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4-10-06

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3篇)

1.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象州县运江中心校 罗世凤

内 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是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在表达的方法上有非常突出的三个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语言简练生动,但蕴涵丰富,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在读中品析感受老支书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了解文中的几种表达方式。设计理念: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结合课文内容,在设计本节教学时,以品读感悟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挖掘理解文章思想。同时,在读文中品读体会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找出文中的表达特色,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好处的同时,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和影响。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铺垫情感。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语: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1)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2)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3、你们读出了什么?假如用一个字去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引导学生理解“疯”)

4、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么?(指导朗读)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已经感受到了如魔的洪水,在这危急时刻,我们看看人们是如何表现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设计意图:梳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为本节课的自然衔接作了较好的情感铺垫。以读代讲,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理解情感。

导语: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跌跌撞撞、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正在这危急的关头,人们看到了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自读自悟,感受老汉的形象。

导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汉呢?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并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2)学生以小组交流朗读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的形式进行。主要针对以下句子进行分析(课件出示五个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理解的镇定、威严、无私无畏等):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尊重学生个体感受的基础上,小组间的交流又能互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通过“一座山”与“乱哄哄”的对比,体现出老汉的威严冷静无畏。)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学生可能针对重点词语谈体会,而忽视了三个感叹号,这时老师就可以做一下引导,“从这三个感叹号,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c、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一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对于这一句,主要通过换词语的方式体会老汉的愤怒、不徇私情。如果我们把“冲、揪、吼”换成“走、拉、说”怎么样,学生通过演示以及讨论得出结论:“冲、揪、吼”更能体现老汉的愤怒与无私。这时老师再通过点拨:“如果再给老汉一次机会,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让学生明晰老汉就是这样一个不徇私情的人。)

d、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通过抓“吼、用力”等词语,体现老汉揪出儿子又推上木桥,看似矛盾的举动却看出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

e、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是啊,他会喊什么呢?”(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通过这一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老汉对儿子的不舍以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责任的重大。)

2、小结老汉形象

导语:逃生是人的本能,当书记到了桥头以后却并没有上桥,这是为什么?他完全可以第一个上桥先逃命的,可他为什么留了下来?这是一位________的老汉。

(学生谈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填在横线上,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感悟老汉的形象,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为理解课题含义做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理解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导语:我们的心被人世间的着动人的一幕深深感动着,作者能如此真实的再现这一幕,就是因为他在表达上独具特色。再一次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把你发现的写在书上空白处,并与同学分享。【设计意图: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全班共享,更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更深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归纳总结表达特点。

四、巧设悬念,理解题目深意。

导语:本文正是运用这些恰到好处的表达方法,才使文章在读时如身临其境,读后又让人饱含热泪,作者成功塑造了老支书这一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待学生表示后老师提出疑问;本文写的是老支书,可为什么要以“桥”为题呢?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用激疑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更层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设计情境,安排练笔。

洪水无情,人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老汉,决定在河边为老汉立一块碑,请你帮助村民写一篇碑文。

【设计意图:拓展后续读写,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桥

洪水

如魔

老汉

如山

老支书 —— 生命桥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学中教学内容或思路的浓缩,是文章的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的板书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2.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二

《影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活泼生动, 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 教师要以“读”与“说”为主线,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 创设多种朗读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 体味课文语境, 在交流中理解课文, 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导入新课

1. 猜谜语:“你走他也走, 你停他也停, 晴天里有他, 阴天里没他。” (影子。)

2. 讨论。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以产生影子?

