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2024-08-24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通用8篇)

1.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一

大数据如何影响政府治理能力

大数据是巨量数据的集合,这个陌生的名词出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使用与发展,中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政府通过大数据治理社会。大数据使决策层实时掌握地区态势,让及时的调控和协调管理成为可能。

大数据,对于普通人来讲这貌似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它其实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在人们网上购物时,平台储存各用户的购买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得出某些规律,这是使用了大数据;在政府某部门工作中,他们通过对某一些产品的数据统计、比对,从而得出某一些结论,这也是使用了大数据。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它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中文意思是数据科技,显示大数据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这不但在商业领域受到重视,在政府层面同样受到关注。广州市六榕街盘福社区的网格员都配备平板电脑,第一时间记录采集到的信息,配合大数据管理社区。

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目前中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

《纲要》认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15年10月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拓展互联网经济空间,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其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何哲认为,大数据战略要政府表率推动。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是需要政府做出表率,在开放数据、开放政府建设方面做出表率。

“要积极构建政府体系的大数据,打通在部门、区域之间隔离的数据孤岛,为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而努力。其次是需要建立大数据发展的标准体系,为整个市场做好标准制定工作,从而指导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何哲说。

使决策层实时掌握地区态势

目前,大数据和政府社会治理的领域有几个新方向。云润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晋彤认为,一个是政府在大力推进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进行深化管理,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另一个是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在蓬勃展开,行业里涌现了很多机构、企业、专家学者,也出现了各种帮助政府社会治理的解决方案。在可见的未来,利用技术和数据进行社会治理,将是大数据行业最能出现创新效益的方向之一。

信息无处不在,那么具体到政府的职能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怎么进行?除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外,其他基本就是会议、沟通、文案、信息处理工作,也就是说,整个政府工作基本就是数据处理工作。晋彤说:“抓住政府治理的数据本质,自然会以数据治理作为政府工作发展的核心。”

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数据处理类型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这包括平安城市监控信息、人口调查、市民办事信息录入、土地测量、舆情监测等;第二,决策支持,这包括数据分析的结果,以会议(集中或远程)、报告、信息平台系统等形式给决策者以决策依据,之后形成决策进入信息流通环节;第三,信息流通,这包括会议、活动、政策法规公开信息发布、政府发言人和公众及媒体的沟通、舆情管理等。

晋彤说,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的进步,对政府实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数据的运用使人们的各个数据集合成数据集,让决策层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做到“上达天听”,为国家的最高决策层所知悉,也使得决策层实时对整个国家、地区、行业、部门的态势进行掌握、调控和协调管理成为可能。

“这一变化对世界所有国家都具有挑战性。中国政府目前在利用互联网和数据能力进行决策支持和社会治理的决心、开放态度和重视程度走在世界前列。如果中国能在数据治理的科学性、严谨性方面如同航天事业那样下功夫,就有机会打造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最能服务民众的政府管理模式。”晋彤说。

大数据如何影响社区和公共交通

《小康》记者在了解大数据的社会治理案例中,发现多个部门都有进行。以广东为例,它们包括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惠州市委市政府、佛山市禅城区委区政府、广东省环境检测中心、深圳市坪山新区智慧社会服务中心等。

如今走在广东某些社区的路上,《小康》记者会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就看到一个标识牌,里面是负责本片区域的网格员姓名和头像,而且旁边有一个二维码。例如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基层围绕打造公共基础信息库,解决信息来源问题,建立了网络信息采集员(简称“网格员”)采集为基础,多种信息共同丰富基础资源库的“1+N”信息采集体系,确保信息的鲜活、真实、全面,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本区共采集人口信息855813条,比网络化服务管理实施前的2013年增加31%,且采集率、注销率、准确均在97%以上。新区数字化城管和社会综治案件办理数量从2013年的77616件增加到2015年的112888件。

另外,公共交通系统也在使用大数据。以广东省委省政府督办和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具体部署成立的广东岭南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南通”)为例,它的目标是建立全省统一的交通一卡通“类银联”系统,实现“一卡在手,岭南通行”。截止2016年3月,岭南通已基本开通省内21个地市,服务通达香港、澳门地区,累计发卡4920万张。

岭南通大数据云平台是面向公共交通服务的大数据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它根据自身掌握的数据优势,通过研究和分析公共交通一卡通大数据,将其应用于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公众出行领域、突发事件处理等,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公众出行环境。

