认为教师要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还要下一番功夫, 否则很难胜任。

3.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评价

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行让广大家长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相对提升。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我们这今天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1.通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忽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这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反思和评价,才能够深刻认识自身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和反思自己。评价往往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需要评价者与评价者密切合作,同时要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参加检查,评估与总结,才能产生良好的评价效果。要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和反思自己,就要给学生明确评价和反思的内容。

我们现在往往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都是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优势特长、兴趣爱好。这并不代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是没有必要的,而是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比如有些同学具有很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在一些项目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多多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而有些同学在运动上具有天生的不足,那么我们也可以让他找到他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在运动比赛的战略思维上,或者是运动比赛的配合上,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只靠学习效果和成绩以及运动的量来评价学生的方式,我们还要观察同学的出勤率,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情感,學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价值观念的,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种种方面,也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反思和总结自己种种方面,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做到全面的提高。

2.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前古板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本来就是一门需要实际进行的一项课程,没有参与其中,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参加到运动中来,就是一味讲解,学生在下面简单练习并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很好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比赛中还能够深刻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能够知道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比赛的过程中还能够自然而然的对自己形成一个反思和总结。当然,有些同学会只在乎比赛的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比赛结束之后,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比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一场两人三足比赛,我们在比赛结束之后就可以引导同学们那几场比赛进行反思和总结,有的同学赢在了哪些方面,输的同学,又输在了哪些方面,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是在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自己对比赛的输赢,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教师也可以总结每个小组的优点和缺点,或者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说出对方的优点,或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自我总结,这样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就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反思和总结,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3.通过分组形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体育教学,往往不同于体育竞技,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但是小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指导,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友谊,还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模式。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某一项体育活动进行示范之后,然后通过分小组来进行,学生通过分小组的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这样,学生就在分小组的体育运动中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样让学生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做出教师的评价,和通过比赛进行自我的反思以及通过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就行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比如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练习,两个人一组,两个人分别三步上篮,这时候,一个人进行的时候,另一个人观察,这样观察的同学就能很好的看到机修运球同学的优点和其中的不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提意见,还有,如果我们在进行传球的过程中,两个人一个小组就更有利于相互知道对方的传球方式和特点,优势和不足,这样就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反思自己,同时也能够评价同学,鼓励同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够促进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

通过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反思和评价,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方法贯彻到其他学科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作用。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4.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都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更没有想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洋溢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探究欲望,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学生纷纷联系自身实际,从各个方面来描述,我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但不过早地给予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究中,探究的积极性极高,以至下课后,还有许多学生在讨论着本节课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探究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希望学生一节课学到很多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不仅仅是让学生挖掘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解决的过程,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把他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有意创设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了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得到结论。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的多。如我在五年级的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且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就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具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此时,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的快捷,这是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要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3、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4、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5、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6、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用因内容而定,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动手操作,还应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用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5.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五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6.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篇六

第一、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就寻其“闪光点”,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行,逐渐地让他们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决不放弃。让学生获得到与自己期望相当的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对学习寄予的期望,同时,经常督促、辅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心听课,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交流探讨学习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

