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游戏

2024-07-13

幼儿园区角游戏(精选8篇)

1.幼儿园区角游戏 篇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益智区:游戏、棋艺。

数学区:完成数字对应、造房子、圈圈写写。语言区:早期阅读。

美工区:绘画、手工、装饰环境。生活区:超市、娃娃家。建构区:建造游乐场。

1.造房子 学习10以内的组成,积累几种10以内的组成经验。印有1—9数字及相互配对的卡片若干、房子底版若干。

2.水果火车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间接的模式的排序。火车底版若干、水果卡片若干、数字标记卡多张、代号图片若干。

3.连连看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写有10以内的算术题及相应的答案的卡片若干。(塑封)、水彩笔若干。

4.圈圈写写 学习1—10数字的正确书写。写有1—10数字卡片若干。(塑封)、水彩笔若干。

5.美丽的房子 通过涂色活动,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画有房子的卡片一幅(上有10以内加减法题目)、水彩笔若干。

6.摇摇乐 要求:在摇摇、看看、记记的基础上,学习10以内的组成,激发幼儿参与数活动的兴趣。材料:用豆腐盒分割两半,内放各种物品(珠珠、弹珠、花片等)并包装,记录纸若干。玩法:幼儿摇动摇摇乐,看一看两边各有多少,然后记录下来。如果分法一样只能记录一次。幼儿熟悉玩法后,可让幼儿两人以猜拳的方式进行,比比谁的分法多。

7.图书屋 听一听 播放故事机等

8.手工室 爱护环境画册 投放绘画纸、水彩笔、废旧画报等材料

变废为宝 投放与制作环境保护标志相关的废气物,如包装纸盒、易拉罐等

9.棋类游戏 内容涵盖了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等各知识领域。制作方法 ①在有色卡纸上打格或划线,做成棋盘。②选同类废旧瓶盖做棋子。

2.幼儿园区角游戏 篇二

一、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

区角游戏活动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就能创造出怎样的游戏情境。区角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因此, 在指导区角游戏活动时,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帮助他们丰富游戏素材。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幼儿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教师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当发现孩子的一些游戏活动时, 要及时捕捉, 并利用利用图片、录像等将相关生活场景进行再现。让幼儿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分享经验、丰富游戏。使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 都能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 获得发展。如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可以预先将卖场中的物品摆放、人们的买卖活动以及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的工作录制下来, 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知。还有一些游戏活动场景, 如服装厂、染印车间等, 虽然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孩子们都很熟悉, 也很适合成为孩子的游戏内容, 但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很难参观到现场的制作过程。还有一些地方考虑到健康和安全因素, 不太适合幼儿前往, 如加油站等, 这也可以通过资料片的播放, 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虽然有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但是没有通过集中、有预设问题提示的观察, 还不能马上在游戏中再现出来。通过录像资料的呈现, 可节省过多的回忆交流、现场参观的时间。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后, 再开展游戏活动, 可以大大提升效率, 使幼儿在游戏场景的自主创设。在游戏互动中有更直观的经验可供模仿, 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素材。

二、用收集和利用材料的方式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皮亚杰说过“儿童认知发展要在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幼儿的活动需要环境的支持。在开放的游戏环境中, 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增进智慧、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在创设游戏环境时, 要用收集充足的游戏材料和对材料有效利用的手段来进一步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1. 把收集材料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前奏曲。

充足的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操作的有效保证, 能使孩子在游戏中自主选择、大胆创意, 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及在游戏中的发展。那充足的游戏材料从哪里来?靠老师单方面的收集是有限的, 要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 实现家园共同参与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发现收集来的材料不够理想时, 可根据季节特征、课程进行和孩子们的兴趣等因素, 巧妙地加以引导, 逐步丰富。如, 我们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经过前期的经验分享, 孩子对游戏已有了初步的构想。于是发动孩子收集大卖场里的“货物”, 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日俱增。我们除了对孩子收集来的商品大加赞赏, 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外, 还要关注材料的数量、品种、实用性、安全性等因素。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 使材料更具价值。收集材料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积极性, 还能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构想, 进一步提升游戏经验。丰富的材料配备也是开放性游戏活动成为可能。