编辑/陈远鹏

2.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二

1.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一词早在2008年9月4日便出现在《自然》的一篇专栏中, 但学术界对于“大数据”的准确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从数据容量的角度, “大数据”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用以描述通过传统数据工具难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分析、整理并存储的大量数据。2011年5月, 麦肯锡全球研究员在《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生产力的指向标》研究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是指数据容量超出传统数据库工具搜索、存储、分析和管理能力范围的数据集。从数据的价值角度, 有的学者认为, “大数据”即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人类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 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还有对“大数据”的深刻理解, 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工具的集合。这就要求人类在全新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对数据信息认知、利用和创新的能力。总之, 对“大数据”的概念界定, 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它与传统数据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 还要认识到它的影响已扩展到社会各领域的各个方面。

2. 大数据的特征

为了使政府治理更具前瞻性与准确性, 我们应从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对大数据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与认识。

(1) 大数据的技术属性。从技术属性上来说,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据容量大、结构多样性、处理高速度、价值低密度等方面。

第一, 容量大。如今的信息社会, 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 微信、微博、QQ、购物、视频等日常行为都制造了数据源;微处理器、POS机、监测器、摄像头等电子产品则生成了大量的数据。海量的人工或自动生成的数据通过互联网这样的中介汇集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政府、银行、商场等众多单位或组织, 进而形成了浩瀚的数据之海, 数据规模已从TB级升到PB级。

第二, 多样性。伴随着智能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据格式呈多元化趋势,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 数据的来源也趋于多元化, 信息主体由个人发展到社会组织, 信息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第三, 速度快。大数据时代是“一秒定律”的鲜明例证。在这样的新数据时代要求数据运作模式将静止数据和动态数据转变为正在使用数据, 以达到数据快速处理的目的。

第四, 价值低。要想使数据更富有价值, 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过滤和抽象。大数据时代, 有价值的数据微乎其微, 大部分数据对于我们毫无意义, 随着有效数据的增加, 无用数据的幅度更大, 相比较就呈现出大数据的价值低密度特征。

(2) 大数据的社会属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对数据的研究和利用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第一, 作为技术与能力的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在于完成传统技术不可能完成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存储和利用。凭借大数据的分析, 我们能发现大量数据的隐藏信息与事物间的联系, 并能准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并指导主体的行动。可以说, 大数据既是一项技术, 又是一种能力, 它不仅能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且能实现数据创新, 是一种创新的能力。

第二, 作为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农业社会以农田和水利为基础设施, 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协助与投入, 更需要市场的投资与协作。

第三, 作为核心资源的大数据。信息资源不具有排他性, 因此信息的消费过程与新信息的生产过程同步, 消费的人与信息资源的总量成正比。与大数据有关的技术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资源。

第四, 作为思维方式的大数据。大数据建立的是一个高度开放互动的系统, 倡导资源的共享, 更新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与方法, 进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1. 政府治理的新机遇

(1) 转变行政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信息是官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权力资源, 垄断了信息就等于拥有了权威, 进而政府本位、官僚本位盛行。然而,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交换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数据与信息的制造者, “数字鸿沟”现象日益暗淡。开放的大数据时代为公民参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政府的权威来自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而不是对信息的掌控。因此,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及时全面地了解并满足公众的需求, 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2) 优化决策方式, 提高决策能力。传统的决策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解决问题, 基本满足政府治理的需要, 但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劳民伤财。面对渐增的公共安全危机, 传统的决策模式已无法应对。这就需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政府的决策要依据数据分析, 程序也应优化为“搜集数据—量化分析—找出相互关系—提出优化方案”。最重要的是, 大数据能够跟踪决策的实施, 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和公众诉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 以达到纠正决策的目的, 提供更切合实际的、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组织效率。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组织结构是一个科层制的官僚组织。这种组织结构造就了一个封闭的、等级分明的系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彻底打破了传统官僚制的理想化的制度假设, 并重组政府治理系统。一是信息社会中事物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传统的组织分工不能涵盖所有领域, 过于精细的分工也不利于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出现治理的低效率。二是信息社会的开放性要求打破官僚制的封闭状态, 实现信息共享。三是社会事务的复杂性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扁平化治理, 政府的组织结构也要日趋扁平化。

(4) 改进社会治理模式, 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传统的社会治理以国家和政府集权为主要特征, 随着利益集团的出现, 逐步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多元共治的局面。大数据时代要求政府更多地对社会组织赋权, 使治理权力由国家垄断变为多元主体共享, 从而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治理结构。将大数据的技术引入到社会治理领域, 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 政府治理的新挑战

