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2024-10-27

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1.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篇一

《方山子传》

苏轼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余谪居于黄 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6、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2(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状后 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 【参考答案】B.

B组提高题4【参考答案】B使„„跟随5.【参考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6、【参考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7、【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③【参考答案】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

2.读《方山子传》有感 篇二

《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整篇仔细看下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文章的结构形式灵活,刻画人物也十分到位。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超然物外等等,但是我读到第二段中的几个字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一惊、一笑、一异之间让我看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凄苦郁闷的心情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磨难何来的看得开,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文中这样写道,“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他们在惊讶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不过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经不在,方山子矍然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有说不尽的深意,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了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当了隐君子。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苏轼在《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方山子虽然立志济世,但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君子,不屑于借助父亲的力量上位,不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仅凭自己的能力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方山子心中肯定也是郁闷的,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活得自在,这与他身上侠的品性是离不开的,侠士拓落不羁,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山子晚年虽然选择了隐居,但是他身上侠的品性没有完全消融,而是与隐水乳交融。他没有像陶渊明那般不理世事,“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从之后他与苏轼在黄州交往的事实来看,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处在江湖之间,虽然后来苏轼一再劝他出山,“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并且对他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隐居的志向,这一点与苏轼不停述说自己隐居的志向而从未离开过朝廷是不同的,方山子是个很可爱的人。

如今自己的好友驰骋官场大半生却也来了乡野之间与自己喝酒聊天,自己心中曾经的不遇之感在面对友人的贬谪失意时只能化为无奈和苦涩之感,对于友人在官场上摸爬打滚大求取功名的作法他肯定是不尽认同的,但是他是方山子,肯定不会搂着苏轼陪着他大哭一场,也不会说一些安慰的俗话,他们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笑足矣。这笑中有对苏轼不遇的理解,没有同情也没有难过,稍稍惊讶之后便只剩老友重逢的喜悦了,或许这些人生坎坷让他有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是这些情感在方山子心中微微荡漾之后便烟消云散了,仰天大笑仿佛让抑郁之气喷泄而出,让人领略了方山子的豁达、方山子的不以为意,但是无语胜有语,在这一笑之间最妙的是还可以看出苏轼满满的辛酸与愤懑,方山子懂,苏轼也懂。

老朋友在外面遇到,简单叙旧之后自然要把好友领回家,“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家徒四壁而妻奴尚且自乐,一片和谐欢乐的生活情景,完全可以想象方山子隐居生活的陶然情态,苏轼感到十分惊异也是正常的,十几年前的富贵少年可是十分得意的,“怒马独出”,“怒”字和“独”字烘托出了一代豪士的形象,并且与苏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潇洒。现在他自愿放弃那些荣华富贵来到山中隐居。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山子可以说是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不炫富,他虽然是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但他绝不是被生活所累被现实所逼才来到萧索的山中的,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安贫乐贱,并且有一股傲气和一股豪侠之气,方山子的人格是十分卓越的,如此人才放在山中难怪一心为主的苏轼一直“垂涎不已”。

苏轼不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能够寻得安乐生活,深谙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苏轼也不觉得在消息闭塞的山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消除,自然觉得“异”,苏轼就是苏轼,永远都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轼。看到好友的变化,苏轼感到惊异,他欣赏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不过那和他自己说的那些话一样,他只是站在那个世界外面赞许,即使心生向往也绝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之内。

3.《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篇三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

参考答案:

8、(2分)B

9、(2分)C

10、(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11、(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A

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然终不遇遇:对待 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4.《方山子传》苏轼 教学设计 1 篇四

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方山子传》是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的名篇。本课从“人物之异”入手,从“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三方面着重分析和挖掘方山子的外在形象特点及内在的个性内涵。作者表现传主之“异”的过程运用了一些诸如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奇”笔,使方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课在学生对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分析作者“传人见己”的写作意图。最后对方山子的精神内涵作一适度的拓展,从而让学生能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三维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苏轼在此传中寄托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诗歌: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从导入的诗歌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成语----河东狮吼,面对饱受“河东狮吼”的陈季常,苏轼在诗中有何评价?----可怜。那陈季常在苏轼的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方山子传》来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句

1、注意

闾(lǘ)里 折(zhé)节 岐(qí)亭 陈慥(cào)矍(jué)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òu)污傥(tǎng)

2、字词解析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

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⑥ 使酒:酗酒任性。

⑦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⑧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⑨傥:倘或。

3、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乃投水而死 B.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 乃重修岳阳楼 D.呼余宿其家 静女其姝 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一)人物之“异”

1、苏轼在黄州见到方山子有怎样的感受?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耸然异之。(引导学生明白“异”就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为意动用法。)

2、结合文本讨论,方山子在哪些方面让苏轼感到奇怪?