3. 观察。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地方、不同时间,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水边的不同物体的影子图片。)

4. 导入新课。同学们,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影子》, 看看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影”字。)

5. 认识偏旁“彡”。 (用红笔画出“影”的“彡”, 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借助“猜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用圆圈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 多读几遍。 (3) 标出课文的节号。

2. 检查自读情况。 (1) 课文共有几节? (2节。) (2) 指名读。

3. 认读生字词。 (1)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开火车读、齐读。 (2)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 齐读, 男女生赛读。 (3) 出示生词,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4. 探讨记字方法。 (1) 小组合作, 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 (2) 集体交流。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 (3) 认识两个新偏旁“犭”和“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学, 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识记生字词, 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从而落实识字目标, 扫除阅读障碍,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提高识字效率。

三、熟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看图读文, 讨论交流。 (学习第一节。) (1) 自主学习。看图读文, 从这一节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 (2) 集体讨论: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后? (课件出示:太阳在小朋友前面, 他的影子就在后面。太阳在小朋友后面, 他的影子就在前面。小朋友走到哪儿, 影子都跟着他走。当太阳和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时, 人的影子也随着变化。) ⑶朗读第一节。 (要读出对影子喜爱的语气来。)

2. 小组合作, 学习第二节。

3. 汇报交流, 理解内容。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 物体的影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 讨论: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4) 你觉得影子有趣吗?有趣在哪儿?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演示情景:只要有太阳, 小朋友无论走到哪, 影子都会跟随着他, 与小朋友形影不离。)

4. 比赛朗读, 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在交流中理解,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资源, 实践探究

1. 认识“前、后、左、右”。出示儿歌《东西南北》 (齐读) “:早晨起来, 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2. 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

3. 巩固练习。⑴出示图片:大象的前面是兔子, 后面是长颈鹿, 右边是小狗, 左边是小鹿, 耳朵上面是小猴。请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填空:大象的_____面是兔子。大象的_____面是长颈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狗。大象的耳朵_____面是小猴。⑵提问: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长, 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短?物体影子的长短、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4.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说说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1) 找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2) 测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5.根据学生的回答, 得出结论。 (1) 人的影子与身高和太阳的方位有关。中午, 太阳在我们头的上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短, 早上和下午, 太阳在我们的前方或后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长。人的身高不同, 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 (2)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反。当太阳光从后面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前方;相反, 当太阳光从前方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后面;当太阳光从左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右边;当太阳光从右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左边。 (3) 光源与影子的长短、大小有关。越靠近光源, 影子就会越短, 离光源越远, 影子就会越长。还有, 早上和傍晚时, 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长, 中午时, 物体在太阳下影子最短。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一是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五、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看动画。教师边放动画边旁白:同学们, 太阳在动, 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太阳在左, 影子在右;太阳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就像可爱的小黑狗, 跟着主人走。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影子紧紧跟着人, 不分离, 就像好朋友一样, 常常陪着我。

2.感情诵读。通过表情和动作诵读课文。

3.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发现、了解了影子就像调皮的小黑狗, 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 影子就跟你到哪里, 与你真是“形影不离”。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影子的变化。

4.课外作业。 (1)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 把课文背诵给你的好朋友听。 (2) 继续观察。 (1) 除了在太阳下能见到影子外, 我们还能在哪儿看到影子。 (2) 你有办法把你的影子甩掉吗? (3) 读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3.《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4.《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四

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中紧扣一个点展开教学

针对课文生字多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识字正音,牢记字形,练习书写,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了学习障碍,学生就能顺利进入文本、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用好课文中的两条线

《桥》一课有“桥”和环境描写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就抓住这两条线展开教学。先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整理,再通过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把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另一方面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弄清了课文的情节脉络,又渗透了语言表达,一举两得。

3、抓好三层读,读顺课文。

在教学中,“自由读”“听示范读”“选择读”三个层次的读,任务明确,各有侧重。“自由读”是自我练习,为交流做准备;“听示范读”是同学间取长补短;“选择读”是交流自己的练习收获,也是了解课文线索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做到读通都顺,对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这为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也为领悟文章写作特点、指导学生写文章扫除了障碍。

虽然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课堂调控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

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缺憾,需加以研究和改进:

1、要进一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概括好关于环境的三个小标题:洪水奔来、洪水咆哮、洪水退后,我花了很多功夫引导。学生虽然思维活跃,踊跃尝试。但仍然耗时过多,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我未能依学定教,顺情而导,死守自己的预设,不能根据生成变通。例如,学生将第一个小标题概括为“洪水来了”,我却一定要引出“洪水奔来”;学生将第二个小标题概括为“洪水汹涌”,我却硬要牵到心中想要的“洪水咆哮”才肯罢休。

