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2024-09-14

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9篇)

1.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一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2010-12-23 11:08:05 | 来源:江苏省阜宁县地税局 | 作者:张明实

税收政策历来都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优化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于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有序发展和实现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相关税收政策的总体状况,分析了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的作用和不足,提出了优化税收政策,发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最新材料表明,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实现利税占全国的4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占新增就业人数的90%左右;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急剧膨胀,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强大竞争优势,似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惨淡经营。一些经济学家也由此断言:中小企业已丧失了活动空间。然而,中小企业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脊梁。在美国,雇员在100 人以下、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产品出口额占全国产品出口额的40%以上。我国的台湾地区其经济体系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7%。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以日、韩为代表的大企业主要模式受到较大冲击,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所受冲击则较小,显示出中小企业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如,日前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家俱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而,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几十万个国有和乡镇政府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放开和搞活,将是近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2.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问题,始终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增劳力和存量劳力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广量大,且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改革开放20年来,城镇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75%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的先锋队。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是地方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集镇。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另一方面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20年来,乡镇企业已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92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半。这不仅加强了社会稳定,而且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级政府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上,哪个地

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生活比较富裕,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基础。

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在美国,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的。因为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大企业一般注重常规生产,不愿意去冒风险。因而小企业往往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验田”。我国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符其实的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悉,深圳市首批认定的9家“深圳·国家科技成果产业推广示范企业”竟然全是中小企业; 深圳考核认定的94家技术先进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占76%,124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也占90%左右。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

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船小好掉头”上,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尽快推出,占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应更具有竞争力。只要利用中小企业灵活善变的优势,引导它们放开搞活,对活跃市场功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5.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运行操作简便、引发的社会震动小,相对较易进入新体制,已成为企业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改革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诸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经验,往往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后取得的,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所以,企业的改革深化离不开中小企业作为“开路先锋”。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中小企业亏损非常严重,目前,在国有企业的亏损中,有90%都是来自于县一级的中小企业。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中小企业怎么啦?笔者认为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问题存在。

(一)中小企业外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不力。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有许多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又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受各级基层组织管理,而各部门的管理方式、政策不一,多头领导,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企业经营束手束脚,无实际的经营自由权。

2.对中小企业监管不严。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使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小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分散、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3.中小企业负担重。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企业税负、社会负担愈来愈重。比如在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标准上,对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9 %征收,而对国有大型企业则按2%征收。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对名目繁多的费用常不堪重负,企业经营步履维艰。

〈二〉中小企业内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说来,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行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

2.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一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二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三是缺乏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企业难上规模。

3.中小企业小而散、竞争力不强,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优势发展。一是缺乏集中,缺乏大企业的带动。盐城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家庭式作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大企业和“领头羊”强有力的带动和产业集聚,且产业结构中的特色优势产业不多;二是相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言,技术含量低、投入少、以销定产的多,常年长期生产的少,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缺乏竞争优势。

4.资金紧张、贷款难,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据监测提纲问卷调查显示:一是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是自有资金,业主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且贷款额度小,而民间筹资则成本高、风险大,资金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二是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销售资金回笼慢;三是企业资金占用严重。资金短缺制约了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依然存在,影响盐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盐城市还有部分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未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企业长期处于不合法经营状态;还有相当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掺杂造假、税收意识薄弱,税收遵从度较低,逃税漏税观念严重。

二、税收政策分析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什么是中小企业作了以下定义: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有一些规定从受益主体来看大部分是针对中小企业,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所得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了税率,从33%降为25%,降了8个百分点,另规定了两档低税率:小型微利企业20%,高新技术企业15%,并将一些国家鼓励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予以扩大,例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低税率优惠扩大到全国范围,这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新增对创业投资机构、非营利公益组织等机构的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增值税

新增值税条例规定,纳税人为个人(具体为个体工商户、临时发生应税劳务和经营行为的其他个人)的销售额未达到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对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其适用的征收率为4%,商业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其适用征收率为6%。

(三)营业税

对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免征营业税。

(四)其他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新的中小企业,对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可在3年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从盐城本地中小企业状况分析,我们认为,利用税收政策杠杆促进盐城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虽然有所体现,但未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配置,现行与中小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所得税

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受到的歧视问题,统一了内外两套税法,并将企业所得税税率定为25%,降低了8个百分点,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仍不够彻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吸引中小企业投资

现行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这项规定不利于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另外,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税收政策,而我国并未采用。

2.不利于鼓励中小企业创办

在英国,为了鼓励投资者创办中小企业,规定凡投资创办中小企业者,其投资额的60%可以免税,每年免税的最高投资限额达到4万英磅。韩国政府对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三减二”(开始三年免税,其后两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大部分是针对已创办的中小企业,缺乏支持创办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不利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要发展,资金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税后净利,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度必然缓慢。由于社会观念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缺乏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应政策,新所得税法对这方面也没有过多的涉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增值税