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师抽生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第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结论,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其责任感,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都十分注重创设学习环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是以淀粉溶液遇碘水的变色反应为例子创设学习环境的:出示一张用淀粉溶液浸过且已晾干的白纸, 然后向白纸喷洒碘水 (由于出现蓝色学生觉得很新奇)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你们用以往学过的知识能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基本都不能作答) 同时指出这是属于化学探究的范畴, 可以在今后的化学探究活动中学习认识的。象这样以一些特别的例子创设学习环境, 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问题, 而需要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因质疑而开展探究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亲近化学, 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从而激发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为以后自觉投身化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利用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1.指导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 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提倡主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许多学生根本搞不清如何在实验中进行探究, 而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 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经历, 是一种身心活动过程, 因而教学中我们注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从而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学习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演示Al (OH) 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 然后设疑引导:为什么Al (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 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 教师则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求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实验并进行探究性学习, 也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得知识, 同时他们也在体会探究的过程, 领会到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老师普遍认为学生既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 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独立设计有困难, 所以通常是教师提供一个范例作铺垫, 试图通过分析范例, 告诉学生设计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模仿设计, 但客观的效果是导致学生机械模仿, 不利于他们掌握和理解设计中蕴涵的科学方法, 也不能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为此, 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并跟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 组织引导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1) 是分别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 (2) 是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 但铁丝和铜丝不接触。 (3) 是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 铁丝和铜丝接触。 (4) 是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然后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为什么观察到 (1) (2) 铁丝上产生气泡, 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 (3) 、 (4) 铁丝上没有气泡产生, 铜丝上产生气泡, 并让同学交流探究性学习, 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我们提倡勇于质疑, 勤于思考的精神, 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 对过程和结论不求唯一,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变化作出的猜想和探究的结论给出的是否合理说明,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 允许学生答案和结论有差异, 甚至可能推翻原设想, 成功的假设与实验是一种探究, 失败的假设与实验也同样是一种探究。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实验现象, 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挑剔和指责, 而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探究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例如: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中, 学生常观察不到白色沉淀, 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 检查和反思实验过程的关键操作和注意事项, 这样对于由教师直接讲解这一问题, 学生会更有兴趣, 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注意对教材中某些实验进行改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现象明显的实验, 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吸引, 针对这点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注意对教材的某些实验加以改进。例如:在过氧化钠的性质探究性实验中, 用一小团棉花包住过氧化钠粉末, 然后用玻璃管对着棉花包住的过氧化钠粉末吹气,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并进行探究为什么棉花会着火燃烧;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验不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唯一途径, 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会发现或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会发现或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究。如:在学习酸雨的概念后请同学们回去后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测定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 上网查询全国的酸雨污染情况现状如何, 下节课在实验室里检验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这样, 学生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基础上, 又好奇地带着问题出了课堂。当课本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释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各种教学资源, 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8.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八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史教学;撰写反思日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13-01

一、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素材,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绝好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种问题解决的实验教学模式,变“照方抓药”式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使他们在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遇到障碍时更能够积极地独立思考,调整思路,保证实验问题的顺利解决,从而提高反省认知能力。例如,讲授盐类水解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这一已有知识推测盐溶液应该显什么性呢?学生大都会答中性,此时教师提供氯化铵、醋酸钠、氯化钠三种盐溶液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这一实验设置了对照组,控制了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当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与预想的不一样时,便会立即产生疑问,反思自己最初的推测,进而激起探求真相的欲望,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借助对实验结果的反思,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化学史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化学家们几千年艰辛探索的文明成果,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很难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反之,如果能让学生从当年化学家的角度去探索、反思、进而“发现”这些知识,既可以完善学生的化学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再发现呢?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史教育,创设当时的 问题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注重发现的过程。例如,在介绍苯分子结构的教学中,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其中 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沿着化学家的道路,去再发现,促进学生的反思性体验。

三、利用习题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大多数学生在做化学习题时思维活动在解出题目的答案后就停止了,订正错题时也仅限于重新求得正确答案,他们大都缺乏对已完成作业进行反思的意识,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以习题评讲作为切入点,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反思,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A.1:6; B.6:1; C.1:5; D.5:1大部分学生都错选了B。评讲时教师可以设置一连串的问题:“盐酸在该反应中体现的性质有哪些?”、“6mol盐酸都被氧化吗?”、“HCl前面的系数6应该拆成几加几?”、“产物中6mol零价的氯来自于哪些反应物?”“你分析这道题目时忽略了那个关键点?”“类似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应该注意这一关键点,比如我们学过的 哪些反应?” 这一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方法。

四、撰写反思日记,形成反思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习惯成自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把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可使学生将反思的习惯落在实处。学生的反思日记是学习过程的一种经常性的总结,是学生用自己的词汇对学习体 验和感悟的系统地整理。这些日记具有很强的揭示性,通过它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这段时间里学会 了什么,会是因为突破了思维的哪个关键点。还有那些是不太会的,问题的症结卡在哪儿了。通过反思归纳总结迁移质疑从而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思日记 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 行为有那些优点和不足,从而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每单元一次整理他们的学习记录,每次将反思报告上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日记上或作一些适当的学习方 法、学习策略的点评;或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或为他们日记上留下的疑难问题指点迷津。同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日记中的一些记录,解决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分享他们的反思成果,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日记,化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反思品质就会逐渐形成,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竟争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明显增强,他们就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思化学问题,以达到求新、求异、优化解题思路、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9.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篇九