大数据时代带给政府治理更多的是挑战, 主要表现在政府治理的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三个方面, 面对严峻的挑战, 政府不仅要从大数据的视野出发提升治理能力, 更要从应用层面出发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⑴政府治理理念面临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引导下, 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盛行, 政府行政官员面对社会公众常常说空话、套话, 缺乏对新兴媒体的关注度。传统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实行大一统式的管理方式, 全能主义和权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显然, 传统的治理理念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这就需要政府创新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方式。同时数据的大爆炸需要更大程度地公开政务信息和整合政府数据信息资源, 扩大社会公众获得政治信息的权利, 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 倡导合作互动的治理理念, 要求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打破固有的僵化局面, 促进数据的高度流通。这些都给传统的政府治理理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⑵政府治理方式面临挑战。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认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过时。过去, 政府治理靠权威发红头文件, 要求公众服从命令听指挥, 注重管理而轻视了服务, 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公平与结果。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往往靠经验做决策, 造成权责失衡, 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大数据海洋中, 公众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获取信息, 并且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政府失去了对大量信息知识的垄断地位。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时期的政府必须学会数据分析的理论模型、数据应用的管理方法, 运用多渠道搜集海量的数据, 分析相关问题, 做出科学的、有效的决策。

⑶政府治理体系面临挑战。需制定新的政府治理体系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在此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是个人隐私的问题。现期我国有关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还缺乏一部完整的数据法。另一方面是数据公开的难度。与政府部门相关的数据信息公开程度较弱,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基础, 制约着数据信息的公开。在特殊的社会时期, 政府部门面临着怎样公开数据信息、公开什么数据信息以及将数据信息公开在什么范围内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安全与自由两把尺子难以寻找到准确的刻度。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新范式—智慧治理

1. 智慧治理的前提是智慧决策

大数据拼的不是规模, 而是思路。大数据时代, 我们要在决策意识、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决策流程等方面实现变革, 做到智慧决策。大数据时代要养成数据决策的意识, 注重对数据的采集, 形成“数据怎么说”的习惯, 在立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与判断, 这是保证大数据价值得以发挥的重要保障。这种思维变化, 能够激发、带动和形成单位的整体氛围, 从而实现数据的充分发掘和重复利用。另外, 智慧决策还体现于大数据对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检测, 利用大数据系统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微处理器、电子终端系统等对政策的实施实行全程监测, 根据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公众的合理诉求及时纠偏, 以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与社会期待的匹配度。

2. 智慧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共治

在层级分明的官僚体制中, “信息是一种权力”。大数据时代要求打破以往“中心—边缘化”的治理结构, 在开放的政治系统中积极探索与建构政府、企业和社会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首先, 政府要做大数据规划的主人。树立“数据治国”的理念, 做好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规划, 积极制定和完善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鼓励政府数据资源共享, 保障数据资源安全。完善政府决策协商机制, 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直接参与度, 利用信息工具汇聚集体智慧, 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其次, 企业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要立足自身打造核心技术, 提高数据搜集、分析与整理能力,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通过对数据隐含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创新与发展。第三, 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综合衔接的功能。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建立连接政府、企业单位和公民的纽带, 促进资源共享与利用, 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 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第四, 公民要提高个人素养和参与能力。政府要培养个体公民有关大数据的思维方式, 提高对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和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 投身于公共服务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给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努力探索并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才能实现智慧治理。

3. 智慧治理的落脚点是智慧服务

在传统行政模式下政府的公共服务被认为是一种对人民的“施舍”。而智慧治理的落脚点是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服务体系, 在“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 将信息技术与政府职能有机结合, 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最终实现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的转化。首先, 智慧服务以智慧感知为前提, 政府部门通过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信息技术, 与个体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交流互动。一方面将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要求、范围和程序公布于众;另一方面对公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进行整理与分析, 并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 提升公共服务与产品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 智慧服务以智慧业务平台为基础。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职能整合, 打破部门界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服务流程, 以政务服务平台的创建与完善为突破口, 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减少公众办事时间和空间上的成本。同时,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 积极创新和完善供应公共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研发和开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 增强信息发布的即时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第三, 智慧服务以智慧评价和智慧监督为保障。客观的评价能够呈现出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为公共服务指明方向, 提高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有效的监督能够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前进的压力与动力, 促使他们为公共服务不断奋进的决心。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既能提高公共服务的开放性和透明化, 也能使政务评价与监督的客观性成为可能, 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对所享受的服务进行综合且客观的评价。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政务评估指标和监督方式, 打造公共服务运行绩效的综合监管平台, 实现服务数据、评价数据的即时收集、分析, 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18.

[2]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7.

[3]姜奇平.2013全球大数据——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J].互联网周刊, 2013.

[4]徐继华.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42.