2、要继续探索“文意兼得”的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我力求体现文意兼得,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领会表达方法及其作用、效果上下了一番功夫,特别在理解、概括内容的相关教学环节中渗透了领会表达方法的学习,虽然获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令自己不满意之处。

例如,“环境变化推动情节发展”这一训练点,在第一课时总结小标题时仅是做了渗透,一带而过,学生印象不够深入。而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该把“领会表达方法及其作用、效果”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如何处理好理解、概括内容与领会表达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使学生不但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而且领悟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效果,是我需要继续研究、重点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3、还要更好地把握学情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初步感知老汉的形象,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缘故,对党员、党支部书记等特定身份还不够了解,这对理解文本和感受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如,老汉为什么早早来到桥前却不逃生,他为什么非得让自己的儿子排到队伍的最后等问题,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前,我虽然对这一学情已经做了分析,但没有给予充分的解决。所以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党员干部的资料或事迹,或者结合时事,了解一些现代生活中的党员先锋模范形象,那么课堂上学生会更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会更好地与作者、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5.16.石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16石榴(第一课时) 一、导入。1. 读课题。读字(第二声),读词(轻声)。

2. 实物展示,这个石榴可不一般!它来自于我国山东省的枣庄,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石榴园,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石榴的王国。 二、检查预习,教学字词。

1.师:我把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难度也越大!

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抽出就是长出,怪不得是提手旁。 2号题:仿佛:熟悉吗?在《西湖》里遇到过,“明镜的湖水??”;找朋友

3号题:⑴重点指导:露,只在一些特定的词中才读(lou),在这儿读(lu)出了。指名读短句。听了你的朗读,老师露出满意的笑容。 甚至,读好了前鼻音。⑵读长句子,注意自然停顿。

4号题:⑴重点指导多音字。剥:读对了,奖励你剥石榴。

⑵提醒我们,多音字可以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句中还潜伏着一个多音字。 ⑶间:根据字意,选择读音?

⑷甜:用舌头尝甜味。横想象成舌头。

2生字读得很准,字型掌握得如何呢?听写:仿佛、甚至 评价:正确、美观 甚:和中国人一样懂得谦让,撇点偏右,礼让竖折。 三、整体感知,理清生长过程。

1理解“驰名中外”:又到了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在报纸上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读完报纸,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第一小节中的一个词。齐读出石榴园名声之大吧。 师:这驰名中外的石榴,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呢?(板书:生长过程)

再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通过读书,发现哪几节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2按顺序说清生长过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过程吗?提示,只要说清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 (板书:春 抽枝??)

师:能连起来说说吗?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四、精读品味,体会表达。

1.师:一个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作者却把它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2、3小节,勾画出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的地方,简要写写感受。 2.师:分享一下你的感受。你觉得哪儿写得最生动、有趣? 句1:“熟透了的.??”

a读,说感受:觉得有趣。作者把熟透的石榴想象成了娃娃。 师:说具体,哪些词语,让你看出当成人来写的。

b课件:瞧,石榴娃娃正对你们笑哪。这个是笑得咧开嘴,这个笑破了肚皮。

师:同样都是笑,为什么作者先写咧开嘴,再www.wenku1.com/news/55D682EFD9043482.html写笑破肚皮的?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师:(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从笑的程度上来分析)

老师是你的知音,读懂了你的心,他是想告诉我们石榴笑得程度是越来越深啊。所以作者用上了(甚至)。记住,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c通过朗读来表现石榴笑的程度不同吧! 指名读。 不少同学都笑得咧开了嘴,仿佛成了石榴娃娃。一起高兴地读吧。 把自己想像成石榴娃娃,边读边做动作。

d 采访:刚才你为什么急着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想对人们说什么? 句2:“到了夏天,”过渡:接着说,还有哪儿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 a师:你们被石榴花吸引了,作者看到石榴花,怎么会联想到小喇叭的?(课件:形状相似)难怪作者会这样联想。

b师:指名读,石榴花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1:数量多,找关键词。

生2:色彩火红。多么喜庆、吉祥、热闹的颜色呀!