1.征收率过高

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4%,据测算,对小规模纳税人按销售额的6%或4%征收率征收的税额相当于在实现54.55%或30.77%的增值条件下才能与一般纳税人依17%计算的税率相等。(参照浙江省国税局公布数据,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调查资料,浙江省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平均税负率分别为3.97%、1.05%)由于不能抵扣,中小企业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

2.起征点偏低

现行江苏省国税局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是: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200元。这个起征点虽然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最高标准,但是根据目前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如果真是达到这个标准就加以征收,这么低的收入支付各种税费后、维持商户生计还是很困难,更何况发展。

(三)营业税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据盐城市中小企业局公布数据,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额达到23.8%,因不能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达到32.3%,总拒贷额达56.1%。同时中小企业技术落后,导致中小企业没有竞争力也逐渐成为阻碍中小企

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面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以及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现行营业税未能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来缓解。

(四)其他

1.税收政策过散

我国现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散现于单个税种中,没有形成固定的法律条款,而且大部分是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发布,优惠内容多,补充规定散且不明确,而且税收政策调整过于频繁,这使得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中小企业经营者掌握、实际操作和执行,这将加大中小企业纳税成本或者使中小企业得不到应有的税收优惠。而税收政策的易变性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

2.纳税成本过高

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较小,不会花大成本聘请精通财会业务、熟悉税收政策的专业财会人员,造成建账、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方面不规范。目前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大多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中小企业的纳税期限较短,纳税程序较复杂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纳税不及时,使中小企业在纳税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规模小、账簿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更增加了中小企业纳税的难度和成本。

3.社会负担过重

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愈来愈重。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头税轻,二费重,三费四费无底洞”。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三乱”现象严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目前中小企业上缴的税外费用大约是税收的1.48倍,一些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大约占到销售收入的5%—8%。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所得税

1.制定吸引中小企业投资的税收政策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投资面临的风险大,因此有必要制定税收政策来增加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投资损失扣除。对于中小企业从被投资公司分摊的损失,不超过投资账面价值的部分允许扣除,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二是再投资退税。对于中小企业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的投资行为,对再投资部分缴纳的税款,给予退还,以鼓励企业将所获利润用于再投资;三是投资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对于中小企业提取的投资减值准备,允许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

2.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办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以下税收优惠政策来达到支持创办中小企业的目的:一是对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小于3万元的免征所得税,期限为三年;二是对于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超过3万元的,可以实行减半征收同时可以延期至二年后缴清;三是对投资创办中小企业的投资者按规定投资的40%予以免税。

3.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

制定以下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融资:一是对中小企业改制给予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改造投资可抵免所得税,以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目的,从而更有利于获得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二是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利息,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可以使中小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完善增值税

1.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对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调低为4%,目前工业企业的进销差率为20%左右,按17%的税率征税,税收负担率应该是3.4%,与调整后的比较接近。对商业企业小规模纳

税人的征收率调低为2%,商业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为10%-15%,按法定税率17%征税,税收负担率应该是1.7%-2.5%,与调整后比较接近。这有利于缩小两类纳税人之间的差距,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2.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起征点明显偏低,应该根据近1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涨幅、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等因素,及时修改关于增值税起征点的相关规定。目前江苏省国税局增值税起征点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200元。上述起征点的标准,已经大幅降低了我省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三)完善营业税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可加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减征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时也可以利用这项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向创新型、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关于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国家可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转让或租赁专利,技术秘诀或新工艺给中小企业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免营业税,以增加中小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其他方面的税收政策

1.加速清理整合进度,建立规范统一的税收法律、法规

2002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我国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确定了法律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利用有关税收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设立和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够系统、规范、稳定性差、透明度低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整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等竞争、税负从轻、便于征管、促进发展的原则,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以正式法规的形式颁布,以增强税收政策的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证。

2.加强税收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纳税成本

对中小企业纳税成本偏高的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①简化纳税申报和办理纳税程序,延长纳税期限。如对规模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企业采取简易申报和合并申报的办法,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采取延期纳税的办法等;②加大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提供、纳税辅导、税收宣传和纳税培训等工作,减少中小企业因不熟悉税收政策法规而造成的纳税中的种种失误,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③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帮助做好税收筹划,对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代理纳税事宜所得收入给予减免税照顾,以降低中小企业代理成本。

3.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减轻中小企业费用负担

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收费较多,甚至超过税收负担。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收费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取消所有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费,将一些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改为经营性收费,并将一部分类似于税收性质的收费逐步改为税收。例如,可以参照将有关的交通公路规费改为燃油税的经验,将社会统筹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改为社会保障税。通过加快税费改革,清费立税,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

2.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二

一、林下参的发展现状

1.吉林省除松原一带外大部分地区属于半丘陵半山区地带, 林地资源相对较丰富, 可以为种植林下参提供林地资源保证。而且林下参种植技术成熟, 山区种植林下参也能实现规模效益。

