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安全用药指南(共12篇)
1.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篇一
>> 在浴室门外宝宝够不着的地方安装一个插销,不用浴室的时候,就把插销插上。
>> 浴室里不要放锋利物品,剃须刀、剪刀、吹风机最好放在大人的卧室里,或锁在宝宝够不到的橱柜里。
>> 把所有的药品,包括抗酸剂、补铁剂、化妆品、漱口水(其中所含的酒精量比葡萄酒还多)等,都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 热水器的温度最高不要超过54摄氏度。较低的水温能够减少烫伤的危险(因为只要3秒钟就会把小孩子烫伤),保证宝宝的洗澡安全。
>> 准备洗澡水时,一定要先放冷水,以减少烫伤的可能性。
>> 在澡盆里放一个防滑垫,以免宝宝滑倒。
>> 永远不要把宝宝单独一个人留在澡盆里,哪怕只有片刻也不行。如果宝宝洗澡时有人敲门,一定要把宝宝用毛巾包起来,抱着他去开门。如果你不想错过电话,就把手机或无绳电话拿到浴室里去。
>> 教你的宝宝始终都坐在澡盆里,每次都好好跟他说,时间长了,他就能养成这种习惯了。
2.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篇二
1 药物对妊娠期不同时间段胚胎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细胞增殖早期 (受精后18天内) , 胚胎所有细胞尚未分化, 其功能活力相等, 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表现, 毒副作用无特异性的影响所有胚胎细胞, 结果往往表现为阻止受孕 (受精卵形成或着床) ,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 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在器官发生期 (孕3周至3月, 高敏感期为21-35天) , 此期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及生殖系统相继发育, 在此期如胚胎接触有害物质, 包括部分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 如在妊娠34-39天可致胎儿无肢畸形, 在43-47天, 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等。而在胎儿形成期 (孕3月至足月) , 此期, 器官形成过程大体完成, 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而这个时期药物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条件是药物必须跨逾胎盘屏障, 当然药物通过此屏障是有所限制的, 一般地, 药物自母体动脉运至绒毛间隙再转至脐静脉, 其转运有单纯扩散 (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方式) ;促进扩散 (糖类药品) ;主动转运 (氨基酸及水溶性维生素类) ;胞饮 (大分子药品) 及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方式非常少见, 除非绒毛膜坏死, 如胎盘有感染或受外伤时) 。故药物浓度愈高愈易通过;分子量越小越易通过 (小于600易通过, 大于1000不通过, 600-1000选择性通过) ;脂溶性药物渗透性大, 离子化程度低的药物渗透快;此外胎盘成熟度亦是影响药物通过的因素之一。
2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1 畸形
现已证实约有不足30种药物对人类有致畸作用。此外, 尚有研究认为: (1) 某些“营养药”过量也可致畸, 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Rothman等人研究发现, 每天经食物和补剂摄入维生素A超过1.5万IU的母亲, 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所生婴儿的3.5倍。就单纯从补剂中摄入维生素A而言, 每天摄入维生素A超过1万IU单位的母亲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的婴儿的4.8倍。妊娠最初7周内摄入大量维生素A对婴儿的出生缺陷影响最大。 (2) 非处方常用药对胎儿不一定安全:美国波士顿卫生学院Werler等人研究显示, 母亲使用有血管活性的非处方药如伪麻黄素, 阿司匹林, 乙酰醋氨酚等, 可使胎儿发生腹裂和小肠闭锁等出生缺陷。
2.2 神经系统损害
觉见的有产程中使用麻醉剂 (如氯仿) 、镇痛药 (哌替啶) 、安定药 (地西泮) 等引起胎儿神经中枢抑制和神经损害。
2.3 溶血
临产时使用磺胺类及解热镇痛剂 (氨基比林) 、大量维生素K可致G-6-PD缺乏, 而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2.4 出血
妊娠后期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大剂量苯巴比妥、阿司匹林可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 从而引起新生儿出血症。
2.5 其它不良影响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类) 可致胎儿永久性耳聋及肾功能损害;噻唪类利尿药可引起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症, 分娩前应用氯霉毒可引起新生儿循环障碍和灰婴综合症等等。
3 孕母用药指导
3.1 避免滥用药物
由于许多药物对胎儿可造成多种不良影响, 甚至致畸和导致流产, 所以母亲妊娠期间应避免滥用药物, 因病必须用药时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且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而已证实对胎儿无危险的有效药物, 因为医师对新药的胎儿安全性还缺乏了解。即使是非处方药和“营养药”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2 反对拒用药
由于孕母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致使一些人对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无限夸大, 甚至有些妇女怀孕后谈“药”色变, 即便有病也拒绝用药, 这是因缺乏妊娠用药的安全信息所致。其实, 在众多药物中, 现已证实对胎儿有危险的药物很少, 因此只要孕期能在医师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则对胎儿仍是相对安全的。
3.3 提倡科学合理用药
鉴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母亲用药的性质、时间及剂量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孕母用药时, 既要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 还要考虑到对胎儿的毒副作用。首先, 因药物对人类的致畸作用很难预测, 因此, 医师在为孕妇选择药物时, 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的有效药而避免选择新药;其次, 为将对胎儿的危险降至最低, 应使用偏低剂量。
4 孕妇用药参考
妊娠3月内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有:沙立度胺、性激素类 (孕、雄、雌激素) 、口服避孕药、叶酸拮抗剂、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抗凝剂 (双香豆素、华法林) 、蛋白同化剂 (苯丙酸诺龙) 以及酒精、尼古丁等;妊娠4-9月应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有:蛋白同化剂、口服抗凝剂、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氯霉素、乙烯雌酚、性激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及苯丙胺类药物。