2. 把对材料的有效利用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主旋律。

当材料收集到一定丰富程度时,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利用材料, 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我认为要做到精、巧、新。首先, 我们要引导孩子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 使游戏材料更“精”。这么多的游戏材料, 肯定不是每一样都适合的。于是让孩子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自主选择, 进一步完善游戏环境。例如, 我们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时, 孩子想要为娃娃过生日, 于是就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蛋糕”, 有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有泡沫做的大号蛋糕盒, 还有小号的折叠式蛋糕纸盒……在这么多蛋糕盒中, 让孩子边游戏边自主选择。在一次次尝试中, 孩子们发现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虽然很漂亮, 但是不便于携带。泡沫的太大, 小桌子上摆放不方便。小号的小巧玲珑便于携带, 非常适合游戏。这样做给了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 使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是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有效形式。其次, 要使品种繁多的游戏材料“巧”而不乱。孩子们对于新收集来的材料充满好奇, 往往会全神贯注地摆弄, 而使原来就很杂的材料更加凌乱。我们要引导孩子利用已有的材料巧妙分类和布局。建立一定的规则, 便于自主地整理取放, 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如孩子们喜欢的大卖场游戏, 当发现“营业员”对大堆流动快速的“货物”束手无策时, 教师可以及时介入:为孩子提供开放性的货柜, 引导幼儿设计分类标识, 引导幼儿分工合作。让幼儿在合理的规则指导下, 共创有序的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三、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

丰富的区域游戏内容不是靠老师预设出来的, 而是教师通过在游戏中观察幼儿与材料、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在新出现问题的互动解决和情节的发展中不断推进和丰富起来的。

1. 当游戏出现“新问题”时要在游戏材料、介入方式、时间、空间、及知识点等方面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在幼儿游戏时,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悉能力, 及时去接孩子抛出的球。但是, 教师不能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应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巧妙地介入游戏, 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达到不断丰富区域游戏内容的目的。

2. 要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环节, 作为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的有效契机。

在这一环节中, 要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中的突出问题集中展开讨论,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在分享交流中解决问题、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例如:在过端午节时, 娃娃家里需要粽子→去超市买 (买不到) →让加工厂做 (没材料) →共同收集材料。“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制香袋、赛龙舟→制作→提供多种材料→布局游戏空间……—系列区域游戏内容, 顿时丰富了起来。于是, 在交流中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展现了出来, 能让孩子展开积极的讨论。使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区角游戏, 在孩子们的智慧碰撞中, 不但想出了许多新的玩法, 还为下一次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共同建构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是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关键因素。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有效“建构”, 需要在教师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中,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摘要: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区角游戏中, 孩子们除了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实践经验、拓展知识外, 还能获得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力求为幼儿创设开放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如何为幼儿建构丰富多姿的区角游戏呢?可以说: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游戏中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3.幼儿园区角游戏高效开展探析 篇三

关键词:幼儿;区角游戏;教育

一、精选游戏内容,明确游戏目标

幼儿相对年龄较小、情绪较不稳定、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尚浅,所以教师在设计区角游戏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爱好和能力精心选材。比如对刚入园的幼儿设计过家家游戏,让幼儿摆脱陌生感,从幼儿园中找到家的感觉;对已经入园三年的幼儿设计超市购物、小酒店等区角游戏,锻炼幼儿分类物品、人际交往和买卖活动方面的能力。总之,设计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前一定要向幼儿解释清楚活动的目标。比如“美工区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用卡纸和彩笔做一只小鸭子出来,大家开始行动吧!”“语言图书阅读区的小朋友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上的小故事,一会老师要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更好!”等,这样孩子们在游戏时就不会漫无目的,不仅可以使他们心中有数、玩得尽兴、玩的有意义,而且还能让孩子从中收获技能,得到成长。

二、做好准备工作,提供区角素材

道具是游戏开展的基础,区角游戏道具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幼儿的成长发展。所以在为区角游戏提供材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材料比较充足,丰富多样,满足幼儿活动需求;(2)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和游戏热情的材料;(3)要保证材料实用,不要让材料成为摆设,要让它们尽最大可能发挥功效,促进幼儿成长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玩的开心尽兴,从游戏中收获经验。