2.吉林省抚松县、靖宇县、通化县、长白县、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等县种植林下参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有着丰富的经验。

种植的园参是人工培育施肥崔生, 它们远远达不到真正人参的价值, 所以鲜园参与林下参价格是天壤之别。林下参跟园参大不相同:一是林下参要15年以上才可成品, 而园参3~6年就成形了;二是园参人工施肥, 农药残留无专门机构把关, 林下参是人工播种于野山林里, 自然生长, 无公害及其与野山参一样生长环境, 其药用价值极高;三是园参用地一年比一年少, 因为种过园参的地十几年不能再用, 而林下参因其自然环境中不施肥, 土地每年有落叶自然腐烂成肥料, 土质保持松软不板结, 可循环利用土地。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加强, 对绿色环保产品认识的加深, 林下参将是替代野山参的唯一, 可见林下参前景应该是越来越好。

3. 种植林下参的山场来源及投资分析

(1) 山场主要靠种植户承包集体或个人的山林。

(2) 投资成本: (按2015~2030年的计算) 。

(1) 参籽 (长脖卢) :5斤/亩×400元=2000元/亩/年; (2) 种植费用:8人/亩×120元=960元/亩; (3) 管护费:200元/亩/年; (4) 除草:100元/亩/年; (5) 林地承包费10元/亩/年; (6) 农药费:100元/亩/年; (7) 其他费用:750元/亩/年;合计需投资:4120元/亩/年。15年期间包括管护费、除草、农药费、其他费用等合计1150元, 15年总计投资成本:1150元*14年+4120元=20220元亩 (按现行价格大约计算) 。

4. 种植林下参的产出效益分析

(1) 参籽1斤×5000粒/斤=5千棵/亩, 种林地里能成活1000棵算, 15年后亩效益:1000棵×0.03斤/棵×0.5万元=15万元; (2) 最后亩收益:15万元-2.022万元=12.9928万元。

以上按低档预算, 每亩15年后能净收益近13万元。

二、目前发展林下参的困难

1. 林地资源紧张

目前吉林省大部山区乡镇发展林下参产业最大的瓶颈是缺少林地资源。由于十几年前的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当时的政策, 许多国有林和集体林早已承包到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手中。造成村里和农民林地资源紧缺, 农户想再次承包回来需要大量承包费用。再一个是农户开垦的小片荒, 当年现得利, 农户只看到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规划。

2. 缺少资金扶持

林下参种植本来就是一项前期投入资金较多的产业, 加之大部分山区的农民相对贫困, 更缺少前期投入资金。而且, 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 还需建看护房、雇看护人、修路、接电等, 这期间的参农尚没有收入, 急需国家和金融部门给予资金扶持。

3. 投入产出周期过长

一般的农业种植品种均为当年投入当年收益, 农民愿意接受。而种植林下参需要较长时间, 最大效益为15年以上。这种过长的投入产出周期, 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种植林下参的积极性, 也超过了金融部门为之贷款的政策规定。

4. 投资成本增加

近几年来参籽短缺, 价格骤涨, 农村劳动力价格也不断上涨, 这些物价上涨的因素增加了林下参种植的前期投入。

5. 病鼠害危害严重

农民因为没有成熟的病鼠害防治技术, 种植林下参容易出现的“水锈、腐烂”以及老鼠 (穿地龙) 吃参等病害情况, 使参农受损严重。

6. 林业政策限制

由于林下参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 所以一定年限后, 需要对参场内过密的林木进行有计划地间伐。

三、发展林下参的几点建议

1. 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林下参发展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山区乡镇发展林下参提供政策上的保证。

2. 加强典型示范, 引导林下参发展

总结开发林下参的经验, 树立一批发展林下参的大户, 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发展林下参。为此, 建议有关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扶持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建设林下参示范园, 引导山区农民发展林下参。

3. 外出考察学习, 借鉴成功经验

组织山区的乡村干部到吉林的抚松、长白、靖宇, 辽宁的桓仁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发展林下参的成功经验。

4. 成立“林下参协会”, 引导农民发展

利用参农的积极性, 尽快成立“林下参协会”和“中草药种植协会”。鼓励各个协会相互协作, 组织带动农民发展林下参和林下种植中草药。

5. 加强技术培训, 解决技术难题

利用农闲季节, 广泛开展“科普之冬”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采取办培训班, 印发科技资料, 放录像教学等各种形式帮助农民认识林下参, 帮助农民解决林下参种植及生产环节上的技术问题。

3.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三

象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象山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创建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产业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工业示范区,现有落户企业571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销售收入99亿元,创利税总额8亿元。园区企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开发区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开发区企业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利润大幅下滑。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加上国内“三率三价一成本”碰头和罕见的各类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企业利润持续下滑。