摘要:关于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一起受到医学界尤其优生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药物对妊娠期三个时期胚胎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细胞增殖早期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阻止受孕,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在器官发生期如胚胎接触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而在胎儿形成期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列举了不合理用药对胎儿的5类影响。并对科学合理用药进行了指导。
关键词:孕期,药物,毒副反应,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安笑兰, 符绍莲.环境优生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学专业知识 (一)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乐杰.妇产科学 (第五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宝宝安全用药常识ABC 篇三
常识A:打吊针非退热最佳手段
“医生,宝宝生病了,快给他打吊针快速退烧。”在儿科门诊,经常听到不少“家长医生”的建议。打吊针退烧快、好得快似乎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小孩出现发烧、感冒,如果病症不严重最好首选药物,尽量少打吊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立民指出。如同小孩子跌倒,家长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宝宝用药也是同样道理,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对抗病毒更顽强。
“如果宝宝刚出现轻微发烧的情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身体不适,加上多喝水、休息得当,宝宝自身的抵抗力增强了,对付病菌入侵就能事半功倍。”陈立民提醒。宝宝6个月过后,妈妈传给他的抗体消失了,遇到病毒感染时自身抵抗才会增强。发烧实际上是身体的正常保护,适当的发烧能够调动身体里白细胞的抵抗能力。加之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感冒、出现秋季腹泻的宝宝,一般需要3-5天的康复期,家长不一定要求马上退烧。
常识B:家长自行购药禁忌多
据了解,有超过1/3的父母会选择自行为宝宝买药,药店里儿科用药种类繁多,选购时需要格外留神。父母可以帮宝宝选择退烧药、帮助消化药,或者活性菌等非处方类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应盲目依赖自购药物,宝宝服用此类药物时间也不宜太长。”陈立民表示。如果宝宝服用退烧药后,发烧仍然持续,超过3天还不退,就需要马上前往医院就诊。
在不少成人药品的说明书上,标出儿童用药的介绍是“小儿酌减”。不少“家长医生”会贪方便,自行把药物酌减一半或1/3的分量喂宝宝服用。陈立民特别提醒,成人药给宝宝服用甚为危险。“小儿酌减”的药品分量,家长往往难以把握,药量不足或过多均影响治疗效果。“除此以外,成人药物包括成分、禁忌、副作用,以及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对宝宝健康造成危害,家长务必在儿科专家指导下,给予宝宝服用。”陈立民指出。
常识C:擅自停药易致慢性病
是药三分毒,不少家长担心抗生素、激素等副作用会对宝宝造成影响。医生开一星期的药,家长发现孩子退烧了,症状好转了,就自行停止用药。对此,陈立民表示:“不用抗生素,能够少用就少用,这是正确的做法。然而,如果盲目停药,却容易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烧只是体表的症状,家长往往只关注发烧本身而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小孩如果单纯发烧,烧退了病情就会好转。有些小孩并发较为严重的肺炎,退烧之后喘息变粗,精神变差,病情反而有所加重。宝宝用药的剂量、疗程都有严格的规范,家长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用足天数。(宋倩雯)
4.幼儿期宝宝感冒用药原则 篇四
原则1
感冒发热别急于退热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常用的退热药有:安乃近滴鼻液、扑尔敏片、小儿退热栓。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
原则2
抗生素不要随便用
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常用的抗病毒药有:三氮唑苷、板蓝根冲剂、双嘧达莫(潘生丁)。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只有发生这些状况可考虑合用抗生素: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原则3
西药用药5项注意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资料
(2)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退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原则4
中医中药需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
卫生:远离病菌谨慎防病
●6个月大以上,抵抗力差的幼儿,可在流感流行高峰期前注射流感疫苗。
●家人回家后要立即洗手,以避免把病菌带回家。
●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和家中要注意环境卫生,如有幼儿感染流感,最好戴上口罩。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幼儿。
5.一岁半宝宝大脑开发指南 篇五
发展肢体的粗大动作和手部的精细动作。放手让他做自己想做、能做、愿意做的事情!跑跑、走走、爬爬,说说笑笑、敲敲打打、嗅嗅啃啃……玩沙、玩水、玩雪、捉迷藏,访友、外出、远足……因为婴儿脑发育的条件是在丰富、适宜的刺激之下实现的。日常生活里让他充分的活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手脚忙碌起来,才能够不断形成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从而实现脑的发育。3岁前婴儿的脑重量能达到成人的70%左右!抓住这个黄金成长期,就能为日后的双赢存储第一笔启动资金。 甚至可以锻炼孩子两只手都写字,用嘴写字,用脚灵活的取东西等等。任何一项锻炼都是有益的。
6.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篇六
国内,很多人终其一生未必能用得少英文名字,自然也就没有取英文名的需要;但是,我们的美籍宝宝不一样,因为在美国出生,出生纸、社安卡、美国护照等等有的需要英文名字登记,有的就直接反映在证件上,所以起好一个英文名字对美籍宝宝来讲很重要,因为后续我们将会讲到的宝宝英文名字更改,手续麻烦,何不一劳永逸?