3.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三

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亮点

在《纲要》中,大数据被明确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这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在中国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图景中,未来5至10年中国要依托大数据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为此,顶层规划提出的首要议题是“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同时认为,“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以此作为首要任务。

大数据缘何受到如此重视?业内专家曾以“大、智、移、云”形容当前国内快速进入的技术变革期。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大数据这一几乎横跨所有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变革,无疑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改变。

大数据如何支撑政府服务能力提升?走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前沿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正立足既有资源再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如腾讯与广东省政府达成基于大数据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腾讯支持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务云平台建设,在广东各地市全面部署微信“城市服务”网络,为交通、公安、民政、住房城乡建设等政府部门提供业务整合、在线办理云平台、大数据支撑等服务。

这仅仅是大数据支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第一步,更多的对政策走向、决策支撑、精准治理和多方协作的大数据创新仍需持续发力。

大数据撬动社会治理、市场监管创新

“当数据的价值被发现之后,可以提升国家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形态。”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钰说。

商事制度改革正在为经济社会带来活力。然而,政府管理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注册企业数量的增长,民营企业生存状态、活跃度、就业拉动、税收贡献度等情况也应受到关注。

为此,龙信数据与相关部门联合,将企业注册等关键数据分析处理。相关方与龙信组成“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课题组,汇总政府数据,加之数据挖掘、电话抽样、焦点组访谈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一般量化统计难以完成的数据结论一国内商事制度改革不仅让市场主体数量增加,更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社会总成本持续下降等等,其中仅人员成本就下降近40%。

“大数据应用也将社会治理、市场监管转变为实时监测。”李钰举例,工商部门治理“非法集资”一直是高成本任务。一方面,违法企业以各种名目遮掩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注册企业数目快速攀升,数量巨大。大数据破解了这一难题。

“我们汇总分析大量数据,通过指标计算比对、模型筛选,可以在数以百万的企业中让‘高度疑似’的企业呈现。我们最后筛选出1000多户企业,供政府部门进一步检查。”李钰说,这个复杂过程在以往难以想象。

大数据不仅为政府部门的治理节约时间、人力成本,也更新了治理思路和模式。“以前很多违法行为的治理可以说是事后去追究,现在一些监测治理可以让很多行为提前发现、及早治理。”李钰说。

开放、标准、产业、安全:大数据发展关键词

目前,推动政府运用大数据创新支撑治理能力提升,包括数据资源开放、人才培养、数据立法、接口标准、安全机制等问题仍然有待突破。

实际上,《纲要》已明确提出弥补这些“短板”,即“三项主要任务”:首先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其次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最后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开放、标准、产业、安全成为关键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首要工作是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加速开放共享。

事实上,此前包括北京等地的政府部门数据陆续开放共享,为数据创新迎来利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打造“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整合长期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部门的科技数据资源,并逐步向社会数据需求方开放,提升科技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

“北京每年有大量的医疗科研、临床数据、交通运转数据、金融行业数据产生,科研院所也有不少技术成果、技术交易数据、新技术新产品等数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闰傲霜说,然而,这些政府科技数据资源大多存于不同平台,分割严重,大多处于沉睡状态,缺乏整合开发。

“有些政府部门把数据资源守得紧紧的,舍不得共享。共享机制不顺畅将制约产业发展、数据应用、服务国家战略等。”李钰说,国家需要进一步让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让产业与政府数据充分融合。

产业离不了人才,人才是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成为亟须加强的方面。“大数据能否做成,关键在能不能聚焦人才培养。”

然而,高校和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认为,传统IT教育很难将前沿技术和课堂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与产业接轨。人才培养应更加面向市场需求、技术前沿。

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理念、标准、安全等也应当得到重视。李钰等产业界人士说,当前国内要实现“数数相连”,相关部门仍需要推动标准制定,将数据产业与数据资源有效打通。

4.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四

期间,韩启德一行听取了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的情况汇报,考察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市交通信息中心、长宁区华阳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等单位,并与有关单位进行了座谈。韩启德表示,上海应破解制度障碍,打破部门隔阂,加强综合协调,培养一批真正懂得大数据的学科交叉型人才,走出一条可复制的大数据技术之路。

政府治理能力是促进一个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在我国,随着以解决深层次矛盾为诉求对象的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到来,国家现代化迈进了关键的发展时期。要实现我国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须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的政治治理能力、政府的适应能力及政府的统合能力。中科同向总经理邬玉良介绍说,政府和互联网产业是应用大数据技术最快、最广的产业。简言之,政务方向的大数据应用是在政府运行过程中挖掘数据的价值,提供给政府管理者,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准确性、科学性。