(二)招工难。我县平均消费水平偏高一直是不能吸引外来劳动力来象就业的一大难题,面向外来劳工的娱乐场所、活动有待加强建设组织。

(三)管理难。由于我县各企业招工面相对较窄,企业招工多为熟人介绍,内部职工群团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素质差,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四)人才缺乏。由于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一部分企业缺少对市场的预测和把握能力,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劳动生产率偏低。

(五)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各企业间信息渠道较为闭塞,信息资源匮乏,不能及时掌握关联企业现行经济状况,造成部分企业呆账、坏账出现。

二、解决上述问题对策措施与建议

(一)同心协力,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面对国际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现象,各企业应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变服务外贸为服务内需,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危机中求商机。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决策审批职能,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全面清理行政性收费标准,积极出台相关优惠企业政策,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畅通信息获得渠道,预防企业间呆账、坏账出现。

(二)创新模式,全力破解招工难。政府部门相对企业具有“信用度高”等优势,应大力协助企业招工,加大对外招工宣传力度和密度,在劳动力产出大的省、市、县常设招工点,做到“时时招工”。构建完善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电视台等媒介手段丰富招工渠道。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本地职技校在园区内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动员优秀学生毕业后在家乡就业,留住本地就业人才。加大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软硬环境”建设。就企业本身而言,应加大投入,改

善用工环境,形成“以工招工”,适度放宽招工条件,加强人性化管理,做到以情留工。

三、多方努力,解决企业管理难。政府、企业应拓宽招工面,多渠道,多来源招工,在源头上遏制企业群团化现象产生。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党委(支部)、团、工会、妇代会等组织,发挥组织作用,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通过举办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加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沟通,融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便于企业规范管理。企业内外积极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各部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劳动工资、创建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和督促整改,加强企业员工关系保障。

4.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企业职工收入明显增多,但企业困难职工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大环境里是个极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解决职工贫困的根本性问题,给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本文围绕当前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困难职工群体的形成原因

困难职工群体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备受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关注。解决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社会的帮困救助和企业的真切关心。要解决贫困职工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找到形成贫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贫困职工问题。

1、因下岗失业所致。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2、因家庭收入低所致。最常见于单亲家庭、子女上学及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相对比较艰难。因子女上学导致家庭收入低同样履见不鲜,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 1

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月人均收入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负担,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困难职工多靠东拼西凑筹集学费,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艰难。此外,因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目前医院的医疗费用比较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特别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不少下岗职工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3、因再就业难所致。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下岗职工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有些找到工作或零活的下岗失业人员,因为没有稳定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同技工在收入分配上也拉开档次,而困难职工很大一部分缺乏技能,不但收入相对较低,有的连就业岗位也难以找到。

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困难职工群体数量庞大,帮扶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困难职工群体总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部分困难职工困难程度加剧,而且农民工进入工会工作范畴以后,可以说困难群体数量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一、帮扶资金筹集困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当前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与其他社会救助资源联有效联动共享。

第三、帮扶力量仍然有限。作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扶贫救助。

三、当前困难职工帮扶问题的解决措施

近年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建立健全“五项机制”为抓手,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解决国有集体企业困难职工为主,兼顾困难农民工,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着力解决困难职工群体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和维权难问题,在解决困难职工帮扶问题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建立就业救助机制,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社企联动广泛建立基地深化再就业。通过和社会企业单位联动,多方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广泛开发再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二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三是开展活动促进再就业。帮扶中心共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次,另外经常深入到下岗职工多的困

难企业,开展以“送岗位到企业”为主题的专项用工洽谈会,帮助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二)健全完善动态管理和快捷帮扶机制,增强顺畅运转的效率效能。按照家庭情况清、致困原因清、技术特长清、求助需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在科学界定困难职工和特困职工概念、范围的基础上,下功夫健全完善困难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和快捷帮扶机制。依托健全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规范统一的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救助明细台帐,做好困难职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随时跟踪和掌握动态变化状况,目前泰山区已将3400多名困难职工录入系统实行微机管理;畅通信息上达渠道,坚持企业职工思想和生活状况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及时呈报,随时掌握职工情况、科学制定工作决策;强化基层工会与困难职工所在单位的联系走访、信息沟通、甄别核实、共议对策制度,通过生活救助、职业介绍、学业资助、大病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帮扶超市等服务平台,形成直面对接、快捷帮扶、专项服务、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三)变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就业基地,实现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制度,帮扶中心建立信访接待、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项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二是建立困难职工之家,集中解决团队就业问题,通过困难职工之家与社会单位广泛合作,实现解决一批人的目的,而且原同一单位的下岗职工又回到一起重新上岗,容易找到“家”的感觉,且便于管理。三是配备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将

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帮扶工作队伍中来。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研究帮扶中心工作,对职工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帮助。