01、美国人爱用的英文名
以上罗列的,是近些年美国人爱用的英文名字,中国人常说不怕生坏命(运),就怕起错名,虽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英文名不用那么严苛,但好听一点的名字也能免去许多麻烦不是。
02、美籍宝宝如何更改英文名字?
其实改名字这种事情,美国人做得比我们多,特别是做为美国女人,出生跟父姓,结婚后又会跟丈夫的姓,如果不幸离婚了呢?又要恢复原来的姓氏,所以美国人更改名字也算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只不过中国改名要去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而美国人要去当地法院罢了。
还有一些特殊原因改名的,如911恐怖袭击事变后,一些具有中东特色名字的人,纷纷改名,以免遭人歧视和针对。
但是,美国改名必须到法院提供充分的理由,并得到认可后,方可正式改名。
美宝因为大多数时间不在美国生活,相应的美国的证件办理的不多,所以手续要简单一些,具体操作方式是:
18岁之前,美宝更名要去法院办理,父母双方都要到场,共同同意名字的更改,然后法院将情况递送到人口署,人口署更名后,再发出来的护照就是新名字了。
另外需要指明的是,美籍宝宝因为美国护照和中国旅行证存在关联性,为了减少麻烦,最好是去中国领事馆做一下备档,将新更改的名字登记在册。
如果美宝18岁后想改名字,那就自己去法院,相对简单很多;但是,如果美宝有办理了很多证件,改名后有记录的地方要挨个通知一遍,特别是社会安全局,一定要确认通知到。
03、美籍宝宝的中文名字更改
通常来讲美籍宝宝都是会跟随父母回中国生活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还是中文名字,从文名字从那里来呢?宝宝在美国出生后要回中国,必然是要到中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办理中国旅行证的,旅行证上面的填写的即为宝宝的中文名字。
因为美宝当时办理办理旅行证时,需要在中国领事馆登记美国护照信息,可以把两个证件相互关联起来,这样,以后到美国上学或者办理各种证件会更加方便,不需要额外提供证明来证实同属一人,省去许多麻烦。
美籍宝宝的中文名字如需更改,直接在中国驻外使馆就可以,例如洛杉矶、休士顿领馆,或者韩国、泰国的领馆也可以,但是这里小小的环节要注意,就是美籍宝宝还没在国内上户口的情况下,可以这样操作;已上户口,那么改中文名字的流程就和普通的中国籍宝宝一样了,但是考虑到需要和美国护照的关联性,去领事馆较好,就是麻烦一点点,可以考虑在更换旅行证时再改名字,略为省事些。
郑重提醒:在中国报户口的名字保证与旅行证一致,避免以后麻烦。
7.安全合理用药研究 篇七
1 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安全性直接体现了对患者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 强调让用药者以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但是, 用药难免要产生一定的风险, 用药风险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千差万别, 轻者稍微不适, 严重的可能致残、甚至于致命。所以, 人们需要改善现有的处方药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更健全的机制,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1 重视建立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 以标准化为基础, 以对标纠偏为常态, 以责任制为保证。以问题为中心, 就是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防患于未然, 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工作。以标准化为基础, 就是要以人性化为前提量化指标,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网络化安全管理。以对标纠偏为常态, 就是要建立健全动态的限时整改的安全管理机制, 适时进行培训、定期的安全检查、阶段性的安全评价、差错的调查分析及经常性的技术监督等。
1. 2 重视不同人群的用药安全性一些患者, 例如小儿、老年人、妊娠期及妊娠妇女, 由于其特殊的体制, 因而对于药物的选择更加考究。
1. 2. 1 小儿用药的安全性: 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小儿, 错误的用药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 小儿服药ADR发生率达到12. 9% , 新生儿更高达24, 4% , 而成人只有6. 9% 。因此, 儿科医师及医院药师应按处方的要求指导患儿用药, 让患儿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 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要求。
小儿用药有几项原则: ( 1) 用药品种要少, 尽量简单; ( 2)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 3) 小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 4) 合理使用抗菌药; ( 5) 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 ( 6) 恰当使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1]。
1. 2. 2 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 体内环境的变化, 生理功能及解剖结构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 因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等都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老年人常会出现各种疾病,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而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能力却不断降低。据统计, 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为27. 3% , 是成年人的48 倍[2]。所以安全合理用药是关系到老年人健康的大问题。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用药的几个问题: ( 1) 合理选择药物剂量; ( 2) 避免用药盲目随意性; ( 3)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
1. 2. 3 妊娠期及妊娠妇女用药的安全性: 缺乏妊娠用药的安全信息, 不仅能够导致胎儿暴露于致畸药物, 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人工流产。组织和协调有关药物致畸的临床研究, 提供有效数据, 能够为临床医师用药决策提供帮助。对用药后人群的监测更为重要。临床医师在对妊娠妇女慎重用药的同时, 更应重视妊娠妇女用药后的结果。慎重用药比较容易做到, 因为已知的、可能的、或确定的有致畸作用药物都会有明确的说明, 比如丙戊酸钠。但是对生殖结局的追踪是一件复杂的事, 涉及到临床的报告制度, 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等等。对于妊娠妇女用药后对子代的影响, 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尤为重要, 在发现药物致畸作用方面其他试验不能取代的。应该不鼓励妊娠妇女服用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因为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威胁。
1. 3 重视药后检测和ADR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药品上市前都要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这种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 ( 1) 实验动物在遗传代谢、生理结构、行为表现、精神活动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很大的差别; ( 2) 临床试验时病例选择范围较小, 通常不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病情危重或有合并症者; ( 3) 临床试验中病例数较少, 试验期较短, 一些发生率较少、潜伏期较长或者影响到下一代的不良反应难以在上市前研究或上市后短期内发现[3]。
因此, 对于药后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确保安全合理用药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进行监测,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建立健全药品评价机制; ( 2) 建立健全药品的ADR监测体系; ( 3) 加强ADR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 4) 加大对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4]。
1. 4 重视医药护专业人员的培训药学知识欠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医师对于所用的药物了解途径也只是从说明书或厂家的产品那里了解, 医师们一般只是了解- 下该药的适应症、用量、用法后就给患者使用, 最多会再了解一些该药单用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但是对于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注意事项等了解较少, 甚至根本不了解。