贵定二小陈红群

对比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实验中,对比实验在五年级占的比例最大。那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呢?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选择研究的问题

做对比实验,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比如: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比较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所谓的适合我们研究,就是实验所需的材料我们是否容易找到,里面要控制的条件我们是否能够控制。当学生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阳光、温度、养料、土壤等条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才是种子发芽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当学生得出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后,再接着讨论在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又最适合我们做实验研究,为什么?哪些条件不适合我们实验研究,为什么?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分析、筛选,就会明白:为什么光、温度、水最适合我们小学生做实验研究了。最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3、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温度?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就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二、变量与定量的控制

变量与定量是对比实验中的两个关键词,变量就是对比实验中要 改变的条件;定量就是对比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变量与定量控制不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观察,甚至还会误导学生。还是以“绿豆种子发芽与水、温度、光的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当学生预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以下问题:

1、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

3、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是谁和谁比?(有水和没有水比)

4、怎样制造一个有水的环境?一个没有水的环境呢?

5、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水)

6、不改变什么条件?(光和温度等等),7、怎样控制一个有水、一个没有水呢?(准备两个一次性杯子,在两个杯子里各放三张餐巾纸,再各打三个小洞,分别放上三颗绿豆种子,同放在桌子上,一个杯子上填上“浇水”标签,当实验组;另一个杯子填上“无水”标签,当对照组。每天按时给实验组浇水,对照组不浇水,保持干燥。又如:“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因为学生有了前面实验的经验,在这个实验中不需太多的指导,就知道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光等,并且学生还知道可以做三组实验来证明,即高温、常温和低温,在讨论怎样制造低温环境时,学生出现了争议,如果一个放在冰箱里(低温),一个放在常温下,那么无形中就改变了两个条件:温度和光,因为冰箱里必定不是自然光。如果再一组杯子的四周都放冰块,这样还公平一点。高温那一组可以用一个大一点的杯子,装上开水,把装有种子的杯子放在有

开水的杯子里,但不能让开水进入种子杯里,随时换开水,这样可以制造高温的环境,在这个实验里,有一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三组统一放在桌子上,同时浇水。在这个实验的讨论中,有一个惊喜,就是学生打破了依赖教材的坏习惯,学会了发散思维。综上所述,做对比实验的研究,只有控制好变量和定量,才能体现实验的公平性,实验结果才与自然规律相符合。

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当学生已经把实验结果拿出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实 验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不要武断地告诉学生结论。比如:在做物体的吸热与颜色的实验,我们有很多组的实验数据确实说明:黑色无光纸吸热能力最强,铝泊纸吸热能力最弱。但五年级四个班,就有六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与现实(预测)不符,这六个小组的数据说明的问题也不相同,他们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要以事实来为依据。如果教师要强制要求他们修改数据,他们虽然愿意修改,但心里一定很疑惑,同时也违背了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需引导学生找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即对比实验中变量与定量的控制我们是否控制好了。我激发全班学生参与寻找原因的活动,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1、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物体的吸热与颜色)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

3、对比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改变哪些条件和不改变哪些条件)

4、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颜色)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大小、后薄、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计的起始温度要相同、同时读数)学生对

以上问题一一排查,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我接着问:除了以上条件,还有吗?再想想。学生虽然每天都在操场上活动,却没有认真地观察过地面的颜色是否相同,尽管我不断启发,还是想不起来,我只好让学生再到操场上去观察,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地面,通过我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引导,学生终于找到了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实验失败的小组提出重新实验的要求,我很高兴的答应了,为他们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十分钟后,这些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了变化,黑色无光纸里的温度升得最快,铝泊纸里的温度升得最慢。这时,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弱,反光能力强”的结论。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要以为学生的数据与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不符时,强硬地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思路走,这样下去的后果将会导致学生再也不会去认真做实验了,而是敷衍性的完成实验的任务。所以,在实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对学生出现异样的结果又不断引导他们找出原因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其中有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断克服困难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喜悦等。