(四)建立就学、医疗和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实际困难。一是建立就学救助机制。子女上学是困难职工的心病,无钱上学的后果不但是困难状况无法改善,同时还会产生新一代困难群体。因此,我们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作为治本的一项措施,组织社会各界进行帮扶。二是建立医疗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在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协调建立帮困救助机制,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特别是对患大病的困难职工,符合要求的,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三是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针对部分企业违法用工导致职工困难的,我们以法律为武器,联合法律部门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聘请专职律师,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5.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五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在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对策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新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正在以“第一技术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出现。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其拥有的自然资源数量上,还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上。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和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科研经费也在逐步增加。

新经济形势下,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找到目标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最快、最合适的进入市场的方式。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管理理论

(一)技术创新概念的概念和类型

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主体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占领市场,实现价值。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以知识商品化和技术商品化应用为目标的商品化,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概述

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虽然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但中小企业自身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其中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比较扁平,市场反应速度快,可以随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主要缺点: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投入和资金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负债率高,银行不愿提供贷款,导致许多好的技术项目无法实施。

可以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包括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当然,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环境缺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正如企业主抱怨的那样,他们的瓶颈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竞争实力较强,但行业巨头众多,那么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就没有优势,在市场上也就没有自身品牌形象等优势。一方面,科研體制不健全,产学研脱节,严重制约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市场发展缓慢,技术拥有者和技术需求者难以及时有效地取得联系。此外,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共关系环境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难以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低

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国也加强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产业转型,这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支撑。然而,软实力的崛起比硬实力的崛起更为艰难。在各种软实力中,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弱点之一,特别是与国际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总的来说,它们没有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外,中小企业区域技术合作创新机制也不完善。

(三)人才短缺、流动性较大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中高级研发投入不足。以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部分中小企业由退休科研人员创办。但是,由于老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缺乏中高级研发人员的注入;研发人员也没有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各种机器相结合,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先进的技术信息,这使得研发人员无法及时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和高端设备相结合。也就是说创新链是不完整的,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第二,人才流动性强。我国是科技大国,但人才流失严重,流动性大。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通常选择在中小企业工作2—3年。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会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大企业或高收入企业。

三、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营造出来的创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政府应支持地方中介服务机构的日常活动,使区域服务机构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区域服务系统的网络组织和产业服务功能。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中小企业,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发展合作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先进体系,整合研发,生产,并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在运作过程中促进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发展。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增加研发合作投入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自身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营销学中提到的“依赖营销”作为突破口。所谓依赖营销,是指弱小企业从已经发展壮大的同行业企业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小企业可以提供或转让部分技术成果,达到合作的目的,形成“双赢”的合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加强技术组合管理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在许多企业中,“硬件”所占比重较大,“软件”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企业的技术缺乏“造血”功能,只能靠“输血”来维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技术组合管理。技术集成是对中小企业技术进行梳理,确定技术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找出哪些技术是关键,哪些技术具有优势,哪些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重视人力资源培养

1.招揽优秀人才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基础薄弱,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管理者的选择。一个好的企业经理就像一个领导者,他能带领企业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小企业家必须克服困难,科学合理地招聘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其次,要重视普通员工的招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按照数量原则招聘合适的员工,而不是盲目追求大量的员工。

2.定期对员工培训

中小型企业的新老员工都需要定期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具备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判断力、洞察力、智力、环境适应性、对企业的承诺和忠诚度。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培训目标;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盲目地“空手而归”,不要只注重掌握实践技能;三是不要安排领导讲课,以免给员工造成压力,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6.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六

1 存在的困难

(1) 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低。吉木萨尔县是农牧结合的地区, 虽然近几年推广规模化养殖, 猪鸡养殖已经走向规模化轨道, 但是牛羊养殖还是以散养居多, 养殖多在交通不便利的乡村, 这就加大了防疫工作的难度。同时农区居民居住相对密集, 生活区与生产区很难分开, 也增加了动物疫病传播的风险, 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2) 防疫制度不健全。虽然规模养殖场养殖集中, 但有部分养殖小区选址不当, 不符合防疫条件要求, 没有严格的管理、防疫和消毒制度, 有的虽有制度但是制度不完善或者不能够严格遵守。

(3) 动物保定存在困难。做好动物保定有利于动物的防疫工作开展, 但在实际工作中聘请动物保定人员有相当大的难度。现今农村从事养殖业以老年人居多, 虽然村里聘用了保定人员, 但是保定工作起早贪黑工作强度大, 工作报酬低,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 年老者又力不从心。再者, 在实施保定的过程中, 保定人员难免会受到牲畜的伤害, 目前对于伤害事件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承担人, 往往是保定人员自认倒霉。保定工作的不到位增加了防疫员的工作难度, 免疫速度和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4) 防疫条件简陋。乡村两级的防疫条件虽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但是突发疫病的出现使防疫工作不仅限于在春秋两季, 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开展防疫工作便可谓困难重重。农区的户数多, 每户牲畜养殖数量较少, 牲畜不能集中免疫, 疫苗的包装大, 经常使得疫苗浪费大、效果差。牧区地处偏远, 人稀地广, 条件差, 防疫员必须上门时多带疫苗, 这就影响了疫苗保存的质量。