医师对药物相互作用认识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记录通常是直接的疾病情况记录, 而不是因药物致不良反应造成疾病的记录。以西沙必利 ( 胃动力药) 和酮康唑 ( 抗真菌药) 同时服用造成不良反应为例, 西沙必利和酮康唑同时服用可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 重者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两药同时服用的患者—但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死亡时, 病历中记录的死亡原因会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而不是“因同时服用西沙必利和酮康唑出现不良反应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因此即便是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出现了不良反应, 很多医师的认知中也未必会考虑是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造成。
药物警戒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但其重点是在于让医师、药师、护士、患者能够及时、便捷的得到药物使用、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相关部门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 对医药护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只有达到要求后才允许上岗, 以此来降低药用的风险。
2 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同药物由于不同的场合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明显不同, 对于医学用途的药物治疗其要求的有效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 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病死率等[5]。
2. 1选药必须有明确指征, 谨防过度用药过度用药是造成ADR和DID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药不仅要有适应证, 还要排除禁忌证。不仅要考虑患者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还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例如药物对老年人、小儿、妊娠或哺乳妇女胎儿的影响等。临床普遍存在选用药物偏多而依据不充分: 在外科术后患者常规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在门诊医师常常给亚健康的患者开药; 对发热或腹泻患者公化的使用抗菌药物; 轻率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滥开安眠药, 甚至为了满足患者要求, 过多开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据一家教学医院统计, 2000 年1652 份病历, 使用抗生素1394 份, 占84. 4% , 其中治疗性用药514 例, 占36. 9% , 预防性用药880 例占63. 1% 。共使用49 种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档次高、时间长。调查表明, 普外、胸外、妇科Ⅱ类术后用药均在7 ~ 10d, 普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来预防感染[6]。
2. 2 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度选择药物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是造成ADR和DID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之一。至今临床上还有医师仍用天然青霉素对付耐药性早已达98% 的金葡菌。发现有的医院不做药敏试验就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药敏试验是确定细菌对何种抗生素敏感的重要步骤, 不经过这一步就用药, 如同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例如有一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患者, 多次培养均为克雷白氏肺炎杆菌, 但主管医师一直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 以致病情不断加重直至恶化。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是细菌的固有耐药, 治疗上应首选头孢类、喹诺酮类, 次选酰脲类青霉素或氨基甙类, 而不是选用氨苄青霉素。临床上有些医师还存在不能解读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致使抗生素更换频繁, 如一例膝关节脓肿患者, 35d内更换6 类10 种抗生素[7]。
2. 3 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抗生素的治疗取决于抗生素在感染部位应该能够达到的抑菌或杀菌浓度。如剂量太小, 给药时间间隔过长, 疗程太短, 给药途径不当, 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如中效磺胺, 应照其T1 /2 间隔1 天给药2 次, 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 (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 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 以发挥杀菌作用。如胆囊炎患者采用氨苄青霉素口服, 虽可吸收, 但在囊壁和胆汁中浓度很低, 改为静注其浓度可随用量增加而增高。脑膜炎患者须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以使其在脑组织中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医师在治疗中应根据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理, 遵循药物作用的科学量效规律, 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 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胖瘦程度、营养状况, 甚至血型、遗传因素和酶系统等情况, 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佳的用药方案是: 药物适合个体, 在患者个体内发挥最大的防治效果, 药物在个体内没有产生ADR或产生的ADR最小, 而且药品的费用最少[8]。
3 经济性
经济地使用药物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并不是尽量少用药或者用廉价药品, 应当是单位使用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
医师应该选择患者能够负担的药物。那种纯粹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滥开药物是违背医学道德的行为, 应坚决制止。疗效是医师首选的用药标准, 医师应该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 兼顾其他原则。疗效相同、作用相似的药物, 用便宜的而不用太昂贵的。符合有效安全理想标准的药物也可能是最昂贵的药物, 患者经济能力差, 这时医师应考虑节约患者整个疗程的治疗费用, 而不是考虑药物的单价。作为医师还应该考虑患者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药物的费用问题, 尽量减轻有困难患者的经济负担。最优化药物治疗原则是, 治病效果最大、不良反应最小、经济负担最小。医师应掌握经济性原则, 给每位患者最优化的用药方案。
4 适当性
适当性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原则, 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 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给药途径, 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现实条件下, 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即根据用药对象, 选择适当的药品,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和用药途径, 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4. 1 适当的用药对象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状况, 区别对待。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妇女, 要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状态进行有区别的给药。对于不同的疾病, 或同种疾病的不同时期, 也必须经过仔细诊断才能进行准确合理的给药。