10.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篇十

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2014.02—2014.08)

神木二中 李晓红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认

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化学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化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化学课堂文化。

4.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5.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6.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

7.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化学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化学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1.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十一

一、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的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整堂课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教師给学生的过程。而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问题就要由学生自主的发现并提出来,这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在此时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使学生注意到生活中的某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第二步。例如在本科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组实际情景:粉笔和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要拿到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说到了物体在下落,说到了纸片下落的慢。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用手头的东西做同样的实验,有学生说轻的下落的慢,有学生说不一定,很快问题便自然的产生了。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思考,自觉提出问题,对问题有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对物理学习有了内在的动机。

二、猜想和假设

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当问题提出后,为了防止学生说出许多不着边际的想法,教师往往会在学生猜想前加上许多暗示性话语,这样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思路往下走。看起来一切进行的很顺利,但实质是新华社无法自主思考,也就失去了对问题的兴趣。而要让学生自主惊醒科学探究,就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少的干预。

在本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便提出了几种猜想:轻的物体下落的慢,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不一定。这时学生的猜想是在观察和简单的思考下进行的,我适时提醒学生如何使你的猜想能够说服别人。学生便开始自主的寻找支持自己假设的依据。在本课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又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行了猜想和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猜想和假设并不是胡思乱想,应是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依据的猜测,教师并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急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会减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主动为被动。

三、制定计划于设计实验

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 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的分析和实验的设计大部分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或是让学生按照教师已给的框架或思路进行设计,教师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或是怕学生的方法超出教师已准备 范围,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打满自己的一桶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有创意的见解。

本课中,学生在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伽利略在验证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时所用的巧妙的推理;有学生提到了比萨斜塔的实验等。这个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科学探究是一间十分严谨的事情,需要对你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思考,对实验条件进行准确把握。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享受过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会实验基本的实验仪器,如是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数据得到意义,具有安全操作意识,认识科学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这一过程往往有教师包办了,学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教师演示,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仪器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而实验数据有时是教师说给学生的。这使得学生将实验仅仅看做了一个考试内容,或是学习中的一个格式化步骤。

在本课中,当学生设计好自己的实验后,便争先恐后地来展示和证明,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空前高涨,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通过思考和比较,渐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给新华社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在学生证明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点拨,并使课堂讨论能够有序进行。本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牛顿管、抽气机、木板、小车、秒表等器材。学生的思想与方法得到展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讨论使学生对每一种思路和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会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别人的观点。

五、分析与论证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实验结论是教师给出的,或是实验前就告诉学生了,学生只是重复,不问前因后果,对实验也没有什么创新,有时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甚至修改实验数据,这使得实验完全失去了意义。

在本课中,通过实验学生对数据进行计算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学生通过牛顿管实验及理论推导,得出了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一样的结论。

六、评估

新课程中,教师应帮助、启发学生做好实验的评估,使学生学会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优化过程设计。

本课中,结论一得出,学生就提出了问题,观察的现象与结论矛盾,这时学生便考虑什么导致了这种矛盾,其实原因很明显,是空气阻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比较,就会渗入反思前面过程。

七、交流与合作

这一过程事实上是贯穿真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她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从中得到探究过程的快乐,学会了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增强了自信心。

12.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十二

一、舞蹈想象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舞蹈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 在表演艺术中, 表演者必须对舞蹈表演有一定的理解, 并且进行合理的舞蹈想象, 才可以把舞蹈主题更好地表现出来。在舞蹈感觉的把握上, 也需要进行对舞蹈的合理想象。当然, 舞蹈训练过程中熟练性舞蹈表演训练对舞蹈表演也有影响。可是, 舞蹈的想象并不是简单地影响到舞蹈的最终表演, 舞蹈的想象在舞蹈的训练中可以有效地加强舞蹈训练的效果。任何的艺术都离不开想象, 舞蹈表演艺术也不例外。表演者通过对舞蹈的理解之后, 进行合理的想象, 可以进一步较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主题。想象在舞蹈表演中的最终演出影响是非常大的。想象力对于舞蹈艺术而言, 一直都没有消失过。从舞蹈作品的创作伊始到舞蹈艺术的理解训练, 直至最终的表演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表演者的想象可以更好地诠释舞蹈艺术。