三、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幼儿成长

区角游戏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不是活动的设计者、主导者,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原始意愿,不强行塑造幼儿的行为,而是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动态,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不要急着提供帮助,而是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尽可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经常加入探索中,充当幼儿取得成功途中的好搭檔,在过程中不露痕迹的帮助学生,因为这样会取得更高价值的游戏成果。

总之,区角游戏能让孩子玩得尽兴,学的轻松,有着高价值的教育意义,幼儿教师必须在游戏活动的开展上多下功夫,将区角游戏的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使幼儿教师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周莉红.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2]田劲枝.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创造性游戏初探[J].海外英语,2010(02).

4.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注意事项 篇四

一、角色游戏区

(一)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角色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角色游戏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和书交朋友”的主题。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游戏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游戏活动。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游戏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游戏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2.材料的提供

(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3.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角色游戏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二、积木区

(一)积木区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

2.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3.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

4.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

5.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积木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积木区可以建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等。还可结合基本技能确定搭建内容。如,小班主要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等构造技能,所以他们在积木区多构造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而大班则要求幼儿学习整齐匀称的构造,并会选择使用辅助材料,因此他们多建造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积木区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角色游戏设计。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桥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积木区就可以专门搭建各种桥梁。

积木区还可以和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相结合。如为“博物馆”建造“博古架”;为“娃娃家”造“家具”;为“火车站”建造“站台、铁轨、候车室”等。积木区搭了个“舞台”,音乐表演区的幼儿就可以到“舞台”上来演出。

2.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繁多,在幼儿园一般适合提供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木制的彩色空心积木、塑料的彩色积木等。

在小班,适合提供体积中等,颜色鲜艳,份量较轻,以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为主的形状简单的空心积木。中班则可以丰富积木的种类、形状,增加积木的重量。到了大班,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就可以成为积木区的主角了。它的形状可以达到三十余种,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块,能充分的满足大班幼儿构造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要,积木区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人物模型、动物模型、房屋高楼模型、花草树木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信号灯、指示牌、家庭用品等。

积木区的积木应分类摆放,必要时还可以贴上标签,以便于幼儿使用、收拾和整理。小班的积木可以按形状、质地、颜色分类摆放;中班的积木可以按照形状大小、高矮排序摆放;大班则可以按形状分合形式进行摆放。

3.场地的设置

积木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因为积木区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也许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还要继续搭。所以,积木区应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给幼儿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

三、语言图书阅读区

(一)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教育作用

1.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2.培养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的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

5.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二)语言图书阅读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此区角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

2.材料的提供

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活动主要为正规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语言游戏可以是正规教学活动中游戏的重复或延伸,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一些小图片、卡片等可操作的材料。

图书阅读活动则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可以提供的图书种类有:

①故事书。如有关家庭、幼儿园生活的故事,动物、植物的故事,童话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等等。

②杂志、画报。如《看图说话》、《幼儿智力世界》、《小朋友》、《小青蛙报》等等。

③知识书。如《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热带鱼图片大全》、《看图识字》、《交通工具大全》等等。

④自制图书。幼儿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自己绘制的图书。

若有条件,语言图书阅读区还可以提供与限制人数相同数量的语言复读机或随身听(带有耳机,可以避免相互干扰),以及录有与图书内容相关的磁带(可以是老师自己录制的)

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要画面简单,颜色鲜艳。以家庭生活、幼儿园的生活、小动物的内容为主。情节不宜复杂,篇幅不宜太长。

中班幼儿可以阅读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和人物方面的图书。图书的篇幅可以有所增加。

大班幼儿则可以阅读配有简单文字的图书,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可有所增加,可以提供较多的知识书和一些寓言故事。

3.场地的设置

语言图书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

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

四、美工区

(一)美工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观察和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2.提供接触各种材料的机会,使幼儿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工具进行立体造型活动。

3.发展创造力、想像力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力,体验成功。

4.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发展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工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如捏泥、和面团、纸、粘土等;自然材料造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如纸盒、易拉罐、纸杯等;以及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等。

小、中、大班的幼儿在观察力、表现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方面,以及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能力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提供工具、材料时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