4. 2适当的药物旨在众多同类供选药物中, 根据疾病与患者机体条件, 权衡多种因素的利弊, 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 使药物的药理效应与药物动力学特点能够满足治疗需要, 注意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药物的药理作用转变为治疗作用。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首先, 避开毒性, 选择安全性药物。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在机体内会产生毒不良反应, 有的还有致突变、致癌作用。临床常见: ( 1)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 引起耳鸣、眩晕、耳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约占近年发生耳聋患者的1 /3 左右。链霉素引起的耳聋占后天性耳聋的53. 9% 。 ( 2)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 3) 肝、肾毒性反应: 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 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 4) 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 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 3% , 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其次, 要有目的联合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合并用药给患者所带来的伤害。
4. 3 适当的时间必须遵循具体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时辰药理学的原理, 依据药物在体内作用规律, 设计给要时间和间隔。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 大多数镇静、麻醉、催眠、强心、利尿等药物的代谢、体内排除速率、给药指数、半数致死量 ( LD50) 、不良反应都有昼夜变化, 因此临床用药不仅要考虑剂量, 还要认真研究服药时间, 以便提高疗效, 减少毒不良反应。如心脏病患者, 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以凌晨4∶00 最强。约高于其他时间给药的40 倍。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早晨8: 00 时处于最高峰, 中午开始下降, 午夜最低。因此在给予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 应在晨8∶00 时左右将1d量1 次性服完。这种同步服法对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无影响。茶碱有利尿作用, 在14 ∶ 00 - 20 ∶ 00 与20 ∶ 00 - 02 ∶ 00 时服药尿量可增加123% , 而08∶00 - 14 ∶ 00 时服药仅增加66. 2% , 其他时间服药仅增加7. 8% ~ 14. 2% 。人体血压在早晨和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 因此要有效控制血压, 若每日仅服1 次的长效降压药 ( 如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氯沙坦) , 则宜在早晨7∶00 左右服用, 若每天服2 次的则宜在下午补充1 次。近年发现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和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 故调节血脂药 (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采用每日睡前顿服比每日3 次服药效果更好。哮喘在睡眠时的发作率是白天的100 倍, 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 晚上服用抗哮喘药氨茶碱比白天服用有较低的血药峰浓度和较长的药物峰值时间, 因此每天20∶00 服药1 次的平喘效果显著优于每天两次给药方案。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主张H: 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 ( 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 全天量睡前顿服的疗法, 因为胃酸的分泌从中午开始缓慢升高, 20∶00 时急剧升高, 22∶00 达到最高峰。这种服法与分次服效果相同或更好, 既方便了患者, 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铁剂在体内吸收有昼夜变化, 健康成人口服Fe SO。100mg后测定血浆铁离子浓度, 19∶00 血浆浓度约为64. 4mg/d L, 而7: 00 为28. 0mg/d L, 故19∶00 服药效果好。凌晨时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最敏感, 因此降血糖药上午服用效果更好。抗肿瘤药阿糖胞苷上午9∶00 疗效最佳, 顺铂治疗在下午16∶00 - 18∶30 毒性最小, 环磷酰胺在下午16∶00 比上午疗效高9 倍。
4. 4适当的剂量对于不同的药物其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对于类似的人群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心脑血管药物等作用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以适当的剂量给药极为重要, 必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给药原则。
4. 5 适当的途径必须综合考虑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对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传统的注射给药, 逐渐向非注射给药途径发展。例如局部给药, 吸入给药, 腹腔给药, 眼部给药等, 都得到了不错的疗效。
5 合理用药因素
5. 1 人为因素
5. 1. 1 医师因素: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 具有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处方权, 医院不合理用药, 医师往往要负主要责任。在临床实践中, 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 ( 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 、过度输液或使用注射剂、重复用药或者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多与医师医药学水高、责任心不强、忽视个体用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5. 1. 2 药师因素: 药师素质参差不齐, 缺少与患者的交流和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审查处方不严, 未审出特殊患者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品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以及药品剂量、规格、数量、剂型是否正确; 调剂配发错误, 未按照医师处方正确发药, 未认真考虑调配方法, 对有配伍变化的, 没有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 未经核对直接发药也易造成调配错误; 没有开展协助医师正确选择和应用药物治疗、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5. 1. 3 患者因素: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遵照医嘱正确服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患者不遵守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称为患者不依从性。患者不依从的原因主要有: 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 理解、记忆偏差; 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承受能力不足; 滥用药物等。
5. 2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是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了多个环节。例如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症, 如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忽略患者个体差异, 药物用法不合理等, 都是影响药物安全合理应用的重要因素。
6 总结
总之, 合理用药既是一种行业规范, 也是一个医疗行为准则。WHO 1987 年提出合理崩药的标准是: ( 1) 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 ( 2) 在适宦的时间, 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 ( 3) 正确地调剂处方。 ( 4) 以准确的剂量, 正确的用法和疗程服用药物。 ( 5) 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能否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而且关系到中医药事、世的成败兴衰; 合理使用中成药不仅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也是广大患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亟待政府、医务人员、患者的共同努力, 以提高中成药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慧, 朱发绪, 周进科, 等.小儿安全合理用药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7A) :98-99.
