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2024-10-10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共11篇)

1.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一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2.全套教材的特点(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等,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机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征;知道大脑和神经是人的神经中枢。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说明机械省力的原因;能应用形状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受力结构,如房子、桥梁等。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5.单元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

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第五单元从趣味性、适合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

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2.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二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3.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三

题:

1、我们来养蚕 授课时数: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6 日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题: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授课时数: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6日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 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

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

2、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

3、布置学生做好记录

4、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

6、提问:蚕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7、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8、布置: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9、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

10、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11、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12、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13、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2)小结并板书

三、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2、给蚕宝宝记日记 卵——蚕——蛹——蚕蛾

(幼虫)(成虫)

题:

3、我们来抽丝 授课时数: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学会缫丝的方法。情感目标: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课件投影)

2、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真丝织物。

3、揭题:

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1)提问

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2)小组内交流

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报。(3)集体交流

(4)小结

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2)阅读26页课文(3)讨论

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4)交流抽丝方法 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6)汇报测量结果(7)师生小结

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 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 的?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板书设计:

3、我们来抽丝

蚕丝

真丝织物

抽丝方法:

1、摘掉乱丝。

2、放入开水浸泡10-15分钟,加入小苏打。

3、用小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抽丝、缠绕在线板上

题: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授课时数: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板书设计:

4、养蚕经验交流会

4.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四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学棋》教学设计1”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学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棋》是苏教版第四册第六组中勤学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通过两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对比,对比鲜明,比中寓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教学难点:

理解“专心致志”“走了神”“能手”等词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刚才你看了那么多的图片,都是和什么有关? 生:棋

师:对了,就是各种各样的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人学棋的故事,伸出手,我们一起写课题。棋是个生字,木窄一点,右边其字宽一点,长横穿插才好看。生:一起书空 师:棋的左边是—— 生:木字旁

师:这就告诉我们,古代的棋子是—— 生:木头做的。师:右边是—— 生:其

师:这就是形声字。通过读课文,谁和谁学棋啊? 生: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

师:出示图片,这两个学生是怎么和他的老师学棋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地读课文,别着急,先看读书小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朋友读书习惯很好,这位小朋友没有受别人打扰,坚持读完,真好。看棋子出来了他们跳到了棋盘上,自己读,一起读。出示图片:棋盘上生字跳出来。生:自己读 师:开火车读。生:读生字。

师:小火车开的挺顺利的,去掉拼音,一起读。生:齐读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谁会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把书捧好,认真听。生:指名读。师:谁来评价 生:有感情,很通顺。

师:读得好,评的更好!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看谁会思考?

生:能手是什么意思? 生: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师:能提出不懂的,说明认真思考了。先请你读:出示:能手

生:读,齐读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能手呢? 生:专心致志的人,师:专心到什么程度,才能变成能手呢?

师:咱们班张乐棋古筝弹得特别好,这可以称为弹古筝的----生:能手

师:远处,近处的都知道这个人,就成为—— 生:远近闻名。

师:这个师傅是个下棋的能手,所以—— 生:远近闻名。师:谁来接下去读? 生: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认真,也比较流利,特别是长句子读得很好。这个长句子,谁来读?出示:一个学生专心致志„„ 生:读 师:他注意了停顿,就读得很好,大家一起来、。生:齐读

师:这里有个成语请你读?出示:专心致志 生:读,齐读 师:什么叫专心致志 生:认真听

生:非常专心,很认真。

师:很专心,很认真,说的就是这个学生,指着图上的一个学生。至

——致,左边这个至,表示一个意思,表示到。右边的反文旁,表示跨出去的脚,也表示到。意思多强烈啊,小朋友读书要三道,心到眼到口到。这个学生也做到了这三到,所以才成为下棋能手。指导写“致”。生:书空

师:他学的专心致志,他又是怎么学的?指着图上的人说。生:读:„„拉弓射箭的动作。

师:表扬你声音响亮,还要表扬你注意了停顿。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有个新词,请谁读?出示:拉弓射箭 生:齐读词语

师:弓是个象形字。做个拉弓的动作看看,开始。播放音乐。生:做动作 师:瞧,弓被我们拉满了。注意哪个笔画,就能把弓字写得饱满? 生:竖折折钩

师:对了,跟着老师写,写一个饱满的弓字:一折折向里稍斜,而折弯一点。生:练习。

师:提醒:写字尽量少用擦皮。谁来读故事的结尾,第三小节。生:指名读

师:读得及正确有流利。这两个学生不是跟同一个老师学棋吗?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生:一个认真,一个不认真,所以才不一样。

