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诗词赏析

2024-10-01

1高考诗词赏析(共4篇)

1.1高考诗词赏析 篇一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

(一)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考生文化底蕴薄弱,鉴赏水平偏低,导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抓特征、明类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悼亡诗、讽谕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歌自有其特征和规律,都能帮助我们鉴赏。这里就谈谈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

(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借咏史怀古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

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

(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基于此,很有必要重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

(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除了1999、2000、2001三年的全国卷是现代诗歌鉴赏外,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都是选取古典诗词,具有鉴赏层级的1990年高考诗歌,始一亮相就是一首文天祥的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自此,咏史怀古诗不断进入到高考语文试卷中。从1990年至今,考过的咏史怀古诗有: [1990年]元文天祥《念奴娇》

[1996年??全国]元代阿鲁威《蟾宫曲》

[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宋辛弃疾《摸鱼儿》 [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五代??欧阳炯《江城子》 [2005年??天津)]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2007(全国卷I)]宋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007(浙江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元人赵善 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不同体裁的咏史 怀古诗作比较

[2007(湖北卷)]唐朝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比较 [2007(江西卷)]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比较 [2008(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009(重庆卷)]清代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 [2009(安徽卷)]元代舒的《小重山·端午》

在历届高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

(四)专题编排和教学依据

选材上,既要涉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又要看到咏史怀古诗伤己、感时、刺世、论史等各种类型,即源流发展的脉络和思想内容的类别兼顾;同时既要看到其思想内容的类别,还要兼顾其艺术手法的多样。在以上基础上,编排体例上力图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咏史怀古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专题编排力争达到体系完整、线索清晰、环节分明,从而让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教学上,在思考领悟课内咏史怀古诗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让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源流发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并能运用到实践中,适当联系高考。总之,本专题教学要做到“承前(课内)启后(高考)”,同时盘点历代咏史怀古诗的佳作,既瞄准高考,又提升素养。

2.1高考诗词赏析 篇二

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引用诗词(1)

(引用的类型和例文及练习) 一、在行文结构中贯穿诗歌: (1)结构是紧接着剪裁之后的一项整体构造工作,也称为“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使文章“言之有序”。莫泊桑说:“布局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柳青认为,写作中“最困难的是结构”,这是因为,“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模。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孙犁:《文艺学习谈结构》)如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就是巧妙地结合了《琵琶行》的结构特色,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诗句,构成了全文的脉络,辅之以叙述,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结构新颖。 (2)优秀例文展示 例1、20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湖南一考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体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回,这是父亲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妈妈的疼爱有加了。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总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咱了。要多谢我的父亲。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以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将离开父母的我有些悲壮的感觉。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评语:该文最大的特色无疑是行文上的创新。文章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文章散得开,也收得拢,思路清晰,语言也很洗练、准确,没有废话,干净利落。计分:25+25+10=60分 例2、吉林 考生 作文话题像一叶小舟,负载着心灵在诗海游渡。关于“选择”的名句珍珠,是这般感人至深、璀璨夺目! ――题记 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一生都在为富国强民而探索着,然而怀王昏庸、奸佞当道,屈原的种种努力都因为“忠不被用”而无济于世。是随波逐流、从俗偷生,还是宁为放逐也不苟且?这两句诗如实地表达了屈原毅然决然的人生抉择;坚持我的追求,执著我的所爱,继续我的奋斗,即使为此九死一生也决不后悔!正因为屈原有此伟大的选择,他才能深思高举、正道正行,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英名业绩“与天地比寿,日月齐光”。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诗人李白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长安3年,不过是供统治者“歌舞升平”、“浅吟低唱”的御用文人。“大济苍生”成泡影,满腹经论无所用。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为高官而奉迎,不图厚禄而谄媚,在去留、穷达的十字路口上,毅然选择了不“摧眉折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其正直、伟岸、潇洒,成就了他那豪放、脱俗、飘逸的伟大品格。 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题为《石灰吟》,但远远不止吟咏石灰。作者托物言志、设喻抒怀,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作者理想的追求、人生的选择。于谦少有大志,23岁中第入仕,直至担任兵部尚书之重职,如果他不能握好“选择”这把双刃剑,势必为剑所伤,成为罪恶的俘虏。正因为他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选择,才能具备“粉骨碎身全不怕”的志节,才能秉持“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廉洁,才能成为忠勇如岳飞的民族英雄,德高似包拯、海瑞的一代清官。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面对列强入侵、朝廷昏庸、民族危亡,林则徐果断地选择了“虎门销烟”,何以有此决心和行动?这两句诗就是其人生追求、人格理念、价值取向的具体写照: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我就尽志而为,虽死不辞,怎能因为是祸就躲避,是福就争取呢?或许有人会说:“此诗写于‘销烟’之后。”不错,时间上的确如此,但这种伟大的情志早已根植于心胸、融会于血液,成为他人生的准则、行为的指南,并与其联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他人生的伟大与不朽。 简评:本文构思别具一格,在选材上既不讲生动的故事,也不发长篇的议论,而是精选几个自己曾背诵过的名句作解释,谈体会,巧妙引用到文中。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 二、模仿练习(仿照上面的例子习作)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关于蚂蚁的生存故事:野火烧起来了,蚂蚁如何逃生呢?众多的蚂蚁迅速聚集起来,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地逃离火海,但是往往只有最里面的蚂蚁才能逃生。蚂蚁实在太渺小了,但是恰恰是这蚂蚁,让人把生命看得严肃。生命的卑微并不可怕,有时也决定不了什么,可怕的是我们懈怠了精神,蚂蚁虽小,但它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催人自省。 蚂蚁滚雪球逃离火海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它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以“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要求运用引用诗词不少于两处。要求:在行文结构中贯穿诗歌 构思提示:精神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可虚可实,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小到一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只要有精神在,那么这个民族永远兴盛;一个人只要有精神在,那么这个人永远富有生机与活力。巴金在《灯》中说:“人不是靠吃粮食活着的”,可见精神的重要性,精神这个话题可写多种文体,可写记叙文,可写议论文,可写散文,“精神”是个好话题。