对于大数据技术,社会公众往往觉得这是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情。其实不然,大数据技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政府部门发挥其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例如,气象部门根据天气预报每天发布的穿衣指数、户外运动指数;交通部门经过对过往数据的分析每天发布的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等,都是大数据技术最简单的应用,政府部门对于大数据更深层次的应用在于通过这一技术提升城市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社会舆情管理水平。

邬玉良认为城市经济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结合城市运行特点的资源与经济指标体系,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数据与城市经济监测数据相结合,为优化经济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对提升城市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五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统计;数据收集;数据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我国信息生产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集合,融合了文本文字、视频、音频和各种零散化、非结构化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基于海量数据的大数据技术已经挖掘出更丰富、更精准的信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现在政府统计工作只有与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取得科学发展。

一、政府统计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无论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还是四大工程、投资改革,统计部门都能坚持规范统一、公开透明、改革创新,默默无闻工作,勤勤恳恳奉献,孜孜不倦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三期叠加、矛盾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统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狠抓数据质量,更是发挥了信息窗、晴雨表、参谋库作用,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政府统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统计原有工作方式受到巨大冲击

对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统计方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工作模式,还是工作方法,都缺乏创新,造成取得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时存在偏差,降低了政府统计公信力。而大数据技术与此完全不同,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获取海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分析。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所取得的成效就是这个技术应用的结果。

(二)政府统计信息受到巨大冲击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政府统计信息来源,如果说以前是孤岛式信息收集方式,那么现在就是一体化信息共享模式,如果说以前是数据收集代理机构,那么现在就是数据整合分析机构,如果说以前基本主要靠综合统计,那么现在需要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协调发展,如果说以前数据更多在统计系统内部传输,那么现在需要加大内外传输数量和频率。海量的数据交换,将为统计部门提供成倍增加的统计数据,如果没有对传统政府统计信息方式的一次彻底颠覆,就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

二、政府统计的改革方式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势必要带来政府整体统计环境的巨大更新。无论是在技术、理念层面,还是在统计部门人员、工作方式方法层面,都需要一场深入的改革创新来释放统计生产力。

(一)数据收集环节具体改革措施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统计环境,传统统计工作要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数据收集方面,包括渠道建设方面和技术手段革新方面。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要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动寻求数据收集理念、方式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更加注重渠道建设和新技术应用,可以自己建设“互联网+”,也可以与搜索引擎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数据展开统计分析;二是在推进部门统计中,实现中央直属部门内部非机密信息对统计部门共享,更好促进统计工作开展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拓宽数据收集广度,加大数据分析深度,提高数据质量精度。

(二)数据利用环节具体改革措施

面对新形势,特别是统计层次、统计范围的扩大,随之带来的统计数据的海量增加,必须对数据分析、利用环节进行改革,因为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容纳、利用海量数据资源。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改造,适应海量数据的统计规律,从中快速、有效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统计数据利用效率。

1.整合数据。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数据信息量巨大,也非常纷繁复杂,根本不可能直接应用。所以,要对其进行数据分类,然后形成数据模块,再根据数据类型,开展深度分析、挖掘。然后运用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方式,进行数据预处理。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数据才能有效使用。

2.推进数据共享。积极探索构建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一管理、普遍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完善统计部门和各部门的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共享各部门已对外公布数据和可以在多部门间共享的其他数据。发挥数据共享1+1>2的效果,深入挖掘信息数据内在价值,切实推进政府内部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相关方面信息共享。

3.开发更好更新统计产品。统计产品是统计工作最终成果,统计产品包括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统计报告和统计资料。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数据有助于党政领导机关作出科学决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有助于居民对生产生活作出正确选择。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催生更多更有技术含量、更加简明易懂的统计产品,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民。

三、结语

总而言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只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发展良好机遇,有效、及时推动政府统计改革,就一定能保障统计数据更准确、更完整,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6.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六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政府作为一个十分可靠的信息源,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对国家和公众意义非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实施已经十年,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信息不够全面及时、不予公开范围不明确等。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滥用申请权;大数据时代;解决方案