师:在古时候有个叫孟子的人也说过同样的话: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生:齐读孟子的话

师:学什么东西,不认真学习,就得不到什么东西。学一个生字。鹅。两个部分变化,演示到一个田字格里去,看清笔画的变化。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笔画变短了。生:鸟变瘦了。

师:生字宝宝懂礼貌会谦让。写时牢牢记住:我在旁边变瘦长,斜勾千万别伸远,一横给我让地方。范写。做手指操。

生:学生做手指操。师:描红:鹅

生:学生练习写字。老师提醒坐姿。

师:写好字,请轻轻放下笔。小眼睛往前看,认真读贴,才能把子写好,还有一个是比照。有个小朋友,比一比,把自己写得字和前面老师写的字进行了比照,所以写得更好。请小朋友们也比一比,相信会更好。生:再次练习写字。

师:老师巡视指导,提醒。

1、比照;

2、写字姿势。生:练习写字

师:李园园比照之后有进步,张乐琪比照之后有进步。谁认为自己比照之后有进步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老师过去查看,并表扬和鼓励。看屏幕,哪里有进步?(反馈)

生:致,有进步。

师:对,不过致的撇要在中心起笔。生:弓要饱满

师:对了。在展示一二个学生的作业,评价。生:评价

师:课后继续相互评一评。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这个学生学棋之后能为能手,还学习了生字。下课。

《学棋》教学反思

5.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五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上学期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 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在父母关心下成长

1、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坚持做的好习惯。

2、掌握基本的自我服务的本领,学会叠衣服、洗鞋、整理书包等。

3、了解一日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第二单元:我的班级我的家1、2、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做事认真细心,做好值日生。养成爱护课桌椅,爱护班级公物和学校的公物。

让学生动手布置自己的班级。

第三单元:我也能探究

1、了解有关科学家的小时候的故事。

2、通过想象设计制作未来的房子和交通工具。

3、让学生把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东西展示出来。第四单元:我是中国人

1、了解自己家乡发生的变化。通过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2、使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国旗、国徽、首都。

3、知道许多科学家为家乡、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1、我长大了 第二周

2、我在变变变 第三周

3、做最好的自己

第四周 单元体验活动:让爱住我家

第五周

4、我是值日生 第六周

5、爱护课桌椅 第七周

6、我为班级添光彩

第八周 单元体验活动:美化我们的教室

第九周

7、走进聪明屋 第十周

8、爱思考 会研究 第十一周

9、生活需要小创意 第十二周 单元体验活动:玩出新花样

第十三周

10、可爱的家乡 第十四周

11、国旗国旗我爱你、我爱我的祖国

单元体验活动:家乡美 祖国亲 4

年2月第十五周 12第十六周

6.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六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7.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有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难点:领悟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有种成。课时安排: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生字词语的掌握 教具学具: 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吃的是水果是哪来的吗?(生:农民伯伯种的)小猴子看见了,也想种果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子种果树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读生字“猴”。

2.猴子最后吃到果子了吗?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3.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齐读,师纠正发音、指导识记易错字和难记字。

4.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读,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读熟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猴子种了哪几种果树?结果怎样?

(二)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

(三)教师小结:猴子先后种了四种果树,但是因为总是听信别人的话,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四)这个故事既有趣有含有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来齐读全文。

四、指导书写生字

(一)指导识记。1.“浇”:换偏旁记忆。

2.“施”:下面是个“也”。

3.“拔”:与“拨”字比较记忆。

4.“喜”用儿歌记忆(十个豆子一口吃)。5.“改”注意左边不是“弓”。

(二)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三)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练写生字,并和同桌一起练习口头组词。

五、作业设计: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领悟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有种成。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2.复习字词,检查词语。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教师引导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他种了棵梨树,天天浇水施肥。

3.可是树需要天天浇水,天天施肥吗?猴子这样做,你们理解他的心情吗?

4.学生交流讨论。

5.小结:是呀,猴子这样做,是想早点吃梨。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读出猴子这种急切的心情。6.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二)指导朗读、理解二、三自然段 过渡:猴子这么着急吃梨,那他吃到了没有?

1.自由读二、三段。边读边想,猴子吃到梨了吗?为什么?学生读后回答。

2.对比理解两个反问句。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

(课件出示)反问句一: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实际是指:(1)猴哥,猴哥,你应该种梨树!(2)猴哥,猴哥,你不应该种梨树!