美工区的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包括选材、活动方式等都应考虑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否吸引幼儿积极地参加美工活动。

2.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浆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但不是惟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

3.场地的设置

美工区是一个以操作为主的区角,需要设置在有充足光线的地方。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使用。

美工区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邻。

五、操作区

(一)操作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运用五官,发展感知觉。

2.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手指动作灵活。

3.训练思维能力和了解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

4.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的兴趣。

5.培养专心、坚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操作区活动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操作区内可以安排的活动有:

(1)手指配合的活动。如给娃娃喂食物、穿珠、系纽扣、编塑料管、小物体的镶嵌活动、玩具的拼插等。这种配合较为简单的活动适合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

(2)手指、手掌、手腕配合的活动。如拧螺丝、开瓶盖、系扣绳子、系解蝴蝶结、系纽扣、系鞋带、绣花、编织、用筷子夹物品、翻绳、使用锤子钉钉子等。这种配合活动动作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进行。

2.材料的提供

根据安排的具体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

操作区的材料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使用、收拾、整理。

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操作需要时间短到需要时间长。

3.场地的设置

5.幼儿园区角教案3 篇五

执教老师:刘馨蕊 陈麦瑞

游戏主题 森林医院

(一)游戏目标

1、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初步扮演医院中的各种角色。

2、生病时懂得要医院看病,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门诊-取药-打针。

3、大胆有创造性地选择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需要自制简单玩具。游戏准备

1.在谈话活动中引发幼儿关于看病的生活经验,了解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

2.在医院投放病历卡、听诊器、针筒、药品等。

3、创设医院的环境。游戏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听诊器和针筒和病历卡,引出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乐趣。

T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听诊器和针筒?医院里有谁?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师幼共同回忆去医院看病的流程:挂号-门诊-取药-打针 T 你们去过医院吗?为什么去医院?去医院看病时,先要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小结:小朋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去医院看病,看病时,要先到导诊台的护士那填写病历,然后到主治医生那去看病,看完病再去药房取药。

二、基本部分 提出游戏要求,幼儿游戏

1.要协商讨论,解决医院开业前的各种问题。

2.要选择各种替代物,创设医院环境。

3.按意愿选择角色,分工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教师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协商、分工,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

2.观察幼儿是否能掌握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3.观察医生、护士能否明确职责。

三、结束部分 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

2.交流游戏情况。

6.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感触 篇六

内容提要:在长期的幼儿园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模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而且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逐步形成。教师要发挥区角活动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功能,就要从思想行为上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一、儿童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

二、长远发展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三、注重个别性的教育观。

关键词:区角活动 个体 发展

正文:

区角活动作为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正在日益被幼儿园广泛采用,因为它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运用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无疑是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魅力: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

1、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从教师的指挥棒下摆脱出来(教师的预设思维、预期的即时目标要求…)走向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在与材料的互动(操作摆弄)与客体的交往中,在兴趣、需要的动力支配下,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以满足需要,获得发展;

2、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因为它以期培养的是一种学力,而非单纯的教师传授下的知识积累;

3、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孩子潜能的发展,因为宽松的氛围,多层次的材料,为孩子提供了发展潜能的机会,帮助孩子走向最近区发展;

4、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幼儿个别化的发展,使幼儿从教师的统一尺码中摆脱出来,趋向于与自己的起点相吻合的学习内容,从而照顾到孩子个体间的发展差异,如认知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认知策略的不同等,因此使孩子得到有效的发展(充分的发展);

5、区角活动所特有的主动性,自由选择,相互交流,持续探索能促使孩子创造,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可见区角活动是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好途径,是幼儿园当前教育纲要精神与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使区角活动真正体现孩子的自主学习,让孩子真正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区角活动这一实践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学习观、儿童观,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认为要在幼儿园开展好区角活动教师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儿童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第五条作了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教师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环境有种好奇、探索,有一种主动了解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要保护这种主动,并发扬光大,使无意的主动性变有意的主动性,培养与发展主动性是教育对人的最大馈赠,而往往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比较重集体教学,忽视非正轨的学习。我们比较习惯于在活动中满堂灌,习惯于教师先示范,幼儿被动模仿,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唱主角,幼儿颤颤惊惊看、学、做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在区角活动中也留下了点滴的痕迹:如教师规定学生去某个角落,规定孩子要坚守岗位等,教育应尊重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注重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自主发展。要使孩子在区角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活动则老师必需具备幼儿是活动主体的理念。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合法权益。