一、信息公开申请权滥用及处置对策的现状

截至2013年底,31个省(区、市)政府办公厅中,有21个已经遭遇多次、反复提交的信息公开申请,比例达到68%。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现象在各个地区均有发生,且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普遍。以上海某区为例,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来自个人的信息公开申请就有5182件,且部分申请人成为“申请专业户”,占个人申请量的37.23%。事实上,此后的2013~2018年,虽然再无公开文献进行此方面数据的分析,但从政府对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入看,类似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一些长期信访户成为信息公开的主力军,其中多半都与拆迁有关。人们申请政府拆迁决定书、拆迁经费的拨付、领导的批示、会议纪要等等。当人们的信访诉求得不到回应时,转而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甚至有个别省份的人一次申请上千个信息,或者是几百个人聚集在一起申请信息公开,上访者把信息公开变成与政府斗智斗勇的手段了。也有人向政府申请历史信息,比如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信息,等等,所申请信息范畴是现行制度体系框架内难以满足的。而信息公开并不承担利益诉求与个体的利益保障。这使原本刚刚上路的信息公开面临新的困境。个别对相关人员的刑事处理,以及采取公开宣布“越级非访、缠访、闹访和非法聚集等犯罪行为会影响子女等直系亲属考学、入党、入伍、报考公务员就业”等也起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规制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的新对策

(一)申请公开程序的电子化

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申请程序过于简单。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对滥用申请权进行限制,所以行政机关面对大量的、反复的信息公开申请只能照单全收,而无权限从接受环节控制信息公开申请的数量。针对这样的局面,建议一方面从申请数量上入手,经过调研确定合理的信息公开申请数量作为申请人申请信息公开的上限,如果申请人在某一时段提出的申请数量超过上限,则行政机关可对其申请不予处理。而对上述方面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电子化,将申请程序彻底网络化,电子化,必须依据合法的公民身份证号码才能进行申请。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控制,进行流量限制,一个身份证一个月只能提出一次申请,否则对申请人的信息公开申请进行分流或者延期处理,唯有这样才能使申请人重视自己提出的每一份申请,而不是随意、随时提出申请,同时也能够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处置措施

在实体上明确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明确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公开原则,仅仅列举了应当主动公开的各项信息,未在公开范围中得到明确列举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公开范围就成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这种立法模式和状况需要得到改观,以获得公信力。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政府信息涉及“三安全一稳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而不予公开的规定过于笼统,不仅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使申请人无法清晰的判断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范围。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容易使得此项制度从根本上就不为社会所认可和信任。根??当今需求和信息化需求,应当细化分类,明确标准,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采取清单式操作。

(三)加强主动信息公开的力度

从抑制信息公开申请权滥用的角度看,主动公开大量的政府信息能够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依申请公开的数量。政府通过与研发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加大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政府网站更加智能化。庞大的信息资源飞速增长,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创新、科学的新信息技术为智能化政府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在优化政府网站性能的同时,要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准分析公众需求,政府公开的信息内容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标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政府应该丢弃传统的死板、空洞方式,采取智能化技术,将解读内容具体化、丰富化。在提供信息服务时,可以参考借鉴360科技公司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借助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易用性和实用性,结合不同用户需求,根据用户身份信息、个人需求、操作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面对不同公众,提供个性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后向东.美国联邦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2]李广宇.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读本[M].法律出版社,2015.[3]杨伟东.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3.作者简介:

7."大数据"与政府统计改革分析 篇七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日常管理,统计改革

0前言

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我国现有信息生产力的水平将会有阶段性的突破和提高, 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海量数据的堆砌, 而是包括文本文字、视频、音频以及各种零散化、非结构化信息的融合的统称, 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搜集大量的信息, 针对这些信息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丰富更精准的信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而政府日常工作过程中会处理社会各界大量的信息数据, 因此, 政府统计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政府统计所面临的挑战

多年以来, 传统的政府统计部门一直秉承"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原则, 而勤勤恳恳的进行工作, 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从全国人口普查、到四大工程建设, 再到GDP数据统计分析、经济普查等都有政府统计部门辛勤劳作的背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有经验可依、有数据可分析, 避免了盲目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利用对原有数据的统计分析, 改善现今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政府统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具体如下:

(1) 对政府统计原有工作方式的巨大冲击

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 各种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上的弊端导致在信息统计方面的能力日显乏力, 且经过传统统计工作得出的数据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往往一些统计结果一公布, 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 这样不仅降低了统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 也从侧面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形象。而大数据的统计处理方式, 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网络技术获取海量的数据, 再利用复杂的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进行数据分析, 技术含量很高、工作方式也全然不同。

(2) 对政府统计信息的冲击

新时代的到来, 使得政府的信息搜集来源的广度大大增加, 统计部门的数据搜集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一家数据服务代理机构或者是几家机构进行, 而应该将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非机密数据进行内部共享, 让原本"孤岛式"的信息搜集统计方式变成一体化的共享模式。这样就是对传统政府统计信息方式的一次彻底颠覆, 通过政府内部的数据处理平台, 进行海量的数据交换和传输, 让统计部门的数据来源更加丰富, 数据的处理工作也更加有效。