c欣赏美图:这许许多多、火红火红的,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热闹了好一阵。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火红,焕发出无穷的力量。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牧看到漫山遍野石榴花不仅吟诵:似火山榴映小山。你体会到诗人夸张的想象吗? d配乐齐读。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象。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读一读,赏一赏美丽的石榴花吧! 五.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1.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文章的原作者也是个孩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果,一个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小作者怎么就能写得这么生动、有趣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2.师:正是因为小作者能够用眼观察,用脑想象。有一点并不可少,那就是小作者还有一颗满怀着爱的心,是对石榴的喜爱,更是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满怀着爱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吧。

6.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六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课后感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可以,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好,富有激情,而这样的课,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教师重视了文本中词语、句子的朗读、感悟,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也不错。但是,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的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一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有缺失现象?过早地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合适?

7.《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 篇七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援学会10个生字, 认识9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援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海底动物的活动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对海底奇异景色的描写,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海底世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特别是对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及海底的丰富矿产更是知之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激趣

1援演示海底世界视频片段, 激发兴趣。

2援教师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

【多媒体运用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提供的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 快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援学生自由读课文, 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2援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进入海底, 感受奇异

师:你最喜欢哪个方面?能当海底导游向我们进行介绍吗?

教学预设

学习景色奇异部分:

师:把喜欢的景色描写画出来多读几遍。试当海底导游向我们作介绍。海底除了景色奇特, 还有什么也很奇特呢?说说自己对词语“窃窃私语”的理解。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其余声音。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 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吗? (演示声音视频)

四、深入旅游, 感受丰富

指导学生自学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

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动物、植物与矿产资源的丰富。

教学预设

1援出示描写动物活动的句子。 (视频演示)

2援延伸:课文为什么只写了这几种呢? (指导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援学习文中对海底植物的描写。 (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除了动物、植物, 海底还有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 配乐展示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的图片。)

4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运用意图:通过声音的播放, 视频展示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和语言的兴趣。】

五、结束旅游, 回归主题

1.神秘海底之旅结束了, 此时此刻, 你最想说什么?

2援欣赏海底世界视频, 当导游介绍海底世界的神奇。

【多媒体运用意图: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教材, 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越性将教材适当拓展、延伸, 以引导学生的想象、思维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六、作业拓展, 升华延伸

运用网络搜集有关海底世界的图片, 写一段说明文字。

8.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八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方亮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又强调:“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语用”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学习、获得“语言知识”,而是学习、获得“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语文素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凸显“语用”目标,从关注“言语内容”转变为关注“言语形式”?以下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例,谈谈我们如何践行“语用”理念,凸显“语用”目标。

【课堂回放】

(一)聚焦词语,欣赏比喻精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小钱急需骨髓,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小钱急需骨髓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生快速阅读后交流。)

出示句子: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词语“凋零、含苞、绽放”,它们原来都是用来描写什么的?

生:描写花的。

师:这里还是在写花吗?

生:不是。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个词语在这里分别指什么?请选一个词语来说一说。

(生

1、生2回答、教师指导。)

生,:我选择的词语是“含苞”,“含苞”原本指花儿刚刚吐出花苞,还没开放,这里指小钱刚满18岁,很年轻,像花一样的年龄。

师:说得真好!是啊,小钱年轻的生命就像——

生(齐):含苞的花朵。

师:学习这位同学的表达,说说对另外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4:我选择的词语是“凋零”,“凋零”这个词语原本指花儿枯萎,在这指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

生5:我选择的词语是“绽放”,“绽放”原本指花儿盛开,这里指生命重新有了希望。

师:作者用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来比喻小钱年轻的生命即将结束。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你内心的那份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并争取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

(二)对比感悟,感受衬托作用

师:小钱的病情是如此严重,可是课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钱的病情,而是有这么一段文字(出示第一自然段)。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生读。)

师:你读得真美,谁来说说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生:杭州美丽的早晨。

师:杭州的早晨是如此的美丽。这些句子描写了小钱当时所处的环境,我们把这样的描写称为环境描写(师板书:环境描写)。

师:多美的画面啊,读好这些句子。(师指导朗读。)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闻到了那丝丝的桂花香味。可是,这好像跟小钱的病情毫无关系,可不可以省去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生思考。)

师:(提示)请大家把1、2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生快速浏览。)

师:谁来说?