1、教师要学会与儿童相处。

(1)以同心理接纳孩子:要求教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给孩子以认同与接纳;将心比心,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去体会与理解孩子,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体谅和容忍孩子的所作所为,与孩子愉快分享、平等交流等。

(2)以平等心与孩子沟通:这是一种平等、民主的相处原则,要求教师和成人在孩子面前隐去权威形象,不要居高临下看孩子,缩短与孩子间的身体和心理距离,多用共同遭遇者或伙伴的身份来欣赏孩子的行为,用同伴的威性来影响孩子,使孩子能接纳教师。

2、尊重孩子参与活动的意愿和支配材料的权利。孩子活动的意愿来自于其内在的需要与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该 给予尊重,让孩子在活动中有一种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己支配活动材料的感觉,但尊重并非是完全放任,而应该建立在一定的适当的活动规则的基础上的尊重。例如:教室地方小,孩子都想去玩某一区角怎么办?

(1)、建一定的规则或学会协商。

(2)、进行集体活动等,教师不能强制、指令让孩子去某个区,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自主。

(二)、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期望。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适时适度用鼓励、微笑等定性的言语、动作、表情鼓励孩子大胆探索,进行发现学习。

(三)、提供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区角物质环境:孩子的发展是其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提供良好的区域活动物质环境才能为孩子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即提供合理的时间、空间,提供不同层次的趣味性的活动材料等,以吸引不同孩子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

(四)、适时、适度地指导与评价: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与活动的支持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度地指导,客观合理地组织评价才能帮助孩子主动探索,发现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方式,超越现状,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长远发展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我们的幼儿教育哪些是年龄阶段必须给的?哪些是长远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基础阶段,作为此阶段,不但要给孩子最近发展打好基础,更应挖掘幼儿的发展潜能,着眼于他们的持续发展,着眼于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因此以孩子发展为本是课改的新理念,我们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可持续的发展。教育应培养孩子会学习即:敢想、敢问、敢做、能创新,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下一代,有了这样长远发展的观念才能指导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多多考虑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孩子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关注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区角活动不仅仅成为孩子掌握短期的即时的知识或经验的积累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能指导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多多关注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用欣赏的态度观察孩子的稚拙,发现孩子稚拙中的独特性;积极运用指导良策、创设最佳活动环境,提供孩子潜能发展的机会。(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发现,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在与材料、客体的互动中获直接经验。)使区角活动成为教师发现孩子潜在,展现孩子潜在,让孩子的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桥梁。

三、注重个别性的教育观。

7.浅谈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设计 篇七

笔者多次深入幼儿园区角活动, 发现区角活动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 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 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 容易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概念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 创设活动环境, 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 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二、目标的界定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通过操作摆弄的方式, 在实践中完成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优势和获得成功经验的机会。

三、区角活动的设计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实践中, 许多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 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还停留在敷衍应付的层面。表现在区角布置得很丰富, 但很多时候利用率不高, 发挥的作用不大, 区角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区角活动的设计重点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 而是活动的材料投放、环境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发展需要以及本班的主题等开设的若干活动区。这些活动区既是幼儿自主操作学习的阵地, 也是老师实行活动区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实验基地。因此, 选择设计适合幼儿的区角活动至关重要。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设计区角活动:

(一) 操作材料的选择

1. 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材料以自然材料为主, 顾名思义是自然的, 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 它们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的最原始的美, 如饮料瓶盖、毛线、豆子、纸杯等。

2. 家长收集。 家长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由幼儿不便于收集的或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提供的, 如高粱秆、玉米秆、麦秆等。

3. 教师收集。 教师收集的材料主要是通过自身或者自己潜在引导的作用而需要的材料, 如沙子、广告等这些不易收集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和准备安全、卫生、可操作性强, 避免不利因素限制幼儿的操作学习材料, 能使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在开放的环境下, 有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二) 活动内容的选择