----文中说“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形貌之异).----“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方山子选择过着“庵居蔬食”“环堵萧然”的生活,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生活之异)----方山子是一个武艺高强,懂得用兵,而且知历史兴替得失的人,却“终不遇”。(际遇之异)投影: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

3、同学们,苏轼感到奇怪的这三个方面都指向了方山子在当时的一个身份,就是当时的陈季常已经成了一个隐士了,他隐去了对功名的追求,隐去了富贵的生活,隐去了使酒好剑的任侠之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去了很多,那他有没有所得呢?请结合中国古代隐士的生活,谈谈方山子的“得”有哪些?----“此岂无得而然哉”

投影: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保持心灵的自由

4、苏轼的“耸然异之”在另一层面也说明了方山子和一般的隐士是不同的,方山子在隐居后还有什么没有隐去?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侠士的精悍之色)投影侠士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侠士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史记.游侠列传》 亲朋多畏不相见。-----《宋史》 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相从百余日也。----苏轼《歧亭五首.叙》 总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大多数的亲朋因害怕惹祸上身,对苏轼避而远之,但方山子秉承正气,“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有一种侠士的刚健气质。

(二)用笔之“奇”

1、通过以上分析,显然方山子是一个“异人”,那么苏轼又是用什么笔调将其之“奇”刻画出来的?

----侧面着笔,虚处传神,虚实结合。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正面描写)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侧面烘托) 方山子亦矍然。(细节描写)

(三)课堂练习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C)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5)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四、文本主旨

1、作者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

5.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篇五

一、基础考查

1.下列给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驰骋.(chěnɡ)

当.世(dānɡ)B.著.帽(zhù)谪.居(zhé)C.奴婢.(bēi)萧.然(xiāo)D.两骑.(qí)精悍.(h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阳狂垢污

B.方山子傥见之与 C.前十有九年

D.鹊起于前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A..②心未老而.先衰

①余既耸然异之B.. 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①呼余宿其家D..②其

.皆出于此乎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D.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晚乃遁于光、黄间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因谓之方山子B..因.

击沛公于坐

C.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D.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铁椎传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铁椎.(chuí)省.(shěnɡ)兄

健啖.(dàn)B.拱揖.(yī)罕.(hǎn)言

言讫.(qì)C.鼾.(hān)睡

强.(qiánɡ)留

数.(shuò)击杀 D.挟.(jiā)矢

偕.(xié)行

觱(bì)篥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喜欢多事的人 B.饮食拱揖..不暂去

拱手作揖 C.吾数击杀响马贼...

拦路抢劫的强盗 D.宋将军屏息..观之

(害怕得)不敢大声出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以其雄健.时座上有健.啖客

B.貌甚寝.既同寝 .

C.方期.我决斗某所不期

.而遇D.吾数.击杀响马贼歌数 .阕,美人和之

4.下列句子中的“许”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大铁椎,不知何许.人。B.引之长丈许.。C.时人莫之许.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E.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

人 5.下列句子中的“且”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祸且及汝(将)B.贼能且众(又)C.且欲观客所为(况且)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全是代词的一组是()①引之长丈许 ②将军强留之

③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④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宋将军屏息观之 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7.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故汉追及之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以为豪以赐公

C.以无厚入有间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D.无以渡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8.大铁椎无疑是一“异人”,下面对其“异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

B.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

C.片刻不离大铁椎,“罕言语”,不告诉别人姓名,是他行为举止之异。

D.“语类楚声”是其语言之异。9.翻译下面句子。

(1)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

2、心中有梦,才能看到远方。心中有路,才能走得踏实。

3、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4、彩虹的七色是由勤劳的赤、谦虚的橙、刻苦的绿、诚实的黄、认真的青、俭朴的蓝和团结的紫组成的,让我们拥有这七色元素,为祖国画一道绚丽的彩虹!

5、成功从不会放弃任何人,只有你放弃成功罢了。

6、我们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7、没有松柏恒,难得雪中青。

8、失败,是成功蝉蜕下的虚壳;成功,是失败破裂后的彩蝶。

9、江河有流尽之时,毅力无倒塌之日。

10、成功不是回首,不是寄望,而是把握现在。

6.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篇六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之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不可以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2.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4.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公开课教案10-27

上一篇:联通公司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以“色彩”为话题作文:秋天的色彩15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