2 政府统计的改革方式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政府统计部门的巨大变革, 这不仅仅是技术、理念层面的变革, 更是统计部门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也是政府整体统计环境的巨大更新。

(一) 数据收集环节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数据统计背景下, 统计数据的工作无论是从渠道的建设, 还是技术手段的革新, 都对传统的统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在数据收集环节。数据的收集的理念、方式都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快速更替而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搜集方式应该更加注重渠道的建设、新技术的应用;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技术的应用, 具体而言就是与搜索引擎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就是向中央直属部门报备, 要求内部非机密信息的共享, 便于统计工作的展开等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数据搜集量的广度以及真实度。

(二) 数据利用环节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时期, 社会上需要统计的层次以及方面都急剧扩大。传统的统计分析方式已经不能够容纳海量数据的分析工作。这就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来对"大数据"技术统计上来海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确保海量的数据能够被充分的利用, 不断寻找海量数据的统计规律, 从而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

(1) 整合数据。通过各种外部或者政府内部统计搜集的信息数据, 通常十分繁杂, 无法直接进行有效的应用分析。因此, 首先要进行数据归类, 之后形成数据模块, 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再进行深度分析、挖掘。经过分析之后的有效数据再进行整合, 通过结构化或者是非结构化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这样数据的分析才是真实有效的。

(2) 推进数据共享。积极探索政府内部数据共享的各项工作, 挖掘信息数据的内在价值, 帮助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使得数据共享之后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3) 开发更有技术含量的统计产品。政府统计部门通过大量工作得出的结果就是统计产品。统计产品主要包括各项经济指数、民生指数、分析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等。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应该开发拥有更多技术含量、简单易懂的统计产品, 同时注重统计产品的质量以及真实程度, 使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为民。

3 结语

综上所述, 政府统计部门的技术改革以及大数据研究模式的改革要同步进行, 这样才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政府其他部门的决策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美沂.数据大集中环境下统计生产流程再造[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25) :10-13.

8.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篇八

当今,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把握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变革社会治理的研究方式,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需要。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研究的新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大数据时代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握大数据对社会治理带来的冲击及其新的变革需求。

最早预言大数据时代的是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他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2006年3月英国启动“数据权”运动;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2012年5月29日联合国推出“数据脉动”计划。为此,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改变》中判断: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甚至大胆断言:数据洪流将会带来理论的终结,他认为:“面对大规模数据,科学家‘假设、模型、检验的方法变得过时了。”且不说大数据将终结理论这一观点对错与否,大数据时代的确将促使社会治理研究产生以下四大新变革:

(一)社会治理研究思路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大数据”给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不仅数字化的书籍、报纸、图片、视频等海量数据需整合、提炼和分析,而且网络泄密、对隐私的侵犯等行为日益增多,影响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安全、和谐与稳定。以往基于社会局部“现实”的抽象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少部分人的需求来逻辑推演、预判大多数人的现实与未来需求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思路,是无法破解“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变革以往社会治理的思路,将对局部“现实”、少部分人的需求研究,转向覆盖更广泛、涉及更多人的大数据分析,从大数据中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问题、社会安全,从大数据中探索社会治理的多元、多层、多角度特征,在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民群众需求的过程中,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与全球化相关联的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思路、对象、方法提出的挑战,只有以全球化为背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合作,运用交叉学科和过程方法,才能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二)社会治理研究对象的变革

以往的社会治理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把社会治理的研究等同于社会研究。结果是在社会的研究中,过多地运用西方社会的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国社会,或是用某一“社会”解剖的知识来推导、演绎为另一“社会”的治理、建设与发展,以植根于某一特定民族、历史的具体境遇的社会文化来说明与解释另一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很难提出能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满意的方案,以至于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常常出现“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论争。二是把对社会治理的研究等同于对社会管理的研究。结果一方面束缚了社会治理的手脚,另一方面夸大了社会管理的作用。因为社会建设、社会改革、社会治理都是大概念、大事情,而社会管理作为政府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既要研究“社会”,又要研究“治理”,更要研究“大数据”。一要研究人们互动、交流、交往过程中不同人群在QQ、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网络平台上发送的各种图片、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背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等现实社会各方面形成的大数据情况;二要研究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在提供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并将结构化的数据做纵横比较,从中发现政府社会治理的客观水平及其未来走势,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现代化。