1.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区角活动是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 也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 区角活动也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每一个区角内容的价值目标, 又能让幼儿在全方位整合的环境中互动、游戏、学习和发展。

2. 与幼儿兴趣相结合。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 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 而且在跳舞时能体会到愉悦、放松的乐趣, 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的动机。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中提出:“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同时还提出“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 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 幼儿园可利用区角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 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总之,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 应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 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让幼儿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轻松快乐地游戏, 富有个性地发展。

8.幼儿园区角游戏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9-02

区角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他们发挥自主性、形成社会交往能力和获取知识经验的必要途径,然而,教师经常会受“隐性指导”的影响,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深度。那么,区角游戏中如何提问,才能达到既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情绪,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和提高兴趣,又能起到支持幼儿不断探索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一、尊重个体,遵循幼儿发展的轨迹提问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们的教学活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技巧。同样的,区角游戏虽是幼儿个体的行为,但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经验积累又不足,这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探究。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的放矢地设计提问,帮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较凸显,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暗示,对问题会用简单的词来回应,更突出的表现是思维反应后置,对事物都是先做后想,或者做的过程中得到旁人的提问或暗示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在做什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小班幼儿这样提问:“你是娃娃家的爸爸吗?”;“你带着娃娃准备去买菜还是逛超市?”;“你是为你的娃娃做面条吗?”。这样的选择式提问和判断式提问目的指向清晰,有助于帮助小班幼儿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对他们的游戏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喜欢操作性强的游戏,在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想法,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在成人的鼓励下能坚持完成一段时间较长的游戏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反诘式提问来帮助幼儿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如“你不觉得做服务员应该笑眯眯地为顾客服务吗?”“你觉得服务员应该要坚持服务到商店关门吗?”“你不觉得今天做的汽车很棒吗?”“你觉得今天的打扮像不像大厨师?”……这些反问既能提醒幼儿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又给幼儿一个鼓励和方向,让他们能坚持完成后面的活动。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强,爱学、好问,求知欲强,动作灵活度及控制能力增强,已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隐蔽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提问应多用开放式提问。如“医生和护士你更想当哪一个?为什么要选择当医生?”“为什么宝宝在不停地哭?看看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去看病,请你帮帮忙,我应该怎么做呢?”这种开放式提问有助于大班幼儿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更容易在游戏情境中和同伴互动,从而可以反复总结经验,并获得提升。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理解问题的指向,自然而然地接收教师发出的信号和暗示,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起到推动和拨正的作用。

二、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发问

恰当的提问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有目的、有预设的连续发问更能引发幼儿不断调动大脑细胞,积极思考和探寻问题的答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和角度。教师在提问时应先考虑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一次中班的角色游戏中,笔者看到一个小男孩推着一辆娃娃车,车里坐着一个“宝宝”。就中班幼儿而言,男孩愿意带“宝宝”的不多见,扮演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是培养责任感的一次好机会。于是笔者摸摸“宝宝”的脸:“呵呵,这个宝宝真可爱,是谁家的呀?”男孩马上来到笔者跟前说:“是我的宝宝。”“哦,你真的是他爸爸吗?”男孩马上点点头,脸上充满着自豪,随即他还拉了一下娃娃车的篷布。看到这样的细节,笔者觉得该给他提下一个问题了:“呵,真了不起哦,爸爸一个人能带宝宝上街,你真是个细心能干的爸爸。你现在准备带他去哪?”“我要带他去银行取钱,还要上美食街买东西吃。”这样一问一答,让我们的互动就像大街上偶遇闲聊一样自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肯定,心中更坚定了做爸爸的信念。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笔者的引导下,他的游戏方向越来越明确了。他一直带着“宝宝”到“银行”门前跟着队伍排队。这时,笔者意识到,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很重要,于是笔者又问:“一个人带宝宝上银行要排队又要取钱,很不方便的哦。宝宝的妈妈哪去了?”听到这个问题,他马上意识到需要一个合作的伙伴一起游戏。他四处张望后说:“卢老师,你可以当我宝宝的妈妈吗?”这时孩子已经知道要求助他人,寻求合作了,这就是孩子的潜能。只要我们善于提问,问题就会成为“梯子”和“桥梁”,将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向深入,帮他们越过一道道的“高坡”和“鸿沟”,能力的提升就在于此时了。