反问句二: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实际是指:(1)有这个耐心!(2)你没有这个耐心!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两个反问句的意思。

3.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把这种不相信、怀疑的语气读出来。(学生自由试读)

4.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话。师生评议。

5.乌鸦觉得猴子应该种什么树?(指名答:杏树)

6.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答: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板书:梨五杏四

7.这个农谚是什么意思呢?(指名答:梨树要等五年才 能结果,杏树要四年就能结果。)

8.指名读第三段,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是怎么想的?(板书:猴子)指名答。

9.它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答。板书:拔掉梨树种杏树 10.齐读。我们一起来把第三段朗读一遍,谁能把猴子等不及的心情读出来?

11.分角色朗读二、三段。师生评议。

(三)引导自主学习4-8自然段。

过渡:猴子这么着急,拔掉了梨树,改种了杏树,那他有没有吃到杏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4—8段。

1.他又碰到了谁?结果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喜鹊,指名读喜鹊与猴子的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喜鹊知道猴子没有耐心。师: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3.学生交流:板书:杏四桃三,教师小结:猴子又拔掉了杏树改种了桃树。

4.猴子吃到桃子了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学习6、7、8段。5.学生交流。(师板书:杜鹃)桃三樱二

6.理解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樱桃好吃树难栽

7.引导学生理解,出示填空:种树的人一定要有(耐心),才能吃到樱桃。

(四)学习第九段

1.猴子种果树结果怎样?知道的同学大声读出来吧!板书:什么树也没种成 2.思考:“就这样”指的是什么样?师引读,学生看板书复述猴子种果树的过程。

3.自由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猴子这么想吃果子,可是却什么树也没种成,他心情会怎样?学生自由练读,集体交流,齐读这一段。

4.分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学生集体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猴子没有耐心,轻信别人,自己没有主见,所以最终什么树也没种成。板书:没有耐心和主见

三、拓展思路,激发想象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那种急于吃果实、没用耐心的感觉。先分组练习,再展示朗读。

(二)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对猴子说些什么?此处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例如猴子不断改种果树说明它敢于尝试探索;猴子自己浇水、施肥,也很勤劳,但是最终要引导学生感悟到:做事急于求成、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是不能成功的。

四、作业设计:“我当小演员”自主活动时间小伙伴合作演一演“猴子种果树”。

板书设计 猴子种果树

8.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八

教师如果想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做好教学计划。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希望对大家制定教学计划有所启发!

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

第 1 页 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第 2 页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位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第 3 页

1、教学任务保障;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 按学校教学进度

上述提供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9.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中的内容,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必要性,以及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第二课时研究的是一杯水热水变凉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杯热水变凉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却很少去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节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已学过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因此只要提醒学生,学生应该都会说得出来,学生也应该对热水变凉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但平时没有真正的去观察,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提出要他们来研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研究学生生活中的食物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3、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分时段记录数据。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教学准备:温度计,塑料杯,方座支架,记录单,电子秒表,热水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教师在上课铃声响之前喝一口水。提问:有没有同学想要喝水呢?

2、(教师给学生倒一杯热水)谈话:老师请你喝这一杯水吧?

为什么这杯水不能喝呢?怎样才能喝到这一杯水呢?

3、谈话:我们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就会变成凉水,也就是说:热水的温度会下降。(板书:热水降温)

【设计意图】本课的导入我希望能够尽量随意一点,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一点,与学生的生活更近一点,让学生感觉到就好像在聊天一样。科学探究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二、揭示探究内容,作出猜测。

1、师:那么,热水降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2、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1)温度会一点一点下降(即温度会均匀下降)

(2)温度下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即温度下降没有规律)(3)温度下降会先快后慢(4)温度下降会先慢后快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学生的四种猜想。)

3、师:热水变凉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水降温的奥秘。

【设计意图】预测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揭示了探究内容之后引

导学生对其作出猜测,可以让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作一定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预判能力。

三、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1、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做实验)实验应该怎样来做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回答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交流,明确试验步骤: A:准备一杯热水。B:将温度计放入水中。

C: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水温,并记录下来。

3、提问:同学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指名学生回答,通过交流,明确:需要一杯热水,温度计,秒表,记录单、方座支架。

4、师:在实验之前,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明确注意事项: A:在测量时温度计始终不能从水中取出来。B:在测量时小组里面要注意分工合作。C:记录时间、观察度数一定要非常准确。D:在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被热水烫伤。.5、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小组开展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内容,学生们会显得非常兴奋,会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展实验。省教研员卢新祁老师说过:科学课要安静一点,再安静一点。因为过于兴奋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敌人”,科学探究更加需要冷静观察和思考。在此,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让他们思考:你准备怎样探究?分哪几个步骤?需要哪些材料?探究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了解探究方案,明确方法,最后才开展探究实验,这样就能够保证探究活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问:哪一组同学愿意上台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吗? 指名一到三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实验数据。

2、提问:其他小组有不一样的情况吗?