[2]万英, 张涛.谈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 :49.
[3]於华.姚毅强.101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6) :179-181.
[4]柳应强.12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0) :79-80.
[5]彭晓燕, 姚冰, 潘洁, 等.我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2) :146-149.
[6]陈华彪.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J].药事组织, 2009, 18 (2) :48-49.
[7]卢逢娣, 朱玮, 阚凯.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2) :383-384.
8.特殊宝宝母乳喂养指南 篇八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是指孕37周以前出生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其中体重不足1500克的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很多早产儿同时也是低出生体重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生长迟缓、发育落后、感染性疾病甚至死亡的风险都较正常足月儿高。合理喂养对于这类体弱宝宝来说至关重要。
母乳喂养建议:首选母乳喂养
首选母乳,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母乳强化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应首选母乳喂养。但对于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或有其他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宝宝,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母乳强化剂(将一定量的母乳强化剂按配制比例加入到吸出的母乳中再喂给宝宝)。
鼓励直接吸吮、按需哺乳。除少数吸吮能力差的宝宝需要在医院内采用胃管或肠内喂养外,大多数有条件母乳喂养的宝宝,应尽量鼓励直接吸吮、按需哺乳,喂养方法与足月儿基本相同。如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直接哺乳,妈妈应及时吸出乳汁(分娩后6小时内开始吸乳,每天6~8次,每次10~15分钟),储存在消毒奶瓶或储奶袋中,再喂给宝宝。对于吸吮力较弱的宝宝,每次应先尝试直接哺乳,不足的部分再用小勺、小杯或早产儿特殊奶瓶奶嘴喂吸出的母乳。
没有条件母乳或母乳不足的宝宝可以使用专门的配方奶。对于没有条件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宝宝,以及应给予而没有母乳强化剂的情况,可给予早产儿配方奶或在早产儿出院后将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以保证体重正常增长。对于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体重增长满意的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宝宝,则可使用婴儿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母乳性黄疸宝宝
母乳性黄疸是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宝宝中的高胆红素血症表现,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开奶晚、喂奶次数少或在吃奶前给宝宝喝了葡萄糖水,使得宝宝母乳摄入不足,同时肠蠕动减少、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相对较晚,胎粪排出延迟,体内的胆红素排泄不出去,致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即表现为黄疸。早发型黄疸高峰常在出生后3~4天出现,如未及时诊治,可持续6~12周。
母乳喂养建议:勤喂奶,无特殊原因不要添加葡萄糖等液体
鼓励生后1小时内开始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按需哺乳。每天8~12次,每侧乳房的哺乳时间不受限制,夜间也要勤喂奶,无特殊情况不要给予葡萄糖水或其他液体。新生宝宝应保证每天小便8次以上,并尽早排出胎粪。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有关。黄疸常在出生后10天左右表现明显,可持续数周,出生后2~3个月才逐渐消退。黄疸为轻至中度,无其他异常情况,宝宝生长发育良好。如暂停母乳喂养2~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再喂母乳后黄疸可有反复,但程度较原来减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母乳喂养建议:可继续母乳监测胆红素变化,严重时可暂停母乳喂养可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同时定期复查胆红素的变化。如为轻中度黄疸,可给予茵栀黄口服液等中药。如黄疸严重,可暂停喂母乳3天,待黄疸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对于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较高的母乳性黄疸,可给予短期光疗,有助黄疸消退。
鹅口疮宝宝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是新生宝宝的常见病。
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有白色乳凝块样附着物,初起为小点片状,继而可融合成乳白色膜状,不易拭去,可与残留的乳块区分。鹅口疮初期不会疼痛,也不影响进食,但如任其发展,宝宝可出现疼痛、哭闹、不愿吃奶等表现,严重的还可蔓延感染至咽喉、肠道等,出现呕吐、呛奶、吞咽困难、腹泻等症状。
母乳喂养建议:呵护宝宝患处的同时继续母乳喂养
可用2%的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清洗口腔,局部用棉签蘸取10万单位/毫升的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患处,每天3~4次,连用至少7天。局部用药应在两次喂奶之间进行,同时要继续母乳喂养。妈妈每次喂奶前要洗净双手,乳头可用清水擦洗,但不必用消毒湿巾擦拭。
如果宝宝因口腔疼痛或妈妈乳头也被感染而疼痛时,可将乳汁吸出来喂宝宝。
先天性唇腭裂宝宝
患有先天性唇裂与腭裂的宝宝,由于口腔无法密闭会造成吸吮力不足,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唇腭裂的宝宝会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喂奶后易呛奶、频繁打嗝,奶液可从鼻腔返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窒息。由于唇腭裂的宝宝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而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因此更应坚持母乳喂养,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母乳喂养建议:用不同方式保证唇腭裂宝宝的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唇腭裂的宝宝时,应尽量让宝宝的身体竖直一些,较大些的宝宝可垂直坐在妈妈的大腿上。
由于宝宝的吸吮力弱,妈妈可用手挤压乳房促使乳汁喷出。如为唇裂,妈妈可用手指压住唇裂处,以增加吸吮力。