(5) 少数养殖户对防疫认识不够。一部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认识不深, 存在侥幸心理。因为长期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也不了解传染病和普通病的差别, 不懂疫苗免疫的特异性, 认为只要做了预防注射, 就万无一失了, 如果发生疾病死亡, 就归罪于动物防疫不当, 并对防疫产生了怀疑, 有了防疫与不防疫一样的思想, 因此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6) 防疫队伍不稳定、素质低。防疫员待遇低, 年轻有力的不愿意干, 而一直从事防疫员工作的人员, 现在年龄都已经到了45岁以上。随着防疫工作不断加大, 报酬相对低, 导致村级防疫员队伍不稳定, 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部分村级防疫员在工作上得过且过,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防控动物疫病留下了隐患。表现在操作不规范、失误、剂量不准确、疫苗保存不当、消毒不严密和宣传不到位。

(7) 补免报检意识不强。认为完成定期的防疫就万事大吉了, 怕麻烦, 不注重平时的补免, 防疫密度不达标。对于责任区的牲畜流动情况不闻不问, 报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对外购及乱扔病死畜的现象置之不理。

2 改进建议

(1) 做好防疫工作部署安排。防疫员要充分利用村委会的影响力, 在开展防疫时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好防疫推进表, 以村组为单位, 在防疫前就通知养殖户做好配合工作, 以此避免时间和疫苗的浪费。

(2) 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监管.要求规模养殖场必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有规范的免疫程度及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制度, 有兽医技术人员负责该场的免疫, 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责任人的素质和防疫意识, 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对养殖场进行管理。

(3) 深入宣传。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意义做深层次的宣传, 特别对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要时时敲响警钟, 提高农牧民的防范意识, 防微杜渐。

(4) 加大投入, 提高待遇。一方面, 改善乡 (镇) 级动物防疫机构的基础设施及防疫设备, 提高免疫质量, 减少应激死亡;另一方面结合劳务人员工资情况提高保定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工作报酬;再者健全保障机制, 减轻保定员的负担和思想压力。为村级防疫员办理养老统筹,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稳定防疫员队伍, 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7.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七

煤炭企业实施绿色开采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议

实施绿色开采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绿色开采推广、实施存在很大资金与技术障碍,使得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本文从博弈角度分析煤炭企业实施绿色开采动力不足的原因,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存在“囚徒困境”,而环境治理政策也是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过程,收益与成本的.大小影响博弈的结果.文章最后就原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作 者:龙如银 董洁 Long Ruyin Dong Jie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徐州,221008 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X37 关键词:绿色开采   可持续发展   博弈分析   政策  