二、舞蹈想象在舞蹈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看过《丰收时节》舞蹈表演的人都会对这部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丰收时节》是一部民族舞蹈, 从舞蹈的伴奏开始响起之后, 舞蹈演员们就在舞台上依次出场。表演者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欢快地表演, 似乎引导着观众进入了美丽的新疆, 身边围绕着成熟的葡萄。要不是演员们极好地把握住了作品本身的表演感觉, 在表演时想象着自己在欢乐的葡萄园里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怎么可能在表演时让观众也感受到这种丰收的喜悦呢?

杨丽萍表演的《雀之恋》中, 杨丽萍和另外的一位男搭档共同演绎了一对孔雀恋侣。在表演中, 杨丽萍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雌孔雀, 两只雌雄孔雀相依相恋。演出从一开始, 就出现了一连串孔雀的叫声, 而在表演过程中, 杨丽萍与搭档也发出了一连串的孔雀语。舞台上不再是两个表演者, 只剩下两只相恋的孔雀, 把观众带到了不同于人类世界的孔雀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在舞蹈学习上发挥表演想象力

中专舞蹈学生在舞蹈的知识以及人生阅历上, 都比大学的舞蹈学习者少得多。因此, 在舞蹈的学习和舞蹈训练表演上都存在着不能较好把握舞蹈本质的问题。在中专的舞蹈教学中, 很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舞蹈作品本身的含义, 对舞蹈作品的学习上, 不能正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特性, 在表演时缺少对作品人物情感的倾注。这样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出作品本身的意境。

在中专舞蹈的教学中, 学生的舞蹈想象力引导必须在舞蹈专业知识有效传授的基础上, 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舞蹈韵与形的练习, 可以把学生对舞蹈的熟练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只有在学生对舞蹈作品熟练之后, 才可以对舞蹈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舞蹈想象。在舞蹈训练的时候,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与作品相对应的场景, 进行舞蹈练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本身的意境, 通过场景训练,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本身的意境实质。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对舞蹈作品人物身份的通俗解释, 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人物进行到位的表演。

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合理的想象, 除了对舞蹈作品本身的人物以及场景的设置, 还必须让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表演者具有了专业的舞蹈知识与舞蹈表演技巧, 必须懂得对生活的敏锐察觉, 这样才可以感觉到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独特理解。在对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中以及中专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课程学习, 舞蹈表演艺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舞蹈学习上所具有的思维也需要较多音乐艺术理解能力以及文学艺术的理解能力。在舞蹈想象力的引导上, 不止应该在学生的课堂上进行对学生的舞蹈艺术指引, 还应该在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音乐艺术上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方式能较好地把学生的舞蹈想象力提升到一定的层次。

舞蹈想象力对舞蹈作品的最终表演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传播舞蹈知识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意境。学生的生活以及音乐艺术的培养, 使得舞蹈者具有一定的舞蹈想象能力, 并把舞蹈想象力进行应用到舞蹈艺术表演中去。正是在这种舞蹈想象力的指引下, 舞蹈表演才有了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胡翎.歌唱中的舞蹈想象力[J].艺术百家, 2007 (1) .

[2]张媛.浅淡歌唱者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3]孙玉柱.如何激发和培养歌唱者的想象力[J].职业技术, 2008 (8) .

[4]曹明明.论声乐中的“情”[J].黄河之声, 2011 (11) .