由于宝宝吃奶困难,每次吃到的乳汁相对较少,可在哺乳后吸出剩余的乳汁,再用小勺、滴管或特殊奶瓶奶嘴喂给宝宝,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苯丙酮尿症宝宝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病的宝宝体内会产生大量神经毒性物质,可导致出现智力落后、癫痫、精神行为和情绪异常等表现。目前该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能在新生儿期就得到确诊并及时治疗,就可避免发生脑损伤,使患儿的智力达到正常水平。
母乳喂养建议:饮食治疗为主,随时调整母乳喂养的比例
确诊后应立即开始饮食治疗。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暂时中断喂母乳,而采用低苯丙氨酸的特殊配方粉喂养,以降低体内苯丙氨酸的浓度。在此期间,妈妈应按喂养频率吸出母乳,以维持正常的泌乳功能。
待血苯丙氨酸浓度达到正常水平时,再恢复部分母乳喂养,同时加低苯丙氨酸的配方粉,最好夜间喂母乳,白天吃特殊配方粉。要定期监测苯丙氨酸浓度,随时调整混合喂养母乳和配方粉的比例。
添加辅食后,仍要定期监测苯丙氨酸浓度,由专业人员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和苯丙氨酸耐受量,制定低苯丙氨酸食谱,并随时调整,以控制苯丙氨酸浓度在理想范围内。同时还应定期监测宝宝的体格和智能发育情况,给予科学的养育指导。
早产儿也要母乳喂养的2条科学证据
1.早产宝宝的妈妈所分泌的乳汁成分与足月母乳不同,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更适合于早产宝宝的需求。
9.宝宝安全教育故事 篇九
小象皮皮找不到妈妈,非常着急,它走啊走,走啊走,突然,看见另一只小象。
看到自己的同类,它忙走过去,问:“请问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
可是小象怎么也不说话,就是不理睬它。
小象皮皮一连问了好几声,可这只小象就是不理它。
小象皮皮急的都快要哭了,这时候,一旁传来一阵阵笑声。
小象皮皮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女孩,正在望着它笑呢!
“你在笑什么呀?有什么好笑的?”小象皮皮有些不高兴。
“嘻嘻!我在笑你为什么要和玩具象说话。”小女孩边笑边说。
“什么?玩具象?”小象皮皮仔细看了看,果然是玩具的。
它有些不好意思了。
小女孩又问:“你怎么啦?”
“我和妈妈走散了!呜呜!”小象皮皮又难过起来。
“这样啊!那你就先坐在这个玩具象上玩儿一会儿吧!就待在原地不要到处乱跑了,不然你的妈妈肯定找不到你的。”小女孩说。
10.保姆看护宝宝安全守则 篇十
● 必要时,能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说明情况;
● 保姆必须知道急救中心电话号码,知道离你家最近的医院电话号码和去医院的路线
● 在保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列出以下电话号码:物业管理部、父母手机、父母办公室亲戚、家庭医生,以便紧急情况时备用;
● 让保姆认识紧急通道或安全出口,告诉保姆警惕烟气报警,消防设备存放的位置,并演示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
● 告诉保姆家里房门钥匙放在何处,以便宝宝反锁房门时急用;
● 让保姆了解宝宝的.特殊问题,如过敏反应(被蜜蜂蜇了过敏、食物过敏等)等,如何使用药物,剂量、适应病症必须交代清楚
● 告诉保姆急救箱在什么地方;
● 让保姆知道你的要求,比如不希望保姆带宝宝串门,要明确告诉保姆;
● 假如你不希望某些来访者进家,不希望接听某些打进来的电话,也要和保姆讲清楚;
● 告诉火警和匪警求救电话:119和110。
保姆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
● 没有父母的纸条,不得给宝宝服用任何药物;
● 无论在房间里还是在院子里,一分钟都不得离开宝宝;
● 不要让宝宝在近水处玩耍;
● 不要让宝宝玩塑料袋、气球、硬币等物品
● 不要让宝宝在靠近楼梯、火炉、电源插座等地方玩耍;
11.宝宝用药的对与错 篇十一
用药不要苛求“见效快”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急得不得了,恨不得孩子的病立即好转。目前不少家长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孩子一旦感冒、发烧,输液治疗是最快最好的。其实儿童感冒、发烧,不能随便静脉点滴抗菌药物,因为大部分感冒、发烧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作用。只有经过必要的检查诊断,证实是细菌感染确实需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时,才可使用,输液并非“快速见效”的代名词。
在治疗中,“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医生遵循的原则,而且由于儿童更容易在输液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因此家长不可盲目要求医生为感冒、发烧患儿输液治疗。
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病了不吝钱财,只求赶紧治好,希望医生给开好药、贵药。其实,吃药关键是对症,而并非看药品价格的高低,不能把药品的价格当作疗效的代名词。况且药价主要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因素,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病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贵的药未必更安全有效。
有的家长认为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会见效快,实际情况是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在服用医生开具的药品同时,擅自购买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有些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可抵消治疗效果,而毒性作用却增强。
还有的家长不按医嘱给孩子喂药,譬如觉得孩子发烧体温高了就多吃一点退烧药,这种任意加大使用剂量的行为不一定能快速见效,却肯定降低了用药的安全性。
用对剂型和剂量
有的孩子吞服药片困难,家长就将药片碾碎或混在食物中给孩子服用,而实际上把药和食物一起服用是不合理的。缓释制剂和肠溶片碾碎服用,会失去疗效甚至危害健康。除非某些儿童制剂特别标明可以同食物一起喂服,否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因此孩子生病吃药最好尽可能选用儿童剂型的药物,这样的用药剂量才更加准确。
对于某些没有儿童剂型的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在药店自行选购药品时,应选择剂量合理易分割的剂型,并详细研读说明书,按照上面列出的依据儿童体重或年龄与成人的比例计算用药量的方法给孩子用药。对于需要用每千克体重来换算儿童剂量的药物,家长千万别粗心地算错剂量,一旦超量用药,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损害。
五类药儿童须慎用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属于低免疫人群,以下四类药物儿童须慎用或禁用。
氨基糖苷类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这类药品。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这些药可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这些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往往对儿童肝脏损伤大,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引起死亡,必须慎用。