三、灵活变通,利用当下游戏情境提问

游戏中幼儿往往自得其乐,不喜欢被打扰,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符合当时游戏情境,灵活地跟着幼儿情绪来发问,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游戏情境下的提问应注意三点:

第一,提问要具有角色性。一次笔者在巡班观察小班幼儿玩美食店游戏,园长看到两名小厨师在“炒菜”,于是她走到孩子们身边问:“你们在做什么菜啊?”一个女孩回头看了一眼,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地方你不能进来的。”因为是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已经能领悟她的意思。园长立刻转换自己的角色口吻:“哦,对不起,我不知道这里是厨房,外人不能进。我想点菜,不知道你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这时,孩子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要有角色意识才能与游戏中的幼儿互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先摆正自己的角色,支持、合作的背后才能有引导的衍生。

第二,提问要带有游戏角色的口吻。教师的引导来自提问,提问是要符合当下情境。如教师想检测幼儿是否能熟练掌握“柜员机”的使用方法,就必须用游戏角色的口吻给幼儿提问题:“我想取钱去买东西,可是我不会用柜员机,怎么办呢?你能帮帮我吗?”;“是不是先按这个密码?”;“按了密码以后又怎么做呢?”这种看似“无能”的求助,会助长幼儿好为人师的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随之就能和教师一起共同游戏了。

第三,提问时要察言观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在玩得很专注的时候不宜提问,因为此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正在专心探究和操作手中的材料,提问会打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游戏中,要给幼儿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当幼儿情绪出现烦躁和焦虑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疏泄掉不良的情绪,直至精神饱满地完成整个游戏。

四、见缝插针,及时抓住时机抛出问题

幼儿的游戏是动态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只是活动前的一些准备,永远都无法预计活动当中会突发什么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如在搭建动物园活动中,孩子们要使用的材料与教师所准备的不完全符合。这时教师必须抓住机会,提出一个激发幼儿思考和创新的问题:“哎呀,这个纸盒不能用来盖屋顶,那我们一起想想还能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大家一起去找找?看看谁找到的材料能造屋顶?”这种探究式的问题既能让幼儿摆脱困难,又能让他们尝试和发现其他材料的特质和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再如,前面提到的中班角色游戏中扮演“爸爸”的男孩,在后面的游戏中又出现了角色意识不强的现象:他带着“宝宝”取到钱就去美食店买“包子”,买了包子转身就忘了“宝宝”,自顾自地去找座位。这时笔者叫起来:“哎呦,这是谁家的宝宝呀?宝宝的爸爸妈妈哪去啦?宝宝在大声哭了呐!”他听了才想起自己是“爸爸”,马上跑过来说:“是我的宝宝。”说着就把宝宝抱在手上,刚要坐下拿起“包子”吃。笔者又提醒:“哟,瞧你抱宝宝的样子,真像一个好爸爸,可是你抱了她还是哇哇哭啊,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宝宝也饿了?”听笔者这么一说,他立刻把“包子”放到“宝宝”嘴边,喂起“宝宝”来。这种见缝插针的方式,虽然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教学过程,但是能让孩子在没有痕迹的状态下得到了教师的指导,更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扮演,也学到了照顾宝宝的基本常识。这体现了现在所提倡的“教无痕,学有迹”的教育理念。

五、平等对话,创设良好的问题互动氛围

我们经常说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大胆说的语言氛围,而让幼儿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孩子在游戏中不一定能主动提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幼儿提问的时间和场合。如在游戏小结环节中,教师与幼儿分享和交流了游戏的体会后,应该把提问的话语权交个孩子们。可以是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同伴答的方式,让幼儿了解游戏过程中没能了解到的其他游戏材料及玩法。如“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戏”“好玩吗”“你一共玩了几次呢”等,都是幼儿经常问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形成一种良好的问题互动氛围,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综上所述,提问不仅能启迪幼儿的思维,更是磨砺教师的教育技巧,激发教师不断追随幼儿成长的脚步,不断挑战自我,把提问的艺术运用得游刃有余。

上一篇:体验妈妈的辛苦下一篇:图书馆工作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