生1:这是比较描写,把环境和小钱的遭遇比较着写。

生2:这样更让我觉得小钱病情严重,很可怜。

师:是呀,环境越美好,就越能衬托出小钱的不幸。这就是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师板书:衬托。)

师:再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中有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生交流,出示句子。)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生1:读句子。

生2:这句话把“灿烂的阳光”和“苍白的脸”对比着描写,更加衬托出小钱病情的严重。

师:这就是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大家看,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穿插在文章的叙述之中,像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句子,感受衬托作用。

【教学评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本内容浅显,语言易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不存在困难。

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我们认为: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写”。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从而得言。本课教学中,我们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努力凸显“语用”目标。

(一)关注文本特点,制订“语言”目标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

我们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同时,研读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指向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诸如: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些都是偏向于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

2.目标缺乏学习过程、方法指导。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的,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桥梁、纽带,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上述目标唯一有所体现的“在朗读中”,也是非常含糊的过程目标,没有实际教学价值。

3.目标没有体现“语用”教学。语用教学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通俗地说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学。上述目标过于笼统,不能有效引领教学。

怎样展开“语用”教学,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通过研读文本、教参,我们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初读,正确认读8个生字,1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凋零、含苞、绽放”等词语的意思,通过看地图理解“海峡”及“台湾海峡”。2.理清文章脉络,运用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并简述故事内容。3.找到环境描写的语段,通过反复品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4.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受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立足了文本特点,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有利于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语用教学。

(二)关连写作手法,细化“语用”步骤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写作手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运用精妙的比喻,写出了小钱的病情危急。第二自然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形象生动地将一个身患重病,令人怜悯的年轻人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项步骤: 1.找到描写小钱病情严重的句子。2.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凋零”,、“含苞”、“绽放”,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词原本指什么,现在指的是什么?”来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写法的精妙。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背诵。4.在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再用上“凋零”、“含苞”、“绽放”,说说小钱的情况。这样就创设了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情景,学生经历了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表达就比较精彩。例如:“通过骨髓移植,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年轻人,得到了重生,生命又重新像含苞的花朵,开始绽放。”

这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这句话用了比喻的写法”之类的语言知识,就会忽视其表达效果的体味,这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病。这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我们在教学中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有关“怎么样”和“怎么决定怎么做”这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关注表达形式,生成“语用”内容

“语用”教学不能仅仅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和语境学习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教出什么样的“语用”内容,既取决于“语用”本身的体系规律,更取决于文本的“语用”特征。我们要根据文本具体的语用特点,分析语言内部的秘密,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课文的一开头就描写了杭州美丽的早晨,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小钱悲惨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本课教学关注表达形式的“语用”生成点。

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能否省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小钱的病情的危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第二自然段“灿烂的阳光”对“苍白的脸”的衬托作用,并初步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穿插在文本叙述之间。为第二课时的地震的环境描写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运用环境描写”打好基础。

9.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感受小钱的不幸命运,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凋、苞、袭、怀、旷、暂”等8个生字,会写“峡、桂、移、湾、彼、袭”等12个生字,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辗转、”等词。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品味重点词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小钱的不幸命运,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学习过程:

一、质疑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走进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10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或者老师。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老师:我们已经做好了练习案的前置性作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读这些词语。第X小组来读。其他小组跟读。

老师:其中,加粗字为本课的生字,同学们在写了这些生字中,认为难写的字有哪些?指导书写——袭、暂 2.根据意思写词语。凋零

含苞

绽放

辗转

(1)草木凋谢零落,比喻病人即将死去。

()(2)裹着花苞。

()(3)裂开,开放。

()

(4)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

现在我们把屏幕上所有的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把生字读准了,词语理解正确了,也把句子读通了。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学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大陆青年小钱(),台湾同胞(),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后交流:

板书:杭州

台湾

小钱

捐献骨髓

同胞 白血病

余震中

(学生先个别说,从左往右说,从右往左说,锻炼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老师范读第一段: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1)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多么美好的一天呐!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但是,这一天对小钱,意味着什么呢? 2.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苍白、严重的白血病、凋零、含苞、唯有、绽放、谈何容易、幸运、辗转。

3.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刚满18岁”——说明小钱很年轻。

“凋零”——严重的白血病将要夺去年轻人的生命。“含苞的花朵”——这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绽放”——继续活下去。

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即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4.指导朗读,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怎样才能延续这朵含苞的花朵的生命? 出示: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2)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5.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出示: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6.想一想,医院的工作人员去哪里寻找过合适的骨髓? 家里的人——本市的医院和人民——大陆的人——台湾的人

7.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老师范读,学生谈谈感受。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10.《在家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在家里》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 (一) 的第三课。这是一组充满生活气息的识字内容, 从课文插图、要求学生认读的词语以及课文内容都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 拉近了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容易让学生喜欢识字, 愿意运用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方法。如按“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识字教学规律, 还能有效减少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在“字理识字”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采用“加一加, 减一减, 换一换, 猜一猜”的方法进行识字, 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情境中识字, 能认识“沙、灯、纸、果、笑”等14个生字, 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火、扌、氵”等,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短文, 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 夯实基础

1. 复习音节。请大家和我们的老朋友打声招呼, 一起来读这些音节。 (jia denɡdian zhonɡzhi)

2. 导入新课。学好拼音能帮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 今天学习第三课《在家里》,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家里》一课是学生学习拼音后的第二课识字内容, 通过复习音节,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音节的拼读, 为本课借助拼音识字奠定基础。

二、结合插图, 识记生字

1. 观察插图。

(出示插图) 一个叫欣欣的小朋友邀请大家到她家做客, 你们观察一下她的家里都有什么呢?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 回答问题)

2. 同桌交流。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向同桌介绍欣欣家都有哪些摆设。 (要求学生看课文插图介绍客厅的摆设,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并用上一些方位词)

设计意图:插图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 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力求识用结合。

3. 读准字音。

(1) 出示无拼音词语, 学生试读。 (2) 借助拼音认读8个词语。 (3) 检查: (1) 指名领读。 (2) 同桌读, 齐读。 (3) 去掉拼音读。

4. 游戏“找名字”。出示图片, 为图片上的物品找名字。 (学生找到后领读, 齐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识记生字, 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记生字,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认清字形。

(1) 出示生字, 齐读, 开小火车读, 指名读。

(2) 学习“沙”字, 认识“氵”。想一想, 哪些字宝宝也是三点水?

(3) 学习“灯”字, 认识“火”字旁, 给“灯”找朋友。

(4) 学习“纸”字, 摸摸语文教科书, 它是用什么做的?给“纸”找朋友。

(5) 学习“报”字, 认识“提手旁”, 给“报”找朋友。 (6) 齐读。

6. 猜一猜, 连一连。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多种记字的方法, 如提示学生沙漠里面有水吗?缺少水就是“沙”, 既记住了生字, 也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三、连词成句, 训练说话

1. 出示图片, 说一说欣欣家里各种摆设的名字。

2. 同桌交流, 介绍自己家里的摆设。

3. 用“我家有______, 有______, 还有______”说一句完整的话。

4. 指名交流, 介绍自己家里的物品。 (教师学生互动, 评价)

5. 说说你在家里会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词语不再是一些碎片,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短文, 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学生。

四、课外拓展, 激发兴趣

11.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一

●从容说课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受到康熙赏识,授为国子监博士,踏入仕途。在江淮治水期间游历了扬州、南京的一些古迹,结识了一些廉洁之士、明末遗民。写成《桃花扇》,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和康熙的不满,第二年因文字祸罢官。

《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主要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香君。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之士,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昏君奸臣不理朝政,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并伺机报私仇,强逼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在宫扇上略加勾画,画成一枝桃花。李香君将此扇寄与侯方域。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颠覆,侯李出狱相遇栖霞山,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以国恨家仇喝断爱情,两人分别入道。