8.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八

一、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的企业及个人客户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客户往往希望贷款成本能低一些,同时贷款金额能高一些,甘肃银行针对市场上客户的需求,推出小微企业抵押贷款。抵押贷款前提是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拥有产权明晰的自有或第三方所有的住宅、门市、厂房等不动产,借款人或借款企业将以上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资金。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与传统的抵押贷款最大不同在于非足额贷款,传统抵押贷款一般都是足额抵押贷款,也就是抵押住宅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能超过住宅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七十,抵押门市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门市评估金额的百分之六十,抵押厂房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厂房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五十,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可以按照评估金额进行百分之百的放款,这极大的满足了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的欢迎。甘肃银行针对大型企业开发了流量贷款,流量贷款的对象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流量贷款首先是要调查申请贷款企业的进出货流量记录,流量记录要求长期稳定,如流量记录波动太大,则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一般来说,越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其流量记录越容易符合银行审查要求。流量记录实际就是借款人经营情况最直观的体现,同时也能体现出借款人的信用,以及借款人通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对于信用评价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借款人,流量贷款往往能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二、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业务风险迅速增长 随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总量的不断发展,甘肃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不断增长,2010年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甘肃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信贷总额迅速提升,而由于当期的资信评价模式与审核制度不够严密,造成部分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甘肃银行需承担额外成本进行催收,同时应收账款规模的扩张,资金链运转的不顺畅也制约了甘肃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能力,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迅速增长的同时,甘肃银行信用卡业务及其他信贷业务的发展考虑到现有业务风险,市场竞争力遭到制约。业务风险增长的原因还体现在甘肃银行对于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忽略风险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没有搭建适宜的风险预警机制,当业务发展操之过急时,管理层盲目关注信贷规模的增长,追求短期业绩而忽略应收账款规模控制与资金回收风险,对甘肃银行小微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破坏,一般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风险,实现平稳发展,甘肃银行需合理控制业务风险增长。(2)营销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看来,甘肃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贷款余额有怕提高,根据具体业务的不同,在抵押和担保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调整,更是推出了多个种类的小微贷款产品,但是从总体来看,小微金融服务项目仍没有大的改进和创新,首当其冲的是各个行业上小微企业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在把握上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上,比如对制造业来讲,一般对贷款的金额要求相对较大,周期也相对长一些,在用途上更难以分门别类,种类非常的繁多,而甘肃银行在应对制造业的小微贷款产品种类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又比如科技型的小微企业,往往其有利条件是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其融资主要途径是风险投资基金,而甘肃银行在贷款与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相结合的产品上有所欠缺。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抵押担保的条件相对还过于严格。甘肃银行在抵押贷款业务上,往往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业绩报表等内容,对企业的潜力、专利、市场、流动资产等难以直接掌握的隐形资产抵押上很少考虑或者考虑不足,营销工作的开展遭到制约。(3)绩效考核不够完善 信贷业务最根本的要求是有效的把握风险,降低风险拨备的消耗,从而达到以最小的风险情况下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润。而甘肃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考核上,很明显的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握,考核目标的设定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这种不注重风险的考核指标指导下,不但会使大批的业务人员为了追逐奖励而忽略风险,最终导致甘肃银行的风险增加,还会使那些风险意识强烈的人员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和取得成效,转而跳槽到其他适合的银行,造成人才的流失。另外,甘肃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对贷款发放后的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设计,而这一部分工作又恰恰不能忽略的。由于小微金融业务具有金额小、数量多、面对的客户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当银行所办理的小微金融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相应的后期维护、综合管理、客户维护、资金回收等一系列的工作就自然落到了业务办理人员的身上。正是因为绩效考核的激励,所以业务人员努力增加业务量,但是后期的管理就没有相应的绩效激励,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三、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1)合理控制信贷业务风险 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产业系统风险、行业集中程序风险和借贷人个人风险等风险,甘肃银行根据风险管理的策略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主要的风险防范策略:首先,行业选优方面。对于企业运营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的、对资金需求变化稳定的、企业经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品牌效应和用户认可度较高的、具有稳定的资金缓冲的、与内需分不开的消费品和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为优先选择;按照先进行规划再实施、大量选择的管理理念,优中选优的对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产品主要供应内需市场的企业和行业,以及各自相应的上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企业,包括生产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产品的企业进行支持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动行过程中产生的系统风险和周期风险达到最大限度的防范的作用。其次,客户甄别方面。充分利用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主导地位的作用,经合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对企业的现金运行等实际状况进行监控并分析,同时从该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等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全面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等信息的掌握。在掌握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并分析利用,最终形成便于甘肃银行进行操作的小微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标准,以此标准为依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甄别,最后实现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整体评价和认识。(2)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推广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有所不同,网络营销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网络营销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文字和语音上的沟通,除了完善的影音宣传资料外,营销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沟通的途径就是文字或者语音,对文字输入人员则要求打字速度要够快,不要让客户等待时间过长,描述的事项要清晰、简练、通俗、易懂;语音沟通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语音甜美、吐字清晰、态度热情等。根据以上分析,甘肃银行将网络营销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售前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甘肃银行的潜在客户,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将甘肃银行的特色、详细、优势的产品信息展示给客户,达到营销信息大范围的覆盖面。售中服务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已经接收到了甘肃银行的产品宣传,并有一定的兴趣,有购买想法的客户。在这一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即使沟通软件进行沟通,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用简练的语言热情、充分、详实、周到的解答客户的问题,并对产品做出进一步的介绍,最终促成交易成功。因为甘肃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同期较长,因此为了维持甘肃银行的良好形象,树立品牌意识,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潜在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较高。除了人员上,在技术上也要保证客户的售后反馈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被甘肃银行接收,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通过这种网络售后服务的途径,不但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用户的售后问题,还可以大量节省银行的售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建立健全科学考核系统 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的规模,以企业规模的大小作为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规模为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还要兼顾以价值导向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以企业规模为标准的绩效考核并不发生直接的冲突,以价值为导向,就是指在一定资本投入的条件下,以资本产生的效益回报作为评价标准,目的是达到最大收益。在银行利率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大的环境下,甘肃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扩大自身规模的方式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必然纳入银行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来。甘肃银行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以利润为基础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作为发展客户,客户同样也把规模比较大的银行作为发展客户,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正确性,但不是绝对的。与这种以大论优的观点相对应的就是以质论优的经营观念。以质论优的观念,其重点考虑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规模,而是企业能够给银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规模小的企业同样也有提供较大经济增加值的情况。因此,甘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预防经营风险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对质量过硬的中小企业客户进行拓展和开发,并积极维护。

9.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分析 篇九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并制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模式, 仍属于狭义上的“自给自足”型, 再加上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输出, 农业生产经营呈现“粗放化、副业化、兼业化”的现状, 经营规模小、经营劳动力年龄老龄化、文化水平低、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严重制约农业经营主体的持续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近年来国内具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 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认清湖北省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对推动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湖北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是由湖北省农村土地性质所决定的, 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我国农村土地经历多次复杂变动和改革, 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到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但也暴露出土地集中度低、机械化难以推行、产业化发展力度弱等方面的弊端。