氯霉素类药现在临床很少使用,儿童使用这类药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造成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这类常用于成人的药物不适用于儿童。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这类药可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尽量不要服用。
不要以为孩子吃维生素片有益无害,其实吃多了并不好。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不止、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剂量过大也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12.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来本院治疗的9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7例。实验组中, 男31 例, 女16 例, 年龄54~77 岁, 平均年龄 (65.7±7.8)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8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5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10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对照组中, 男28 例, 女19 例, 年龄52~76 岁, 平均年龄 (65.4±7.3)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2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7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6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9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用药指导措施:提高责任护士的用药知识的水平, 制作相应的用药知识小手册, 帮助患者掌握用药知识, 内容包括: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2) 用药方式指导:由专门的护士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用药指导, 若患者耳聋则采用书面讲解, 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特点:由于老年人的代谢率明显降低, 因此老年人的用药量一般应比青壮年减少1/3。此外老年人的神经状态下降, 当使用降血糖药物时应时刻监测血糖, 其神经感觉不明显, 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察觉, 而此时往往易发生低血糖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 应尽量选取对患者副作用小的药物, 不能自行滥用药物, 并严格观察不良反应。 (4) 对患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由护士对其进行提问及评价, 如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所用药物的名称, 用药时间及剂量, 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回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知识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用药知识知晓情况分为十分了解、了解、不了解。用药知识知晓率= 十分了解率+ 了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知晓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32 例, 了解9 例, 不了解6 例, 用药知晓率为87.2% ;对照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16 例, 了解8 例, 不了解23 例, 用药知晓率为51.1%, 两组用药知晓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1 例, 高血糖反应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4% ;对照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 例, 高血糖反应3 例, 酮症酸中毒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9%,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 出院仍需服用控制血糖药物。但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 对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等了解较少, 常发生错过服药时间, 用法用量错误等事件[2]。因此为提高患者的安全用药, 需由药师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本研究中, 探讨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影响分析, 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及系统的用药知识教育。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住院期间, 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用药知识的知晓率, 从而达到正确用药, 做到自我监控, 提高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3]。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的用药问题具有普遍性, 应引起医生及家庭的充分注意, 建议采用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使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提高, 降低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 提高用药依从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 最终实现治疗目的和安全用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荣华, 吴红莲, 张雪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4) :37-39.
[2]冯剑平, 王小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用药及护理.海峡药学, 2010, 22 (8) :219-220.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推荐阅读:
宝宝出生后办证指南10-13
宝宝咳嗽怎么办 学会4件事应对宝宝咳嗽07-01
宝宝出生祝福语 宝宝刚出生的温馨祝福语10-16
宝宝新入园,那些心烦的爸爸妈妈宝宝入园11-06
宝宝感冒食谱07-31
宝宝日记范文08-18
养蚕宝宝作文09-22
宝宝经典语录09-27
宝宝书目10-03
可爱的宝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