3、提问:现在,同学们觉得在热水降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据绘制成一张曲线图,看老师首先来画一下。

教师示范,绘制曲线图。

4、学生分小组绘制曲线图,并粘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

5、师:从曲线图当中,你们觉得热水降温有什么规律?

指名学生回答,可请其他同学补充,明确:热水降温的时候,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设计意图】学生们很喜欢科学课,因为可以做很多实验,但其实,实验后的分析和思考更加重要。科学探究要动手,但更加要动脑。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只有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全面的。在此,我提供了两种方法:统计表和曲线图,让学生仔细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形成最后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拓展研究。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课内交流: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科学;我们研究了热水变凉的现象,发现热水变凉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猜想需要数据来验证它们的准确性。

2、谈话:刚才老师给一位同学到了一杯水,他不敢喝,那么现在这杯水能不能喝了?(可以喝了)

(请一位同学喝这一杯水)

3、提问:这杯水的温度是否还会下降呢?水温到最后到底会下降到多少度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下一次我们再来研究好吗?。

10.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十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介绍了几种树木的名称和木制品,生字都带有“木”;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两种农作物的名称及其总称,生字都带有“禾”;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生字都带有竹头;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三种植物,生字都带有草字头。全课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对形近偏旁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板书课题:识字3(学生齐读)

二、初步看图,认识事物。

(一)课件出示松树、柏树、杨柳和桌椅的图片,认读词语。

1、问: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学生辨认后随机出示“松柏”、“杨柳”、“桌椅”等词语,学生认读。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说说这3种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课件出示“秧苗”和“稻谷”图片,认读第二组词语。

1、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课件相机出示秧苗图片和词语。]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好喜人的景象啊!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稻谷图片和词语]

2、“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庄稼]

3、学生认读第二组词语。

(三)课件出示“竹篮”、“箩筐”、“筷子”,认读第三组词语。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相机出示词卡:竹篮、箩筐、筷子]

2、谁愿意把“竹字头”的字组成的词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的同时纠正读音)

3、还有谁也想读?

(四)课件出示“茶叶”、“菠萝”、“兰花”图,认读第四组词语。

1、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课件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2、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是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3、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是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4、读准词语

⑴谁来读一读这三个词?(指名读)

⑵齐读。

三、诵读词串,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诵读词串,感悟词语之间的联系。

(1)学生自读词语。

(2)小组交流。

(3)反馈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

3、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并给词语找“朋友”。

(1)去掉拼音再读词语。

(2)设置找“朋友”的游戏。

四、写字教学。

出示生字:“柏、杨、柳、椅、秧、篮、茶、菠、萝”。

1、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并按结构把生字分成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两类。

(“柏、杨、柳、椅、秧”是左右结构的字,“篮、茶、菠、萝”是上下结构的字。)

4、引导学生分析左右结构字的字形,并通过观察偏旁的起源与演变图认识木字旁和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①“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棵树)师:同学们说得对。“木”的古文字像一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②复习“木字旁”。

教师范读带木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③“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师:同学们说的对。“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④复习“禾字旁”。

教师范读带禾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5、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左右结构的5个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提醒学生注意:“木”、“禾”两字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分析上下结构字的字形,并通过观察偏旁演变图认识竹字头和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①“竹”的古文字像什么?(像竹叶)

②复习“竹字头”。

师范读带竹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③“草”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两棵小草)

④复习“草字头”。

师范读带草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7、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上下结构的4个生字。要写得上下匀称:“篮”的最后一横要写得长些;“茶”中间的“人”字要写得舒展大方;“萝”字中的“夕”字刚好要写在横中线的下边。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练习

(一)选字填空。

波菠

1、微风吹拂着美丽的松花江,江水泛起了()浪。

2、()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你爱吃吗?

蓝篮

3、打()球真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合作意识。

4、()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二)任意选文中的词语一组,连起来写两三句话。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禾字旁”的字大多与禾苗、庄稼有关;“竹字头”的字组成的词大多与竹子有关,“草字头”的字组成的词大多与花草有关。课后老师请小朋友们再去收集带有这四个偏旁的字,根据偏旁去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有空我们交流交流。

11.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篇十一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

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

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 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

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

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

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引入我采用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即,出示三双鞋:平底鞋、跑鞋、钉鞋。向学生提问:如果参加一百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局面,这时请出体育老师现场来为学生解答。即引起了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老师又可顺着体育老师的解答来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上一篇:西伯利亚的温暖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工业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