截至2012年12月, 湖北省家庭农场43370个,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为22.67万元, 年收入满足50万元以上的多达4000多家, 同时家庭农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约0.05%, 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湖北省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干”力量;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00多家, 其中超过1亿元的企业1000多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37家;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 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万个, 成员239万户, 农户入户率约占23%。从经营规模看, 湖北省农业经营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虽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性土地政策, 但受限农村土地所有制、土地流转机制及农民传统思维影响,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阻力较大, 再加上家庭农村出现时间短, 所有表现出规模小的现状;从经营类型上看, 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别多、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家庭农场分为种植业农场、养殖业农场、综合类农场三类, 其中养殖业、农业占六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从发展速度看, 近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逐渐步入规模经营。据调查显示, 襄阳市仅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000余家, 社员总户数达4000户, 尤其新增出资额比2012年同比增长40.3%;从新型经营主体功能作用看, 湖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大大推动湖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如黄石市“种粮标兵”侯安杰、徐犹钱带动黄石市粮食种植, 超过3hm2的种粮大户近2500户, 流转土地面积占全市承包土地总额的29%,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在湖北省各地区也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2.2 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土地流转难度大、困难多。

新型农业经营建立在一定农业规模的基础上, 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想顺利、高速发展, 必须确保有足量规模的土地。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基础, 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确保农地生产效率的同时弥补规模经营开展所投入的成本。然而湖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却未能达到政策制定的预期, 造成土地流转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土地是农民生活保障的根本, 他们不愿意为较低的租金去承担失去土地的风险, 而较高的租金又不是农业经营主体所能负担的;二是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不详尽, 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一些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时, 仅签订书面合同, 注明年限、金额, 并未对土地面积、费用支付、土地流转用途等进行明确的约定, 甚至未到村委会备案, 也没有到乡镇相关部门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签订手续, 使得双方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受限流转土地的规模。湖北省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分散情况严重, 如恩施州、十堰市等地, 许多土地为坡地, 承包时为兼顾农民的利益, 采取分级分地, 零碎、分散的土地分配不利于土地流转经营。

2.2.2 国家对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欠缺。

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财政扶持、用地等。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太笼统、空泛, 对农业经营主体指导的实践性不强, 部分政策经过层层传达失真致使许多经营主体没有得到实惠。邓军蓉 (2014) 调研中发现调研目标中66.7%接受财政补贴的合作社均未按照规定项目去开支, 而是由核心社员所掌控;湖北省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获得扶持资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少, 据调查统计, 2013年襄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财政扶持不足5%, 孝感市合作社银行贷款满足率不足一成。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 如电路覆盖、网络建设、水利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2.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素质欠缺,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

伴随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 农村空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劳动力素质不能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具体表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水平、综合素质低下, 农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据统计, 截至2013年6月荆州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一成。虽然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为农村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 但从对湖北省各地调查看, 普遍存在学历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人才引不进来和人才留不下来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的重要因素。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加强政策培育的力度, 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成长

首先,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针对国内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现状, 中央政府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即政府希望在农民自主、自愿的原则下, 依靠多种手段和方法说服中老年农民放弃手头土地, 促进土地的流转, 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等。政府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其实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其次, 政府加强对创业扶持政策的创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采取针对性的扶持, 抛弃以前“普惠、宁缺毋滥”的扶持, 大力扶持那些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正是政府今后扶持新型农业主本的具体政策方向;第三, 要出台创业融资政策。大型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农业资产不能抵押的特点, 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 可由地方政府为主, 大力吸纳地方财政收入为股份, 组建担保公司,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 同时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其发展资金支持力度。

3.2 经营主体加快“准入制”的推行, 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

面对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 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可借鉴国外经验,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采取“准入制”, 以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茁壮成长。“准入制”的实行主要针对农民创业者的准入和农业企业的准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和经营管理者必须经过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政府扶持要具有针对性, 只扶持那些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因此, 农业企业也必须具备准入证书, 企业开创人必须具备相应文化水平、专业基础, 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

3.3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优化, 奠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石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会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必然要求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优化。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结构建设, 拓宽服务领域和内容, 尤其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关注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资金服务等, 增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二是引导、鼓励村委会、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成立一批良种示范、农机作业、用水、植保及产品营销等专业服务合作社, 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加强人才培养, 从应用、操作性着手, 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村组干部及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 培养具备资质的职业农民, 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优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的关键所在。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核心。通过实地调研, 对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能促进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政策建议,湖北省

参考文献

[1]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问题, 2014 (6) :26-32.

[2]周天.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14 (16) :3952-3955

[3]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2) :64-70.

[4]邓军蓉, 祁春节, 汪发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 2014 (03) :54-58.

上一篇:风寒感冒怎么治疗下一篇:三年级下数学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