3.1高考诗词赏析 篇三

古典诗词赏析:《诗经》205篇 <141-160>

目录

诗经·桧风——〈羔裘〉142 诗经·桧风——《素冠》143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144 诗经·桧风——《匪风》145 诗经·曹风——《蜉蝣》146 诗经·曹风——《侯人》147 诗经·曹风——《鸤鸠》148 诗经·曹风——《下泉》149 诗经·豳风——《七月》150 诗经·豳风——《鸱枭》151 诗经·豳风——《东山》152 诗经·豳风——《破斧》153 诗经·豳风——《伐柯》154 诗经·豳风——《九罭》155 诗经·豳风——《狼跋》156 诗经·小雅——《鹿鸣》157 诗经·小雅——《四牡》158 诗经·小雅——《常棣》159 诗经·小雅——《伐木》160 诗经·小雅——《采薇》

[配乐] 诗经·小雅·鹿鸣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

编钟与乐队

141诗经·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桧风》是桧国地区的诗歌,共有四篇。桧国,相传是周初分封祝融氏的后代,姓妘,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密县,新郑县一带。大约在春秋初年为郑国所灭。这一地区的风俗,古人曾述:“子男之国,虢会(桧)为大,恃势与险,崇侈贪冒。”(《汉书·地理志》)“会(桧)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天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缺。”(潜夫论·志氏姓篇))

羔裘:羊羔皮制的衣,是诸侯上朝的服装。

狐裘:狐狸皮制的衣,是朝见王子的服装。

朝:音巢,上朝。

尔:桧国之君

翱翔:此自由自在游玩的样子。

膏:油,此形容羔裘的润泽。

有曜:形容裘皮的光亮。【赏析】:

《羔裘》讽刺执政者只知贪乐享受,逍遥自在,讲究服饰华美,而不知自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所以清人方玉闻解释说:“伤桧君贪冒”(《诗经原始》)正见其国家风气。

142诗经·桧风——《素冠》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

【注释】:

素冠:素冠之人,清贫之人

棘人:哀戚之人。栾栾:憔悴

慱慱:音团,不安

聊:但愿。

同归:一同回去。

韠:音毕,护膝。

蕴结:忧郁不解的状态。【赏析】:

《素冠》描写思念之苦,渴望与相思人合为一体的感情,但古来解说纷纷。清人姚际恒认为“思君子可以,为妇人思男亦可。”(《诗经通论》)诗以“素冠”、“素衣”、“素韠”代指思念的人,反复描写思念的愁苦,渴望与子同归,写得凄婉动人。

143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注释】:

苌楚:羊桃。苌音常

猗傩:音婀娜,同婀娜

无知:无知无识,意指无忧无虑。

华:通作花。

至室:没有家室。【赏析】:

《隰有苌楚》描写不堪忍受生活的忧患和压迫,向往草木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烦恼,诗以羊桃起兴,引发诗人内心忧虑和重负,实在可以叫人体会人的本性中的向往自然一面。

144诗经·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烹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匪:彼之借

偈:音结,迅速驰驱

周道:大道

嘌:音飘,轻捷之状

釜:锅

鬵:音寻,大釜

西归:回到西方。

怀:通作归,馈送。

【赏析】:

《匪风》描写游子行至途中,望见随风扬尘奔驰的马车,引起以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但愿能遇到向西回去的路人,请他带个平安 的音讯与家人。余冠英先生说这与唐人岑参《逢入京使》一诗意境相似,所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平安。”

145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注释】:

《曹风》是曹国地区的诗歌,共四篇。曹国是周武王分封给叔振铎的国家,在今的山东省定陶、曹县带。当地风俗,“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臧。”(《汉·书地理志》)但诗歌中却多讽刺奢侈腐化的作品。

蜉蝣:一种小昆虫。成虫常在水面飞行,寿命很短。常以蜉蝣形容朝生暮死。蜉蝣的羽很薄而有光泽,几乎是透明的。

楚楚:形容鲜明整洁。这是用蜉蝣的翅羽比喻人的衣服。

我:通何

采采:华丽的样子。

阅:音穴,通穴

说:停息。【赏析】:

《蜉蝣》讽刺朝生暮死的人贪图眼前的享乐,不知人生最终的归宿的可悲。诗以蜉蝣作比,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代表意象,嘲弄了这种享乐者的短暂。

146诗经·曹风——《侯人》 彼侯人兮,何戈与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侯人:管迎宾送客的小武官

何:荷之省,扛。

殳:音书,古代的一种撞击兵器,杖用竹或木,杖端装入八棱平头的金属器。

三百赤芾:言穿赤芾的人很多

赤芾:为高官所佩,红色皮制听蔽膝,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穿戴。

鹈:鹈鸪,水鸟。

梁:鱼霸,作以捕鱼。

咮:音宙,鸟嘴

媾:宠爱。

南山:在山东曹州济阴县二十里。

隮:音基,升云,或虹

婉娈:形容小女孩的娇小美好。

季妇:幼小的女孩。【赏析】:

《侯人》对比描写了辛勤劳动遭罪的小吏和待遇优厚的达官贵人,讽刺贵人们不劳而获就像食鱼不沾湿嘴鹈鸪,高高在上,而又无所事事,而对遭爱艰辛连自己女儿都在挨饿的小吏表现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对比是鲜明的,讽刺也是辛辣的,特别最后两句,侯人日夜辛苦,那娇小可爱的孩子却在挨饿,直是催人泪下。

147诗经·曹风——《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148诗经·曹风——《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注释】:

冽:寒凉。

下泉:奔流而下的山泉,此专指狄泉。在今洛阳东郊。

稂: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忾:叹息。

寤:睡醒。

周京:指周室京师之明王

芃芃:音朋,茂盛

郇:通作“荀”,郇伯指晋大夫郇跞。

劳:勤劳。

之:代指立周敬王。据史书记载,鲁照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猛立为天子,即周悼王。而王子朝作乱,攻杀了周悼王。另一位王子匄居住在下泉,后来晋文公派大夫 荀跞进攻王子朝,王子朝逃走。王子匄被立为敬王,入主成周。【赏析】:

《下泉》描述王子匄居住下泉,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终于在晋人荀跞帮助下,入主成周。诗以下泉水冷,浸淹草木起兴,写王子匄的心情,这样触景生情,兴中有比,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

149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7]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栒邑,邠县一带。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馌:音夜,给人食品

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鵙:音局,伯劳鸟。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豵:墐豜: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墐:音尽,涂

郁:树名。薁: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樗:音初,臭椿树

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綯: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赏析】:

《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

150诗经·豳风——《鸱枭》 鸱枭鸱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注释】:

鸱枭:音吃消,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恶鸟。

鬻:音玉,养育。闵:音敏,同悯

迨:趁着

牖:窗,瘏:音涂,病苦

未有室家:指鸟巢还没修好。

谯谯:形容羽毛焦枯。

翛翛:音消,干枯无光泽。

翘翘:高而危险,摇摇晃晃。

哓:音消,凄苦的叫声 【赏析】:

《鸱枭》描写一只被鸱枭吞食了小鸟,毁坏了鸟巢的母鸟的诉说,表现了自己家破子亡的痛苦,控诉了恶鸟的残暴。诗其实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借鸟的诉说,作为人的控诉,更重要还在全篇采用鸟的倾诉,是面对着鸱枭,也就是鸟与鸟的对话,鸟与鸟的倾诉,因而使这首诗成了一首典型的寓言诗了。

151诗经·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慆:音滔,久远

蜎:音冤,虫卷曲

蠋:音竹,毛虫,桑蚕

烝:音征,放置

果臝:音裸;臝,音蒌。又叫栝楼,蔓生葫芦科植物。

伊威:亦作伊蠨,生长在阴暗潮湿处。

蠨:音霄;蠨蛸:长脚蜘蛛

町疃:田舍旁边禽兽出没的地方,还有兽迹斑斑。

熠耀:闪闪发光的样子。

宵行:即萤火虫。

鹳:水鸟,形似鹤。

穹窒:此指房屋。

我征:我出外远行的征夫。

聿:音玉,语助词

栗薪:束薪

仓庚:黄鹂,黄莺

之子于归:指征夫想起妻子出嫁。

皇:黄白相间。驳:红白相间

缡:女子的佩巾

九十其仪:形容结婚仪式繁多。

其新:指当年新婚。

孔:很。

嘉:佳美。

旧:指结婚多年的老夫妻。

如之何:怎么样?征夫在路途中设想。【赏析】:

《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152诗经·豳风——《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斨:音枪,斧

周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姬旦,周武王弟弟。

东征:是指周武王死后,封在殷朝旧都的武庚,以及管叔、蔡叔联合东方旧国反周,周公带兵东征,平息这次叛乱。

四国:天下四方的国家。

皇:通作惶,惶恐。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

錡:音奇,矛属

吪:音俄,动,化

銶:音求,穿刺的兵器

遒:音优,固,敛 【赏析】:

《破斧》描写叛乱发生之后,周公东征平息这场战事,随军出征的士兵得以归还,既感到可悲可叹,又感到庆幸余生。诗中似有对周公东征的赞美,但在这种赞美之中,却有内心的“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的抒写,其中暗含的对比,似乎在辉煌中罩上了一层阴影呢?可见,诗人的忧虑是更深沉的!

153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注释】:

则:法。其则不远:合乎礼法

笾:音边,竹篾器具,古代祭祀或宴会上用以装果类的竹器,形像高却盘。

豆:用以装肉类的器具,与笾形相似。有木、有陶,也有青铜的材料。

践:成行成列之状 【赏析】:

《伐柯》反映当时婚娶强调通过媒人作会的礼仪。诗以伐柯必斧取兴,不过以形象说明与娶妻必须通过媒人的相似而已。

154诗经·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注释】:

罭:音玉,一种捕鱼的细网

鳟:鲤科鱼的一种。长二、三尺,前圆后扁,赤眼细鳞。

衮衣:古代王公穿着乡有卷龙的衣服。

绣裳:绣有五彩图案的下装,此为泛指。

鸿:鸿鹄,喻男子

信处:再处,再宿

以有:与友,相亲相爱 【赏析】:

《九罭》劝阻一位王公贵族将归,而表达对他归去的担忧和悲伤。诗以九罭之鱼鳟鲂,表现主人和自谦。而以鸿飞遵渚,遵陆起兴,暗示主人的归去的危险,“无所”“不复”,最后一节直述心事,道出“心悲”的感情。

155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踬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踬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注释】:

跋:践踏。

胡:颌下悬肉

载:又。

踬:踉跄前行之状。

公孙:诸侯国君的子孙,此泛指贵族。

硕肤:肥大的样子。即大腹便便的形态。

赤舄:红鞋。

舄:音细,复底鞋

德音:美好的声誉。【赏析】:

《狼跋》讽刺贵族王公衣饰华丽,大腹便便,而行为举止进退狼狈的处境,诗以老狼“进则躐其胡,退则踬其尾,进退有难”,兴公孙的进退狼狈,末尾用一反语“德间不瑕”,讽刺更为尖刻,表达了诗人无情的嘲弄。

156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157诗经·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嘽嘽骆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载駸。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释】:

慰劳使臣勤于王事。一说使臣自咏之辞。

騑騑:音非,马行走不停貌。

倭迟:迂回遥远貌。

盬:音古,不坚固。

嘽嘽:音摊,喘息貌。

骆:音落,白毛黑鬣的马。

启处:安居休息。

鵻:音追,斑鸠,鹁鸠,鹁鸪。

苞:草木丛生。

栩:柞,栎。

杞:杞柳。

骤:马飞奔。

駸駸:音侵,马速行貌。

谂:音申,思念 【赏析】:

《四牡》叙写出使在外的官员苦于王中的繁重,无休无止,想念家中父母无法奉养,表达了出对家人的思念,对王事的哀怨。诗以行车途中,感于路途的遥远迂回,兴言王事的繁重,又以鹁鸪鸟的飞歇,暗示自己在处的流落,中以“岂不怀归”为主旨,反复咏叹,表现了强烈的思归的感情。

158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況有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注释】:

常棣:也叫郁李,花或红或白。每二三朵成一缀,果实似梨。

华:即华。

鄂:通作萼,花萼。

不:语词,无实义。

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通作“畏”。

孔怀:很关心、挂念。

原:高而平的地方。

隰:低湿的地方。

裒:聚集。方玉润解释:“裒为损少,即变迁之意”。(《诗经原始》)

求:寻求。

脊令:也写作鹡鸰,有成群而飞的习性。

急难:为有难着急,表现休戚相关。

況:现在写作“况”,增加。

永叹:长叹。

阋:争斗。

务:通作“侮”。

烝:久。

戎:帮助。

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毛诗传笺通释》)

傧:陈列。

笾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上装置水果或肉的器具。

饫:满足。

具:通作“俱”聚齐。

孺:通作“愉”(参《群经平议》卷七)。

妻子:此指妻子与丈夫。

翕:合,和睦。

湛:通作“媅”,欢乐深长。

宜:和善。

室家:家中亲人。

帑:通作“孥”,儿女。

究:深思。

图:考虑。

亶:确实。

【赏析】:

《常棣》咏叹兄弟之间的血缘感情的深厚。诗主要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用丧乱与安宁之时的背景,兄弟与朋友相比,甚至与妻室儿女相比,来衬托兄弟之间患难之情,相聚和睦之情。

159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宴朋友亲戚故旧。

丁丁:伐木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矧:音审,况且,何况。

神之听之:一说指应警戒和听从。

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

酾:音师或筛,滤酒。

藇:音许,美貌。一说茱萸,用以制酒,酒有其香。

羜:音住,五个月的小羊。

衍:美貌。一说满溢。

愆:过失。

湑:音许,滤过的酒,引申为清。

酤:买酒。一说一种速成的酒。

坎坎:鼓声。

蹲蹲:音存,舞貌。【赏析】:

《伐木》是抒写宴请亲朋故旧的诗歌,表明饮酒摆宴、歌舞欢乐都在于表达人的感情,和睦和关系。诗以鸟鸣求友起兴,说明人更应该重视感情。至于诗从伐木写起,或正在伐木之中见其鸟鸣而产生的最初联想。

160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騤(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赏析】:

4.诗词赏析-送别诗 篇四

一、送别诗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风格类型: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伤感型)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豪迈型)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三)空间意象:

6、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7、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8、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9、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10、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第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第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第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第四,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第五,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第六,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第七,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四、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五、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又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第三,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常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再如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第四,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第五,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五、体会送别诗

1.王维与《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是“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的感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2.李白与《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六、小结: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依据—————作用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感情)——作用

七、感受高考:

1、(07江苏卷)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07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5、(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①

八、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答: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4分)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3、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8、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上一篇:下步整改措施下一篇:学习建筑质量管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