13.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篇十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进行的。

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在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激起学生在学习兴趣。这时,我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我出示了为学生每人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我一一出示在黑板上,引导着他们完成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导入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得出了车窗玻璃的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4.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十四

小时候,我最重要的爱好就是阅读。因为喜欢文字,由此喜爱文学。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作为老师,我想:要是我能够做一些工作,让学生们喜欢阅读,那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所以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应从帮助学生选着合适的书目开始,到阅读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再到具体的阅读指导方法,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从兴趣入手,配以活泼、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保证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长效开展。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一年级的学生选书第一位的是有意思的书,而不是有意义的书。只有有意思,他才能读下去。我们不能给学生选太难的书,他们无法理解书本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而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往往对于颜色和图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这样的书籍,充分调动起他们读的意识,诱发他们阅读的欲望。

二、家长陪读法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往往他们对读书开始很刚兴趣,担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放弃,这时如果有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一边可以教孩子多认字,鼓励他们继续读下去,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例如让孩子联系上下文猜出那个字,再读下去。如果有父母陪在孩子身边,可以增加孩子阅读的信心和勇气。

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课外阅读与课内相比,词汇量和信息量明显增加。有的学生拼音学习不过关、读不对字音,有的学生词语积累较少读不懂意思,这些都容易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在选材的基础上还应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如放低阅读标准,开始可以选取一些低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不费力的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感受到乐趣,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这样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再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四、不要进行功利性的读书

我发现有些家长会给一年级的学生买看图写话的书,我是极力反对这种做法的。这样可以短时间提高学生看图写话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通过对别人看图写话的模仿,会慢慢限制自己的思维。我们还是让学生大量的读课外书,做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实现厚积而薄发。

五、建立奖励机制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再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都读了那些书,有什么收获,给与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趣大涨。

15.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十五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就是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对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目标达成的程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情况”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反思与评价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准的。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是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让学生“乐学”。

从“学会”的角度来看,反思与评价的方向应表现为“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技能”、“学到了什么程度”等,从“会学”的角度来看,反思与评价的方向应表现为“是用什么方法学的”、“那些没有学会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等,从“乐学”的角度来看,反思与评价的方向应表现为“在学习中的感受是怎样的”、“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如何”等。有了反思与评价的方向,在实施中再将这些指向细化为可操作、可测可评的具体内容,让反思者有理可依、有据可行。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的反思与评价的视角很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往往仅局限于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只注重“我学会了没有”,而忽视了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的反思,这就需要教师多加引导,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1.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是参照自己学前、学后的对比,或者是参照他人来衡量自己,是通过“我我”比较和“他我”比较来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个动作技能的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出不能完成动作的原因,同时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与同伴探讨等方法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同伴及教师的帮助,来反思与评价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2.学生相互间反思与评价的引导。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间的互动无时不在,相互间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也更多。如,在小组合作学练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观察同伴或同组成员的练习,每名学生都或多或少对练习者有一个大致的评价:“某某同学做得很好”、“某某同学这个动作不对”,但这些评价往往只是对结果的判断,而缺少对过程的反思。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说出“你得出这些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做得好的同学是如何做到的”、“采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动作不正确的同学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等。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这种连贯的引导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3.针对典型案例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列举出课堂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加以思考。“普遍性的事例”通常针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代表性的事例”通常选择表现优异的、学习困难的等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列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多样展示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提问、总结回答,教师再作小结性点评,在师生共识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4.课后反思与评价的引导。通常利用“反思与评价量表”(自评表、互评表等)、多媒体辅助工具(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视频回放等)、写反思与评价笔记等。如,“学生课堂自我反思与评价量表”(见表1)的运用:利用评价工具可以让学生对某节课或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明确“我的发展目标”。

在运用反思与评价量表时,教师将制订好的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填写,由体育委员收齐上交。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对照评价表给自己打分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其次,体育教师通过统计分析全班学生反思与评价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调整接下来的教学策略。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愿意反思或者对反思与评价应付了事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正视反思与评价的价值;2.学生在自我反思与评价中,可能会出现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教师应告诉学生:反思与评价的目的是师生共同找出学习中尚存在的不足,寻求解决的办法;3.学生在相互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4.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些问题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5.评价应多对被评价者的优点进行鼓励,评价过程要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主持人串讲词、讲稿下一篇:美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