这部历史剧集中地反映当时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谴责了弄权误国的权奸。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维持民族气节的人民,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哀江南》选自该剧的最后一出《余韵》。明代宗室苏昆生目睹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组成。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中间六支曲子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欣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难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有关知识,为自行欣赏戏曲打下良好基础。能力目标

1.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2.认识超现实的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深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2.领略中国戏曲文化那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2.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的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4)请找出曲词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其效果。

提示:曲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排比。如对偶句“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等。这些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曲词抒情浓郁,节奏优美,声韵铿锵。

(5)曲词第二部分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旧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寓情于景。这几支曲子随着作者行踪依次写来,集中笔墨写景,一气呵成,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为第七支曲子的抒情蓄势。

(解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提出质疑,在多向交流、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课堂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的精神和“以生为本”的思想。)

2.自然点拨

重点: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此句的重点是“猛抬头”,这三个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4)“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6)“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又改为侯方域做了清朝的官,穿着清朝官服去庵中寻找香君,被香君斥骂而走的结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大团圆的程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同时又把个人的情爱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更有力地突出了“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流于俗见,缺乏艺术力,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深刻性。

欧阳予倩所改的结局,符合历史真实,同时也适应当时抗战的大背景,弘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和原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桃花扇》一剧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气节,但在清王朝却屡演不禁,广为传唱,你如何理解清政府这一做法呢?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你又是如何理解文中的爱国思想的?

(解说:以上三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尤其是最后一题,学生回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只要思想上不出现偏差,皆可加以肯定。)

五、课堂小结

这套北曲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且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感情充沛,真正为全剧留下了不绝如缕、耐人寻味的“余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曲。

2.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评析文章。●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延伸阅读

读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女主角李千金的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哪吒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縻①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②里。蹙③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由槛之西。

【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④,九十日春光如过隙⑤,怕春归又早春归。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滴。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娥眉⑥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⑦不管人憔悴。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⑧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作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来表达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获得幸福爱情的心情。2.作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用心

爱心

12.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二

(第二课时)

执教班级:502 执教人:陈思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老汉沉着冷静态度,和尽职尽责,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特点。3.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老汉沉着冷静态度,和尽职尽责,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了解的表达特点上进行汇报。

2.谈话导入: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了解到作者是花了不少的文字来写如魔一般的洪水和惊慌失措,犹如无头苍蝇的人们。但是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老汉)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洪水如魔,人们如无头苍蝇,是为了突出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更是为了突出老汉伟大形象。)那老汉有多伟大。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伟大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线条画出写老汉的神情、语言、动作的句子,抓关键词,多读几遍,在一旁写下感受,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3.在势不可当的洪水面前,老汉站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说说他老汉会怎么站?(挺

拔、坚定)

4、全体起立,让我们像老汉一样站着,读一读这两段话。

5.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相机板书:如山)

6.质疑:在雨中站着的老汉是如此清瘦,和“大山”的形象差之甚远,那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相机指导朗读)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抓三个感叹号,体会老汉的说话地果断、坚定,并指导朗读)

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他就像一座山。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抓“揪、吼”这两个动词,体会老汉心系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质。)7.比较赏析:

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老汉突然走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说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让学生对比赏析,体会老汉心系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质。)

(6)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抓“吼、用力、推”体会老汉对儿子深沉的爱。)

8.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能明白这是什么吗?(他们一对父子。这种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叫设置悬念。)9.说说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员,文中的老汉只是其中之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2.学完了课文,你觉得题目中的“桥”就是那座被洪水冲塌掉的那窄窄的木桥吗?(不

是)那这“桥”指的是什么桥?