(三)社会治理研究方法的变革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治理”。以往的研究方法,一是着重于对“社会”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常常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抽样调查方法采集数据。然而,再好、再合理的抽样方法,反映的总是对局部和部分人群、阶层的研究结果,随机偶然性较大,缺乏准确性;二是着重于对社会治理的比较研究,即比较社会的“治理”条件、特点、环境,或是对听取汇报、座谈调研、问卷调研的情况作分析概括,提出社会建设的要求、治理的体制机制、治理的路径方法以及治理的绩效。近5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大量投入,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已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孤立的、离散的,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对各类、各层次的数据进行发掘、整合,从中发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方面的客观水平,发现共同的建设规律以及不同的特点,通过实施差异化社会治理战略,更全面有效地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

(四)社会治理能力的变革

面对数据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每一部门、每一单位,面对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面对全球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的趋势,大数据分析能力如何,就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就社会治理的大数据而言,一是缺乏对社会治理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这种分析能力又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支撑密切相关;二是缺乏根据大数据而形成的社会治理需求从而转化为有效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的能力;三是缺乏通过对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未来中国以及各地区社会治理特征和趋势的能力。以往更多的是感性的判断预测,或是理论的逻辑推演预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需求,就必须在上述3种能力上加强建设,积累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资本。

二、双重世界:社会治理大数据的特质、研究路径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认为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从根本上说,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并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显然,社会治理涉及政府、社会、市场各个组织、各个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研究,不仅要重视上述实体社会方方面面的分析,而且更要注重网络社会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因为对网络社会治理的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但是,不管是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的治理,需要弄清的是社会治理大数据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路径。

(一) 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双重”特质

如果说10年前我们对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区分是“现实”与“虚拟”,那么,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里的数据量极其快速地增长。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10的21次方),其中75%来自个人(主要是图片、视频和音乐),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过去几年全世界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超过了历史上2万年来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称为“大数据摩尔定律”。面对大数据(尤其是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对“虚拟世界”的渗透、影响,虚拟世界的匿名性、非对称性、非真实性,正在被具有对称性、真实性(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等)、即时性特征的“镜像世界”所取代。

早在1991年,耶鲁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戴维·杰勒恩特就指出,互联网的终极世界是“镜像世界”。“镜像世界”如同人在镜子中的映像那样,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本身存在着真实的关联和表达。正因为镜像世界的产生,所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喜怒哀乐,现实人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迅速“镜像化”。可以说,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开始“镜像化”的阶段。

“镜像世界”的产生,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一种转变和扩展,即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从单一的物质实体生存向物质实体生存及其镜像化生存融合的社会综合生存方式转变。“镜像化生存”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为基础的,以数字化数据及其运算来表征显示物质世界中各种真实关系的社会生存、社会交往方式。比如,消费者通过网络,通过鼠标、键盘就可以完成传统的购物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看作是购物过程的镜像。其中的深层逻辑关系没有改变,但实现方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网络社区、网络店铺、网络课堂等都可以看作是物质实体世界的社区、店铺、学校的镜像存在。而人类在计算机网络里完成的本应在现实世界里完成的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实践,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的“镜像实践”。显然,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以“双重世界”为基础和研究对象的特质。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研究路径

镜像世界虽然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但“镜像世界”又有相对独立性,即“镜像世界”以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积累和扩张,并冠名为“大数据”而区别于现实世界。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研究,必须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更应突出关注“镜像世界”。

社会治理研究对象和路径的“双重性”,也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与处理“双重性”的关系。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存在实体,能够用结构化数据进行拟像的,仅仅是真实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或者特例。伴随着网络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进一步对接,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非线性关系开始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在网络空间里映射,这个过程就是网络空间拟像真实世界的过程。在当今世界,真实世界里的一切都在迅速被数据化,“谷歌”(Google)每年扫描100万本书和杂志,“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注释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脸谱”(Facebook)在注释我们真实世界里的社会关系,手机、移动设备和可穿戴的传感器在不知不觉中记录人的声音、兴趣、表情、行动、心跳、睡眠时间,这叫“生命记录”(lifelogging)。

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版本如果想区别于网络社会早期的“虚拟世界”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必须具有和现实世界适时、同步的特征,即数据、信息及其在镜像世界中的相互关系要具备与现实世界对等的时效性。只有这样,这个镜像世界才有可能与真实世界建立起相关性并赋予自身无穷的价值属性,否则,所有的拟像都不再是镜像而仅仅只能成为没有生命力的幻影。

在这个意义上说,对镜像世界社会治理的研究,更应破解现实的真实世界社会治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种困惑,更应多样化、快速化地反映现实世界社会治理的需求、社会治理的过程、社会治理的水平、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使镜像世界的社会治理更具真实意义、真实价值。

三、积累大数据行动:北京的社会治理

上一篇:大学求学生活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