3.此时,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写下自己想对老汉的话,表达对老汉的赞美、敬佩与怀念吧!(生完成课堂练习,然后交流汇报)

六、布置作业

1、预习13课,完成《阳光学业》16课。

2、《默写达人》第16课。

七、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揪——推 小伙子 瞪——推

如魔 如山

13.《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教材第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分组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为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素材。随后教材结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 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第二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第三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想想做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倍数因数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确定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二、目标预设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及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学重点

使学生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动画片导入, 采用情知互促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的父子关系与两数之间的倍、因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 从而对新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课上积极探索, 新知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理解、掌握的, 虽然一路走来“磕磕碰碰”, 但每位学生都会在其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又通过改变内容、练习的呈现方式, 保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六、设计思路

课前动画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于无意中渗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同时, 为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除法算式, 旨在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获得启发: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可以用乘法, 也可以用除法。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 采用边扶边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无序地交流、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时采取完全放开的教学策略。设计比赛这一环节, 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的数中体会到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 并从中探索出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快乐大转盘”融“玩”与知识的回顾、梳理、建构于一体, 让学生在玩中盘点、运用知识, 使之真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七、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铺垫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李老师今天也带了个动画片, 想看吗?

(播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片)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段动画, 谁来说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什么关系呢? (父子关系) (大头儿子是小头爸爸的儿子) , 反过来可以怎样说? (小头爸爸是大头儿子的爸爸) , 那我和你们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李老师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是李老师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 在数学中, 数与数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前动画导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 理解意义

师:今天, 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出了一道题:你能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取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 我们也来拼一拼, 摆一摆。

交流:

(1) 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根据他的摆法说一个乘法算式?

(2) 你拼成的长方形可以怎样列式?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我们发现, 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由此我们还得到了这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以3×4=12为例, 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师:你能根据另外两道算式照样子说一说吗?

师:这道算式 (板书:18÷3=6) 你们会说吗?同桌先商量一下。 (指名说)

师:看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为了方便,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 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操作的目的是于无意中渗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除法算式, 旨在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获得启发: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可以用乘法, 也可以用除法。]

三、探索方法, 有序思考

1. 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12是3的倍数, 18也是3的倍数, 那3的倍数就只有12和18这两个吗? (不是) 还有哪些呢? (学生可能会无序地说, 教师有序地写3的倍数) , 写得完吗? (写不完, 有无数个) 一般我们只要写出5个, 其余用省略号代替。

师:刚才同学们是随便说的, 而老师是这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出示:有序)

师:你能有序地找其它一些数的倍数吗? (请打开书本, 完成71页上的“试一试”)

观察探索:观察2、3、5的倍数, 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表格左半部分: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拟采用边扶边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无序的交流、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思考的方法;之后让学生独立找2、5的倍数, 并且通过综合观察, 比较得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2. 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我们已经会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 那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让我们一起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板书)

师:你是怎样找18的因数的? (除法、乘法口诀) 在找18的因数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探索一对一对地找的方法)

师:你能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出36的因数吗? (学生汇报, 师板书)

师:在50以内, 每人任意挑一个自然数, 比一比, 谁找的数的因数的个数最多?谁找的数的因数的个数最少? (交流)

观察探索: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右半部分: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采取完全放开的教学策略。设计比赛这一环节, 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的数中体悟到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 并从中探索出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真假我来辨。

(1) 因为2×3=6, 所以2是因数, 6是倍数。 ( )

(2) 17最小的倍数是34。 ( )

(3) 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 )

(4) 20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 ( )

(5) 3的最大倍数是18。 ( )

(6) 20以内3的最大倍数是18。 ( )

2.完成教材72页想想做做第2题, 第3题。

师作适当点评。

3. 快乐大转盘。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快乐大转盘的游戏。

游戏1:转盘指针转到哪个数, 请同学们举手抢答: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两句话表示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游戏2:接下来, 李老师想请两小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比一比, 哪组同学说得又快又对, 若碰到重复的数可以继续说 (因为尽管转到了相同的数, 但前后学生不是同一人, 同样可以进行练习)

游戏3:请同学们为李老师“转”出一个数, 然后我根据这个数出道题考考同学们。 (16) 请学号是16的因数的同学起立! (若接下来的操作中又一次转到16, 就可以出“学号是16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实际上转到16, 就可以进行两次游戏, 一个是16的因数, 一个是16的倍数。学生参与量就多了, 可多次练习)

谁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句话让全班同学都起立? (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

上一篇:美术教案-美丽的染纸(详案)下一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题库